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看星座教案

2024-07-21

苏教版看星座教案(共8篇)

篇1:苏教版看星座教案

五年级上册看图作文

我的朋友,小燕子回家了

拟人开头

随着春天的到来,天气也越来越暖和了。美丽的柳树姐姐梳理着她长长的秀发,粉红的桃花姑娘们争奇斗艳,各显娇容。我们的朋友小燕子,也早早地回到它们的故乡筑巢安家。

陈述事例

记得那是在一个星期天上午,家住周市镇天龙村民小组的五年级学生小红,做完作业后,正和几个小伙伴在外面玩游戏。忽然听到了一阵叽叽的叫声,原来是她家屋檐下的燕巢里,一只最小的雏燕,由于和它的哥哥姐姐们争食,一个不小心,从巢里掉了出来。小红看见了,急忙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过去,想用手接住这只雏燕。可还是慢了一步,雏燕重重的摔在了门前的草地上,嘴里发出凄惨的叫声。

就在这个时候,不知从哪冒出了一只野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到小雏燕面前,口里垂着长长的哈拉子,鼓着一对贼溜溜的大黄眼,喵喵的叫着,好像在说:哈哈,今天可是口福不浅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红急忙拿起一块石头,就向那只野猫扔了过去。那只野猫喵呜的叫了一声,就夹着尾巴逃走了。

自然收束

正当小红心里想着,应该怎样把雏燕送回家的时候。小红的爸爸从外面回来了,小红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夸奖了小红,然后对小红说:让我来帮帮你吧!说完就搬来一架大梯子,小红双手捧着这只雏燕,爬上梯子,轻轻地把雏燕放回燕窝里。这时候,正急的不停地在一旁飞舞盘旋的燕妈妈,看到这一幕,高兴的叽叽、叽叽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好孩子,谢谢你!

篇2:苏教版看星座教案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地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篇3:苏教版看星座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突破方法:小组合作, 共同探索。

教学准备教具:各种有角的实物或图形、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学具:剪刀、三角尺、小闹钟、纸扇、小木棒、硬纸条、图钉、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星期几? (生答:星期四) 又到周末了, 周末你们玩些什么?上个周末, 小明和小红可忙了, 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 (做手工) 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生答, 师播放课件展示)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 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 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一) 引导观察, 初步感知。

1. 谈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 (出示实物剪刀) :打开剪刀, 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 (师指出, 并用课件闪烁角) 这就是剪刀上的角。师: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 (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 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 (拿出实物钟, 转动指针)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 (课件闪角) 。

(二) 适时抽象, 建立表象。

1. 初步感知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 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 再标上角的标记, 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 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电脑出示图片, 抽象出角。

2.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板书画出角, 并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请学生读一读。师:看了这么多角, 又认识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 同桌两个人合作, 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 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说一说摸的感觉。生: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两条边都直直的线。师: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3. 找一找、摸一摸:

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黑板上面贴国旗的五角星、课桌表面的角, 门窗上的角。通过了解国旗这一教学活动,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每个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全日制学校除寒暑假外, 每天都要悬挂国旗。

4. 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三) 判断比较, 深化表象。

1. 学生判断思考,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说说理由。 (课本第65页第1题)

2. 继续看,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课本第66页第2题)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观察比较, 感悟角的大小

1.尝试操作, 实践体验。

既然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小小设计师, 自己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角呢?那现在, 用准备好的材料, 小组活动, 开始。

2.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动手做几个角。

3.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 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4.展示成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做的角。介绍一下自己做的角, 说出各部分名称。

5.比一比刚才制作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角大, 有的角小) 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跟着老师旋转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 使角慢慢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6.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其实与边的长短无关, 而与两条边叉口的大小有关。

7.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3个钟面)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形成不同的角。学生讨论这三个钟面上所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

8.实践比较, 迁移内化。 (1) 折合变化。 (课本第66页第3题) (2) 灵巧的小手。 (课本第66页第4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作品。

四、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介绍认识的新朋友———角的特征。

五、展示生活中的角

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角”。这样的导入, 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 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 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活动中,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篇4: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篇5: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质疑

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 确实一直有话想说, 并且有想法的不仅仅是笔者一个人, 我周围的很多语文老师 (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 都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看法, 感觉有很多课文不适合学生使用, 或者编者的选编及提供赏析有瑕疵。笔者想具体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教材第三单元 (本单元共有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 (节录) 、李森祥的《台阶》、萧红的《呼兰河传》 (节选) 四篇文章) 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 笔者认为文章的解读慎以编者的阅读感悟为基础。很多文学作品由于本身的留白和读者的理解、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 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不会相同,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教学中我们不妨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 但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参的编写上, 我们需要一定的对文章主题把握的确定性。

《送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自己为例写送行朋友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 话也不会说了, 恨不得早早分手, 结束这种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作为专业受雇佣的送行人的精彩演出。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演出炽热动人:他“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 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 “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 使他那么吸引人”, 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最后“我”被勒罗说服, 看到勒罗车站送别的效果, 想到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尴尬, 希望勒罗能教教自己表演送行。

教参认为:“在生活中, 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 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 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 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 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认为“勒罗是真诚而挚爱, 充满感情……是有教养的……聪明的……敬业的……有自己的主见的……精明的……诚实的……认真的……有仁爱之心的人”。编者把这么多的美好的词语赋予一个在车站表演送别角色的人, 并多次强调“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给人看了总是感觉滑稽。

笔者不知道编者是参考了多少人的阅读感受还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但是对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外国的作家不是已经有定见的作品的赏析 (最起码是我们国内读者很少见到的) , 编者是否有把握认为自己能把握好文章, 如果没有把握, 那是否编选的时候应该慎重, 或者是在提供某种答案的时候慎重点?

如果要笔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觉得这篇文章就纯粹是一篇讽刺文学, 看了教参之后, 我想, 作者可能如教参所说, 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实感, 但是不会就像表面那样是对于勒罗充满赞美, 这不是一篇“正文”, 作者固然是讽刺送人一定要送到车站去的繁文缛节, 更是讽刺像勒罗那样表演的把繁文缛节达到一种极致的行为。所以笔者就探寻有没有作者的介绍, 但是研究的文章比较少, 最后终于在艾伦·莫厄斯的《麦克斯·比尔博姆》中发现一点端倪。文章中认为“事实上, 他在作品中写到上层阶级时, 总带着专为讨人喜爱的老古董保留的那一丝嘲讽。”“《可怜的罗米欧》, 是比尔博姆……引入了一种新的讽刺技法, 抬出过去以对现在进行贬斥。怪异, 奇想, 以及所有童话故事的元素都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所钟爱;比尔博姆对这类手法嗤之以鼻, 进而又对当代更可悲的矫情做作表示不屑。他也在更大的范围, 在一部小说中, 运用同样的讽刺技法, 对故意调侃, 以及对并不真正了解的邪恶进行表现等流行做法进行嘲讽。”“他从来不允许自己思想肤浅, 行动懒散。文字的构成, 句子的含义, 以及文章风格中的‘花花公子气质’, 他总是反复推敲, 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看作者情况的介绍, 如果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表面文意来理解的话, 我认为大大误解了作为讽刺作家的比尔博姆。所以我就想, 教材编者要慎重, 对于文章的赏析也要慎重, 虽然本单元是要教会学生质疑, 但是教材编者的意见要准确, 不能偏离文章主题。如果不能确定, 干脆不选。

其次要思考节选名著、名篇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想从现实意义和可操作上来探究一下课文节选自名篇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节选的经典作品要能体现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 要注意保持完整性和丰富性。

本单元有两篇节选的文章, 《给我的孩子们》文风特点是朴实自然, 朴实缘于文章思想内容上的真情至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以小写大、写自己的真情是有帮助的, 但是说实话, 我对这篇文章是有点微词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确实压抑得太厉害了, 在不能完全改变教育方式的情况下, 学生需要正确的疏导方式, 看看课后练习三的答案:“语句表达了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赏析还说“从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 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做出否定”。我想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弊端肯定要比上世纪二十年代还要厉害吧, 我们现在的学生更是不能“真率的”, 这种现实社会中, 那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自处呢?文章提供的方案似乎有些黔驴技穷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 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要想理解这么大的主题是非要阅读全文不可的。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是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 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 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 那么地脆弱, 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但是要理解节选的这个片段的作用那也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经历和全文的。而要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去看这部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也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

笔者现在想说的是, 如果没有这个主题挖掘, 我们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开始读这段文字, 最大的感受是读出了“自由”, 春景写得比较美。教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只是说了两条:一、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其实这一片段体现出的明朗是整个作品中少见的, 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忧郁与悲凉的。课本中选取这一片断而又不加说明, 再结合教参确定的教学目标, 显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写景的范例或者是对自然的热爱来教学了。

最后, 教材编写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篇目呢?文章是教师教学的根基, 没有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除了一些实用文体外) , 师生双方面的活动就不一定能投入进去。好的语文教材, 能够给学生以熏陶, 让学生渴望拥有一双明亮睿智的眼睛, 有一张耿直锐利的嘴巴, 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有一个独立自由的脑袋。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有渴望读下去的冲动, 让学生有读完之后, 细细揣摩后有所收获的喜悦。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应该说都有让学生读下去的兴趣。都能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 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 热爱生活。但是就笔者的眼光来看, 《台阶》一课可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比较适合学生学习, 实际教学中, 发现学生确实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 积铢累寸, 准备了大半辈子, 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 人也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 赢得尊重,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这篇文章思想上说, 我们可以探究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 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 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还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谦卑的人, 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共有的韧性和挣扎。我们从中间可以读出敬佩, 但是也可以读出人生的哀伤。

从写法上来说, 文章有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嵌满泥沙、洗不干净的大脚、塞满角票的瓦罐, 及停留在人家高高的台阶上的父亲专注的目光等等。朴实的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引发读者深刻的思念和长久的回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而这些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 不仅仅在于感受人物, 还能感受到美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

篇6:苏教版看星座教案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篇7:苏教版《找规律》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第62页的第3题: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我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 并做好适当的板书。

生1:我从右边的月历上了解到, 一个星期有5天在上课, 在这个月中有4组这样的5天, 所以, 我用5×4=20 (天) 算出上课的天数, 然后用30-20=10 (天) 算出休息的天数。

生2:我算上课的天数和他一样, 算休息的天数的时候, 我发现一个星期里有2天是休息的, 有4组这样的2天, 再加上开始的4月1号星期六和最后4月30号星期日。所以我是用2×4+2=10 (天) 来算休息的天数的。

学生没有其他解法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正确地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 从这张月历上你能发现什么周期规律吗?是不是一定要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 才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下面4人一小组来讨论讨论。

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 大部分的小组里得到了一个结论:不管从星期几开始,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 都是5天上课, 2天休息, 而且在接下来的天数里也是以这样的周期规律排列的。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 来求上了几天课, 休息了几天吗?

话音刚落, 就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了。

生:不是已经有两种方法很方便地算出结果了吗, 用其他方法再做是不是自找麻烦啊?

有几个学生也开始应和。

师:的确前面两位同学已经很快地算出了答案, 但从这道题中发现的周期规律会给我们以后的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老师还有一道这样的题目:2006年的3月1号为星期三, 你能算出3月份一共上了多少天课吗?看谁做得快。

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依照书上四月份的月历画三月份的月历。等大部分的学生做好的时候, 我让大家都把笔放了下来。

师:我请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周某说说他的解法。

学生周某:我把星期三到下个星期二的7天看成一组, 31÷7=4 (组) ……3 (天) , 每组中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余下的3天是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所以我用5×4+3=23 (天) 算出了三月份有23天在上课。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

师:有和他解法不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 部分用“画月历”方法解题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而且他们的月历还没有画完!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要画出3月份的月历。)

生:我想把3月份的的月历画出来, 然后看看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几组, 可是我的月历还没有画完。

师:那你来看看周某的解法, 你看得懂吗?

生:看得懂, 只不过我想把3月份的月历画出来, 看看是不是能算得快一点。

师:大家觉得像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比较方便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地说:“还是用周某的解法比较方便!”

【教后反思】

1. 充分发挥好插图的“拐杖”作用。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如果该题目只有文字而没有配月历, 让学生做题时没有一个形象的参考, 解这道题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本题中的月历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规律:上课的时间用红字表示, 休息的时间用黑字表示, 学生一目了然, 所以, 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数天数”上。学生没有发现 (也没有必要去发现) 其中的周期规律, 把题目做完就行了, 可以说不学这一课学生同样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既然本课学习的是找规律, 就应该充分发挥好插图作为学生思维的“拐杖”作用, 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走路”,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周期规律。

2. 充分挖掘题目的价值。

这道题有了开始两个学生的解答, 对于解题本身而言就可以结束了。但对于本堂课数学知识的运用而言, 就此结束, 并没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什么挑战, 做起来也平平淡淡, 失去本道题目应有的价值。要真正让这道题发挥它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挖掘”,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数天数”这种特殊的方法上, 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在例2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熟悉了怎样根据总数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和例2相比, 这道题目的周期规律不明显, 4月份的天数也是题目的隐含条件, 需要学生去逐个击破。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周期规律解题的经验, 就应该借助此题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周期规律,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不要仅仅局限于把题目做完。

3. 学以致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道题目, 有插图时用“数天数”的方法要比用周期规律的方法来得简单, 学生自然会选择前者。虽然我在让学生做第二道没有插图的题目之前, 引导学生把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找出来了, 但在做第二题时, 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用“数天数”的方法来做, 要画出三月份的月历。这样做既浪费了时间, 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通过比较计算方法, 学生很快就明白如果题目在没有插图的情况下, 画月历解题没有用周期规律解题来得快, 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就是利用在月历中发现的周期规律来列式计算。虽说月历是学生一开始思维时的“拐杖”, 但学生不能一直靠“拐杖”走路, 学生会“走”了, 自然就不需要“拐杖”了。在学生掌握了月历中的周期规律之后,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比如说:2006年4月30日是星期日, 那么2006年6月30日是星期几?这道题目可以接着让学生练习, 让学生对用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来解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篇8:苏教版教材插图应用探究

一、插图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文献对教材插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教学角度介绍教材插图的特点;论述插图的功能、作用;探讨插图的使用方法或运用策略,鲜见有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研究教材的插图.

笔者认为,编写教材插图的理论基础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研究表明,文字叙述能较确切地阐明知识的内涵,但当传达较复杂的信息时,读者往往无法由线性的文字叙述建构起非线性的知识网络.反之图片化呈现方式可直观地体现复杂的知识构架,“图片+文字叙述”组织者对于学生化学概念的保持与理解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他们找到知识的固着点,对解决问题起支持作用.

二、以“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为例探究插图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理解是一个过程,学习者必须自主地发现、转换复杂的信息,以使信息真正为自己所有.所以我们要结合教学目标,考虑插图的教育功能、插图的内涵、学生的学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价值.

本文就国内文献中较少论及的工业生产流程图的高效使用谈一谈粗知陋见.以《化学1》图3-2“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插图为例(图略).

1.新授课:利用工业生产流程图,进行问题发现与知识探究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仔细揣摩和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插图,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插图中所隐含的化学问题,高效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进行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新课教学时,笔者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为:多媒体展示铝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导入:工业上如何冶炼铝?展示“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业流程”图并观察、思考、质疑:Al2O3是哪一类物质?预测Al2O3可能有那些化学性质?实验探究:Al2O3既能跟盐酸又能和Na OH反应;再次观察流程图,酸化时发生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质疑:如果是复分解反应,则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难道Al(OH)3是一种酸?实验探究:Al(OH)3到底是酸还是碱.得出结论:Al(OH)3可以溶解在酸或碱的溶液里,所以是两性氢氧化物.思考:如何制取Al(OH)3?最后,再次观察流程图,“灼烧”体现了Al(OH)3的什么性质?

以上设计,以“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为线索,问题的产生和思维冲突的形成自然流畅,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达到了自然建构知识体系的效果.

2.复习课:深度解读工业生产流程图,提高化学复习备考有效性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是重要的复习资源之一.高考对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会读图、做图上,所以化学复习备考要回归教材,深度解读教材插图.对教材插图进行分类、整合、拓展、延伸,展开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重新构建对原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深度解读“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从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复习要求出发,可设计下面的习题:

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工业上用Al2O3和冰晶石(Na3Al F6)混合熔融制得.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 O2、Fe2O3等杂质.从铝土矿中提炼Al2O3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甲中,为提高铝土矿的酸溶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加入过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

(2)流程甲步骤Ⅱ、流程乙步骤3所产生的滤液E、滤液3中溶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写出滤液E、滤液3的一种用途_______.

(3)流程乙中原料A的名称是_______,生成残渣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上一篇:面试前的要与不要下一篇:英语单词记忆十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