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7-21

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民街道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民街道辖区有1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辖区面积78.65平方公里,其中,街道中心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辖区居民15044户39558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9万亩、旱田面积4.5万亩;林果面积2万亩。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新民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街道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街域经济发展情况

在过去五年中新民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使全街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到2014年12月,固投计划20亿元,实际完成20.3亿元;规上产值计划18亿元,实际完成18.05亿元;社消零售总额计划46612万元,实际完成47800万元;计划利用内资4600万元,实际

完成5700万元;财政收入实际完成3208万元。全街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个曲折、波动的过程。蛇山村占地150亩的连片冷棚香瓜,已形成规模,但由于经营出现问题,现已不存在。英守村俊平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亩连片草莓温室大棚也是经营出现问题,现在已经没有生产。新民街道现存设施农业情况主要有:

1、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50亩,15栋大棚,设施面积22.5亩。

2、花卉种植合作社,占地818亩,设施面积300亩,展示大厅12亩。

3、各村零散温室大棚占地30亩,设施面积15亩,主要种植蔬菜、葡萄等。

(三)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建成了新民村花卉基地,成立了花卉苗木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花农90余户,生产营业东北及南方各类花卉绿植达百余种。制作各种盆景,建成三栋展示销售大厅8000平方米,年销售收入约120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基本形成规模。

(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几大休闲园区,星罗几家采摘园和餐饮山庄。

1、金钟山都市农业休闲园。位于新民街道东英守村金钟

山自然村,占地1100余亩,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集养殖、种植、旅游、度假、餐饮、垂钓、住宿、休闲采摘、购物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园,建设单位为大连金钟山农业有限公司。具体内容包括:一是2栋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可以同时容纳800人就餐,可接待会议、培训,并有住宿客房;二是养殖基地,鸡舍1万平方米,年饲养笨鸡5万只,提供优质鸡产品;三是采摘园360亩,果品种类有苹果、苹果梨、南国梨、樱桃、山楂、杏、榛子、山野菜等;四是农事体验园,将农地分块租给游客进行耕种体验;五是垂钓园,开发60亩鱼池,可供百余人同时垂钓;六是仿古烽火台一处,可参观旅游;七是开辟登山路径5000米,可登高远眺;八是风情小木屋,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九是农产品小超市,提供本园区内生产的“金钟山”牌农产品等。

2、塔山都市农业园。位于新民街道以东3公里,大连军区政治部农业基地内,临近304国道和沈本产业大道,佟陈公路旁。占地780亩,是集养殖、种植,餐饮,住宿,垂钓和休闲采摘购物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由原军区政治部农场部分改造而成。建设单位是大连市苏家屯区佟陈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果蔬采摘,蔬菜园40亩,温室大棚15栋15亩。葡萄园50亩,还有300亩果园,主要品种有梨、李子、杏、樱桃、桑葚等;二是垂钓园,60亩鱼池;三是会议中心两处,日可接待150人。四是部队特色客房15间,农家

四合院3处,多功能会议室1处;五是农家院饭庄一次,可一次容纳200人;六是综合养殖场200平方米,可饲养猪、羊、鸡、鸭、鹅等;七是购物中心一处,可提供自产农副产品及军供“北大营”及军酿纯粮白酒等。

3、新民东北花卉盆景科技博览园。位于新民街道新民村,占地818亩,集花卉种植、盆景制作、观赏鱼养殖,冬季垂钓,餐饮住宿,休闲观光游,花卉盆景批发零售等。建设单位是大连市苏家屯区新民花卉苗木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高标准设施温室花卉种植区240亩;二是高标准温室盆景制作区60亩;三是观赏鱼养殖区12亩;四是冬季垂钓设施园2处,20亩;五是观光展示销售厅3栋8000平方米;六是筹建餐饮住宿农庄一处。

4、年华山庄采摘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李英西山,占地300亩,其中果园面积200亩。可提供果品采摘、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南果梨、樱桃、杏等。

5、塔山榛子园。位于新民街道塔山社区,占地3000亩,种植品种大榛子。由大连塔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已批量生产大榛子和榛子苗,可提供观光购买。

6、鑫淼垂钓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郑英自然村。占地30亩,其中有水面积10亩,农家饭店400平方米,可提供垂钓、餐饮服务,日可接纳300人。

7、东开电力山庄。位于新民街道河山村,西河山自然村

南山,占地450亩,有鱼池50亩,果园100亩,别墅3栋,是花园式山庄,可提供垂钓和采摘等。

8、李英守草莓采摘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李英守自然村,占地30亩,设施面积15亩,种植优良品质草莓,可提供草莓采摘。

9、菲菲澳家庄园。位于新民街道黑牛屯村,有大连菲菲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立项开发,修建了别墅380栋,康居楼19栋,有跑马场、鸽子楼、滑雪场、科技楼、温室大棚、水上俱乐部等项目。有土地2787亩,山林地5871亩,黑牛水库400亩。由于资金原因现已停产,历史问题复杂,资源优势好,有待整合开发。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一是年龄高,二是综合素质低。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2、农村劳动力流失。由于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村中有知识和能力的青年农民大都走出农村到外地务工,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鲜有回乡就业创业的,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原劳动力就业转移输出主要去向为大连、本溪等周边地区。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新民地区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经营单一,而且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对农民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地区品牌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业规模不大,标准化农业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生产的外向度不高、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等。

5、设施农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新民地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设施农业,因发展思路、经营不善等问题,相比周边其他街道的快速发展存在明显滞后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三、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思路

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新民地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新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街道党工委和政府经研究决定,明确了新民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以完善街域规划为统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环境生态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大战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临空制造、食品加工、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以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城

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现代小城镇。

(一)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健全农业组织保障体系,把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通过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研究成立由分管农业副主任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各村包村干部、村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米业、木业、花卉种植等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利用好农林局到街道、村培训授课的机会、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协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各村门要结合各自的特色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产品生产协会组织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和卫生注册认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十三五期间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新民街道办事处

2015年3月26日

篇2: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很多农民还是很传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长期以封建思想来维持经济状态,丝毫没有任何改革创新的思想。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还有将近三分之的孩子上不起学,或者对知识的了解并不深,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因此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不能正确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好的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资金投入,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

针对目前城乡差异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好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2.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3、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篇3: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本调研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对各地综合医院的区域医疗协同网络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报告希望能够送达卫生部相关领导以及国家医改领导小组。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全国各省级、地级市和县级的综合医院(三甲、三乙/三丙、二甲)。本研究选择60~100家综合三甲医院(各省2-3家)作为骨干医院,该60~100家医院院长为本研究的重要成员,负责调研的区域联络,每个骨干医院负责联络7~10家本区域内三乙(地级)或二甲(县级)医院。每个省份,调研目标为1~2家省级医院,4~6家地级医院,5~6家县级医院。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区域医疗协同网络建设的现状;其面临医改挑战的优势与劣势;医改带来的的机会与威胁;区域医疗协同网络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区域医疗协同网络建设中,医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需要借助的外部力量。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来收集相关数据。同时,问卷将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若干名,针对问卷的结构、内容及文辞提出意见,以保证调研的效度与信度。

篇4: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总体情况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加大银行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卡的持有人结构已经由中高收入群体向社会各阶层扩展,银行卡的受理范围也逐步从城区向农村延伸。我们应在不断优化用卡环境的同时,加强银行卡宣传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的银行卡宣传力度,普及银行卡知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银行卡。

篇5: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2年4月)

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区域经济学中,县及县以下的广大领域都属于“农村”的范畴。整个农村区域内,乡镇相当于“中心”和“点”,周围的乡村是“外围”和“面”。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街镇基本情况

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距县城175公里,国土面积175.1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的农业镇。全镇属高原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 1 海拔963米,相对高差1792米,海拔悬殊较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6.4%,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2011年末,全镇共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4,306户农户、18,063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9人、非农业人口62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有耕地面积15,514亩(其中水田2,538亩、旱地12,97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镇党委下设6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7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97名,妇女党员165名,农村党员871名,预备党员59名。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2年撤乡设镇十年来,全镇镇域经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使镇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11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7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77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43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7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13.6万公斤;固定资产投资达6,107万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500万元和5,600万元。2002年至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9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倍和11.8倍。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10年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种植业比重由39.44%下降为26.73%。农业生产从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核桃、烟叶、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养猪、养羊等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多,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已初见雏形。

(二)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撤乡设镇以前,全镇核桃种植面积仅为2.3万亩产值43万元,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16万亩产值突破4,500万元;烤烟收购量仅32.6万公斤产值288.4万元,目前收购量已突破65万公斤,产值已突破1,100万元;畜牧业产值1,454万元,目前已达2,986.24万元。

(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02年以前,马街镇集镇内仅有22家商铺,集镇人流量极少。现在,马街镇内集镇内商铺、饭店、宾馆达87家。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00万元,全镇由主要依靠一产带动逐步转变为由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四)集镇建设步伐加快。10年来,我镇坚持实施小集镇建设带动战略,注重集镇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两年,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集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00万元,其中集镇主街道路面硬化累计完成投资250多万元;新街道建设0.2公里投资70万元,建 成容纳1万人口左右的中小集镇,其中建成面积和人口由不足0.2平方公里和5000人发展到1.2平方公里和1万人。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兴旺活跃,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经销代理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专业商场,初步形成了配臵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新格局。去年,全镇个体工商户达320户,是十年前的10.5倍

(五)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增长,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8%。

二、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马街镇虽在撤乡设镇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以水利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虽然马街镇大部分村小组现在已通公路,但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由于受地处山区的限制,特别水利设施方面还相当落后,农业发展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瓶颈,加上人均耕地少,乡镇企业不发达,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全镇目前还有8个村民小组507户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有40个村民小组未通 公路,其中20户以上的30个,20户以下的10个。目前,有大小沟渠106条249.66公里,其中三面光沟渠9条(处)32.1公里,坝塘35个,水池(窖)4,847个,已解决饮用水人数10,265人,未解决或未得到改善的有60个村民小组1,856户7,798人。

(二)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全镇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目前,马街镇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核桃及畜牧业为主,新的产业培植任重道远。而且在财政收入中,烟叶税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2.67%,烟叶税“一枝独秀”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税源结构单一,增收后劲不足,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随着各项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推进缓慢

截至去年底,马街镇有农业人口17439人,农村劳动力9705人,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在2100人左右,每年撂荒的土地将近200多亩,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按时栽种的有1000多亩。目前真正流转只有20多亩,而且也只是承包组亲戚或周边邻舍农户。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的原因。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在思想上根深蒂固,怕失去土地后生产生活没着落。致使部分农户宁愿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或丢荒。也不愿转让、出租。二是对《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理解不透。三是我镇大部份村在第一轮(1979年至1980年)土地承包 时,均实行“包干到户”即“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人为地把有限的田和地按好、坏,远、近分割搭配人均分配,导致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自留地及责任山零星分散、不集中、不连片。加之农村普遍存在着“红眼病”和“肥土不肥人”的思想,怕他致富,怕他发财。宁愿丢荒、也不愿租给他人种。要么租金价格太高,致使许多种烟、种田能手或老板望成莫及,不敢下手。严重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四是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潮的兴起,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已外出打工赚现钱,显示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差,尤其是不通路、缺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弱以及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市场不健全等因素对土地流转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六是目前还未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乡镇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也未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无法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三、加快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紧紧围绕全省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找准问题,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按照“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要求,马街镇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6503.6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516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455.6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73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412.4元。到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27506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86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7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2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4元。围绕上述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加强核桃管理,培强壮大核桃产业

目前,马街镇核桃种植面积已趋向饱和,重点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扩大种植规模上从中低产林改造和核桃大树移植项目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力争“十二五”末使核桃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同时,加快核桃采穗圃和苗圃建设,强化科学管护,每年实施集约化管理2万亩以上,以集约化经营管理为主,引导、鼓励群众适度规模发展,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积极探索和推广核桃干果烘干技术,加快核桃烤房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核桃产值突破8000万元。

(二)及早调整烤烟种植区域,巩固扩大烟叶种植规模 当前,由于原来烤烟种植区域都在上片6个村委会,且大部在核桃地里种植,随着核桃树不断长大,烤烟逐渐无法种植,同时按近几年的政策,烤烟种植规模从2002年以来的2100亩到今年的4800亩,产量从32.6万公斤到今年的65万公斤,年均增长10%,呈逐年上升趋势。要巩固做大烤烟产业,需及时调整规划种植区域,将烤烟往核桃成长慢的中下片地区下移,进一步巩固扩大烤烟种植规模。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按照“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加快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模式,全面提升烤烟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种植 效益和烟叶内在质量,力争到“十二五”末使烤烟产值突破1,600万元。

(三)积极推进“小区大户”战略,科学发展畜牧产业 通过大力推进“小区大户”战略,引导农民改变从事传统养殖业生产的思路,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逐步形成生猪、仔猪、乌骨鸡、黑山羊基地化饲养格局,以后山村委会猪、牛、羊品种改良及畜圈改造和规模养殖为基础,年内重点扶持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8户;大力推广牛冻精技术。强化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不断探索和创新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运行管理机制,推动畜牧业发展壮大,到“十二五”末力争畜牧业产值突破6000万元。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落实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改善招商引资方式,营造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强化优质服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立足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扎实有效地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论证、储备、上报、推介等工作;目前,马街大龙潭金矿、诸葛营泼油山锌矿、威车大团山锌矿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波罗六家田铜矿处在未开发状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合作,尽快加大对镇内金、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业强镇的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实。

(五)把握上级投资导向,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便捷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通过项目资金的注入,能刺激经济的增长。做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两条腿走路。因此,马街镇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楚南规划的战略机遇,以“十二五”规划为重点,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按照科学论证一批、积极争取落实一批、集中力量续建一批、继续努力新建一批的要求,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全镇经济增长。一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的筛选和储备。要对中央、省、州、县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把握中央、省、州、县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计划信息,统筹协调,筛选一批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投资大、效益好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县的支持。二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列项建设。按照项目工作的规范要求,抓紧做好项目的申报,积极向省、州、县对口部门上报争取,力争使上报的项目进入省、州、县项目资金的盘子,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从改变我镇农业大镇、经济小镇、财政穷镇的状况着手,重点争取建设交通、水利、教育等项目,努力改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积极争取叉山线、布马线的路面硬化工程和唐家羊圈山至沙坦郎大中山等公路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官上小 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威车龙洞河水库建设、集镇供水建设、217.56公里农业灌溉沟渠三面光沟建设等项目和波罗、法空等14个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列项建设工作, 积极支持配合好风力发电和礼舍江流域水电开发工作。

(六)乘势而上,加速推进小集镇建设

按照“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集镇对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聚集人气,助推发展。一是严格执行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认真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循序渐进推进集镇建设,使集镇建设功能更加完善。二是加快建设进度。积极做好土地征收、拆迁和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有力促进集镇街道建设。年内,将699平方原国有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用拍卖所得资金对尽快规划启动对水弥线与新街之间的土地进行开发,将幼儿园和农贸市场迁入里面。坚持“内修、外扩”并举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完善集镇服务功能。积极争取集镇供水建设工程项目,满足7,000人的用水需求。进一步扩大集镇框架,进一步增强集镇辐射力和带动功能。三是强化管理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集镇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集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以创建为抓手,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建立长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做到规划区管理全覆盖、管理无缝隙,努力把集镇街道 管理好。以实施“硬化、绿化、亮化”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集镇功能。积极创建生态乡镇,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四是积极实施“农民进城”战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按照我省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战略按“两步走”推进,分两个5年实施:2011年至2015年,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体落户问题,力争每年转户12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力争每年转户80万人,力争到2020年总共新增转户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镇化率达50%左右的目标,按全省129个县级行政单位和南华县10个乡镇人口比例来分,马街镇每年需有687个农民进城。因此,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农民工进城不落户的突出问题,使进城农民在城镇有融入感和归属感,有创业、就业的信心和恒心。”从体制机制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七)把握农村发展趋势,推动土地流转工作

为缓解因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未来农村土地发展的趋势只能是用合理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作为山区乡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流转主体的内在动力。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才能加快山区土地流转。一是加大宣传,消除群众顾虑。二是解放思想,转变群众观念。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 识,采取群众大会、村组会、党员会和村社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讲清、讲透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及土地流转后的效益,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只有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才能使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三是外引内联,增强流转信心。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村组干群到土地流转机制新颖、成效显著的地区考察学习,认真审视自我,努力冲破观念这个“瓶颈”,解开制约发展的“死结”。同时充分发挥外出创业人员回乡臵业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土地流转信心,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2、扶优做强,培育载体,切实增强流转客体的外在拉力。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作组织。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展各种特色经济专业村,扩大规模,并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组织来带动和促进土地流转。二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投身到广阔的农村之中,承包山林、土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土地流转。三是发挥村集体是土地所有者的作用,宣传和发动群众把零散、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包,统一经营,探索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不变、统分结合经营的新机制,达到流转的效果。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切实加强流转秩序的管理水平。一是建立服务机构。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土地流转 中心,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开展土地使用权流转供求登记和信息发布,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申报、登记、招租、审查、鉴证、监督机制,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规范有序的轨道,确保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切实肩负起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加大流转纠纷调处力度。组织土地流转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基层,摸底排查,调处矛盾,把纠纷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4、加强服务,激励扶持,切实提高流转土地的效益标准。一是强化服务促进流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土地流转。二是引进业主拉动流转。要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引进企业参与耕地开发经营。三是配套政策激励流转。认真落实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让种粮户真正得到实惠,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八)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生态马街 按照打造绿色生态马街及县委建设生态产业区的部署和要求,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村庄规划工作为基础,实施村庄整治、村间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等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创建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村、整治村、示范村建设。二是积极争取项目,保护生态环境。争取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沟道修复等水土保持工程,强化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退 耕还林、封山育林、封山育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大力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保护生态环境,力争在“十二五”末,户均拥有沼气太阳能农户达到总户数的70%以上。三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走商品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要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耕地面积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根据马街气候资源条件,陡坡地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要以哀牢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为契机,重点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强法制教育,依法保护环境。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要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有力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篇6:关于我国乡镇区域发展调研课题

——小汤山区域发展浅析

【摘要】中国的乡镇产业区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由于专业化产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重要,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区域 区域发展

一、小汤山基本情况

(一)小汤山区域概况

小汤山位于北京正北,昌平卫星城东南,处在前门、故宫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镇域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全镇辖2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辖区内中央、市、区属单位120余家。小汤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地方,2003年因抗击非典而“一战成名”。先后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被中国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的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2006年又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辽代已建树村,称小汤山。小汤山有温泉,明代此处曾辟为皇家禁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在此建汤泉行宫,在泉旁开凿荷花池,供皇帝、显贵洗浴。乾隆年间扩建,并在原行宫以北拓建一座清幽的园林。行宫殿宇楼阁遍布,富丽堂皇。园林则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山巅北崖镌刻有“九华兮秀”四字,为乾隆御墨。小汤山温泉泉水涌溢无穷,水温较高,水质含多种元素,对治疗皮肤病及关节炎和心血管等病尤有特效。

(二)小汤山区域地理特征

小汤山是京北重镇,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西北距昌平卫星城东南10公里,南距亚运村17公里,东距北京首都机场16公里,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小汤山温泉出露在元古界雾迷山组灰岩裂隙中,水温大部分在40℃—60℃,最高可达76℃。温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总矿化度每升大于800毫克,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三)小汤山区域自然气候

小汤山镇域内两座突起的大汤山和小汤山,温榆河水系的八条主要支流自西向东流经本镇。全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53%,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6.1%,镇域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目前,全镇获得市级花园式单位的有20家,占庭院在2000平方米以上单位的71%,达到了园林式小城镇的要求。据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的《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地下热水资源评价报告》显示,按深度2000米、井出水温度大于40°C圈定,全热田面积共计86.5平方公里。小汤山曾是北京平原地区唯一有天然温泉的地区,有9处天然温泉出露于大、小汤山山麓,最高泉水温度5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泉水逐步消失,转入钻井开采利用。热田内地热井最高出水温度70余度,位于热田中部常兴庄以南地区。在86.5平方公里范围内,按深度3000米计算,热田储存的热量相当于6.5亿吨标煤的发热量。如果按每年热水位平均下降1.5米计算,则可开采量为每年437.2万立方米,是北京平原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四)小汤山的历史文化

温泉古镇小汤山,有着深厚的温泉文化底蕴。公元2005年11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小汤山温泉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湿水又东,经昌平县,温水注之,疗疾有验”的记载。元代,朝廷视小汤山的温泉如“圣汤”,小汤山温泉用于医疗洗浴,早在《大元一统志》上就有记载。明清时代,小汤山被辟为封建帝王的寰游禁地,乾隆皇帝在此修建了汤泉行宫,并御笔题词“九华兮秀”,慈禧太后浴池遗址至今犹存。在小汤山疗养院内保留着慈禧浴池的遗址和乾隆御笔“九华兮秀”的字迹。民国年间,建有汤山公园,抗战时期遭战火劫难。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建有小汤山疗养院,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此视察。大文豪郭沫若游小汤山时,曾即兴赋诗一首《念奴娇·咏此泉·小汤山》。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1994年,小汤山镇被确定为北京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划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小镇试点,2003年国际环境保护局为其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称号,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把小汤山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并成为1887个重点乡镇之一,2005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将小汤山称为“中国温泉之乡”和被国家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颁授“创建全国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的自豪称号。在国家、市、区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小汤山镇按照“发挥优势、用好政策、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方针,“基础工作起步,加大招商力度、第三产业引路、完善政策上路、建设管理同步、两大文明兼顾”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调整优化农业、巩固提高工业、大力发展三产、加快城镇建设”的措施,使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亿元,同比增长17.7%;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13%;企业总收入完成6亿元,同比增长27%。人均劳动所得7865元,同比增长9.2%。税收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29.2%,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10年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种植业比重由39.44%下降为26.73%。农业生产从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背天葵、番杏、叶甜菜、人参果、巨型南瓜等特色果蔬,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已初见雏形。

21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自然、向往绿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绿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事物,散发的蓬勃生机逐渐迈着步伐像人们走来。小汤山农业园从2000年建园以来,经过七年,最终建设成为一个集观光游玩、农业视察、科普教育、温泉疗养、特色饮食、种植采摘、绿色蔬菜生产集中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园。小汤山镇是本市唯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小汤山农业园;至今小汤山已经应有日光温室2964栋、春秋大棚264栋,草莓种植户108户,有四家单位获得 “菜篮子”工程优秀“三品”基地奖励。高新品种展示温室内利用电脑技术有效的控制温度和湿度,通过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管道式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采用岩棉、泥碳等基质种植了多种特色果蔬,其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几株水培番茄,每株可结果10000—12000个,单果重达250克左右,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科技含量,也是餐桌上的佳品。打破地域的局限,兴建了集观赏与休憩于一体的园林植物园,从南方引进的各种植物长势良好,真正实现了“南树北栽、南花北开”。

(二)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小汤山温泉发展得到传承和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以温泉资源为主导的阶段,到90年代初以会展市场为主导的阶段,再到如今集温泉、会展、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生态会展集聚区,小汤山镇的旅游发展可以从经济数据中“管窥”。数据显示,2006年,小汤山镇全年旅游收入为7.1亿元,而在2011年,小汤山镇旅游收入则实现了8.45亿。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广泛兴起,小汤山镇看到了‘文创和旅游’强强联手所组成的迸发力,开始将发展目光锁定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旅游与文创紧密结合,重点打造生态会展经济集聚区’的目标上。据地质勘探和地质构造分析表明,小汤山地区地热资源极为丰富。以小汤山为中心,方圆三十公里内均有地热水。地热水的深度在各区域内深度不等,大约为150—1400米,以小汤山为最浅,不足百米。地热水由于区域和深度不同,水温也不同,大部分在40—50℃,小汤山中心部分温度可高达55—64℃。正因为温泉水中含有以上多种多样的微量元素和少量放射性气体,故而有导致极高的医疗价值。根据小汤山康复医院至今的临床治疗表明,温泉水对皮肤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治疗的功效,对其他运动症状的病也有少许的辅助疗效。民间流传“洗桃花浴”可治百病之说,来源于北京地热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测定,小汤山人的免病球蛋白、血钙、植物向凝素等都远远超过不接触地热水的人。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热水具有强身健体、护肤养颜、延年益寿之功能,所以被誉为为“一盆金汤”。小汤山地热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发利用于生产和医学研究等生活领域。20世纪80年代普及到宾馆服务业和种植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更加扩展到旅游度假、房地产业、康复疗养。地热资源是一种节能、无污染的高效能源,带有很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和利润。

(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2002年以前,小汤山商铺和集镇人流量极少。现在,镇内集镇内商铺、饭店、宾馆达87家。2012年,全镇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8.1%;依托温泉资源,小汤山镇已举办了九届温泉文化节,小汤山生态会展经济集聚区效应凸显,拉动了旅游会展产业的飞速发展。2012年,共接待游客4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亿元。作为昌平区重点扶持的8个文创集聚区之一,小汤山生态会展经济集聚区覆盖小汤山镇辖区内11个行政村,占地面积约28.25平方公里。集聚区内集中了小汤山镇3大类产业:以九华山庄为龙头的综合型会展业;以 “军事”、“农业”等为主题的专业性展览业;以医疗体检、展览制作、休闲体验娱乐服务共同构成的会展周边服务业。会展业的发展正在带动小汤山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小汤山生态会展经济集聚区将重点推进汤泉古镇、养老产业、户外休闲区、军事会展与节目制作基地四个项目的建设。小汤山镇将以温泉生态型会展经济聚集区为主体,结合科技农业与文化旅游功能区,及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功能区共同发展。小汤山镇将搭上全区经济转型发展快车,积极谋划温泉、生态、会展的深度转型,推动温泉会展业向着高端发展。

(四)集镇建设步伐加快

小汤山坚持实施小集镇建设带动战略,注重集镇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两年,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兴旺活跃,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经销代理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专业商场,初步形成了配臵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新格局。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小汤山镇加强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全市“四化同步”的典型示范区,小汤山镇将按照“一城四园、组团发展”的产业布局,吸引龙头项目、标志性地标建筑落地产业组团内,以重点项目带动园区发展,以园区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有力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今年,小汤山将启动“汤泉古镇”建设,将温泉会展、康疗产业定位为未来科技城研发服务配套产业。在建设中将打造创意古镇街区,引进文化创意、大型购物中心、私密高端温泉会馆等项目,拉长旅游产业服务链条,提升汤泉之乡的整体品位,推动小汤山温泉旅游向高端转型升级。同时,该镇还将探索研究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就近就业、创新社区管理等方式,实现小汤山城镇化建设。

(五)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增长,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人居收入也是呈逐步上升趋势。

三、小汤山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汤山温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获得了不凡的成绩,“中国温泉之乡”的建设,也得到了光速般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缺点,主要表现在:

(一)应该优化温泉产业的结构。目前,小汤山镇应经开发的地热井达到71眼,其中包括回灌井6眼,开采井36眼,观测井3眼,年均开采地热水350万m3,其中最大的年开采量高达470万m3。其中温室种植、水产养殖和地热供暖的用水量最多,占全部的72%;医疗健身用水量最少,仅占4%。根据医疗健身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地热水开采利用经济效益的研究表明,耗水量取得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医疗、娱乐单位,大于100元/m3;采暖、洗浴其次,温室种植和水产养殖的效益最低约在3~10元/m3之间;,在1~2元/m3之间。由此表明,小汤山镇需要优化调整在温泉产业上的结构,应该在开采水量最少同时产生效益最高的方面发展,就是减少温室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用水量,扩大医疗、健身和娱乐的用水量。

(二)应该加大在温泉资源保护发面工作。由于逐步扩大的开采规模,导致以前的天然温泉的慢慢消失以及地热不断下降的地下水位,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开发和保护地热资源等发面,小汤山不仅需要靠地热资源取得效益,而且还需推动经济的大力发展,还要有规律的运用这一可贵的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地热资源和持续发展地区经济。根据有关规划与《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地下热水资源评价报告》,如果根据每年热水位平均下降1.5m计算,那么每年水资源的开采量即为437.2万m3,目前每年平均已开采377.5万m3,只有59.7万m3的可开采量,且地热井密度非常集中的地区是在中心区。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再引进大型温泉企业,那么必然导致以后的用水量将会受到限制。所以,大力推动采灌结合,控制开采量,增大回灌量,逐步实现采、灌平衡,提升梯级利用的水平,积极促进地热开采动态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加强管理水平和监测水平是以后重要的任务,以便实现今后可持续利用温泉资源的想法。

四、加快小汤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小汤山镇党代会和人代会上,小汤山镇党委、镇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以温泉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强镇。近期的“中国温泉之乡”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温泉之乡,会展之都”,实现北移北京旅游会展中心。要最大程度上利用小汤山温泉的丰富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应用先进的技术优势,在使温泉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温泉会展业,使得温泉经济做大做强,建立“温泉之乡,会展之都”的品牌,实现北移北京旅游会展中心。到2010年,以温泉旅游会展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70%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是大力建设龙头企业和发展温泉旅游。把北京郊区的九华山庄建设成为展览企业的 “旗舰型”。2010年前需要完成投资4.5亿元、建筑的总面积达11万m2的九华国际会展中心,投资16亿元、九华主题公园的总建筑面积的40万m2的建设,而且完美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览。在2010年,九华山庄的总建筑面积要超过100万m2,每年来观光的游客高达400万人次,年营收突破15亿元,国家上缴税收达到1亿元。要把汤山假日、龙脉温泉、富来宫、英达生态园等发展成出名温泉旅游企业。于此同时,再引进2~3家具有高品质的温泉旅游企业,使温泉企业达到集聚效应。到2010年,小汤山的星级企业达到15家,总餐位3万个,总床位2万张,实现每年克接待的旅客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

三是不断深究小汤山温泉文化的底蕴,树立温泉文化形象与品牌。应当根据“人文奥运”的要求,增强对温泉文物历史的探索和小汤山历史的温泉古建筑与修建力度,并建设一批具有温泉文化特色的景观和建筑,根据塑造温泉的文化形象,表现出小汤山温泉的质量和要求。要不断地深入发现名镇温泉的深层次文化,保持搞好小汤山温泉文化节目,加大增强激活温泉历史文化的力度。应当充分利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重要机会,来展示出小汤山深厚的温泉文化底蕴,创造历史文化名镇。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落实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改善招商引资方式,营造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强化优质服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立足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扎实有效地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论证、储备、上报、推介等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合作,尽快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实。

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布局的优化与调整,促进城乡同步建设。根据昌平区“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实施规划整个城镇建设区域的核心城市,来创建“一镇两中心”的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农村规划编制和旧村改造,为加强人口和土地的集约和利用,计划完成9个村村庄的规划工作。开始发展规划调整阿苏卫垃圾循环生态示范园环保产业区开发用地和详细的编制工作。一步步促进少量用地的调整工作和规划,启动阿苏卫垃圾循环生态示范园环保产业区建设,逐步推动工作的选址与搬迁。

三是通过建设未来科技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完成东北部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完成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准。年内推进园区“产业用地道路规划方案、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市政工程规划综合方案”,包括外部道路交通、市政九大专项、三条河道及管网综合方案的审批工作。计划投资1.2亿元,启动包括路网、绿化照明、综合治理等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研园区土地开发项目。对园区雨水、污水、再生水、电力、电信等管网进行市政管网综合改造。

四是加快建设中部城镇,综合改善区域发展的品质。打造养老养生、循环产业链和“汤泉古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顺沙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小汤山供暖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小汤山中心小学项目实现年内开工,力争年内启动部分道路和市政设施建设。

五是建设“汤泉古镇-科技新城”,也是推动小汤山根本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的中国将以生态、绿色、环保和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作为为主要的经济发展趋势。“汤泉古镇”的建设理念,旨在以驱动温泉旅游、休闲、娱乐和一系列的会展产业发展的高端服务, 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建设生态、绿色、环保的小城镇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专注于未来科技城和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新城”的概念,将为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五、结论

目前,小汤山温泉用于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农民收入;用于九华山庄、龙脉温泉等大型旅游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用于小汤山疗养院,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点突出温泉医疗保健、供暖、休闲娱乐、温泉农业、温泉房地产业等代表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单位的深入发展与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也许我们可以将视角放得更开阔和长远一些,“十二五”时期,昌平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其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包含了位于小汤山镇的未来科技城北区及其成果转化基地,这就决定了建设“科技新城”将成为小汤山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汤泉古镇”和生态农业,将作为“科技新城”的配套服务产业,为“科技新城”的经济发展和吸引人才提供美化环境、旅游休闲、会展服务的功能,这也意味着,前者与后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汤泉古镇—科技新城”的整体发展格局。

京畿左翼,小汤山,一脉温泉无色。广厦万间新建立,引入玉池清澈。冬日疑春,朔风孕暖,溪内游龟鳖。华清何似?令人高下难说。小伫怀碧桥边,荒池待理,犹自封冰雪。遥指颓废思往事,人道胜朝为截。那拉常游,浴宫已毁,独乐亡家国。请看今日,兵民共享温热。这是郭沫若游小汤山兴致之时赋词一首,题为“念奴娇咏此泉 小汤山”。如今,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保护好、开发利用好温泉资源,不断提高小汤山温泉品牌的知名度,为小汤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富裕提供更好的资源保证。同时,小汤山人民也愿与各界朋友一道,携手共创发展大业,并肩开拓“中国温泉之乡”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京文2 1 世纪中国城市化对策研究,理论前沿;2000

2、撩扬: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国经济问题;1996

3、国风: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劳动世界;1998

上一篇:“诚信”大叔 诚信作文600字下一篇:部编本人教版2017年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4姓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