土地税制

2024-05-28

土地税制(精选6篇)

篇1:土地税制

各方激辩土地财政及房地产税制改革

——房价中的国家、企业、个人利益分配格局期待重组

与往年一样,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话题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的表述也再次把与会政协委员的讨论焦点引向一个核心话题:政府在房地产业中的利益定位。是不是高地价和高税收造成了高房价?政府应不应该从房价中获得高收益?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方向

在哪里?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上,全国工商联一份名为《我国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发言称,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去年就全国9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其中,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达到58.2%,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除土地成本支出外,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需缴纳的税费占总成本的26.06%,占总支出的19.06%,占总销售收入的14.21%.与此同时,许家印、王征、李卫华、粱季阳等多名来自各行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都纷纷提出了类似观点。大家认为,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高地价、高税费带来的“土地财政”,才是如今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低迷萎缩的主因。很多人认为,只有政府(尤其是各级地

方政府)降低地价、税费,“让利于民”,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才能降低,市场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对此观点,也有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有财税背景的政协委员指出,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与之伴随的失地农民生计和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政府以财政手段加以解决,自然也要求政府以土地租、税、费的形式参与土地收益分配。他说,地租是政府代表人民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依据财产权利向土地使用者以土地出让金或年租金等形式收取的经济报偿,而税、费则是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依据政治权力向土地使用者课征或收取的各项税收和收费。这位委员认为,政府从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中获得相当比例的财政收益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一方面造成目前不合理的高地价,助长了高房价;另一方面提前透支了未来多年的土地收益,“目前的土地财政实际是透支未来子孙的财政资源。哪一届卖地多,哪一届领导的财政日子就好过;而哪一届卖地少,或者无地可卖了,就会陷入财政困难。”而围绕“土地财政是不是高房价的主因”这一话题,本报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北京市民。多数人认为,正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利益上的“合谋”才造成了房价的暴涨,在曝光政府获取多少收益的同时,房地产企业也该曝曝自己在推高房价过程中谋了多少利。一位马女士表示,看到最近有关方面曝光出来的房价成本,感觉开发商在高房价的利益分配中只得了小头,大头都被政府拿走了,造成房价飞涨不是开发商的错,而全是政府“土地财政”的错,是各种税费的错。她认为,这样的“曝光”,就算不是故意误导民众、模糊焦点,起码也是不完整、不客观的,“„土地财政‟固然应该批判,但房产商也绝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在房价所体现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分配格局中,普通百姓处于绝对弱势,这也是多数工薪阶层„望楼兴叹‟的主要原因。我们期望各界就这个问题进行公开、深入地探

讨,使百姓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市民李先生说。

那么,未来我国的房地产税制应如何改革才能兼顾市场健康发展和政府财源稳定?全国工商联建议,应将一次性收取的土地租金和集中在开发和销售环节的房地产税收,整合为统一的房地产税或物业税,延迟到房屋保有环节征收。而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认为,虽然由于技术等原因,短期内我国还很难实现对房屋保有环节征收物业税或者不动产税,但应是未来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方向。“新税制会对地方政府和民众都起到导向作用。尤其对地方政府

来说,由于对稳定可持续财源的预期,其行为将不再短期化,转而安心改善地方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纳税人在本地安家置业。”他说。

篇2:土地税制

遗产税是针对财产所有人去世以后遗留下来的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税,迄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世界大多数国家之所以普遍征收遗产税,是因为它可起到避免财富过度集中、抑制社会浪费、平衡纳税人心理等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开征遗产税的时间较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因而在税制结构、税率设计、征收依据、税种划分、扣除减免等方面,各国也有所不同。

(一)从税制结构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总遗产税制是指只对死者的遗产总额征税,而不管遗产的继承情况和遗产将作何种方式分配,英国、美国遗产税制即属这一类。分遗产税制是根据继承人与死者之间关系的亲疏,以及继承财产的多少,进行分别课征的税制,法国、德国等采用此种税制。混合遗产税制是指先按总遗产税制办法征税,然后再根据继承人分得的遗产情况,如果分得的遗产超过一定限额,则按分遗产税制再征一道遗产税,采取混合遗产税制的国家有加拿大、意大利等。

从税制设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率设计较为容易,税制简单;从征管角度考虑,总遗产税制税源可靠,管理简便易行,而分遗产税制因需考虑总体财产的具体分配,征管相对较难,且易增加偷逃的可能性;从组织收入角度考虑,如都采用同样的累进税率,总遗产税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因为它适用遗产总额而不是遗产分配额;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分遗产税制在减轻财富分配不公方面比总遗产税制有更多的作用,按继承财产规模累进征收的分遗产税,以“财产越分散,缴纳的税额越小”来鼓励财产在个人之间的分散。

混合遗产税制与前两者比较。相对兼容了两者的优点,但征两道税,不仅在税率设计方面比较复杂,而且也有重复征税的嫌疑。

(二)从征税依据看,大致有三种标准:国籍标准、住所标准和财产所在地标准。国籍标准是以财产所有者的国籍为依据;住所标准是以财产所有人的住所为依据;财产所在地标准是按财产的所在地划分税收征管权。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混合使用的方法,而且主要是采取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从税率设计看,有累进税率和单一比例税率两种:实行累进税率有利于遗产税收入再分配目标的实现,比较公平,而单一比例税率则便于税收征收管理。目前,多数西方国家采用累进税率、如荷兰、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实行单一比例税率,如新西兰、英国;另外尚有极少数国家兼用两种税率,如美国,其总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而隔代遗产税按比例税率征收。

(三)从遗产税与赠与税配合征收方式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不单独设立赠与税,而是把一部分生前赠与财产纳入遗产税征收范围,如英国、美国等。此方式的优点是征收方法简便,易被纳税人接受,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赠与税的堵漏功能、限制了遗产税的作用。第二,分设两税,并行征收。即对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对财产所有者死后遗留的财产课征遗产税。此方式的优点是防止纳税人生前大量转移财产而逃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第三,两税交叉合并课征。分设两税,即生前赠与财产按年课征赠与税,财产所有者死亡后要将生前赠与总额,合并计入遗产总额一并征收遗产税,原已缴纳的赠与税额准予扣除。此方式对防止纳税人偷逃遗产税功效显著,但征管复杂,仅有极少数国家采用。

我国设计遗产税制的思路

(一)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客观条件

1.税源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经营方式多样,个人收入显著增加,个人拥有财产数量大幅增长。表1列示1991-我国城乡储蓄年底余额(年底余额)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收入)、个人购买商品住宅情况(住宅)。

由表1可以看出存款余额、可支配收入等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个人存款的60%掌握在近20%的人手里,20%的最高收入家庭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50%多,20%的最低收入家庭占社会全部收入的4.27%。近年来我国的股票、债券市场、无形资产市场都快速发展,使得一批人成为富翁,尤其是金融资产的增长极其迅速,户均实际金融资产已从1990年末的7869元增

篇3:土地税制

土地财政, 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属于预算外收入, 又叫第二财政。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出卖土地的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学术界把依靠土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称为“土地财政”, 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戏称, 一般是指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生财的基本途径:一是出让土地从中获取出让金。这是地方政府主要看重的土地生财来源。目前, 出让金在有些地方已占地方预算内收入比重的百分之四五十, 个别地方甚至超过预算内收入。二是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中获得相关税费收入, 主要征收房地产税和建筑税, 目前这两项税收甚至占有些地方总税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三是把士地抵押出去从中获取债务收入。对这一做法, 学术界称之为“土地金融”。政府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融资, 在各地很普遍。其融资额, 在一些地方已远远高于土地财政的收入。

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政府向企业一次性集中交纳若干年的地租, 对企业来说, 是预支未来利润, 属于负债经营。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角度看, 政府出让土地获得的所有收入, 都意味着企业或个人的笔笔负债。具体地说, 就是政府以土地出让金搞国民经济建设的这一做法, 其前提是透支了用地企业或个人的未来收益。士地财政收入主要是以出让士地为收入来源, 随着士地的不断出让而不断获得财政收入增长的。因此说, 所谓士地财政, 实质是往透支社会未来收益的狭隘的小路上走, 不顾长远, 只顾眼前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土地财政”的产生机理

税制改革前, 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分税制体制的实行, 地方财政分配比例日趋下降。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央政府下放事权, 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而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经济资源的土地, 就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保障, 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运行方式――“土地财政”在全国迅速出现。

实行分税制有利于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 主要是中央与省两级财权和事权关系, 提高两个比重, 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从而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彻底改变“弱中央, 强地方”的财政局面。但是,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的出现。

“土地财政”出现的根本原因, 是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导致的。自分税制改革以来, 从财权方面看,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重从1993年的0.282上升到1994年的1.257, 目前的比重上升为1.5。在事权方面, 中央现在把更多的事权下放给地方, 使地方政府用地方税来完成中央的某些政策, 也就是说在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比重却在上升。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过大, 财政自给能力下降的问题。

当地方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时, 有两条选择路径:一个是寻求中央的转移支付;另一个则是寻求地方收入的增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专项拨款比重较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很小, 对地方政府财力的补给作用不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为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而预算内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因此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靠预算外收入。组成预算外收入一般是由土地出让金、各项税收附加和行政事业收费三大部分。

在这三项中土地出让所得的收入成为支柱, 从表面上看, 地方政府行为不理性, 违法用地, 但从深层次分析,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有财力没财权, 为了缓解财政困难, 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下, 寻求解决对策。所以, 不能把“土地财政”问题归结为单纯的土地管理问题, 而主要问题是出在我国分税制的体制上。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的不合理是导致“土地财政”存在的根源。在现行分税制的体制下, “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弥补支出缺口的重要工具。所以, 要想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问题, 就得从改革分税制体制入手, 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从根源上得到遏制。

三、土地财政的利与弊

目前, 在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的同时, 同样既有利也有弊。

(一) 土地财政的正面效应分析

1、土地出让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 增加了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以地生财, 财政收支处于平衡状态甚至出现盈余, 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 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地方政府出让的土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经营性用地、工业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这些用地的基本建设都需要政府进行投入。在城市基础建设上政府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各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 使周围农村不断扩编到城市范围, 周边农村失去土地, 使大量农民进城务农, 客观上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二) 土地财政的负面效应分析

1、政府掌握的大量资金投向, 导致相关产业畸形发展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基本投向城市建设, 使建筑业、房地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刺激和繁荣, 从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 如建材、民用电器、民用五金等, 也导致了相关产业产能过剩, 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这与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方针是不相符的, 是背道而驰的。

2、土地财政为政府的寻租行为创造了客观条件

近几年, 国家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 严禁非法占用农用耕地, 以保护我国的耕地面积和农民的权益。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低价购买农民手中的土地, 然后按市场价高价卖给土地需求者。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为自己谋取了暴利, 滋生了腐败。同时, 失地农民的问题不断积累, 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加剧了银行体系风险, 引发金融动荡

地方政府借助信托机构, 以土地质押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进行土地融资。通过银行这一杠杆作用, 使得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异常繁荣。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 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旦土地财政出现问题, 通过银行杠杆的作用, 危机成倍放大, 加剧了银行体系风险, 将引发金融动荡。

总的来看,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 土地财政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表现地也更加明显和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障碍。为此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土地财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四、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路

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

“土地财政”收入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 地方事权扩大的同时财权却在缩减, 地方政府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陷入财政困境, 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土地财政”进行创收。因此, 中央在制定财税体系时应该兼顾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责任, 使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协调, 同时也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 改进财政激励机制。

1、改进财政激励目标。

要把政绩考核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指标, 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转化, 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淡化经济指标的考核注重社会民生指标的考核, 鼓励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 发挥市场机制,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的目标与行为选择, 割裂地方政府利益与土地利益直接的纽带。

2、改进财政激励内容。

建立收入归一的各级政府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深入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交易与流转制度改革,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对土地等资源的配置权限;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要加大约束力度,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以土地融资, 即通过土地储备向银行贷款, 高度重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三) 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

依托地方政府的信用, 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扩大融资渠道, 增加政府资金来源, 解决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问题。政府在融资的增加, 活跃了经济, 提高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而实现了其政治目标。在政府融资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风险, 所以应与银行等金融体系相结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预警机制, 控制融资规模, 设置合理的负债比率, 充分发挥各方监管职能, 控制融资风险。

摘要: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 扭转了之前中央财政收入偏低的局面, 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缩小而事权范围扩大, 收支严重不平衡, 因此地方政府想到了以地生财, 产生了“土地财政”。本文将以分税制为背景, 对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进行分析, 并针对“土地财政”问题所带来的困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税制,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李炳鉴、王元强:《政府预算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财政部:《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0, 4。

[4]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 《经济研究》, 2010, 8。

[5]浙江省财政厅课题组:《浙江省财政预算“三分离”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 《财政研究》, 2010, 1。

篇4:土地税制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收支压力;地方财政的影响

深刻理解分税制的思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问题,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管,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关系,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分税制。在此过程中,财政为全局服务的能动性大有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分税制、土地财政的概述及其造成的财政压力

我国分税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国家税收种类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以确定财政收入范围的一种组织结构,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的所有权,通过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建立可靠而稳定的收入,强化地方政府内部、外部预算,改变分税制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对财政收入、支出及利益进行分配,实质是确定财权,划分收入的体系,它的出现很好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

分税制下各级财政权利不等,这样会直接影响财政收支的大小,中央财政是利益的主体,主宰财政分配权力,在地方政府分配时,依靠增量创造价值、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土地出让取得收入、来维护地方财政支出需要,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有失公平的情况,使中央政府出现偏好以致削弱地方财政权利的问题,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二、分税制引起土地财政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一)我国分税制造成土地财政的问题

1.分税制诱发效应:农地(耕地)流失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方财政大量征收土地,使耕地大量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影响,农民无田种地、失业人员增加,给粮食问题带来严重的隐患,危机社会的稳定。

2.分税制使落后地区财政无法获得足额收入

分税制加强了中央财政,却削弱了地方财政,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国家以加大转移支付来保证落后地区的正常支出,作为集权倾向的分税改革,导致地方财政分配迅速下降,虽然分税制是在中央、省级部门之间进行的财政收入、支出划分,但是,对于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体制具有重大影响。省级财政居于地方财政主导地位,有权决定下级财政的收入、支出划分责任,因此,产生财权上移、事权下放,使地方、乡级财政出现困难的局面。

3.分税制下地方财政无法获得足额收入

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财政无法得到足够的收入,作为集权倾向的分税改革,导致地方财政分配迅速下降,虽然分税制是在中央、省级部门之间进行的财政收入、支出划分,但是,对于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体制具有重大影响。省级财政居于地方财政主导地位,有权决定下级财政的收入、支出划分责任,因此,产生财权上移、事权下放,使地方、乡级财政出现困难的局面。

地方财政缺口通过转移支付来进行弥补,但在分税制体制改革下,由于我国财政弱化,地方财政自身收入和上级拨付已经不能满足支出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寻求收入方式(土地收费),来弥补预算收入的不足。

(二)我国分税制对土地财政影响的完善措施

1. 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管理

弱化地方财政, 降低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扩大土地收益的动机;合理分配土地供应量,使土地价格合理,当土地价格低时,吸纳土地,防止土地价格下降,缓解供需状况,稳定财政收入;当价格高时,抛售土地,防止土地价格上涨,抑制土地市场的投机活动。

2.对土地财政进行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补偿标准

使中央与地方分享土地出讓金,在土地出让金中划分专用基金,给予被征土地的农民补偿,同时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对分税制进行了调整,合理划分地方的事权与财权

分税制后,要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谋求收益,改变“事权无限,财权上收”的现状,就应该合理划分各财政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增加中央、省级政府财力弱势的情况下给予财政补助,使地方财政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下放财政收入自主权(包括地方税收,公共收费权限),使地方按照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高地方财政能力,改变事权与财权不平衡的局面。

4. 规范土地贷款,降低贷款风险

对土地收益进行控制,在发放贷款时应对土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立土地储备资金,加强资金控制,吸引私人资金,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基建设施资金压力,明确债权人优先偿还方式。

三、分税制带来的财政压力与土地财政的关系

(一)分税制后吸引外资激活地方经济

分税制后,及时完善相关税法,确保财政收入的税源基础,赋予省级财政对地方税率、税目的调整权,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保证地方税收收入,充分调动积极性。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大量吸收外资,引入先进技术,给予外资企业较低的税收负担及优惠政策。

(二)完善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后,要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谋求收益,改变“事权无限,财权上收”的现状,应该确定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划分各级财政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转移支付被确定后应计算补助额,使地方财政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下放财政收入自主权(包括地方税收,公共收费权限),在选择上切合实际,按照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核定各地支付标准,使标准贴近实际;在拔款上采用无条件为主、有条件为辅,改变事权与财权不平衡的局面,使转移支付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分税制后地方预算收入依靠营业税、土地出让收入

分税制实施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从而也影响了地方财源的取得方式,中央政府不再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地方政府的收益减少,相对风险加大。同时,企业的税收(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税制办法,在此形势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方式明显的发生了变化,需要依靠营业税来支撑,所以建筑行业、房地产业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四) 增强公民福利,提高财政工作廉证高效

分税制后建立一个结构顺畅、机制完善的考评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国家GDP与财政收入指标。以目前可预见的社会发展情况及未来人民生活环境水平为标准,进行科学的考核,制定有约束力的财政指标;对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项目加速建设,改变不适合的财政管理制度、人事机制,使政府职能回归于服务人民,减少各种资源的垄断,改革原有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机制,实现与民不争利,做到廉洁、公正、高效。

分税制实施后,由于土地转让、间接融资,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许多收益,使得地方政府用其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的压力,对土地转让、土地转租产生了深度的依赖感,因此,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问题、风险、完善措施,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会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守英.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5,(10).

[2]董再平.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及其完善[J].当代经济研究,2008,(5).

[3]高珊,徐元明.江苏省农村土地征用与收益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14.

篇5:税制改革大解读

预计金融等四大行业营改增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是财税改革的关键年,而即将到来的20,将是财税改革的落地年。

早在6月底出台的财税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抓住了预算管理改革、税制改革、理顺中央地方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三大改革任务,而且方案给出了时间表,要求重点工作和任务在年基本完成,到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

回顾20,财税改革走向深水区,预算改革先行,已有明显进展;税制改革中,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改革部分先行推进,但继续前行有难度;环境税、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必须立法先行。目前的改革进程要低于市场预期,预计明年将实现较快推进。

看紧“钱袋子”

年预算改革已取得较大突破,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目前,财政部修订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今后总会计核算目标既要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报打下了基础。

而预算公开、债务预算、盘活存量资金、资金统筹整合等一系列改革文件也陆续出台,规范完整、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今年实施的新《预算法》明确全面公开政府全口径预算,实现部门预算除涉密部门外的全覆盖。

专家表示,全口径预算管理就是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并且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统筹的力度,使资金运行更加规范、透明。

“今年以来,预算制度改革的力度挺大,预算公开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表示,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通过安排财政收支,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认为,预算就是要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比如地方债问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问题。只有拥有了一个公开透明的预算环境,税制改革才能顺理成章,而税制改革是要解决整个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

不过,规范政府花钱绝非“一纸公开”能解决问题,当前政府花钱依然存在不少违规违纪现象。审计署近期提交的审计报告显示,中央各部门仍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反映出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凸显进一步推进公开和深化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专家认为,2016年预算制度改革需要继续推进,一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配套措施,完善预算制度体系,要把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做实。还需抓紧规范国库和财政专户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新一轮税制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还有税收征管法。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表示,财税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头戏现在已经表露出了与中央要求的时间表不相匹配的迹象。

按照此前部署,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本应该在2015年实现,但目前还有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四个领域尚未纳入,决策层的态度也有一定调整,从要“力争完成”,改为“适时推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营改增”试点余下行业与先前已进行试点的行业不同。房地产企业税收由于行业特点,改征增值税之后,进项税额抵扣时可能不容易取得发票,可能影响试点的进行。金融业“营改增”涉及方案选择问题。金融业务免税与否以及如何征税都有不小争议。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目前为止本轮“营改增”减税力度不及增值税转型改革,应加快完成营改增改革“最后一公里”,预计剩余四个行业的营改增将在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

梁红称,全面完成营改增,除了进一步减税外,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且本轮营改增改革完成后,增值税仍有改善空间。全面完成营改增实现的整体减税规模可以达到9000亿元左右,与营改增期间GDP比值约为0.4%。

今年对消费税也做了一些调整,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提高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并加征从量税。下一步除了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以及部分服务纳入征收范围外,改革还会将一些不适合继续征收消费税的产品从应税品目中剔除。

专家认为,为了使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使地方政府具有一定自主的税收调节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征税的主动性,有必要把消费税调整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的收入减项。

资源税改革是近些年税制改革重点之一,今年突破不断,在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税改革基础上,稀土、钨、钼资源税费改革和调减铁矿石资源税政策顺利实施,促进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税务总局的数据,上半年煤炭资源税费总体减负51.84亿元,改革比预期平稳顺利,有条不紊。

“现在的资源税主要是矿产资源、油气,另外一些资源也应该纳入资源税的范围,比如水流、森林、草原等也应该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谭云明说,资源税改革将推动理顺能源生产和消耗环节中的税收调节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地区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和矿山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征收环保税刻不容缓。

目前,环境保护税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环保税开征迈出实质性步伐。据悉,环境保护税法草案正在进行最后完善,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前由国务院审议通过草案。专家称,明年上半年环境保护税法草案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每年数百亿元规模的环境保护税开征可期。

“研究提出个人所得税改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今年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让个税这根敏感神经再次拨动,也传递出个税改革的信号。

事实上,今年,个税小步调整也不少,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奖励和转增股本时个税可分期缴纳,试点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个税优惠。

个税改革属系统化改革,且与普通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有更加周全的改革设计,方案的提出也无疑意味着启动改革渐行渐近。

篇6:税制改革

休掉旧税制

入世带来的压力是旧税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加入WTO之后对中国税收的影响,会通过贸易这个纽带传递到中国的税制变革上,在市场经济国家所广为接受并且长期通行的一套税收的理念及其运行规则,也要随之带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理念及其运行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目前的税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所以税改的重点将是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桓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刘曾参与中国税制改革方案制定工作。

“增值税设计向欧洲方式靠拢”不仅仅意味着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将被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企业的投资,而且还将使更多的行业被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如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以前没有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的将被包容进去。这可能会增加相关企业税负。

目前中国的企业所得税还是两张面孔,对内一套,对外一套。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都是33%,但 是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多,实际上外资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等于把内资企业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两税合并后的统一税率,尚无定论,但不会超过30%,为照顾 外商实际利益和平稳过渡,两税合并不排除分步并轨或一段时间内保留一定优惠待遇的实施方式。

化妆品和护肤品等现在不再代表消费阶层的商品将从消费税中剔除,但如果你要买一艘游艇,那就对不住你了。消费税的消费对象是奢侈品;另外一类是政府政策上想予以控制、限制的一类特殊消费品。

弥补个税制度缺陷 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后增长最快的税种,8年来平均增幅达48%,2001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995.99亿元,但仅占2001年全国税收总额的6.6%。有专家推算,个税税金漏洞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本来个人收入调节税并非针对普通百姓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制度由过去的国家拿大头,个人拿小头发展为现在的个人拿大头,国家、集体拿小头。但个税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反映出分配结构的变化,税法的立法滞后了。

最近的查税风暴就是针对中国个税的流失而发生的,个人收入的多元化,支付过程中现金量过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中国个税的缺陷是税制本身缺陷和征收制度的缺陷。税制缺陷表现在对富人收入的监控上没有健全的制度。其次,在个税征 收管理的制度上,中国目前采取分类分项征收税制,这个措施的好处在于不容易逃税,但弊端是多次征收造成免税量很大。而国外采取的是综合征收方法,把收入放 在一起,统一收税。

中国现行的税制将收入分成11类,按不同税率征税,也使同样数额的收入因其来源不同而税收不同,也就是说赚同样多的钱,交不一样的税。如果采取综合征收办法,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2改革热点

2010年中国税制改革热点

物业税

热议不断 谜局待解

从2009年到2010年,“物业税”这一字眼每次出现在各大网站、报纸上都会占据显要的位置,一方面是业内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权威部门的三缄其口,只字不提。物业税距离百姓是远是

物业税

近,这一问题就如同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一样,迷雾重重、让人匪夷所思。

物业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的保有环节征税,在我国目前房价日渐高涨的背景下,物业税自“破题”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经历,作为房地产调控的一大“重器”,很多业内人士更是认为:物业税才是对付目前“土地财政”“炒房热” 两大房价“推手”的杀手锏。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称,要完善消费税和房产税。可以预见,无论是有关部门各种文件中数次提及的改革方向,还是作为国际上通行的调整收入分配的手段,物业税的确有望推出,现在的问题更多的在技术层面。2010年,关于物业税的疑问可能会得到答案。

资源税

酝酿成熟 呼之欲出

“推出的时机已经到来。”这是目前业内对资源税改革提及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无论是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共识之声,还是理论和技术等层面的成熟度都说明一点:资源税改革在酝酿多年之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推出的条件,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推出的时机。

我国自198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于1986年和1994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和完善,本次改革的核心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可以说,这一改革将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可以实现通过提高税负成本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说,当前是推出资源税改革的较好时机,首先是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回升向好时期,这是有利时机,其次是近几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也有利于改革实施,再有就是相关行业已具备了承受能力。

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称改革资源税制度。可以预见,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也将会更多的调控,2010年,资源税改革有望正式推出。

环境税

大势所趋 积极推进

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词,当西方国家进入全面“绿化”税制的新阶段;当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目标日益艰巨,当单靠法律和行政干预已不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税制“绿化”在我国也成为大势所趋。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10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亦明确表示,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可以看出,开征环境税的相关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

“环境税的开征将来肯定是大势所趋,很多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基础好,可以通过税收的手段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我国来看,一些地方开征环境税是可行的,可以更多的给地方一些小税种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说。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出台一个新的税种难免会引起税负增加,所以如何积极的推进环境税、究竟采取怎样的征税模式,将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成为开征环境税问题的焦点。

个人所得税

目标清晰,已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个人所得税可以称为是根敏感的神经,每一次的触动都会引来极大的关注。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全部税收收入的较少部分,但因为与亿万百姓切身相连,所以备受关注,很多人对税制的了解甚至都是从个人所得税开始的。

个人所得税

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清晰的,就是从目前实施的是分类税制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很多业内人士指出,解决目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体系来实现。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说:“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已经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这项改革首先要破题,改革的步伐能不能在2010年加快,要看相关部门的准备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可以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从现在来看,这种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3改革影响

房产税改革对税制改革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白,“房产税”与“房地产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个税种,后者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与房产、土地相关税种的总称。

在 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依据中国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情况,政府采取了限购的措施,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由于限购是一种行政手段,于是,人们总希望用经济手 段来替代,房产税被认为是可替代限购措施的最佳手段。房产税扩大试点的消息一经传出,就有人猜测限购措施是不是要撤了。

其实,限购和房产税 是不同性质的手段,房产税即使能发挥出调节作用,也难以替代限购措施。在房地产市场投机预期浓厚的情况下,限购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不得不采用的权宜之 计。当游资、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恢复常态时,限购自然就会取消,不必再幻想用房产税来替代限购措施。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国的国情,房产税扩展到个人住房的必要性是:调节个人住房消费,节约住房资源,同时对住房投机有一定的预期性抑制作用。

4取得成效

1994年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税制改革后,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此后,我们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税制,特别是针对税收征管体制滞后于

我国历次出口税调整

税制的状况,加快了税收征管改革步伐。一个健康有效的税制,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制度来保证实施。1998年以来,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和以“金税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的建设运用,建立海关缉私警察制度,这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走私等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税收征管力度加强,保证了税收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国税收收入(此为国家统计局统 计口径,已冲减了出口退税部分)比1993年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长17.1%,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数基本同步,其中1994——1997年年均 增收995亿元,1998——2002年年均增收1880亿元。税制的重大改革和不断完善,为持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支持经济和社会 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改革年表

1993年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财政

税收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

4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将国家税务局更名为国家税务总局,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原国家税务局局长金鑫继续担任局长。

4月23日和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税收工作的汇报,研究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提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要求。

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听取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副局长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5月18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发出《关于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的意见》,其中提出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国家税务总局设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7月20日~26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局长会议,重点研究加强宏观调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7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税收管理和严格控制减免税收的通知》。

8月底~9月初,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先后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起草的税制改革方案和财政部起草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即日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发布《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11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税务总局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有关问题的通知》。

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取消产品税、盐税、特别消费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2月2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将国家税务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即日起施行。

1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自1994年1月1日起适用国务院发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

1994年

1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和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的通知》。

1月27日,中共中央同意成立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金鑫任书记。

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

2月5日,国务院任命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等人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6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意见》。

1月6日,中共中央任命项怀诚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1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举行庆祝建局45周年大会。

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严厉打击出口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工作会议,国务委员罗干主持会议,朱镕基、李岚清副总理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到会并讲话。

8月8日~1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1996年

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了有关税收的措施。

12月17日~2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1997年

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

2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的意见》。

2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2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者委托代理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

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订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增设了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和其他若干涉税条款。

7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自10月1日起施行。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即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论述了有关税收问题。

10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地方税务机构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1998年

3月1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

3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金人庆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3月31日,国务院任命金人庆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国家税务总局,听取该局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6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月22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中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

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号召全国大力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9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修订以后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自10月1日起施行。

2000年

1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

1月12日~19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出席研讨班开班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分别为学员作了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研讨班结业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意见》。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9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等文件。

10月22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单位报送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交通部和海关总署发出《关于将船舶吨税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11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务委员、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主持,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和国务委员罗干、王忠禹出席会议,朱镕基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

2013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土地税制】相关文章:

税制工作04-08

环境税制06-23

税制模式07-03

税制调整07-27

消费税制09-05

税制现状09-07

税制改革方向04-12

税制改革感想04-16

中国税制改革08-15

房产税制改革05-26

上一篇:班级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2020年集团公司党委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