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

2024-08-01

《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精选2篇)

篇1:《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

《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卷

第三编

1790至1870

第三章

知识背景

1.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其哲学

·当我们转向一个时期的哲**流,以便发现社会科学的哲学渊源——如果有的话——时,我们对于下述命题的真实性就会更加深信不疑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决不能依据一个由许多彼此一致的思想或信仰所组成的单一体系去加以说明的。[49页]

3.社会学与政治科学:环境决定论

(b)历史学家的政府与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真正是社会学的、即不是思辨的理论简要地包含在《共产党宣言》中;在那里一简洁的句子把它概括为:政府是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一个委员会(译者按:《共产党宣言》原文为“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因此,没有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东西——国家本身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就已经死亡了:这个命题由列宁拾起来,并大加强调。关于这种国家和政治理论所应当说的,不可能都在这里说完。那个核心句子当然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的真理。但它间接地暗示了比那个片面真理更为重要的某种东西,即这样的想法:国家(政府,政治家和官僚)不是一种应当对它加以哲理化或崇拜的东西,而是一种应当对它来进行现实分析的东西,就像我们分析例如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那样。[89页]

4.进化论

(e)达尔文的进化论

·我们的根本的信仰和态度,不是任何书籍的力量所能造成或动摇的;特别是,我不认为任何有教养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信仰由于阅读达尔文而被摧毁,只要那个人还有可以被摧毁的任何信仰的话。[107页] ·我说的是有教养的人,因为对于在解释和批评方面缺乏防御手段的那种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来说,情形就会两样。然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可以躲藏在权威的背后。[107页]

6.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

(b)无政府主义 ·要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不会有任何困难:当劳工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仍然有人真诚地相信工人阶级的穷困、无助和受挫,对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便是“思想意识的凝固化”。考察一下那些精心的论证,只会加强这种诊断。但是,这种凝固了的思想意识,可以满足人们内心的强烈欲望,因而拼命努力为自己辩护。[131页]

第四章

部队的检阅 2.李嘉图派

·繁忙而注重实际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哲学的。[150页] ·我认为李嘉图没有读过多少历史著作。但我指的不是这一点。他的问题,和我的美国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颇为类似,大量历史材料被填鸭式地塞进了他们的脑袋。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他们缺乏历史感,这是不论多少事实的研究都不能提供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把他们变成理论家要比把他们变成经济学家容易得多。[151页]

4.法国

·两人都是可钦佩的,他们总是毫不妥协地主张他们所认为的他们国家应采取的正确方针!但是,尽管我们在夏尔·迪努瓦埃的《论劳工自由》(1845 年)一书中可以看到真正的才气和强有力的道理结合在了一起,但我们却不能把它列为一种科学成就。就连社会主义者也会同意以下看法:迪努瓦埃的每一句话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都是用来达到某种“辩护”目的的。但我们自己的判断却不是基于这一点。假如是那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就得把同样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所有社会主义著作一律排除在外。这部著作不论是对于我们的知识还是对于我们对事实的掌握均无所增益。J.G.库塞尔-塞纽尔(1813—1892)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的《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1858 年)、《论工商农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1855 年)以及《论银行业务的理论与实践》(1853 年)——只提提一个忙人的学术成果中的几个——是这种类型的著作的典范,并且也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即使我们不重视他所作的初步图解或他在名词术语上的某些不成功的革新(他把经济理论称为Plotology,把应用经济学称为ergonomy),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着对于经济事务的透彻理解,这是从亲身的直接经验得来,而我们在现代文献中所如此感到缺乏的。同时,我认为除了下面这一点之外,我们不能为他多作辩护。他的著作是我们说过多次的一个真理的例证:做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是一回事,做一个理论家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193页]

第五章

普通经济学:一个截面

2.范围与方法:经济学家认为自己在做什么

(b)方法论 ·因为,“抽象性”虽然常常被用来反对一种论证,它也可以用来为它辩护。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并且在某些场合下是正当地——这样来挽救危险的局商:在某一抽象水乎上放弃某种(正在被争论的)学说,但保留说,在某种较高的抽象水平上这个学说是完全正确的。[257页]

(c)这门科学和这门艺术

·有名望的作家,只要认真注意过方法论上的根本问题,大都清楚地看到了并且非常强调关于是什么的论证和关于应当是什么的论证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强调经济学的“科学”和政策的“艺术”二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如果认为他们的声明中含有这种区别在后来人们提出“价值判断”问题时所获得的那种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260页]

4.经济过程的制度结构(c)国家和阶级 ·分析的发展日益有利于把纯粹的经济关系同与之在实际上有联系的其他东西清楚地区别开来。在分析经济现象时,社会阶级结构以外的那些范畴,已经证明不仅在逻辑上更为今人满意,而且更为有用。这并不包含对所研究的关系的任何有关的阶级斗争方面,或者仅仅是阶级方面,有忽视之意。它所包含的只不过是:现实的一切不同方面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较大自由。[277-278页]

5.“古典的”经济过程图式

(a)演员

·企业家的职能在于把各个生产要素结合成为一个进行生产的有机体。[283页] ·既然许多现代经济学家也把承担风险包括在企业家的职能小,最好是立即指出反对这种看法的理由。一旦我们认识到企业家的职能与资本家的职能不同,马上就会明白:当企业家使用自己的资本经营一个不成功的企业时,他是作为一个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蒙受损失的。有人说,如果他是按固定利息率借人资本,那么不管经营结果如何,资本家都有权要求还本付息,而承担风险的乃是企业家。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人们通常是如何把经济问题与法律问题混淆在一起的。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没有资金,那就显然是贷出款项的资本家蒙受损失,尽管他在法律上有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有钱可以用来偿还他的债务,那他也是一个资本家,而当企业破产时,他就是作为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企业家而遭受损失的。[285页]

(b)生产要素 ·有时候,分析的任务会由于所要分析的问题的性质而变得困难起来——波动力学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时候,困难不在于事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290页]

(c)模型

·我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的一点是:这是解释经济过程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本不是由生活的实践所直接提示的[297页]„„而且,这种解释只不过承认了以下无关紧要的事实:所消费的一切东西必须是以前生产出来的;或者说,不管任何时刻,社会总是依赖过去而生存,为将来而工作;或者说,原始资本永远包括在我们必须赖以开始的资料之中。[298页]„„任何有关生产和消费的分析如果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考虑到它们,那就是不完全的。这是如此重要,以致对运用所讨论的这个观念的一切分析模式应当给予一个不同的标签。[298页] ·迄今所建立的一切静态过程模型都是无障碍的。[299页] ·分析家是建立一个有障碍的模型还是建立一个无障碍的模型,这种抉择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分析上的便利与否的问题。[300页] ·仅仅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把研究同政治分离开来,或者是由于我们完全有理由地怀疑别人不能用一心忠实于真理的态度进行分析,才使得经济学家所作的上述抉择成为问题和党派争执,而在较为幸运的研究领域,这种抉择是不会使任何人感兴趣的。[300页]

第六章

[普通经济学:纯理论]

[1.公理学。西尼尔的四个公理]

[(b)二条公理:人口原理。] ·应当指出,有一种表面的观察特别有助于这种学说的流传:很明显,单个无产者家庭之所以贫穷和污秽,最明白的原因是子女过多。一些人由此而推论说,如果所有的人都限制子女的数目,那么他们就都会更富有、更快乐,这是一种谬见,这种谬见可以使人们依据每个人都有随遇而安的倾向而推论说,如果让所有的人自行其是,他们就必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325页] ·普通人可能会认为,出生率先在上层阶级中下降,然后在下层阶级中下降,先是在城市下降,然后在农村也下降,从而迅速接近人口不增也不减这一目标,应当能使担心着急的经济学家们放下心来了。可是普通人这样想就证明了,他对经济学家是一无所知的。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仍在玩弄马尔萨斯提供的玩具,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却已经在有滋有味地玩弄一个新玩具了。既然不再能用未来(或现在)可怕的人口过剩来使自己担心着急并使别人打冷战,他们就又开始使自己和别人担心未来的世界无人居住了。[329页]

2.价值

(a)李嘉图和马克思 ·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是一种劳动数量理论,而已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在李嘉图与马克思之间像T.汤普森这样的踏脚石,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许是最为彻底的劳动数量理论。[347页]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它的中心概念,即绝对价值,同我们在哲学的某些部分所赋予这个词的意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350页] ·但是,如果马克思把他的绝对价值概念称为别的什么东西,他无疑地就会避免许多混乱和无益的争论。“价值”一词用来表示它的实际的分析意义决不是一个选择得很好的词。但是如果选择一个不同的词,它的鼓动的魔力就会丧失。还有,马克思可能想要同李嘉图的实际价值结合起来,而后音也同样容易引起误解。[351页] ·这一点也适用于马克思,他采取了同样的看法,而没有注意到他的剥削理论是以供给贺需求的作用为先觉条件。[355页]

(b)劳动数量价值理论的反对者

·供给与需求概念所适用的机制,与任何价值理论都不相矛盾,而且实际上是所有的价值理论所必需的。[356页]

5.资本

(a)关于财富与收入的名词之争。

·在马克思的图式中,工人不出卖劳动(服务),而是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就此而言,人们可以认为,这种安排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分析目的。事实上,我们将看到,这种安排在他的剥削理论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但是,与反对这种理论的其他理由完全无关,稍一思索即可看出,他的论证也能用劳动服务本身来叙述„„他做了一个显然错误的关于事实的假定,他设想:“资本家”在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就任意决定这个工人应当工作多少小时。甚至在劳动合同并没有明白规定工作时数的时候,这也不是真是的;因为这种条件及其他条件总是隐含在劳动合同中的。[396页]

6.分配份额

(b)克思的剥削利息理论。

·就剥削利息理论来说,重要的是要懂得:这种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口号的合理化,这个口号表达了体力劳动者和哲学家的一种感觉,认为上层阶级是靠体力劳动的果实生活的。这种感觉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感觉在何时和为什么变成了剥削体力劳动的同义语等问题,在这里都无法分析: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忆及这种思想通过自然法哲学进入了《国富论》,那就够了。[428页]

(f)工资基金说,现代总量分析的先驱。

·这种恶习是,在各种总量之间建立简单的关系,于是这些总量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光圈,好像具有原因一般的重要性,同时把所有真正重要的(不幸又是复杂的)东西塞入这些总量之中或放在它们背后。[458页]

(g)地租。·“当我们为一种我们根据习惯而认为根本无需辩护的命题作辩护时,我们就常常用这种推理来欺骗自己。”[465页]

第七章

货币、信用与周期

1.英格兰的问题

(a)1793—1815 年的战时通货膨胀 ·这种倾向在所有的时候都是强大的,大多数作家也具有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自始至终记住:从李嘉图到大街上的最单纯的人,每一个人都喜欢把中央银行当作一只替罪羊,这个习惯经济学家一直保留到今天。英格兰银行至少不能公开为自己辩护,因为不出卖政府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辩护——而当权的政治家们是有办法发泄自己的怨恨的。这应当可以解释使历史学家们痛感官方文告缺乏见识的许多事情。[491页]

4.信用理论

·即使在今天,有关货币、通货和银行的教科书也很可能是从分析这样一种事态开始:法定“货币”是唯一的支付和贷放手段。然后再通过引进债权和信用票据,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庞大的贷方和借方、债权和债务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依赖这种制度进行它的日常生产和消费业务的。[530页] ·穆勒(《原理》第三编第十二章第一节)断言影响价格的是“信用”而不是“银行债券、票据和支票”,„„一个人购买力(这是用硬币表示的需求背后的客观因素),并不能由在“支付”中实际使用票据的数量,甚至不能由(我们应当加上)借以开支票的存款、透支等等来充分代表,而是应由个人想要支配就能支配的总额来充分代表,即实际上以某种可能测度的形式听任他支配的数额加上某种可称为潜在信用的东西,后者不能测度,然而又是任何给敌观念情势中的一个因素。

2010年12月27日

篇2:《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读书笔记——第二册

在本书前言中译者在提及希克斯和基希持有的熊彼特怀有“对英国经济学传统缺乏热情”这种“偏见”的看法时说道熊彼特是非常崇敬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的, 并举例进行说明。可是正是在这个举例中就能看出他并不是非常崇敬斯密, 并且在以后的阅读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字里行间的嘲讽。译者的例子是引用《经济分析史》中的原话“尽管如此, 似乎仍有必要停下来看一看这位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以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了解, 并似乎有必要看一看他的《国富论》……”[1]对于这样一段话我实在不敢苟同是对斯密先生的赞美之辞,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就认为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特别反感。他对斯密先生的赞美在书中还能够发现的, 当然并不是在讲《国富论》时, 而是在提到《道德情操论》时。熊彼特先生在讲述分析美学与伦理学时提到“在较为广泛地考察这一原则之前, 我们应该先看一部对经济学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著作, 即A·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密的这部著作要比所有其他这方面的著作强得多。”[2]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斯密先生的独到之处, 并在最后评价时说道“‘道德哲学体系’, 也就是不属于A·斯密自己的那些理论, 受到了批判”, 即使熊彼特先生调侃的说道斯密先生的这种批判“有时显得很陈腐”, 但是后面一句“但总的来看还是极为成功的”给了斯密先生很大的肯定。

然而, 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更多的是批判。熊彼特在提到贝卡里亚时说他是意大利的A·斯密, 但是也这样写道:“作为经济学家, 苏格兰的贝卡里亚 (指斯密———译者) 是否更加伟大?如果根据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人的著作来判断, 斯密当然更伟大……尤为重要的是, 《国富论》是毕生劳动的成果, 而《要以》只是讲稿, 而且作者不愿发表的讲稿。”从熊彼特先生将二人相互比喻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一味的贬低斯密先生,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的批判:“……除了讲究方法的教授外, 谁也无法完成这一工作。斯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国富论》是他辛勤劳作了二十五年的产物, 其中大约十年他把全部精华都用在了这本书上。他的智力水平, 正好适合驾驭来自许多方面的浩繁材料……”[3]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他对我们这位伟大的斯密先生的嘲讽。

在提到斯密先生和《国富论》时, 熊彼特先生简单的介绍了斯密先生平平稳稳的一生, 并特别提出了“……那就是除了他的母亲外, 没有一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在这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样, 对于他来说, 生活所具有的全部魅力和激情就是著述。”[4]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能不能算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于前人, 该感谢的他都表示了感谢, 但却不很大方, 从不象达尔文那样坦白地使人知道前人的足迹。批评他人时, 斯密显得气量狭小, 不那么宽宏大量。”[5]我想这可能和他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的性格有关吧。“……我还敢冒昧地说, 要不是有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 谁都不会相信《国富论》的作者有能力去写这些论文。”[6]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熊彼特先生对那几篇文章的推崇以及对《国富论》的“不屑”。“但不管他实际上从前人那里学到了东西没有, 事实都是:《国富论》中所包含的分析思想、分析原则或分析方法, 没有一个在1776年是全新的。”[7]尽管熊彼特先生这样说到却不代表其对斯密先生的全盘否定, 他在其后也写道:“但是, 虽然《国富论》不含真正的新思想, 虽然它作为智力上的成就不能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 它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仍无愧于它所取得的成功。”[8]

对于后人对斯密先生和《国富论》的追捧, 熊彼特先生显然很冷静和持怀疑态度。“从大约1790年起, 斯密就成了导师, ……包括李嘉图在内, 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思想, 都源于斯密, 而且他们大都也从未超越斯密……于是斯密便被授予了‘创始人’的称号 (没有哪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会想到授予他这一称号) , 而他以前的经济学家则成了所谓的‘前驱者’, 但如果抽掉这些前驱者的思想, 是否能剩下斯密的思想, 是很值得怀疑的。”

也许是熊彼特先生对这位斯密先生要求过于严格和完美吧, 即使是牛顿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在我看来, 熊彼特先生在那片赞美的汪洋大海之中独树一帜也是很值得赞赏的, 起码给我一个全面认识斯密先生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第一卷)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6.

上一篇:读红岩后有感下一篇:四年上语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