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2024-07-04

《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读了《课堂观察》一书当中的《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堂观察,这为我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帮助。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官场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从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观察的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一定能够适时的运用好书中的知识。

篇2:《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除了自身通过教学反思自觉地改进教学行为外,还要通过同伴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是使听、评课活动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根本性变革,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我校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课堂观察作为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抓手,将观察量表作为从不同的维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测具。

一、关于课堂观察活动的意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师教方式的转变,谋求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与平时的听、评课相比,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确定的观察行为、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的观察点、不同维度人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活动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教师培训是从教育学角度运用课堂观察方法的。其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象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教师从事课堂观察有其他研究者所没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课堂或学生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追溯式的记录;另外,教师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观察,即相互对彼此的课堂进行观察,事后共同讨论分析,共同改进教学。由此可见,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课堂观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工具。课堂观察是除了测验以外的一种教育心理测量评价的工具。用测验方法评价学生方便易操作,同时可评价许多学生,也具有可比性。但是它评价的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而课堂观察课堂关注的则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课堂观察可以收集到学生的如下信息:不同情况下学生错误和成功的模式、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分别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之下出现成功和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行为发生时具有怎样的一致性、学生在吸收和表达新知识时的能力如何、学生的情感反应如何与应对策略如何等。把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根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帮助学生,体现课堂观察的真正价值——“教师的观察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干涉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有一种叫影像研究的方法,它就是教师运用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共同点和个别差异。它的作用在于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发现出现的学习问题,评价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课堂观察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3、课堂观察能为教学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在用于课堂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学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学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学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学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在新课程的执行阶段,需要了解教师是否在做课程开发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师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察的目的在于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动之间是否配合得当。同时,由观察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应当被教师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进实践的依据,而不应让他感觉到是来自校方的压制,这样课程开发的过程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观察关注于课程的有效性,查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者和他们自己的意图,还要查看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包括知识、态度、学习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种新课程的改革中,改革的执行和评价阶段都需要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观察来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课堂观察在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把课堂观察的能力与技巧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学校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进入教学现场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课堂观察能力,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挫伤教学积极性,影响个人工作成就。因此,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与技巧进行积极的倡导与探讨,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

二、课堂观察活动的一般过程

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是在上课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维度、量表的内容和观察的技术等。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与作用是:(1)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2)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3)观察者明确观察的维度并掌握观察的方法及观察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2、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进入研究情境。被观察者按照教学预设实施教学活动,观察者依据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观察量表从不同的维度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并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是在课中观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提出改进建议。课后会议的主要议程一般为:(1)观察者分析汇报观察结果;(2)被观察者进行自我反思;(3)形成几点结论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篇3:《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改革, 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提出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所谓三疑, 就是质疑, 探疑, 解疑。在教学的环节中贯穿这三个过程, 主要是体现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课堂的主导, 把教师教退居二线。这一点也正好吻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数学组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本学期陈老师执教了《分数的再认识》一课, 总共进行了三次修改和讲授。接下来, 我想谈一谈我的观课感受。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以三年级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基础的。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孩子们对整体“1”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知道整体可以是一个, 多个和多组。比起以前的教学目标, 多组这个概念首次出现, 要让孩子们掌握这一点, 教师真是煞费苦心。

由于学校教学班级有限, 第一次试讲是在四年级一个班上的, 课程一开始就出示了题目, 分数的再认识, 进入了质疑的环节, 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自主学习目标, 于是老师问孩子们,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学习这一课?有什么用?怎么认识?根据孩子们罗列的这些问题, 教师和孩子们开始了下一轮探疑解疑的活动。探疑活动中出现了一个亮点, 在最后那道拓展题目时, 有一个孩子认为题目中两名孩子的捐款五分之三同样多, 她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另外一名孩子就举例给她讲清楚了可能不同的情况, 最后呢, 她真心接受了。我们观课老师看到这里都很感动。第二次在一个五年级班级上的, 效果还是可以的。真心的觉得, 大一个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 明显有很大差别。五年级同学更加成熟,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一些。也因此, 课堂感觉沉闷一点。

对于质疑这个环节, 本课采取了看课题质疑的策略。开课就告诉孩子们课题是什么, 也无形之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起到了指引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课题, 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就需要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设计可以开门见山, 立即转入正规学习。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预习, 结合老师的问题, 可以提出, 为什么要再认识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有什么用?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和梳理, 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应该牢牢抓住, 并以此为契机, 展开下一个教学环节, 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也应该回应。这样, 学生的提问才有意义。

我的困惑也在这个地方, 以前的课堂模式, 不要求学生主动质疑, 或者不强调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的提问, 一步一步的引导, 学习知识, 从而教师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也能完学习目标。课堂的主动权在老师手里。如今, 要求有学生主动质疑, 是不是每堂课都适合由学生质疑来引入?是不是学生的质疑就真的能让他主动去学习, 探疑解疑?探疑解疑环节还好操作, 这个质疑环节往往是个老大难题。

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景, 指引学生提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也就是学习目标。我认为, 这个环节不具有推广性, 比如一年级, 提问能力, 对课程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提问肯定困难, 识字量少, 还在以习惯教养成为主, 要自己主动找出学习目标, 真的是拔高了点。另一个原因, 有的课题也不适合开课就质疑, 比如一年级的一单元, 关于10以内的数的认识, 生活中已经有这方面知识了, 根本没有疑问, 都会写、会认、会数。我们这单元要做的就是让知识更加系统化, 规范化, 学生是不可能提出关于这些的问题的。

因此, 我个人认为, 质疑, 这个环节本身很好, 但是不应该局限于一定是开课就质疑, 它可以出现在课中, 甚至课的末尾。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小问题的质疑, 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学生的回答质疑, 也可以是对教师某一个讲解的质疑。如果真的是开课没有质疑, 直接由情景引入探疑, 那么, 在探疑阶段中, 出现了质疑, 也应该是本堂课的质疑。三个大环节, 不应该是被死板的规定一定要先哪个环节再哪个环节, 而应该是你种有我, 我中有你的。

篇4: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处理三种关系

(一)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人性化与工具化的统一,在新课标的发展中,初中语文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且语文学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现。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进行淡化,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在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

(二)加强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得到加重。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现如今,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快速接受自主教学理念,并且能够使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内容得到减少,学生表面讨论得到增多。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胡言乱语看做创新思维。因此,在缺乏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放任自流,对于教师日后开展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无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浪费。在此发展背景中,要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与稳定,那么需要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进行紧密结合。

(三)促进探究性学习,切勿无度开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推行教学改革,需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为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系的阅读与探究。但是,归根结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讲究规律、追求科学,并且还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对其随意进行探究,那么便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促进探究性学习,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切勿无度开发,形成天马行空的现象。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其中包括上课之前的学习目标、课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的复习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学习目标的基本上,从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阐明今日课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清楚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开展,重点以及难点是如何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对语文知识有所掌握,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生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不宜太过抽象、笼统,需简洁、明了。

(二)积极遵循教学规律

通常情况下下,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半,从零散到整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积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推动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近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两者进行结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泛泛的阅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缺乏系统性,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程会产生烦躁与厌恶心理。第二个方面,要将整个朗读活动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感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方面,教师要设计课堂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发展与推动的动力,在提问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基本要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之中。

(三)加大评价力度

在初中语文课改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鼓励的时候,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在语文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准确,多讲一些鼓励、赞美的话语,而学生所表现出的确定,教师应该用委婉的方式提出,利用其它形式进行指正,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篇5:《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科学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2.您是否曾参与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这种教学研究活动?如果曾经参与,那么谈谈您参加这一研究活动的收获;如果不曾参与,那么选一个观察视角,设计一种观察方案(包含各种观察量表)。(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这种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

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教师个人哲学支配的关于怎么做的行动规则,它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

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

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像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

二、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在用于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育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对教育决策的评价落实到课堂中,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须借助于课堂观察。

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提升。

四、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观察与诊断的主体来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课堂观察诊断任务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有对课堂教学充分的积极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6:《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件出示喜羊羊的图片

师:这是谁呀!他想带小朋友们去羊村去参观游玩,大家愿意吗?

那我们一起出发吧。(播放喜羊羊动画音乐)

课件出示羊村大门。(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解答问题进入大门)

1+3+44+4+42+6+85+5+5+58+1+52+2+2+2+2

(1)口算出结果。

(2)观察这些加法算式。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

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1+3+42+6+88+1+5

4+4+45+5+5+52+2+2+2+2

师:你是怎样分的?

(上边一组加数不相同,下边一组加数都相同。)

师:我们来看下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拓展举例: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同桌互说,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说的在黑板上。

[意图说明:可爱的喜羊羊,熟悉的动画歌曲,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二、感知“几个几”

出示羊村游戏场。

1、观察感知。

(1)师:游戏场里有哪些动物?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数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

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3+3+3+3=12)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课件播放喜羊羊: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意图说明:“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

3、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美羊羊来游戏:

(1)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

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教学“试一试”。

动画:大灰狼拦住去路。(挑战我成功,才能离开)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重的活动中,清楚的认识“几个几”相加,逐步建构乘法概念。]

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师:羊村的小羊们喜爱学习,我们一起去学习中心看下吧。

提问:学习中心有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

(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增加到6个2)

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

(将电脑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师: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这样(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

(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

(板书:读作4乘2)。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

(板书:读作2乘4)

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

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

(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意图说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出示羊村玩具汽车装配厂。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

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意图说明:谈祥柏先生说过:“书本不如故事,故事不如戏法。”通过游戏,再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乘法的知识,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练习的形式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课堂总结

师:在羊村,我们学习了不少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篇7:《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声音美不美,二部合唱是不是掌握了?对音乐作品的更进一步的理解是不是能用歌声,用情感,用心去表达出来?教师的钢琴伴奏是不是滞后于学生的歌唱?是不是注重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不能认为学生会唱了就算完成教学目的了,停留在浅表。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二年级、三年级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5、打击乐器的难易程序。三年级就不能再大齐奏了,应分出声部,让学生看节奏谱敲击,有简单的合奏谱。这需要教师自己的编配合理,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避免出现无效教学、机械重复。如:声音较长的三角铁、碰钟为一个声部,短些的双响筒响板为一个声部,为歌曲(乐曲)伴奏。我区有的教师会根据歌曲的内容将打击乐在高潮和音乐形象突出的地方逐步进人,层次清晰,悦耳动听,收到良好效果。也可以鼓励学生由浅人深地创编短小的节奏伴奏谱。

6、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与课堂上及时反应的能力。有些教师语言苍白,贫乏,虽然很着急,但是表达的不准确。就是应该认真地备好课,找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等,充分挖掘教材,以丰富的内涵、激情的讲解、巧妙的设计等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去对待、完成好每一课。

7、教师的教态应抑扬顿挫,具有激情。不能以一种漠然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态度,完成一节音乐课,虽然,课的设计应有尽有,虽然看起来教学内容也完成了。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场”,这个场就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篇8: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处理三种关系

(一) 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人性化与工具化的统一,在新课标的发展中,初中语文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且语文学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现。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进行淡化,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在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

(二) 加强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得到加重。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现如今,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快速接受自主教学理念, 并且能够使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内容得到减少,学生表面讨论得到增多。 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胡言乱语看做创新思维。因此,在缺乏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放任自流,对于教师日后开展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无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浪费。在此发展背景中,要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与稳定,那么需要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进行紧密结合。

(三) 促进探究性学习,切勿无度开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推行教学改革,需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为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系的阅读与探究。但是,归根结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讲究规律、追求科学,并且还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对其随意进行探究, 那么便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促进探究性学习, 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切勿无度开发,形成天马行空的现象。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其中包括上课之前的学习目标、课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的复习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学习目标的基本上,从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阐明今日课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清楚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开展,重点以及难点是如何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对语文知识有所掌握,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生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不宜太过抽象、 笼统,需简洁、明了。

(二) 积极遵循教学规律

通常情况下下,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半,从零散到整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积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推动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近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两者进行结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泛泛的阅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缺乏系统性,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程会产生烦躁与厌恶心理。第二个方面,要将整个朗读活动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感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方面, 教师要设计课堂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发展与推动的动力,在提问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基本要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之中。

(三) 加大评价力度

篇9:《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互活动;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交互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交互内涵与理论基础

交互活动主要指的是两个人或者是多个人完成的思想情感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交流,同时这个过程中会对对方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来看,英语课堂交流理论方面的热点词汇就是“交互”,在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也着力将“交互”能力作为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基础能力。之所以强调交互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基于语言传递完成的,更简单的阐释就是通过传递信息,完成信息资源的转移。

语言学习本身也需要服从其学习目的,也就是完成语言的传达。传统英语课堂中主要以“教”为主,这种情况下,学生实践机会相对比较少,使学生只能养成被动学习语言习惯的个体。实际上,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当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交互”的机会与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课堂中“交互”活动开展建议

1.创造交互平台与环境

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交互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交互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完成交互活动。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和相信学生之间的交互,形成一种和谐、良性的伙伴关系。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不应当是一种高姿态,不能是由上而下的“给予”,应当是一种引导与鼓励。英语学习的过程也不应当是被动的,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够达到效果。

2.理解教学主体思想状况

教师应当在平日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为只有爱与包容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内心,这是完成交互活动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首先都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关心学生,交互活动也不过就是形式,并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最后,教师也应当在鼓励与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好适度原则。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能力。

3.明确交互主要目的与要求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利用“交互”互动完成相应的目的。尽管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中能够关照到每一位学生,但是实际情况是并不允许这样的。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课堂交互的另一个意图就是实现教师与课堂中学生之间的整体交互。除此之外,课堂设计环节当中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设计,激发学生对交互活动的参与热情。

4.设计交互提问

当前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题材十分广泛,许多课文都开始涉及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对热点问题这样提问:Why did the peopl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uffer alot in the big flood in 1998?之后,组织班组展开讨论。在这样的真实场景环境中,学生就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热忱进入提问与回答环境中。如,学生在讨论中能总结出洪水泛滥是由于“森林砍伐”“围湖造田”等引起植被破坏而造成的,这时,教师可进一步发问: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such a disaster in the future?该问题可再次将学生带入交互情境之中,学生自主地进行猜测和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向交互的纵深发展。

5.深入开展英语课堂交互

英语教师应当在进行课堂交互活动开展中尽可能深入探究交互背后的道理,不断探究交互活动的形式,促进交互活动横向发展。除此之外,交互活动开展不能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两者的交互,还应当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当前交互学习模式的世界环境来看,交互中心需要放在学生与学生两者之间,也就是合作学习内容上。这是因为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主体之间形成更加有效与创造性的交流与成果。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授一些对话技术,切实掌握学生的交际能力情况,令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传统规定式向描述式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分析课堂的交互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交互活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增强交互礼节性。

参考文献:

篇10:《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关于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认识与思考

落实新课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更新观念,积级主动地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作 者:陈海旦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雁荡镇第六小学,浙江乐清,32561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3.2 关键词:语文课程   创新兴趣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篇11:《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生活的数学;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关键词】 有趣;生活;活动;探究;思考;愉快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通过近几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有趣――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

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只有“数学好玩”四个字.数学家的话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同学们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老师也笑着关掉收音机,说:“哪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同学人人举手,都要求讲,老师指名让一名学生讲,他站起来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名同学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老师就问,为什么不讲了?这名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老师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二、活动――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体现活动的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可能性”,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位成员从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并记录颜色(每组袋中球的数量和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活动发现数学问题:为什么每组摸出的球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猜测和球的数量与颜色有关,随后他们把各种情况分为“只摸到一种颜色的球”和“摸到两种颜色的球”两类研究,学生们推理验证发现:袋中只有某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这种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如果既有这种颜色的球,又有那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可能是这种颜色的球,也可能是那种颜色的球.在摸球活动中,学生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了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三、探究――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

四、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初步认识了直线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多媒体演示),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我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这时学生又认为第一条直线长,我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再次比较,这时学生似有所悟,思考着,议论着„„“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我紧紧抓住时机,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好比?激发学生去思考:“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所以无法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思考的火花不断闪烁.五、愉快――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体现愉快的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紧密相关.因此,数学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堂上,老师要多用“你讲得真好!”“你真爱动脑筋!”“你真行!”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以保持他们的成功者心态.原来数学学习是这么愉快的事情,又何乐而不学呢?

篇12:《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中心小学 曹丽娜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课堂》的认真学习,使我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下面谈谈体会和看法: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获取教学现象,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通过观察诊断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改进课堂教学,更能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学校教学研究大多还是采用传统方式 就是教师课堂听课而后课后评课,这传统的的听课评课缺乏科学性、技术性,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的多种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上直接或间接从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作出有依据的科学评价,以求得学生学习的发展和促进教师施教水平的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一种专业技术。这种方法使用一整套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科学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并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说说我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难进行练习也很难进行考察,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把握有限的课堂上机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如何切实开展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把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知识既深入浅出又生动灵活的传授给学生,我觉得这是当前最该考虑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观察,只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学以制用,上好每一堂课。

一、将知识由抽象变具体

在教学中应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主动的把信息技术知识学好。“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现在的小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如果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只学习枯燥、单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肯定不乐意学,没兴趣学了,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引趣导入,知道学生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才可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通过看各种实物、图片等,有利于学生形象记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加深认识,提高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把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画面,精彩的动画,让他们赏心悦目。这样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气氛也活跃了,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自主学习。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实践操作,再学习理论知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而计算机概念比较难理解,因此只有加强学生上机操作,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

三、让学生在“比赛”中竞争、合作学习。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又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信,又给另一部分同学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而互相促进,取长补短。通过比较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牢固的掌握学习内容。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强调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就是不光要听还要看;不光要看教师的教学表现,还要看学生学习的状态;不光要看一节课,还要看多节课;不光要看课内,还要看课外;不光要看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还要看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后的教学反思等等。

课堂教学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而课堂诊断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师生的实际状态进行评价,提取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我就是通过学习了这一手段,才逐步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本领、掌握技能的一方乐土!

篇13:《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是当下教育界的时尚话题, 大家对此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尽管如此, 我们不禁还是要追问:为什么要决战课堂?我们该如何决战课堂?决战的方向在哪里?需要进行哪些探索、克服哪些困难、做出哪些努力?本文想就决战课堂指什么、决战课堂为什么、决战课堂做什么三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就教于方家。

一、决战课堂指什么?

要真正做到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 首先必须理解好决战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也就是决战课堂指什么、有什么。内涵、外延清楚了, 工作要求就明确了, 努力方向就清晰了, 检查评价就有了一个标准。

无疑, 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决战课堂的应有之意。但在这里, 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什么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有效、高效的内涵理解不同, 引起的教育行为就不同, 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 甚至南辕北辙!在现实中, 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通常有三种理解, 体现教育的三重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这是应试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这是学科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 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这是育人的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应试本位, 第二层境界是学科知识本位, 第三种境界则体现学生本位。三种理解, 三重境界。在当下功利与浮躁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中, 无可否认, 不少教师往往停留在第一层境界的追求上, 也最容易满足于第一层境界教学的“有效”性, 看得见、摸得着, 给人以“成就感”;而我们的教育评价也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学绩效的衡量指标, 于是, 社会, 包括教育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 但实则有害的评价误区———有效教学就是能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决战课堂, 我们首先要端正教学效益观。笔者认为, 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 应该倡导、鼓励、并明确教师去追求教学的第三层境界, 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 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果把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的目光仅仅盯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 那这样的“决战”越努力, 应试将越严重, 教育就越异化。本文提出的所谓“眼光向上一厘米”, 其根本旨趣在于,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自己的眼光向上, 而非只盯着几个分数、少数学生、一些知识, 要把育人置于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教育的本真, 把眼光放大、放大、再放大一些, 放远、放远、再放远一些!一句话, 决战课堂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使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决战课堂的外延包括哪些?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 围绕课堂这个圆心 (中心) , 至少有三种元素在做向心运动, 由近及远, 一是教师, 二是学校,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 不同的元素其向心运动的含义也就是决战课堂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 教师个体层面

教师视课堂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通过自己有效教学, 达成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同时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 发展个性。

(二) 学校办学层面

学校以课堂为自己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以教学为学校工作的中心, 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管理人员配置、软硬件设施、文化制度建设、教师绩效评估等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 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 行政管理层面

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 以学生为本, 以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动态作为自己开展施政、管理、指导工作的主要立足点, 关注教育政策措施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教学动态变化, 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业务指导活动、学校办学评估的重点, 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如此三种元素虽然立场、职能不同, 但如能同心协力, 共同作用于课堂, 便能形成强大的向心之力和决战之势, 将有力推进课堂教学向有效并高效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二、决战课堂为什么?

(一)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日益繁重。在还无法无视或淡化考试成绩的当下, 作为教师, 减负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可以作出的选择是什么?那就是增效, 增效方能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在同样的教学单位时间, 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更加有效。为了对学生负责, 尤其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 我们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 以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 是具有教育效率的。决战课堂, 要杜绝负效, 避免低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 坚决杜绝通过多发练习、重复训练、课外补课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无疑, 那些在上课时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式方法得当、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师也更受学生欢迎。相反, 那些搞题海战术、教学低效的课堂会使学生不堪重负, 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这将是教育多大的悲哀!人们还需要这样的教育干什么?!虽然当前学生厌学成因复杂, 但教育的责任要求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 尽可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课堂教学应有的追求。

(三)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追求功利和过度应试的环境中,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而且,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教师的眼睛仅仅盯在分数上, 仅仅关注部分学生, 那么教育不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反, 它很可能就成为伤害甚至摧毁学生的利器!决战课堂, 其中应有之义, 便是教师要用心并善于建构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 时时刻刻表现出教师应有的形象:和蔼可亲、温和友善、情绪稳定、诚恳信实, 而且充满关怀照应的情怀,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 不只关心其学业的进步, 更注意其人格的养成。也就是说, 决战课堂, 不能仅仅把教学和学习作为课堂的唯一任务, 还应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四)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其前提是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发展空间, 否则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低效教学和题海战术已经夺走了学生太多的课余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 补课和课外作业已经占去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甚至严重侵占了学生的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 现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学校教育不要说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就是起码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证。决战课堂, 增效减负,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是当前教育极为紧迫的任务!

(五) 引导教师幸福成长

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 需要持续成长。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部。周彬在《叩问课堂》中指出:就教师而言, 课堂何尝不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 何尝不是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自我展示的舞台, 更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专业提升的平台。离开课堂, 教师何以获得专业发展的依据?教师如欲独上教育的“高楼”, 去欣赏那“灯火阑珊”的教育美景, 须通过课堂这个阶梯, 上下求索, 步步登高。

另外,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 而没有更高的人格追求和精神愉悦, 那么, 教师终将被成绩所困而难有职业幸福的体验。

(六) 完成学校教育使命

学校当以学生为本, 而固本必须强基。学生终身赖以发展的桩基打在哪里?课堂当是不二选址。学校基建, 选址打桩恐怕没有校长不关心的, 甚至可能一天要到工地转上几回。为学生发展奠基的课堂, 我们是否同样用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一个有经验的校长, 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 他甚至认为, 如果校长不定期去听课, 或因忙于开会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走进教室, 去接触教师和学生, 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 无论是开会还是干其他工作, 都将毫无价值。课堂如此重要, 以至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作出了一条规定: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可是, 我们的现状似乎并不如此。且不论听课, 试问, 一个学期, 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会有几次是专题研究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大会有几次专门分析课堂教学问题?某地开学第一天局长进课堂听课, 引起强烈反响, 不正说明我们曾经离开课堂太久太久?局长进课堂听课, 也引来好评如潮, 这不正反映社会各界对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期待和渴望?决战课堂是对学校职责使命的回归, 也是学校中心工作得以落实的体现。

三、决战课堂做什么?

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如此重大, 有效教学也已然成为上下共识, 人们改进课堂教学的努力似不曾停止, 但无可否认, 当下仍有不少课堂处变不惊, 风景依旧———满堂灌、“贝多芬”、题海战, 仍有一些教师手持旧船票登上了教育的新航船。决战课堂的问题与困难在哪里?我们似乎更愿意也更容易把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外部环境, 可我们是否曾经想过, 虽然对客观大环境我们无能为力, 但是, 对于主观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决战课堂之所以难以突围, 笔者以为, 就教师个人而言其中的关键有三:一是境界, 二是爱心, 三是反思。境界决定教育目标的高低, 爱心关系教育行为的动力和行为表达方式, 反思则影响教育智慧的形成。有效教学此三者当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需要崇高的教育境界、热烈的教育之爱、深刻的教育反思, 唯如此, 方能决战好课堂。

(一) 崇高的教育境界

在教育用过度的应试追求去迎合功利社会的现状越演越烈时, 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专业自觉与责任担当, 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有所作为?“成绩”与“成长”的关系, “育人”与“育分”的关系, “做学问”与“做人”的教育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等, 都是左右教师观念的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的宏大背景去反思当下教育,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教育本真, 从教育视域审视当前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自觉, 用现代教育观念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纠正教育教学偏差。

获得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奖”的教育工作者雷夫·埃斯奎斯提出并践行了一种教育理念———育才不如育人,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摇篮, 更是人格的花园。在当下这样一种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中, 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 绝不做应试战车的挥鞭者, 我们应理所当然、义无反顾去追求前文所述的教育的第三重境界, 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阵地, 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在课堂有限的时空范围内, 营造秉持科学、泽被学生的小天地, 要尽自己所能, 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 践行现代教育观念, 将育分与育人统一起来, 想方设法给应试松绑, 给封闭的课堂打开一扇窗户, 让它呼吸更多自由的新空气。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课改实践者, 用自己的课堂去编织教育理想, 践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 真诚的职业爱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乏力和惨白的, 它会导致职业倦怠和职业平庸, 甚至会产生对教育的敌视和仇恨。在功利、世俗、浮躁的今天, 教育的爱日益缺失, 教师为收入而教、为成绩而教、为个人荣誉而教, 独独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学生甚至沦为教师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曾经爱意浓浓的教育绿洲, 在功利的疾风中日益沙漠化。教师的职业倦怠, 课堂教学激情的匮乏, 师德警钟的不断敲响, 如此种种, 都在提醒我们:对教师实施爱的教育日益迫切!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 就不可能出现执著追求的教育行为;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 也不可能有矢志不渝的教育梦想。有爱才有梦想, 梦想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更是给予人们无数热忱、信心以及激发人们生命中全部潜能, 成就未来事业成功的原动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我们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便会拥有多彩的人生;梦想若能融入我们的专业成长, 那么事业的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当前,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至少有两点是不能不去思考和践行的:

1. 关注每个个体, 特别是课堂中的弱势个体

关注个体是一个伦理道德中的人性关怀问题, 也是一个准公民 (中学生) 进入社会前, 对公正社会信心的树立问题。一个专家讲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假设:让50个品德高尚的人和5个品德极坏的人居住在一起, 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呢?可能的结果只能是三种:50个人改造好另外5个人;5个坏人把另外50个好人给带坏;谁也影响不了谁。我们都知道真正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二种。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就在这里, 不能丢下一个, 甚至不能忽视一个, 更不能歧视一个。换句话说, 就是不能使一个学生因教育问题使其形成敌视社会的可能, 社会治安不好, 绝不是多数人在犯罪, 恰恰是少数人在犯罪, 这少数人就是敌视社会的那些人。关注个体, 就是对每个人负责, 尽量消除危害社会的危险个体。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宅, 希望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 每一个智慧都有表现的机会。”可以想象, 当“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的时候, 尤其是受到很好及公平教育的时候, 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合格的公民, 这个社会能不美好吗?在此问题上, 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2. 力争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人性化与多样化

我们知道, 成绩也许是社会或教师最简单便捷有时可能是最有效的评价, 但教学的教育性决定我们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普通教师, 我们是无法改变制度性的学科评价体系的, 我们无奈于高考的严酷、中考的无情, 但我们也有“评价权力”, 如果你还在咒骂社会评价没有人情味, 那么你就不要再让你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人情味。学生获得的最直接的评价来源于你的语言、你的笔下。课堂上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语言, 恰当的赞美胜过任何形式的责备, 需知这赞美也是一种评价, 一种能唤起持久学习动力的评价。我们用小环境去愉悦孩子们的心灵, 激励他们前进。让我们的评价充满爱心, 焕发教育的魅力, 让学生在我们的评价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前行的力量!

(三) 深刻的教学反思

决战课堂, 难免有败仗, 有不如意处, 如果任其溃败, 听之任之, 那将遗患无穷, 误人子弟;如果及时吸取教训, 及时改正, 也能举一反三, 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的起点, 是决战课堂的利器, 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教学技能必日胜一日。目前, 及时的教学反思, 普遍存在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的问题, 肤浅而不深刻。要做到深刻反思, 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刨根究底, 彻底反思

课堂低效的病根, 往往并不在课堂教学本身, 而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 甚至在教师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与此相应, 要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 就必须反省整个过程, 追究病根所在。要真正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需要教师跳出课堂看课堂。不管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学设计的改进, 还是对学情的把握、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学自信的树立, 工夫都要下在课堂之外。如要想熟悉教学内容, 还得多看课外书, 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需知足够的背景知识, 才能理解背景中的问题, 而不是断章取义, 更不是瞎子摸象。教师对课文中某知识不理解或曲解, 主要是由于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 才能触类旁通, 抓住知识的本质, 纲举目张, 才可能借用教材中的例文例题, 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结构给学生。

2. 借助教育理论的力量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失望, 我们已经不用再掩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过度失望, 又大大降低了其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期望值。尽管如此, 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仍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研究。周彬在《叩问课堂》中认为,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阵地, 但简单地固守阵地的教师, 最终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这个阵地, 不但要有固守阵地的意志, 更要有守护阵地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与魅力, 而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上。没有教育理性的教育激情很可能造就盲从, 没有教育激情的教育理性很可能造就固执。脱离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 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作秀”。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样, “如何”才能这样, 需要教师远离课堂教学, 进行理论学习, 需要教师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了解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思想来自对自己的经历的体验与感悟, 更来自对他人教训的吸取与经验的吸收;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自自己的课堂经验, 也来自向他人的学习与迁移。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但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智慧却是无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深度。他说:“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 他总是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面在总结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一面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决战课堂是一个不容置疑, 且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口号, 但如果我们不假思索, 不先去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 而盲目投入其中, 这样的决战会迷失教育的方向, 非但不能育人, 甚至会害人。决战课堂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眼光向上, 秉持教育的育人本真, 这也是决战课堂的要义和真谛所在!让我们用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 用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匡正我们的教育良知, 尊重并相信学生, 用科学与人性的教学手段, 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 用人文关怀唤出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一代公民。

决战课堂,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14: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35-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逐渐活化起来。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或是冠以课改之名,进行“放羊”式教学,所有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率低,这与课程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同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从人的发展看,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眼下发展和长远发展,眼下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前提,长远发展是最终目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考察通过教学,学生是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效的课堂教学还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过程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其衡量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核就是有效教学,除上述特征外,还体现在教学有价值和有魅力上。 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因为有价值的教学才是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有魅力的教学具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二、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是: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实现学习者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成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爱学、好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时间是前提,结果是目的,体验是灵魂,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学设计科学

教学设计是在进入课堂之前,为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谋划,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把握教学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重、难点设计科学。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在整体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设计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3)教学活动设计科学。课堂活动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立性,通过活动强化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完善,真正达到寓学习于活动之中。

(4)教学策略、方法设计科学。具体教学策略、方法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既要有逻辑性还要有创新性,教学程序设计要清晰、紧凑、合理。

(5)教学媒体设计科学。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好板书、教学语言、实验方案等传统媒体,还要设计好以电光、电声、电磁、电控等现代教学媒体。

(6)巩固应用设计科学。巩固应用是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标志,适时、适度、适量的设计巩固应用练习对于强化、整合教学内容,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完善教学策略有着重要作用。

(7)评价手段设计科学。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静态或动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能够持续发展。

(8)设计总成科学。将化学教学各个环节局部设计的合成和整合称之为设计总成。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局部设计后,要充分利用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系统与局部之间、各环节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系统协调、和谐、自然。这种总成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系统结构设计的框架内整体综合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教学目标明确

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因此,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设置要科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将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型定位准确

不同课型的教学功能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型的定位,不同的课型教学侧重点不同,因而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不相同。课型定位不准确必然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合理的课型定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4.学情分析精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都是教学的前置因素,是教学准备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往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学习策略等走进教室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明确学情,切实弄清楚当前学习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和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只有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该课题学习中的真实现状及已有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5.课堂预设合理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弹性方案”,教学是根据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而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过程。但预设不等于生成,生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等,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教学的预设不是写剧本,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地演绎“教案剧”。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灵动、高效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到提升,生命和生活得以升华。

6.学习方式适宜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形成过程,使学习变成新知识、新方法不断生成、迁移、发散、拓展提升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否突出其主动性等“五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上。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学;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要素;体验性是身体性活动与直接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得到了升华,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问题性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或原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有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以上“五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

[2]卢建均.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粮油储备库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旅游文本翻译的信息取舍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