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

2024-05-16

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通用6篇)

篇1: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英美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我们每天观看好莱坞美国大片,赏日本动画,唱流行歌曲,跳芭蕾拉丁爵士。而让我们引以为傲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却在传承上遭到了冷漠。传统文化的传承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呢?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能保持文化的生命,而扩大范围是最有效方法,而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那非流行莫属!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的青年为何大多不喜欢看京剧而热衷于流行音乐,小朋友们为何不爱看皮影戏而沉湎于动画片中。其实并非我们对创痛文化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在形式上,这些传统的艺术过于老套,慢的节奏,陈旧的情节,老的思维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将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那么上学的孩子岂不是要穿上马褂旗袍,从一堆乌龟壳里辨别一二三四?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显然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个性,传统经典诗文确实有遭到‘冷遇’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比如,枯燥的背诵会让他们产生学古诗文是为了考试或是应付老师要求的想法。毕竟传统的东西经过几个世纪流传可能蒙着一层灰尘。如果把灰尘擦掉,并用新的方式展现,就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只适用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如果现代人仍然使用它原先的方式,它必然得不到推广。所以,传统文化只有变革它的表现形式,更新它的表现内容,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跟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流行元素,才能让文化新生,更广泛得被现代人接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说融入流行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带有流行元素的形式受众面广,更易被大众理解同接受;第二,与时俱进是不可更改的趋势所有的文化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第三,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的流行风俗,才能更好的被适用。文化不应当只是学术性的传承,它源于生活还要融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最典型代表要数中国风歌曲了。

《青花瓷》、《本草纲目 》、《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绎。伴随着广泛传唱而使年轻的我们找到共鸣,开始关注诗歌韵律,封尘于书籍中的得到情怀也在新时代得到了重生。很多年轻人因为《本草纲目》,特地买书了解去中国神奇的中医,并逐渐感兴趣,还专门研究起来。有人从《精忠报国》开始欣赏中国古代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气势。又有人听了《笔墨伺候》之后,专门去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感受其神韵。这些中国风乐曲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用艰涩难懂的长短文章死板地告诉你中医药有哪些功效,古代战场是多么的气势恢宏,中国陶瓷的配方中化学成分有哪些,而是行云流水般的音调中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铭记在心。而在这些歌曲传唱之前,我们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道有青花瓷这种充满魅力的瓷器,中医药如此神奇,书法艺术是如此有魅力,更不会去深入了解它们了。

又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功夫,你知道将中国功夫弘扬海内外的第一人是谁么?是李小龙!然而在他出现之前,更多的人所热衷的是西洋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等,我们的中国功夫甚至无人知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西方人的喜好和当时时代流行决定大部分人不接受街头卖艺擂台比武的表演方式。李小龙将中国功夫融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电影元素,才使得中国功夫文明于世界。而现今功夫巨星成龙、甄子丹继续创作功夫电影同时发挥个人影响力从而这一瑰宝得以传承。

再比如新民乐的兴起。当我们沉醉于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感受,时我们渐渐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乐器。但女子十二乐坊的姑娘们告诉了我们,我们民族乐器同样美妙。她们没有原汁原味地重复那些古调,而是用琵琶、二胡等来展示融入流行曲调的新风格,让我们现代人了解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其萍说,把最新的手段、最新的配器方式、最新的流行元素结合到民乐里,年轻人就会更快地接受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掀起了国学热。它并没有被放在课堂上讲授,而是融入了电视节目这一流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忽视,而且传统文化正在没落。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之下,国学热被掀起,人们通过如于丹老师的独特讲解,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开始用独特的视角关注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无疑都是可喜的事情。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流行后,能够丰富传播的形式,加大了受众的面积,使传统文化更能适应时代因而更顺利地传承。梁启超曾经说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和发扬的瓶颈阶段,流行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变革,何乐不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将文化传承下来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仅仅追求原汁原味,最终会使文化脱离现实,枯燥乏味,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有人觉得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味而不成体统,这并不正确。比如唐朝的诗,发展到宋朝就融入当时的流行发展成了词,得到广泛传播,但词与诗的精髓没有变,最终他们都够成了传统文化。所以说,融入流行元素只是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可以被大众接受。因为融入流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手段使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宣传,而流行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媒介。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受到影响。况且真正有内涵的文化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绵延至今未曾断绝的根源所在。

当然,流行元素的加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一再强调过,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撼动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本质和内涵是我们要传承的主体不可以被扭曲和更改。如何进行革新,如何与时俱进,这又是一个广博而艰深的课题,等待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甚至几代人去努力探索实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像中国这个民族一样,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去完善自己,跟上潮流,并保持自己不变的内心,做到有如庄子所说“外化而内不化”。这样中华文化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篇2: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

流行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涵盖内容较多,如物质文化、休闲文化、消费文化等。由于其满足了高中生心理层面的需求,使得其在高中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高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因此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而高中阶段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如何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用流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高中生对流行文化兴趣浓厚,甚至一言一行中都有体现,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入流行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影视文化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特别注重影视文化的应用。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电影片段,使学生掌握鸿门宴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特点,以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视剧,掌握心理、动作、语言、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方面发挥的作用。实践表明,将影视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流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典型,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及参与积极性,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用流行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调查发现,大多数高中生都很熟悉流行文化,如将这些流行文化运用到写作中,即可为学生的写作增色添彩,特别是一些流行语在修辞方面有很多精妙之处,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加以借鉴应用,更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流行文化,鼓励其将流行文化素材应用到写作中。例如,在写作中应用《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这句歌词,可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可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另外,在写作中还应使用一些人们熟知的广告语,如聚美优品的“我为自己代言”等。这些广告语人们较为熟悉,应用在写作中不仅能增强可读性,而且会凸显写作亮点,使文章显得更为活泼。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积累流行文化,并根据作文要求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教师应针对多数学生不爱写作,或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的现状,注重运用流行文化进行写作教学,鼓励学生适当运用流行文化。但是,教师也应适当加以干预,引导学生分清优劣,避免学生因曲解流行文化而滥用,这一点尤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用流行文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表明,理解课文内容的策略较多,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边城》一文时,教师可事先收集好有关湘西山川风物的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湘西的风俗人情有个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故事发展脉络,深刻体会课文中淳朴自然的人物感情。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涉及很多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师说》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了解韩愈的生平及一生的遭遇,从而更好地理解《师说》一文的精髓。

四、用流行文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流行文化涉及的层面较广,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流行文化已经融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如在沟通上,即时性通讯工具QQ、微信等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流行文化的这一优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其与相关教学环节加以融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讲解《劝学》一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强、假、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可允许学生在建立的QQ群中进行讨论,作为群主的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管理,确保讨论的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同时,部分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可通过QQ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注重把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了解高中生感兴趣的文化,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流行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选择学生兴趣浓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将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语文不仅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目,而且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其与学生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方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及时接纳与应用流行文化,加强流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为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3:现代教师需要掌握流行文化

现代教育与文化具有共同性、相互制约性、相互促进性等特点。教育制约着文化的传递、保存与选择的广度与深度,并创造出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同时,教育又可以通过整合与控制,使文化凝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性、大众性和商业性等特点的文化,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进一步讲,流行文化就是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DV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等。也可以用一句话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1)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与现代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现代教育者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现代教师必须研究流行文化。

二、几种流行文化现象的分析

流行文化丰富了现代生活,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增强自信,实现个性解放。但如果学生片面地认识它们,沉溺其中,就会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行文化是必要的。我们从80后文学 (3) 、偶像剧、博客等几种热门的流行文化现象来具体分析。

(一) 80后文学

80后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以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韩寒、郭敬明作品的畅销使80后文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80后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抒发了他们的心声,受到广泛地推崇和喜爱。

其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个性而富有艺术魅力。其细腻、逼真的情感描写也有可取之处。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的青春读本。然而,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也很明显。由于这些作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学生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做出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良莠不齐,作品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上也显得单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写作等相关训练提高学生审美和创作的技能,避免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创作的诱惑。

(二) 偶像剧

偶像剧起源于漫画,目前最受欢迎的有韩国和台湾的,比如《流星花园》。它是启用年轻俊美的演员,装扮符合流行风尚的造型服饰,以细腻温婉的爱情故事为主的电视剧。一部《大长今》将韩国饮食文化带到我们身边,偶像剧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青年初期的学生有崇拜偶像,追求理想的心理,因此,偶像剧应运而生能够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偶像剧所塑造的往往是完美的人物形象、扁平的人物性格,尤其夸大青年人的行为能力和社会地位,所建构的大都是理想的人生形式。而有些故事题材则涉及性、暴力等不健康内容。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完美性格与理想人生,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其世界观尚不成熟,易把偶像剧讲述的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的反映,把剧中人物当作偶像来模仿。这样就会误导正在形成的世界观,诱发道德问题,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观看影视作品是学生接触文学重要的途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从长远来看,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励其优质性格的形成。

(三) 博客

博客 (Blog) ,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你可以发挥无限的表达力, 及时记录和发布个人的生活故事、闪现的灵感等;更可以文会友,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挑战。博客是学生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也易导致其思维缺乏理性。现代通讯和交流产品为学生提供新的交友平台,但网络的开放性对学生的安全存在隐患。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工具性,合理利用才可以实现它的价值。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博客对学生作文进行高效快捷的评判和交流。

三、流行文化进入教育领域,教师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流行文化进入教育领域,教师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完成现代角色转换,设计新型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等等。

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变化,我们只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给现代教育注入活力。这就需要现代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流行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从批判的视角来看待,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科学引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教育更鲜活、更积极地影响下一代。

摘要:现代教师需要掌握流行文化, 不仅是现代教育者传承文化的任务, 也是现代教师角色本身的要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既存在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行文化是必要的。流行文化进入教育领域, 现代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现代教师,流行文化,教师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 :98-101.

[2]陈录生.心理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 :166.

[3]尚小兰.浅谈青少年流行文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11) :192.

[4]周颖, 叶利芳等.青少年“涉网”新现象探讨[J].青少年犯罪, 2005 (5) :18.

[5]李沧海.让影视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J].辅导员, 2004 (1) :12.

篇4: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

关键词:流行文化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此背景下由博客、微信、网络语言、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构成的流行文化元素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群体活泼且充满朝气,喜欢新鲜时尚,流行文化易为他们所接受。语文学科的生命力植根于生活,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流行文化也应当是其回归生活视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核心概念界定

“流行文化”,由关键词“流行”和“文化”共同组成。“流行”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1]“流行”是相对稳定与及时更新的结合,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表现文化与习惯传播的社会现象。而“文化”若以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就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中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才能和习惯,[2]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存在以整体或系统的方式的结合。台湾学者高宣扬认为,流行文化即是“时尚、时髦、物质文化、消费文化、奢侈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休闲文化、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3]。对“流行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流行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类型具有多样性,且具备世俗性、商业性、及时行和娱乐性等特点,即“流行”特质。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从选秀节目、网络语言、流行歌曲、网购、哈韩、影视作品到网游、草根人物、博客、微博、玄幻小说等,都是流行文化样式的反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流行文化简而概之为:流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被大众普遍热爱并追捧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对多种具有“流行”特质的涵盖不同类型的特定文化现象的整体性概括。而本文所涉及的流行文化是高中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与高中语文教学关系密切、适合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部分优秀流行文化内容,尤其是网络语言、流行歌曲和影视作品之类。

二、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等问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这与传统守旧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把本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辨认、段落分析和试题讲解”,这种模式化语文课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抹杀得一干二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关注当代现实文化生活,拓宽思维空间和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4]高中语文教学要改变现状,语文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走进现实生活,联系现实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思想活跃,喜欢求新求异、追逐时尚。而流行文化恰以时尚为风向标,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其独特的多元化审美元素迎合了高中生群体的审美需求,因此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对高中生而言,语文学习的过程多是被动的、枯燥乏味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接触流行文化的过程是主动的、有趣的。例如,对于当下流行的歌曲《小苹果》,学生能倒背如流,甚至还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哼唱,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而面对曹操的《观沧海》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重复背诵。再比如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喜欢此类型剧作的学生却能像如数家珍一样,不仅能把复杂的人物关系理清还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从不同视角进行个性化的自我阐释。而同样作为戏剧的曹禺先生的《雷雨》,却有很多学生难以把握这其中不算太复杂的人物关系,甚至个别学生连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都无法说出。

现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体验性、探究性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无疑在流行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如果单从文本的经典程度来讲,《甄嬛传》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是难以与《雷雨》相比拟的。但之所以会出现上面这种“倒错”的现象,这与流行文化的特质有很大关联。而这种特质一方面契合了高中学生对文化本身的需求,凸显了流行文化的享用功能、愉悦功能;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其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往往是最新科技成果的直接应用,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的兴趣、需求、积极性等在流行文化中无疑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这也正是当下语文教学所欠缺的。

优秀的流行文化中有很多元素既体现着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契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人文特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必争之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若将优秀流行文化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效补充,则能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利用流行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优秀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优秀流行文化内容。这种传统与时尚的有机融合不仅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流行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也是尊重多元文化、顺应当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影视作品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5]而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集意、音、形三种美于一体,赋予枯燥抽象的文本材料以生动形象性和直观性。高中生的语文学习通常以“班级”或“课”的形式展开。它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诸如时间、空间、情境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加之高中生阅历尚浅,使得他们很多时候难以以直观的方式,直接感受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美”。而影视作品却可以借助演员的表演,通过画面与声音同步直观的方式呈现作品中原本蕴含的抽象意蕴与内涵。既形象生动,又可以使学生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利用影视作品的现场情境感,与文本内容有机对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被制作成为影视作品。其作品文本中叙述的情景内容,经由荧屏得以直观再现,学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并亲身体验。因此将影视作品中创设的现场情境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将能有效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例如,教师在讲授世界名著《老人与海》时,可以播放同名电影,并设计一个“进入录音棚”的教学活动环节。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照课文为其配音,在配音中把握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

利用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影视资源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文学涵养。例如,在讲授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可以播放一些有关湘西的风土人情、山川风景的视频,并以之作为文本切入口,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田园牧歌式的湘西生活情韵中,感悟湘西的山川之美、人情之美。另外,组织学生观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片可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阅读科技文的速度和准确性。

利用影视作品的吸引性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对影视剧本进行改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部流行电影,无疑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结局的设定等都或多或少有自我的感悟、思考和评价。对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充分占有了故事的材料资源,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他们能从更深思的想层面挖掘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能使既定写作技巧进一步娴熟,进而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流行音乐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流行歌曲将音乐性、情感性与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娱乐性较强,深受学生的喜爱。为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流行歌曲中存在的真善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对语文既定知识的掌握。借助歌词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语法和修辞。歌词本身就蕴含着诗性美、韵律美,其语法和修辞的运用极其讲究,通过对歌词本身句式特点的分析和讲解,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歌词本身蕴含的句法知识。如周杰伦《青花瓷》中歌词,“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显然歌词中的“嫣然一笑”,并非写实的手法,借由比喻从而将对方笑容中的优雅美、含蓄美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借助优美的流行歌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品味的方式便成为学习修辞手法的绝佳路径。

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古典文化内容的借鉴。这既包含古典诗词的现代谱曲,也包括按照古典诗词格式要求的现代创作。现实生活中以古典诗词为蓝本而创作的流行歌曲不仅具有深远的意境,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将之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古典文化素养。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独上西楼》,伊能静的《念奴娇》等,这些原汁原味的古典诗词,在这些歌唱大师的全面诠释、深情演唱下,极好地还原了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倾听中已然感悟到了寄托于作者内心的那份或期待、或忧愁、或赞叹之情。引导学生从熟悉并喜欢的歌曲入手,帮助他们分析和反思作品的主题、意象及情感等,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歌词仿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流行歌曲中的语言活泼生动,句式灵活多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听歌过程中就能积累作文材料,形成富含诗性美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更能快速掌握歌词的句式特点、表达习惯等形式技巧,从而为写作技巧的提升做好积淀准备。

(三)网络语言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语言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每个时代它会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部分。网络的普及,让不同地域的人可以汇聚一个平台,在彼此相互交流碰撞中,网络语言得以快速创新。其突出表现就是符号创新、缩略创新、数字创新、谐音创新,另外还有新词创造和借词等。

语言的创新过程是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融合再创造。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乃至使用的语境,学生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且,如果时间充足,学生很愿意就这些内容作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为此,这些具备创新意义的网络语言,是完全可以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在进行“汉字起源和发展”的专题讲解时,教师可开设“网络语言造词规律”的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形式中亦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依此开设修辞专题,由于这些所选例句贴近生活,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可以轻易消解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会伴随不文明语言,乃至低俗污秽语言现象的出现。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亦不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低俗污秽式网络语言对整个社会的危害,知晓使用这些不文明语言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作为即将成人的高中学生,更应该自觉抵制网络低俗污秽用语,不断提升自我语言的使用品位。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特质,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从而完成时代与社会赋予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6]这种特殊的使命感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恰当的方式面对当下的流行文化,既不过分排斥,也不过分依赖。既要传承历史优秀文学文化,又要善于创新,融优秀流行文化内容于语文课堂教学。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与时俱进,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卷》,北京:中国大哲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曹明海,史岩:《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建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篇5: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

一、帮助孩子平复心理波动

开学初期,孩子还没能适应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紧张的节奏,因此,在开学前两周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这种心理波动,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平复心理波动。

二、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

寒假期间,孩子的生活秩序杂乱无序,作息没有规律,通常是晚睡晚起,错过了早餐的时间,用餐时间也没有规律。开学后,家长要督促孩子纠正懒散的生活习性,根据学校的上课时间安排给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

三、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我们家长与孩子沟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善于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以好朋友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与孩子聊聊开学这段时间在学校有没有结交好朋友、在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认识了哪些新老师等等,一方面唤起孩子对新学期校园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强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四、积极与老师沟通

篇6:流行歌曲中融入客家山歌元素

一、流行音乐的内涵

流行音乐是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歌曲或舞蹈音乐。流行音乐是伴随着声乐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了数码时代, 流行音乐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 以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不断的向前发展。流行音乐是指存在我们身边的、融入我们生活的、大众普遍都可以进行哼唱的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流行音乐可以随时和其他类型的音乐进行融合, 流行音乐节奏鲜明、语言通俗易懂, 自然亲切。目前,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社会的音乐主流形式。流行歌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这是流行音乐最显著的特征。

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 歌曲要来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得到灵感, 从而让人产生共鸣。其次, 曲调要亲切、平缓, 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难度, 因为歌曲就是为了让普通民众传唱的。最后, 流行歌曲要有好的歌手来演绎, 利用“明星效应”, 来推动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

二、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它用客家方音进行吟唱, 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 同时受到了唐诗和竹枝词的影响, 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精华, 从此就成就了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 客家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分支, 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元素。客家山歌具有节奏自由、音调高、声音绵长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客家山歌传的远、让人听得更加清楚。客家山歌的古朴和忧愁反映在曲调的旋律上面, 节奏比较自由, 灵活多变。客家山歌是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 接近大众人民的生活, 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有利于客家山歌的传播。客家山歌主要分为真声、假声、假声真唱三种传统的演唱方法, 通过演唱方法, 很好的诠释了客家山歌所表现的丰富的内容。

三、流行歌曲与客家山歌元素的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流行歌曲在各种音乐思潮的冲击下, 表现出了强大的承受力, 这也是流行音乐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同时, 客家文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本身就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及时代元素的。客家山歌属于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也面临着怎样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如何改善并发展这些问题, 成为音乐人考虑的问题。随着音乐多样性的不断发展, 将流行歌曲和客家山歌元素进行融合,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继承是一个好的启示。如果客家山歌总是停留在原来的以民族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能迎接日益变化的音乐形式, 不能很好的将我国的传统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所以综合了流行歌曲和客家山歌的特点, 要将客家山歌元素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新的客家音乐既保留传统的精华又有新的元素风格, 让客家山歌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这样更加利于传播、继承和发展。同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版权社会, 为了保护中国的音乐市场, 中国的音乐人也需要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作品, 因此, 流行音乐与客家山歌进行融合更加具有时代的意义。

1.流行歌曲和客家山歌融合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山歌的演绎主要有真唱、假唱、真唱与假唱相结合三种方法。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客家山歌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 客家山歌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客家山歌传统的唱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对于音乐的要求。将流行音乐中融入客家山歌元素, 同时也是客家山歌多元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流行歌曲与客家山歌相融合并进行创新, 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流行音乐可以为客家山歌提供多种形式, 以便促进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共同进步。主要的形式包括: (1) 直接在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创作基础上, 进行流行音乐的改编, 让传统山歌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 (2) 用客家山歌的元素重新进行创作, 以客家山歌的形式和内容来反应流行歌曲的曲风; (3) 创作客家方言歌曲, 利用流行歌曲的元素, 利用说唱等现代流行技巧进行演唱, 在传唱流行歌曲的过程中, 将客家山歌发扬广大。

2.流行歌曲和客家山歌的创新发展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族民歌载体中的一种,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扬和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优良传统, 必须注意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文化。同时, 我国的流行音乐具有中国的特色, 客家音乐具有民族的特色, 将中国流行歌曲与客家山歌进行融合, 取长补短, 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在音乐创作中, 吸取传统客家山歌元素的精华部分, 并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及现代作曲、编配有机结合, 既保留了浓郁的客家风格,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流行音乐。将传统的客家山歌加以提炼, 同时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说唱、爵士、摇滚等流行元素, 创作出来的作品会令人耳目一新, 更加有利于人们的传唱和流行音乐的传播。目前, 凤岗镇推出的首张原创客家的新民歌、民谣专辑《老屋家》, 就是将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中加入了客家山歌的传统元素创作出来的, 在加入了客家山歌元素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制作手法将民歌进行了包装, 使歌曲更易于大众接受, 最终, 该专辑受到了社会各界良好的评价, 并为凤岗镇的客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

在对客家山歌进行流行化创作的时候, 为了让真正的客家新歌曲的精华流传下去, 就要使客家山歌更有生命力, 更有品位和格调。为了打造真正流行的客家山歌, 在客家山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流行音乐创作的包装过程, 将客家山歌音乐进行包装, 推出专业的客家山歌的歌手去演唱新的流行的客家歌曲, 并围绕“客家山歌”这个品牌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事件包装, 将流行歌曲中的客家山歌元素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大众面前, 使大众了解并牢记流行的客家山歌。同时, 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歌, 也可以推动流行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发展。目前, 流行音乐中有国语歌, 粤语歌、台语歌等, 用客家方音演唱流行歌曲就属于“客语歌”。由于流行音乐自身对于大众的吸引力, 再加上对方言的兴趣, 更加会促进流行客家山歌的普及和发展。客家音乐的流行化是一个技术手段, 用客家话演唱更能展现客家音乐的内涵。正如《东北人》这首用东北的方言就行传唱的歌曲一样, 会迅速吸引

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与传承问题探析

宋军 (许昌群众艺术馆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中原传统音乐是一种具有中原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形式,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音乐种类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对于中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政府为主导来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通过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传承与发展, 通过网络传承传统音乐外, 也要在民俗文化活动如民间祭祀与庙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传播, 多管齐下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 推动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传统音乐是指由中原地区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形态,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已成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中原音乐类非遗)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音乐发展的重要源泉, 对其传承与保护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通过有效的手段才能使其得到保存并持续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新的探讨。

一、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中原传统音乐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

(一) 中原传统音乐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距今约9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乐器, 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后庄王陶鼓、大河村陶铃和陶埙, 揭示了陶器时代中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面貌。龙山文化时期, 陶铃的体形制也十分清晰, 石磬、陶号角的出现, 使乐器改进后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成为中原音乐文化飞跃发展的标志。[1]

夏商周时代的中原音乐渐成系统。汉代的《陌上桑》、鼓

大众的目光, 利于流行歌曲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流行歌曲的内容和形式。

四、流行歌曲与客家山歌的发展空间

客家山歌要勇敢的和流行歌曲进行融合, 这将促进流行歌曲的进一步发展。如《月光光》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 它就是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 加入了流行歌曲的一些特点, 即将流行歌曲中融入了客家山歌元素, 创作出来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民间广为传唱, 并逐渐的流行开来, 这首歌展现了民歌的魅力, 同时也说明了流行歌曲的传唱力度, 最终受到了春晚舞台的邀约, 可见它受追捧的程度。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自由结婚好》《客家情歌》等,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客家山歌的新的活力。同时, 《出门靠朋友》这首歌在内容上也写得非常好, 它就是在流行歌曲的形式上融合了客家山歌的元素, 而能够选择这种凸显客家文化又符合时代特点的题材就是流行歌曲创作过程中的很大进步。而《快乐山歌》在音乐旋律和演唱方法上都有一种时尚化的尝试, 在流行音乐元素的驱使下, 在客家山歌的魅力下, 将流行和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形式, 传播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推动了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将流行音乐中融入客家山歌元素, 属于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种新的尝试, 它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是一种音乐形式的创新, 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结语

流行歌曲是节奏上对传统音乐的突破, 它的表现丰富多彩、具有强有力的音乐节奏, 并且易于被大众接受, 是拥有广泛群众吹乐、杂舞、相和歌、百戏等音乐艺术的出现, 标志着传统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丝竹相和、“一唱众人和”的传统演唱形式, 也为后世河南坠子等说唱曲艺所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文化多元融合。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相互交融, 《木兰辞》的主题内容至今仍在河南戏曲和说唱曲目中传唱, 促进了中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 汉族的散乐、百戏与西北兄弟民族的羌笛、胡舞、龟兹曲相互融合发展, 鼓吹乐、燕乐、胡乐绚丽多姿, 展示了隋唐乐舞的繁盛局面。

到了宋金元时期, 传统音乐由宫廷向民间转折, 促进了市民音乐的空前繁荣, 戏曲和曲艺的创作演出达到鼎盛, 民间戏曲艺术家、说唱艺人大量涌现, 传统音乐商业化逐步形成。直至今日, 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曲艺演出盛会窥其一斑。如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 河南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千上百的民间曲艺艺人, 负鼓携琴汇聚马街, 说书会友, 弹唱献艺, 观众多达数万人。马街书会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明清时代是中原传统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民间俗曲不仅在数量上大发展, 而且在曲式结构、宫调的运用以及词曲情调、风格方面都有多种变化, 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曲种, 促进了中原传统音乐的发展。[2]20世纪以来,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以河南坠子、河南曲子为主流曲种的民间音乐, 走向街头和农家场院, 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 中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作为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 中原一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造就了其高起点的音乐文化形态。并且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连续性, 构成了具有独特艺术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基础的歌曲。客家山歌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优秀部分,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雄厚朴实的创作主体, 热情的表演形式, 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真正魅力。当前, 流行音乐和客家山歌都受到了国际音乐的冲击, 如何更好的保护中国的音乐市场, 如何更好的发扬和继承民族音乐的精华, 成了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 在流行歌曲中融入客家山歌元素成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开创了流行歌曲的新的曲风, 推动了流行歌曲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 全新开放、大胆的尝试, 也开创客家山歌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廖有忠.客家山歌融入高中音乐鉴赏实践探究[J].2010 (05) :135.

[2]赖晓芬.新时期以来客家山歌研究综述[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 (12) :74-75.

[3]邓丽莎.客家山歌的演唱与发展[J].北海日报.2011 (07) :1-3.

[4]李曼.浅谈广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J].体育与艺术研究.2012 (03) :199-200.

上一篇:先进员工的代表发言稿下一篇:21世纪课堂评价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