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2024-07-07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通用10篇)

篇1: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子长县马家砭镇中心小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教案稿

时间:备课:高小玲执教:年级: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

学习过程及引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习目标是【小黑板】

学习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指导自学:

怎么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老师不讲,全靠大家自学。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

二、指导看书。

自学指导:

认真地看70-74页。

6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快速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尤其注意调皮,确保每位同学都紧张地看

书思考).2、学生练习。

第1页审核领导:

今天你以马小为荣明天马小以你为荣

篇2: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就跟扑克牌有关。你们都知道扑克牌有四种花色,而每一种花色都有13张。(课件出示)A,2,3,4,5,6,7,8,9,10,J,Q,K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二)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3、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判断出这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并能很快地写出比例,其中有什么奥秘?其实老师是有冠军秘籍的,而秘密就藏在这些比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所写的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小组交流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 2∶2.5和4∶50

2、如果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你会写吗?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 (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 (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 ( )/15=4/5 1.5:3=( ):3.4 48:( )=3.6:9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 )和( )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篇3: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4: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篇5: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魏家庄小学史学斌

.3.18

教学内容:P32~3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指导:1、通过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意义和性质,并通过运用巩固。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判断比例成立的一般方法,并通过相应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3、通过实例拓展学生思维,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2.4:1.660:40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2:7=():51.2:2.5=():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操场上的国旗:2.4:1.6=

教室里的国旗:60:40=所以,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作业设计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4:8和3:9中,可以组成比例的。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4、8、6、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的比例。

篇6: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质量分析

试卷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于“面积”这一单元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次检测总的来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对于“面积的计算”与其相关的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位换算”及某些变式题,同时还发现少数学生没有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

得失分原因:

本次检测中“测量并计算图形的面积”和“与面积有关的解决问题”学生失分较少,这说明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掌握较好,尤其是个别的学困生失分也不多。

从卷面发现,学生对于单位换算失分较多,说明这部分的教学存在问题。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60000平方米=()公顷

方法措施:

对于“周长”与“面积”的比较失分较多,说明学生只是初步知道其外在的区别—个表示的是物体一周的长度,一个表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没有理解其实质的异同。

如解决问题第一题。再如一辆洒水车平均每分钟行60米,洒水的宽度是10米,洒水车行5分钟,被洒水的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找不出洒水地面的长是几?所以学生有困难。又如第2题铺地板,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地砖?这题失分较严重,这题的失分充分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题意。

篇7: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一、填空题

1.有一个圆柱体高6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2.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31.4厘米,侧面积是251.2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3.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9.42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

4.一个圆锥体,底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体积是31.4立方分米,它的高应是()。

5.做一节底面直径为10厘米,长为95厘米的烟筒,至少需要一张长()厘米,宽()厘米的长方形铁皮。

6.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拼,就能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因为,长方体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7.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高和体积都相等,那么,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体底面积的()。

8.把一段圆柱体木料加工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的()。

二、判断题

1.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高的圆柱体体积少。()

2.如果一个圆锥体底面积不变,高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3.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需要削去这个木块的。()

4.一个圆锥体底面的半径是9厘米,高是1分米的,它的体积是:1=84.78(立方厘米)

三、计算下面各题

1.图1是个圆柱体,求它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图2是个钢管的示意图,求它的体积(单位:厘米)。

3.图3把一根圆木锯成一半(如图3,单位:厘米),求这个半圆柱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填表

圆柱体

(单位:分米)侧面积

(平方分米)表面积

(平方分米)

底面r=3.2h=8

底面d=10h=942

底面c=18.84h=20

五、应用题

1.有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体铁皮水桶,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是50厘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一个圆柱形状的土粮仓,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6米,里面装稻谷56.52立方米,稻谷的高是多少米?

篇8: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记得有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上说:“台湾的鸟不语, 花不香。”我相信这位作家一定是住在台北市。在台北市, 看到的是高耸的洋楼, 蛛网般的电线, 根本看不到鸟, 自然听不到鸟语。台北市早已是寸土寸金, 即使有豆腐干大的一片院子, 一般都铺上了水泥, 偶尔在阳台上种一盆花, 过多的二氧化碳使花朵变暗, 叶子发黑, 连新鲜都谈不上, 自然不会散发香气。只有住在郊外的人, 才知道位于亚热带的台湾, 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吐香, 一天到晚都有鸟语不休。

我爱乡间的清晨, 早上从屋子的后窗里望出去, 是竹梢树影, 农夫荷锄, 从河堤上走过, 把黑色的剪影投在窗上, 窗棂 (línɡ) 截取了远山的一角, 作为背景。在背景的树梢修竹, 蓝天白云之间, 点缀 (zhuì) 着人物, 构成了一幅生动逼真的画。

我爱乡间的黄昏, 晚霞染红了田野, 微风吹过, 秧苗摇曳 (yè) , 田埂上有牛在默默地啃着草, 偶然抬头, 长鸣一声, 是那么幽扬悦耳,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动人图画。

太阳下山了, 带着孩子, 沿着野草高过小腿的小道散步, 让晚风轻拂着发丝, 让蝴蝶绕身飞舞, 从缀满野花的山坡上回来, 满身都是花香。

我爱乡居, 因为在乡间无需购画, 有大自然的杰作供我自由欣赏。不必种花, 却有四季闻不尽的花香。虽不养鸟, 但每天有盈耳的鸟鸣。

篇9: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篇10: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

教学内容:年、月、日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难:

掌握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课时安排:7课时

总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 年历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2小时=()分 60秒=()分 60分=()小时 1星期=()天 3分=()秒 4星期=()天

2.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③怎样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④请学生拿出2015年的年历,在2015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今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几月几日?2015年的7月1日是星期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今年的教师节和国庆节各是星期几?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把这些日子圈出来。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把有30天的 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7个大月心中装,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三、巩固练习P78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总第二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教学重点: 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具准备: 年历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学生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 追问:明年二月有28天?全年有多少天?

二、呈现新课

1、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根据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二月有28天的那一

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

师:这就是说,在日历上,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板书: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2、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 ①学生寻找规律。

②教师补充小知识: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

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③师:按照这样的规律推断一下,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师小结: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自我验证。

3、认识世纪和季度

①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世纪 季度 旬等 ②指名说自己对上述时间单位的理解?

世纪 季度 旬等在板书设计中可拓展增设:1世纪=100年

1年=4个季度

1月=3旬

一般10天为1旬。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平年 闰年

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400的倍数是闰年

总第三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重点: 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2015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二 练习巩固 1练习十七的1—7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学生集体讨论。交流 4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五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总第四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认识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记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具准备:

计时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8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比如: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时21时。

三、巩固练习

(1)P84做一做 练习十八。

(2)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3)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晚上9时 就用12+9=21 所以就是21时。

总第五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记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4时是下午()时 下午4时是()时 二 练习巩固

1练习十八的1—10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学生集体讨论。交流 4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五 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总第六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P88--89及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教学重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 晚上10时是()时 深夜12时是()时 13时是下午()时 17时是下午()时 21时是晚上()时 14时是下午()时 二 整理和复习1 完成P88表格。能正确使用时间单位。2,教师讲解24个时区的来历。

三、巩固练习

1.P89 练习十九。2 学生独自完成练习3.学生板演 4 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总第七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见和互相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掌握推算具体日期 教学难点: 年历的制作步骤。教具准备: 白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今年是2015年,明年是(),我们一起来制作2016年的年历,好吗?

2、回忆: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了什么?

3、介绍不同的年历。活动二:

1、制作1月月历

下面请同学们试做一张2016年1月的月历。

2、反馈、交流

①同学们都制作好了,谁来说说你们的制作过程。

②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月的月历,如果制作一年的年历,你会吗? ③那谁能说说制作2016年一年的年历时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④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①这是明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完整吗?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开始。②小组汇报

4、动手制作年历

①指导学生用尺在16开纸上分割出12个月。②展示教师制作的年历。

③学生动手写清每个月和每个月第一行写好星期几。

排列:日 ———— 六

一 ———— 日

5、交流、并展示。活动三:

1、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上一篇:英语考试情况分析总结下一篇:随笔:爱诗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