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

2024-07-18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通用6篇)

篇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 旅游业 服务 宣传 基础设施 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3]。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表一:武汉历年客运量2500020000客运量(万人)******7年份20082009公 路航 空铁 路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由图2可以知道,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二:武汉市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折线图250200

单位:个***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表三*********720082009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合计(间)旅游星级饭店床位合计(张)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游行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

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3]。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3.2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政府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武汉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品牌景点却不多。现今,东湖比起西湖的旅游价值来是不可相提并论。但论原本的自然条件,东湖并不比西湖差:论大小,东湖占有绝对优势;论历史,东湖比西湖还久远;朱德还曾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治理力度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现状。打造品牌景点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挖掘原有景点的应该有的价值。像磨山和东湖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旅游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此外,湖北是三国时期的必争之地,武汉也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首义精神代代传承。闻名遐迩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使得古琴台地区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而宝通寺、归元寺这些景点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武汉市应当着力于品牌的创建,提高武汉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景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武汉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增加体验性质的旅游的数量。武汉周边有很多美丽的农园,可供爱好自然的游客游历,而且现在武汉周边的郊区正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从而更加规范和适于管理,为发展农园体验游提供更好的条件。低碳旅游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新形式,步行旅游、自行车旅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武汉已经采取了免费租借自行车的政策.但接车证的办理还比较繁琐,而且旅游人士不好办理。在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政策,对外地游客可以提供零时接车证.并在各大站点和景点设立志愿者岗位,提供路线和景点介绍,帮助低碳旅游者顺利游览武汉各大景区。

3.3发挥“8+1”旅游圈的作用,打破壁垒,联合经营。3.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旅游传:首先应该重视文艺作品、各大型旅游刊物,视影视作品等多种宣传手段,像《新白娘子传奇》对西湖的宣传作用就非常大,而湖南卫视的兴起对湖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极具推动作用,小说《生活秀》中对辣劲十足的鸭脖子的描述对推动精武鸭脖为全国知晓作用巨大。其次,可以采取博览会、会展、商品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来增强武汉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来到武汉爱上武汉再来武汉。而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并在城市路标特别是景区的路线图的描述上采取双语甚至多语言的形式,方便国外游客的出行。同时。还应该制作全面反映武汉旅游的系列宣传品,像旅游地图、景区宣传册等.可以在景点区低价售卖,在武汉举办会展或其他活动时进行派发,像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武汉被认定为最佳观测地点.当日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游客,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对武汉各大景点进行宣传,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旅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因而发展旅游业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需要百科全书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和过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天才的创意。因此,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视游客为上帝,要建立游客给导游及游程服务质量打分制度,多数人不满意的导游,要重新接受学习培训,多次不满意的取消其导游资格。三是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提质增效,无投诉者应予以奖励,优胜劣态。四是发挥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游客健康而来,高兴、安全而归。四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医疗、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合理权不受侵害等。

3.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

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徐梦婧.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4期∶79—82 [2] 保继刚 楚艺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张金霞.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0年 6期:150-151 [4] 彭升 刘媛.“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 23期:67-68

篇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或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状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旅游资源学是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开发和保护开始的。旅游资源学是属于对旅游活动的微观研究。

旅游资源的理解:旅游的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组成的有机系统。旅游资源可以理解为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各种自然及人文客体、劳务或其他因素。从资源学的角度,旅游资源是对旅游产生经济价值的观赏对象,即能对旅游者产生观赏吸引力的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市场向导原则 客源市场条件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2)独特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3)保护性原则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写实加强保护措施,确定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预测开发后的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开发密度和开发程度。(4)效益原则 在开发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意义:(1)提高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必要手段。(2)形成良好旅游目的地的有效途径。(3)历史文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 任何旅游资源都是以一定性质和规模的景点或景区为依托的,对旅游资源所在的景点和景区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全面的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最关键的一环。(2)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 包括旅游专用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配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满足多方位需求,又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密切联系,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3)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 合理安排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的往返通道,以及旅游地的内部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的特征:(1)空间特性 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也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也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也有体察性的。(2)时间特性 主要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的。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魅力就缘于旅游资源的美。任何旅游活动的起源都萌发与旅游资源的美学观赏。旅游活动和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从美学角度而言,旅游正是人们主观审美心理同客观的美共鸣而产生的以游览、观赏为主的审美活动。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1)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当地文化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前者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珍贵资源,保护它们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后者映射了不同地域数千年、数百年的发展脉络,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此类旅游资源既能促进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也能促进当地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再发现和深挖掘。(2)保护旅游业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1)法律措施。(2)标准化措施。(3)技术措施。(4)宣传教育措施。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1)增强全社会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效应的理解,树立和强化全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2)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3)提高旅游容量和旅游产品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体验。(4)树立全新的理论观念,保护好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旅游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日益重要。大多数旅游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一旦破坏,难以复原。旅游环境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限度,但超负荷的运营,必然造成质量退化和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教训是惨痛的,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管理工作的准则,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处理好旅游效益中近期与远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旅游业给旅游地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实例分析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在一定地域内的综合表征。就拿杭州举例,谈谈对旅游资源学的理解。杭州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于世,有“人间天堂”之誉,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西湖四周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石窟造像、碑刻、古建筑,成为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美丽的西湖而闻名于世。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去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西湖那秀丽温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缱绻眷恋的情怀。

首先,说一说杭州乐园。杭州乐园座落在钱塘江南岸湘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的杭州乐园,杭州乐园占地3000余亩,包括荷兰村主题公园、马可·波罗之旅主题公园、生态公园、高尔夫、网球俱乐部、氡温泉度假村及高尚住宅区六个部分。契合未来发展潮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生态融合,构筑了一个宏大的、面向21世纪的全新旅游休闲度假新概念,已成为一处集旅游、休闲、度假和居住于一体的华东地区最大的旅游度假胜地。

度假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内旅游迅猛发展,近几年我国旅游客源市场中,国内客源增长迅速,国内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主体。经营者应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把眼光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邻近的一些大中型城市,首先着手吸引高层次的国内度假旅游客源,大部分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国内客源,按国内度假者的消费水平来调整建设规模和档次。然后进一步完善度假区的客源结构,走向世界。

一般来说,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相距越远,旅游目的地的地域特性相对表现得越突出,这种区域性特点汇成了特定地域的旅游吸引力,游人之所以离开自己的常居地到较远的异地去旅游,正是这种引力作用的结果。为满足旅游者追求差异性的旅游需求,旅游开发经营者可以不断地在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中追求独特性,从而增加了旅游环境的地域特色。

另外,度假区应有吸引力,它或者以自然景观为主,或者以人文景观为主,或者以人造景观或大型游乐项目为主。这种旅游吸引物的主题应与该地区的人文渊源和地方特色相通。其次度假区要有较多的配套游乐项目,如演示展览,各类水上、山地或平地运动,娱乐厅,地方或民族风情表演,特种游乐体育项目,动植物观赏,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游乐项目吸引观光旅游者,以别具情趣的休闲项目吸引度假旅游者。度假区应保护、挖掘本地人文景观资源的内容,增大其参与性来吸引更多游客。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就是审美享受和追求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因此旅游者对旅游区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度假旅游因季节性较强,会出现两个明显的时间段,一个是在旅游旺季度假设施的多次重复使用,充分发挥其效能,为度假地创造出良好的效益;另一个则是在度假旅游淡季,设施的大量闲置,不仅造成保养方面的困难,而且给度假地造成了极大浪费。

旅游规划设计就显得很重要,是旅游的发展设计的一个框架。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规划设计,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设计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

旅游区规划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表象的过程。旅游规划能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旅游是一种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增长知识的康乐活动。旅游观赏是环境给予旅游者的一种心理活动。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因职业、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旅游环境的规划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别。专业性游览区为特定的旅游者服务。综合性游览区可同时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要。

再说一说杭州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2月时节雾蒙蒙,雾西湖景色卓然,宛若瑶池仙境;4月时间雨纷纷,雨西湖似真似幻,风姿独特;10月夜晚,皓月当空,泛舟于湖上,品酒赏月,自在写意;12月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雪西湖宛如小家碧玉踏雪行来。故此,西湖不同时节,有不同景致。

杭州西湖,她以秀丽的西湖为中心,三面云山,中涵碧水。沿湖地带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西湖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环,春夏秋冬各有景色,晴雨风雪各有情致。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杭州西湖是一个综合性游览区,其环境规划设计要使不同的旅游者在这里都能够得到满足。为了引人入胜,旅游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建设一组符合一定旅游路线的重点观赏对象,即主要风景点;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引人注目、值得仔细欣赏的对象(花卉、修剪的树形、建筑小品、水体等);还可安排一定的对景、夹景、框景等。此外,还应建造一些供旅游者需要的旅馆、商店和娱乐场所。

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会促使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人流在节假日涌向游览区,对地面的践踏破坏了植被。饮食服务行业的污水排放,各种垃圾废品的抛掷,造成各种污染。现代化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害废气等,导致旅游环境的恶化。另外,不恰当地在旅游区或其外围进行开发建设,特别是工业,使旅游环境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破坏文物古迹。因此要对旅游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如制定游览规则和路线,限制进入游览区的人数,进行文明道德宣传,把排放污染物的工厂设置在游览区的下风、下水方向,要求在游览区上风、上水方向的工厂加强废弃物的治理,或把工厂迁往他处。为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旅游活动过程中接触到的应是安全、优美、清洁、友善的环境,如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和卫生良好等。同时,旅游环境不仅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生理要求,还应满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因此要求风光优美、景观协调、气氛融洽、服务周到、设备完善、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热情好客,使人感到轻松、自由、舒适、愉快,其质量要明显高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的质量,这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小结

单从旅游本身的角度而言,人们的旅游动机之一就是追求异域环境与自己常住地环境的差异性,所以旅游环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旅游环境的地域特色。旅游区为人们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观认识,从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某种享受。通过景致的欣赏,雄伟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珍奇瑰丽的名胜古迹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从而使人们在体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得到恢复、精神获得欢娱、性情得到陶冶、感官获得享受。旅游活动起到了消除疲劳、放松精神、增进健康的作用。

篇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

进入2013年, 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争先恐后想成为“森女”、流行服饰将“小碎花”打得火热、地产商将田园小区作为噱头等等, 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向往。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早期农家乐, 已难以满足都市人的休闲需求, 国内许多生态农庄已经走向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 如何在保证农业产业效益递增的基础上, 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农庄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1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个方面, 具体体现如图1所示:

1.1 农业产业支撑价值

农业产业支撑价值主要体验在3个方面, 农庄旅游全产业链价值, 农庄旅游是以农业为本,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休闲业全面结合的旅游方式。全产业链体现到与第一、三产业集成, 拓宽到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 使各产业链得以延伸, 共同发展;农庄旅游产业融合价值, 农庄旅游主要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是农庄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 以农业产业为本的相互融合, 并不会使旅游产业的功能产生弱化, 反而会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 产生更多的发展机会;跨产业价值, 农庄旅游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严格划分的界限, 更智能的将产业进行柔性融合, 体现出了跨产业的超额价值。

1.2 农耕文化传承价值

农庄旅游是以农耕文化为灵魂, 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 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文化的挖掘, 农庄旅游也同样不能脱离农耕文化而开展旅游活动, 乡土特有的农耕文化是本农庄区别于其他农庄最根本的元素。农庄旅游产品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赋予其旅游功能, 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掌握特有的目标市场群体。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深度的开发;也使得农耕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珍稀文化再一次得到人们的重视, 也赋予了农庄旅游更高的文化价值。

1.3 农业科普教育价值

现代人对于休闲体验的重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 农庄旅游从观光农园不断的向广度和深度进行演化。农庄旅游在整合农业资源的同时, 也具有一定的自然、生物、人文等科普教育价值, 人们在试探性的开发中赋予其特定的教育意义, 结合特定或不特定的教育目标, 能够将农业观光、乡村度假和科普教育很好的结合, 寓教于乐, 达到农业科普教育的目的。在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之下, 许多观光农庄都将科普教育体验活动融入其中, 使农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具有科普教育价值。

1.4 农业科技创新价值

农庄旅游要求立足于科技生态农业, 将科技农业生产活动与田园休闲生活方式以及乡村野趣的生活环境等作为卖点进行深度包装和策划, 这样从主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从客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增强农庄的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庄旅游的核心竞动力, 离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 农庄旅游很难实现转型升级来满足文化素养日益提高的当代游客的需要。

1.5 乡村生态环境价值

生活在钢筋水泥土中的都市人群, 期望回归自然、亲近田园的愿望日益增强, 对优美的山水田园有着强烈的憧憬和向往。都市人群到农庄旅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迷人的田野风光和新鲜的空气来舒缓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紧张的情绪, 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因此,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 农庄的发展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度等方面都不断的提高要求, 这样大大推动了农村的村容改造、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的治理以及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6 城乡一体化建设价值

农庄旅游的发展, 能够有效的整合农村旅游资源, 将农业旅游产品引进市场, 通过自身的特色产品吸引着城市的人流、物流以及外来投资者的资金, 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将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规划,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 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核心价值的转化路径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来实现的, 进而探索农庄旅游发展的不同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庄旅游发展主要围绕以下模式进行开发:

2.1 观光农庄

观光农庄是依托农庄内优美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优势, 通过规划建设成为具有观光旅游功能乡村生态农庄。农庄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 使游客在观赏生态的田园风光的同时, 对农庄内的农产品进行收集采摘, 来达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的目的。观光农庄旅游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 将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作为辅助产品进行包装, 本身要求农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目前, 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农庄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观光基础上, 他们希望能够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农庄内体验农业文化、享受乡村生活, 因此越来越多的观光农庄不断地将其单一的观光旅游功能进行丰富, 通过建设休闲度假设施, 达到农庄转型的目的。观光农庄的类型一般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蔬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卉园、观光瓜园等等。

2.2 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是依托休闲农业发展起来的, 是休闲农业的一种经营主体、企业形态和具体的经营单位。休闲农庄的经营者大多是由农户、农村集体组织, 也有一部分外来投资商或进行投资经营, 其经营模式一般有个体经营、“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

休闲农庄旅游是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为旅游者提供农业休闲、乡村度假等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庄较单纯的观光农庄而言, 规模较大, 一般在50公顷以上, 可开展的旅游活动更具有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可开发的旅游项目也应该更加丰富和具体。常见的休闲农庄活动项目包括农事体验、娱乐活动、自然教室、乡村民宿、民俗活动等。2011年, 我国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2.3 教育农庄

教育农庄是在充分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和农庄自身环境的基础上, 注入特色教育主题, , 将农庄改造成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第二课堂”, 同时具备观光、参与体验和教学活动的场所, 对农庄内的教学场地、教案和解说员具有较高的要求。

教育农庄旅游顾名思义旨在轻松的旅游环境中学习知识, 特别是针对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五谷不分、六畜难辨的都市青少年, 为其提供一个接触大自然, 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教育农庄内的各类瓜果、蔬菜、树木、花卉等均有标识牌, 有健全的教育解说系统和亲和的教育解说人员, 以及蝴蝶如何从昆虫演化、植物如何嫁接、动物是如何饲养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教育农庄内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亲近大自然, 还能够亲身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体验农村本土生活、学习农耕文化、丰富课外知识、陶冶情操等。

2.4 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 以农庄自给为目的, 同时可让旅游者享受农耕乐趣, 体验田园生活。市民农园的基本经营的基本方式是让市民走进农庄, 认养植物动物, 或直接认种一片土地, 使游客能够真正的体验农民的生活, 享受耕种、休闲和田园生活的乐趣。农庄内生产的农产品主要用来自己享用或者分享给好友, 一般不用来销售。

市民农园旅游属于认养旅游, 最早在德国出现。中国内地的市民农园旅游起步较晚,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基本上同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同步发展, 在很多城市同时出现, 北京郊区的“小毛驴市民乐园”为其代表。

2.5 乡村市民社区

在市民农园旅游发展的基础上, 有学者提出发展乡村市民社区, 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乡村市民社区是专门针对自由职业、不需要朝九晚五上班或者不需要上班的群体, 希望到乡村居住, 享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健康、生态、悠闲、慢节奏的生活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市民社区除了需要配备市民农园外, 还需要配套建设一定的公共服务, 如绿化工程、商业网点、餐饮服务、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医疗急救服务、网络与通讯服务等。乡村市民社区较市民农园而言, 能够更好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更好的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 推进农民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协作, 促进社会和谐融洽, 是对农庄旅游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一个新课题。

3 英才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突出特色, 准确定位

农庄旅游的兴起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 成功的农庄旅游一般都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 针对主要的目标市场来进行农庄主题形象的定位。只有通过科学的资源调查分析, 对农庄旅游资源中的唯一性或特殊性进行深度挖掘, 才能增强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成功的吸引目标群体前来开展旅游活动, 提高农庄的经济效益, 实现农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地处于黄陂区南片“台创园”台北市场群, 在武汉外环以内, 108省道从入口经过。目前进行以农业生产为主, 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原生性, 主要资源有果树林、苗圃、田园、鱼塘、养鸡场以及部分武湖公共区域。英才农庄的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 已成为集种植、养殖、农业培训、农业实习、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因其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原生性的旅游资源以及区内高科技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其旅游规划设计将其核心目标市场定位为以武汉市民中家庭乡村休闲度假、农业科普教育市场为主, 以农业会议会务及其他市场为辅。

3.2 围绕主题, 设计产品

农庄旅游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如何使得农庄旅游产品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要求农庄旅游产品在开发中既要体现当地特色又要围绕主题, 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主题的生态农庄。如何突显出农庄自身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来吸引旅游者是关键的因素, 旅游者被吸引后, 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深化, 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再次赢得游客, 是农庄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英才农庄在旅游产品体系的设计上, 围绕家庭休闲度假为主题, 将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和休闲度假相结合, 按照“资源—市场—空间—产品—空间”的模式进行开发, 针对目标市场需求, 丰富旅游产品设计, 形成了农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5大产品体系。重点将农业生产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做特做活, 融入本土特色, 形成以全面参与、重点深入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有特色的将农庄休闲度假做精做细, 保留乡风民俗, 形成独特的乡村民宿和亲子娱乐产品, 以家庭亲子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针对性的将农业会议会务、农民实习培训、特色兴趣班等做透做全, 继续做好企业员工和农户的技术培训工作, 将特色兴趣班融入其中, 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项目创意, 强调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旅游需求不断的提高, 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旅游消费者由原来的单纯的游山玩水、休闲娱乐开始发展成为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参与体验相结合, 综合旅游的发展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历史必然。农庄旅游参与活动中, 旅游消费者由仅满足于蔬果采摘活动, 过渡到希望能够参与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更全面的农耕活动当中去, 这就要求农庄旅游在项目创意中更注重强调旅游消费者的参与性,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英才农庄在旅游规划中, 特别强调让游客“动手”, 项目建设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通过活动的设计增加消费者停留时间, 提高农庄经济效益。在活动策划中, 既设计了诸如农事体验、蔬果采摘、花卉手工艺品制作、果林捉鸡、鱼塘捕鱼等农业体验活动, 也设计了植物迷宫、生态垂钓、抓泥鳅、植物寻宝、体能运动等户外休闲娱乐活动, 还设计了专业化的植物科普体验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的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与到英才农庄活动中。

3.4 整合资源, 总体布局

农庄旅游的空间布局是依托农庄内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以及乡土的人文资源基础上, 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面向目标人群, 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过程。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将零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发挥其“1+1>2”的整体优势, 提高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 因此科学的空间布局问题是旅游区旅游健康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必须以发展为本, 立足于可整合、可优化、可持续的战略思想, 对农庄旅游功能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

英才农庄总体地势西高东低, 海拔从西南方向的30余米向东部、北部逐渐降低至武湖畔10余米。现状用地主要是苗圃、果树、鱼塘和养鸡场。从西部、南部的规划区外道路沿线向东部、北部有种植大面积桃树, 中间夹杂有一块将近1.4hm2的橘园。北部地区主要是苗圃, 多为10几厘米高的小苗。养鸡场布置在规划区东南部。鱼塘散布在规划区中心低洼区域和沿武湖地带。沿武湖畔多为滩涂, 涨水时部分低洼处会被淹没。果树用地和苗圃用地在景区内占较大比例。根据英才农庄地形地貌趋势、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 结合规划主体构想, 将英才农庄旅游总体布局为“一环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 形成独具老黄陂乡韵特色的农庄休闲度假空间。“一环”是指由景区环路串通5个不同功能性质的分区而构建的乡村田园风景游览线;“四区”分别是入口服务区、生态教育区、滨水度假区和滨水休闲区;“多点”是指在各个功能分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点。这种“一环四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 在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 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区域功能的地位以及种植养殖产业的规划整合能够完善区域功能, 树立区域形象, 丰富了英才农庄农业产业链, 提升了英才农庄旅游产业地位, 以实现农庄旅游开发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 为英才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 设施配置, 满足需求

农庄旅游服务设施, 在旅游开发投资中占很大的比重, 如若设施配置不当, 会对巨额资金造成很大的浪费, 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农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是根据旅游接待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 配合旅游线路组织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 科学的安排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 为农庄满足旅游消费者接待服务提供依据, 为农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近中远期的游人量的科学预测, 得出高峰日分别为500、1600、2800人次, 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满足远期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和生产活动需求。英才农庄旅游服务体系由游客综合服务、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及旅游商店构成, 共需31个服务点;旅游基础服务体系由供电设施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环卫设施规划、通讯设施规划以及防灾设施规划构成。规划中通过科学的预测高峰期游客及居民水、电、环卫设施、通讯设施等需求量, 合理提出建设要求, 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服务, 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是获得当地居民支持旅游建设、投身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 为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和群众基础。

3.6 深挖文化, 注重传统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农庄旅游的灵魂, 文化挖掘的深度决定了旅游发展的深度, 对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进行挖掘包装, 能够很好的提高农庄旅游品位, 突出农庄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和差异性, 以提高农庄的吸引力。

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围绕“农”来做文章, 将农业文化和乡土风情贯穿旅游规划的始终, 使乡土文化资源得以保留、传承。文化在英才农庄旅游规划中是通过3个方面展现出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增强农业文化内涵, 将黄陂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因子叠加在农庄旅游活动项目上, 将农业生产体验活动做大做活, 将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做精做细, 使游客能够在英才农庄旅游活动中体会到丰富的农业文化和乡土民俗;通过农庄景观的打造展现黄陂浓郁的农耕文化, 调整种植结构, 采取多选本土品种、少量引进优质育种的方式体现本土生态文化, 合理建设农业科普长廊, 将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知识通过景物景观的打造展现给游客, 使游客漫步英才农庄, 遍布是景、处处有“农”;通过各种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体现黄陂农耕文化, 特别打造以英才农耕文化节为核心, 以若干主题旅游节为内容, 时间覆盖全年、活动覆盖全区、文化覆盖全域的英才农庄节事旅游产品体系。

4 结语

农庄旅游发展之路漫长, 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不应一味进行盲目开发, 而应该注意抓住资源特色、突出核心主题、进行科学分析、满足消费者需求、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上, 走以农为本, 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农庄旅游的发展急需科学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地, 而且可以很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健康的发展。通过阐释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 发掘农庄旅游的发展理念, 并以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为例, 重在提出英才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以促进农庄旅游的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农委赴台农业旅游考察团.赴台农业旅游考察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 2009 (01) .

[2]吕明伟, 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6 (06) .

[3]林铭昌, 林敏雄, 丘秀珠.休闲农业体验教学市场发展的探讨[R].台湾台南县:中国地理学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6 (05) .

[4]吕明伟, 郭焕成, 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C].郭焕成.休闲农业理论与案例实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篇4: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具有绿色环保产业的特征,天然契合了“两型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全面剖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旅游业 发展路径

一、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经济总体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为了振兴湖北经济,使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并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2003年11月,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综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突破口。

二、“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经济发展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因而,平衡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不是缩小开发的规模,而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特定的生态、地质、技术、文化与经济条件进行合理、有序、适度的开发。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市场秩序走向良性运行,对于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

(2)建立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稀缺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利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节约型社会恰恰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它提倡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是节约资源。旅游业发展只有在节约的基础上,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

2、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它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它时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尽可能多的欢乐、祥和、幸福。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旅游资源与怡人、怡景、怡情的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阐释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宜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结果,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人本身出发,不是把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通过生产和过程达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就是注重合理开发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土地总面积为5.81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总量占踞湖北省半壁江山。从自然资源来看,圈内现有3个山地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人文资源来看,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圈内有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武汉城市圈发展一体化旅游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旅游资源拥有地缘优势和良好的互补性,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城市圈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3%,占湖北省的57%;接待入境旅游者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占湖北省的43%,武汉城市圈为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初,武汉城市圈开始推行旅游对接营销方案,在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开发、旅游促销、旅游线路、旅游市场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由湖北省旅游局牵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建立了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联手结对、联媒宣传、联合促销、联企开发”的思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武汉市发挥龙头作用,先后与孝感、咸宁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城市圈内各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调查等活动;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成为城市圈的新亮点;以科教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圈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湖北省旅游局已安排专项经费,由武汉市旅游局组织各城市共同编制城市圈旅游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东湖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中氮、磷、COD、BOD5等含量显著超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明显滞后,“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城市至旅游景区之间道路等级较低,城市中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环保设施和标识系统不完善。三是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对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四是各城市对旅游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和联动机制,因而缺乏整体推进氛围和武汉城市圈整体形象。五是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界限、体制障碍、利益分割等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六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商业网点建设未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景点建设项目规划混乱,景点重复建设严重,景区内部管理无序,城市圈旅游发展大环境尚未形成。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使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使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得到协调、有序的持续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只能通过供求矛盾互动在事后,因此这种调节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和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需要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将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统一规划,确立城市圈旅游总体布局与资源整合方案,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并按总体规划计划安排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项目与区域。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加强项目招商与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

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应以“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向游客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知识,提高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倡导文明、和谐的旅游消费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环境保护体制为。制度是推行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保障,资源环境保护错综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付众多分散、流动的管制对象。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扩展与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在旅游业发展中,促进城市圈二元经济结构(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化,如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推进产业转型,如观光农场、休闲牧场的出现以及乡村休闲游、工业旅游的开展;在传统第三产业中积极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如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型酒店,对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创新,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原有产业结构状态,促进新的产业生长,如会展业、休闲娱乐业、旅游房产业、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等。推动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的挖掘,通过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促进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扩展与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传统生产方式,构建循环旅游经济系统,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形成。

4、完善旅游集散功能,为旅游业良性运行奠定基础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但武汉市及城市圈中各城市的交通建设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因此,应完善水、陆、空等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开通水上旅游运输专线、增设旅游专列、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实现快捷集散的目标;充分利用城市圈内现有交通设施,完善旅游城市之间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系统,使游客能方便迅捷到达旅游目的地,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论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两型社会”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它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业问题的有效理念,在这一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会带来旅游业发展上的变革,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鸿、张忠美:经济法视野下“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的构建[J].长江论坛,2008(2).

[2] 朱俊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9).

[3] 贾晓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两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J].理论与实践,2008(3).

[4] 李勤:关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 徐钰:武汉城市圈领跑湖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8-3-21.

[6] 程芙蓉:六项举措促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N].中国旅游报,2008-3-17.

篇5: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摘要:武汉作为传统工业强市,从“十二五”规划开始重视第三产业建设,推进城市旅游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文在城市旅游发展历程、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之上,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对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特点、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旅游发展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城市旅游影响力不足等,提出武汉市城市旅游需要在开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旅游资源潜力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的发展城市旅游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此促进武汉城市旅游更加平稳、高速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武汉;发展问题;发展策略

前言

近几年,城市旅游正逐渐被旅游业所重视。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逐渐成为各个城市城建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家政策性支持给城市旅游带来重要发展机遇。12月在首都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居民和游客满意度,真正将旅游业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各大城市也纷纷将发展城市旅游纳入规划之中,重视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挖掘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部分省市比如云南省,海南省等已经将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性行业。而有些工业城市,也开始树立旅游形象,向旅游城市迈进,并且发展迅猛。可见,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旅游的内涵

(一)城市旅游的发展历程

“城市旅游”第一次作为理论概念被提及研究,是在Stansfield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这位学者在书中表示,城市旅游是旅游业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板块,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渐渐开始重视城市旅游理论研究,而城市旅游真正的发展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这个时期,这个领域也逐渐为国内旅游研究学者所关注。 早期的城市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国际大城市的旅游效应,理论覆盖面窄,局限性较大,我国国内城市旅游研究和实践则是从北上广等大城市开始。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最好的范例。而近几年,旅游业发展水平成为考核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批拥有良好旅游发展条件和发展实力的城市,则迅速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威杭厦”是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四大一线旅游城市,即三亚,威海,杭州,厦门,它们与中国传统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发展模式稍有区别。“北上广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繁华的都市建设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它们的城市旅游类型结构中,商务旅游和都市观光更加突出;而三亚,威海,杭州,厦门这四大一线旅游城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准确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随着全民旅游趋势扩大,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使旅游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城市旅游的定义和特点

1.城市旅游的定义 城市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它主要是指以城市中各类旅游资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高层次旅游服务为吸引要素,满足旅游者旅游各层次需求的旅游类型。它包括多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比如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主题公园,城中景区等,同时也包含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传统旅游形式。 2.城市旅游的特点 第一,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它不同于文化旅游依托某一特定文化背景,节庆旅游依托某一特定时间传统,自然观光旅游依托于某一特定风景特点,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单位,以目的城市的整体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旅游体验,往往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复制和转移的。 第二,城市旅游具有综合性,它不仅仅依托于已有的旅游资源或潜在的旅游资源,而是在城市建造发展过程中不断创建新的旅游吸引物,结合已有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自然风光,统一构成一个城市的旅游标签。 第三,城市旅游具有更大的动态性。城市旅游资源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增减和更新,而不是保持不变的。尤其是商务旅游,现代都市旅游等旅游形式,并不为现有旅游资源所限制,而是要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更新和创新,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动态性。

二、武汉城市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武汉市是位于华中的传统重工业大城。在“十二五”之前,武汉发展始终集中于工业建设,致力于建设工业强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才开始关注城市旅游发展。经过政府政策引导,加上武汉本身的经济实力,武汉旅游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已有明显的成绩。武汉市年接待游客量在20不足两千万人,旅游收入只有不到两百亿元。“十二五”规划中武汉开始强调旅游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的支持,促使武汉的旅游业发展马上以高速一路突飞猛进。在旅游总收入更是首次跨越2000亿的关卡,达到2188.97亿元。武汉旅游业在十年内,以超十倍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1.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武汉虽然是传统工业城市,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同样赋予了它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 武汉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并不多,但位于两大江――长江与汉江交汇口的武汉,水域风光是一大特色。被称为“百湖之市”的`武汉大大小小有166个湖泊,包括中国目前最广阔的城中湖,即汤逊湖。而面积排名第二的东湖风景区则是5A级旅游景区。汉口江滩不仅为游客必游之处,也是当地人朝晚休闲玩赏的佳地。除了水域风光,位于黄陂的木兰山风景区近几年发展格外迅速,每年三月杜鹃花节,吸引数十万人来到黄陂,使得在20还被称作“武汉后花园”的黄陂区短短几年发展为“国家全域旅游标杆”。 另外,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首先是有着近18历史的黄鹤楼,既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一大城市地标,国家5A级景区,古往今来受无数文人骚客歌咏称颂。其次,著名的吉庆街和户部巷则是武汉最具历史的美食聚集地。百年户部巷的早餐,吉庆街的大排档,都是热爱美食的游客不能错过的。此外,武汉都市风光也是城市旅游一大看点。现代化的光谷步行街,充满历史气息的江汉步行街和楚河汉街,能全方位满足旅游者各项旅游需求。 2.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武汉是内陆中心城市,但水陆空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可进入性强,发展入境旅游潜力巨大。但在“十二五”之前,武汉长期以来大多作为游客旅游途中的中转站,而不是最终旅游目的地。过境游客占游客总数比例较大,旅游者停留的时间短,旅游消费较低。而在年武广高铁的到来明显改善了这一情况。高铁的开通直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成辐射状的四小时经济圈,将“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三大经济圈以及港澳地区包含在客源市场之中。有数据表示,2010年,武汉游客总量的80%都是坐高铁到达的广东游客,沿海经济发达的旅游客源地,有效地带动了武汉旅游者消费水平。 除此之外,武汉“1+8”城市圈,是响应国家“中部崛起”的号召建立起来的联合发展城市圈。它以武汉市为中心,覆盖周围一百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九个城市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连接下,形成了一个1小时交通网络格局。在这样一种格局下,城市圈中的各个城市互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同时也将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旅游吸引力,发掘周边省份潜在旅游市场。 3.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自“十二五”规划发布以来,武汉对整个武汉城市交通服务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武汉已有289条公交线路;20,武汉正式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开启公共交通新 篇章;206号地铁也正式开始运营,同时每条线路仍在不断延伸。截止目前,武汉已有6条地铁线路而且正计划以每年2条线路的速度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289条公交线路和6条轨道交通线路,公共交通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到武汉各个地区。 公路,铁路成放射状连接武汉周边城市,武广,沪汉蓉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实现以武汉为中心,1000公里之内四小时到达的目标,位于武汉北部的天河机场作为中国中部第一门户机场,拥有近300条航线,其中有38条国际航线。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能有效减少旅游时间成本,提高空间移动效率,增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增强旅游者旅游动机,是发展旅游业首要前提。 此外截止到20,已有81家旅游星级宾馆坐落在武汉,其中,有14家五星级和29家四星级,基本满足游客停留住宿需求。户部巷,吉庆街,江汉步行街,光谷步行街,中央文化区等饮食购物场所能满足游客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 4.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特点 根据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历程,可见武汉城市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迅速 武汉在十年之间,不论是年接待游客量还是旅游收入均以十倍翻增,这个发展过程是极为迅速的。这得益于武汉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武汉作为内陆中心大城,传统工业为武汉发展旅游打下经济基础,加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各类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城市功能逐渐完善,武汉城市旅游吸引力是相当大的。例如高铁开通后,城市间转移时间缩短,时间成本大幅降低。这一突破直接带动着武汉游客量在两个多月同比增长了五分之二,有三百多个高铁旅游团,近三十万游客蜂拥而至。由此可见,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旅游功能完善了,旅游者的动机便很容易被激发。 (2)整体性发展 武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论是都市风光,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有相应的代表性旅游产品,真正统筹各类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整体化。整体性发展避免了地区发展不平衡,使武汉各个地区均匀分担游客量,共同分享旅游收益,促进平衡发展。 (3)文化内涵突出 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背景,其中楚汉文化尤为突出,此外木兰山据传是花木兰归隐之地,木兰文化也是其中一大亮点,武汉还是辛亥革命遗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黄鹤楼,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是武汉城市旅游的一大吸引力,相比较于自然山水风光,武汉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

(二)武汉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武汉城市旅游发展迅速,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还给目的地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一方面,在旅游旺季,短期内大量游客的集中入境,会导致城市内交通拥挤,景区超载,生态保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速度,旺季住房紧张,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等等。此外,大量游客的到来,给当地居民也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文化冲击不可避免。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武汉每年夏天都会陷入城市内涝的困境,一遇暴雨便成海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说明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还有待完善,“来武汉看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笑谈。另一方面,武汉虽在2010年从“四大火炉”城市中除名,但仍摆脱不了夏季闷热的印象,城市内涝和高温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旅游者旅游动机,影响武汉整个季度的城市旅游发展。 3.专业型人才不足 武汉城市旅游要想长远地,科学化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型人才。武汉高校数量在全国仅在北京,上海之下。它拥有一百多所高校,包括两所“985”高校和七所“211”高校。根据网络数据统计,武汉大学至年本科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显示。 表1武汉大学20至2015年本科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此外,年华中科技大学发布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其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比例最大的地区为广东、湖北和上海,分别为30.00%、26.45%和8.71%。由统计数据可见,尽管武汉每年输出近20万大学毕业生,但湖北能留住的人才只有26%左右,武汉人才流失率相当高,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数量,发展前景,工薪水平等问题上。如何留住高水平人才,来为武汉城市发展效力,也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问题。 4.城市旅游影响力不足 武汉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曾经也是有过能与天津、上海相提并论的强大之时。但如今的发展却远不如沿海的大城市,除了政策偏向之外,武汉市本身也有其不足。武汉旅游资源富有特色,但是开发形式单一,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旅游品牌形象不突出,最为知名的无非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以及近几年盛行起来的“樱花游”,大量优秀旅游资源不能得到最优化开发。而且武汉缺乏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活动事件,从工业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型的过程坎坷。近些年,武汉大力推动城市改建,“满城挖,全城建”的印象长期停留在当地人和旅游者心中,尽管目前武汉城市建设已有明显改善,但是“脏、乱、差”“市井化”这些传统印象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此外,武汉还需继续努力将过境旅游者转变成真正的以武汉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者。20武汉入境旅游者人均停留只有2.7天,比同时期北京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少3.6天,可见武汉的城市旅游吸引力还有待提高。目前虽然武汉入境旅游量大幅提高,旅游收入也随之增加,但就增加比率来说,武汉城市旅游消费水平并未提高,仍然处于中等消费水平。游客的消费大部分还是集中在饮食,住宿和交通以及观光游览必需的门票费用上,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还有待开发。

三、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要有效解决武汉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武汉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要找准城市资源的优劣之处,扬长补短,突出特色,鼓励创新,来促进武汉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城市旅游。

(一)规划开发慎重合理化,坚持可持续发展

发展武汉城市旅游的目的是带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居民生活的更好。因此,城市旅游规划开发一定要慎重合理,不能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发展方式。 首先,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政府和开发商的事,也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城市建设工作要以人为本,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要让居民分享发展成果。 其次,旅游资源的利用要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不能以破坏具有更高价值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旅游,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综合评价武汉城市旅游的前景,对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不同旅游类型分别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清晰定位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的侧重点。并通过斟酌评定,合理化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投入。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城市旅游的基本条件。武汉市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城市面貌不断翻新,城市形象也有很大改观,但仍需要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合理利用江、湖蓄水功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摆脱夏季城市内涝的“老毛病”;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提高城市游客容纳量;更加完善城市交通网络,解决拥堵问题。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整体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好感度,摆脱“市井”“脏乱差”这些老印象,提高城市旅游口碑。

(三)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毕业生本地就业

武汉市拥有全国最多的大学生,每年都向北上广深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要让大量高水平的优秀专业人才留在武汉,为武汉城市发展所用,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分工清晰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才能让毕业生有热情而且充满信心在这个城市扎根。其次,所谓“梧桐之树,凤凰来栖”。目前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前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就业,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城市机遇更多,更有挑战性,能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武汉只要抓住政策,全力前行,凭借实力及强大的潜力,发展越来越好,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自然随之变大。

(四)发展城市旅游要扬长补短,合理分配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

首先,要统筹传统景区与新兴景区的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武汉旅游局在春节黄金周期间对市中十个传统景区和十二个新兴景区进行了监测统计。数据显示,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吸引要素的十个传统景区共接待112.73万人次,同比增长53.2%;旅游总收入达2771.95万元,增长27.1%。而以现代化娱乐设施和主题商业区为主体的十二个新兴景区在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32.02万人次,同比增加5.17%;旅游总收入达8586.67万元,同比增长51.64%。由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传统景区游客量大幅增长,但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新兴景区游客量增长幅度小,但旅游消费水平高。武汉市可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规划,促进传统景区的旅游消费,提高新兴景区的旅游知名度。 其次要重视提高武汉在全国和在全世界的城市地位,扩大城市影响力。随着“中部崛起”的号召,武汉终于迎来政策性发展机遇。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武汉获得国家明确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称谓的武汉已经争取了数年,与包含北上广等城市的第一批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需要武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赶上。提高城市地位和影响力,除了经济指标,还可以通过城市标志性活动来实现。2016年武汉首届马拉松成功举办,吸引超过12万人报名,其中76%为外地人,比赛取得热烈反响,也刷新了很多人对武汉的印象。武汉马拉松是一个能让游客仔细认识这个城市的重要平台,这样一场活动,胜过千万宣传广告。所以武汉市需要多创新城市旅游宣传形式,如通过创建城市特色节日,承办大型赛事和国际会展等,将全新的武汉展现在全国各地旅游者眼前,甚至展现到世界各国,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结语

城市旅游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保持和谐、平稳、可持续发展。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正位于黄金时段,发展机遇难得。虽然有种种困难阻碍,但若能抓住机遇,合理化开发城市已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中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突出武汉城市旅游特色,同时能通过标志性事件提高城市影响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优秀人才留住为武汉城市发展效力,武汉城市旅游未来一定会为这个城市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规模

(记者 黄峰 实习生 陈清凌)18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会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指出,明年将继续大规模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建180万套廉租房和130万套经济适用房。武汉高盛地产总经理梅林称,如此大量的建经济房和廉租房,表明房价暴涨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打压势在必行。

昨日,记者获悉,在今年完成7500套廉租房配租的基础上,明后两年都是7500套供给困难家庭。另外,我市经济房今年将竣工160万平方米,销售1.8万套,这个量也比往年多。目前,明年经济房计划多少还未定。新浪乐居总经理胡波说,在国家要求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前提下,武汉经济房建设的力度不会弱,数量也不会少。

地铁:

2004年7月28日,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运营。

上一篇:河南省职业能力测试下一篇:收获与祝福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