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

2024-05-18

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通用13篇)

篇1: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

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

微信群里,同名同姓的同学发来信息,诚邀大家这个月末参加她女儿的新婚之宴。一晃,她的女儿将要出嫁了,青春好年华呀。兴致之中忙赋诗一首贺喜:刘家有女初长成,二二年华披嫁衣。心似小鹿比蜜甜,父母叮咛永牢记。勤劳致富不忘本,夫妻恩爱双比翼。众亲祝福齐天下,幸福花儿洒人间。

很多时候很是感激网络,它无形中又把我们这些分散在各个地方,曾经失去联系的同学紧紧的锁在一起。红白喜事,同学聚会,群里一吆喝,准有人响应。哪像我们那个时代,没电话没手机,全凭写信抑或亲自跑一趟。同学之间的所有事,我是差不多都错过了。眼看着我们的下一代又走在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上,说不上是喜悦还是伤感。

也许,年龄渐长,对往事越是留恋, 常常一个人陷入回忆中。窗外,阳光暖暖的,透过窗棂,那米阳光斜斜的照进来,心头暖暖的。这样的时刻,是不是特容易想起某个人某些事?

记得那时我们班有两个叫“杨英”的,同学们为了区分我俩,按个子高矮叫她小杨英,我自然就是大杨英了,尽管她还年长我一岁,语文老师却亲切的叫我长辫子杨英。课后,常有同学背后故意的叫唤杨英,杨英,当我俩回转头答应时,他们就会故作正经的说,又不是叫你,尴尬的事常有发生。记得杨英是这样给我留言的:缘分使我俩认识,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当时的我却并没觉得同名同姓带给我多大的快乐与荣幸,反而觉得麻烦多多。以至于文理分班时,我决然的来到了理科班,只为了早日与同名同姓的同学不在同一个班,尽管我是那么喜欢文字,尽管我是那么的讨厌数理化。可是多年后我才深觉当时那个决定是多么的愚蠢,与同名同姓的同学同窗是多大的缘分与稀少。可惜,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如今的我在同学圈仍是大杨英,她仍是小杨英,只不过她的女儿就要出嫁了。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功夫,我们就要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了。

青春,总是让人无法忘怀,那些人那些事就这样鲜活的跳跃在记忆中。少男少女的心扉开启着最美的情怀,情窦初开该是那个年龄最美的诠释吧。谁的心中没有暗自倾心的`人儿,谁没有默默勾画梦中的情人?学校是禁止恋爱的,可是人的心是禁锢不了的。高三那年,我们班就有一对高材生偷偷的恋着爱,女生和我同桌。男生大概和女生的家相隔不远,每天羡慕的看着他俩同出同进,看着他俩在学习上比翼双飞,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叫他俩是学习尖子呢。印象最深的就是男生总是偷偷的在女生抽屉里放上一个苹果或者一块沙琪玛抑或一颗巧克力,让同桌的我垂涎三尺。那年的高三,我终没有拿到高考的试卷,在筛考中就被淘汰下来了。我也没有看到那对高材生是否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是否继续着他们的青春之恋。我们就像断线的风筝再也没有联系。很多次我都会想起他俩,想起他俩若带羞涩躲闪的双眸,想起他俩苦读勤奋的背影,想起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想起那首《同桌的你》的歌: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多年后,问过曾经的同学,知道了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个中原由我们不得而知,很是为他们惋惜。如今的他俩分散在不同的两个城市,不再联系不再关注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三十年了,我也和他俩没有再见过面,男生挂在同学群里,我倒是想调侃他,当年咋不给我也捎带点零食?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还是不敢去触摸他的伤口?女生不知踪迹,还是她想彻底的把过去的一切忘却?

其实,越想忘却越容易想起。新保也是我们同学中的一员,可惜的是他早已不在尘世了。新保离开人世有几个年头了?在这个世上还有多少人能忆起他?偶尔同学聚会也少有人问起,他已经在我们这帮同学的记忆中渐渐消失,甚至有人会诧异的问‘新保是谁?’我感到悲哀与心痛。在我印象中新保一直是个很独立的男孩。年幼父亲因公逝世,母亲改嫁,他是在姐姐的关照下长大的。记得读高中时,他为了生计,整天空闲时就泡在邮局,贩卖邮票赚取微薄的利润。我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爱上了集邮。那时他很节俭,一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年幼我们却不知他的窘态,还因此取笑过他,现在想起真有点后悔,可惜这份迟来的道歉新保却永远也听不见了。为了不拖累姐姐,他高中也没有毕业就入伍当了一名战士。在部队他是一名勤快的好问的新兵,入了党并当了一名文书。因为投缘我们书信交往了几年,他渴望亲情渴望友情,我也常常捎去同窗的问候与关心。那时我经常收到来自军营的带着特殊记号的书信,他也常说我的信给他单调的生活带去了快乐并慰藉了他一颗独在异乡的游子的心,我们居然只是一对很谈得拢的异性朋友。后来他退伍回到了岳阳分到了一个很好的单位,他忙事业我忙生活失去了联系。再听到他的消息时却在他离世后的几个月后,为此我情绪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心情好久难以平复,为失去了一位挚友而伤心,为没有送他最后一程而遗憾。他一生命运多舛,风华正茂的年龄却早早离开了人世,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回忆与懊恼。很多时候我就这样想起了他 ,想起了那段青葱的岁月,那年那人正英姿勃勃的看着人世的一切,仍那么年轻那么俊朗。

很多时候我就有了一种想倾诉的欲望,想与人唠嗑,说说那段过往,说说那年那人那事……

岁月如烟,终于明白没有来日方长,余生的路有你们一如既往的陪伴才是今生最大的幸福。你,你们,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感谢岁月!感谢遇见!感谢走过!感谢陪伴!感谢!!!

篇2: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

【篇一:那年·那人·那事】

我不是忘记了他叫什么名字,而是不知道他叫什么。

半年前,在广场的那一次偶遇我们彼此是过客。

那曲歌。你的《你存在》是如此的温柔、《可惜不是你》却让人泪眼婆沙。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歌声里’那是简单的歌词,可我听到却喜欢一个人傻笑。对于他,没有爱恋,有点崇拜,敬佩、喜欢他的歌声。那次以后我曾在广场徘徊良久、因为好想好想再听到他唱歌,但我们还会相遇?我不知道。有时候我在想,他的轮廓在我记忆中已经没有了印象,就算见到又未必认识。手机里再次放着《你存在》,歌词跟我们很像(也许是我太自恋了)他喜欢音乐,这是他的理想,他应该在努力,执着着自己的追求。可能在某一天我可能在重温回忆的声音、然后在电视里听见久违的声音。

那么我也应该执着自己的追求。

谢谢他,给我留下一些回忆。他~一个过客。用歌声书写回忆的陌生人。那年、那人、那事。

【篇二:那年·那人·那事】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结束2015年了。这一年里,哭过,笑过,失望过,也曾挑灯夜读到十一点,但这些,回想起来,正像一本相册,记录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翻开这本相册,第一张便是小学毕业时,和班主任与全班同学的一张“全家福”。那一天,我们“师生痛哭”,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大家红红的小眼圈呢!

相册的第二页没有任何照片,只有几滴泪珠的痕迹,这一页是不堪回首的、是凌乱的、支离破碎的友谊。那一天,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冰冷的文字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友谊。两年前,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学校开辟初中生活,很幸运,我们几个铁子被分到了同一班,但是,好景不长,半个月后,第一次战争打响,最终以冷战一周结尾。本以为吵过了,这份友谊会更坚固,不料,以后的每周都是冷战。我也知道,到了新环境要适应,所以友谊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却不知,一适应就是一年。

终于,大家都受不了这种生活,最终决定各走各路,那几滴眼泪是第一次为她们流,也是最后一次。

伤心时过后,总会有开心事敲门,下一页便是开心事,因为地球是转动的,不开心的事不会永远赖着你。

几个月前,妈妈因为声带出现问题,手术后,坚持了一个月不说话,付出总会有回报的,终于,妈妈的嗓子不再沙哑,说话声也更加好听了。要知道,让一个整天说话不止的人安静一个月可不是什么简单事。

我的相册,到此也就为止了。一路上,感谢各种困难、挫折,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感谢帮助过我的人,因为他们使我感到世间的温暖;感谢令我伤心的人,是他们使我变得更坚强。所以,我将这本令人回味的相册命名为“那年·那人·那事”,相信你也有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老相册吧!

【篇三:那人,那事】

那人,永远是那么高大,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事,永远是那么深刻,永远是那么让人不能忘怀。

童年时光,就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里的每一滴水,都像我的亲人,那么亲切那么甜美。但是,有一滴水,至令还一直流淌在我的心头,那就是我的爷爷,爷爷,今年68岁了,从小,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为常不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成了我亲得不能再亲的亲人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那年,我才8岁,正在兴围小学读2年级。一个夜晚,我回到家里,就拼命地在书桌前写作业。到了晚饭时间,我走到饭厅,桌上摆的菜,我一点都不喜欢吃。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怎么没有我喜欢的。”奶奶笑着说:“今晚的菜已经在这里了。”我淘气地说:“那你去帮我煎2个鸡蛋吧!”奶奶顿时拉下脸来,说:“不行,不能浪费食物!”我很生气,心想:连两个蛋都不帮我煎,算了,我不吃了!想完,便走回了房间。到了九点多钟,我一边在写作业,但可恶的肚子却在和我作对,一直咕咕地响不停。我摸着肚子,有气无力的说:“求求你,别叫了,明天早上我给你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谁叫,肚子还是在响。

我只好无奈地继续写作业。过了不久,一阵脚步声向我耳朵里传来,原来是爷爷。爷爷走过来,亲切地问:“家如,肚子饿了吧!”我回答:“是啊!爷爷。”“那我去煎;两个蛋给你吃。”哼!还是爷爷理解我。但是,回头一想,爷爷不会煮东西,怎么可能给我煎蛋。但过了不久,爷爷端来了一碗粥和两个蛋。蛋虽然有点焦了,但是这毕竟是爷爷的一份心意啊!望着爷爷和善的眼里流露出的关怀,我笑了笑,大口大口的吃着。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爷爷,就是那么关心我,体贴我,爱护我。我爱我的爷爷!

【篇四:那人,那事】

生活中,总有许多人和事在面前来来往往,却留不下任何的踪迹。可是,总有些事,伴随着曾经有过的喜悦与感伤,在记忆的里书页里永恒着,哪怕千年之后,在翻开这已泛黄的书页,也依然亲切如初……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金色的阳光为万物送来了祥和的光辉,一切都是金光闪闪的,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我和小千手牵着手,连蹦带跳地径直朝游泳池走去。游泳池中,一件件花花绿绿的游泳衣,从远处望去,仿佛是一片花海,五彩斑斓的。

我们买了票,换好游泳衣,缓缓地走入水中。顿时,一股如南极般寒冷的感觉直扑扑地向我袭来。我慌忙上了岸,用水向身体泼了泼水,再下去,果然不冷了许多。我和小千在水中打闹、嬉戏,也许是这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大家,不一会儿,整个游泳池都沸腾起来。

小千好像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上星期我们不是学会了一点点潜泳吗?要不,我们再自己练习一下,兴许可以把它全部学会呢!”我听了,不禁拍手叫好,说:“恩!咱们现在就开始练习吧,看谁先学会!”于是我们一起练屏气,练动作,都练得差不多了。小千去上厕所了,我想趁这时机把潜泳练会,待会儿让小千大吃一惊!

我练了一会儿,见自己游得很熟练了,便自作聪明地到靠近深水区的一小块地方去游。我潜下水,脚瞪了一下地板砖,努力向前游。可等我憋不住气,准备出水水时,脚像失控了似的怎么也踩不到地板。我的鼻子进水了,像缺氧似的难受万分。我愈加着急,身体扭来扭去,脚无目的地乱动。我正沉浸在这痛苦之中时,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把我从水底拉上来,然后帮我拍了拍背,把鼻子、嘴巴中的水拍出来。我用手把脸上的水拂去,揉了揉疼痛的双眼,此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叔叔。叔叔关心地对我说:“小同学,你没事吧,以后不要这样乱闯了喔!”我想开口说声谢谢,可叔叔没等我说出来,就游走了。我回忆着叔叔那张慈祥的面孔,不禁热泪盈眶,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这时候,小千回来了,我把刚才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小千听,小千感叹地说:“世上真是好人多呀!对了,陈翠婷,你以后别再像今天这样自作聪明了!”我低下了头,脸涨得像虾一样红。

篇3:那时那人那事

真的就在昨天, 我接到了来自杂志社同志的这样一则短信:“王院, 报告您一个好消息:《中国标准化》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百强科技期刊了, 正在公示中。”此时, 早就过了容易激动年纪的我, 还是忍不住额首感念:这事做对了, 人也选对了!还应感念的是, 赋予我们勇气和果敢去尝试这样做的原动力就是改革。

3年前4月的一天, 刚刚从治理中标公司烂摊子的恶梦中醒过神来的我, 找出点空余时间想听一听全院2010年财务预算的情况汇报, 蓦然听到《标准科学》和《标准生活》两本杂志还要做出百万元亏损预算后不禁大怒, 亏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办这个杂志?凭我的脾气我真想用吼声来提问, 可是考虑到刚刚上任不久, 我还是压住了火气, 用低低的声音说:“国家提倡新闻出版物走向市场, 这个预算还是不要列支了。”当天下午, 我就找到当时杂志社的负责人, 向他提出了走向市场3年转企的要求, 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看起来只有另起炉灶了, 我想。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 我终于搞清楚了, 中标院原来有3本杂志, 一本是创建于1964年的《国外标准化动态》, 后来更名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再后来更名为《标准科学》;另一本是同样创立于1964年的《世界标准信息》, 后来更名为《标准生活》;还有一本是1996年创办的《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这是本季刊。三本杂志曾经分属不同的业务所管理, 分分合合, 变来变去, 可是无论怎样变化, 大家也只是把它当做副业, 一直没有做大做强。《标准科学》和《标准生活》合在一起出版之后, 也是靠吃院里的补贴维持出版, 未见有多大起色。由于发行量小, 知名度低, 多靠赠送维系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他们转企经营, 对于当事者来说不能不是个挑战性的压力。

困惑中, 我想到了《中国标准化》。这是一本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刊物, 最初的名字是《标准化通讯》, 主要功能是发布国家标准信息, 2002年成立了独立的杂志社, 隶属于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协会是走市场的, 杂志社虽然也得到上级一些经费支持, 但他们的优势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只是规模所限, 影响面较窄。《中国标准化》还有英文版, 虽然水平不高, 出刊有限, 但毕竟是占上了这个平台, 有了主动权。如果能把这两个单位的5本杂志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和渠道, 共同拓展市场, 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主意想好后, 我决定试一试。

先是找来时任中国标协秘书长的马林聪同志商谈, 我们俩一拍即合。接着又分头去做标协老领导和总局、标准委领导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 大家都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尝试, 很快达成了共识。

事情的基本框架搭起来了, 谁来做呢?人的问题又摆在面前。仔细搜罗来院当初给全院员工发出征求意见函的反馈意见, 在200多封信件中反复筛选, 比较相关人员的经验经历, 职业特点, 自我评价和建议内涵, 最终决定选择一位我并不熟悉的在院内某个岗位默默从事管理工作的赵宏春同志来尝试担此重任。

为了确保这项改革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我又亲自出面找到刚刚卸任《中国质量报》社长工作, 具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的张凤山同志为杂志社担任顾问, 同时选派了另外两名中青年共同搭建起新的领导班子。重新整合了原有杂志社两方面的专业人才, 敞开大门从社会上招聘录用了一批新人。经过上级批准, 2010年7月, 重组后的《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就这样开始工作了。在经过最初的艰苦打拼之后, 当年他们就做到了扭亏为盈, 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当年年末, 随着中标院新的“三定方案”的批准发布,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的管理权限被确定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工作职责中。2010年12月1日, 在上级机关的重视关怀下, 重组后的《中国标准化》杂志社举行揭牌仪式, 宣告正式成立。这以后, 原来只有几个人几支笔的分散的小杂志, 不仅建成了有20几人组成的专业队伍, 除领导班子成员外, 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业务骨干。在大家的努力下, 他们不仅做到了自负盈亏, 自给有余, 在经济上甩掉了对中标院和标协的依赖, 还凭着自己的努力给这两个股东单位分了红,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 这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创业艰辛, 也涌现了许许多多别人未曾知晓的可圈可点的感人故事。由于工作原因, 我曾不止一次地参加过杂志社的各类会议, 对这里发生的一切自然是了如指掌, 欣赏有加。

顺便说到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改革方向, 我在担任中标院院长时就极力主张标准化科研机构要在做好有限的公益性事情之外, 一定要下功夫做好市场化服务这篇大文章。从《中国标准化》杂志社这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年轻集体中, 我不但直接感受到了市场化道路的无比宽广, 也感受到了标准化专业机构改革的力量、信心和前途所在。

以上就是我在第一时间得知《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的同志们经过3年奋斗, 得到了国家主管机关的高度认可, 也获得了应有荣誉时候的内心感受, 在这里写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篇4:那年那人那事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放学回家后,当我路过大斜坡时,忽然听到有惊呼声,只见一辆轮椅车从大斜坡上滑了下来,轮椅上的人十分紧张,拼命握住刹车闸,想让轮椅停下来,但无济于事。“砰”的一声,轮椅被路旁的石头上,撞翻在地,残疾人也摔倒在地上。一群路人马上围住了出事的地方,我也走了过去。只见一位小女孩吃力地扶起那名残疾人,又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为他擦去脸上的血迹,他的动作是那么熟练,又是那么轻柔。这时,又来了两名少先队员,跟小女孩一起把残疾人扶到路旁的小吃店里坐下。

一位英俊潇洒的叔叔,一声不响地把摔倒的轮椅扶起来,然后对我说:“小朋友,我们把轮椅拿去修吧!”我爽快地答应了。“师傅,我们是来修轮椅的,刚才有一位残疾人一不小心把轮椅撞坏了,人也受伤了,请你帮忙修修!好吗?”店主爽快答应了,当他修完时,叔叔掏出自己的钱包,修理工却笑笑说:“今天的工钱也免了,就算是我的一番心意!”

篇5: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

章开沅先生在序言的真挚之语打动了我,他劝导我们独立、满足与理性,减少对家庭与老师的依赖以便成型自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少埋怨“环境”,多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辩证地独立判断,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谆谆教诲,铭刻于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逆境更能淬砺英才!

悠悠望故园——梦萦故园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季羡林等大师们的笔下,我看到一个温暖而又坚强的水木清华。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清华是也。一九一七年底,李大钊经章士钊之荐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一时红楼变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多少北大学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奋勇向前、摇旗呐喊,读着读着我仿佛在沙滩红楼的身影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精神气韵!

切切忆故人——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要说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当属遇到良师益友,而大师们笔下的老师们更是神通广大,个性十足!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却又毫无民族偏见地对每个学生关爱有加,鲁迅对这位有着高尚人格的老师感激道:“在我所有认为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傅斯年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代表着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和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者,其一已难,兼者尤不可小觑!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我们许多所熟悉的文人作家都曾是受人喜爱大学教授,一包热情的闻一多先生,学术上绝不让步的熊十力先生,自信而又冷静的老舍先生……

娓娓道故事——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俞敏洪说,大学是给了他一连串美好与痛苦回忆的地方,在挫折和进步之间,他最终找到了自我。大学刚开始被调入“语音语障及听力障碍班”的他在2003年成立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他的舍友曾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的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我们共同干新东方吧。”这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却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就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一定能将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篇6:优秀散文:那年那事那人

今天已经进入了三伏天气!

没有下雨,午后的天气,热浪四溢!行走在这热浪里,行人的心几乎要被炙烤成一个个红色的小太阳!

大街小巷没有一处清凉,就连一直阴暗的角落,也能听到热浪流动的脚步!行人、车辆,懒洋洋的,徘徊在街道上,叫连夜里整夜嘶吼的邻舍家里的小狗也吐着长长的红红的舌头,在阴凉处躲避着这热浪的侵袭!

去往单位的路上,仅仅几分钟的路程,身上便一如洗了澡似的!

这七月的夏日,不知道谁无疑拨弄了我记忆的琴弦,于是透过那浓浓浓浓的热浪,思绪就回到了往日,每每在这个时节,小时候的我们就会背着父母亲三五成群地想跟着来到到水库边、小溪边,噗通、噗通地跳下河里去,那份年少的心情一直滞留在现在!

就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那一年夏天,借故去学校,我就和几个同学去了邻村的一个水库里游泳,也该出事,就在我们正要下水的时候,对面一阵的喊声,紧接着就是许多人的身影,之后,我才知道。对面有一个孩子溺水而亡,消息很快就传到我们村里,知道那日我去水库边游泳的消息之后,父亲与母亲就狠狠地将我批评了一顿,那时我自知理亏,木然地站在院子的苹果树下,任凭着蝇子的嗡嗡声!

此去经年,这段记忆一去就是数年,而每每在此时,我都会想起年少时候的那一份心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

昨天夜里,梦回故里,绿绿的小路,蓝蓝的天空,没有一处不是我小时候眼里的一片记忆!父亲手牵着驴,我在车后跟着,在我们这里,一辈又一辈就这样长大,我们边干农活,父亲边给我讲道理,一些知识,一些道理,我想我们农村孩子大都在这样的情景下得到的!

渐渐长大,直到成为人父之后,我才懂得,那也是一种教育!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我父亲也不列外,一旦看到我学习上出现了端倪,他就会说我,甚至是骂我,看到他很跌不成的情形,我就为一个父亲的期望而有些不安!父亲撂下话上地里去,我望着父亲的背影,每一次都感到自己背负着得不仅仅是自己的希望,那份希望里也有着父亲希望沉沉的影子!

父亲出生于民国一九四六年,七岁失去父亲,从小跟着母亲,我的祖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他一生只上过完小,但是从小就喜欢看书,每次从外地回来,都要买回一些书,村人自然不理解,但是,父亲知道的东西的确很多的,讲起什么,父亲都头头是道,也是这个缘故,母亲就送给父亲一个雅号“八字通”,起初,我们也不了解,但是,随着年轮的增长,我渐渐理解了母亲给父亲这个雅号的真正缘故!

如今事隔数年,祖母已去,父亲也走,再一次回首这个时节,回想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对他们的想念一如那浓郁的花茶,清香的味道一直隐藏在我的心里。很多年,许多好的不好的习惯都丢弃了,只是幼时听父亲讲故事的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一如这夏日浓浓的芬香!

一直到父亲临终的前几天,父亲还跟我讲述着我们的家事,他在回忆十七岁跟着母亲在接受祖训的一幕,他说家谱上没有他的名字。因为他毕竟是在十七岁的时候才融入这个家族的,讲到这件事的时候,父亲是很伤心的,但是,他还是要告诉我一定要为这个姓氏活着,一定要有着这样的人生信念,和小的时候一样,我在给父亲捶着背,在心里应诺着!

也许是父亲读书多的缘故,在母亲眼里虽然没有血液关系,但是,村里人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母亲一向孝顺,听母亲将,父亲从来没有和自己的母亲说过一句不中用的话,这就是我的.父亲,虽然走啦,但是,他那份做人的品质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我感激我的父亲,他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又是一年盛夏日,每每此刻,父亲总会打给我们电话。嘱咐、叮嘱我们,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我都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印痕,这就是一份人间的父爱,在冬天像温暖的火,在夏天像清凉的茶!

窗外的天气渐渐的凉起来,屋子里也有了一份凉意……

时间就是资本,可是资本也就是时间,前者因为没有其他的资本可以来挥霍,所以只能抓住仅有的不多的一点时间来为自己争取或谋取更多的资本。而后者却因为有了其他的资本,所以为自己迎来了足够的时间。

凝望窗外被夏风吹散的时光,在我散乱的记忆里,将昨夜的梦,梦里的父亲记下来,心里豁然觉得坦然了许多!

那年、那事、那人,总会有些不完的文字!

篇7:那人那事

今年暑假,爷爷身患重病,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全家人都心急如焚,可爷爷心里却很平静。爷爷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未圆奥运梦。此去泉台暗助阵,遥祝双奥俱成功。”

过了几天,爷爷从句容人民医院转到了南京肿瘤医院。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医生说:“这种病要尽快动手术,手术风险很大,手术时间在五个小时左右。”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很紧张。

7月23日是爷爷动手术的日子,一大早,我们就赶到了医院。手术前医生拿来一根又长又细的管子,从爷爷的鼻子里插进去,经过喉咙一直插到胃里,看上去很可怕,爷爷很难受。为了不让我们担心,爷爷拉着我的手亲切地对我说:“我的好阳阳,爷爷成了长鼻子大象了。”他把我们都有逗笑了。爷爷进了手术室,我们在门外焦急地等了五个多小时,爷爷终于出来了。他静静地躺在手术车上,一动不动,手上挂着水,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满脸痛苦。过了几分钟,爷爷终于醒了,他痛苦地呻吟着。奶奶看到爷爷痛苦的样子,忍不住让妈妈去叫医生,给爷爷打止痛针。爷爷坚定地说“我不打,打了伤口好得慢,我会变笨的……”爷爷咬紧牙关坚持着,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爷爷终于出院了。他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奥运会比赛节目,又欣然写了一首诗:“感谢 神医建奇功,起死回生圆我梦。电视频前观奥运,如在赛场挺激动。”

篇8:作文600字:那人那事

童年时光,就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里的每一滴水,都像我的亲人,那么亲切那么甜美。但是,有一滴水,至令还一直流淌在我的心头,那就是我的爷爷,爷爷,今年68岁了,从小,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为常不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成了我亲得不能再亲的亲人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那年,我才8岁,正在兴围小学读2年级。一个夜晚,我回到家里,就拼命地在书桌前写作业。到了晚饭时间,我走到饭厅,桌上摆的菜,我一点都不喜欢吃。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怎么没有我喜欢的。”奶奶笑着说:“今晚的菜已经在这里了。”我淘气地说:“那你去帮我煎2个鸡蛋吧!”奶奶顿时拉下脸来,说:“不行,不能浪费食物!”我很生气,心想:连两个蛋都不帮我煎,算了,我不吃了!想完,便走回了房间。到了九点多钟,我一边在写作业,但可恶的肚子却在和我作对,一直咕咕地响不停。我摸着肚子,有气无力的说:“求求你,别叫了,明天早上我给你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谁叫,肚子还是在响。

我只好无奈地继续写作业。过了不久,一阵脚步声向我耳朵里传来,原来是爷爷。爷爷走过来,亲切地问:“家如,肚子饿了吧!”我回答:“是啊!爷爷。”“那我去煎;两个蛋给你吃。”哼!还是爷爷理解我。但是,回头一想,爷爷不会煮东西,怎么可能给我煎蛋。但过了不久,爷爷端来了一碗粥和两个蛋。蛋虽然有点焦了,但是这毕竟是爷爷的一份心意啊!望着爷爷和善的眼里流露出的关怀,我笑了笑,大口大口的吃着。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篇9:那人那事高中生作文

总有些人,一些事,在不经意间触动着我的心弦,感动着我。  总有些人,一些事,在不经意间触动着我的心弦,感动着我。

读《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也不是黛玉葬花,而是黛玉焚稿。闻到宝玉结婚了,黛玉吐了血,挣扎着起来,命紫鹃烧稿子,那些诗稿多是写给宝玉的。纸扔进火里,好像一朵朵花,那些诗稿像是等待这些火太久了,霎时就燃了起来。火苗很高,很红,而黛玉的心,很碎。这哪里是焚稿,这是在焚心。想想宝黛两人共读《西厢记》时的美好,宝玉结婚,黛玉伤心也是必然。

黛玉,感动着我。

亦有一女子,暗恋一男生,几年,每天写日记,日记里全是他,他如何换了衣服理了发,如何的声音说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男生的爱意。暗恋是青苔,复制蔓延着。及至有一天,同学聚会,他叫错她的名字,甚至在别的男生面前开一些玩笑,那玩笑是带有几分羞辱的,她才猛醒。回到家,她把她把那十几本日记付之一炬。日记烧了多久,心就疼了多久。无人不佩服这女孩的决心,我也一样。

这女子,感动着我。

曾经不止一次看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止一次听过《梁祝》这首优美的`小提琴曲,每次看,每次听,都会为其感动。女扮男装的英台在学院遇上了梁山伯,便心生爱慕之情,待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身两人便情定终生。英台探家,山伯去找,却得知马文才其中搅局,不堪重击,吐了血。最后英台还是应了马文才。但是在结婚当天,山伯去找台,却被马文才手下的人毒打致死。当英台得知后,不顾婚礼跑到山伯的坟上失声痛哭……末了,英台跳入坟中,去寻山伯,两人幻化成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永不分离。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动着我。

篇10:记忆里的那人那事作文500字

虽然有些夸张,但奶奶的手艺的确很美味。就比如说肉包子吧,一口下来,乳白色的面皮似散发着面香的海绵般柔软,入口即化,瞬间饥饿感就少了一半。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团闪闪发亮的肉球,晶莹的肉汁中散发着阵阵肉香,肉香与面香的完美结合,把你的食欲从十万八千里外瞬间拽了回来,就连口水都加速了分泌,就要“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之后,肉馅入口更不用说,滑嫩的肉馅随着“跐溜”一声进入口中,浓厚的肉香伴随着热气在口中弥漫,咬下一口,更是美味无比……

奶奶的面点不仅美味,而且形状变化多样。有一次,我看到电视上的馒头有兔子状的,有玉米状的,于是缠着奶奶也给我做小兔子状的馒头。结果没过多久,一只有着红眼睛,黑爪子的小白兔就从锅中蹦出来了。只见一只白兔形的面团上,被揪出了几个尖尖的部分,成为了兔子的两只耳朵和一条尾巴,看上去十分的美味和诱人。

篇11:那年・那人・那事

本以为吵过了,这份友谊会更坚固,不料,以后的每周都是冷战。我也知道,到了新环境要适应,所以友谊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却不知,一适应就是一年。 终于,大家都受不了这种生活,最终决定各走各路,那几滴眼泪是第一次为她们流,也是最后一次。伤心时过后,总会有开心事敲门,下一页便是开心事,因为地球是转动的,不开心的事不会永远赖着你。几个月前,妈妈因为声带出现问题,手术后,坚持了一个月不说话,付出总会有回报的,终于,妈妈的嗓子不再沙哑,说话声也更加好听了。要知道,让一个整天说话不止的人安静一个月可不是什么简单事。 我的相册,到此也就为止了。一路上,感谢各种困难、挫折,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感谢帮助过我的人,因为他们使我感到世间的温暖;感谢令我伤心的人,是他们使我变得更坚强。所以,我将这本令人回味的相册命名为 “那年·那人·那事”,相信你也有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老相册吧!

篇12:那山那人那狗散文

又见炊烟升起,在平静的山村早上。鸡鸣声似乎来得那么准时。

锦溪山,云雾缭绕。太阳已经升起。

很久没有在山野散步了。原来比我还早的李大叔已经牵着牛在地里犁地。黑色的大水牛结实,可是依然要李大叔拿着鞭子在后面催促。奈何它是一条牛,何况人呢。在城市那会,早早的要打卡,岂不是无形的催促,倒是现在没有了那份焦急,因为我休假了。

光溜溜的崎岖小路上没有多余的杂草。看来想寻那花花草草也是费点功夫了。

锦溪山因为有山上通到地面一条溪流因此得名。我想在那里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里的十月如同是夏天,暑热不会因为你起得早就散去。不过在溪水边上还是感觉很凉快的。

这是谁呢?带着斗笠在溪边垂钓,因为距离远看不到他的面孔。

因为是山泉水,清澈见底,捧起一把水,扑于脸上,人顿时精神许多。都说水至清则无鱼,那钓叟又在钓什么呢!难道钓的是一种心情。不管他了,我还是沿着溪水向山里走。

这山里别的不多就是竹子多。挺拔的竹子,熙熙攘攘,因为风的缘故吧。植物的蒸腾作用,竹林里一片云雾缥缈,不过清晰可见的小路出现在我的面前。泥土很干燥,那该有多少个脚印,才形成的痕迹。今天我也要把自己的脚印留在上面。

“小虎回来啦?”原来是黄药师,这个远近闻名的医生。

“是啊,你去采药吗?”

“不是,去摘些野山桃,”说完,黄药师背着竹蝼,脚步轻快的向山里走去。

我想我是赶不上他了,爬了几步就气喘吁吁。在城里以车代步已经退化了人运动的机能。

都说早起的鸟有虫吃,这林间的叽叽喳喳的鸟叫,想必是蛰伏一个晚上,一清早就出来觅食了。

在山路上我偶然发现了一丛野菊花,碧绿的叶,精神抖擞的小小的金黄色花蕾,靠近有股子馨香。

为什么陶渊明会出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对山野的一份眷恋,和归隐的怡然自得。

如果我不离开这里去到喧嚣的城市或许我会在此处搭个小屋,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寻求一份宁静。

当我爬到半山腰时,黄药师已经回头了。

“尝尝野山桃吧!”

“酸酸的.,不过回甘很甜,”我接过黄药师的野山桃,咬了一口脆脆的。

“吃了这个,消暑,开胃,”黄药师笑呵呵地说道,“在城市里有钱也买不到。”

“那是,”我感激的笑道。

“山野里不安全,”说着黄药师用砍刀砍了一棵手指粗细的竹子给我,“拿着它防防身。”

这也不是泰山黄山,就算到山顶也不会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过在山腰上目及四下,看到眼前那片开阔的平地,有金黄色的稻田有远近的黑瓦白墙的村落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对于眼前的那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造物着实心里会有点喜欢,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原路返回,此时山里的天气总是捉摸不透,阴云蔽日,林间风声四起,莎莎的竹叶声,穿透我的耳膜。

该不会要下雨了吧!

我迈起匆忙的脚步,赶在下雨之前回家。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还没出林子,漂泊的大雨,落在林间。

风声雨声溪流之声,我的脚下开始变的泥泞。

出山了,我看到浑浊的溪水顺流而下,而那个钓叟正在那里,形成一种决绝的姿态。

还没回到家,我的那条叫黛的狗已经跑过来迎接我。

挺欢喜的场面,我想这个活物很招人喜欢,不过和我一样淋成了落汤鸡,我狼狈的回到家。而此时母亲已经熬了一锅的姜汤。

“天气预报不是说没雨么?”

“山里哪有准的,不比在城市。”母亲把姜汤端给我。此时黛甩着身上的雨水,我想它也不好受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想必就是这样一幅景色。

看着山里那片云雨,下得真带劲。不过再得意也不过是一场阵雨,这不雨就停了。

看着瓦当上的滴水,看着眼前因为雨的洗刷而变得明净的山林,看着清新的空气,我觉得还是山村好,在城市是找不到这样一份雨后的恬然。

没多久,太阳就出来了,路上那点水很快蒸发了。不过感觉凉快许多。

妈妈说这凉快是一时的,真的,中午就越发的炎热起来。

下午我也带着斗笠拿着鱼竿到溪流边垂钓。此时,按个钓叟已经不见了。

抛下鬼屋,我就静等鱼儿上钩。溪水已经沉淀下来,变得清澈。几时那鱼儿会上钩。

我想柳宗元的那首《江雪》被我演绎的不伦不类,不过心情是一样的。

因为城市里的那点鸡毛蒜皮也是我烦恼的源头。

黛,一直跟着我。我不出声它也不出声。我累了放下钓竿在一边休息,它也累了,趴在地上伸着舌头喘气。这个夏天真的很热。

清泉石上流,

碧水清幽幽。

坐看清影钓,

难解心中愁。

愁从何来,我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点事也可以说成愁,我是太多愁善感了。

收竿了,一无所获。不过心情好了很多,忘掉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山村固然好,可是城市也是心之所往,毕竟,那里才有我一番作为的地方。

篇13:那山那人那棵老山杏散文

翠柳依依,映衬着花儿开放的姹紫嫣红;白云悠悠,俯视着人间五月的蜂拥蝶舞。西辽河畔又迎来了四季轮回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甲子蹉跎岁月,六十载燕去归来,本应是人生可喜可贺的里程碑。可是,漫步在西辽河畔,我的心底却波澜不惊,不仅没有把酒邀明月,采菊向东篱的感慨与畅想,反而有一丝丝颇觉沉重的抑郁之感。清风微抚中,眼前的西辽河平湖如镜,橡胶坝上的两条金龙昂首欲飞,归乡的燕子成群结队,或振翅云霄俯冲戏水,或畅穿杨柳嬉戏巡游。风光优美如画,可似乎缺少一座山?堤畔游人如织,但没有我想点击确认的那一位?公园里红花绿树,却唯独没有一棵老山杏?记忆的“回车”一刹那启动了自动挡,人也随之穿越回到了那并不太遥远的故乡。

“兰子,今天晚上你怎么和往常不一样啊?到现在连一句话都没说过,这可不是你百灵鸟的性格啊。”

“嗯……”

“怎么了?兰子。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说出来哥听听。”

“嗯……没有……”

那一年兰子刚满十八岁。我和兰子两家是几代相邻,我们俩更是青梅竹马,给屯里乡亲的感觉就像亲兄妹一样。特别是天真无邪的髫龄小童之初,因为兰子的父母亲常年在外做一些小买卖。因此兰子从小就经常吃住在我们家,一天到晚像小尾巴一样跟在我的身后,甩都甩不掉。已经忘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西头山坳里那棵百年老山杏树,便成了我和兰子约定俗成的玩耍的地方。每当春风染绿了杨柳枝头,吹绽了满山遍野的野山杏花时,我和兰子也一定会跑到那棵老山杏树下,手拉手环抱着那粗糙遒劲的树干,仰头望着枝头满眼的粉红,对着碧蓝如洗的天空尽情呼喊——开花喽!开花喽!而到了夏天,我和兰子则大多选择在晴朗的夜晚,并肩坐在老山杏树下,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聆听着原野间的蝉鸣蛙唱,一边尽情享受着凉风徐送的芬芳。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人面前,我们增添了应有的矜持,但是在只有我和兰子的二人世界里,我们仍然放肆如初,一直自然地纵放着我们的两小无猜,并且随着步入人生的花季雨季,心有灵犀已经成为我和兰子的通用属性。在那花开花又落的四季轮回中,村前的小溪以淙淙的琴韵为兰子银铃般的笑声伴奏,溪畔的碧绿苍苔上,也叠印着我和兰子童年的小脚丫,在最忘情的日子里,我们自己都默认了我和兰子就是天生的一对。假如没有那十五天的别离……

那是人间八月天。

终于熬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培训,在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夕阳卡在西山尖儿的时后,我急切如愿地赶回了家。饭都没有顾上吃,脸也没洗一把,在母亲的连声召唤中,我快步向西山坳跑去。到达西山坳,夕阳已经滚落山后,把晚霞挂满了天边,老山杏的枝头也缀满了粒粒金黄。我一边欣赏着故乡的黄昏如画,一边期待着那“春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妙时刻。在等待中,晚霞收去了它的余晖,夜幕悄悄地降临,一轮金黄的圆月也挂上了中天。兰子的身影却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也曾背靠老山杏树眯起双眼,幻想着那曾经上演多次的一幕会重现。因为在曾经的春花秋月中,只要我做出这个姿态,一定会有一根少女大辫子的发梢悄悄地撩拨我的脸庞。如果我假装大吃一惊,便会引来一串银铃般的清脆笑声。如果我假装未觉,便会招来一句黄莺出谷般的娇嗔:“你都知道我来了,还装。”然后,一缕带有少女芳香的微风便会扑向我的胸膛。……夜深了。兰子没有如约而来,虽然我说不出个中的原因,但我知道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而且可能是出乎我意外且不可逆转的。

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灯下缝补衣衫,炕桌上的饭菜也没有动过的痕迹,母亲在等着我一起吃饭。看着我一脸茫然若失更夹杂着无尽焦虑的神情,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她起身到炕柜前,伸手拿出一个粉色手帕的小包,默默递到了我的手上,脸上慈祥的`皱纹中叠印着浓浓的惋惜与疼爱。这个粉色手帕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是我送给兰子的,她也一直舍不得用。打开手帕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缕青丝和十八朵粉红颜色的干杏花。那一刻,我的眼前金星乱坠,顿感天旋地转,心头滴血,意识中除了绝望还是绝望,两眼直勾勾地盯视着母亲的脸庞,仿佛像寻找救命稻草一样急切地祈求着答案。

“兰子是哭晕后被抬上车的。为了拒绝亲事,她不吃不喝好几天,临行前水都没喝上一口,她的父母也真够狠心的。”

木已成舟。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我拿出了一瓶准备过年时才喝的“大高粱”,仰头一口气喝了下去。一觉十年扬州梦,梦醒时已经白了少年头。二十八年过去,兰子,你过得好吗?

上一篇:文化概论主要内容下一篇:教师论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