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2024-07-11

探索校企联合模式(共8篇)

篇1: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1.1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短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

[4]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

篇2: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2011-03-04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精英工程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1.筹划启动阶段(至2011年):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同时启动精英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精英工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组织实施阶段(至2013年):参与计划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完成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启动工程博士的培养。

3.深化总结阶段(至2014年):参加计划的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完成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创建以项目资助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拟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本科生阶段半年以上和研究生阶段一年以上的在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人类发展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气候等)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级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搭建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工程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工程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结合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

4.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融会于工程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工程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设国际化工程教育教学优质资源:逐步建设一批全英语示范课程、若干全英语工程专业课程(或系列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全英语教材;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办学。

6.建立面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为完善改革措施,上海交通大学拟出台以下四项配套政策:

1.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2.教师聘任制度。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3.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制订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在工业界实战能力的培养。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4.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政策。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协同负责,2011年出台。

该项目还通过以下保障条件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对于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学校将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鼓励教授吸纳学生参与其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制。

篇3: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一、“订单”培养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 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难以找到长期合作的平衡点, 主要表现在:

1.“偶遇”现象。

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供给很少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平台, 导致信息不畅, “订单”获得在很大程度上靠个人关系。

2.“重实习轻培养”现象。

目前还很少企业从长远规划“订单”培养的人数与方式, 多数根据近期发展的需要, 先招“订单”学生到企业实习, 以满足生产需要为主, 对学生培养略显不足。

3.“淡旺季”现象。

由于缺乏远期规划, “订单”培养受企业生产的淡季和旺季影响较大, 当淡季和旺季出现不规律时, 导致“订单”培养时断时续, 难以持久。

4.“大企业”现象。

从管理、成本、实施等方面考虑, “订单”培养往往成班, 人数较多, 一般来说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这种需求, 存在着大中企业“订单班”时办时停, 中、小企业年度需求量少组不了班等问题。[1]

5.“就业窄”现象。

由于订单企业的单一性以及企业更看重学生能否直接创造效益, 导致“订单”学生往往仅在某个岗位实践, 学生能选择的机会很少, 造成就业面窄, 后期的职业迁移性较差。

二、“企业链订单”培养探索

从2009年开始, 我院与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企业链订单”式联合人才培养关系, 设立“广日电梯班”,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改革与创新“企业链订单, 校企全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龙头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为桥梁, 与电梯企业链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协调优势, 统一人才需求标准, 集结行业企业的实践实训资源, 从点对点转变为点对面的订单班培养模式, 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具体实施如下:

1.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校企合作理事会主要负责双方合作日常事务的管理, 每年“广日电梯班”订单人数的确定与学生选拔, 教学计划审定, 顶岗实习与就业安排等事务。

2. 认知实习、专家讲座, 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组织新生到公司进行短期认知实习, 公司派专家和“广日电梯班”毕业生代表定期到校做电梯行业发展与新技术等讲座, 让同学们了解电梯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 明确就业岗位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做好职业规划。

3. 根据订单, 择优录取。

第四学期, 根据本年度企业链订单人数要求, 择优选择学生组成“广日电梯班”, 并对“广日电梯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4. 实际项目, 现场授课。

第五学期, 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学习, 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主, 在电梯安装现场进行一体化授课, 主要包括样本制作、校导轨、支架安装、线槽制作、放样及导轨安装、轿厢安装、厅门安装、绳头制作、定主机、电器安装等。学习结束后, 马上考取电梯安装操作工上岗证。

5. 顶岗实习, 直接上岗。

第六学期学生被安排到“订单”企业进行电梯工程项目的现场实习, 培养真正的职业素质, 并最终就业。已开展3期“广日电梯班”联合办学, 共培养学生142人, 主要“订单企业”有:日立电梯 (中国) 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日立电梯 (中国) 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日立电梯 (中国) 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州永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铨允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港立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深日电梯有限公司等, 90%以上毕业生从事电梯维修保养和调试工作, 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三、“企业链订单”培养的优势

1. 让小微企业能参与订单培养。

在订单培养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 很多小微企业也有强烈的订单培养需求, 但由于这类企业一次用人需求量少, 单独成立订单班, 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管理上都很难实现[2]。“企业链订单”培养由龙头企业做桥梁, 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开设的订单班, 小微企业容易参与。

2. 集聚行业企业资源。

利用企业链中产品、服务、设备、人才、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优势互补, 为“订单班”提高更好的校外实训条件、师资和更广阔的就业选择。

3. 保证订单班长期发展。

“企业链订单”有别于一般的“订单”培养, 培养的学生并非全部在一个企业就业, 毕业后向多家相关企业推荐就业, 避免就业瓶颈, 保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广日电梯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这四项指标, 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3]。2013年由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院2012届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情况进行调研, 主要指标包括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 并在这个基础上计算出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电梯“订单班”的就业竞争力排全院第一, 其中该方向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6%, 比全国骨干院校平均值 (61%) 高5个百分点,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8%, 比全国骨干院校平均值 (93.3%) 高4.7个百分点。

五、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企业链订单”是一种校企联合办学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保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将在更好地调动参与订单的企业加大对“订单班”培养的投入与管理方面进一步探索, 并移植到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陈一威.高职就业工作室小订单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2, 4 (1) :18-20.

[2]唐勇, 张为宾.同类型多企业联合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123-124.

篇4:中职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 实践探索

当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明确的宗旨,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时进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需求是第一考虑要素,这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注重对口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全方位、综合性人才。笔者就中职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第一步是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和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够与之相适应、相结合的企业。为完成上述工作,首先要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小组的组长和成员以及明确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等。领导小组的成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小组成员由系部教学管理者、学生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工作人员组成,小组组长则由系主任和企业管理者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推进计划的实施,检查计划的实施落实情况,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等。

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校企联合办学工作中,离不开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因此,为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工作,培养更优秀的人才,需要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包括校内外和行业中优秀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主要对联合办学工作的各方面做出指导。由于需要联系学校和企业自身情况,所以必须保证校内专家和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专家在委员会中占大多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要明确系主任为首要责任人,主要职责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起组织、沟通作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实行合作培训以及在校内形成培训基地等方面要发挥专业的指导作用,以学校原有管理模式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构建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三、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1.产学结合的中心思想是人才培养要结合市场需求,主要实践任务是培养对口人才

这种教学思想强化了市场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市场的需求,在产学结合的指导下,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1)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由于学校的某些教育环节与企业需求脱节,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后需要经历很长的岗前培训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用工效率。所以,笔者觉得学校有必要与一些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紧紧围绕这些企业开设课程,围绕产品开展实训,将技能型人才的岗前培养前移至职业学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他们到相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明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从而设置合理的专业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设置专业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可以通过专业论证的方式,主要由校内外和行业内的专业指导委员参与。在进行专业论证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设置工作,在老专业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变,也可以根据调研制订开设新专业的计划。

(3)注重政府的指导作用,及时了解政府的最新政策,做好与政府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4)在进行专业教育时,不能侧重于学生的学历,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培养人才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要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科学性,以下两方面是构成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

一是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开展目的是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广泛的理论,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严格,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在此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质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

3.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紧密结合

在专业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团结合作,真诚交流等协作精神的培养。

总之,要不断创新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依据需求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全方位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构建实训基地,紧密联系实训基地与课堂间的关系,做到教、学、做三者高度统一。

篇5: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音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一企业一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人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巳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一企业一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一一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篇6:“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题记:不改变做事的方法,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是异想天开!

职业教育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幸福职业生涯奠基,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近几年,各职业院校试图突破陈规,大胆尝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中“一头热”、无实质进展、合作无法持续等问题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界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xx教育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强势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先后与龙门浩职业中学、渝北职教中心、荣昌职教中心等8所国家级中职学校、重庆信息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开创了校企合作4.0模式,暨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现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学校主要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为了便于记忆,本文将现存的校企合作模式用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呈现。

(一)校企合作1.0版本:用人合作。

以用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中国60%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操作方法非常简单,职业院校主动联系一些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普通劳动者。这是最初级的校企合作模式。

此种合作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校可以批量解决就业问题,企业可以批量获得大量的廉价拉动力。

(二)校企合作2.0版本: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又称“课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学校大量开设“企业冠名班”,招生大肆宣传,企业每年派遣部分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几次讲座,上一部分专业课程。学生毕业时从中录取部分优秀的学生作为冠名企业的员工,其余学生由学校自行消化。

订单模式可以让部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可以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基层劳动者。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校企合作3.0版本:生产线引入式

拥有大量实习实训设备的学校,缺乏专业市场运作人才和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做后盾,无力承担高昂的耗材费用,加上商业竞争异常惨烈,因此引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给予进入企业的极大的优惠条件。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给学生一些观摩和实际操作的机会。

生产引入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让部分学生深切感受企业环境,并获得一些操作技能。

二、校企合作合作的作用和瓶颈

校企合作1.0-3.0模式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客观上能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解决部分企业部分的岗位人才需求难题,但由于其目的单一,合作层次太浅导致无法取得校企双方真正期待的结果,会出现下列瓶颈:

(一)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对外普遍宣传学生就业率普遍达到甚至高于99%,但内行只要稍加追问,就会发现诸多问题:虽然学生就业率为99%,但学生对口就业率不足50%,学生就业1个月就失业高达40%,学生就业3个月就失业高达60%,学生能在企业1年的稳定率通常不足20%。

(二)校企合作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多,进入落地操作的方法甚少。

学校做校企合作总结和汇报时通篇都是雷人的理念,但缺乏可执行的操作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校长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深刻,但老师各唱各调的学校大量存在。加上学生无法对口就业,老师缺乏执教积极性,课堂缺乏吸引力,“普教化”的职教课堂让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学生觉得如履薄冰,困难重重。

(三)校企合作无法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精神,实际上只能让少数学生受益,大量学生缺乏“职场竞争力”。

学校的设备和双师型教师总是有限的,1.0-3.0版本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能少数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多数学生离行业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进入职场后明显发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获得幸福的职业生涯。

(四)合作企业频繁更换,校企合作寿命一般不超过2年。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无法统一,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学生都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半成品”,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过高,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年。学校不断的签订新的校企合作企业,企业不断地寻找职业院校,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大量学生抱怨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企业却抱怨人才匮乏。

三、校企合作4.0(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的xx探索实践。

xx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数控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业。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数控机床设备的同时为客户提供训练有素的“xx技工”。2007年12月与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校开展深度校合作,专门组建了专业培训团队—xx教育(一级法人机构)。全国拥有5500家客户网络,通过资源整合,巧妙的将客户网络变为学生的就业网络,3年累计为3000余名数控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职业化”训练和高品质的对口就业。同时为1000余名大中专院校教师提供了数控专业实践培训和企业理念培训,与xx合作的学校均把xx作为校企合作标杆企业,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专业团队—xx教育,配合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职场竞争力”训练。

xx教育高管团队由“既精通企业管理又熟悉职业教育”的“跨界人士”组成,xx教育执教团队由行业技术专家、工程师、以及人力资源工作者整合而成,均为专职人员。

xx教育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可持续发展60年的教育训练机构,始终保持实用特色”。xx教育全体员工把“让学员带着竞争力走上岗位”作为职业使命,并致力于打造“追求卓越、激情、坚韧、用心、合作”的运营团队,企业文化浓郁。这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氛围。

(二)公司投入巨资,打造浓郁的“职场环境”。

xx公司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成才与环境、导师、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密切相关。2007年以来,重庆xx科技累计投入训练场地5000余平方、训练设备1000万元,打造“职场环境”,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企业氛围,真正做到了产教结合。

(三)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行业训练计划,创新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职业化”训练。

xx教育根据5500家客户的要求,将行业需求准确解码为训练计划,并响亮的提出“职场竞争力”理论,暨“强壮的体魄、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

改变以单一的职业技能为标准的评价模式,xx不仅为学生提供职场训练,还为学生解决高质量的就业。学生就业的标准是1)18分钟内完成3000米长跑;2)人文素养积分达标;3)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可行,并具备职业操守;4)职业技能达到岗位标准。

xx的教练把学生当客户,学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可以要求公司更换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等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以及训练的效果。

(四)xx与学校的合作站到战略的高度,与学校打造无障碍的沟通体系。

xx教育与学校的合作有着非常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模式,xx教育和学校共同编写训练教材,为学校提供教师企业素养和行业发展知识培训,和学校科学分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同时还参与学校教师的考核和评估。xx为所有参加xx培训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体系。

篇7: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315500毛建立

[摘要]面向市设臵专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于社会和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来,我校服装专业通过寻找合作点、拓宽合作内容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关键词]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就是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校地处红帮服装之乡,服装产业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强服装专业建设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长期来,我校服装专业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校内外紧密结合、运行畅通的校企合作,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并使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寻找合作点,确立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企业是接收毕业生的最大客户。人才的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学校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场所、设备、新技术信息和兼职教师等教育资源,成为培养中职人才的必经之路。市场的供求法则决定了“技术和人才”成为校企合作的切合点。为此,我们确定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校企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校企合作计划,以协议来规范和约束双方的合作行为,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双方的“多赢”发展。

二、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多方合作内容

校企合作的内容有资源与技术合作、专业设臵与课程开发合作、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合作、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以及文化育人与就业合作等。我们努力开拓合作空间,寻求多方位的合作内容。

第一,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通过社会和行业背景调查,依据服装企业现有岗位,确定服装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分析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并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

第二,共建校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企业积极提供设备,学校

每年投入5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14个宽敞明亮的服装实习工场,600多台(套)设备、500多个实习工位,可满足1500名学员日常教学实习。有服装CAD设计实习室2只,购臵电脑120台,有面积500平方米的服装表演厅一只,还建有创作室、试样室、陈列室等。在加强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注重企业实训车间和生产车间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学广泛性,建立师徒结对关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注重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加强师资合作培养。随着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新的设计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界入服装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一方面学校每年选派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师傅来校为教师和学生作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或讲解示范。目前我校的服装专业已有21名服装专业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96%专业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第四,注重合作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内容涵盖教学计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及教材建设等。教学计划编制以分阶段目标为蓝本,根据各个阶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的不同,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课程大纲制定、校本教材编写,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

此外,我们还定时和不定时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分析服装市场的走向,并共同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应用等。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校企双方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求与把握。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第一,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关合作文件。由学校领导、服装专业教师以及服装行业和著名服装企业老总组成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合作内容与合作企业要求,相继研究和出台了“合作办学协议”、“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及考核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完善合作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质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对教学全过程负责,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学校依据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基本环节的监控。同时,校企双方组成专门的评估小组,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理论、实践和品德等内容。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实行考教分离,突出综合能力测试,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内学习期间,学校派驻专任老师,按照《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及考核办法》,扎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及各项教学工作。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及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

此外,还在合作活动中还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加大师德标兵选树力度,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督

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四、构建网络式德育,走“德育社会化”之路

校企合作推进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等教育形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和角色身份等,从而使学校德育走向多元和开放和复杂。认识到这样的德育特点,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走德育社会化模式,以改变传统脱离实际的做法。所谓德育社会化就是指学校努力创建一种为社会认同并积极推行的德育价值目标,并通过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协作与同力,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德育效果的一种德育途径或模式。

第一,建立社会化的“德育网络”。在校内确立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内核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自己的实施行动方案,从而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在企业实习中,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并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学校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资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同量,积极与劳动局、就业处、公检法等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并运用传媒等工具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越性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等。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其做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凝聚人的力量,比如事业心、责任感、诚信、道德等。至于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企业文化,都是靠每个职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要的素质去实施的。倘若没有这种品质,任何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八个字。这就是说,校企合作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这方面,一是营造服装企业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企业文化的陶冶;二是编写《企业文化与入职指南》校本教材,讲解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企业文化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自身努力方向;三是把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如班级管理实践“公司管理制”、新生开展军训活动、每班学生轮流管理校园安全、卫生、出勤等管理活动;四是企业共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校园内举办服饰校园文化节活动,积极参加宁波国际服装节专场演出,把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服装展示在大会之中。此外,还组织学生开展服装企业文化的调研活动,以了解、适应企业文化。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还开展价格教育、竞争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公德意识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

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目标确定后,就要依据目标选择课程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教育目标,极大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当前形势下,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解决职业教育面临“就业应变能力培养与职业针对

性教育、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两对矛盾。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借鉴,研究本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将“宽基础、活模块”式课程模式成为探索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方向。如选择相应的“模块”开设服装短期培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社会急需。

第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我们根据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确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为需”和“够用”为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与综合。降低理论难度,增强直观教学,使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

第二,教学方法上,突出示范性和体验性。我们要求各专业教师做到,凡是能到现场以边讲边练组织教学的,应不要在教室里黑板和挂图上讲解,要让学生在实训工场中经历“看、听、摸、讲和做”的过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制图工艺及样板课,就是以服装的各种类型、款式为模块,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在一个独立的教学时段内,轮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该单元所要求的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训练,达到学习目的。这样不仅便于组织教学和安排考核,还能充分利用实训设施,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学生听完讲授,看过示范,能够马上动手练习,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种做法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灵活性;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仅便于根据市场动向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适时调整,也有利于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才面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第三,采用“1+0.5”的循环实习教学模式。1997年起,我校服装专业推出了“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最后半年的学业在企业完成,通过针对性的实训,顶岗生产,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没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企业反映,毕业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为此,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改革,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推出了“1+0.5”循环教学的模式。即1年在学校学习、半年企业实训与生产的循环交替式教学。这样能较好地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带回学校再学习与提高。实践表明,许多服装企业欢迎这样的培养模式,许多学生也纷纷表示,推行的“1+0.5”循环教学模式,不但学会到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懂得了怎样去适应企业的方法,有利于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总之,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用性和产业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打破封闭单一办学模式,应寻找致力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校企合作”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焦丽芳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3)

[2]张世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80.

篇8: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教育部联合中宣部等部门发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 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 要做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强校如林的高校夹缝中不断发展[1], 就必须注重创新教育, 重视和推动独立学院的实践育人工作。

十多年的发展中, 众多优秀的独立学院注重特色与质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给自身带来了发展优势, 但实践育人依然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培养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较弱, 创新精神不足, 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

大部分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偏理论教学, 而在实践教学、企业实训等方面明显不足。英语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征较明显, 而校企联合培养正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好方式。独立学院通过校企合作, 能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知识和英语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反映到英语专业的教学中, 弥补教材的单一性和时效性不足的缺点, 保证了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3]

独立学院的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做毕业论文, 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直接到学校授课, 这就可以把学生的培养纳入到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氛围及环境中, 增强学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 认知社会, 可以增强敬业的精神、踏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使自身综合能力及素质得到显著提高。[4]

2 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应与高职院校校企联合有所区分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借鉴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5], 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 出现了如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等许多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6]。这些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提升影响很大。随着独立学院本科层次教育的设立与发展, 这种模式又被许多独立学院借鉴。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对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简单移植, 造成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定位缺失, 培养错位, 最终出现本科教育高职化现象[7]。因此, 在借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结合自身办学层次对人才培养进行细分, 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2.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艺型人才, 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重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引入, 是为了让学生不但具有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实践应用能力, 而且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能做到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机结合[8]。编写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践育人手册时, 除了要有技能训练模块, 还要制定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可以通过选拔, 让部分学生以分别给企业各层次主管担任助理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企业各层次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2.2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而独立学院没有这方面的羁绊。

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高职院校多属事业单位, 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 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 院校要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很困难[9]。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高职院校这类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 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非常困难, 共建教学、培训、实践基地等都受到很大制约。

2.3 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有所不同。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除了去企业就业外, 还有一部分会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情况转向其他的发展途径, 如直接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会受到限制。

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不应像高职院校一样对实践时间进行强制性统一, 而应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的安排, 进行弹性实践制度, 在保证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之外, 根据不同学生的规划对其实践时间进行统筹安排。

3 统筹推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各项工作

3.1 强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要结合英语专业应用型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15%。要全面落实英语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质量, 组织编写一批英语专业优秀实践应用型教材。

3.2 着力加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践育人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要制定和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 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要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英语专业人才到学校授课。要鼓励英语专业教师增加实践经历。要统筹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3 积极发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动性。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对象, 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等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加大表彰力度, 激发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实践活动。

3.4 加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独立学院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要努力建设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有条件的独立学院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 基地建设可采取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其他园区, 设立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要积极联系城市社区、工矿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 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3.5 组织领导方面要形成工作合力。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积极促进形成实践中的合作机制。独立学院要落实实践经费, 加大对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工作的投入, 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多渠道增加实践经费投入。

独立学院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 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英语专业的教师、学生要定期召开实践经验交流会等, 及时总结推广实践成果, 研究深入推进实践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有很多方面不完善, 存在一些问题:

4.1 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独立学院与企业间合作成功的保证。合作双方须以诚相待, 相互尊重, 互谅互让, 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寻找合作伙伴时, 要慎重的找有相当层次管理水平、讲信誉、能同甘共苦的企业进行合作。[10]

4.2 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独立学院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应有合作基点,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英语专业人才实际需求的问题。独立学院应注意兼顾企业的利益, 以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 这既是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生存之道, 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归宿。[10]

4.3 安全管理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 学生必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实习。这种情况下, 独立学院学生的安全管理, 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就需要得到重视。这方面又较欠缺相应的规章制度, 一旦发生意外, 校企双方就会出现责任界定的问题。独立学院与企业应当在学生实习之前签订相关协议, 由校方指派带队教师或由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安全, 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0]

5 结论

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教育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知行统一, 以强化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 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 以加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依托, 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形成合力,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努力推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黄迪皋.创新教育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9 (1) :31.

[2]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5) :1-2.

[3]邓建高, 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6.

[4]李德海.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29-30.

[5]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88-92.

[6]赵非, 王志勇, 王恩国.打开校企联合之门, 实现共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服务地方[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 (3) :24-26.

[7]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 2005 (1) :22-25.

[8]钱梅.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25-27.

[9]陈祥明.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12.

上一篇:电池各项性能测试标准下一篇:高三叙事作文:我的高中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