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4-07-11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共14篇)

篇1: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整理玩具

让宝宝自己玩玩具,玩完后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爸爸妈妈用正确的语言提示,比如“记住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家’在门边衣橱最下边的一层”。只有当宝宝听到规范的、细致的描述时,他们才能听懂这些词汇,准确摆放玩具。

藏猫猫

家长和宝宝可以轮流藏起来,当宝宝猫起来时,家长要对自己寻找过的路线有一个“实况报道”,让宝宝想像家长的位置;当家长猫起来时,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宝宝通过寻找声音和分辨描述的路线找到爸爸妈妈,还可以增加他的成功率和自信心。

画室内地图

宝宝3岁左右,拿出一张大纸上,让宝宝画出房间的墙,并标出窗和门的位置。 和宝宝一起剪出不同颜色,形状的粘贴纸片,代表房间的不同区域,画地图能让宝宝学会在整体上认识一个空间,对于发展宝宝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宝宝的方位感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篇2: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加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弄清法则的来龙去脉,思考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既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钥匙。

(二)计算教学,必须常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小学生做的题目固然不少,但教师往往只管“对”或“错”,不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做:“9+6=15”,有的是数小捧数出的,有的是用凑整十法口算的,也有的是死记硬背得数口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样,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借此机会,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口述想法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题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分析引路,训练思维。目前,部分教师只教给学生算式,不教给算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让学生机械记忆,模仿做题,结果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篇3: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联系密切, 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呢?我通常的做法是, 利用教材, 借助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 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 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应用题的结构, 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 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学, 一是比较的标准——弄清两数相比时, 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弄清不同的比较形式所得出的比较结果的含义。同样, 在教学中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 要求学生先画作为标准的线段, 再画表示与这个标准相比的线段。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 我通常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 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 重视概念教学, 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后, 我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 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 然后把它分成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 其中三面有红颜色, 两面有红颜色, 一面有红颜色, 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初看这道题, 似乎不好下手。首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计算, 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 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

再想一想:三面、两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 (可画图帮助分析) 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 通过分析, 学生推出答案。

因此, 我在进行工程问题的教学时, 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 而是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 研究思考问题。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 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 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 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在学生分析了数量关系, 求答以后, 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解答:

1. 加工1800个零件, 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 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 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2. 加工180个零件, 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 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 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解答完毕, 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如果继续只改变要加工的零件总数, 想一想两人合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变化?是多少? (2) 为什么只改变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 并不改变合作的时间? (3) 我们把工作总量用“一批零件”代替具体数量行不行? (4) 把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 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 (5) 这道分数应用题是研究哪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解答完毕, 老师以肯定的口气告诉同学这样的题叫做研究工程问题的分数应用题。由整数的工作问题的思路发展到分数的工程问题的思路是知识本质的抽象, 是解题思路的飞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 自己得出结论, 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 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小学的最后阶段,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

摘要:小学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 是新课改的要求, 更是使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得到较大发展的要求, 也是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

篇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08-01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了积极作用。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了以下形式训练学生的能力,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读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叙述,可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兴趣,加深了解式子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一根绳子长6/7米,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

列式为:6/7÷2=?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用几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叙述。

1、按意义叙述。(1)把6/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6/7的1/2是多少?

2、按各部分的名称叙述。被除数是6/7,除数是2,商是多少?

3、按运算关系叙述。(1)6/7除以2,商是多少?(2)2除6/7商是多少?

4、按乘除逆运算关系叙述。(1)什么数乘以2等于6/7?(2)一个数的2倍是6/7,求这个数?

二、通过编题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数学算式编应用题,可以加深对算式实际意义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以及求异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820-45×8)÷10要求学生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

1、有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斤,每筐苹果45斤,每筐梨重多少?

2、有甲、乙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长820米的公路,甲队工作了8天,乙队工作了10天,正好完成,四队每天修45米,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820千米,客车货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客车开出8小时后出故障,货车行驶10小时同客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在一题的基础上,扩题变换,缩题变换,逆向变换等,通过变换,让学生认识应用题中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求解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列式为:2500×(1-3/5)

将上题可进行如下变换:

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

2、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3、一个发电厂原计划运进2500吨煤,实际比计划还多运3/5,实际运煤多少吨?

4、一个发电厂原计划运进2500吨煤,实际比计划多运3/5,实际运煤多少吨?

四、通过一题多问与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找出合理的、新颖的、独特的、最佳的解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化肥厂计划第四季度生产化肥8500吨,十月份完成计划的35%,十一月份完成计划的34.5%,十二月份再生产多少吨就完成了计划?

可将上题的问题进行如下变换:

1、十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吨?

2、十一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吨?

3、十月份、十一月份共生产化肥多少吨?

4、还要生产多少吨?

5、十月份比十一月份多生产化肥多少吨?

如:一筐苹果一筐梨,从一筐梨中拿走10千克,这时梨比苹果少8千克,一筐苹果24千克,这筐梨原有多少千克?

1、线段分析示意。

启发学生说出图中各线段表示的意思。列式:24+(10-8)=26(千克)

2、表格式示意。

列式:24-8+10=26(千克)

篇5: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施益东.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7):78-79.

[2]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32):112.

篇6: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篇7: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篇8: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总是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和方法去观察生活实际,学生就可以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实践检验真理,真理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数学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周率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这一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从圆各个部分的名称出发,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完成对圆周率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圆周率这一数学名词就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了。

二、要从感性出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定律、法则及各种概念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显然要差一些,在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任何事物都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从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角的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关于角的模型和实物,可以结合生活中扇子、剪刀形成的角以及五角星、三角板中的角等等演示来理解角的含义,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不善于对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组织,因此,只会对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表达,他们很少深入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引导、示范加指导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启发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发挥。

篇9: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逻辑思维;悬念 ;疑问

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改革方针,就是提出了小学数学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主,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而且要以培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有用人才为目的,开展小学数学教育。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懂得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为了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个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发挥教学功能,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数学兴趣,增强数学意识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便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建设的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开端,他们获取知识的多少的关键因素包括两个,即外因-------教师的教学;内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的内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因素,而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靠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维持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作为数学教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疑问,激发数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质疑,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疑问,自然就想解决疑问,因而就非常自然的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探索结果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因为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是对任何陌生或者神秘的东西都感到稀奇,都有想要解开谜团的欲望,所以在教学当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总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制造悬念,设计疑问,以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对学生要积极地予以肯定和表扬。心理学证明,任何人都有希望被赞扬的和鼓励的愿望。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比大人更愿意被表扬和鼓励,在被表扬和鼓励的心态下,会有更大的学习欲望,其目的就是愿意继续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所以教师就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平时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长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及时的进行表扬,就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远超过言辞苛刻的批评。批评学生时,教师因为批评学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被批评的学生就会因为受到批评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或者仇视心理。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就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是所有教育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表扬,少批评”这一教学原则。

教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对他们一视同仁,消除他们的消极心态,重新树立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时候,除了适当降低对于他们的要求,还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在精神上进行鼓励、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会更愿意学习数学。

3、联系生活,增强数学意识。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用人才,服务与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小学阶段应该加强学生实际与理论的结合的思想意识,从而加强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观念。在培养学生这种意识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理论教导,而是把数学知识借助生活实例,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就能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数学思维

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但是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知识就会变成无限的,学生就会运用正切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学习新知识,补充知识的不足,使知识得到更新。但是纵观我们原来很长久以来的数学教育,总是存在许多令人不满的弊端。

1、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之后,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学习别人新进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快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捷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比如网络,因为现代网络已经普及,信息量大到无限,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网络中的教学视频,教学文章,获得优良的教学资源。报纸杂志也是较好的途径,尤其是有关于教学方面的杂志,如《河北教育》,其中就有很多优秀的教学心得体会与教学论文。还可以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也是很好的方法。

2、认真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许多教师能积极学习新教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认真的予以践行,说是一套,做事一套,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要想使新的教学形式发挥真正的效能,必须要广大教师从自身认真做起,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把教改工作贯彻落实。

总之,实行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作为数学教师非常有必要从自己做起,从工作实际做起,以认真、严肃地态度,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掌握新课改要求,改变自己的落后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篇10: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人的逻辑思维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主要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有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定基本,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里所讲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大纲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什么在小学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呢?个人体会有以下两点。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人一度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一,根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有普通思维的特点,例如在解问题时,也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阶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有想象的参与。另外,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从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思维首先要有逻辑思维做基础。其次,人们的一般思维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说,发展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但是如果把创造思维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来,对小学生说就要求太高了。此外,由于创造思维这一过程本身比较复杂,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还很不充分,还难以具体说明它的内涵,要在小学里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就更困难了。也有人强调小学数学应着重发展辩证思维。这也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辩证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有一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做基础。而且从小学数学内容来说,虽然有些内容能够反映辩证思维的某些规律,但有很多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对加与减,可以说是相反的运算,两种运算相互依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不好讲,因为还没有学过负数。另外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9—11岁才开始萌发辩证思维,显然比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得晚。因此在小学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时过早。在小学只能结合某些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唯物辩证观点的因素,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而不是讲辩证法。例如,讲整数加法与减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它们是相反的运算,是相互依存的;讲分数乘除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两种运算在分数中可以相互转化。

篇1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构思出思路新颖、内容丰富的文章。那么,沉重作文的求异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想得开。就是在某种思路的启发下想开去,达到求J的目的。如写《我的妈妈》,别人写妈妈“胸怀宽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其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孝敬老人等。也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写妈妈的不足:偏爱、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些例子,沉重的思路便打开了。

二、想得活。也就是思路灵活多样,不落窠臼(kējiù)。如写《教师节里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往往只想到为老师打扫办公室、献花、送贺卡等,思路较窄。如何引导学生想得活呢?那就要从新的`角度去选材、构思。比如平时老师访问沉重,如果教师节里有学生去采访老师,倾听老师的心声,写出老师的甘苦,思路不就活了吗?

三、想得奇。也就是思路奇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爸爸爱抽烟,虽然家里整天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但是我从不为这而恼火。”确实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是小作者后文交代:“因为爸爸对工作实在太负责任了,常常到深夜没有休息,需要靠烟来提神。”如此一讲,确实又在情理之中,比平铺直叙,要高明得多。

总之,沉重具备了思维的求异能力,无疑便具备了创造性的“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水平就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12: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依据《考试说明》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要求比较问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点?要求综合归纳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高潮?各有什么特点?要求推理说明的问题: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篇1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 推理法与归纳法

推理与归纳是培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基本方法, 许多学科知识一般规律的得出都需要运用推理法与归纳法来实现。尤其是数学学科的知识, 其包含许多法则、性质、运算定律等, 这些内容和结论一般都是采用推理的方法来生成, 利用归纳法来总结和概括出一般规律。

2. 分类法与比较法

一般情况下, 学科知识的加工与整理都需要运用分类法来辅助, 同时还需要运用比较法来研究同类或不同类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 以此推理和得出新的结论。分类法与比较法是人们展开想象、思维的基础, 其融合并贯穿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整个过程。

3.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被研究对象本质的思维方法, 其中综合法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所有关联内容都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系统研究;而分析法则与综合法不同, 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适当分解, 有针对性地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综合法与分析法一个从整体出发, 一个从细致出发, 两种方法以互补的方式促进着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4. 概括法与抽象法

概括法是指对同类事物的同一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以获得统一适用的规律, 而抽象法是指将客观事物中的本质与共性提出来并转化为简单具体的模型。概括法与抽象法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对概括法与抽象法的掌握。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 因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的教学, 积极采用合适、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慢进入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当中, 并从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探究乐趣和成功喜悦。

2. 重视问题的引出, 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 进而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掌握思维及能力。从本质上说,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思维活动, 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教学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进而正确指导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引出, 借助问题来展开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指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逻辑思维的常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 以促进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3.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道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有许多种,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与知识的掌握水平来寻找解题的方法,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积极寻求解题的多样化。如此,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思考问题、寻求多样化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所以教师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局限于对一种解题方法的讲解以及固定学生的数学思维形式, 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 在严密逻辑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想象、思考, 鼓励学生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及能力的不断发展。

4. 提高练习题的难度,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后, 还需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当然要想通过数学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就需要加大数学练习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 在一定基础上提高练习题的难度,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来完成作业, 从而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 学生通过攻克这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 不仅训练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因而, 小学数学教师更需要从小抓起, 充分认识培养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淋淋.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1)

篇14: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实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发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让问题在自己的头脑中先有一个具体的思维框架,最后经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实质,好多学生遇到比较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就望而生怯,读过一遍题干之后,就以“不会做”、“看不懂”等字眼搪塞过去,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遇到比较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采取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方法,可以针对问题自我提问,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应该分为几个步骤?这个数字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进步。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逻辑思维的养成

1.熟读题干,细化问题解决步骤

要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做题思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题干,弄清问题的实质,之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分步骤解决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把问题实现模块化的处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增强。例如:6×8×5=?这样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特性,可以先8×5得出十的倍数,再进行计算把问题简单化,再进行计算,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习题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习题训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相关原理习题的演练,而且在课后作业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适量的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的力度,之后对问题进行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694+2606=?这样的题目,按常规方法是直接相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进行拆分,694+6=700,700+2600

=3300。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提高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实现练习难度阶梯式变化,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对练习的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变化,根据由易到难的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调整,在不同题型、不同难易程度的的习题训练过程中,逐渐的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的差异,设计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随着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得到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可观的提升与强化。例如:在传授角、线知识时,可以先利用教具进行传授,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有这些知识特性的物品。比如,地面与门都是直线,那形成的角就是直角。不断的以趣味性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强化学生逻思维。

三、注重个体差异,启发不同的逻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启发不同层次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每个班级由几十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教学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大,一种问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和理论时,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解题的思路和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对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最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用心完成课程设计,巩固和深化逻辑思维

通过以上的习题训练、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众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一套逻辑思维,为了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使逻辑思维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做到瞻前顾后、合理规划、认真落实。所谓瞻前顾后,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新课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去温习和回忆上一节学过的主要知识点,然后再联系本节课要讲的理论知识,使得课本的知识实现紧密的串接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够促使学生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规划,指的是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和习题的设置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把知识内容模块化处理,使知识点以直观、简便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益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落实,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及课外习题演练能够认真、严格按照正确的思路完成,单凭课堂的45分钟,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的全部掌握和消化,对于一时难以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很必要而且很重要,但是这个培养过程需要我们耐心、认真的去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做到信息的反馈,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迅速养成。

上一篇:武术课总结3000字下一篇:案场经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