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2024-07-08

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精选7篇)

篇1: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心”系群众解民忧“法”解纠纷促和谐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材料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位于纳溪区东北部,距纳溪城区13公里,泸州城区25公里,总面积82.16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有154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9188人,是以往丰乐区公所所在地,既具有典型的城郊乡镇特点,又有老城镇的格调,人口密度大,危房旧房多,道路交通窄,水源能源少。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诸多项目工程花落丰乐,尤其是在丰乐镇正式确定打造“中国香海桂花公园”以来,桂花精品园区打造、龙滩白节河流防洪治理、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等项目为丰乐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此带来的土地租赁、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工程施工等引发了诸多矛盾纠纷,与此同时,新文化、新观念、新事物逐渐融入丰乐,群众思想碰撞激烈,纠纷隐患逐渐凸显。据初步统计,仅仅三年来,丰乐镇受理的矛盾纠纷达到342件,信访案件231件。

矛盾多了,纠纷不可避免,但能否及时化解纠纷,避免纠纷扩大,才是群众工作的重点。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群众干部始终秉承“以人文本”的工作理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上心”记心,不等闲视之,更不推诿扯皮;对群众之间的纠纷“耐心”调处,不烦不燥;对群众遇到的困难“热心”帮助,不冷漠待之。随着法律宣传的不断深入,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新生代农民群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欲望越来越强,丰乐镇群众干部在化解矛盾纠纷时,不再简单的“打圆场”,而是更侧重于依法办事,以法解案,以德协商,高效彻底化解一大批疑难纠纷,为丰乐镇的经济平稳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心”系群众解民忧

(一)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上心”

如今,“群众工作难做?”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普遍达成的共识,但群众工作难在哪?不在政策,不在方法,难在对群众真心真诚,难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特别“上心”。丰乐镇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小处务实赢民心”的道理,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体会群众的困难,体会群众的心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想该不该办,先想能不能办,能办又该怎么办,不能办又应让群众去哪里办,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念在嘴里,挂在心中。

2013年6月15日早上5点,丰乐镇值班室突然接到白合村村民()的电话,白合村()社一电线杆倒塌,道路经常有学生经过

(插入一件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对群众之间的纠纷“耐心”

在乡村邻舍,一件小纠纷往往牵涉着很多矛盾,尤其是家庭内部纠纷,当事人可以把几十年前的旧账连本带利翻出来,因此,调解纠纷最重要的是耐心,要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方面反复劝导。功夫做到家,当事人最终也会理解接受。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在组织村、社调解员培训时,不仅反复强调在化解群众纠纷时要有耐心,还通过让他们讲出对工作的体会,说出调解成功时的感受,回味以往调解成功后,纠纷双方握手言和时的快乐和成就感等方式,激发调解员以“知民情、化民怨、解民忧、正民风、谋民利”为己任,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豪感、坚定性、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及干劲,帮助他们树立“耐心”调解就会成功的理念。

2013年年初,家住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某村的陈先生因老房子常年未修倒

塌,准备异地建房。经与邻居高某商量,双方达成了口头协议,约定把陈先生的部分院坝和一块山田与高某的一块良田,位于新房宅基地附近,相互调换。陈先生负责与两个哥哥协商所需调换院坝的土地使用权事宜,并一次性补偿高某良田中丝瓜苗费用200元。8月底,办理完建房手续后,陈先生开始动工修建。可高某以调换院坝的土地使用权未确定、调换的山田土质不好等为理由阻挠陈先生施工,并反悔协议规定,要求陈先生除按照口头协议履行后,还需每年按照国家规定补助良田青苗费1000元。为此,双方发生激烈纠纷。

在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五次到双方家中调查了解,询问口头协议内容,协调双方关系。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努力下,陈先生与两个哥哥达成了调换院坝的土地使用权归属协议,陈先生正式拥有了调换院坝的使用权。而高某则以家庭其他成员不同意,自己私自达成的口头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为由而拒绝履约。

多次调解未果,而新建房屋地基已基本建成,房屋修建时势在必行。9月7日,由丰乐司法所、镇联村干部、镇人大代表张道勤、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调解小组再次来到双方家中进行协调。

在听取了双方的陈述,调解小组依法进行了调解。根据《合同法》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的规定,认定该口头协议有效。并告知高某,尽管其在未与家庭成员商量的前提下与陈先生达成了调换耕地的协议,但作为一家的户主,陈先生有理由相信其具有调换耕地的处置权。在本案中,陈先生属于善意调换人,没有重大过错,调换协议也公平合理。双方应当履行口头协议。根据高某反映其家庭成员反对对调耕地的情况,调解小组分组对高某的父亲、妻子进行劝导,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地解释,获取了他们的同意。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在口头协议的基础上再次达成书面协议,双方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场行将激化的矛盾纠纷就在调解员的及时调解下平息了。丰乐司法所的人民调解“以法解案”再次彰显了其在解决疑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三)对群众遇到的困难“热心”

群众工作无论是“上心”还是“耐心”,最根本的是要有“热心”。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的群众干部显然都是热心肠,群众困难他们视如己出,设身处地的站在群众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热心对待群众,给群众以温暖,让群众明白,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远是群众的坚强后盾。

泸州纳溪丰乐镇:人民调解为留守军属老人架连心桥

“爸,重阳节快乐哦!记得多买点肉,把身体养好,等我退伍了再为您尽孝!” “要得,你在部队上也要好好干,争取干点成绩出来哈。”

2013年10月13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白合村的李大爷通过丰乐司法所司法干警的手机聆听到儿子李某某的重阳祝福。而在四个月前,李大爷还因为赡养问题与儿子闹得不可开交。

儿子入伍多年空巢父母生怨

事情要从去年春节说起。身在部队的儿子一片孝心,把李大爷和朱奶奶接到了媳妇儿所在的城市一起团圆。可两位老人面对繁华的都市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住了一周就因不适应要求回家。此时,儿媳已近临产,亟需有人照顾。李某某多次挽留两位老人帮忙照顾媳妇儿。可两位老人最终因不适应城市生活,艰难的维持两周后,私自回到了老家。远在广西当兵的儿子被无助的媳妇儿一顿埋怨后,一气之下与两位老人在电话里发生了争吵。李大爷过意不去,于2013年2月25日来到司法所,请求帮忙给儿子解释。了解相关情况后,司法所干警们与李某某进行了沟通,获取了儿子的原谅。

原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可6月份已经过去一半,李某某原本应照常给家里打钱却始终没有消息,李大爷给儿子打电话却被拒听。无奈之下,李大爷再次来到司法所,请求帮忙协调。而此时,两位老人和儿子的关系因儿媳的抱怨已经闹僵。期间,老人还和儿媳的亲戚吵进了派出所。经过司法干警与李某某反复电话沟通后,李某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了老人的要求。

人民调解架连心桥重续亲情

8月30日,李大爷因病住院。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司法干警立即电话联系了李某某,并转告了病情。李某某获悉父亲生病,立即请假奔赴家中。而此时适逢开学之际,没有坐票,李某某就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次日中午,李某某一脸疲惫的赶到家中,在司法干警的陪同下来到正在丰乐镇卫生院住院观察的父亲身边。此时,没有了争吵,没有了埋怨,有的只是一段段催人泪下的对话。

“爸,对不起,我错了„„”

“儿啊,不是你的错,是我们太想你啦!你十八岁从军,至今已经十几年,中间很少回家。现在有了儿媳,我们生怕你被抢去,更少回家看我们,所以才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李大爷夫妇终于吐出了心声。

经过医生的初步诊断,李大爷病情已经稳定,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即可出院。但出院后需静养三个月。

“儿子,我们想看看孙子„„”

李某某疑虑了一会儿,说:“要得,我安顿好你们就接过来让你们看看。” 司法干警看出了李某某的心事,帮助他与他媳妇儿进行了耐心沟通,获取了原谅。但因为孙子尚小,不适合长途奔波,只能等到春节时带回家。

看着父子拥抱在一起,司法干警深感欣慰,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现了往日的温馨。

“谢谢你们,真的很感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居中调解,帮忙安抚、照顾父母,我们家庭不会那么快和好,身在军营的我也难以安心工作。”李大爷的儿子一次次感谢了司法所的干警们。

李大爷的儿子放心地重回兵营,老人们也放下了心理包袱,这场因父母思子之愁引发的家庭纠纷顺利解决。在处理本案中,泸州市纳溪区司法局丰乐司法所的干警充分利用自身职责,践行拥军优属政策,坚持耐心调处,化解纠纷,帮助当事人重续亲情的原则,大打亲情牌,多次到李大爷家中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并耐心地一次次接待他们的来访,减轻他们的思子之愁。同时,司法干警很好的充当了中间媒介作用,为双方架起连心桥,相互告知对方的生活近况,延续了这段坎坷的亲情。据统计,此次司法干警先后到李大爷家中看望2次;接待李大爷夫妇7次;帮忙电话沟通11次,达90分钟;座谈2次,每次时间都接近4个小时。

重阳节为留守军属老人送祝福

2013年10月13日,身在部队的李某某电话告知司法干警,因为父母不会用电话,希望通过司法所向父母送上重阳节的祝福。司法干警放弃休假,来到李大爷家中,把儿子的一句句重阳祝福送到了老人身边。

二、“法”解纠纷促和谐

(一)依“法”办事获民赞

(二)以“法”解案得民心

“一家七口,子孙满堂,原本和和睦睦的家庭,却因二儿子的突然离世引发内部纠纷”,这是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老农民彭大爷前不久面临的囧境。年近九十的彭大爷在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后,又看到子女们因赡养问题争吵不休,甚是痛心。“好在镇上、村上的干部及时来管我,不然我真的没法子活了”,彭大爷反复表达着对调解员的感激。

彭大爷原有七个子女,纠纷之前一直由五个儿子轮流赡养。今年2月,彭大爷的二儿子去世后,二媳妇周某打破轮流赡养约定,拒绝赡养老人,引发其他兄弟姐妹不满,从而引起家庭纠纷。丰乐镇马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了解情况后,多次劝说周某继承丈夫义务,继续赡养彭大爷。可周某却一直以丈夫离世,自己在法律上不再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为由拒绝。纠纷陷入僵局,随即被报送至丰乐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经过镇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多次走访、约谈、调查了解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原来,就赡养问题周某曾专门咨询了律师,律师告知她,丧偶儿媳对公婆没有法律上的赡养义务,所以周某一直拒绝赡养老人。但在约谈中,调解员却发现,周某认准了“没有法律上的赡养义务”这个死理,一直以“按照法律办事”来推脱,却对相关法律法规并不了解。调解员很快制定了调解方案,组织双方开个“以法解案”讨论会,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服“讲法”的周某,找到调解的突破口。

4月8日,彭大爷赡养纠纷案“以法解案”讨论会在纳溪区丰乐镇司法所如期举行,丰乐镇调委会人民调解员、镇司法所相关人员、周某、彭大爷及其六个子女参加了讨论会。调解伊始,调解员就告知双方,之前周某主张的 “丧偶儿媳对公婆没有法律上的赡养义务”的解释是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儿媳与公婆的关系是因婚姻而成立的姻亲关系,婚姻关系消灭后,周某与公婆的姻亲关系亦不复存在,也不再有赡养义务。但本案并不仅仅涉及“赡养老人”这一个问题。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二儿子彭某先于父亲彭大爷去世,不管周某是否赡养彭大爷,彭大爷都有权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分得二儿子的一部分财产。而且,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周某愿意承担赡养义务,还可以继承彭大爷的部分财产。不然,不但彭大爷的一分钱周某得不到,周某还要分一部分出去。在调解员耐心的讲解后,周某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利沉默了,但仍然犹豫不决。

考虑到纠纷调解不成将引发赡养、继承、财产分割等官司,带来更多的民事负担,年近90的彭大爷再也经受不起折腾等原因,调解员建议彭大爷放弃继承二儿子的遗产,彭大爷和其他六个子女均接受了调解员的建议。随后,调解员才从道德方面劝导周某,履行死去丈夫的责任,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此时,周某的心理防线才被彻底突破,主动向老人和其他兄弟姐妹道歉,并表示愿意继续按照赡养协议赡养老人。至此,一场家庭纷争得到圆满解决。((三)以“德”协商促和谐

“八年了,我们两家持续不断的纠纷终于告一段落,邻里近亲终于可以和和睦睦,过年过节再也不必视如陌路。”本家兄弟华某和光某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司法所终于摒弃前嫌,握手言和。

八年纠纷 “小雪球”越滚越大

2005 年,光某借华某1500块砖头修建新房,房屋建好后,兄弟协商共同出力出钱在新房的院坝里修建一条通往华某家的水泥路。怎奈双方关于修路款发生争议,多次自行协商无果。光某一气之下拒不归还借华某的砖头。从此,每逢春节,华某都要向光某讨要砖头,年年讨债,年年争吵,年年怄气。

一晃八年,小纠纷引多起纷争,矛盾不断激化,双方剑拔弩张。12年秋季光某误割了华某家的再生稻,双方大吵。回忆往事,看到华某从院坝经过,光某心里总感觉憋着一口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2012年10月初,光某一气之下将通往华某家的道路封住,在住房左侧腾出一条弯曲的土路供人通行,一到下雨天,路面便泥泞不堪,碰巧小路又横跨了水沟,对于家有八十多岁老母,刚刚买了摩托车的华某来讲,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月20日,华某八十多岁的母亲从小路通过差点摔倒,华某的妻子王某到光某家讨说法,双方再次争吵,并动起手来,在互相抓扯推蹑中,王某推倒了黄某,又被黄某拉倒恰好压在她身上。三天后,黄某的支气管炎老毛病发作,急送纳溪维康医院,经医生初步治疗后转至丰乐镇卫生院,限于条件,医生建议前往纳溪区人民医院就诊。黄某再次转院至纳溪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病情得到缓和,一周后黄某出院。光某昼夜难寐,怀疑黄某的支气管炎突然发作是由于王某压在黄某身上所致。为 了讨个说法,12月3日,光某邀请村调委会罗正金进行调解处理。华某在吵架当日未在场,加之黄某病发是在三天后,并非当日,怀疑光某讹诈自己,拒不承认黄某的伤是王某所致。无奈之下只能将案件移送至丰乐司法所。

以法解案 消戾气化矛盾

考虑到双方怒气未消,纠纷又涉及八年前的案件,司法所并未急于调解,而是咨询了村委会人员,调查了两家的邻居,实地查看,了解了详情后,于2013年3月 11日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在充分听取了双方意见后,丰乐司法所向双方当事人提出了四点法律意见。

一、光某在八年前修建的小路如今已封,成为自家的院子,不能再要求华某支付修路钱,当然可要求华某支付一定的用益费;

二、光某误割华某的稻谷应当支付等额的钱款;

三、光某拖欠华某的砖头,可进行原物归还或等额 金钱归还,并支付八年的利息;

四、黄某需进行病情鉴定,由专家说明王某的行为是否促使黄某病发。考虑到相关费用计算的麻烦和鉴定费过高,司法所建议,光某 拖欠华某的砖头八年的利息钱,与华某需支付光某的用

益费相抵。医疗费双方各承担一半,毕竟斗殴双方均存在过错。

双方听到司法所合理的意见和耐心的解释后,均同意接受。但华某提出现今的小路对自家出入非常不便,除非光某恢复八年前小路的样貌,否则不同意调解结果。光某认为自己在房子左侧腾出小路已经仁至义尽,恢复八年前原貌就要拆院坝,绝不可能。

村委出资 双方握手言和

双方争执不下,眼看着即将解决的纠纷破产,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避免纠纷深化,也为了皂角村的道路交通建设,皂角村村主任罗正金与村委会成员协商后,提出愿意由村委会出资两百元,由双方出力,将现有小路平整。见村上如此给力,光某、华某也再没有异议,纷纷表示同意。至此,长达八年的大小纷争均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年初,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开展了“以法解案、以案普法”的活动,将人民调解与“六五”普法相融合,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纠纷,利用调解纠纷的机会宣传法律,在全镇营造了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老百姓知法守法,调解员懂法用法,很多纠纷不调自解。

篇2: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沽源县以群众工作站(室)为基础全面推行村民事务

全程代办制

沽源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紧紧围绕“听民声、解民忧、暧民心、促民和”宗旨,大力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构建起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全县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行背景

沽源县大多数村与县城、乡镇所在地相距较远,部分自然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而且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占据很大比例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项目的增多,这些村民自己到乡镇和县城办事往往对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不甚了解,以致相关证件和资料准备不齐,跑办次数无形增多,此外还为找单位和找人耗时费力,造成了群众“办事难、难办事”和“跑多回、多头跑”等现象,从而使部分村民对政府服务部门产生不满情绪。沽源县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思路,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实行“村民动嘴、干部跑腿”,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提供各项代办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主要做法

1、设立机构,解决群众有事找谁办的问题。打破长期以来村级办事需要群众亲自到县、乡跑办的现状,在全县15个乡(镇)和233个行政村分别建立群众工作站(室),用于接待来访群众,解决村民需要代办的事情。每个行政村设3名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员,分别由村支部书记、会计和计生专干兼任,根据每位村干部的职责便利明确各自的代办事项,做到明岗定责,并向村民公开每个代办员的联系电话和代办事项,方便群众委托代办。

2、明确内容,解决群众办事准备啥的问题。各乡村群众工作站(室)里均设“明白栏”,为群众标明各种代办服务的详细流程,并明确办理各种事项的条件和需要出具的相关资料,做到简洁明了。代办内容共分为证件审批、缴费报销、公益服务三大类,具体包括低保申请、社会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惠农资金等涉及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村民需要办理各种事务时,只需到群众工作站(室)查询便知。

3、规范程序,解决群众办事怎样办的问题。村民需要代办各种事务时,先到群众工作室提出申请,群众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首先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登记备案,进行初步审查,看是否合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要求。对审查通过的事务派出代办员专门负责办理解决,并明确具体的办结期限。对群众特殊的诉求,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问题解决后,村民要在登记本上填写对办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如对解决的问题不满意,群众工作室还将再次派人解决办理,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4、集中受理,解决群众办事散乱慢的问题。全县15个乡(镇)均把各项便民服务全部进驻乡(镇)群众工作站开展,每周确定1-2天为“受理代办事务工作日”,全乡(镇)干部特别是业务干部和群众工作站工作人员全天候在岗,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到岗的,必须找相关人员顶替上岗。全部实行“一门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使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各乡(镇)的村级代办人员集中到乡镇群众工作站办理各种事务,在乡镇权限范围内符合政策规定的事项即时办结,对于超出本级权限范围需到县级以上部门办理的事项,由村级代办员或群众本人提出申请,群众工作站分管人员到县行政审批中心成批办理,并承诺办结时限,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办结的事务,及时通知代办群众并说明理由。

三、取得实效

1、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全面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使村干部以前为群众可办可不办的事项,变成了制度约束下的一项工作职责,只要是群众的合理诉求,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不能代办解决的需向群众作出合理解释,能代办解决的须尽力解决。截止目前,15个乡(镇)群众工作站共集中受理各种事务2653件,县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受理各种事务708批次。村民事务全

程代办制的推行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畅通了乡情民意和实际需求的反映渠道。沽源县将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乡镇年终考核范围,各乡镇党委也将此项工作纳入村级班子的考核范畴和农村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严格兑现奖惩。通过全面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使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工作,心贴心沟通,实现了党员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群众有问题、有矛盾,主动向村干部咨询,村干部耐心倾听群众需求,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确保群众的诉求得到满意答复。同时,对于一些隐患性、倾向性、苗头性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和上报,使全县上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30%。

四、积极意义

1、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能够提高办事效率,更好服务群众。村干部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熟悉办公人员,由其代办可变“零散办”为“集中办”,大大节省了办结时间,提高了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2、推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能够降低办事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群众办理各种事务由原来的多人多次跑办变为现在的一人一次办结,大大地节省了群众办事车费、食

宿费等诸多开支,而且群众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大大增加了劳动收益。

篇3:浅析以先进文化引领群众文化工作

一、群众文化群众办, 社会文化社会办

群众文化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 有自身的规律。“群众性”“自愿性”与“多样性”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原则。而这个基本原则与人们的需要和兴趣有着密切联系。了解了群众文化生活中人们的需要, 使我们在工作中增强科学性, 克服盲目性, 有效的引导群众文化活动, 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需要, 是群众文化的原动力, 一项活动, 符合了群众的需要, 群众就积极参加, 否则就不参加或不情愿参加。如马斯洛博士提到的有关于人的需要满足的理论。参加文化活动是社会群众共同的需要, 但每一个成员由于年龄、职业、文化修养、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差异, 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就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个人, 由于时空的变化, 其需要也会发生变化。另外, 一种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同时又产生新的需要。因此我们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首先考虑群众的需要, 符合哪个职业, 哪种年龄阶段的群众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活动, 吸引群众来自愿参加。使群众有原来的欣赏型向参与型转变, 创造群众文化群众办, 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文化氛围。因此, 需要是原动力, 兴趣是助推剂。

二、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保证

文化馆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需强化文化馆的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龙头作用, 时时处处发挥其组织发动功能, 热情辐射功能, 辅导提高功能和示范指导功能。

改革大潮正在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这样形势下, 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的事业单位应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在这安居乐业的年代里, 人们对物质享受和精神的追求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几年前的那样单调的、低档次的形式和产品, 面对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群众, 只有出奇招怪招才能制胜, 这应该引起县区文化 (艺术) 馆的思考, 领导者要高层建瓴, 时刻站在本地区文艺欣赏的最高点, 引领本地的文化活动。

三、争取政府的支持, 是搞好群众文化的有力保证

文化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以先进化引领文化设施建设, 搭建文化平台, 以高起点绘制文化建设蓝图尤为重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工作, 争取政府支持是文化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地经济搞上去了, 实现了物质文明, 那么这样的社会需要谁来装饰——群众文化, 只有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提高了, 才能真正实现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人们常说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现在文化也要唱戏,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了解有关部门或单位急需用某种形式来扩大宣传的工作意图, 为街头宣传、图片展、专题演出的。主动上门联系, 协力办好活动。当社会效益大大超过经济投入时, 就能顺利得到各级政府的协助, 让领导知道, 教育群众, 寓教于乐, 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 用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获得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各种形式发展是做好群众文化的有力补充

根据群众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以文补文”“多种经营”“多业助文”等虽是短期行为, 是权宜之计, 在历史的转折变革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产物。可以预言,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 文化地位会随之提高, 社会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实力。它厚实而知礼仪。因此, “以文补文”只是短期行为, 在适当的时候会逐渐消失, 但现在是自身存在的一个过程, 高瞻远瞩的领导定能从容应对他的现在和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的、物质的、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纯文学都不能躲进象牙塔里要, 何况群众文化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自甘放弃, 因为我们相信, 道路是曲折的, 通向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 但我们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

篇4:中央苏区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央苏区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 曹春荣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斗争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经验。其基本的有: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切实需要出发;关心群众生活,热心为群众排扰解难;推广群众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维护群众利益,把实现、保障群众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中央苏区;群众工作;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群众工作当作重要工作之一。苏区时期,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我们党把群众工作做得蓬蓬勃勃、扎扎实实,结出了累累硕果,留下了许多典范和经验。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发掘、认真总结。本文谨就中央苏区带普遍性、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亦即基本的群众工作经验作番探究,藉以抛砖引玉。

一、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切实需要着眼,这是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苏区时期之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不过八九年,在中央苏区各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时间更短,大多只有三四年,甚而一两年。当地群众很少有人知道共产党为何物,甚至受了反动宣传,认为共产党是红鼻子、绿眼睛的杀人魔王,“共产共妻”的猪狗。中国共产党要在这些地方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动员、教育群众的工作,取得群众的了解和信任。一方面使群众认识党,了解党的性质、纲领、任务、路线、政策和策略,知道党是干什么的,为谁干及怎样干的;另一方面也使群众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终日辛劳而不得温饱,找到解放自己、求得翻身的路径。显然,这是一项十分繁重且艰巨的群众工作,光靠贴标语、喊口号、磨嘴皮子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民群众差不多“一穷二白”:大多数人家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靠租佃和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日子十分窘迫;大多数人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及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党应给予怎样的帮助,就成了党联系群众,完成宣传、动员、教育、组织群众任务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准确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的迫切需要着眼,就成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当时苏区群众最想要的,是有几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所以党领导的红军每到一地,就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并且工农政权甫建立,就着手进行土地、人口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分田机构的组建,以及分田事务的筹备。接着,一个“快”字,一个“平”字,把打土豪、分田地的任务迅速完成了,贫苦工农欢天喜地,逢人便说“共产党真正好”,“跟共产党走错不了”。从此,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如扩红支前、发行公债、借谷筹款、办学兴教等,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与真心拥护,顺利完成了任务。

时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的陈云,在《斗争》杂志第18期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中叙述了一个反面事例。文章说,有个巡视员在某区召集了该区农业工人工会支部长联席会议。巡视员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七项工作要各支部去做,然后要大家讨论,但发言的很少。有工人发言说:第一,“我们粮食很困难,现在没有饭吃”;第二,“照中央政府规定,工人可以免缴土地税,但是我们这里区政府还是要我们缴土地税,这件事情请上级想想办法”。可是,巡视员似乎没有听见工人的心里话,没有要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这两个工人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结果各支部长空空洞洞地“讨论”了巡视员的报告,会议就结束了。显然,巡视员的召会目的没有达到,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从工人最乐意的工作做起,不能激起工人对会议的兴趣,对各项任务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工人对于工会领导发生不满意,影响到这个支部的健全与巩固”。为此,陈云郑重指出,工会工作“要从工人最高兴的工作做起”,“应该事前了解工人当时的要求去提出工人所迫切的要解决的问题”。他还以通俗的比喻解说了这个道理,他说:“好比锁着的两扇大门,我们要进屋子去,一定要个钥匙来开那把铁锁。这个钥匙是什么呢?就是拿住工人愿意做的那个工作做起。因为只有从工人愿意做,他感觉需要做的工作做起,才能把他推动起来。”[1]

二、关心群众生活,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群众工作的切入点

苏区时期打仗是常事,动员、组织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各级党组织与苏维埃政府最重要的群众工作。然而,如果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单单动员群众进行战争,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吗?当然不能。群众是活生生的人,他要吃饭、穿衣,要娶妻生子,病了要医,老了要养,孩子大了要读书,房子破了要修缮。还有分到田要耕种,可是牛又没,肥料又缺,劳动力也不够。这些与革命战争大局比起来微不足道的“家常事”,对于具体的一家一户来说,却都不是小事。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安危、好坏,影响到群众体质体力的强弱;而且决定着群众对党和苏维埃的情感取向、乃至政治立场,当然也就影响到群众对革命战争的拥护与否。

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十分注意做好群众生活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从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入手,帮助群众克服生活困难,使群众能安心过日子,热心参加苏维埃的各项工作。兴国县长冈乡一户贫苦农民家的房子被大火烧掉了一间半,乡政府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重建。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马上捐米救济他们。1933年夏荒时节,乡政府还从二百多里外的公略县办了米救济群众。乡政府对群众的关心体贴,换来了群众对乡里各项工作的全力支持。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全乡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当红军去了。推销公债时,全乡一千五百人,实销了五千四百块钱公债。其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长冈乡因而成为中央苏区有名的模范乡。

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的大多数青壮年男子也都出外当红军、做工作了,许多人家种田缺劳力。乡政府为此组织了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和群众进行劳动互助。一村中,劳动力有余之家,帮助不足之家。一乡中,劳动力有余的村,帮助不足的村。党团员又做“礼拜六”,即每逢星期六,党团员们自动去帮助红军家属和有困难的群众,义务耕种田地。劳动力问题解决了,全乡的生产搞得红红火火,不仅农作物产量大增(1933年比上年增产两成),而且新开了许多荒田荒山。生产搞好了,生活改善了,群众参加红军更踊跃了,全乡青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及文化教育等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亲自到上述两乡以及瑞金武阳区、石水乡等地,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做好各项工作的经验,并且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力宣传。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

三、推广群众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群众经验是群众在反复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群众虽无高深知识和理论,但凭直觉、阅历和经验,群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对于这些来自群众本身的好办法、好经验,拥有相同实际、共同目标的群众特别容易理解并接受。故此,推广群众经验,让一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成果,变成广大群众共享的财富,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中央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群众工作中就十分注意发现群众经验,并不断总结提升,然后运用多种渠道(如群众团体、群众大会、报刊宣传、现场演示、办班训练等)加以表彰推广,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田工作中,当时通行的做法是派人用绳子、尺子实地丈量土地面积,然后按亩数分配到户。但田有肥瘦之分,土有生熟之别,同样一亩的田,其产量就有较大差别。表面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曾山,了解到兴国这里分田不论“田亩”,而论“谷担”。所谓论“谷担”分田,就是分田小组到实地估产,这块田能产多少担谷,那块田能产多少担谷,乡里乡亲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以实收禾谷担数计量分配土地,既准确又省时省力,体现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有效地避免了上述不合理现象。曾山立即将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一文中,对这个分田办法也作了充分说明,使之进一步在中央苏区推广开来。

在密切处理基层政权与群众的联系的问题上,兴国长冈乡和上杭才溪乡等的县乡,建立了多种以群众为主体、干群结合的专门委员会,如扩大红军委员会、土地委员会、山林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水利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查田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既是乡苏咨询议事机构,也是乡苏推行某项工作的工作队,还是群众向政府反映意见与要求,沟通上下声气的联络站。使苏维埃联接了更广大的群众,各项工作都得以更快更好落实了。这些举措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工作发展到高度时的很好的创造”[3],成为乡苏工作重要一部分的经验,还被中央政府采纳,纳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组织法》的规定中。

此外,群众所创造的劳动互助组(社)和犁牛合作社,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缺乏劳动力与耕牛问题;挖老墙土熬硝盐,以克服缺食盐的困难;采用草医草药和民间偏方治病痛,以弥补西医西药严重不足;于田间地头、路旁树下设立识字牌,以随时随地教成年文盲识字;运用民间小调填写新词,以娱乐形式传播革命道理等等,这些群众经验也都很快被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发现并“拿来”,迅速推广出去,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

事实证明,中央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广群众经验的做法,不仅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干部们变得更聪明,增长了才干,减少了官僚习气和命令主义。

四、维护群众利益,把实现、保障群众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这是群众工作的落脚点

党的性质、纲领和宗旨表明,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别无私利。党的群众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维护群众利益。这一点,在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训令、决议、布告等文献中,多有规定和提醒。如《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就强调指出:六十万担借谷与土地税征收要“引导群众铁一般的团结起来,积极拥护中央的号召,自愿借出谷子交纳土地税为着红军。如果抛弃了宣传鼓动,而用摊派的方式借谷,用强迫的办法收土地税,那是完全不对的”[4]。

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就扩大游击队和对付大刀会问题,反复叮嘱江西省南广中心县委书记余泽鸿和南广县委书记聂照良要关心、维护群众利益。他指出:对付大刀会,除了派游击队武力消灭其身后的靖卫团,打掉其靠山外,还“要武装宣传队,宣传苏维埃的政策和群众得到的好处,与他们的痛苦对照;我们要有武装割禾队、分谷队,要去割这些区域土豪的禾,分这些区域土豪的谷子,散给就地的贫苦群众,而自己绝不带走一点”。他特别强调:“武装宣传队、割禾队、分谷队以及各种各式的游击队到这些地区去,首先要防止‘乱打土豪牵牛捉猪抢东西’的土匪行动的发生,必须以最好的共产党员(要从宁都、兴胜等县调)领导。”[5]

在实际工作中,苏区干部模范带头,以身作则维护群众利益的事迹数不胜数。担任过中共长冈乡支部书记、上社区区委书记的黄源堃,在带领群众斗倒地主时,站在一张方凳上,高声喊着一家家穷苦乡亲的名字,把地主的家财分发给他们领去。他自己的名字则放到最后,结果只分得了剩下的一担烂谷箩。他妻子见状气得顿足哭,他却笑道:“斗倒了地主老财,我们不再受剥削和压迫,这就是最大的翻身果实。共产党的书记应当让老百姓多得到利益。只要是红军的天下,我们什么东西都会有的。”[6]长冈乡、上社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因而得到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

诚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敷衍塞责、不管不顾,强迫命令、捆绑吊打,以及贪污腐化、索拿卡要的现象。对这些侵犯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及苏维埃政府除了明令反对,还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4年春,中央政府派出中央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项英,率工作团前往于都查处该县县苏主席熊仙璧、县苏军事部长刘仕祥等人严重违纪违法的案情。经公开审理,分别给各个案犯处以监禁至枪决的刑罚。这起“于都事件”的发现和查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斗争的新高潮。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立场,增进了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信任与拥护。

[1]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0.

[4]红色中华[J].第219期(1934-7-22).

[5]周恩来书信选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80-82.

[6]创造第一等的工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10.

D231

A

1009-928X(2012)01-0014-03

作者系中共瑞金市委党史办公室原副主任

篇5: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努力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更乐镇党委、政府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群众工作,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围绕项目、城建、信访、民生等方面,在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做文章,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将思想群众工作实化、细化、具体化,收到了实效。

一、围绕项目建设,以调结构、转方式为切入点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是做好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核心。更乐镇镇紧邻天铁,是涉县的经济重镇,但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是今后工作的主题思路。为此,更乐镇明确工作思路,坚持以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多元化,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调整经济结构、破解发展瓶颈为切入点,合理发展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快经济转型。一是发展大旅游。投资

1.2亿元开发盘龙山旅游生态园,与现有吕祖祠、九峰山、南洞景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集“观光、旅游、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吃住”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搞活大流通。“三年大变样”和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1

彻底改变了309国道两侧的脏、乱、差状况。为了打造镇域环境,更为妥善安臵被拆迁户,该镇根据区域布局,统筹谋划,经县规划委员会2010年第二次会议批准,在天铁集团西门、309国道更乐路段两侧各建一大型综合服务区。309国道大型综合服务区为集住宿、餐饮、购物、加油、修理、物流等一体的多功能“驿站”,其中东区占地75亩,西区占地76亩,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309国道大型综合服务区项目受到省、市交通厅领导的高度好评和大力支持,认为这是全省公路环境整治的首创,开创了全市乃至全省交通运输服务之先河。

二、围绕城镇一体化,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点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更乐镇党委班子调整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富民、乐民、惠民。一是和谐有情拆迁。在“三年大变样”拆迁工作中,我们把“有情拆迁、有力拆迁、有责拆迁、和谐拆迁”贯穿工作的始终,既当指挥员,又当服务员,每天奋战在拆迁第一线,深入拆迁户做思想工作,扎实为拆迁户排忧解难。换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由于民心稳、拆迁顺,该镇拆迁工作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赶超”,创造了“更乐速度”。这一战役的打响,扭转了更乐在全县的形象,赢得了声

望。二是抓好路网建设。该镇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聚合力、强攻坚,解难题、破瓶颈,把平乐路东延的开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完成拆迁、主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围绕“三年上水平、出品位”,投资300多万元着重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完成LED显示屏、信号灯、高杆灯、跨街彩虹桥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成为全镇8万群众多年来一直期盼的“富民路”。三是抓好环境整治。该镇以打造“宜居城镇”为目标,自我加压,乘势而上,大力开展全镇环境整治攻坚战。对地处偏僻、贫穷落后的张家庄14个村,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拦水带、警示柱,粉刷墙壁3000平米;清理占道建筑物料、垃圾3000余立方,改变了多年来脏、乱、差的现象,村容村貌发生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四是突出抓好新民居建设。按照“抓重点促全面、抓亮点创特色、抓难点强攻坚”的工作思路,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新民居建设进程。今年,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亿元,建成20栋、1400套住宅楼,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村集约利用土地,建设高层、集中连片的居民住宅小区,重点启动东巷、南池村的高层住宅楼建设,打造具有镇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三、围绕信访稳定,以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更乐镇以妥善处理和解决农村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将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相结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健全信访机制。坚持“合理诉求,必须解决;无理上访,坚决打击”的办案原则,实行了领导干部挂牌接访、首问责任、一岗双责、限期办结、严格奖惩等制度,并把信访稳定列为领导班子每天碰头会的主要内容,每天调度一次办结情况,分解一次承办任务,研究一次处理办法。二是扎实群众工作。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站、党员帮办服务中心,带动全镇22个村建立群众工作室和党员帮办站。同时,每个村还组建了以懂农技、信息广、会营销、善调解的党员和大学生村官为主要成员的帮办服务队,延伸服务触角。组织镇财政、民政、计生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每周定期现场办公,集中办理帮办事项。三是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每个村划分成若干区片,组织有能力的党员进行分包,联系一定数量的农户,了解民情,及时帮办。并主动将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帮办流程、分包联户情况挂牌上墙,方便群众咨询,接受群众监督。工作中,群众工作站队员们和包村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需求,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一年来,共走访群众3126户,收集群众

意见建议5030条,帮助群众代办事项296件,义务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26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53起。使群众不用出村就能解决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党的方针政策入村入户,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既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信任和理解。

四、围绕民生事业,以改善民生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篇6: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一、西柏坡时期我党领导人对群众工作的论述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即将取得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关键时期。我党能打败国民党、由弱转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并把它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西柏坡时期我党领导人对群众工作是高度重视的, 他们在日理万机地治党治军、行军作战等大事面前丝毫没有放松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提出了许多闪着思想光芒的真知灼见, 对我们今后开展群众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 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正是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 才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这次会议上, 朱德指出军事教育、战术运用、政治工作、实行奖励都要走群众路线。刘少奇指出, “一切领导, 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都要有群众观点, 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把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离开群众路线, 党的政治、组织、军事及其他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确路线”。说明了党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贯彻群众路线是彻底、有力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时就提出“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 他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群众的生活问题, 就一点也不能疏忽, 一点也不能看轻”[1]136。他还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 指出鱼不能离开水, 水可以没有鱼。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党二十几年来, 天天做群众工作, 近十几年来, 天天讲群众路线。”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努力使全党做好群众工作。

西柏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在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山村, 党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战胜了敌人, 取得革命胜利。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人心向背,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 蒋介石必定失败。”一语道出了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党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 把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 奠定了革命事业的群众基础, 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二、从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中得出的经验

1. 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基础。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现耕者有其田, 是农民的夙愿。党发现并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发动了土地改革运动,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权、平分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出工支前, 担负起了战争的人力、物力工作, 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解放战争三年中, 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 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2]757。这充分说明满足群众根本利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只有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才能得到群众支持, 反之损害、侵犯、破坏群众利益则必失民心。

2. 整顿党的队伍、从严治党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

为解决党内不纯问题, 彻底地实行土地改革, 各解放区在开展土地改革同时, 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的部署, 开展了以“三查” (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 和“三整” (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通过整党,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 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为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号召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障, 对于党在全国执政后群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柏坡时期整党工作、从严治党、“两个务必”等一系列党的建设有利于党保持良好的群众工作作风, 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更好地领导群众开展工作, 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

3.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密切与群众关系的关键。

西柏坡时期, 党中央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朴素勤俭之风,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实行集体办公、集体决策, 坚持了集体领导、紧密合作, 才取得了三大战役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党中央领导进驻西柏坡后, 尊重老乡们的生活风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一起心连心。许多党的领导人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如“朱老总推车、拉耧、修场, 刘少奇栽树、扶玉米, 周恩来用自己的马帮老乡碾场等, 在老乡中更是有口皆碑。”[3]14党的领导人对群众平易近人, 得到了西柏坡群众的拥护爱戴, 才有群众自觉严守秘密, 党中央在西柏坡的警卫安全工作得到了保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建议, 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六条措施: (1) 不给党的领导祝寿。 (2) 不送礼。 (3) 少敬酒。 (4) 少拍掌。 (5) 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6) 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措施既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体行动, 更为党执政后更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了典范。

三、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经验对现实的启示

1.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才符合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要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群众工作机制, 让领导干部多了解基层、多接触群众, 思民所思、虑民所虑, 建设服务型政党, 使党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

3.全党上下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要始终坚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朴素清廉的为政之道, 要始终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职责, 要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群众心连心的共产党员本色。只有发扬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党的各项事业才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和爱戴, 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多倾听群众意见, 做好反“四风”、践行群众路线的表率。领导干部带头示范,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法宝。西柏坡时期, 毛泽东等领袖就切实做到了这一点, 身居高位而不忘本, 心系百姓只为民。只有领导不搞特殊化, 带头开展群众路线实践, 带头做好对照检查, 带头抓好整改落实, 才能避免走过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要求以优异成绩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确保党执政兴国的根基牢固, 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总结利用好党在西柏坡时期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把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把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篇7:丰乐镇群众工作先进经验

大别山群众工作的特点

大别山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是国共两党长期激烈争夺的要地。刘邓大军以千里跃进的形式,在敌人的纵深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创建根据地,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大别山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有:

有一定群众基础。我党曾在这个地区建立过根据地,大别山的人民群众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他们的内心深处欢迎我们的党和队伍。同时,在这个地区,革命力量虽然遭到巨大破坏,但是少数地方仍有分散的武装在坚持斗争,如河南经扶(今新县)一带被称为“大别山的儿子”的刘名榜领导的游击队。

工作环境险恶。大别山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拼命死守。刘邓大军刚开始南进之时,蒋介石就派出大量兵力追击,在大别山地区更是集中大量兵力与刘邓部队展开争夺。另外,国民党在此处还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保甲、特务、各种反动地方势力在暗地里威胁和控制群众。特别是地主、乡保长和叛徒指挥的被称作“小保队”的保安队,他们不但熟悉当地风俗民情,而且熟悉我们的游击战术,比起国民党正规军来,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更大、更残酷。

群众顾虑重重。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四次撤出大别山地区,每次撤出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当地群众进行清算,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给群众留下了非常惨痛的记忆。许多群众对刘邓大军这次能不能站住脚、能否长期在这里立足有怀疑,害怕解放军一旦撤出又会受到反动派的报复,不敢过分接近解放军。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一位同志回忆说:“从第一天起,在足足一个月的时日中,我们走到哪里,哪里没有人,村子静静地躺着……”

军队初到处境艰难。一方面,初到大别山,部队由内线转为外线,从北方到南方、从平原到山区,部队中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均不适应,饮食也不习惯,吃不惯大米,语言又不通,更缺乏山地、水田地带作战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刘邓大军千里征战进入大别山,无后方供应,加上长时期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整,人马困乏,大量人员生病,战斗力削弱。物资严重匮乏,衣服等需要自己解决,粮食补给困难,很多时候部队饿着肚子打仗。一位干部回忆说:“我们没有菜金,一个月中没有见油。”

群众工作曾有失误。在一段时间内,刘邓大军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创建巩固的根据地,号召分浮财、打土豪,犯了急性病错误。这种不顾客观环境的急性毛病,使一些工作违背了初衷,不仅团结不到大多数人,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群众利益,带坏了工作作风,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大别山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刘邓大军依靠英勇的大别山人民,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军事战争和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刘伯承元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这足以表现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在大别山,刘邓大军主要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严肃军纪,密切军民关系。军纪是部队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关系到军民关系,关系到地方工作的开展。刘邓大军刚到大别山地区,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适应,有的部队纪律松弛,有打骂群众等现象。对此,部队开始严肃军纪,特别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8月31日,邓小平在部队连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9月2日,部队在驻地经扶境内小姜湾村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会。刘伯承说:“部队纪律这样坏,如不迅速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9月12日,刘伯承、邓小平就此问题在致军委电中提到:“群众对我很好,但我各部纪律均坏,正严厉纠正中。”通过这种严明的纪律和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队迅速恢复了原有的精神面貌,有效解除了群众疑虑,密切了军民关系。

广泛宣传,提高群众觉悟。宣传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宣传,增加群众对革命形势和革命队伍的认识,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了消除群众的担心和恐惧心理,大别山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首先,从晋冀鲁豫老解放区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作为开展地方工作的骨干。在大别山地区初步展开后,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了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将一部分主力地方化,广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除群众的顾虑,提高群众的觉悟。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在宣传政策和斗争形势的带动下,迸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纯洁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队伍不纯、作风不纯,不仅影响战争的胜利,而且会在许多方面损害人民利益。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在向毛泽东作进入大别山四个月一般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我们工作进展不快,除敌人进攻,土顽反攻外,不是由于群众不易发动,在领导上也有明确的方针,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干部问题在党内不纯的严重现象下,使正确路线不能贯彻……我们已向各区提起严重注意,先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继之以党纪采取严肃立场,坚决按照中央整党方针,克服这个严重现象。”整党之外,刘邓大军注重党员自身建设,党的高级干部从刘伯承、邓小平开始,处处做好表率,带头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化,时刻关心大别山的群众。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得到坚持和发扬。党的良好风气不但增强了战斗力,也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信念。

多打胜仗,打消群众顾虑。群众的担心和顾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队伍是否能站住脚。为了打消群众顾虑,也为了尽快将群众从这片土地上解放出来,刘邓大军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迅速实施战略展开、积极寻机歼敌、把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互配合起来的三个回合的斗争,歼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多个城市,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其中1947年10月8日的张家店战役歼敌5300余人,10月26日的高山铺战役歼敌12000余人,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也增强了部队无后方作战的信心和决心。

nlc202309040634

实事求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群众工作中虽然犯过急性病错误,但是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依据现实情况制定正确的工作策略,有效推动了群众工作的开展。如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急性病错误,通过经验教训分析,1948年2月8日邓小平在报告中提出:“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实与农民有利,否则必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误。我们南进后,由于对此认识不够,对此估计不足,企图迅速完成土改确立根据地,五个月的成绩甚微,确犯有急性病毛病。”这种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策略的做法,顺利推进了大别山地区的土改工作,维护了广大群众利益。2月17日,毛泽东批转邓小平报告,充分肯定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深入进行土改的策略,邓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非常宝贵,要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启示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新时期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群众利益多元化、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重点突出化等。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发挥好党的这个政治优势,借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群众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心系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党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淡化群众观念,漠视群众利益。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越是长期执政越要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越是取得巨大成就越要防止忽视群众的倾向。只有我们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才能做到执政为民,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把握关键,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协调、维护好群众利益是群众工作的“牛鼻子”。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妥善加以解决。

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改进思想政治方法,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一旦处理不好,会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不断创新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帮助群众提高认识、化解疑虑,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不断丰富拓宽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渠道,及时反映民意、掌握民情、回应民意。

加强先进性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是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要善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要以先进性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选自《红岩春秋》2013年第5期。作者单位:刘怀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武凌君,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幼儿动物简单谜语下一篇:公司招聘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