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现象

2024-07-17

少年儿童现象(精选6篇)

篇1:少年儿童现象

改革以来,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衣食无着的青壮年农民工开始涌进城市务工,挣钱养家。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朋友抚养,成了留守儿童。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面临很多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 朋友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束缚逐步解除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今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离开家乡,拥到城市打工,大多数打工族将自己处于学年龄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由此,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有群体——留守儿童。根据调查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不管是其中的一种,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于的。比如,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而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要如何解决?首先,让我们先分析导致留守儿童比例如此大。1国家政策体制因素。在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而且难以改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缺少人文的关怀,无论他们在城市务工多长时间,其农民的身份始终难以改变,无法享受“市民”待遇,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生活费、医疗保险费……,加上他们本身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家。教育体系上的因素。现阶段,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真正作出努力采取措施的地区还不多。除了极少数地区的学校做出尝试外,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对留守儿童更加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体制。对留守儿童缺乏心理疏通和道德体智的培养

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儿童成长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构成。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婴儿早期智力的发育,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种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会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到目前为止,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大洪村村民的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初中程度。作为家长,他们大多只有小学或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文化水平,而且苦于生计,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对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来说,其文化层次更低,基本都是文盲,从认知、心理以及精力上都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好的管教。这样,给孩子就留下了生活行为上的无限制空间,认知能力上的局限空间。这种家庭教育的突然缺位,潜藏着留守儿童产生性格极端、行为偏畸、心理障碍的危险。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的确,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作为一名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多多关注他们,尽管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微弱,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生之心。伸出我们的手,帮助他们,那么那些孩子的微笑不再消逝,笑容伴随着他们的童年。

篇2:少年儿童现象

2010年的儿童文学数量与质量并重,赢得了读者的肯定,市场业绩稳中有升。《儿童文学》月发行量突破110万,《幼儿画报》则达到177万。杨红樱的童话“笑猫日记”系列(明天出版社)又推出新作《一只灵魂出窍的猪》和《球球老老鼠》,这一系列至今已经发行800万册。

现象二:原创儿童文学主要以“丛书”形式面世

各出版社在注重市场的同时,更加重视作品的艺术品格和思想内涵,主要以丛书这种“集团军”的形式,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原创作品。如中少社推出的高洪波的《我想》等“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的“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曹文轩长篇小说“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蓓佳长篇儿童小说《五个八岁》系列,明天出版社推出的伍美珍长篇小说“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郁雨君长篇小说“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张洁美文系列”、朱自强与左伟的中篇儿童小说《属鼠蓝和属鼠灰》系列,江苏少儿社推出的“蘑菇屋”童话系列,湖南少儿社推出的“中国儿童文学影响力”丛书,中少社推出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张之路童话《会飞的狗》系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秦文君长篇小说《贾里日记》《贾梅日记》,安徽少儿社推出的韩青辰长篇小说“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系列等。这些作品或回望历史或凝眸现实或张扬幻想,都力图能够抵达当下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参与他们的精神建构和心灵成长,获得了小读者的热烈回应。

现象三:反思的姿态,回归的情结

良好的市场业绩让2010年的儿童文学界抱有比较从容的心态,有着浓厚的“总结”和“反思”色彩,通过一系列会议对新世纪儿童文学所走过的1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辨析。这一年恰逢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同时又有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等会议的召开。无论是这些会议所传达出的声音,还是2010年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现状,都显示出当前的儿童文学已经从强调占领市场向强调打造少年儿童的精神高地的艺术本源回归。

2010年的原创儿童文学在我看来创作上取得了以下五点突破:

突破一:重回个人经验

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这是萦绕在儿童文学作家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要珍视个人经验。曹文轩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的发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命运、经历、不同的关系网络、不同的文化教育以及天性中的不同因素,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都作为一种“特色”、“异样”而存在于世。“我”与“惟一”永远是同义词。如果文学不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那么在共同熟知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教条之下,一切想象都将变成雷同化的画面。而雷同等于取消了文学存在的全部理由。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重视从作家的个人经验出发,寻找抵达当下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路径,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创造一个公共精神空间和对话空间。这样就避免了题材越来越集中在孩子的校园与家庭生活这个逼仄的范围内,避免了因为跟风而造成的艺术风格的同质化和人物形象的扁平化、概念化。正如青年评论家李红叶在《儿童文学视域下的童年书写》一文中所说:“观察当代具体儿童的生活,固然有助于书写儿童,但根子上,作家是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当代儿童的,也是在与‘已苏醒的童年’(内心的童年)的对话中来理解当代儿童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笔下的儿童才生动亲切,并充满真实性。”

黄蓓佳系列长篇儿童小说《五个八岁》包括《草镯子》《白棉花》《星星索》《黑眼睛》《平安夜》5部小说,通过5个不同时代的8岁孩子的成长,折射了中国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这套小说包含了作家本人对于生活和历史深切的个人体悟,以深情的凝视和回望,把对童年的独特理解融于历史的宏大画卷中,试图把当下孩子盯在试卷、课本上的视线拉长、拓展,让他们的目光能够在更为开阔的视域内自由翱翔。黑鹤的短篇小说集《驯鹿之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入了12部中短篇小说,讲述了飞禽、野兽、温和的驯鹿、奔驰的骏马这个大多数人很陌生但黑鹤十分熟悉的动物世界的故事。青年作家李秋沅的长篇小说《木棉?流年》和短篇小说集《记忆的碎片》均以她熟悉的鼓浪屿为背景,一曲曲哀而不伤的抗日英雄的赞歌,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往昔故事,伴随着鼓浪屿的阵阵波涛扑面而来。语言贵气优雅,在流行快餐化阅读的时代,她执著地挽留住了汉字的典雅之美。穿透局促的校园和家庭叙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被时光所冲刷的人性之壮美。在她的笔下,那些舍身救国的英雄们:“正气凛然、铁骨铮铮,他们视荣誉为生命,理智开明、知行并进;他们在危急关头,舍生取义、誓死捍卫正义与民族的尊严;他们是永远挺立的民族脊梁”。李秋沅张扬着一种英雄情结,其文字却又流露出和旧日时光默默低语的旖旎,一种精神贵族式的精致,华美、低徊而硬朗,为儿童文学带来一种奇异而新鲜的审美经验。

突破二:寻求世界性与本土化的平衡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加重视本土经验,并力图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打量“中国经验”。汤汤“鬼精灵童话系列”包括童话集《到你心里躲一躲》和长篇童话《来自鬼庄园的九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触及到了我国悠久绵长的鬼文化。她的童话中常常出现“蓝印花布”、“紫袍子”、“雕花木床”等中国式道具,构造了一种纯正的东方式背景和情调,里面还含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如《鬼牙齿》中的“鬼”可以变成柳树,也可以变成人。花草树木皆可成精是中国古人比较普遍信奉的思想,在《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中比比皆是,汤汤一边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很多类似的思想,同时也进行了现代性的转化,她笔下的鬼,不再是青面獠牙、阴森恐怖的,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其作品基调温暖明朗,传达出了对公平、正义、理解、同情、关爱等等普世价值的渴望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

韩青辰的“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系列,是作者历时6年时间,深入教育现场,通过全程、深入的观察,记录下当下小学生这个群体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憧憬,挫折与梦想,呈现出中国小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坚守自己的人文立场,坚守更加现代的教育理念,表达了对传统意义上“好孩子现象”的理解、同情和反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以丰沛的细节和真切的现实体验,证明了成功的教育是爱心、责任、克制和毅力等品质的综合体。

突破三:成长主题新拓展

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写作风生水起。作家们更加关注在这个复杂的时代里少年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真实的体验,而不是作家们在书斋里想象出来的,或者经过过滤的经验。如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的《没有秘密长不大》中,12岁的小主人公不得不面对父亲有个情人这样尴尬的人生难题。当成人还固执地认为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密闭的真空世界里时,孩子们却早已通过电视、网络以及他们自己的耳朵,听到、看到了很多来自成人社会的秘密,在孩子和社会、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上,是选择“遮蔽”部分生活经验DD至少是在成年人看来比较灰色、阴暗的“少儿不宜”的那部分,还是选择“袒露”,一直是儿童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201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作家们勇敢地选择了直面现实。在选择“写什么”这一点上他们少了些许顾忌,但在“怎么写”这一点上,他们尽量以诗意和温暖的笔触去化解成长中尖锐的疼痛与困惑,去抚慰孩子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成长过程中的疼痛感不仅仅来自社会与家庭,它还来自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来自命运强加于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王巨成的长篇儿童小说《震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6名少男少女被困郊外,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完全不同,在历经苦难之后呈现了人性的光芒。秦文君的《贾里日记》《贾梅日记》描写已经长大了的贾里贾梅的多彩花季。评论家朱自强和左伟合著的《属鼠蓝和属鼠灰》系列则是献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故事。郁雨君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之《神奇的太阳花女孩》《世界上另一个我》等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

突破四:儿童文学理论评论走向深化与细化

2010年因为一系列较为大型的儿童文学会议的召开,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的概貌就主要以会议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中可以看出,评论家们渴望能够发出自己独立而客观的声音。同时也能针对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与创作形成良性而快速的互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成长与发展。

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主题为“世界儿童文学视野下的亚洲儿童文学”,并推出了方卫平主编的《在地球的这一边: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些论文以全球的眼光、东方的视角和比较的方法反映了近年来亚洲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的新面貌和新动向。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提交了40多篇会议论文,围绕着中国儿童文学“如何真切地认识与表现当代儿童”、“如何打造儿童成长的精神高地”、“如何应对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如何走向世界”等四个主要议题展开研讨,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的儿童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重视资料的搜集和对某一专题的深入发掘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彭懿的《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采用文献学及版本学研究的方法,逐一比照格林童话的各个版本,从其中的差异得出结论: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确立了现代儿童观之后的产物,只有终版的格林童话才是儿童文学。王林翻译的《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美]安妮塔?西尔维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提供了权威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目,揭示了儿童文学经典诞生的秘密,这对我国蓬勃发展但又有点无序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也给儿童文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在当下儿童文学和接受对象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中介,那就是老师和家长。儿童文学研究者应该重视自己研究成果的接受对象,而老师和家长也是他们应该重视的对象之一,他们的研究至少有一部分成果应该是直接针对这一群体。简平的《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少年儿童出版社)对上海百年来少年儿童报刊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搜集和整理,对少年报刊如何推进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进行了资料翔实的论证。安徽少儿社推出了由方卫平主编的“第六代儿童文学评论家论丛”第二辑,正如方卫平在序中所言,“第六代儿童文学评论家”正在“崛起”,他们“着重从话题、论域的开辟和细部、专题研究的深入两个方面来寻找自己的论述空间”。此外,樊发稼出版了《樊发稼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少年儿童出版社)、杨实诚出版了《探索的步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家们的努力为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积累了学术资本与财富。

突破五:积极应对数字阅读与出版的挑战

如果说过去十年我国儿童文学界成功应对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国儿童文学的主要“对手”之一应该是来自数字阅读与出版的挑战。浙江少儿社和盛大文学开始联手推出全媒体小说,冒险类小说《查理九世》成为他们插在实验田里的第一棵秧苗,这类冒险侦探的类型化小说因为易于转化为网游、动漫等产品而更容易占得先机。白冰在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发言中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创作好的故事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个故事是否具备多媒体开发的元素。而叫得响、让人记得住的儿童文学人物形象,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不朽的形象,电子化开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阅读冲击的并不是阅读,而只是阅读形式,儿童文学作家创造的独特的高品质的艺术形象才是儿童文学生存的命脉。”

2010年我们已经听到了儿童文学数字化的大潮越来越近的潮音,而我们也看到了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未雨绸缪的探索与尝试。

尽管2010年的儿童文学形势喜人,但依然有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比如,我国已经是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大国,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进入欧美的还不多。如何让我国的儿童文学屹立于世界儿童文学之林?如何避免在追逐市场利润的过程中,把一些趣味庸俗的作品推给读者?如何扩大儿童文学队伍,以满足读者庞大的市场需求……难题总是在行进中产生,难题又总是成为行进的动力,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在披荆斩棘中朝向前方一步一步留下自己艰辛而又坚实的脚印。

篇3:少年儿童现象

目前, 在吉林省长春市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家聘请外籍教练员指导少年篮球训练的俱乐部, 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 良好的训练气氛, 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也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俱乐部参加篮球训练。通过观察发现, 参加训练的孩子都很热衷于这种训练模式, 陪同训练的孩子家长也很满意。打造了小范围的良好声誉, 但少年篮球俱乐部引入外籍教练员的模式目前并未全面推广, 在吉林省长春市也不过两家。通过分析引入外教训练模式的设想来源, 对比中国和外国教练员的训练模式不同。

可以通过聘请外籍教练员, 把最先进的训练理念带到中国, 并且对运动员进行最科学有效的训练, 从而实现最终目的, 提高运动成绩, 增强体质。同时, 本土教练也能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外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从而提高我国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使本土教练员掌握先进的训练理念, 和科学的训练模式。

研究的意义在于, 针对这一少数现象进行研究, 分析其存在是否合理, 是否值得推广, 以及总结出对培养本土教练的建议。

1 分析引入外籍教练员指导少年篮球训练的原因

1.1 受到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影响

早在1998年, 当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才刚进入第二个年头的时候, 当时的四川熊猫男子篮球俱乐部就聘请了中国篮球史上的第一位洋帅——美国人鲍勃·霍加德, 当时在国内体育界引起轰动。可以说四川男篮是敢为人先的, 也为如今大面积引进外籍教练打下铺垫。通过引进篮球强国的外籍教练员, 从而传入先进篮球技战术理念。我国本土教练员多为经验型, 即都是曾从事篮球项目的运动员,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缺乏体育运动科学的知识, 体育训练理论淡薄。

与此同时, 我们更看到了国外先进的训练手段, 利用科学的仪器辅助训练。所以, 在整个体育领域内, 开始大面积引入外籍教练员。

同样的思想被借鉴到少年篮球的培养中, 让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方法, 提倡培养兴趣为主, 即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是为了乐趣而训练。

1.2 受到青少年外语培训机构的影响

随着掌握外语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外语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有些机构敢于大胆创新, 直接聘请外教授课, 并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原因在于不仅可以联系最纯粹的口语, 还能在与外教的互动中培养语感。

同样的思想也被借鉴到青少年篮球培养中。引进外籍教练员指导少年篮球训练, 不仅可以练习篮球的技战术, 增强体质,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身高, 还能提高孩子的外语对话能力。这一点在外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是非常容易得到孩子家长认可的。同时, 少年儿童都是热衷于新鲜事物的, 他们会对外籍教练员的外貌、语言以及训练方法都会印象深刻, 这也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 为认真听讲, 努力训练打下基础。

2 中外教练员指导少年儿童进行篮球训练的差异

首先, 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营造的训练气氛不同。由于东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使得东西方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东方人比较内敛, 性格较为内向, 不太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西方人大多比较外向、豪放, 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点也存在于中外教练员的身上。我们本土教练在指导少年儿童训练中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 工作勤勤恳恳, 踏踏实实。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往往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不能够一如既往的练习教练安排的动作, 注意力分散的心里现象是存在的。外籍教练员则性格外向, 常常手舞足蹈,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够对训练产生兴趣。外教能在训练不断的烘托训练的气氛, 不断的鼓励孩子完成动作, 有时完成的好, 他会和其拍手庆祝。有时一个队在游戏中, 获得胜利时, 他会编排一种庆祝方式并参与。

其次, 体现在训练方式的不同。本土教练在指导少年儿童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 采用的往往都是比较枯燥的、机械化的练习。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提高能力, 但是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里特征。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丧失对训练的兴趣, 练习热情减少, 练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外籍教练员多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 通过利用游戏、比赛的途径, 检验练习效果。这样不仅能提高训练热情, 使其在平时训练中刻苦训练,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从而促使其自觉练习。还能通过游戏检验训练效果, 培养孩子们的优胜感。

通过观察发现, 外教的训练方法非常新颖, 这一点上本土教练缺乏创新意识。在一堂训练课的前几天, 他通知所有家长在下次训练的最后半小时, 穿运动鞋来到体育馆, 与孩子们一起参加互动。并在这堂课上教授孩子们“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击地传球”、“双手头上传球”, 并且告诉孩子们, 必须掌握动作要领:传球时上步;传球手型;传出球的位置;接球。一会儿让孩子们当教练教自己的家长;练习这三种传球。这一新颖的教学方法迅速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不但认真学习技术动作, 而且还要思考如何教会家长。随后家长参与互动, 每个孩子都认真的教家长这三种传球, 可以听到很多孩子能叙述出之前外教所教的四个要领。这种训练方法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 同时, 孩子通过教授家长也加深了自己本身对技术的记忆。

3 家长眼中的外教篮球训练

对家长的访谈, 第一个问题是了解为什么让孩子来参加这个俱乐部的篮球训练。主要原因为:孩子本身的兴趣, 增强体质, 练习英语口语, 更重要的是对外籍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普遍认可。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外教指导青少年儿童篮球训练。主要原因归纳为:对俱乐部的模式的认可, 对外教的训练氛围的赞扬, 普遍认为通过训练可以提高篮球水平和英语能力。

在这几种原因下让孩子参加训练, 虽然原因不同, 但都对聘请外籍教练员执教认可。

其实, 中外教练员的水平在指导这个年龄段队员上, 不是很容易显现出来, 但为什么外教就能受到认可, 主要在于活跃课堂氛围和培养孩子兴趣上, 这一点本土教练做的是不够的, 往往只关注孩子练的是否努力, 不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 慢慢的会使孩子练习具有被动性。

4 对我国教练员的启示

(1) 不应按外籍教练员的方法照单全抄, 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要借鉴外教训练方法的同时, 不断总结、积累, 发挥创新意识, 最终创造同时具有东、西方篮球训练。优点和科学性的中国特色篮球训练方法, 为中国篮球的后辈培养做出贡献。

(2) 保持本土教练员的优势, 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 倡导训练的科学性。

(3) 创造有利条件, 尽可能的多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 积极参加外教培训班。

摘要:由于东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外教练员指导训练的方式截然不同。本土教练指导少年儿童训练中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 却忽略了一点, 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够一如既往的练习动作, 注意力分散的心里现象是存在的。本土教练在指导少年儿童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 采用的往往都是比较枯燥的机械化的练习。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能力, 但是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里特征。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丧失对训练的兴趣, 练习热情减少, 练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外籍教练员则性格外向, 常常手舞足蹈,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够对训练产生兴趣。外籍教练员多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 通过利用游戏、比赛的途径, 检验练习效果。这样能提高训练热情, 从而促使其自觉练习。

关键词:气氛,优胜感,兴趣,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郑钢.外籍教练执教中国男篮启示[J].首都体育学员学报, 2005, 17 (1) :79-80.

[2]李元伟.以我为主, 用好外教, 完成北京奥运会历史任务[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 2005-11-26.

[3]李元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开创中国篮球新局面[R].全国篮球工作会议报告, 2005-05-27.

[4]任海.外籍教练:国际体坛的世界公民[J].体育博览, 2002, 7:18-19.

[5]辛江.中国体育“洋务运动”[J].中国体育, 2005, 5:90.

[6]孙民治, 杜俐, 李颖川.试论篮球教练员的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 1998 (5) .

[7]于爱萍, 阎亚莉, 李凯.从外教授课看中外教学之差异[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篇4:城市里的“留守儿童”现象

很自豪

“留守”让孩子比同龄人更独立

今年11岁的蓝翊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年寒暑假都一个人在家。迄今为止,她已经当了3年的寒暑假“城市留守儿童”。从一开始害怕、偷偷哭,到现在可以自如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三年的“城市留守儿童”生活让蓝翊丹比同龄人更独立。

蓝翊丹的爸爸妈妈是双职工,上幼儿园时,蓝翊丹寒暑假都是继续留园。一年级寒暑假,蓝翊丹被送到私人留托班。上了二年级,妈妈征求她的意见,她勇敢地选择独自在家。

听女儿说要“留守”在家,蓝翊丹妈妈开始给她上安全教育课:把门锁好,陌生人敲门不要开,小心电器,不要随意碰电插板等。因为蓝翊丹喜欢和朋友在QQ上聊天,妈妈还特别提醒她不要乱点链接,玩电脑时间不能太久等。妈妈还专门买了一套《儿童安全手册》给女儿。她说:“有时候大人说很多,孩子可能听完就忘记了,但这些安全手册图文并茂,孩子喜欢看,更容易记住。”

蓝翊丹妈妈说,自己不会将电源拔掉或限制孩子上网,因为那样治标不治本。她选择跟女儿讲道理,并告诉女儿电脑玩太久对眼睛、脊椎都不好,要爱惜自己。

刚开始把女儿独自留在家时,蓝翊丹妈妈说自己还是比较担心的,每隔一小时就会打电话给女儿,知道她没事才放心。因为家距离单位不远,到了午饭时间,妈妈就会回家把女儿接到单位食堂吃午饭,午休完再送回家。

蓝翊丹刚开始“留守”家中的时候,妈妈会给她制订计划,几点起床、幾点做作业、几点休息等都列得一清二楚,还给她买各种课外书。后来,这些事都是蓝翊丹自己做了。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寒暑假在家都有人照顾,而自家孩子却一人在家,蓝翊丹妈妈说自己心里还是有些愧疚。但是想想自己八九岁时,大人也经常不在家,自己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做饭等,也就慢慢宽心。八九岁的孩子其实可以做很多事,只是大人不敢放手。

蓝翊丹说自己胆子小,刚开始独自在家时也很害怕,还偷偷哭过。不过,没几天她就适应了。每天父母上班后,她就开始看书、吹长笛、写作业等,生活很充实。这个暑假,书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她特别喜欢“阳光姐姐小说派系列”以及《马洛尼成长记》,这些书她至少看了3遍。她说,每天能不被打扰地静静看书,其实也挺好的。

很欣慰

留守让孩子给父母做饭吃

12岁的邓书远和邓至臻是一对双胞胎,因为没有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妈妈上班又忙,从8岁开始,爸爸就有意识地培养兄弟俩的自理能力。现在,他们不仅可以照顾好自己,还能做饭给父母吃。

邓先生说,孩子能否独立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有意培养的过程。从双胞胎儿子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邓先生就不再接送他们上下学。“你们两兄弟过马路时要手拉手,注意红绿灯,绿灯亮了才能走。”邓先生说,刚开始每天早上他都会反复提醒双胞胎儿子要注意安全,观察几天后发现他们过马路都会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小心翼翼的,他也就放心了。

两个孩子8岁时就开始学做饭,从最简单的蛋炒饭开始。现在他们12岁了,放假还经常结伴去买菜,不仅会做蛋炒饭、西红柿鸡蛋汤和荠菜蛋汤,连红烧肉、清蒸鱼都会做了。放假期间,一到上午11点、下午5点,兄弟俩就开始准备做饭了,爸妈一回家,饭菜就已摆上桌了。“一回家就能吃上两个孩子烧的菜,真的很欣慰。”邓先生说。

儿子8岁时,邓先生经常出差,有时候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孩子的妈妈有时候也会出差两三天。这期间,两个孩子就只能“留守”家中。当然,孩子独守家中,父母要提前做好安全教育。邓先生说,最重要的是用电安全,他先用胶带把插头的口封起来,避免孩子去玩。此外,邓先生还让兄弟俩互相监督,要是其中一人玩水、电,另一个人要及时劝阻,回来后告诉父母就会奖励吃一顿大餐。有一次,哥哥拿笔去捅插座,弟弟赶忙制止,等父母回来后,弟弟就吃到了一顿大餐。

此外,为了让两兄弟对水电安全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邓先生还下载了许多安全视频给他们看。看完后,两个孩子就不敢乱玩水玩电了。

两个男孩在家,没有大人看管,邓先生最担心的是孩子长时间玩游戏,无法自控。邓先生说,儿子现在还小,玩心重,即使大人在家,两个人玩起游戏来也常常没有时间观念,大人不去叫,连饭都会忘记吃。

有一次,邓先生让哥哥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让弟弟在旁边拿着戒尺监督,只要哥哥的手离开键盘,弟弟就马上拿戒尺敲打哥哥的手。哥哥刚开始玩得很开心,但是过了一个小时,就实在撑不住了。这时,邓先生开始跟双胞胎儿子讲道理:“游戏是能带来快乐,但是如果强制让你一直玩,你也做不到。游戏可以重来,但是生活每天都是直播的,没办法重来,花太多时间在玩游戏上是非常不值得的。”此后,双胞胎兄弟玩游戏的时间少了,也懂得劳逸结合了。邓先生说,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可能的,但是让他们有自觉意识很重要。

很苦恼

留守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小叶今年16岁,从小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长大。由于妈妈经常要去外地出差,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不在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小叶基本上都是由保姆带大的。保姆为了省事,喜欢给她看动画片。

小叶稍微大了一些后,妈妈把外婆从老家接来照顾她。平时妈妈不在家,小叶便由外婆照看,家长会也常由姨妈代开。或许是从小没有家长在身边督促学习,小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点吊儿郎当,作业常常拖到半夜十一二点才写完,学习成绩也始终徘徊在班上的中下游。

nlc202309081110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妈妈给小叶报了不少一对一的补习班。但小叶时常走神,因此即便开了“小灶”,成绩也未见多大起色。妈妈有时出差回来,看到小叶的成绩单很生气,忍不住就会揍她一顿,也因此把小叶推得越来越远。渐渐地,小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会哭着找妈妈,对妈妈收拾行李出差或是回来,也变得无动于衷。

步入青春期后,小叶逐渐叛逆起来,开始挑战妈妈的权威,大有“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的架势。妈妈叫她多吃点肉,她说怕胖不吃;姨妈喊她去爬山,她说太累不去;就连学了多年的小提琴,她也不碰了……

有时候,小叶也会想念一年难得联系几次的爸爸,多年来父爱的缺席让她对男女关系既神经大条又非常敏感。她有几个好哥们儿,平时和他们打成一片。可有时,小叶却也会因为陌生男孩问她要电话号码而怦然心动,甚至迅速坠入想象中的“爱情”,这让妈妈很苦恼:“就因为男孩对她稍微体贴一点就心动,以后被骗怎么办?”

娜娜今年刚上大学,初中开始便和奶奶共同生活。那时,爸爸妈妈在北京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她便成了非典型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娜娜说,小学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过得很快乐,自己也一直是个乖孩子,学习成绩常常排在班级前列。

爸爸妈妈去北京工作,娜娜虽然有些不舍,但也觉得自己更自由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变得不爱学习,上学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成绩一落千丈,初三时甚至不想上高中了。爸爸妈妈隔两三天打一次电话给娜娜,但“山高皇帝远”,也管不了太多。

娜娜说,当时上的初中是私立学校,很多和自己差不多情况的同学,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玩。父母虽然在外地,但在物质方面从不亏待娜娜,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大多数同学还在用黑白小灵通时,她就已经用上彩屏手机了。“我基本都不和他们沟通。”娜娜说,和爸爸妈妈一讲话就会吵起来,于是便不再跟他们讲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便只能从奶奶那里打探她学习生活上的情况。直到现在,娜娜和父母的关系依然很疏远。

专家分析:

“城市留守儿童”是非典型的“留守儿童”

一位老师说,在日常的咨询案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生活富裕的“城市留守儿童”。一类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儿童,这部分家长多是处于事业打拼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或是企业高管,因为应酬多,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另一类是父母在外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里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自己独自生活。

“城市留守儿童”其实是非典型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不缺课外书、高级玩具及游戏,在物质上比较有优越感。但他们精神层面空虚、生活单调,更多地会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小一点的孩子表现为任性,我行我素,不听劝说;而大一点的孩子往往选择玩游戏,与父母缺乏交流,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等。

而随打工父母进城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低,收入有限,孩子接受的课外读物和课外兴趣班较少,业余生活很贫乏,性格要孤僻一些,容易自卑、封闭,但一般更独立。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沟通,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上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纠正、引导,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有的不但得不到父母充分的爱,还被父母苛责,往往会对父母产生怨恨,逆反情绪严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老师认为,有时“留守”的现状无法避免,但作为家长应该尽量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尽量减少应酬,多点时间陪陪孩子。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高低,要让孩子觉得被爱、被欣赏。

另外,与孩子沟通多用积极正向的词语引导,少批评。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很多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怎么一点自信都没有,其实正是这样的话语把孩子的自信心打没了。这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仅不被接受,还不被欣赏”的心理,使他们缺乏自信心。

父母还可以多陪孩子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平等和遵守规则,寓教于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6岁前的孩子,可以在清晨或睡前给他们讲故事、唱歌,都是很好的陪伴。

作为父母,即使外出,也可以打电话与孩子沟通联系,既要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支持,也要注重与孩子心理情感上的沟通。比如,给孩子讲外面的事,鼓励孩子上进,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多与同龄人一起玩,学习交流的技巧和与別人的相处之道等。毕竟,对于留守的孩子,父母要更加用心,才能满足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望。

【编辑:潘金瑞】

篇5: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 (照抄)

[日期:2011-02-15]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你正在浏览的社会学论文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主要是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这些孩子的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出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来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篇6: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阅读此份问卷。此卷是为了解我市青少年教育及青少年犯罪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问卷,并将合适选项写入()中,或在_____处留下您认为合适的答案。

您的性别:男_ˇ___女_____

1.你认为现在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什么趋势?(A)

A.上升B.下降C.保持原状D.不清楚

2.你认为我国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机率高吗?*B

A高B较高C一般D较低E低

3、您认为,或在见闻的案例中你了解到导致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以下哪一项(A)

A 学校B社会C 家庭D 其他

4、您觉得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犯罪影响最大?(A)

A过分溺爱 B管教少,鼓励独立自主 C不闻不问 D严格管束 E放任自流

5、你的家长与你经常交谈吗?(偶尔)内容是关于什么?(A)

A.学习B.感情C.金钱D.娱乐E.其他:

6、你认为学校现在的管理体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帮助吗?(B)

A.很有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有帮助D.可能助长犯罪

7、.学校有没有组织过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A)

A.经常B.有时C.偶尔D.从不

8、在下列导致未年成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中,您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A.不良社会风气影响B.家庭管教不当C.学校教育疏漏

D.叛逆心理和侥幸心理E.传播媒体和网络游戏的有害信息

F.家庭贫困或父母离异G.其他

9、如果您和一位少年犯接触,会感到恐惧或紧张吗?是否会刻意保持距离或戒备?(B)

A.不会紧张并不会保持距离B.不会紧张但还是保持一定距离

C.会紧张但不保持距离D.会紧张并保持距离

10.你所了解的案例中当事人所用犯罪手段如何?C

A极其残忍 B比较残忍 C一般 D含有慈悲心理

11.你的朋友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认识的?*A

A同校B同一社区C娱乐等其他公共场所D通过网络认识

12.(可多选)在你朋友或同学之中是否存在以下现象?*A B C D

A.粗口骂人 B.拉帮结派,打架 C.攀比炫耀 D.非主流现象

13.(可多选)你过去是否有过下列行为?A

A旷课B逃学C夜不归宿D流浪E私奔F以上均无

14.在与周围人发生争执(吵架、打斗)之后,是否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当时缺少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 A

A会意识到,并且我往往会事后意识我的自尊心在当时所受到的伤害,没有我当时想象得那样严重,如果当时会冷静一下,或许会找出比攻击对方更为适宜的处理方式

B没有这样想过,相反,我还觉得别人才缺乏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我打伤别人,实属活该

C没感觉,事情过去了,就不会再想了

上一篇:我身边的英雄故事下一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预测试题(二)-中大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