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行政司法调解资源 建立事故处理“绿色通道”范文

2024-06-24

整合行政司法调解资源 建立事故处理“绿色通道”范文(通用2篇)

篇1:整合行政司法调解资源 建立事故处理“绿色通道”范文

整合行政司法调解资源

建立事故处理“绿色通道”

泾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潘少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道路交通运输量逐年攀升,机动车及驾驶员每年都在以20%的速度不断增加。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达2.17亿辆,道路交通压力骤增,由此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威胁。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3906164起,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这些事故的背后又是一起起涉及损害赔偿的难题亟待解决。被称之为“国道线事故大县”的泾川县,自2000年以来因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满、调解无结果、损害赔偿不到位、当事人对执法办案工作的不理解等因素造成的各类上访案件达13起之多,严重的影响了交警部门执法正规化建设的进程,在社会各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一个能够公平、公正、高效、便捷地处理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更好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新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一、泾川县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运行现状。2010年7月13日平凉市首家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在泾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正式挂

牌成立。一个整合了交警、法院、社会等方方面面社会资源的协调化解因交通事故引发社会矛盾的机构终于破茧而出,为交通事故便捷、高效处理开辟了“绿色通道”。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巡回法庭参与调解并经当事人申请进行诉前司法确认的案件183起,占同期总事故起数的92%;开庭审理案件18件,已办结15件,办结率83.33%。尤其是巡回法庭刚成立就成功调解处理了2009年“9〃16”重大交通事故信访案,给了当事人双方一个满意的结果。

二、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优势所在。从已经办结的案件中我们总结出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对交通事故的处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具有化解矛盾、提高效率的优点。巡回法庭的成立为解决交通事故纠纷化解难、执行难的问题,保障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高效审理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猛增,道路交通事故也随之大幅增多,以往处理交通事故时,普遍存在着双方当事人在交警部门未能达成协议后,只有通过向法院起诉这一唯一途径,但是由于大部分群众并不熟悉法院的诉讼流程,造成费时亦费力的局面。还有一部分当事人自认为交警部门是交通事故专门处理机关,到法院起诉又要交纳诉讼费,干脆采取到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上访等偏激行为,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2010年7月18日在泾川县玉都镇辖区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10年7月18日17时20分许,我辖区泾(泾川)镇(镇原)公路15km+200m处有一辆搭乘

四人的两轮摩托车在强行超越同向行驶的前车时与对面驶来正在避让路边停放车辆的三轮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两轮摩托车四人受伤,其中两人重伤,两人轻伤。这起事故的特点是事故责任大的一方同时是交通事故受害最严重的一方,当事人均为未成年人且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事故各方对事故损害赔偿意见分歧较大,乘坐两轮摩托车的三名受害者共提出了六万多元的理赔要求,而负事故主要责任的两个人,一位是未成年人,另一位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从而导致调解意见分歧大,赔偿落实不到位的局面,当事各方均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责怪交警部门处理不公,有极大上访上诉的苗头,因此在对事故进行调解的当日我队便通知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经调解未达成一致协议,当即建议事故受害方向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提出调解申请及诉前财产保全申请,巡回法庭在接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当场对事故车辆进行了诉前财产保全,并会同我队事故处理人员就本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再次进行了调解,最终调解达成协议并进行了诉前司法确认,使交通事故受害方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及时制止了一起可能引起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具有便民利民、快捷高效的特点。为及时、合法、有效地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统一执法和司法标准,规范办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司法、行政执法行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臵,为当事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确保公正、高效、便民宗旨得以实现,泾川县人民法院与泾川县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办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具体业

务的开展予以规范。

在交警大队设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极大的提高了交警部门快速、高效处臵事故纠纷的能力。事故当事人在善后赔偿问题上再也不用在交警、法院两头跑,法院派驻的法官将现场参与事故矛盾纠纷的调解,减轻从交警调解到法院诉讼过程中的难度,让老百姓感觉到执法部门的人性化和亲和力。对于交警确实无法协调的事故,巡回法庭可立即立案、现场审理,先由法官面对面和当事人进行交流,宣讲国家法律对事故赔偿的标准和政策,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认识,减少了诉讼申请、立案、调查、审判的环节,缩短了办案时间,特别是经过巡回法庭的诉前确认消除了当事人对所达成的赔偿兑现问题的后顾之忧,既为当事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又及时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把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便民、利民、快捷、高效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成立及平稳运行,重在制度保障,贵在措施落实。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成立之前,泾川县县委、县政府的分管领导、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的主要领导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大队积极汇报了其他地区巡回法庭设立的成功经验,制订了详尽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流程,2010年7月8日泾川县人民法院与泾川县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公安机关行政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巡回法庭的组建成立和开展诉前司法确认工作制订了制度规范,确保了巡回法庭各项工作顺利运行。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成功顺利运行贵在一下措施的落实:一是延伸服务链条、突出重心前移。严格落实重大交通事故提前介入工作机制,力争巡回法庭工作人员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到赔偿调解再到司法确认的全程介入以及参与重大事故的现场勘察、分析,从而更好的保证交警部门能准确认定事故责任,为事故的后期调解处理提供正确法律依据;二是定期联席、分析案情。巡回法庭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安交警部门与法院的案件分析联席会议制度,确定每月召开一次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联络会议,就巡回法庭日常运行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及时进行衔接解决;三是扩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提高社会群体对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进一步扩大巡回法庭的社会效应。同时,印制《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指引》、《讼诉风险告知书》、《民事诉讼指南》等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便民诉讼卡片,向群众免费发放,做好当事人的诉讼引导工作;四是及时视情开展司法救助。对于因道路交通事故遭受重大损失、经济困难的受害人依法实施司法救助,确保有困难的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打得起官司,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泾川县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已为当事人缓、减、免案件受理费2万余元;五是“借他山之石、筑我巡回法庭之基”。经常性地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地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积极作用;六是总结经验做法,在探索中谋求发展。以定期发表“巡回法庭工作动态”刊物的形式,及时反映记录巡回法庭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以期进一步细化巡回法庭的各项工作措施,更好的完

善巡回法庭的各项工作机制。

正是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成功运行,泾川县交警大队2010年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取得了“零上访”的喜人成绩,交通事故处理结案率及当事人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巡回法庭的建立必将成为及时解决纠纷、平息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泾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篇2:整合行政司法调解资源 建立事故处理“绿色通道”范文

企综治办„2010‟1号

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村(居)委会、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所:

为了贯彻落实好广东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民间纠纷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原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和调解难度大、易激化等特点。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很难有效化解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就地化解,一旦激化或聚合,容易酿成治安刑事案件,诱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 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各部门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

二、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将矛盾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我省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结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明显增强,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引导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原则。坚持镇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二是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当事人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当事人遵循公序良俗,引导和启发当事人自觉达成和解。三是坚持自愿调解与引导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在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强迫当 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三、关于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

(一)诉前告知人民调解

人民法院在接待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向其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对未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且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均在同一个辖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宜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告知或介绍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依职权直接委托调解。调解成功的,应以人民调解组织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未果的,再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也应当及时将案件转移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诉前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支付令条件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二)诉中委托人民调解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在调解组织的参与下共同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调解时根据案情需要,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对于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后庭审前或审理中,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在征得当 事人的同意后,依职权可将案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调解,调解期限不计入审限。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由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依此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被害人愿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调解结果送达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或者起诉后从轻、减轻判处;如双方未达成协议,则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依法处理。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经人民法院审查做出调解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具有给付内容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医疗纠纷、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增设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网络。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吸 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可介入特殊、疑难、复杂案件的调解。基层法院应发挥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建立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对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扎根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提高诉讼调解效率。根据需要,我镇人民调解组织可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到法院或法庭立案调解室参与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受阻,需要人民调解组织协助的,人民调解组织应积极支持配合。

四、关于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

(一)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

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纠纷的,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或介绍当事人由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应当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人员应与当事人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或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将纠纷交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二)符合治安调解范围的案件可委托人民调解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符合治安调解范围的案件,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处罚的,但被侵害人表示愿意放弃追究对方当事人的治安管理处罚责任,且双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委托调解书或口头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 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督促协调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履行完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各留档一份。根据需要,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可在派出所内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介入公安机关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调解可参照此项执行。

(三)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解。

发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和我镇、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共同调处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切实使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和保障机制,确保“三调联动”健康有序运行

(一)切实加强对联动机制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分管政法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镇“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镇综治办负责对全镇“三调联动”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并可就相关工作、相关人员提出奖惩建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负责日常工作。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和《意见》精神,制定“三调联动”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我镇要充分发挥综治办和综治工作中心的领导、协调作用,以镇综治办为平台,整合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所、信访等部门力量,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矛盾纠纷,由综治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调处。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协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提高行政调解成功率。

(二)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

联席会议由综治办牵头,根据实际,适时召开,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司法所、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司法所、综治办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调解该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组织,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三)落实“三调联动”工作责任制

要将“三调联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积极推动全镇“三调联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因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要及时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上一篇: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验收会议纪要下一篇:在开学表彰会上的讲话稿与在开工奠基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