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4-08-01

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通用6篇)

篇1: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6月16日—24日,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现将这次视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开始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5月底,我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9家。从组建类型、经营范围、组织形式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组建类型多样化。有大户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合作组织+农户”,如林头民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铜闸河口养鸭专业合作社、仙踪东乔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涉农部门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部门+合作组织+农户”,如县农机局组建的农业机械协会、县畜牧局组建的畜牧业协会、县供销社组建的烟花爆竹协会;有企业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如大平集团领办的巨兴大平油料专业合作社、振华棉业领办的振华棉业专业合作社、好再来卤制品公司领办的好再来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

2、经营范围专业化。目前,我县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业都已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种植业,涉及粮、油、棉等传统产业及生姜、草莓、芋头等特色产品;养殖业,有猪、羊、鸡、鹅、鸭、鱼、蟹、虾、蜂等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服务,有产前统一购种、购苗的,有产中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的,有产后统一销售价格或统一销售的,也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的。农机服务,有耕整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涵盖了农作物生产耕作、播种、收割各个环节。

3、组织形式规范化。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两种类型。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组建时,都制定了章程,召开了成员(专业合作社成员和专业协会会员统称成员,下同)大会,选举产生了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运作中,也有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运作较为规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县已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市级以上示范组织称号,其中部级1家,省级4家,市级4家。

从实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至少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千家万户一起闯市场,改变了单个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据农委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成员11800户,带动农户32000户。

二是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具有能人示范带动效应;另一方面,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统一采购新品种,聘请大专院校教授、技术专家举办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大大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统一购买种苗、饲料、疫苗,降低了采购成本;通过统一防疫,有效避开了养殖风险;通过订单销售或统一销售价格,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实现经营收入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是推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运作过程中,部分的解决了合作组织成员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钝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一些由涉农部门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的纽带和桥梁,被广大农民看作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有偏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县委、县政府虽然及时出台了《含山县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意见》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是宣传不到位。农委等有关部门虽开展了宣传,也举办了培训班,但宣传、培训的面不够广,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本次视察中,很少有人提到有这样一个《意见》,许多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不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督促不到位。据了解,《意见》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没有组织过《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也没有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各镇、各有关部门的考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一些镇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仅靠有关部门扶持、引导,靠种养大户自发组织,靠龙头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协调机制不畅,扶持政策未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服务涉及农委、供销、科协、工商、民政等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本次视察中,多数部门不知道县里有没有领导组。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自为阵,很难形成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合力。在扶持政策的落实上,近两年,农委通过整合农业发展资金,给部分合作组织注入5—8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供销社对自己领办、协办的合作组织给予6000元的扶持资金,但仅仅依靠部门的力量,扶持的面毕竟有限。同时,由于多数合作组织的规模小,又缺少抵押物,目前尚没有1家获得信贷支持。

3、成员素质不高,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合作组织成员个人利益至上,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缺少合作意识;不少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对合作组织的运作方式弄不清,更缺乏将一家一户不同的经济利益体联合起来的管理能力。有的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带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而是为了获取政府的资金扶持,享受税费优惠。多数合作组织虽有章程,但不能按章办事,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不少合作组织没有独立的资产,又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所需经费靠临时筹集,活动开展不正常。大部分合作组织只停留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远未形成,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统”的功能,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

此外,还有不少合作组织在本次视察中反映的环评收费不规范、随意性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供电线路架设等)筹资难问题。

三、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现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织载体,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不像抓工业发展、搞城镇建设那样,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明显成效,但是,它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部分合作组织成员在亲身体验中尝到了甜头,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早成立由县负责人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领导组,并形成会议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沟通协调,统一研究解决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尽快制定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培训,加深广大干部及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让更多的农户知晓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镇、各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2、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适时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作用发挥较好的县市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之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县财政要在用于发展“三农”的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个人或单位、先进专业合作组织的表彰奖励和对验收合格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一次性补助;对专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培训、推广应用,实施标准化生产、申报商标、创立品牌等给予资金支持。对种养大户、运销大户、技术能手,涉农部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且作用发挥较好的,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扶持力度,凡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承担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应交其承担;凡符合立项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其立项建设。认真落实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本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向本组织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为本组织成员提供服务的项目,免征增值税、所得税。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担保机制,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担保公司,或建立合作组织成员贷款联户共保机制。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服务“三农”的有关规定,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环保、工商、民政、国土、供电等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搞好服务。

3、示范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健康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数量,但对多数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运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对新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不宜提过高的要求;对已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注重引导,使之逐步趋于规范。加强对已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法律法规、运作方式、管理知识及业务拓展能力的培训,多组织一些参观、考察、学习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步得以提高。每年选择部分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带动能力较强、市场前景看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确定相关部门、落实专业人员重点帮助其规范和完善组织关系、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各项制度,申报商标、创立品牌,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选择部分专业相近、有联合愿望的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开展合作组织间的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联合组织,通过跨区域发展,不断壮大规模,提高影响力和带动力。

篇2: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县政协于6月下旬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视察活动,视察组由**副主席带队,实地视察了**蔬菜、**绳业、**席草、**马蹄笋等17个专业合作社,召开了县农办、农业、渔业、林业、财政、供销社、科技、工商等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视察组部分成员还赴丽水、台州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6年8月,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64家,经农业局备案的有473家,注册资金50479多万元,入社农户59000多户,带动农户181700多户。专业合作社已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领域,其中蔬菜类176家,畜禽类170家,水果类83家,水稻种植类84家,水产养殖类175家,农业服务类18家,其他品种种植58家。合作社生产经营已基本覆盖了全县蘑菇、四季柚、紫菜、席草、蔬菜、畜禽、杨梅、西红柿、食用菌等10多个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经考核达到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6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17家(含省级4家)、县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3家(含省级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视察中我们也发现,合作社经营运

转与农民的愿望,与市场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主要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还不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少数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助资金,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也没有组织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的经营服务活动,合而不作,出现了不少“空壳合作社”。二是一些部门、乡镇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浓。

2、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局,农村经营管理总站是具体指导服务机构。而县农办、林业、渔业、工商、供销社等部门各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合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

格局还未形成。工商部门只负责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农办负责市级以上的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林业、渔业、农业、供销社只扶持各自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农业局农经总站则根本无法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乡镇工作脱节,各类政府资金得不到有效整合,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步伐缓慢。

篇3: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江西省莲花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未,起初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行动或者带有官办的色彩,发展较慢,过程一直比较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日益宽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有51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5860户,带动农户23210户。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

1、法人代表身份多样性。全县8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法人代表为农民的57个,占64%;为农业技术人员的9个,占10%,为机关工作人员的6人,占6.7%,为回乡创业青年17人,占19%。

2、合作范围和内容多样化。从合作的范围来看,有一个村的农民合作,如闪石乡洞背村西瓜协会,也有跨村、跨乡的农民合作,如莲花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四个乡农民参与合作。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往往由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和有关组织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中也往往带有从事的产品或产业名称,如莲花县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南岭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鸭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主体,占总数95%以上。

3、涉及行业和服务领域多样化。按行业分有种植业类38个,占43%;有养殖业类34个,占39%;有综合性16个,占18%;按服务性质分有涉及产加销全方位服务的57个,占65%;有技术信息服务的18个,占21%;有运输服务的2个,占2.2%;有加工仓储服务1个,占1.1%,其他服务7个,占8.5%。

4、组织形式多样化。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以销售产品找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华翔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路口庙背西瓜协会、桐莲蚕桑专业合作社、德超土蜂生态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也有以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流芳油茶专业合作社,富农莲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有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也有称专业协会的。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属下组建了五个专业合作社,即万盛果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葡萄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1、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化链条。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合作组织成为企业联结千家万户的主体,并履行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职能,企业不再是基地农户的代言人,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农户积极性大大提高,产业化链条日趋完善和成熟2、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农业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民签订产品订单,三者之间凭订单和提供的产品数量进行结算。农民获得第一次利润分配。在年终,企业还根据自身获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付给农民二次分配金。3、规范了企业和农民的行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桥,两者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了利益一致的经济合作体,双方荣辱与共,共谋发展。4、保障了农民利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代言人,可以就本身利益问题进行产品市场选择和商务谈判,绝大多数农民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1、整合了资金。如莲花县华翔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加大投入对项目区水利、交通、病虫草害防治、环境保护等设施进行改善,而属下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户向政府申请落实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联保贷款”,加大对生产投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齐努力,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2、完善了技术服务。如莲花县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聘请高级技术人才长年指导,设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担负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责,对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与县职业学校开展校社(协会)合作,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科技水平。3、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莲花县华翔农林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桂花树10万株,组织农民在基地套种花生、生姜、西瓜等作物2000亩,饲养土鸡1万羽;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属下五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户种植金银花8000余亩,种植葡萄6000亩,种植蔬菜1万亩,种植其他水果1万亩,直接带动发展种植农户2万余户,全县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从20%提高到58%,县域逐步形成了果业、蔬菜、油茶、莲籽等专业种植村。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莲花县已注册的5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现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和专业种养,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如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500多农户签订种养合同,饲养肉牛108头、商品猪500头、放养鱼3000多尾,建成蔬菜大棚108个,年产蔬菜2000吨,户均年增收8000元。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

1、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到位。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不多,措施不具体。还找不到一个真正全面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文件。

2、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集中在种养业,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不多,产业链短。

3、数量少,入会(社)农民比例低。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51个,平均三个村才有一个,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农村居户的9%,影响辐射性不强。

4、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转不正常。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很多组织没有独立财务;有些组织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日常运作还是个别人说了算,事务不够公开,还未开展盈余返还。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我们应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由于单户农民弱小、分散,难以与龙头企业对接,因此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组织与非农组织的问题。一要靠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农民对接,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二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办法,特别是通过优化产业的办法使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参与产业组织并从中得到好处。三要加强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4: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0个,入社成员19.5万人,带动农户36.3万户。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25个,占63.1%;养殖业656个,占15.8%;农机511个,占12.3%;林业48个,占1.2%;奶业229个,占5.5%;加工运输营销91个,占2.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加强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和绿色高效农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34个,2008年发展到920个,2009年发展到1921个,2010年发展到2740个,2011年发展到3610个,去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160个,平均每千户组建5个合作社。

二是经营规模越来越大。5年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一个合作社经营的总耕地面积500多亩,最多也就是4000亩,现在增长较快。如克山县西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主要以代耕作业为主,仅为2.5万亩;2011年新增自主经营面积1.7万亩,代耕作业面积扩大到4.2万亩,总收入680万元,纯效益101万元;去年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代耕作业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42%。

三是合作领域越来越宽。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比较单一,现在已扩展到种植、加工、营销和农机合作等各个领域。甘南县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与金星村共建的优势组建红古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谷2万亩,为提高红谷附加值,延长红谷产业链条,投资兴建红谷小米加工生产线,注册 “白羽”牌红谷小米商标,产品远销哈尔滨、沈阳、上海、杭州等地。

四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土地统一规模经营,发挥了大机械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分配上,先是兑现入社土地保底金,然后按50%提取公积金,另外50%按照国股资产、股东投资、农民土地折资入股进行二次分配,国投资产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社员,既保证了国投资产保值增值,又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广大社员。2011年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1.5万亩,代耕作业28.4万标亩,实现赢利1342.2万元。先行兑付土地入社保底金525万元,提取50%公积金记入个人账户,共提408.6万元,可分配盈余408.6万元。国家补贴收益384.7万元平均分配给314个社员,户均分得12251元,入社成员投资回报率31.3%。

五是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克东县春和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收本村农民288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11360亩。合作社成员以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每亩折一股)。2011年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入股土地面积7210亩,全部用来种植优质大豆。年终,入社成员亩分红446.34元,与其他出租土地的农民相比较,亩净增收益146.34元。

六是作用发挥越来越强。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成员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2012年实现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为成员提供优质廉价生产物资,无息垫付生产资金或赊销物资,无偿缴纳农业政策性阳光保险,无偿代储代销粮食和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累计向社员无息赊销化肥6万余吨、种子1万余吨,垫付农业生产资金4亿多元,无偿缴纳农业保险1300多万元,代储大豆60多万吨。它是全省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集产、供、销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是树立典型,引领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工作当中我们从依法规范、创新增收、分类推进、作用发挥等方面,积极发现、培育、推广典型。齐齐哈尔市在不同阶段培育不同的合作社典型,如“能人创办型的克山仁发”、“集体领办型的北联新兴”、“股份经营型的依安惠民”、“企业兴办型的昆丰大豆”等典型,在推动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办社、入社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帮生”与“帮长”相结合,联合制定了56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工商注册登记上实行“四不”(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上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生产用电上按农业用电收取费用,在交通运输上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水利、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农业各种要素优先给予配套组装,在信贷投放、贷款贴息、土地耕塇补贴、农业阳光保险、高产攻关项目等政策给予优先扶持。比如,泰来县对组建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合作社,达到标准作业面积,县政府分三年对合作社给予以奖代投进行扶持。

三是创新模式,多元发展。2008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发组建为主,经营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现在经营领域已扩展到水利、林业、营销、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外贸出口等各个领域,并向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依安县新兴乡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后,将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扩展到农机作业、畜牧养殖、建筑工程、劳务输出等多种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1539.7万元,纯收入427 万元。其中:农机总收入129.7万元,纯收入70.6 万元;入社土地实现经营收入1410 万元,纯收入242.4 万元;养殖、建筑、杂粮加工等其他多种经营纯收入114万元。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了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吸纳、农机合作社牵动、规模化养殖引领、流通合作服务等5种有效模式,建立了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资金互助等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呈现出资金合作、土地入股、资本带动、交易分配等多种形式。克山县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盈利的60%按产品交易量返利和剩余部分按地折股分红,2011年为成员返利分红282万元。

nlc202309012357

四是加强管理,规范发展。齐齐哈尔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促进和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力度,引导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合作社运行的民主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规程、股金分红、社员履责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合作社依法运行、规范运作。2011年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以政府文件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2年,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现代农机合作社为目标,以农民土地作价出资入股为前提,以国投资产量化到人为抓手,以二次分配为衡量标准,以兼顾成员利益为原则,加快完善157个股份制、合作制及其他组织形式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促进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领导,保证发展。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织,形成了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在对各县(市)区考核中,将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合作社十强社”和“合作社带头人标兵”竞赛活动,对前十名公开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有效发挥大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市为了完善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确定了市、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农机局、经管站等相关部门定点包保一个农机合作社,对合作社按照好中差进行分类排队,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管理。全市开展了五星级评定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和提档升级。提出3年内对于农机具已配套、达不到规定标准作业面积的,建议县委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给予免职,有些县将推进力度大、工作业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理事长)转为事业单位编制。

(三)主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规模经营,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齐齐哈尔市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达到5000亩以上或占所在村屯耕地总面积70%以上为目标,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今年合作社统一经营和服务的规模经营土地达426.7万亩,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40%。种植业合作社吸纳农民17.6万人,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8万亩、516万亩、400万亩和59万亩。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596个,吸纳农民1.2万人,奶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和2.1万头,占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的31%。

二是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合作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突出发展特色、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7个,占全省的29.3%,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9.2%。实现了以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和抗灾保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790个合作社与飞鹤、元盛、博天、博成等龙头企业实现利益连接,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514万亩,提供加工原料284万吨(种植业154万吨,养殖业130万吨);新引进了中粮、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4.2亿元。

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模式,使大多数农民不再参与生产的各环节,只由少部分农民就可以完成全部耕作。合作社实行统一大型农机作业,与一家一户用小四轮耕作相比,每个劳动力年耕作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上百亩,甚至达到1000亩,并大幅度提高了耕作质量,推进了标准化生产。生产资料的团购、农产品的统销,让入社成员切实感受到节本增效的实际效果,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更加放心,走出去务工和经商更有信心。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45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使他们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加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市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16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发展速度较快,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是近几年刚刚组建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三)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加之合作社社员积累比较少,基础设施投入和生产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很多有市场、有品牌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农户加入,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实施。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农民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撒芝麻盐”现象比较突出。

nlc202309012357

(六)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自主经营能力和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弱。几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资金、信息扶持,土地规模经营有了发展,但是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经营能力弱,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合作社没有实行阳光农业保险,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一年受灾多年无法翻身,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

三、政策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结合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也可从产粮大县奖励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省现有政策资金集中投向合作社。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和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合作社要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各项基金,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入社农民和群众监督。指导现代农机合作社把国家补贴资金形成的财产量化给每个社员,所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每个社员,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财政局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篇5: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3月20日至24日,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县敬老院建设情况的视察,视察组现场察看了全县县、镇13个敬老院和所有的在建工程,听取了县民政局和各镇关于敬老院建设情况的汇报,组织开展了交流研讨活动。现就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其成效

我县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4.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8%,其中经上级确认专项补助的五保户3359人,占农业人口的0.96%,目前集中供养的361人,分散供养的2998人,集中供养率10.7%,全省平均水平为7.5%,超过3.2个百分点。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镇政府及县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各地加大了《含山县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办法》的执行力度,敬老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老院的面貌有所改观。2005年以来,我县县、镇两级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敬老院的改扩建工作,新建敬老院5所,改扩建7所,从而使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规模不断扩大,床位数由原来的300张增加到660多张,集中供养规模达到20%。今年全市的目标为供养规模30%,集中供养率20%,我县今年底所有新建、扩建敬老院竣工投入使用后,集中供养规模可达40%以上,集中供养率可达30%。

2、敬老院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县镇两级按照入住院民15-20人配备一名服务人员的标准,配备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在院长人选上,各镇党委、政府注重把那些有责任心、事业心、善心、爱心、耐心和奉献精神的同志,选拔到敬老院院长岗位上。同时,适时适度提高了院长和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为院民服务。在管理方面,各镇敬老院普遍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初步建立了安全、财务管理、请假、值班、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成立了学习、劳动、卫生、调解等各类小组,有的敬老院还动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院民发展院办“三小”经济,改善生活条件。

3、院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一是供养标准得到提高。我县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18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1200元,由县民政部门逐月打卡发放给五保户,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五保对象每人每年850元,其余部分按规定由县、镇两级7:3比例配套,但由于县民政部门的多方努力,镇配套部分实际上也由县里统一支付,加上社会力量的捐助、救济和各类慰问活动,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实际生活水平每人每年可达2200元至2600多元。各镇敬老院院民的生活标准每人每月由原来的150元左右提高到200多元,每人每月还能够领到20元-30元不等的零花钱。二是医疗保险得到解决。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县财政代缴,对五保对象医疗救助不设门槛,新农合报销部分最多可达5万元,县民政部门对五保老人的最高救助标准可达6000元,同时还给集中供养的院民每人每年100元门诊救助,基本解决了院民病有所医的后顾之忧。

4、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五保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县尊老敬老渐成风尚,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献爱心行列,如环峰镇商会为花山敬老院捐赠了一台电视机和VCD,省储备局六三四处干部职工为林头敬老院捐助了价值2000多元的物品,清溪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镇敬老院募集了数万元的建设资金,全县中小学校和群团组织也经常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今年雪灾期间,各镇都加大了对敬老院的巡查和救助力度,全县所有五保对象

未发生一例受冻、挨饿现象,未发生一例伤亡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敬老院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1、敬老院建设进展不平衡。

2、敬老院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3、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较低。

4、敬老院管理与服务水平仍不理想。

三、加强敬老院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增强敬老院建设的责任意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善待老人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高度重视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对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考核、督查和奖惩力度,将各项优惠政策毫不保留地落实到位。县里对各镇工作综合考核中,要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其中,增加考核分值的比重。

2、进一步加大对敬老院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各镇要按照县政府出台的《含山县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县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给各镇敬老院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大敬老院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要针对老年人特点,购置电视机、放像机、VCD和体育健身器材等,播放适合老年人口味的戏剧、音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进一步强化敬老院的规范化建设。一是敬老院布局要科学合理。为便于敬老院的管理,每所敬老院的规模不宜过大,以入住60-80人为宜;在敬老院地点的选择上,不宜离镇太远,以在镇、村结合部,方便亲戚探望、访友和救治为宜。二是敬老院建设要做到“五统一”。从现在起,县、镇两级敬老院建设,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到统一勘察、统一规划、统一图纸设计、统一质量监理,统一验收,确保质量不能各自为阵,各建各的,要以明亮、牢固、经济、适用、安全,符合老年人居住为宜。

4、进一步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今年我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的目标为40%,以后逐年提高10%,到2010年,集中供养率达到60%左右,入住院民要达到2000人左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县、镇两级要全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县政府要出台鼓励各镇提高集中供养率的激励政策,集中供养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个别镇给五保户集中供养设置的门槛,要责令其立即无条件取消,敞开进入大门。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五保老人到敬老院参观,实际感受敬老院生活,增强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对敬老院的感性认识。三是加大对敬老院经费投入,适当提高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生活标准,切实改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生活。建议县民政部门就我县集中供养率不高问题,认真开展一次全方位的专题调研,了解分散居住五保老人的思想动态,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努力提高集中供养率。

5、进一步落实五保老人的医保待遇。对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医药费、丧葬费等实行政策倾斜,全县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目前仅有361人,他们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也很有限,建议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门认真加以测算和研究,逐步提高这部分老人的报销比例,直至全额予以报销,县民政部门对五保老人的门诊医疗救助标准也应适度提高,还要妥善解决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死亡后的丧葬费用。

6、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敬老院管理与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采取公开招聘、组织选派和考试录用等多种办法配齐配强敬老院院长,对不适合担任院长职务的人员要果断地进行调整。坚持以钱养事,合理配备服务人员职数,按照1∶10或1∶15的标准一次性足额配齐管理与服务人员。依据《含山县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办法》的规定,按照敬老院的规模和入住人员的多少,分为800元、700元和600元三个档次,确定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对服务人员和供养对象比例超过供养比例的,可适当增加工资标准。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组织敬老院管理与服务人员互相参观学习,共同交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如昭关敬老院在日常生活用品采购中的“三验收”(采购员、厨师、院长)、姚庙敬老院互帮互助的做法,在全县宣传推广。适当的时候,还应组织管理服务人员到外地参观取经,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三是加大对敬老院的业务指导。县民政部门要帮助各镇敬老院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分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多样化服务等“三化”服务体系,强化院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篇6: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主席带队,深入到XXX个乡镇、选择XXX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XXX个,20**年计划出列村XXX个)、XXX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命根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XX.X万元,发放小额信贷XX.X亿元,扶持XX.X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辐射带动7XXX户、XX.X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XX.X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XX.X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XXX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XX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XXX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4XX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XX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XXX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XX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XXX万元,集中解决了XXX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XXX万元,对XXX个贫困村、XXX个台区,XXX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XXX万元,对7个乡镇、XXX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XXX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XXX户,占比不到XX%。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XXX个贫困村、XXX户中只有6个村、XXX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XXX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XX.X%;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XXX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XXX个乡镇、XXX个贫困村、XXX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XXX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户贫困户近XX%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XXX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XX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XXX万元,而实际只兑付XXX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XXX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平均占比XX%,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平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XXX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XX%,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XXX户、XXX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XXX户、xx5人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XX%;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XX%。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三)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远安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选择确定几家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通过建立贫困户与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各种资源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让广大贫困户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对于集中安置贫困户和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的分散贫困户,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经营得分红等方式,真正实现如期脱贫、长期脱贫。

上一篇:在困境中求发展下一篇:拔牙记_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