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2024-07-31

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通用8篇)

篇1: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2013-2014学第二学期德育活动过程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七年级年(2)班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一男一女)

二、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我到底是谁?

全班齐:我就是好习惯。

师:大家这么快就都猜出来了。是呀,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那么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看一看平时你都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首歌谣《好习惯》朗诵一下好吗? 七年级(2)班,朋友多,大家都要懂谦让;

行走时,要靠右,不挤不碰乐哈哈。

七年级(2)班,真叫棒,地上无纸屑,桌椅很整齐。你问为什么,要夸你我他。

七年级(2)班,是我家,集体事情大家忙:

关窗户,摆桌椅,捡纸屑,倒垃圾。

人人都当小能手!

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让好习惯伴我成长”,那么

大家已经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呢?介绍一下吧。

10个左右学生说

男:我还知道: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大约需要21天72次行动才能养成。

女:我也知道: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就越强。师:你们说的很对,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了,坏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恒心,坏习惯就和你说再见。男: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像鲜花一样美好。

女:让您听一听我们种下的一个个好习惯吧!请听三句半《我们从小爱劳动》

独生子女是个宝,劳动观点最重要,培养劳动好习惯,不能娇!

我在家里学扫地,劳动锻炼好身体,刷牙洗脸讲卫生,能干!

自己锻炼洗衣服,背心短裤小袜子,干净衣服穿身上,舒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劳动不怕多,家长老师都高兴,真不错!

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热爱劳动,并且尝试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一种好习惯。可有些同学却做不到这一点,你瞧,这里就有一位,请看小品《小刚的早晨》。

(小刚正躺在床上睡觉,时针指在六点半,这时,闹钟响了。)小刚揉揉眼睛喊:“奶奶,我醒了”

奶奶:“这孩子,天天让奶奶帮着穿衣服。”

(奶奶帮小刚穿上衣服,小刚自己系扣子)

奶奶:“瞧你,扣子位置都扣错了。”

小刚边系扣子边喊:“奶奶,我的鞋子哪去了?”(奶奶又给小刚找到鞋子)

奶奶:“鞋和袜子都乱扔到床下,瞧瞧多乱。”

小刚:“奶奶,我系不上鞋带了。”

奶奶:“你呀……”

(奶奶给小刚系好鞋带,又把洗脸水打来)

……

同学们想一想:小刚的行为对吗?

全班齐:不对。

师:那他该怎么做呢?

学生说

4.“我来唱”

看来大家不仅坚决否定小刚的做法,而且清楚地知道小刚应该如何做,我相信大家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因为你们有一双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对吗?那就用歌声说说你们的小手都会做什么吧!

女:倾听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5.“我来听”

男:成功离不开好习惯,同学们能说说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吗?

2:同学们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鲁迅刻“早”》 鲁迅原名叫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时候,鲁迅在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学习。有一次,因为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当东西、到药店买药,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其实咱们班级里就有像鲁迅这样勤劳刻苦的好学生!(照片)介绍

6.“我来比”

看来好习惯的确很重要,同学们是否养成了快速整理好书包的习惯呢?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比一比的谁是整理书包小能手,获胜者一定要将秘诀将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也学习学习!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完书包。男:宣布比赛成绩。

7.“我承诺”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起,更加努力学习,让好习惯伴我们一路成长,请将你决心养成哪些好习惯写下来,贴到我们班的 “智慧树”上吧!全体起立,宣读我们的承诺: 我们要:

学习知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注意安全,自尊自爱,关爱集体。

认真做事,有责任心,做主人翁。

班主任:水滴石穿,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孩子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让孩子们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验教育的功能所在。孩子们,今天你们用各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进步,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想过吗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父母给了你多少帮助,老师给了你多少指导,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感谢所有帮助你进步的人。一起对家长和老师说一声说:齐说(“谢谢您的帮助。”)在刚才的汇报中我听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说(“相信我们,我们

能行。”)

七年级年二班德育实践课“好习惯伴我成长”到此结束。

篇2: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摘要:实践活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实践活动中,要以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实践;体验;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15-01

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因而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德育方法是说理法,但往往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因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养成必定经历“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光靠说、光传授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下面,以三个活动案例来研究德育工作中幼儿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礼仪小宝贝――知书达“礼”,从我做起

结合我园的“每月一礼”活动,开展了“礼仪小宝贝”的评选活动,每周在班上评选两到三名“礼仪小宝贝”和导护教师一起迎接早上入园的孩子和家长们。活动前,教师与全班幼儿共同商讨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当选礼仪小宝贝,礼仪小宝贝的职责有哪些,最后他们决定礼仪小宝贝应该是热情、微笑、会主动问好、会帮助他人的。当选的幼儿无比自豪,对入园的小朋友们鞠躬问好,提醒弟弟妹妹们慢慢走,并带领他们去晨检。晨间接待结束后教师会让礼仪小宝贝谈一谈感受,有一个幼儿高兴地说:“今天我向小朋友们问好时,有几个哥哥姐姐也向我问好呢!”可见,幼儿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感受到了“礼”应该是相互的,人人都有“礼”,生活才更美好。“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不仅让幼儿们看到了“礼仪小宝贝”们的出色表现,而且调动了幼儿们争做“文明礼仪小宝贝”的热情,使全班到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因此,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的小天使,能形成“个个有礼貌、处处讲礼仪”的班级文化特色。

二、交通小卫士――以身作则,文明交通

结合“122”交通安全日,教师组织“交通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自觉维护交通规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既然要当交通小卫士,那么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诫大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幼儿们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马路,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大人们不能做违章停车、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反交通规定的事情,那样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威胁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于是,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讨论拟了一份“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的倡议书,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分发宣传。出发时,“交通小卫士”们排好队靠右行走,来到十字路口旁,观察人们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如看见一位奶奶横穿马路,幼儿们连忙上前劝说,请奶奶等绿灯亮了走斑马线。后来,“交通小卫士”们又向路人分发文明交通倡议书,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与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幼儿们在体验中明白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护耳小天使――爱耳护耳,关爱你我

结合3月3日爱耳日,教师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医生妈妈走进教室与幼儿们亲密接触,用更专业的语言介绍耳朵的相关知识,并向他们解释耳朵的每一个部分所起的作用,与大家共同商讨保护耳朵的各种方法。医生妈妈准备了有关爱耳护耳的宣传资料,由“护耳小天使”向全园小朋友和家长进行发放,同时向大家讲述护耳小知识:轻声说话、减少噪音,耳朵不要随便掏,不往耳朵塞小物品等等。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耳朵,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耳朵,真正做到爱耳护耳,从我做起。“护耳小天使”实践活动使幼儿们对耳朵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向他人宣传。相信在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更加注重自己的用耳卫生,时刻提醒自己保护耳朵。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能欣赏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但是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实践活动中,幼儿们往往会走出园门,广泛接触社会,这就需要有成人的监护。如在“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中,出发前教师对幼儿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并在马路边始终站在他们身边给予保护。其次,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幼儿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比如在“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开展前,幼儿们先要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什么才是规范的礼貌用语,然后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品尝成功与快乐的滋味。最后,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在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结束语

总之,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实践活动更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所以,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浅谈德育实践过程

一、德育的前提:允许学生自由阅读

阅读能力一直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学生在阅读测试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上海5000多名中学生在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测试中的表现领先, 2010年12月公布测试结果显示, 中国香港和上海均取得了各项第一。这样的成绩着实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扬眉吐气”, 当然, 后来也发生了很多的争议。不管这个评价是否合理, 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阅读很重要, 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弗朗西斯·培根告诉我们“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镜, 可以反思过往、把握现在和筹谋未来。这里的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 并不是指激进的改革主义, 将现在的历史教育推向理想的状态。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现实, 中国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 那时的历史教育可以说是扭曲的。

我们现在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第一, 对于历史教科书可以细化教育。我们看到初中的历史课本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全部文明, 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对于整个历史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 难以有深刻的认识。不妨将其细化, 在初中阶段只讲历史的某个部分, 不求全面, 但求深刻, 求能达到启蒙的作用。第二, 将历史教育交给学生。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很明显地将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事件都给予了充分的或正面或反面的评价, 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背下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意义”, 而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又囿于应试教育的限制不能在课外去看别人对历史的多样化的见解。第三, 近代史和当代史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正在面临社会转型, 未来将如何走?近代史和当代史最具有参考价值。

2. 保持原创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历史是对生活的真实和客观的记录的话, 那么文学作品则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学作品来源于历史生活, 却又高于历史生活, 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读者要从其中获益的话, 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

前段时间爆发了对小学语文课本编排的大讨论。人们除了对语文课本中删除或者增加的文章存在不同意见外, 更多的是反对将文学作品进行加工后再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说实话, 笔者小时候看到课文下的注释第一条就写着“选入课文时有删节”, 对此常常十分疑惑, 自己给自己的解释是节省纸张或者我们太小读不了那样长的文章。那么现在面对这样的事情则常常觉得有些愤怒, 有些社会学者对这样的现象称之为“阉割”。这是不无道理的, 是对文学的“人身攻击”, 是“亵渎”。所以, 我想如果需要培养道德完整的下一代, 先还给他们真实的书中世界吧。

3. 阅读的内涵解读

“阅读”二字的构造, “阅”的门里是一个“兑”, 而“读”的右边是一个“卖”, 就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内涵, 其实就是一个买卖, 一个兑换, 一个信息的兑换和买卖。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阅读的能力不仅是来自于一个人读书能力的提升, 而且是一个人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不光是视觉对于文字刺激的反应, 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各种官能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沈从文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 一面看就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我后来写作的人物的个性, 大约就在于我遇到的这些人说出的各种话, 尤其是这些兵士, 一句粗俗的话语, 在这些直爽的人口中说出来, 却常常是妩媚的”。[1]文学虽然是属于创作, 并非纪实, 但是一旦发生有意或者无意的欺骗, 尤其是面对那些具有可塑性的幼小灵魂时, 欺骗几乎可以说是犯罪。考量的背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选定的作品内容不可以进行二次选择。中国人一直有着文字诺贝尔情结, 但是我们的孩子如果连完整的原创的文学作品都读不到, 何谈后来的自我创作呢?

二、德育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道德教育严格来讲包括外界刺激教育和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 尤其是自我反省教育。那么这一切的开展就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形式中。德育有没有在进行, 就看你的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为此,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造公平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学生的独立思考首先是要有一个师生公平的关系。这个公平主要体现在对话公平, 尤其是在学生是否有话语权, 教师又是否能进入学生的话语体系并且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成熟的话语体系。只有对话公平了, 学生才有可能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 天平向任何一方倾斜, 都可能导致强势意志无理的侵犯。所以, 在这里, 笔者想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之前被抑制的表达在这一代的孩子身上得到了空前的释放。面对学生可能的非理性情绪表达, 如何化解成为了难题。如何在这非理性中抽丝剥茧发现理性成分, 是每个教师要细心探寻的。但是, 仍要强调保持公平。

在教育的环境中可能生生关系的和谐公平比师生关系的和谐公平更加重要。在笔者念书的时候, “差生”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们的想法和认知很多时候被压抑了, 这是一种人为的疏忽。在一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中, 不可避免的现实是总有一批人将成为“失败者”, 这是很可惜的。可能作为个体教师的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我们可以在局部区域里做出调整和修正, 去帮助这些本不应成为“失败者”的“失败者”。另外, 也应避免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化。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成果表达出来的话语权, 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连续性。

2. 保有包容的心态和智慧的头脑

那么在进入独立思考之后, 该如何保持和发展这样的情绪状态呢?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和包容的心态。学生的问题不一而足, 往往稀奇古怪, 常常是让教师头疼的。这种头疼并不是对答案的未知, 而是表达形式、存在现实性和未来性的冲突。或许有的教师对这样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失去耐心, 且与现实的教育功能实现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往往会草率对之。如糊弄型的:大约应该是这样的, 要不能怎么样呢?往往把皮球踢回去;或者暴躁型的:这是你该问的吗?粗暴地打断学生的问题。

真正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如这样尝试:第一, 启发式回答。教师不用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只需要给出引导性的意见就行了。当然,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在思考之前就应该知道, 一件事既然可以被不断地思考, 就说明它存在的问题是无限的, 也就是说答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有这样的意识解答问题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第二, 师生共同回答。问题暂时解决不了, 教师只能给予基础性的回答, 问题的进一步的回答需要师生共同来回答,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学会指引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主体, 自己只做些把控问题回答的过程就好了。第三, 学生组团回答。在思考问题发出疑问时, 我们经常发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比方说, 近代史上到底各个团体对中国发展做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在初中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历史老师是给我们分组去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将我们的初步答案贴在墙上, 讨论后再由各组组长重新组成一个团队, 最终得出一个全班较为认同的答案。自始至终她只是做些协调工作, 并未发表任何观点。后来老师告诉我, 在儿童世界里, 成人总是不自觉地有表达自己的愿望, 以期对儿童有所帮助, 殊不知, 有些问题, 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成人是帮不了的。总之, 孩子需要自己的视角和思考, 最原始最单纯的思考, 而这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是不可以随便超越的。

三、德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探索构建

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在《自传集》中说:“在自己不再对女人有强烈兴趣时, 便想要去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牺牲, 为自己的理想而痛苦了。”[2]在这里, 沈从文把自己成熟以后的目标分为两个, 一为自己, 二为大多数人。回归到德育层面上来, 在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以后, 最终的目的还是重新构建, 内容就是自我价值实现和做出群体 (社会) 贡献。

1. 自我价值实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在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同时, 中国人民的财富增长迅速, 人民较之前富裕了许多, 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尤其体现在这一代的孩子身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说服力;“好好学习, 找个好工作”不但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反而激起了学生群体的普遍焦虑。按照一些人的说法, 这些孩子是群体迷失。社会上对“80后”“90后”争议批评不断, 当然这不排除由于现在信息发达, 有被恶炒的嫌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确对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的考虑要比上一代多很多。

那么解决办法在什么地方?第一, 首先德育要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当然, 认知自我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沈从文先生14岁投身行伍, 虽做的是文官, 但也是见多了杀戮、贪婪和践踏。历时8年之后, 才进京求学, 并为当时众人所不看好。等及功成名就, 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却转向文物美术等工作, 虽然1988年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但一生也算完美。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今时今日孩子我们是过于急躁, 且以外来意志强加, 并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地认知自我。所以, 要完成自我认知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太过急切, 人的成长是一生的, 短短几年就可以功成名就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其次是多给尝试的机会, 学生的资本就是年轻, 是可以多犯些错误的, 教育者不必大惊小怪, 甚至不用以太多关注的;个人兴趣是个双刃剑, 既是实现自我的理由, 也可能是逃避的借口, 教育者对此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当然, 最多的, 仍是尊重。第二, 德育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古语有云:达时兼济天下, 贫则独善其身。人只有先助己, 方可助人, 若是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 那么社会也将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 要提供更多的是成熟意见的指导和对问题的分析方法。

2. 做出群体 (社会) 贡献

这里要讲的是,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 在承认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 对某个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个贡献价值主要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发展的导向。第一,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德育的重要功能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在细微处会有不同, 但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上, 人们总是可以寻找到对话基础的。在这里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分化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加强群体的融合, 体现德育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功能和作用。第二, 德育还应该体现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这个作用是广泛的, 但是应集中在结合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得培养的下一代保持在一个合理理性的状态。

维护社会秩序和对未来导向这两个作用是彼此交融的, 相互推动发展的, 这需要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合二为一地去看问题。

参考文献

篇4: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关键词】德育 班主任 青少年 心理特征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艺术。面对现代的青少年,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仅要讲究方法策略,还要有对学生的满满的爱,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用充足的耐心帮助学生改正进步,用爱来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出现了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在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校都在积极实践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转换思维模式,较好的适应学校的教育改革。

(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青少年时期,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由此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所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

1. 建设良好的班风,严肃的班级纪律及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风是由组成班级成员共同努力营造的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班风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组成班委,及时关注同学们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想法。

良好班风的建立、维持,需要有严肃的纪律给予保障。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纪律的时候,应该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结合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出制定合乎情理的班级纪律。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即使遇到需要批评的情况,班主任也应该是有充足的调查与分析,能够切中问题的要害,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让学生心服口服。

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装扮教室,创建美丽的学习环境;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像打乒乓球、下围棋,定期组织比赛;每周由同学选出最佳的名言警句等等,使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文化活动之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与快乐。

2.每周组织主题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妥善处理班级矛盾,制定下一阶段学习计划的场所,同时也是班主任展开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但是班会要开的有意义、有价值,要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需要班主任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兴趣与热情。

主题班会,最重要先明确主题。主题的确定既要结合社会热点,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所以班主任要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付出更多的精力,对主题认真严格地筛选。

班主任在主题明确之后,事先布置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准备自己的观点意见。在班会上,同学们可以结合近几年来,青少年模仿电视剧情节而产生的悲剧及痴迷于网络游戏等现象展开讨论,然后由班主任对讨论结果概括总结。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直观面对活生生的例子,触及心灵深处,认识到危害并反思自己。

3.参加实践活动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形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弥补单纯语言教育的空缺,还能够将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融入其中,并且对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班主任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们去参观革命博物馆,见证祖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艰难的发展壮大起来;清扫烈士陵园,让学生们追忆先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思想以强烈的冲击,还会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发奋努力的美好情操。

4.注意与时俱进,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现代社会的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闻事件铺天盖地的充斥着电视、电脑及生活的各个角落。青少年好奇心重,喜欢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但却缺乏辨别是非真相的能力,容易盲从或被误导。所以班主任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现在社会中一些选秀活动异常火爆,一些人通过参加这种活动而一夜成名。时下最为红火的《中国好声音》,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歌手,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论各自喜欢的歌手,点评他们的优劣,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流行时尚的认可态度,拉近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然后班主任再进行适当地引导,确保学生能理性的看待选秀活动与偶像明星。班主任可以从这些明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明星成功的来之不易及成名之后仍需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如果过度沉迷,就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的危害。

班主任还可以搜集整理一些社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学习,感受榜样的力量,积聚正能量。学生在感动之余也能够体会到班主任为其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注意事项

1. 全面关注学生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个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身上,比如学习比较落后的,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的,性格较为自闭的等等,很容易忽视其他同学潜在或隐性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的同学,往往感受不到班主任的关注,而产生失落感。

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简单的根据成绩确定德育对象,而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来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同学,熟悉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诚挚的关爱。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悲剧持续上升,我们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在这一块是否存在问题?首先班主任要增强心理知识的学习,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心理疏导的正确方法、手段。其次,在课下班主任要放开教育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依赖。在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能第一时间想到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最后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充足的耐心、耐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心理的困扰,比如可以与学生谈话,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可以协调家长、学生、老师等多方面参与,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德育工作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辅助其心灵的健康成长。尽管班主任德育工作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不断地完善,德育工作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艳玲.浅谈职业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G]《中国校外教育》,2012(01)

[2]莫晓会.班主任德育论文.[G]《新课程(教研)》,2011(11)

[3]陈文艳.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G]《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4]徐学勤.班主任德育工作浅谈.[J]《考试周刊》,2011(84)

篇5:德育实践活动课1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教学设计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越来越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

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

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活动实施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

一下。

四、学生谈感受:

五、教师总结:

经过两周的实践调查,翻阅书刊,上网查资料,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能以组为单位,精心吞吐量,开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能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各抒已见,形式新颖,同学们能做到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在平等地、自主的交流中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发扬团队精神。下一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我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

活中美丽的彩虹。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反思材料

作为这次活动课的指导教师,既看到了学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对实践活动也感慨颇多。

1、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深化,能力得到发展,视野得到拓展,道德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展示,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亲历体验中自主地与人交流,自强自立,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并且能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中,我是指导者,同时我了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德育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本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同是也是一个难点,它对教师是有无穷的魅力的,尤其是对班主任教师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内容,更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种实践活动课也使老师的知识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没有现成的材料,没有现成的教材,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教师们比较难办的困惑,老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康金第三中学的七年级一班班主任王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精神――团

结协作》。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多么的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依据我们这次德育实践的主旨“和谐友爱,合作发展”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为此设计了这次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

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

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为很好地完成本次实践课的活动目标,在本活动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

一下。

那本节课就是完成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学生已经收集、准备了足够的资料,所以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已的成果,首先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三个和尚》导入,激起大家的热情,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同学收集到了神舟六号的发射实况、影片,有的同学有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团队精神的认识,有的以小品的形式,有的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总之,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能真正的认识到团结协作是今后社会生存中必不

可少的一种永远的精神!

最后由我以一则《天鹅、马和鱼一起拉车》的寓言故事进行总结。天鹅努力向上飞,鱼尽力往下潜,而马拼命往前跑,结果车徘徊不前。后来,天鹅往前飞,鱼向前游,马向前跑,于是车被拉动了。真的希望同学们像美丽的天鹅、昂扬的骏马、欢乐的鱼儿一样,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活中美丽的彩虹。本环节是对本活动课的总结和升华。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回顾和总结,强化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团结协作”,从而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进而萌生集体荣誉感。以上是我对《永

篇6:德育实践活动课教案

一、活动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二、活动准备:

1.完成各种相关资料。

2.准备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等。

3.讨论实践活动的研究问题,并深入实践活动。

三、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这节课我们上一堂“感恩”教育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感恩之心》,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一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资料,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学生:齐(准备好了)。

(二)感谢父母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1)“妈妈永远爱你”:汶川地震中一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死神, 与孩子生死离别的一刻,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了最后的祝福 “妈妈永远爱你”——这是一个多么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呀!

(2)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这是一个多么深沉而豪迈的伟大父亲啊!

(3)舞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3、孝敬父母(理解“父母”)。

听故事,深入明理

(1):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留下孝顺的故事有很多,我在网上查到春秋时期的子路,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没有米,子路就翻山越岭到亲戚家借米.黄香九岁时,妈妈去世,爸爸年老多病,他细心照顾,天热时,他用扇子把爸爸枕席扇凉,天冷时,他用自己体温把爸爸被窝焐热,邻居夸他是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2)乌鸦反哺:经过乌鸦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高又壮,而妈妈却渐渐衰老飞不动了。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肚子一定很饿。它将虫子带回家,先让妈妈吃饱,自己才吃剩下的。这只乌鸦真孝顺啊!

(3)羔羊跪乳: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篇7: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主题:做文明的中职生 班级:13-4计算机平面设计

活动时间:2014年9月21日5-6节课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礼仪、学会礼节、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活动准备:查阅青少年礼仪知识、诗词,学唱礼仪歌曲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二、小组合唱《文明礼貌歌》

三、文明礼仪诗词背诵

四、大家总结文明礼仪知识 A、校园内礼仪

1、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2、随时保持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情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小 结: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校礼仪、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主题:尊重他人 学会感恩 班级:13-4计算机平面设计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7日5-6节课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树立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活动准备:学唱《烛光里的妈妈》,准备父母亲关心自己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二、小合唱《烛光里的妈妈》

三、感恩故事

四、谈感想

小结: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同学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感受到了父母给予自己太多的爱。老师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同学都长大了,我们42颗感恩父母的诚心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实际行动感谢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回报感恩的心,去感恩我们的同学、感恩我们的学校、感恩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主题:团结友善

班级:13-4计算机平面设计

活动时间:2014年11月25日5-6节课

活动目的: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我们要倡导人们时刻记得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保证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活动准备:

1.学生分组准备有关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有关的信息。由负责小组织班级同学准备有关本次主题的相关内容及材料。

2.学生进行交流,小合唱、知识竞答等准备,ppt制作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开始 2.全班共同唱班歌

3.案例聚焦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歌曲导入 播放视频资料《中**亲》 《当代雷锋庄仕华》

我校的真人真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 互动:畅谈感受 4发起倡议书

篇8: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什么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算是一堂好课呢?我想好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实践性, 针对性, 逻辑性, 实效性, 真实性和师生的双主性。

实践性

这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最本质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 不是空洞的说教。要反对空洞的说教, 提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比如:一个孩子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 骑车上下学就好比是一种实践活动, 有一天, 他回来就对父亲说了, 爸爸, 以后你开车遇到骑自行车的人一定要让行。

我想, 这句话就是他在上下学骑车过程中的一种切身感悟, 别人没给他让路, 他觉得容易出事。这种感悟, 会影响他的做人做事行为, 将来他开车的时候, 他就会按照他的感悟去做。我们德育实践活动追求的就是这种实践中的感悟, 让学生在感悟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

再比如, 我们以前开展团结友爱的主题教育, 把学生带出去野游, 自带食品, 遇到困难, 同学互相帮助;上山下坡, 互相搀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的风气会自然形成, 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真正懂得团结友爱的真谛。如果在课堂上采取表演、讨论、辩论的形式, 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和前者相比效果就不一样了。

针对性

德育实践活动课和主题班队会一样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立与设计对整个德育实践活动课来说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它将引导德育实践活动课向预定方向发展, 达到预期的目的。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 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 如班级同学缺少自信问题, 哪怕是针对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失利, 也可以上一节德育活动课, 及时进行挫折教育, 等等。

总之, 德育实践活动课针对性要强, 一般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宣传一种观点, 歌颂一种精神, 也就是说, 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逻辑性

课的结构要合理, 设计的内容具有恰当的容量、深度和广度, 并形成合理的内容结构, 具有逻辑性。

比如:“珍惜生命之水”一课, 内容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叹:水是生命之源。让学生懂得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震撼:缺水, 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让学生了解当地、中国、世界水资源危机, 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第三部分———反思:珍惜日渐枯竭的水资源。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感悟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部分———行动:节水, 在你我手中。让学生学会节水方法, 并在生活中应用和宣传。

实效性

在活动过程中, 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种, 可以是实践活动、游戏、情景短剧, 观摩电视短片或动漫片, 角色扮演, 叙述一件事情或讲故事, 讨论, 生活实践, 表演歌曲、舞蹈、小品等。但是, 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或是几种, 最终不能脱离本节活动课的预期目标。

然而, 在德育活动课中, 如果单纯追求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课上安排一些形形色色的文艺性节目,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但由于文艺性质的节目比重过大而导致了活动课要解决的问题、要阐述的观点不够明确, 会严重影响活动课的实效性。一节活动课的价值, 并不在于可观性, 而在于是否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活动课不是技能的表演, 更不是为了做出来给参观者一饱眼福。这一点, 一定要把握好。

真实性

一些活动课上, 学生们语言的精练、华丽程度令人惊叹不已。然而通过他们木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背台词”而已。德育活动课要求真实, 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必须是有感而发, 如果学生的参与以背稿子为主要的形式, 那么德育只不过流于一种形式了。

双主性

教师行为要适度。班主任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上不能置身课外, 做一个旁观者;也不能做活动的主导者, 替代行为过多, 要把握好尺度。

学生行为要突出。德育实践活动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 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 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因此, 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 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 多数同学只是听客和看客, 这样的活动课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

我们提倡教师参与到课程中来, 这种参与是一种点拨、指导、提升。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

首先是导入的活动。一般来说,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由教师导入, 主要是引入主题, 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的导入要自然、有趣, 并注重师生互动。

其次, 参与讨论, 给予适时、恰当的点评。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 参与学生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学生交流, 并且能引导学生的讨论。“适时”就是时间要适当。“恰当”就是要准确并有所引导。

上一篇:领导致辞地产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地震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