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察报告

2024-07-11

名校考察报告(通用6篇)

篇1:名校考察报告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2010年5月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为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5月16日—20日,在翟局长和其他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赴江苏省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考察。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局领导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本人此次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譬如南大附中和梅岭中学的德育管理、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大附中

南大附中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市属重点完全中学。学校地处南京市中心,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雄厚。现有53个教学班,学生2225人,专任教师224人中,硕士研究生24人,课班研究生11人,本科学历165人,高级教师84人,一级教师106人,特级教师1人。学校依托南大求发展,并创建了自己办学特色:强化外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社团活动是该校的德育特色,特别是京剧社团在该校得到了普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拓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二)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三)梅岭中学

梅岭中学是江苏扬州市区重点初中学校,现为公办民营。学校遵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宗旨,贯彻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育人原则,(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纪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避免了学校德育总是扮演“推销员”的角色,而真正成为学生的“服务员”,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开展“校园碰碰车”(以“学会乐群、学会自律”为主题)、“社会碰碰车”(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为主题)和“家庭碰碰车”(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为主题)以及“心灵碰碰车”(以“学会反思、学会感恩”为主题),实现了破解德育工作的难题。该校“体验教育”被央视制作成专题节目向全国推广,该片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泰兴市,是近年来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兵。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是: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成绩上,其魅力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南大附中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工厂、农村,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梅岭中学;在教师队伍上,长期进行聘任交流,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南大附中则以特色德育社团活动,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梅岭中学探索的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解答了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所考察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这些学校名教师多,但是他们还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从而打造出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

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人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优美。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洋思中学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保安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使学校“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是与其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抓好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并强力推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形成良性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应当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但是要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佳绩对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第二条正式我们必须要做的。

以上是本人此次考察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篇2:名校考察报告

———赴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武汉市二桥中学参观考察的报告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中学 马宏钧 10月29日——11月5日我有幸到外省市参观学习,在考察学习中,参观团成员先后听取了湖南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吴汉波校长作了主题为“扬起主动发展的风帆”的报告,从“拥有三个优势,奠定我校主动发展的基石”、“依托四张名片,形成我校主动发展的动力”、“强化五种能力,推动我校主动健康发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武汉市二桥中学张金豹校长关于“校园就应该充满阳光”特色办学的工作报告,并实地参观了各校的特色办学及文化氛围。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带着激情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争取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努力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以返校后更好地指导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考察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湖南、湖北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雅礼中学是湖南的四所重点高中之一,办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办学实力强劲,师资力量雄厚。由美国耶鲁大学的雅礼协会创办,因此得名,雅礼即是耶鲁的音译。雅礼中学中、高考成绩始终名列省市前列。雅礼雨花中学是2010年12月,长沙市雨花区与雅礼中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雨花区黎托中学交由雅礼中学托管,更名为雅礼雨花中学,由雅礼中学直接派出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担纲教学。

武汉市二桥中学立伯牙故里知音桥桥头,临汉水之滨。已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自 2006 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校逐步走向了“科教科学”,不仅

促进了学校的升学教育,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快速提升。学校秉承“阳光教育”办学理念:让全体学生在充满温暖与活力的阳光下全面发展。实施阳光教育,就是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成为阳光少年,让班级成为阳光班级,让课堂成为阳光课堂,使整个校园成为阳光校园。为此,在实施阳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各种艺术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审美情趣的阳光少年。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来,通过人才引进、新教师招聘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近年来,中考成绩一直在汉阳区名列前茅。学校注重文化引领,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抓手。在张金豹校长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和谐、快速发展。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生态园内,依傍美丽的青竹湖,现有小学、初中共74个教学班级,师生人数达4000余人。学校拥有省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标准的学习生活条件。我校秉承百年名校长沙市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长沙市一中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善、勤、健、朴”为校训,坚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的办学思想,办学不到六年,即已享誉三湘。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三所名校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三所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雅礼雨花中学的扎染课就颇具特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开放、灵活的教师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湖南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

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真正确立“人才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发现、引进、培养、集聚、激励优秀人才作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任务,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中学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落实与完善师生评价方案;争取与长沙市一中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教师更新理念,适应新课改,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省市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教师,数十人获得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武汉市二桥中学,这所从困境中一路走来的薄弱校,自2006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成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桥中学的“阳光课堂”“一二四”教学模式硕果累累。二桥中学,因为敢于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而成为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教育地理分布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三所学校教育之所以成功还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武汉二桥中学张金豹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是学校发展之魂,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发展与提高,不是一个教师作用的结果,他依赖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青竹湖湘一学校在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改革薪酬办法,加大激励措施,鼓励名师成才。所考察的三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三所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武汉二桥中学的张金豹校长认为:学校要发展好,校长要有好的管理。他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如一的做法是营造“公平、简单、关爱”的人文环境。这是一种透明的管理、阳光的管理。校长没有任何特权。他崇尚“公平才有道德”。公平的前提是阳光透明。他来到二桥中学后,评先、评职等关系教师切身的问题,条件公开,操作透明,以实际工作为准绳,用成绩说话,不偏不倚。让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只要认真工作,做出成绩,学校会公平对待每一位教职工。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是环境建设突出教育特色。“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我们参观的学校,墙壁文化做得非常有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学校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教育的场所。这一面面小小的墙壁,在教育者精心的设计、布置之下,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时时处处都置身于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芽,这正是滴滴浸润、润物无声。

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青竹湖湘一学校着眼于建立完善制度、增强各级各类组织活力,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光评价制度就有《青竹湖湘一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办法》、《青

竹湖湘一班主任考核细则》、《青竹湖湘一教师奖励方案》、《青竹湖湘一学生常规管理办法》等。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三所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a、b、c、d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武汉二桥中学提出新的“阳光少年”和“特长阳光少年”评选标准,在关注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发展,让学生能在完成学业之外培养、挖掘潜能。学校根据学生活动或比赛结果,设置了“特长阳光少年”的若干奖项:雄鹰奖(体育)、彩虹奖(美术)、墨香奖(书法)、音韵奖(音乐)、探索奖(科技)、和谐奖(好人好事)、金桥奖(学校班级工作)、妙笔奖(征文)等,即时表彰和颁发荣誉证书。“阳光少年”和“特长阳光少年”的评选成为一种导向,激励每个孩子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都具备一定的特长,素质教育因此真正落到实处。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湖南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良性发展的战略决策

三所名校的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三所名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篇二:名校考察报告 名校之旅

——特色名校观摩考察心得

南京——行知小学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机盎然的艺荷园。放眼望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是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大楼,淡雅素净,浑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的非常和谐。“行知苑,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学习回来后的这几天,杨校长的这句话一直盘踞在我心中。

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就是走在行知路上、弘扬行知精神的典范。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六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行知思想。杨瑞清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通过实行“赏识教育”,他们做到了“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他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通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荣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杨校长讲到赏识教育中的含苞心态,我想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那含苞的只是时间未到,也许开放时比那先开的还要美丽,绚烂。”“鲜花盛开,含苞待放。”一个“待”字,饱含老师多少的爱心,“尊

重,相信,理解,激励,包容”等都在这个“待”字里了。在后进生问题上,我们一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听过“含苞心态”后,我释然了,原来是这样!参观考察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杨瑞清校长的坚持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们要像杨瑞清校长学习,学习他那种执著办教育,热爱学生的好品质,学习他的做人原则:躬于时间,勤于读书,善于交友,勤于思考,乐于动笔。我们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勤学习,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带回本校,好好工作,教好书育好人。南京——石鼓路小学 始建于1875年,原名为“类思小学”,1952年改名为石鼓路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石鼓路小学历经沧桑,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足迹坚实,辉煌铸就,堪称南京小教发展的“活化石”,金陵教育之林的“不老松”。目前该校是一所易地重建的新校,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侧,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8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100人,教职员工60人,是一所功能设施齐全、高标准、高质量、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近十年来,该校充分发挥教育整体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育为中心,以“构建立美教育”为特色教育的办学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施教者依据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培养目标,通过“施教于美”的过程,达到“立 美造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所谓“施教于美”的教育过程,即施教者依据本阶级的培养目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由于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德、智、体、美、劳各类教育过程所建立的教育形式会碰到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而且诸育之间亦有一个能不能相互协调,和谐地结为一体的问题。因此,“施教于美”的过程既指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灵秀之美,融体育为健壮之美,融劳动为创造之美的单项教育过程,亦指由德、智、体、美、劳诸育相互渗透和交融所呈现出来的完美、统一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这种审美价值,就决定了要将审美教育的手段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使“教”所要传授的知识系统合乎“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而成为“美的对象”。毫无疑问,育人始于立美;而立美亦离不开审美,只有当立美与审美建立对立统一关系时,作为特定阶级的教育才具有美的价值,而成为一种广义的“立美教育”。

新的世纪,学校将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办学特色,尝试把“立美教育”向纵深推进:

1、把“立美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和改革小学德育教育;

2、把“立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构建以“立美教育”为主线,以音乐、美术、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为载体的艺术教育综合课程;

3、把“立美教育”科研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进一步理性化,逐步形成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模式。

生活处处皆是美,石鼓路小学“力求让学生成为美丽的学生,老师成为美丽的老师,教育成为美丽的教育”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参观的老师,他们能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关注艺术美,关注社会美,力求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学校开设的每一个课程最终的目的不就是通过课堂中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关注艺术美,关注社会美,在各种美育中修身

厚德,使学生们都拥有一颗美的心灵。立美修德,一个真的值得我们研究的德育课题。

石鼓路小学举行的“美行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按月设计活动主题和目标,按主题开展学生自主实践的系列活动,通过“家里家外”、“亲情感恩”、“善待地球”、“花香满园”、“我行我秀”、“边走边看”、“我爱我家”、“童心坐标”、“书香校园”、“美言美语”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行为中体验道德,从行为中发现道德。亲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现道德的教育,把德育的任务交给孩子自己。从“家里家外”开始,孩子们踏上追求美好道德的征程;“亲情感恩”是一段快乐幸福的人生旅程,最终让孩子们投入亲爱的妈妈的怀抱;“善待地球”就是一记人类警钟,让孩子们积极投入环保的行列中;“花香满园”是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摇篮,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才能为生活的美丽注入更多的色彩;“我行我秀”是一个闪亮的舞台,让孩子们成为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灵;“边走边看”是蓝天下的大草原,让孩子们自由呼吸,丰富阅历;“我爱我家”是爱的盛典,让孩子们在爱中学会爱,在道德中衍生道德;“童心坐标”是孩子们的盛会,让他们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感受道德魅力;“书香校园”是知识的海洋,让孩子们从书本中接触社会,成为有道德的有创意的人;“美言美语”是一个幸福的大蛋糕,孩子们咬上一口,品尝甜甜的道德美味,愉悦成长。

苏州市实验小学

苏州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5年是中国近代建立最早的实施现代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示范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6700平方米,拥有塑胶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综合教学楼,多功能信息楼等,还拥有位于吴县镇湖镇,占地200余亩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为六轨制,目前有38个小学班,1918名学生,专任教师有107人,大专以上学历已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99.1%,本科学历已达到76.6%。

百年办学历程,不懈的教育实验研究,踏实进取,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学校“诚信、仁爱、睿智、强健”的校训,“团结、合作、求真、创造”的校风,“勤奋、坚韧、灵活、合作”的学风和“实、精、活、新”的教风。百年来,学校孕育出了俞子夷、嵇同耀、黄寰清、庄杏珍等一批又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师,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毕业生。世界著名建

筑学家贝聿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等知名人士,均为该校校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继承育人为本的治校传统,坚持科研先导、科研兴校,进行学制、课程、教材、学法、评价和管理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做到了五项率先:率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并取得成功;率先建立了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率先建立了小学教育集团;率先进行了教育质量管理认证并出版专著;率先在国外联合办学。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深受社会推崇,在全国范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专家誉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范例”。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了省级德育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获得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点,还被列为中国名校。篇三:零距离走近名校(考察报告)零距离走近名校,落实科学发展观

赴谷城县、洛阳市学习考察职业学校情况报告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可以补己之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外市县职业教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进我校职教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2009年4月20——2009年4月23日,我校中层以上干部一行34人,在刘校长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湖北谷城职教中心、河南省洛阳市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下面就学习考察的过程和收获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行程

本次学习考察活动,由于时间紧凑、活动地点分散、路途遥远,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客车上度过,合计行程将近千公里。活动议程安排很满,往往中午考察结束时已过12点,匆匆吃罢午饭,接着又要赶下一考察地。但是考察组全体成员始终步调一致、精神饱满,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考察。大家不怕劳累,坚持多走走、多听听、多看看、多找学校领导和师生访谈访谈,走遍校园角落,搜索每一点先进管理经验;交流、拍照、录像等等,带回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期间,考察组内部一直自发和有组织的进行各种学习心得交流活动。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刘校长还主持召开了考察团成员会议,对学习考察活动进行阶段交流和总结,对今后如何借鉴先进经验,科学管理、科学施教、深入改革,以及下步我校职教事业的总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三天紧张的学习考察活动,考察组成员普遍感到收获颇丰。

二、名校聚焦——令人难忘的办学特色

我们考察的这两所学校,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扎实灵活的课堂教学、全面优异的教育质量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考察使我们发现,这些学校在办学、管理、改革、教学等诸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

⑴谷城职教中心

1、更新办学思想,明确发展方向。

谷城职教中心创办于1983年,历经三次教育资源整合,现已发展成为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成人学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干部培训、卫生职业技术等八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现有教职工265人,专任教师177人,文化课教师87人,专业实习课教师90人,在校学生3615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校确立了“发展职业教育,服务谷城经济,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制订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专业、善操作、会管理的中、初级技术员、管理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人才目标。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德育教育、突出专业思

想、突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一个转变:由为“三农”服务的狭隘的办学思想向现在的高扬职教旗帜,全方位、多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办学想想转变。同时,该校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争取国债资金,兴建高标准的实训大楼;投入几百万元装备全能焊工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和教师课时津贴的发放,体现优荣优酬的原则,从而调动教职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利用区位优势,拓宽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为谷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表现在:①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举办村级科技副主任培训班、农村支柱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及茶叶、板栗、花椒、苗木花卉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村干部、科技致富带头人等。②积极与乡镇联合,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与乡镇签订或达成联合开发协议,送科技下乡,派教师在各乡镇轮回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科技资料,开展技能培训。③以乡镇成校为依托,举办乡镇成校校长、教师培训班、农民培训班。承担乡镇初中渗透职业技术的教研、考务、技能竞赛等各项工作。

3、强化学校管理,提高育人积极性。

采用市场化的思维、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强化学校管理。①针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的实际,实行军事化一日生活常规管理和班级

责任目标管理,培养职业素质优良、思想品德高尚,文明礼仪规范的专业人才;②对全校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任期考核制和未位淘汰制,彻底转变饱食无忧、温床享受的计划经济观念,增强教职工队伍的忧患意识和主人翁意识;③在利益分配上,依照优绩优酬,按荣分配,效益优先的原则,实行结构工资制,调动育人积极性。

经过不断改革创新,该校已形成了“教育学生高标准做人,培养学生高质量生存”的先进办学理念,“以德治校、以人为本、严谨治学、科学管理”的治校方略,创新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⑵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位于九朝古都洛阳,是以通信、电子、交通控制、计算机、电力为主的一所普通中专。主要培养从事通信、信号、电力、计算机、电子设备的施工维护和运转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毕业生面向铁路电务系统、城市轻轨、电信、交通、电力、电子、信息等行业所属的科研、生产、施工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该校占地面积82.9亩,校舍面积53034.88平方米。院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以整洁优雅的环境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庭园式单位”。现有在册生4835余人,教职工173人,专任教师104人,有高级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49人、中级技术职称48人。

该校教学设施优良、设备先进。校内建有千兆校园网、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以及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无线通信、数据通信、微机联锁、十八信息移频、驼峰自动化以及电子、电工等实验室24 个,专业实习演练场2个,校外还建有固定的实习基地6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该校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300余种。另外还建有300米塑胶田径场、200米田径场、篮球、排球、网球等场地及各类体育设施。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适时开展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演讲、绘画等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该校坚持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近两万名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98%的毕业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中的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相当一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截至目前,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而且多数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该校于2004年在偃师市、洛宁县开办了两所分校,并于当年招生,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该校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又分别于2005年在原洛阳铁路分局技校、郑州铁路局洛阳供电段培训基地设立两所分校,于2007年与中铁建电化局集团一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共建协议。为提高办学层次,该校与河南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联办了专、本科函授站;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建成了远程教育教学点。该校还长期坚持为铁路、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培训。2000年至今(招生并轨后),该校招生形势持续看好,由于生源充足,每年均划定录取分数线,保证择优录取。篇四: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2010年5月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为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5月16日—20日,在翟局长和其他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赴江苏省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考察。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局领导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本人此次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譬如南大附中和梅岭中学的德育管理、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大附中

南大附中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市属重点完全中学。学校地处南京市中心,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雄厚。现有53个教学班,学生2225人,专任教师224人中,硕士研究生24人,课班研究生11人,本科学历165人,高级教师84人,一级教师106人,特级教师1人。学校依托南大求发展,并创建了自己办学特色:强化外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社团活动是该校的德育特色,特别是京剧社团在该校得到了普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拓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二)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

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三)梅岭中学

梅岭中学是江苏扬州市区重点初中学校,现为公办民营。学校遵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宗旨,贯彻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育人原则,(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纪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避免了学校德育总是扮演“推销员”的角色,而真正成为学生的“服务员”,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开展“校园碰碰车”(以“学会乐群、学会自律”为主题)、“社会碰碰车”(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为主题)和“家庭碰碰车”(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为主题)以及“心灵碰碰车”(以“学会反思、学会感恩”为主题),实现了破解德育工作的难题。该校“体验教育”被央视制作成专题节目向全国推广,该片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泰兴市,是近年来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兵。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是: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成绩上,其魅力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南大附中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工厂、农村,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梅岭中学;在教师队伍上,长期进行聘任交流,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南大附中则以特色德育社团活动,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梅岭中学探索的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解答了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这些学校名教师多,但是他们还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从而打造出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

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人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

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优美。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洋思中学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保安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使学校“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是与其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

篇3:名校考察报告

江苏名校的文化底蕴, 名校长的人格魅力, 教育行政的管理风格深深地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考察过程中, 在心底我反复地问自己, 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 我们要反思什么, 我们要学习什么。

一、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事实上, 校长就好比是这个学校的精神教父,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精神引领。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办学理念, 然后通过自己的管理水平、人格魅力把自己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全体教职工中去。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正所谓, 用先进的典型教育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否则的话, 以其昏昏, 如何使人昭昭?

后六中学校长胡建军的校长寄语是:“教育是良心工作, 办好一方教育, 服务一方百姓, 成就一代孩子。”他经常跟老师们讲, 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 自己孩子读书, 也选择学校, 选择班主任, 选择任课老师, 将心比心, 作为站在讲台上的一名教师, 又如何对待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学生呢?我们不花功夫, 地方老百姓就会骂你。

胡校长还在交流报告中总结道:说实话, 我们学校的待遇一般, 我们更多的是精神引领。为什么大部分老师还是那么认真地搞研究, 我想还是因为那句话———“教育是良心工作”。

是的, 考察江苏名校这几天, 每到一所学校, 我都被教师们那种诲人不倦, 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所感染。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是老师们每期寒暑假牺牲休息时间编写出来的。洋思中学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校训写在大门上, 是要何等的气魄啊!

对比才有鉴别, 反躬方能自省。作为三湘第一县的长沙县, 教师的待遇应该在四县中首屈一指。而近几年, 我反而觉得在某些学校, 工资上涨的速度远没有责任心下滑的速度快, 人心浮躁, 贪图安逸, 工作讲价钱, 好处就争先, 绝对不是个别老师的精神写照。

因此, 如何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摆在管理者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人的发展需要营养均衡, 缺了钙就长不高。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一支没有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教师队伍怎能产生具大的教育生产力。和谐社会不应该是和稀泥的社会, 作为管理者, 你对不负责任没有师德的老师和谐, 就是对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最大的不和谐。

二、求真务实, 让行政的教育职能回归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普通的事做好是就是不普通。

分析江苏几所弱变强的典型名校成功的经验, 并无特别过人之处, 关键在于他们一贯坚持, 始终坚持, 把理想的目标化成细小的行动, 把细小的事情做得精致。

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 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 真真正正把德育工作落实在“学会走路, 学会吃饭, 学会说话, 学会感恩”上。应爱民校长说, 不要经常换频道, 浅尝辄止地打井是挖不到水的, 深度挖掘, 小题材也可能做出大文章, 要么不做, 做就要做成精品。

在后六中校长胡建军的办公室墙壁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常规+细节+过程=奇迹”。问到教育管理, 胡校长说:“这不是武侠小说, 没有所谓的绝招和特别的模式, 没有特色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只是把常规做好, 把细节抓严, 把过程抓实。”

单纯的一个考试管理, 他们就分为三个步骤来做, 一是考前宣传发动到位, 形成良好学风。考前召开动员会, 包括老师会、学生会、家长会, 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考试组织到位, 形成良好的考风。三是考后分析到位, 形成良好的教风。考试首先成立领导小组, 对各年级进行调研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 由班主任主持召集任课教师召开分析会。其次是由校长与个别薄弱学科组织抽考, 弄清薄弱原因, 对症下药。这一系列扁平化的举措, 旨在通过分析总结, 肯定好的做法, 改进不足, 对下阶段工作目标更明确, 措施更扎实, 效果更明显。

学校管理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管理的优势, 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管理的精细化体现出来的。

对照名校,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管理, 缺乏的不是制度, 也不是制度本身的质量, 而在于制度的落实。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各学校的管理制度真是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 而且大多规范而科学。关键问题是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如有的学校的教育教学, 大多应付检查, 流于形式。教师抄备课, 下载教案, 满堂灌,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周前会变成了一周工作布置会, 行政的职能变成了单纯的维持学校运转的工具, 而校长只是扮演了一个“维持会长”的角色。

还有的校长喜欢划大圈圈, 专搞花架子, 管不严, 做不实, 一切“应付”了事, 上面检查什么, 他就应付什么。而其他行政的职能不是教育管理, 却变成了应付检查的“造假工作队”。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 教师做好做差一个样, 再加上检查人员作风不当, 怎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又怎能带来学校的勃勃生机?

三、遵循教育规律, 践行科学发展

学校要有定位。思路决定出路, 定位决定品位。学校的定位, 来自于校长的定力和品位。一位好校长, 带动和成就一个好学校。校长有定力, 学校就有定位, 就有灵魂和核心, 才能明确办学思想和目标, 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特色。校长要沉下心来, 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团结带领教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积累好习惯, 形成好传统, 从而积淀出特有的校园文化, 办出为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特色学校。

篇4:名校考察报告

一、凸显模式优势,彰显教育力量

就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理念而言,举国足球、市场足球、留学足球、体教结合、教体结合,是大致的思潮轨迹。竞技和普及双线下滑并且步入低谷后,以往的“娃娃足球”没被纳入变革的主旋律,被判定是造成足球塔基孱弱的主因。

作为上述足球运动发展思想的脉络以及根由的产物,江苏省“名校办名队”模式构想的最初动因,一是基于对传统的封闭式“基地集训办队”模式的局限,特别是弊端的深刻反思,二是基于“名校”通常具备办学条件优越、办学质量较高、体育师资力量较强、体育训练场地设施比较完备、训练专项经费较有保障的优势,三是基于相关各方对足球运动发展思想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抓住发展契机,对“名校办名队”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正如学校领导所说:“运动队放到学校来,对运动队而言,价值意义在于有机会汲取‘教育的力量。不要以为这种所谓的‘教育的力量,只需要自然环境就自然形成。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复杂的双向互动过程。对运动队的孩子来讲,要理想化地体现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课程功能,可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如何利用‘教体融合,省队校办的契机,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亮点则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践事件。”

1.以“教育力量”的催化生成“核心素养”

“基地集训办队”模式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让运动员从小就专注专项技能的训练,弱化、忽视文化素养的培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按照实际情况对文化课学习的课程目标、科目、内容、学习形式、评估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有创意、校本化的整和规划,确保运动员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文化课学习。教师们的感受是:训练比赛、文化学习绝不是两难的对立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助推的动因。没有高质量的文化学习,不可能自然生成“有脑子”“用脑子”踢球的球员。一方面,不管将来小球员们选择的社会身份是什么,有文化修养、知识底蕴都是美好生活、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另一方面,足球训练比赛,也赋予了小球员们超于常人的精神风貌、品格作风、见识作为,而这样的独特优势也能转化为促进文化学习的力量。

2.以“价值观念”的培育奠基“运动生涯”

缺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是“基地集训办队”模式最为显见的弊端。青少年球员成长的核心是“精神成长”,而非显性的技术层面的提高。球员成就的本质是“精神高度”,而非竞赛成绩。学校有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的独特优势,只有发挥这种优势,并且把它和高水平训练竞赛紧密结合,才能奠定深厚肥沃的栋梁根基。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把“精神养育课”作为运动队“校本课程”的“必修科目”,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感动中国课程”——把历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作为素材,让“正能量”传递并且感染球员。“妈妈课程”——为球员安排了专职的女性班主任,并且分专题开设“生活常识”课,希望球员能够在“妈妈不在的日子”,仍然能够看见“妈妈般的笑脸”,仍然能够听到“妈妈般的叮咛”。“图书室课程”——专门为球队开辟24小时开放的图书室,购置订阅了近千本经典著作、专业书籍报刊。“学校英雄课程”——邀请球队入选国家队的球员做“国旗下的讲话”,让实现“在江阴高中,一切皆有可能”的“学校英雄”,激励校园里每个奋发努力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活动课程”——到华西村“当农民”、到高新企业“当工人”、到军营“当士兵”、到敬老院“当义工”。“心理教育课程”——开设“青春期”教育、“积极心理”培养系列讲座,让阳光充盈心灵。“亲情感恩课程”——节假日邀请球员家长来校,一起生活学习训练,体验“球员一日”,让球员照料安排家长的食宿行娱,体验“家长一日”。

二、创生学校特色,放大资源效能

专业运动队的入驻,不仅给校园勾勒了一道别样的视觉风景,也给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契机和优势。学校聘请驻校专业教练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各个环节,将专业运动员与普通在校生混编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显著提高了活动开展的专业化水平。2012年暑期,学校还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联赛北方赛区决赛”。高水平的赛事组织工作,浓烈的校园足球氛围,获得了中国足协领导的极高赞誉。以“提高层次”的深度参与,来拉动“普及层次”的广泛蓬勃,已经成为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特色路径。

1.以“专项制度”的建设保障“校园足球”

在“教体融合”的机制需要逐步创生,需要创新设计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更多地把视线投向了学校内部相关机制的创立完善,制订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行动纲要》,以及配套的“实施计划”,对不同年级的该项活动进行了顶层设计、统整规划,建立了学校“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成立了学校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组织机构,以及年级和学校层面的足球俱乐部。

2.以“文化基因”的植入生成“文化功能”

“当人们试图为教育寻找一种具有普遍真理性的未来方向时,教育的文化性格又往往被人一带而过,成为普遍性追求的作料而受到事实上的冷落。”[1]事实上,“那些优秀的学校总是在不断地寻求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2]。而且,“今天是时尚的东西,明天或许就会成为普通的东西,而到后天,这种时尚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传统”[3]。因此,能否从理性层面深刻理解足球育人功能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让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传统”生发应有的文化功能,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新文化,才是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文化魅力”之所在。

目前,“校园足球”已经成为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学校话语”中的高频语汇、日常行动、学校骄傲、外交名片。学校将足球活动项目纳入了常规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制度化开展各个年龄段、各个水平层次的足球比赛,每年举办足球文化节,开展项目繁多的“校园吉尼斯”足球主题活动。学校还加强了足球运动的交流。原国家队主帅施拉普纳率领的德国曼海姆足球俱乐部梯队、朝鲜国少队、多支中超俱乐部的青少年梯队都曾多次来学校交流比赛。学校球队也曾多次出访韩国、日本。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洞见或透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现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难以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4]

对于“中国足球”而言,如果说“校园足球”可以被视为是促进“中国足球”发展的一种路径,那么“中国足球”同样有赖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从“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谋划发展。

一项运动的兴衰,除了它的观赏性,最高层次就是把这项运动发展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让人们从心里认可它,成为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根植于源远流长的“足球历史文化”,推崇足球运动内蕴的竞争挑战、团队合作、勇敢拼搏等元素的“社会文化”,才是足球强国真正的奥秘所在。

在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体制得到国家大力保障后,校园足球初现生机。但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人文观念环境的营造方面,如果不能建立合理机制,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极有可能像以往各种足球发展思潮的实践那样,重蹈覆辙。除非清晰地确定学校的目标,否则为教育观念、技巧和价值所设计的具体细节便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从而模糊更大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丁钢,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张力[N].中华读书报,2002.1.23(1).

[2]赵中建,杨全印.学校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67.

[3]赵中建.追求时尚.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维度[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

[5][美]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章湉,广西师范大学,541001)

篇5:名城名校教育考察报告

旺苍县白水中学 罗仕海

为了学习名城名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县局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带着几分疑虑和压力,怀着忐忑不安与复杂的心情,踏上了江苏、浙江的这方湿热土地,躁热的感觉更加剧了心中的不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学校,通过参观考察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史馆、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听报告、听课、座谈等,了解了这些学校的许多情况,感到这些学校普遍都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管理上精细、精致、井然有序。通过这次的考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感触很深,收获颇丰。现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下考察报告,谈谈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一、几点感受:

(一)学校管理上的感受:

1、坚持“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

(1)学校领导尊重教师人格,与教职工亲密友善。如东庐中学等的管理者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员工的人格,承认他们的尊严与价值,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关心教职工生活,体谅教职工的疾苦,有一系列的温馨事例,教职工不得不努力把工作做好。

(2)勤于沟通,将心比心。人本管理强调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注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东庐中学非常成功也是引以自豪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的几年内,连获殊荣,被领导同行们称为“东庐模式”.强调了教师间的协作、团结、善于倾听和沟通组织成员的意见,以取得成员的信赖,并通过提高成员需要的满意程度而激励士气,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目标。

2、牢固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思想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这已是被实践证明,并为人们接受的真理性认识,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认识到位了,我们都还十分肤浅,一般都是口头上承认管理的重要性,行动上都却疏于管理,不从管理上找问题,不愿在管理上下功夫。考察的这些学校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发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建立起“校长负责、党支部工会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运行机制,学校重大决策做到民主化、程序化。校长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首先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决定。这样,不仅使校长的决定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可行性,而且使广大教职工产生一种“认同感”、“责任感”、“主人翁感”,有利于决策贯彻执行,要善于把自己的意图通过协商,化为广大教职工的主动行为,并在民主协商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指挥意图。

3、想法让教师树立“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思想

作为管理者要想办法改变一些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现状,让每位教师明白,教育虽然没有作为市场的主体,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它也是不可能远离和违背市场规律的,它只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优胜劣汰中求发展,东庐中学从一所差点被撤掉的学校一跃成为江苏省的名牌学校就是典型的例子。东庐中学每位教师都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他们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与学校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只有自己不断的发展,学校才能不断发展,只有自己有竞争实力,学校才有竞争实力,自己的发展和提高要靠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等、靠、要,否则自己将会遭到无情的淘汰,学校早就不存在了。

4、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品牌意识”的教育新观念。

每位管理者都是为学校每位教职工服务的,这一理念在东庐中学每位领导者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领导都摆正了自己的服务的位置。到东庐中学参观的人已达5000人,而参观者都要交费的,所有资料都要拿钱去买才能得到,这就是品牌。

(二)新课改真正落到了实处。

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学什么用什么。几所学校都把改革课堂教学做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甚至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东庐中学冲破了先“教”后“学”的模式,灵活采用了以“讲学稿”为载体,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摒弃了传统教师的备课本,采用了“讲学稿”既实用又实效,还实惠,在课堂教学前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点拨释疑(或让学生释疑),学生自觉学习,作业几乎是当堂完成。

(三)教师的素质和集体主义思想、敬业精神让我佩服

教师的思想解放,勇于开拓。通过倾听领导的介绍和与他们老师及学生交谈,深入地感受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质量意识、扬长意识、忧患意识等八种意识,从他们中让我体验到了“工作者快乐着也美丽着”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极少,始终在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不断地引导、纠正、评价、鼓励。做到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严谨的教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让我感动。对待差生绝不放弃,他们的口号是从最后一名抓起。教师间、领导间、干群间无不显得团结、协作,东庐中学的集体备课更为突出,他们的考核评价办法让我深思。正因为他们有了这些意识、精神、毅力、恒心、协作,才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他们心里时刻装有学校、装有学生,他们崇尚的是一种“吃苦就是幸福”的令人折服的敬业精神。

二、几点启示: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差距,从而更激发我进一步的思考: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把学校做大做强,教育更让人民满意,赶上他们呢?

1、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观念不能更新,改革就是空谈。就会流于形式,客观地说“新课程、旧理念、老办法、旧模式”在我校课堂上相当普遍,要将新课改进行到底并取得成功,转变观念是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变成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2、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

我每到一所学校,都会听到该校师生对领导班子的肯定和赞赏。他们坚强、团结、勤政、务实,对教育事业忠诚、信念坚定。我校领导班子尽管很不错,但观念不新、知识不广、管理方法不优,甚至存在软、散、懒的现象,需进一步让他们出外考察学习。

3、常规立校,树立优良校风。

常规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法”.无常规则不可能树立优良校风。我想我校通过在原有制度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的全面的赖以规范师生行为的“一日常规”、“一月常规”、“一期常规”、“一学年常规”.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同时,仍然要注重榜样的作用,拓宽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的思路、渠道和方式。

4、进一步树立人文关怀的师生观,关注每一个师生。

在考察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教育关怀的学生观。他们从不挑剔、讽刺、挖苦学生,而是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对老师的关怀我们做了许多工作,要更进一步把“温馨工程”做好,做出特色。

5、打造优美育人环境。

环境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又是外来者的第一印象。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建好运动场,运动场建设既标志着学校的档次,又是贯彻“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在于运动”的有利条件。这次考察我们都感到那些学校几乎没有标语,但一进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绿化、美化、校园文化不可少,但要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谐统一,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教师的工作目标,要更实际更具体更实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坚持让教师读书学习,完善考核办法。

7、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步伐。

这次考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用好已有的设施设备,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步伐。

三、几点思考:

1、教育者教育思想要体现新时代教育的新理念。人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改的进程。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新的或者说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2、市、县统考要进一步的优化,形成长效机制,学校才能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

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校长。要想法通过自学、外出考察学习等,不断让他们汲取新的营养,全方位提升他们,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管理者。

4、要注重校本培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训要做有针对性、实效性。把新买的一些资料整理后印发到各处室、教研组,组织学习、讨论,然后写出自己的实施方案交校长办公室,特别是教研组长、处室负责人要认真思考,写出自己的的一些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5、建立健全校长、学校中层干部、教师的激励机制。

6、限制班额,尽快改变大班教学的不良现象。

7、加大政府办学投入。

篇6: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赴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和孝镇中心小学耿海涛

在市教育局组织下,我们上海、江苏名校考察团一行90余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学习。整个活动安排得既紧张又和谐,虽然劳累但收获颇丰,特别是参观的5所名校,令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进教室等形式获得了名校管理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此行我们共参访了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江苏南通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和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所参观的学校的校长都具有前瞻的办学理念、深厚的业务修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校园的现代化的人文气息,以及师生们表现出来的朝气与活力、和谐与健康都让人叹服和感动。

现将收获与感想汇报如下:

一、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

校长成功意味着学校和校长个人的共同成功,通过到上海、江苏名校考察,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正含义。这次考察我们一共接触了六位名校长,这几位校长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智慧的办学策略。他们精管理、善研究,个个是教育专家。正是有了这些成功的校长,才引领着这些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可以说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成功校长是引领学校走向成功的桥梁。

二、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我们参观的五所名校大多是百年老校(虽然有的刚搬入新校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这些名校的办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五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所学校都坚持文化立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到之处,寓意深刻的教学楼、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种类齐全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文化立校的办学过程中,彰显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如: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情景教学及主体性大单元活动、马塘小学的“集团作战”和“马小现象”等,是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读书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石。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而读书习惯是使人受用一生的好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没有经典的阅读就没有经典的人生,要把校园办成学生读书的天堂,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这五所名校都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学校养成教育的一个亮点,如:南师二附小的童话馆、马塘小学的读书长廊,尤其是马塘小学的成果非常显著,100%的学生和100%教师都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被誉为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全国之最”,读书已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置身在这些校园时时感受着书香。

四、努力创名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短暂的学习考察结束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今后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工作实效。重视学校常规管理,制定

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手册》,涵盖学校方方面面,让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机制,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三)教研科研并重,打造品牌科组。科研足以兴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教科研工作,切忌表面化,形式化,切实把科研、教研和当前我县“打造高校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人人乐于参与教科研。坚持“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四)注重教师分层培养,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批好教师也是一所好学校”。学校要以科研为载体,把教师发展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五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学习提升工程、基本功竞赛工程、师徒结对工程、课改能手培养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注意培训,特别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加关注,想方设法促进其专业化成长,从而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育人环境。以“分期分批、量力而行、构建与保养双管齐下”为工作原则;以“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互相辉映、适时更新”为设计理念,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精心设计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等,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海、江苏一行,使我亲眼目

睹了全国一流学校的风貌,亲耳聆听了名校长的先进管理经验,领悟了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的精髓内涵,感受颇深,不虚此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考察学习为契机,自觉学习名校先进的办学经验,立足本校实际,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2011

上一篇:发扬抗洪精神重建家园发展经济下一篇:2011年健康教育工作全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