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2024-09-07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共8篇)

篇1: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吗?

作者: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0-11-26

作者:周明莉

自然是不等同的。

首先,从两者的范围来看,信息技术是大大地大于计算机课程的。信息技术是人类以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舆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而计算机课程则着重于专业性质和内容,其涉及面包括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等,因此它的重心在于专业,比如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编程知识、计算机组装和维护等等。从上可以看出,计算机只是信息技术的其中一个部分而已。

其次,从两者对于学生的要求来看,也是大大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主要针对于专业人士,比如大学生,他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研究计算机的各个方面,从原理、性质、软硬件,再到应用,维护等等,要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要做到技巧娴熟,精益求精。而初中信息技术,它主要针对于初中学生,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旦跨入初中后,课程任务相对于小学来讲,变得更为复杂和繁锁,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就会将精力放在其它学科上面,再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任何规模的考试或者考核,最多也就是到了期末本学科教师进行简单的考查,所以初中生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心态,认为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的 “娱乐”课。因此,这门课程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是不宜特别高的。但从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角度出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对学生一般要求的同时,也要端正他们对这一学科的思想态度,认识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能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计算机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发挥实际的用途。综上,我认为这两者是大大不同的。

篇2: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7〕5号)精神,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更加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走向,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调整都非常快,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再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成人高校、高职等多条途径的开拓,为学生享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移化要求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给我们启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满足于社会科技进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由于现行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驳离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为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镇江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课程结构、内容、形式,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构建”三以一化”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精神,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方向、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及创新力为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

1、紧紧围绕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研制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不断优化“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验期内制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

2、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更新学生的就业思想及观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努力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与生产实际相一致的模块化课程,并力争编好主干课程校本教材。

4、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5、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课课时的比例,使安排更加趋于合理有效。加大实习投入,增加操作技能训练时间,确保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6、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7、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四、主要内容及措施

1.改革教学模式

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制度,根据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现场教学,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同时,在专业教学内容上,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组织教学,而理论教学则以“必须,够用”为度,删繁就简,确保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突出实践教学

(1)精心安排实践内容:根据教学计划及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教学的实验、实践内容,既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其动脑、动手能力。

(2)科学安排实践项目:根据实验内容,合理科学安排实验项目,课程改革中提出项目化教学的革新,因此,在实践课中,将实验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子项目,通过子项目的完成,进而能够汇总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3)强化综合实践训练:实践的最终目的还是能够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要强化综合实践训练,例如对于网站设计制作岗位来说,不仅仅是学习单一的网站制作软件,同时还要能够掌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相关软件的应用,在教学计划中,对于这样的三样软件都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我们提出学生能够实现软件的综合应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训练综合实践,如在软件工作室参与学校网站的设计制作、制作班级网站比赛、参加省市学生技能大赛,激励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很好的铺垫。

3.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鼓励支持教师攻读研究生、取得双学历和取得技师、高级技师等更高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邀请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及相关企业的专家来校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训和参加实践工作,鼓励、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

鼓励教师参与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要求教师多参与学校科研项目,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倡教师参与企业调研与课程开发工作。

进一步完善岗位、薪酬、业绩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创出业绩,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优先培养、给予奖励和校内补贴。

4.校本教材建设

校本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教材设计按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紧跟近期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舍弃一些繁锁的计算过程和一些过时的、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整合相近内容。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教材内容按不同要求进行编排,以体现系统性和先进性。

5.教学手段优化

媒体与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就其专业性质来说,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媒体,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光是简单运用电脑,更要开发好新颖、实用、趣味的教学软件,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好的评价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风气,促进教学。为了寻找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检测与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才能既反映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又对学生形成激励。

(1)加强项目测试,理论考核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分数的权重上6:4。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要求中,加强实践项目的考核,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自觉完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的综合性大作业。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完成综合性项目,作为总结性评价。

(3)在评价上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老师评价相结合。如在进行某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安排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某个子项目完成情况通过自评、互评及老师评价的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可以鉴别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科学地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从而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包括受教育者、教学督导者和教学管理者三部分。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来自学生的评价占主要地位。根据评价主体角色的差异,评价各有侧重。根据评价内容的重要程度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值。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系部共同组织。由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评价小组,负责和组织本课改实验点评价工作的实施。

五、工作程序

1.实验准备(2007年7月——2008年8月)

(1)建立实验领导机构,成立课改实验工作班子

(2)组建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

(3)确定课改实验班级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部分核心课程标准

(5)制定课程设置方案

(6)组织教师学习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2.实施阶段(2008年底——2013年底)

(1)对08级五年制新生班级全面开展试行。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方案,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尤其是实践环节。

(2)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作好原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3)完善导师制,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并指导学生逐步实现规划。

(4)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用科研课程实验的方式带动整个课改实验,坚持以研促改,以改促教,研、改、教三位一体,相互促进。

(5)研究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6)调查、测试、记录、反映实验情况,抓好 “写教后记”工作,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写出实验分析报告,及时推广成功经验,适时调整实践过程。

(7)探索和建立适应新课程有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旨在促进师生不断发展,提高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的评价。

3.测评总结(2008年底——2013年底)

(1)对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测评,整理相关资料,写出分析报告和修订新教材,完善发展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意见。

(2)对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专题实验总结和研究报告。

(3)物化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课改的论文、范例、课件、录相、专题总结,典型教案等。

(4)经验推广,运用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的评价标准评价教与学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改实验成果和经验向非实验年级和学科幅射,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提高整体效益。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组 长:杨 新(校长)林雨生(职社处副处长)

副组长:仲梅娟(副校长)吴巍(副校长)

主持:许大宏(市学科带头人)胡娟(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组员:参与课改试验工作的骨干教师

2.科研保障

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教研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形成专、兼职业教育教研和科研人员相结合的课程改革研究团队。教研室集中力量,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开展以课程开发为重点的教研活动。

3.制度保障

实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汇报分析制度,教师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制度和定期交流、检查、评比制度。对课程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业务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对取得的成效加以推广。

4.经费保障

篇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1 课程体系建设

1.1 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建立原则

1.1.1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学科课程的数量,所开设课程的先后顺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配及实验实践课程与综合课程等的搭配等。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及实践性极强。该课程设置的既要体现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特点,又要保持其独立性。因此,对该课程开设时间,学分学时分配等应充分考虑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系,以及课程自身的难易程度等等,本着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打造为跨专业的通识基础课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开设时间,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打造科学的教学体系。例如可考虑将课程开设在相关专业的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2分等。

1.1.2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实践性重。因此,课程的教学结构应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理论教学主体,另一个是实践教学主体,两者缺一不可。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部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能够动手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1.3 打破专业区别,统一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自动化类、电气信息类,机械类等大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因此,本着跨专业教学的思想,打破专业差异,统一规定教学内容及任务、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此外,同时考虑各专业侧重点及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课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模块,利用小组讨论,分组陈述等作业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对该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等。

1.2 课程内容的制定

从跨专业角度考虑,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并掌握如何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外围设备和接口通道以及控制管理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将控制对象、计算机、传感器、输入输出通道和接口电路、执行机构、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维护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为此,课程内容应围绕着学习目的而制定,涵盖计算机控制技术各个方面知识,并主要包括: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人机交互接口技术;常用控制程序设计;数字PID及其算法;微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内容。

2 课程实践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所学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增强师生互动,互惠互利,有利于教师从中选择同学参加相应竞赛或科研项目。学生则可加强自身动手能力,为提高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实践教学课时有限;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仪器数量有限;实践环节缺乏整体性设计性不强等。

考虑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整合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该方案将实践教学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环节:基础环节,应用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掌握理论知识,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1 基础环节

该部分实验内容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了解和验证“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内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实物感官上加深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内容有了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该环节主要涉及A/D与D/A转换、采样与保持、数字滤波器、数字PID调节器算法等基础性实验。这部分内容由于比较简单,可以将其制作为仿真模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后,学生自行完成。或是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完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 应用环节

该环节主要通过较多应用实例和实验实训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点内容。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及相关设备,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即小组中每个学生均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均需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内容,缺一不可。而每次实验项目,每个学生的任务均应发生变化,这样即使得学生对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的设计有整体感官,掌握构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法,能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构建出一个微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身能力,找到在团队中适合自己的位置。

2.3 课程设计环节

在经过入门和应用环节后,学生已经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模块,软硬件技术,控制算法等核心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能力,应设置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环节,该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设计和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该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能达到相关设计要求。

此外,为解决实验设备资源有限及实验学时有限的问题,可配合网络开发出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可同过网络在课余时间随时可进行虚拟实验。

3 开放平台建设

本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思想,应建设基于网络的、面向跨专业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网站,向广大师生免费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例题习题、文献资料等。这不仅可丰富课程学习手段,更使得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同时通过网站的论坛或教学交流等模块,促进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结语

“计算机控制计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内容涉及面广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跨专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为前提,从课程理论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网络开放平台等三方面对跨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堂+实验室+教学网站”的建设方案,使得相关知识获取更为优化,丰富了课程的教学手段,建立了大类专业通用的教学平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有助于学生课余自学。

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工科院校中自动化类、电气工程类及机械类等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论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跨专业平台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根据课程的特点,讨论计了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并从课程内容、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实践环节、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跨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凌思涛孙永征侍红军,跨专业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2015,15:59-60

[2]赵忠盖,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整体优化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月下(22):12-14

篇4:《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法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学员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员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主干课程,对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员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员如何上好计算机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原则。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差别较大,新生主要由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为主,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这些学员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都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层次不齐,大部分知识比较生疏,对基础知识和软件的操作不系统,各方面知识点有待重新夯实;而少数部分学员对最基本的计算机开关机等操作都不熟悉。再者,一部分学员对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积极性较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还有部分学员对于该阶段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思想认识不清楚,自律性比较差。在充分了解学员的基础上,采取了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启发其积极思维,同时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教材、辅助资料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应用》教材和辅助资料种类繁多,因此,要根据其与教学对象的适用程度,选择品质较好、公信度较高的教材与辅助资料。教材上的内容相对比较齐全,但学校的授课学时有限,因此,必须处理好教材、辅助资料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该重点讲练的内容一定要花时间讲深讲透,课堂上练习消化,有些内容则留给学员自学[1]。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学员但又非常重要的关键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自主思考意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部分内容作为牵引,重点培养能力,带动其他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教师与学员的关系

叶圣陶有段精辟的论述:“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见,教学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员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讲台上的喋喋不休、课桌前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已被教师主导、学员主体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但教员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不等于过分强调,教学是双方的,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把握好尺度,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长远发展。

二、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

计算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有的学员开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随着知识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教学案例入手调动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进。有男、女生一起上课时,将男生分成一组、女生一组,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看哪个组解决的又快又准,在课堂上形成竞争,积极性自然提高。不同专业的学员在一起上课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组。这样,即使不积极发言的学员,也会感觉很有意思,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下掌握了知识。

(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强调的就是用教员的导、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员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去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员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员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锻炼提升,从而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将案例作为一个大任务呈现给学员,再将大任务分成具体的小任务,学员通过教员的讲解示范、提示和启发引导下完成具体的小任务。

(三)培养学员自学能力的原则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难以将知识很好地延续[2],使得现在所学非将来所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引导学员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自学能力是学员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教员应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是学员知识结构中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方法,教员要讲明白,学员要学得会;另一方面,要注重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教员要引导提示,促使其独立思考,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员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员要安排和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为学员自主学习,尝试解决新问题提供条件,以此培养培养和锻炼学员的自学能力。

总之,《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不断更新变化的课程,教师应从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实际出发,全面掌握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新信息、新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能动作用,启发学员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每位学员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沈凌.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企业导报,2011,1:220-221.

[2] 黄春燕.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 2011,1:24-25.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小结

2、本课程总学时68课时,其中理论课34课时,实验课34课时。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安排上我采取先上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时进一步领悟实践操作。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用实例演示代替纯粹的理论知识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通俗易懂的实例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工具软件。

4、本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了考试改革,加大了平时阶段测试考核的力度,注重体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阶段测试(60%)+期末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真模拟软件模拟考试。考改方案实施下来,发现确实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6: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人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重点专业,将现代学徒制学科应用其中,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文章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3):110-112.

[2]李琳.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福建建材,(4):114-116.

篇7: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微视频”是“微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具有知识导读、引导课程及实际演练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导读能够细化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使用“微课程”,能够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到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微课程”网络平台还能够设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小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视频下载,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处理视频,从而将“微课程”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3.2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

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具有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制作成小视频,并且讲解解题每个步骤,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视频中的步骤自主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全面讨论,之后使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能够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在之后学习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性。

3.3学习任务中创建“微课程”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合自己,就爱搜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中的小视频、PPT等,在任务驱动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对其巩固和理解[2]。

3.4综合评价中创建“微课程”

利用“微课程”,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创建多元化、多样化难以程度的课程习题,使学生能够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练习课程中的知识点及难点,从而将这些知识点和难点能够加深理解,及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思想,并且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找其他同学或者教师,为自己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课外学习小组,使学生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使全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的共同进步[3]。

4实例探讨

本文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excel数据筛选为例进行微课制作。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把高级筛选与自动筛选当作两大教学模块,以这两模块为基础着手教学设计与微课制作。录制教学过程的过程:第一幕:教师在课堂中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切入点及重难点进行讲解;第二幕:将自动(高级)筛选的步骤显示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说明;第三幕:根据讲课实例,教师可通过与第二幕的步骤相结合,对其进行演示与讲解;第四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次讲解重难点。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在此过程中设计提问环节,在课堂中实时互动。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教师需对表达能力予以注重。在对此种讲解演示型微课进行制作时,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浪费到鼠标的移动上,所以在进行录制时,需尽可能减少鼠标任意移动状况,避免出现干扰学习的状况,最好在进行制作时,鼠标在具体的执行菜单命令上作出适当的停顿,且伴随声音提示,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鼠标的动作。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包括技校教育教学。在技校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且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就衍生出了《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微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就主要研究了“微课程”在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龙孔鑫.浅析微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31):159~160.

[2]李晓,项露芬.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浙江树人大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2):239~240.

篇8: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研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扩大和发展, 迫切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而作为输送此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积极提高教学水平, 才能够在保证人才培养素质的情况下尽可能提提高输送量。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在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的基础之上, 探讨相关的改革措施。

1 高职院校现阶段计算机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分析

1.1 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

从普遍情况来看, 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 共计二十几门, 还有部分实训课和一份毕业设计, 教学计划与大纲只是在内容上稍作调整, 没有针对层次的不同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质量调查发现: (1) 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差, 不愿学, 对课程不感兴趣; (2) 课程教学围绕教师、课堂、理论知识三个中心点, 而实践性教学很少, 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3) 学校使用课程教材是理论性较强, 技能应用性缺乏, 很难满足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和多种技能证书的需要。因此, 该专业课程与职业实践相脱节, 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必须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着重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 带动专业发展,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教学目标不够科学

清晰、科学的教学目标,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只有教学目标设置的清晰了、科学了, 才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就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来说, 它的设置初衷就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重要作用, 并启发学生去应用进而去开发信息技术。但是,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却变成了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首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渐脱离了实用化, 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将应用性极强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内涵被当做了四书五经去死记硬背, 违背了该课程设置的初衷 (也即出现了教学目标的偏差) ;其次,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相关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未找到相适应的工作打基础, 因此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练习, 但教师却把提高课程的平均分作为重点, 刻意压缩实践课程, 甚至连学生也觉得不以为然。这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长期处在理论脱离实践的状态下。总而言之, 教学目标不够科学, 直接影响到了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1.3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脱离生活

从实际情况看, 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仅仅依靠几本教材和一些微机, 很少有其他的辅助教学手段。由于缺乏例如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教师只能死板的把自己的教案读给学生, 根本无法将抽象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直观的表达给学生。而且,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也仅仅被限制在课堂范围内, 缺乏必要的实践, 造成“理论脱离实际”, 使得学生很难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再者, 教学方法上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并进一步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而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严重背离了这个初衷。由于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难以同实际生活关联起来, 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水平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策略探讨

2.1 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科学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 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 使得传统的课程内容迅速老化, 已经难以适用于当今设计情况, 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 就需要突出两点, 也即新颖和与时俱进, 从而满社会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突出职业特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 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与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实现职业院校毕业即就业的任务。

2.2 明确教学目标

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程, 都讲究学以致用。因此, 若要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实效,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仍然是教会学生基础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但是, 教师不应当因此而忽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素质的锻炼。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素质, 集中体现在获得、加工整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上。因此, 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应及时摒弃“只学不用”的教学思路, 而要转变为要“学以致用”。换句话说,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不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概念的背诵与记忆程度, 而是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从而将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际能力的作为课程培养目标, 为教学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规划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是宏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方式。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 指的就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但实际上,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因为教师需要综合考量课程特征、学生认知阶段, 以及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差别。也就是活, 在规划课程内容时, 既要切合该门课程的特点, 也要适应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在实际规划时, 既要安排足够的课程课时用于基本概念的讲解与理解, 也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同时也要规划课程时间与实习。总而言之, 教学内容的规划既要有理论教学, 也要有实践教学, 双管齐下, 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2.4 制定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步骤

从目前情况看, 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妄图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水平。但是俗话说得好: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大多数学生既不是神童, 也不是超人,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学习水平突飞猛进。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 必须要深刻的了解这一点。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 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而且落实制定的计划时, 可以先从教高中生基本定义与概念开始, 然后逐步教他们理解更深层次含义的能力, 循序渐进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学课程, 在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逐步的提高他们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2.5 尝试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实践无数次证明了传统僵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迫切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授课教师应该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因循守旧, 抱残守缺的思想, 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 放弃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 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使之能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使每一位学生切身参与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去, 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与交流的舞台。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式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将电子计算机引入课堂, 利用其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将原本死气沉沉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变得生气勃勃,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此外, 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资质与学习能力, 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保证每一位学生不在学习中落后, 从而提高综合教学效率。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最常见的专业之一, 多年以来, 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计算机技术人才, 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应用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一些问题, 降低了教学质量。笔者在分析课程改革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1年 (4) .

上一篇:校刊下一篇:学做家务活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