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2024-07-17

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精选7篇)

篇1: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杨村小学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试用)2011.3.4

一、关于语、数、外、品社、科学五门学科教学成果的考核(20分)

考核的思路:以每次学校组织的检测成绩为重要依据。抽取班生总数的80%计算,凡每次考核及格率达标的得10分;优秀率达标的得10分;试卷批改以等级形式呈现;试卷保存良好,最后,以各次检测得分的平均分数为本项考核的总分值。

语、数、外、品社、科学学科质量目标: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起点低,进步性大,各科及格率达标设定为:50%;优秀达标率为:20%。

音体美考核:一般情况下取其他教师的平均分;如有特殊情况,也进行检测(检测形式另行制定)。

二、关于教学工作的考核(50分)

(一)备课方面的考核(15分)

1.考核检查的项目

(1)教学目标(总分值 3分)

评分要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目标明确、恰当,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按制定情况分优3;良2;一般1.(2)教学流程(总分值3分)

评分要点:教学流程设计清晰,重点内容突出,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按设计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3)板书设计(总分值 3分)

评分要点:每节新授课都有板书设计,且简洁美观,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按设计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4)课时数量(总分值3分)

评分要点:备课总课时数(包括单元备课、单元测试及讲评、练习课,练习课应用有练习设计)是否与总课时数相符;手写备课做到书写整洁清楚。按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5)教后反思(总分值3 分)

评分要点:每节课后均应有教学反思,且有一定质量。按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2.评估结论:综合以上五项检查,以各项得分之和为每次检查的最后得分。

期末考评时,取各次检查的平均分,为最终得分。

(二)作业方面的考核(18分)

1.考核检查范围(根据学科的不同,检查范围各有侧重)

语文学科

低年级:拼音、田字格(一年级)、(二年级)

中、高年级:课堂作业本、同步探究、作文本、周记。

数学学科

数学课本作业、练习册、探究。

其他学科以提供的书面作业为准。

2.考核检查的具体项目

(1)作业量(总分值 3分)

评分要点:课堂作业量是否适当,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语文双周完成一次作文、周记一周一次。根据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2)作业形式(总分值 3分)

评分要点: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形式不少于2种(书面和口头)。按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3)批改是否及时(总分值 3分)

评分要点:一般作业当批改、订正;作文一周内完成批改,精批,交流式批语,亲切委婉点评;周记有点评日期。根据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4)批改质量(总分值3分)

评分要点:无漏批或错批;批改符号不碰到学生作业字迹;评估字迹工整,有激励性批语或符号。根据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5)学生作业习惯方面(总分值3分)

评分要点:严格训练学生的书写习惯;卷面整洁,簿册齐全,作业优秀率较高。根据完成情况分优3良2一般1。

(6)批改手册完成情况

按照联校要求,完成的情况优3;良2;一般1.3.评估结论:综合以上6项,以各项得分之和为每次检查的最后得分。期末考评时,取各次检查的平均分,为最终得分。

(三)教师展示课(10分)

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展示课,根据上课情况及学生反馈把课分为三等,优等加10;良好加8;一般加6分。

(四)计划、总结(7分)

优质7分,良好5分;一般3分。

三、关于教师、学生获奖方面的奖励(12分)

1.教师参加优质课讲课、教学能手讲课、说课比赛、单项教学技能比赛,乡镇级加2分;县级加4分;市级加6分。

2.论文等征文投稿奖。

乡镇教育刊物加2分/篇;县级教育刊物加4/篇;地市级教育刊物6/篇。教师指导奖加分如上。(取最高奖项加分)

四、关于教科研方面的奖励(18分)

1.有关教科研方面要求的1篇教育叙事;2篇教学反思;2篇教学案例,完成情况良好,该项加5分。

2.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主持人加6分;其他参与人加3分。

3.各种笔记按要求:字数足,内容充实,视完成情况加4-7分。

听课笔记24节+6节评课;理论笔记5000字,内容合适充实;师德笔记5000字,内容适合充实;读书笔记5000字,内容充实。

五、总分、总奖励计算

考核总分值:100分

用“每分的奖励金额×每人所得的总分值”,即得出相应任教教师的学科教学奖励金。

每分的奖励金额=总金额÷(考核总分×教师总数.)

六、本制度经教代会和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于2011年3月1日起执行。

附: 各班级教学成果达标数值

一.一班及格数15优秀数6

一.二班及格数16优秀数6

二年级及格数16优秀数6

三年级及格数18优秀数7

四年级及格数19优秀数7

五年级及格数21优秀数8

六年级及格数18优秀数7

篇2: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施。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了加强教师的教研意识及能力,真正做到教研兴校、教研促教,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特制定《楼坊坪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考核及奖励办法》。

一、校本教研考核内容

(一))学校整体教学研究工作考核 教学管理者必须做到:

(1)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3)组织好师徒结对,切实开展帮扶工作。

(4)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5)每学期听课达到规定要求。

(二))课题组组长的主要考核内容

(1)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2)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3)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学校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4)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四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定期向学校教导处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5)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三)教师教研考核内容

(1)认真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4)按时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等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 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5)主动承担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及汇报课),按学校要求积极足量听课。

(6)自觉自学相关教学研究理论与教学案例。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根据教研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记分,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实施办法》。

2、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3、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我校校本教研工作考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平时考评(50分)。

平时考评指的是每个月对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考评。平时考评主要从出勤、态度、教研质量三个方面进行。

1、出勤占10分

(1)要求教师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旷会或者早退。

(2)请假一次扣除积分0.5分;早退一次扣0.5分;旷会一次扣1分。

2、态度占10分

(1)要求教师认真虚心、刻苦钻研,相互求教,不耻下问。

(2)不能认真参与、对校本教研活动态度漠然,拖拖拉拉者,此项考评视为不及格。

3、教研质量占30分

在校本教研中,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且很具有启发意义;认真完成每一 次理论学习者为优秀(30分)。能认真完成理论学习,但效果不大明显者,为良好(20分)。以上都不能完成者,视为不合格(10分)。第二部分:校本教研活动占50分

主要指能在新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改革自己的教法,在学校举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成绩突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很快,学生学习质量高。

2、能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

3、能写出具有特色的教案。

4、能进行一次高质量的案例分析。

5、能总结出比较好的教学经验。

篇3: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中国教师》: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立峰:这只是学生体质下降的表现行为之一, 但是这个现象的成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学校体育。国家对学校体育不可谓不重视, 而现实中落实却困难重重,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锻炼时间缺乏, 体育课时、课外活动时间被文化课挤占的局面很难改观。因此, 想要改变这种现象, 需要综合治理, 单靠体育课程改革,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中国教师》:近日, 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中指出, 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 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余立峰:在当前形势下, 这一措施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及时的, 前提是能够严格执行, 用“真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 肯定会有效果的。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将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会因为对学生体质的重视而改善体育教学现状, 学校可能会从关注体育竞赛结果转向体育课堂教学情况, 从而促进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另一方面, 如果检查公布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合理的话, 如检查结果简单排名, 将会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简单缩小化, 教师出于检查的压力而将体育课的内容无限缩小, 仅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几个项目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这种现象在体育纳入中考考试体系以后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已经存在, 长此以往将对体育教学改革带来很大困难, 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将很难改变。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 您认为是否可行?

余立峰:在高考不进行彻底改革的情况下, 体育进入高考评价体系, 将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体育进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没有操作性, 关键还是观念和监督体系完善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项目内容和标准, 学校或区域内自行考试, 验伪制度跟进, 做到公开透明, 实施体育学业考试完全有可能。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进入高考, 会增加学生负担, 请问增加学生身体练习的负担不好吗?学生现在负担重的不是身体练习而是学业负担。因此通过高考这个“指挥棒”来促使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 至少在当下是可行的。

《中国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一直是衡量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您认为怎样的教学评价能更好地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更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

余立峰: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内容很多, 维度也很多, 其中学生学习结果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目前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基本上停留在体能方面, 而且也只有学生体能情况评价工具比较成熟, 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基本上是以“体能论英雄”, 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水平的评价几乎没有。虽然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结果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或者一些主观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 但是并没有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那样有比较成熟的、统一性的评价工具, 也没有进行成绩的上报和监督。因此, 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结果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大力建设健全运动技术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测制度, 将是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技术?

余立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使用练习方法阶段, 要对“练习方法”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掌握需要反复练习才有效果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非常突出, 现实中实际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 并不能完全满足技术掌握需要, 因此, 我们只有在尽量多安排练习次数的基础上, 重视、加大“练习方法”的教与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并明白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技术的掌握, 以及这些方法在课外自主练习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这点也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修改要求, 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练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是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基础。由此, 教师在安排教学时, 知识目标中是不是应该对练习方法学习多少、使用要求、注意点有相应的描述。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

余立峰:我建议专家、教研人员多去寻找、培育与课标理念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特别是片段案例。一线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感性, 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论对应的直观行为的培训, 不论教育理念有多好, 都应该结合行为表现, 这样教师们才更容易理解理念, 提高培训成效。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是广大教师接下来要努力与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篇4: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关键词:小学 课堂奖励 双面性 利弊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课堂奖励是一种课堂激励方式,包括情感奖励、物质奖励两种形式。虽说是一种“激励”方式,却也具有事物普遍的双面性。一方面,这种外部的刺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德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便于课堂管理;另一方面,这种奖励方式也会对小学生身心产生诸如兴趣下降、功利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等消极影响。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奖其所需,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纵向比较,全面进步,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2013(1).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3).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2).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

[6]杨道兰.巧用奖励,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0).

篇5:教学教研奖励制度[小编推荐]

1、每学期开展先进校区、优秀教师评比。

2、对参与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多提供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学习和培训作为福利进行奖励。

3、与奖惩细则的有关条款挂钩,在精神奖励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与教师期终的考核评估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

学科计划规范制度

2、对教材分析要透彻,教材重难点把握要准确。

3、对学生分析要客观,实事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得力,1、计划项目齐全,一律书写认真规范,字体为正楷。即具科学性,有具针对性。

篇6:杨村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奖励考核制度

教研制度是教育变革系统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任何教育变革一定会涉及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实施、支持与指导三大子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 教育变革必定是不完整甚至是失败的。我国的教研制度就是支持与指导系统的中坚力量。它既是“变革实施的看护人”, 相对独立地“看护”教育行政、校长、教师是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变革政策的, 以保证政策执行的专业性。同时, 它又是“变革实施的促进者”, 不断参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如何落实政策的决策, 为变革的有效实施献计献策、亲力亲为, 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不仅如此, 教研员还通过下校蹲点等方式, 直接指导一线教师上好课, 以保证变革政策产生应有的效益。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与领导者。众所周知, 如果不考虑遗传、家庭社会地位、个人努力等因素,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理, 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教研员的促进与领导, 教研员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专业实践的改善, 因此, 教研员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促进或领导教师改善其自身的实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教研员就是围绕“教师的专业实践”开展工作的, 以“课”为核心, 创造性地建构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评课、赛课、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精致的“小课程”经验, 聚焦教材教法和考试的研究, 从而提高以学业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质量, 也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然,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重心转移、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教师专业的重新理解, 教研制度也面临新挑战, 教研室与教研员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我国教育发展已从“重规模、重普及”走向“重质量、重提高”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成型的教研制度如何面对21世纪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时代的挑战?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能创新制度以发挥更积极的、更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新的课题。在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 现在的教育质量观已不只是学生考试成绩, 而是在公平基础上的学生发展质量观, 需要创新教研制度以满足在教育输入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因此, 原来“集中力量打造个别典型”的教研思路需要调整。在20世纪的教学内容变革时代, 研究教材教法、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环节, 显然已经抓住了当时的教师专业实践的核心。然而, 当进入21世纪, 基于标准的课程变革时代, 需要教研工作的重心从“课”扩大到“课程”, 具体地说, 一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基于课程标准或学生经验的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 教师关注已从“怎么教”走向“怎么学”、“学会了什么”, 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代表此理念的实践——实践后的反思, 等等。因此, 教研员的角色随着这一重心的转移, 需要从“教学指导者”转变为“课程领导者”。当前教师的学历达标与配置规模都已不是主要问题, 有些教师的学历甚至比教研员还高, 需要教研员走出“指导者”的身份, 以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参与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 共同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智识共享的学习文化。二是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 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是一项新任务, 原先的教研制度几乎只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实践, 没有涉及如何指导学校编制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评价学生发展等, 因此, 需要教研制度作适当的调整或重建, 以弥补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领导缺位, 教研室应该成为地方一级的课程发展中心, 承担国家整个课程方案在地方各级的课程发展任务, 等等。所有这些, 都迫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研制度。

篇7:浅议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价制度

1.教师教研活动的参与度。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专家或教育管理者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科研也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且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同伴互助,即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要求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教师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所以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间的相互切磋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全体教师都应是校本教研,特别是反思性、课题化研究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因此教师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评价校本教研的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参与研究的教师数量,更应该体现出校本教研是否为教师提供了宽松的教研氛围,是否真正表现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为教师搭建了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是否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2.教师教研活动的研究深度。校本教研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使之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从而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但校本教研由于受区域、人员和理念的制约,导致校本教研研究内容的深度也就不尽相同:如校本教研的研究是以片面追求智育、单纯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还是以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为基础;教师的反思内容是否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大的迁移性;是否促进教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等等。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所以,评价校本教研的深度,要从所体现出的教师素养的高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学校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校本教研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因此校本教研的根必须扎在课堂,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应该说,最有价值的课题,就是实践中产生的课题;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校本教研的活力,在于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给教学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校本教研与实际结合度的评价要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并取得实际效果。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理论的指导,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4.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度。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肯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而每一个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教师的探索性实践,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会使校本教研产生质的飞跃,才会使教研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之进行教研成果的评比与激励也是促进校本教研更加深入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因此,加大力度对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评比和激励也显得更加重要,学校应该在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多途径鼓励教师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当然校本研究成果也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受益者肯定是学校的师生。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师。研究评价,改革和创新评价制度是深化和持久校本教研的保证,相信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校本教研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上一篇:学习毛文国同志先进事迹下一篇:热闹的除夕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