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目标

2024-07-26

体育教学目标(精选6篇)

篇1: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原地运球的基本技术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原地运球的技术与方法,体验行进间运球;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教 学 重 点:

手按拍球的部位

教 学 难 点

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一开始部分:

1、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

2、师生问好。

3、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4、宣布本课内容以及要求。

二、基础部分

1、小篮球运球

要点:两脚前后开立,两膝自然弯曲,上体微前倾,抬头看前方,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手腕控制球的方向,在球的正上方按压球。

方法:学生分成四路纵队按十字形站立,看红绿灯指示过马路。(1)滚球(2)两手拨球(3)抛球击掌(4)抛球击地接球(5)胯下地滚球绕环

2、原地运球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体验运球(2)徒手高运球练习(3)高运球练习

3、学生互纠

4、学生自主练习

5、运球辨数

6、运球大比拼

7、各种运球变化(1)低运球(2)高低变化(3)换手运球

(4)大胆创新展示自我(5)捅球游戏

要求:同学相互礼让、注意安全,练习有序,保持距离,防止运动损伤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小结。

3、师生再见。

篇2:体育教学目标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篇3:体育教学目标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 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 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 集中表现为: (1) 行为动词选择错误, 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 如“培养”等。 (2) 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 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 (3) 教学目标空洞, 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4) 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 许多案例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 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 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 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 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 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 (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 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 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 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 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 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 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 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 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 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 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 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 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 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 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 其中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区域内必然同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 (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 或者说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为此, 作为教师, 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说, “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为此, 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 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问题, 也明确了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与策略。

1. 使用目标陈述技术, 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 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 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 (Audience:行为主体) +B (Behavior:行为动词) +C (Condition:行为条件) +D (Degree:行为结果) 。

第一, 行为主体为学生, 从对象上看, 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 但它却是最根本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 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 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 他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 其中可以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 或两个平行班间。

第二, 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 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主要由教师来控制与实现。如对于某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 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 (1) 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 来完成信息的获取, 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作出判断或解释。 (2) 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 完成实验, 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3) 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 (4) 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 (5) 设计为无实验 (口头实验) 。从 (1) (2) 两个设计中不难看出, 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 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 学习行为 (行为动词) 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 学习结果 (行为结果) 也必然不同。

第三, 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述。从《课标》的角度看, 其规定是唯一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 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述, 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用多样化的陈述, 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 (1) 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 (2)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 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 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 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 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 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 这里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 因为这些行为动词都是为了达到“了解”。同样, 对于“理解”, 我们也可以用“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行为来外化。

第四, 行为结果, 即学生的学习结果, 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述行为结果, 但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达成的结果。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部分学生能判断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 可以清晰地肯定, 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 明确目标叙写步骤, 科学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 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分解。具体步骤如下: (1) 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 (2) 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 (有哪些点) 。 (3) 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 (行为条件) 。 (4) 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 (行为动词) 。 (5) 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 (行为结果) 。 (6) 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要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 (知识点) 、怎么学 (行为条件) 、学会什么 (行为动词) 、学得如何 (学习结果) 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 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陈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非常模糊, 不具有操作性。《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更详细, 但仍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 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 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硝酸是挥发性酸, 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 挥发时的现象。 (2) 硝酸的不稳定性, 浓硝酸易分解, 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 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 对于“知悉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显然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 设计学习条件 (行为条件) 。 (1) 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 (硝酸泄露事件视频) 。 (2) 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 (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

第四, 设计学习行为。 (1) 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 (2) 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 (3) 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 设计出学习结果, 对于本节内容, 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强氧化剂, 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述”等。

第六, 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 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 能准确地描述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2)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 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 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 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 (3)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能说出硝酸 (浓、稀) 与铜反应时的现象, 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 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能根据以上结论, 预设硝酸与其他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四案例展示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 笔者有些许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 (苏教版)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认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 认识浓硫酸的特性, 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课堂实验, 结合产物的判断, 能描述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 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 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 会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 (3) 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 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

过程与方法: (1) 模仿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2) 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 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 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 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 (2) 通过浓硫酸的学习, 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 形成自我保护, 珍惜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 (苏教版) 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 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 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 (2) 通过观察实验, 能描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 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 (3) 阅读课本, 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述现象。 (2) 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 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 并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 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2) 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3) 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 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篇4:目标引领教学,价值引领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已有常识,说出处于蒙昧状态的早期人类的世界观,体会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Ⅰ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举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说出苏格拉底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笔者按照上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进行评价时,指导学生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道德,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讲完后总感觉这堂课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少了“灵魂”和“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内容标准”部分又提出:“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加深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评价时,应该看到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力争把“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纳入课标的东北师范大学周巩固教授指出:通过对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文主义的内涵,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学会运用人的理性。可见,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专家学者,都认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思想启蒙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反思我上的这一节课,虽然说中规中矩,也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体现课标的要求,课堂缺乏核心“价值”的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近年来一再强调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任老师说:“价值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任老师还引用皮亚杰的观点——“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连接双方的关系——把‘学生’和‘价值’连接在一起”,来说明“价值”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李惠军也强调历史教育必须要有“灵魂”,而“灵魂”来自于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叩问。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追寻历史教学的“真实”,挖掘历史教学的“价值”内涵,让历史课堂闪耀“价值”追求的光芒。

有鉴于此,笔者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这一课的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一、调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所学所知,说出世界不同区域的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体会人类社会早期的宇宙观、世界观。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1的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评价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在当时世界的进步性,体会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列举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体会苏格拉底及其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6.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史料,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体会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世界的进步性及其对人的解放的伟大意义。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其核心与灵魂是体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人文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凸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任鹏杰老师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就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资中筠先生在《教育与启蒙》的演讲中也说:“我们是处于愚民教育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民族,所以启蒙的任务对每一个人说起来都还是很重要。……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把一个原始的人变成文明的人。所以简单地来讲,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文明的人。”因此,只有牢牢把握课标,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让课堂教学目标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引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受到思想和心灵的启蒙,让学生的学习与“价值”真正联系在一起。如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命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才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

二、调整教学环节

在具有“价值”意义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环节也作了调整,调整教学环节的核心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积极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让学生接受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和启蒙。

1.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的评价上,坚决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法,虽然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渗透,起不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评价显然跟“课标”所倡导的“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全面肯定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才能让学生知道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从人的自然本性上得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发展成熟,构筑了以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价值观念。学生也才会真正明白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站在了时代的高处,而且对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更对古代希腊“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这些思想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人为地加以放大,甚至花大力气去证明其不足之处,这样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价值引领的作用。

2.摒弃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呢?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思想的基本观点。由于教材文本的表述比较简略,因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史料拓展,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能使他们的思想观点更加丰盈充实,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打下基础。第二,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具体方法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同时代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通过史料拓展的方式,补充有关积极评价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史料,供学生理解和体会。

其实不仅仅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这节课存在“价值”缺失的问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也是一分为二,甚至大力证明其不足之处?如果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具“价值”的引领,课堂上这样的问题会不会一直存在?目标引领教学,而价值引领目标,历史教师必须要让“价值”之光闪耀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其中汲取历史智慧,实现思想启蒙。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篇5:体育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第一学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基础阶段,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因此更需要重视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培养,重视夯实基础。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是交际的主体,他们的交际愿望是促成交际活动产生的基础,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显然是第一学段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和音像作品等,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形成交际的内驱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特别是对口语交际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诱发他们的交际欲望,鼓励他们参与到多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来。第一学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匮乏,思考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口语交际时容易出现重复啰唆、语序颠倒、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面对上述现象,教师应当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提醒,耐心地引导,切忌态度粗暴,挖苦奚落。

口语交际不仅需要进行言语互动,交际时的情感、态度等非言语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学段应当注重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如,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学讲普通话的习惯,与别人交谈时自然大方、礼貌得体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口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学段:提高要求,学会共处,促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进入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一学段要求“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对普通话运用的要求从“学会”提高到“运用”;第一学段要求“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不仅要求“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求“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一学段要求“复述”故事、音像作品的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要求能“转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段要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不仅要求完整地讲述故事,而且还提出了“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清楚明白”地讲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要求等。

现代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教育理念。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等,这些都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能为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第三学段: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塑造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继续提出“讨论”“转述”这两种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而且提出了“发言”这一新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如,“转述”时要求先认真听,再梳理要点,最后才简要表达;“讨论”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时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发言”时要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能围绕口语交际的内容组织和表达形式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这一学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更为清晰的要求,如,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而且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九年一贯的思路设计各学段应具体达到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状态上升。这些目标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操作的抓手。

二、如何通过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一)创新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生动、真实的交际情境能够触动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使人萌动表达的欲望,产生交际的动力。这次口语交际邀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人人都会有说的欲望。

(二)开展竞赛,让学生敢说。

小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好胜的,对于各类比赛他们往往乐此不彼,特别是当老师和他们共同作为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时,他们更会异常地兴奋。所以,由此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时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恐惧心理也自然的消除了,每一个学生都敢说了。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说。

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学生乐说、爱说、形成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觉,多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交流环境氛围中各抒己见,真实的介绍自己;在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四)大胆想象,让学生会说。

篇6:体育教学目标

导 入 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它们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导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紫藤瀑布》的作者又是因什么有感而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欣赏一幅紫藤萝花的画面

1、复习旧课,把握新课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看画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花,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读课文(粗读)

1、看画面、听录音。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适当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淀、绽、伫、迸溅、虬、穗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入学习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这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较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结构: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中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编排意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浅到深进行编排,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可和《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1、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3、班级人数多(83人以上)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胆小、怕羞、自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迸、伶仃、穗、淀、绽、苞、伫、虬、酿、璞

2、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分析理解

1、透过文章对花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练习二,品味佳言美句,并能作适当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欣赏能力。

心理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2、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认同感。

3、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情感渗透:领会本文在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及原因 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2、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语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也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5、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媒体 辅助教 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发现点拔教学法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拔——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拔为主。点拔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拔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读写结合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以课堂训练或课外练笔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练习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教法而设计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本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学法而设计的。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也可2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1、1、利用工用工具书,把预习提示上的生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发现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①写作背景——异常的悲痛郁闷是产生感悟的基础;②中心——生命的永恒③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抓住重要语句:①“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3、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

1、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以实现本课教学的各项目标。

2、多媒体较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的命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再读课文(精读)

1、指导精读,揣摩语句。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②、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2、讨论: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②.“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1、初步欣赏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4、通过学生质疑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 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2、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1、2、作文: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熟读课文。

3、课外练笔(见上作文)。强化重点,温故知新。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具到。让学生课后慢慢去体会。可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做到一学一得。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作文可放在课外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修辞手法(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精神的宁静和 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 生的喜悦 比喻(2)形:像一条瀑布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主旨:花和人都会遇 一朵接着一朵。到各种各样的不幸(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彼此推着挤着。花穗 上盛开浅紫 下待放深紫 对比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由臭觉到视觉 通感

上一篇:展览展示公司简介下一篇:确定发展对象支委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