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2024-06-22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篇1:《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在假期中,我抽出时间学习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书籍《做最好的老师》,这其中记载了他30年的教育教学精华。书中说到“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对于已经工作的我来说,好的教育教学著作会成为我事业路上的路灯、航标,迈着他们成长的步伐,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未来路。

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翻阅,细细地品味,总是收获颇多。简单的字眼,诉说着老师与学生之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凝聚着师生之间那纯洁真挚的师生爱,我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爱”,那是心灵的净土,是人生的享受。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书中说到“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这些说的很符合现在的我,有工作热情、干劲十足,却不曾想过那些未知的事。通过阅读,我明确了自己不应该自以为是,该虚心面对任何一件事,不要总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教学规律,应在自己摸索的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发现已有的现成规律,学习怎么驾驭课堂,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学理论,我只是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具体到实际中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应多读书,大胆尝试到教学中,虚心请教“前人经验”,多听、多看、多读、多学。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志向、才干,首先教师应该有能力、志向、才干,这样才能去教育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呢?书中说到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而言,阅读量实在有限,另外由于刚毕业,对所教知识体系完整性掌握的不够,专研分析教材能力有限,因此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而没有时间去看其他书籍。据我了解“老教师”均有看书的好习惯,跟他们聊天时,无论是言语还是话题内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了解国家实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更多的是关于的地理的书籍中涉及到的美妙言辞,充满意境的图片,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对于写作,我更感羞愧,如今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想要找到什么都能搜集到,所以就很少写过属于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对于写作提出四方面的体会,也是对我们的建议:要日积月累,不要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能读写分离。对于以上四点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方面,作为语文老师,我想我们教学基本功是亟需提高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采用更为合适、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收获更多、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李老师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能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怎样做到素质教育,避开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优良的师德去感化学生,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平等的心去对待学生,当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时,学生就会除去心中老师“高高在上”的想法,与老师成为朋友。人们常说,当学生讨厌一个老师时,他便不愿意学习这科。那么反过来,当我们与学生成为朋友时,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在课堂上会认真学习,达到较好的结果。其次,我们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另外还要一视同仁。最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会茁壮成长,另外我也积极听其他老师的课,努力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这是多听。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2021《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篇2:《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有思想代表了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代表一个人有个性。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我们应该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怎样才算是“最好的老师”呢?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做好了这些,就达到了“最好”的标准吗?其实,认真备好课、踏实上好课、仔细批改作业,这些都是每位教师必须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做最好的老师”首先是要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我们呢?李老师这样说到:“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李镇西老师第一章的标题便是“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个章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一个“爱”字,最耐嚼的也是一个“爱”字。做为一名教师,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较“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从不体罚学生,从不对学生出现语言暴力。读完此书的.第一章节我便扪心自问,我真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发自内心、无怨无悔的吗?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年级的孩子负责,更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这六年负责,而是对所有的学生及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爱”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最好”是个相对的词,因为这是没有止境的追求,李镇西老师说,谁都想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成为艺术家、科学家,可是成为这家那家的又有几人,但是通过努力,我们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选择教师行业,也许并不是自己的初衷,也许并不是自己所最喜爱的职业,但是无论是我喜欢我选择,还是我选择我才喜欢,这些都不重要了。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在教育的舞台上,登上老师这个舞台,扮演教师这种角色。高高兴兴教,悲悲戚戚教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人生是很短暂的,何不选择前者,快乐教书,开心做人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篇3: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关键词:导师制,思维独立,导师选择

实现“中国梦”, 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 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 还是各高等院校, 导师制的研究、实施都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从目前实施情况看, 本科生导师制成效显著, 但暴露出一些问题, 部分高校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 除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师 (导师) 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了解不够;教师 (导师) 缺乏责任心, 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等来自教师本身的因素外,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 源于对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文化脉络理解的匮乏。

就渊源而言, 导师制是绅士文化下孕育的独特产物, 它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场化———尽管它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 公司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国高校中, 功利主义不断占据大学生的心灵, 商业色彩不断填充大学生的头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环境下, 导师制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除个别坚持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维持导师制外, 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实施导师制是存在问题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指出, 大众化阶段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质变, 精英阶段的导师制只能存在仍坚守精英理念的大学中。由此可见, 导师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附生的现象, 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 而不单纯是导师的懈怠。这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大力改造导师制, 重新确定导师制的工作性质和目标, 不能一味照搬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 有些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但尚需努力。

二、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院的影响, 更兼近代中国大学以前的辉煌, 现代学子对导师有一种过高得近乎不切实际、刻板的良好印象和无限期待。导师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样和社会的良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间尝思之, 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流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在梅贻琦看来, 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从游”关系。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提出, 中国的学术传统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是“人统”, 其系统中心是人, 即中国人所说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第二系统是“事统”, 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第三系统是“学统”, 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 “为学问而学问”也。实际上, 钱先生的这一见解不仅是传统中国人对导师角色的认识, 而且与绅士文化下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 正是英国绅士文化下导师制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个原因, 部分学者倾向于拿英国的导师制和中国的书院制做比较。换言之, 我们对导师的理解仍停留在绅士文化下对导师制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是, 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 导师日益成为“知识工作者”和“专业生产雇员”。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 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满。这种失衡和不满, 自然而然会引来对导师的指责与诟骂。然而, 文化变迁给导师制带来的变迁是导师不能承受之重。因此, 重新定义导师角色的时机渐趋成熟, 应该把导师从圣坛上解放下来。

三、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

在许多高校, 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 都简单地把导师理解为生活指导、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 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 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 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编写的《牛津导师制》一书的副标题为“谢谢, 你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因此, 真正领会英国导师制的精神与实质, 跳出当前狭隘、刻板的认识, 并创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中国导师制”, 才是当务之急。那种忽视文化变迁、割断历史、依样画葫芦的做法, 无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触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后, 开始被安排担任学生的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们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说的一句话:“导师制, 就是要求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他特别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 我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2012年6月, 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宗杰教授的讲座, 在听了吴教授关于英国高校“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绍之后, 我更感受到在中国、特别在西部地区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实在有些“四不像”: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考虑;学生很多时候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气息, 有同学甚至说一个学期过去了, 还没有跟自己的导师见过面, 只知道有一个叫什么什么的导师, 但这个导师长什么样却不知道。而学校或系 (部、学院) 似乎没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所以, 我们有必要看看别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和做法。

吴教授在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 (模式) 即“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介绍中, 总结了这种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下:1.导师制的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师生兴趣一致) , 3.课堂只是一种见面制度,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 4.要求导师和学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学生兴趣引导) ,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和阅读引导, 6.强调提问甚于答案 (即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 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指出, 课堂结束时, 学生不是带着知识, 而是带着需要研读的问题走出去 (他们会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头脑中的疑问或困惑呢?图书馆。) 。

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好的老师”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 就是“德才兼备”, 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解, 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 一个人成就的20%取决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才”相对于“智商”, “德”相对于“情商”。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还包括“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在现代教育理论中, 如果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话, 那么“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就应该对应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热爱教师职业和热爱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除了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质”之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当然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一种执著的爱 (意志品质良好) , 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 (师生人际关系协调) , 应该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爱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充满期待) 。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兰英, 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

[2]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 2006 (03) .

篇4:《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都会觉得陌生,对环境、学生、教材等还不熟悉,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学生其实是挺开爱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他的著作之一《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是其近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面的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书中也说道,李镇西老师从教的岁月中,他也曾不止一次犯错误,也有让学生憎恨过,那他就不是一位好老师了吗?在他的书中,万般不离其宗就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而教师要表现是爱,童心是源泉,保持一颗童心对教育很重要。我觉得自己刚工作,本身内心还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所以我和我的学生感觉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还有种亲切的伙伴朋友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学生每次见到我不是恭维地严肃地跟我打招呼,而是那种亲密朋友间的打招呼,我很喜欢他们的热情,喜欢他们围绕着我跟我聊天。用李老师的话是“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意味着拥有儿童版的兴趣,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纯真。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和率直。”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事实上真的能做到吗?教师那一副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总是可以对学生大呼小叫的,甚至让一些学生对你望而却步,不敢亲近。我才开始我的工作生涯,自己还要大量的向别人学习,我的教学经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我不是主课老师,甚至还叫不全每个班的学生名字,但是我会用我的热情、我的真诚、我的歌声与笑容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飞翔,忘却烦恼,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前提是保证教学秩序,在快乐的音乐中、歌唱中、舞蹈中都让我的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真谛,从而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这学期,我担任五(2)班的班主任,这又是给我新的挑战。从未有过班主任经验的我不免有些担心,我害怕管理不到位等等,但是我班的各个任课教师还有学校领导都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让我有信心胜任它。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成长!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最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篇5:《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最好的家长应当是民主的家长。真正的民主家庭是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永远不要以为“子还小,懂什么!”这种成见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是一个木偶式的人物。他们没有主见没有目标,一切行为都在家长掌控之中,小时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长大后,也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所以,最好的家庭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对子女的平等态度源于对孩子的一颗童心。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们的乐。民主家长应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父母才会带出善于反思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才会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最好的家长是让孩子快乐一生的家长。“快乐”二字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践行起来却不简单。无所事事,无忧无虑,这就是快乐吗?李老师就赋予了“快乐”博大丰厚的内涵,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的人是最有爱心的,因为爱的传递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朋友和关心。快乐的人是博学的,读书能让我们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自觉摒弃世俗的乌烟瘴气。快乐的人会永葆一颗童心,孩童般的心灵会让我们永远贴近大自然,聆听鸟语花香,胸怀山川日月,赤子般的纯洁会让我们永远充满活力。

最好的家长是孩子的欣赏者,支持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走过懵懂又迎来逆反青春期,从学习到生活交友,方方面面,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挑战,面对多少次的诱惑,走过多少次的迷茫。孩子自身要面对的已经太多太多,再加上家长的监管,不断地对孩子挑三拣四,施加压力,年少的他们将何以堪重?最好的家长是以一个欣赏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他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他支持孩子迈过一个又一个的门槛,李老师在他的书中并没有回避应试教育,而是详实地记录了陪孩子走过小学,跨过中学,最后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由最后几名到名列前茅,离不开李老师对孩子一路的欣赏和支持,孩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锤炼了性格,积累了人生阅历,培养了各项能力,最后成为一名栋梁之才。

篇6:《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00字

有一天,她俩一起去送面包,路上经过一家裁缝店,看见橱窗里美丽的裙子,她们不禁感叹店主设计师的才华。走着走着,她们又经过一家花店,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她们又十分羡慕店主太太的幸福。布莱尔十分烦躁的说:“我觉得村子里的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除了我。”贝尔连忙说:“你也很棒,你是个出色的面包师。”

有一次,贝尔的爸爸过生日,贝尔和克莱尔分别想给爸爸做个蛋糕,贝尔手忙脚乱,而克莱尔动作熟练,还在蛋糕上加了更多的奶油.糖霜,使它看起来就像一件独特的发明。贝尔称赞克莱尔是一位最伟大的面包师。克莱尔开心的笑了。全城人都在议论她的蛋糕,而且克莱尔的蛋糕做的越来越好。从此克莱尔克服了自卑的心理。

我觉得有时我也很像克莱尔,缺乏自信,总认为我的语言表达不如班上的同学,讲故事不如别人绘声绘色。做口算也不如别人快,我好郁闷。读了这个故事,我顿感轻松,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发现我也有我的长处,比如我力气比较大,爱劳动,老师和妈妈叫我做的劳动,我都愿意做,而且还认真的去做。我愿意帮助别人,上次班上有个同学的头磕个大包,我带她去找门卫奶奶要了点猪油给她抹上,包就消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会很认真的去做,哪怕不吃饭.睡觉,也不愿去拖拉。我还发现,在我认识的人中,好多人都缺乏自信,我请你们也看看这个故事。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第二学期下一篇:中秋节短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