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2024-07-24

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称一称。

掂一掂。

估一估。

找一找。

猜一猜。

拎一拎。

说一说。

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课堂小结:

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篇2: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天平盘秤

学生准备: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

(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篇3: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激趣,能力

一、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品社课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让品社课回归生活, 是搞好品社课教学的前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表象阶段, 感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情境,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例, 或融洽、或误会, 并说出是怎样相处或解除误会的。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争相发言:有的说同学帮自己辅导功课;有的说下雨的时候, 同学打雨伞送他回家;有的说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 最终通过写小纸条又和好了……这些真实又不乏真诚的例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我在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的同时, 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首先要尊重他人, 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做人要以诚为本;要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同样, 我在教品社课的其他内容时, 都会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并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感受, 懂得一些常识和道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 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 发展学生的心智, 并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认识并学会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因为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视为享受阳光一样自然, 很少去回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用绘画、诗歌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认识到了家长的苦心和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并且产生了新的感悟和认识。基于平时上课的内容, 我大致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的。

1.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例如通过开展“我是小摄影师”“小型辩论会”“故事大王”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和调查的过程中, 产生美妙的感受, 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3.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小学生喜欢被表扬, 尤其是得到教师的夸奖后, 学生会获得一种价值感。因此, 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慢慢趋向于社会道德标准,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4.组织讨论会, 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认识事情比较简单, 因此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 组织一些讨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样, 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在教师的肯定、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激励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品社课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让他们认识、理解和感悟所受的教育, 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 我是这样让学生参与实践的。

1.让学生参与模拟实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常常根据所教内容, 鼓励学生依照生活里的真实物象, 做出模拟表演。学生在可爱、逼真的表演中会运用所学知识, 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 从而增加了知识技能训练, 并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平安回家》一课中的表演, 惟妙惟肖:有的学生扮演交警, 有的表演闯红灯的叔叔……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想象,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运用了一些交通标志, 用行动体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缺少安全标志的岔路口, 模拟了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 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每逢节假日, 我都会组织学生以参观或走向街头展开调查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讲《社区——我的大“家”》一节内容时, 我安排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的设施和发生的新鲜事, 以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社区调查, 问题包括:你调查的社区开展了哪些活动?说说你参与社区活动的情景?社区里有没有志愿者活动?你想做志愿者吗?想不想伸出友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教师在学生活动后, 要肯定学生的做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和同学交流意见和看法。

四、品社课堂要延伸至生活和社会

完美的教学活动, 会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来自社会的爱》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爱, 并懂得回报;其次, 让学生知道除了学校和家庭, 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和爱护着少年儿童;最后, 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 并从中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总的说来, 在品社课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教学来自生活, 生活即为教学”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能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真正实现品德和社会的紧密相连, 实现品社课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菊云.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1) .

篇4: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篇5: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 3.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 2.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4.认识克。(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学生分组称物品。(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5.认识千克。(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6.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一个鸡蛋重多少? 两个鸡蛋重多少呢?(2)第2,3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46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3.教科书第46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奶奶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的400千克大枣,5克糯米和一捆粽叶,还有5克鸡蛋,500千克白糖。走出超市,我们又去超市买了一条300千克的鱼,2克苹果,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板书设计:

有多重

克——g 千克——kg

篇6: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吨=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在英语课中也学习过一部分跟吨有关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中,以让学生体会1吨的重量为主要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物的重量来感知1吨的重量,从而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境 思考

(一):

1、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2、一袋盐重500()。

3、小明的体重是30()。

4、一个苹果大约重100().5、两袋大米重50()。

6、一个鸡蛋重60()。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举手发言,如有质疑,举手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巩固上节课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克和千克的用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猜老师的体重。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一吨有多重)。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批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们看谁来了?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四、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 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5.吨与千克的换算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6吨=()千克 9吨=()千克 4000千克=()吨 27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汇报、说方法。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一练”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本节课同学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吨,了解了1吨有多重,知道了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现在请同学们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思考: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对1吨的重量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果。

体验感知、教学新课

成年大象约重4吨

通常计量较大的质量时,用吨来做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要求:仔细观察数学信息,找到新的质量单位后,举手发言。认真记忆,注意单位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物和物体,初步感知跟吨有关的一些信息。特别是通过这些现实物品的呈现,激发学生了解有关“吨”这个质量概念的现实意义,同时能了解到质量单位吨可用字母“t”来表示。

思考

(一): 下图中的每种物体的质量都是1吨,请同学们看一看、算一算1吨有多重?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对子交流,自由举手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已知物体的重量来体会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吨=1000千克

“吨”可以记作“t”: 1t=1000kg 要求:认真记忆,注意单位的使用。【小活动】1吨有多重? 活动要求

1、先了解一下你的对子的体重;

2、背一背你的对子;

3、说说你的感受。

淘气的同桌体重为25千克,像这样的同学要有 名,质量大约是1吨。

你的同桌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呢?多少个你的同桌,质量大约是1吨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活动,初步感知1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印象。

思考

(二):

1、一桶油重100千克,()桶油重1吨。2、1袋大米重50千克,学校食堂要买1吨大米,应该有()袋。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对子讨论,最后自由展示。(设计意图)先以直接经验为主,然后让他们逐步体会1吨的重量,进一步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1吨有多重。

思考

(三):换算下列单位

4千克=()克 3吨=()千克 5000克=()千克()t=2000 kg 18t=()kg()kg=6 t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仅仅说出括号里所填的内容,并且要说出换算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 8吨 4500克○4千克 3 t ○ 3600 kg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自由举手发言

3、曹冲称象

4、请啄木鸟医生找错:

求:先估计大象的重量,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大象具体有多重。独立思考,然后对子交流,最后自由展示。

4、再次计算,四只小动物能否一次通过?

(设计意图)比较大小、填写单位、曹冲称象和一开始抛出的问题作为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并加胜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畅谈收获、自我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和同桌说说你在课堂中的表现怎样。

板书设计:

一 吨 有 多 重

篇7: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在实践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数学知识有着无穷的乐趣,它每天与我们相伴,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在你身边找到它,同学们,你们看在每组桌面上都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商品,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在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找到有关数学的信息。(学生交流汇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千克”和“克”。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实际操作,建立概念 1.认识秤。

(1)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学生回答)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学生想办法)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出示台秤,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在台秤上有一个像钟表的圆盘,上面有刻度,中间有两个字母kg。

介绍: 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你们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下面我们就用台秤来称出1千克的物品。

2.体验1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放一个台秤,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学生称量,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称完后小组汇报:两袋盐是1千克。

(2)掂一掂(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3.体验1克有多重?

(1)猜一猜,称一称。出示1角硬币,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重?

这个硬币很轻,台秤不适合,这时我们就要拿称小物体的工具,它就是天平。

向学生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2)掂一掂(让学生感受1克有多重)(3)找1克的物体。4.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称一称,得出:1千克=1000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认真观察,读出重量,并汇报交流。

2、完成教材46页“练一练”第2题。(回顾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

3、完成教材46页“练一练”第3题。(指名说出克、千克之间的进率)

4、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5题。

出示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哪个重些? 学生通过讨论汇报

强调:两个一样重,因为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猜一猜准确吗?我们要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思维去回顾一下,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体验?(学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kg 克:

1千克=1000克

篇8: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上一篇:上半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下一篇:校园文明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