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

2024-07-15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共8篇)

篇1: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

6月,游戏《热血传奇》运营商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发现网上存在该游戏的私服,遂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明,上海龙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明知其出租的服务器被租用者用于运营《热血传奇》盗版游戏的情况下,为牟取利益,仍然将九十余台服务器出租,并通过其开设的“爱我私服网”公然为服务器租用者提供软件支持、客户端链接和广告宣传平台,非法获利人民币18万元。1月,检察机关就上述侵权行为,依法对龙联公司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后于202月25日做出判决,责令被告龙联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判处没收违法所得和罚金总计20余万元;判处该公司法人代表陈海龙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篇2: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

三十余项专利技术,近年来五龙在电梯制动器市场迅速跻身领军团队,产品常年供应德国西门子等多家国际著名公司,去年年初刚落成的超级摩天大楼迪拜塔扶梯上也有五龙的制动器产品。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他们的长期客户每个季度定单都是成倍增加。

夏天,五龙发现一家位于广州的美资企业客户的定单出现反常,数月来的定单一直停留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上,与实际的市场需求情况相差甚远。经调查核实,发现这家美资企业厂房内出现了大量安徽广德县康利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并且与五龙的“一种双推电磁铁新型减震机构”实用新型专利描述基本类似。于是,20底,五龙向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递上了状书,踏上了专利维权之路。

篇3:网络著作权侵权浅析

1. 网络作品的认定

网络作品亦属于作品范畴,只不过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一种有新兴载体的作品,所以它也必须符合一般传统作品的要件。在传统情况下,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具有独创性;以一定形式或者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表现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网络作品与传统作品有如下几方面区别:一是传统印刷技术使作品固定在有形的载体上,因而作品是固定的,而网络作品以数字化信息形式存在,网络作品是动态的;二是在互联网之间传播的信息可能仅仅是一些数据,有时并不完全符合传统作品的属性;三是电子出版、联机会议、联机编辑、交互计算的应用已使作品所有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四是上述技术的应用,使原作与演绎作品之间界限模糊。正是由于这些区别,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网络作品还要符合法律关于网络作品的具体规定,具有网络作品的特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这说明受法律保护的网络作品除了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形式外,还包括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

把握网络作品的范围,首先应该考虑以下问题:著作权法保护的数字作品或类似作品的种类;提供保护的标准,如必须是“原创的”;谁是作品的作者;作品固定或持续存在的需要;保护的合格要素;保护期间以及其他有关权或邻接权。

2.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客体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客体当然是作品著作权。著作权乃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著作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就特定作品而产生的权利。中国《著作权法》第10条详细列举著作权的范围。

如同网络作品要符合传统作品的基本条件一样,网络作品的作者亦同样享有传统作品作者所享有的法定权利。我国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为权利人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意味着作品权利人有通过网络传播自己作品的权利,其他人有不通过网络侵犯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义务。信息网络传播权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著作权的扩张,当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使用、传播时,著作权人的权利延伸到网络空间是顺理成章的。[1]除传统的基本权利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外,在网络中作者还享有一些具有网络特征的新型权利:[2]一是技术措施权;二是权利管理信息权;三是网络复制权。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

首先,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主要是指具有违反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列举了11种著作权侵权行为,强调对这些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列举了8种著作权侵权行为,强调对这些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次,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也指违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参照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5条规定。再次,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还指违反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2.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

侵犯网络著作权行为之“损害事实”的特点在于:首先,损害事实是侵害合法网络著作权的结果。一方面“合法”,旨在强调侵害的对象受到法律的保护,作者对特定网络作品享有合法的著作权。另一方面,侵害对象一定是网络作品著作权。其次,网络著作权侵权所致损害有可补救性。从量上来看,损害虽已产生,但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可在法律上视为可以补救的损害,但损害的可补救性并不是说损害必须是能够计量、能够赔偿的。再次,网络著作权侵权所致损害具有确定性。一方面,损害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权利的行使构成妨碍,虽未形成实际的财产损失,仍可构成损害;另一方面,损害是真实存在而非主观臆测的;再一方面,损害是对权利和利益的侵害,此种事实能够依据社会一般观念或者公平意识加以衡量。损害事实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对损害进行具体的衡量以便补救。有学者认为,网络著作权的损害事实应具有不确定性,认为损害事实表现为已经做出了有危险性的违法行为,但损害实际后果不明显或尚未显现的情况属于不确定的情况。其实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权利的行使构成妨碍,虽未形成实际的财产损失,仍可构成损害,且这种损害并非主观臆测并可以衡量,所以其并非不确定而是确定的。

3. 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

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指侵害网络著作权的违法行为引起了对网络著作权损害的结果。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其虚拟的特性,比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更加复杂,原因和结果之间可以是一对一的一因一果,也可以是一因多果,还可以是多因一果以及多因多果等各种原因与结果的组合。在网络环境下,侵害著作权的违法行为引起对网络著作权的损害结果,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与现实空间没有区别。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违法行为一定发生在损害结果之前,就是说时间上原因与结果具有顺序性,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之前。第二,对其客观实在性进行认定。对引起网络著作权损害事实的违法行为一定是客观的,不是那一个人凭空臆想出来的。第三,根据必要条件规则来进行认定。逻辑学上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无A必无B,有A可能有B也可能没有B,则A是B的必要条件。

4. 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应该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作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同时也是认定行为主体应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即过错责任原则。二是认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影响其责任的认定。法院认定研究处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只需审查损害后果是否由于侵权人的行为造成。侵权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在所不问,原告对此不承担举证义务。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45条第1款规定:[3]“司法部门应有权责令侵权者向权利所有人支付适当的损害赔偿费,以便补偿由于侵犯知识产权而给权利所有者造成的损害,其条件是侵权者知道或应该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活动”。可见,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认定侵权者损害赔偿的条件为“知道或应该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活动,即采用过错归责的原则。笔者认为我国亦应采用该原则。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

1. 将网上作品下载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

很多实时性的资讯都是在网络上第一时间发表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网络上这些资源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之徒将网络作品下载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而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从而侵害他人网络著作权。这类行为侵害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侵害上网作品即数字化作品,另一种是侵害网上作品,即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并发表的作品。

2. 将传统媒体上的作品上传到网上

一般来说,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所有传统类型的作品。也就是说虚拟网络可以承载几乎任何形式的传统类型的作品。传统媒体上的作品一旦被数字化进入网络后,网络的公开性和流通的迅捷性使其瞬间就进入了一个著作权非常容易被侵害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无论是著作人身权还是著作财产权或邻接权,与传统的著作权侵权相比变得非常简便易行。如果行为人未经授权,将他人作品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利用扫描技术输入到网络空间,并据此谋利,那么这些作品便直接面对全世界的网络用户,侵害范围令著作权人始料不及。

3. 链接行为

超级链接除了可链接文本外,也可链接各种媒体,如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它们,我们可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世界。对于超级链接,多采用的方式是在网页上列出一系列的地址,来将浏览者引入到地址所链接的页面,这里的页面可能是文本文档,也可能是多媒体文件。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网页上找到并看到这些地址所链接的文本影音等资料。有的人说这并不构成侵权,有人曾比喻,超级链接的行为就如同有人打开自家房间的窗户,让来访者看到对面人家的风景,不论外面的景致看得多么真切,毕竟不是这房间的真实组成部分。这种链接行为,在其所链接的网页为公开的没有任何侵权的情况下,是不构成侵害所链接的页面内容的著作权的。[4]但是如果其链接的网页的内容为某一个网络作品,对其进行使用需要经过网络著作权人的许可或授权时,其将这个网址链接在自己的网页上的行为则构成侵权。因为这与将所链接网页的内容直接编辑到自己的网页中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4. 网页作品的著作权侵权

网页是由正文、图片、声音、视频输出片段及音像广播节目组成。在页面上,包括颜色配比、按钮位置安排、页面背景选择和板块内容的归类等等,无不融有网页设计者的独特构思,所以一个页面往往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是一件作品。在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网页是一种汇编作品,[5]当然就单个页面而言由于倾注页面设计者自己的构思也可能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创作品。既然网页属于作品的范畴,那么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网页理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网络上存在大量网页著作权侵权现象,最典型的形式便是网站互相抄袭。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贺延辉.现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法规的适用性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1):9-15.

[2]李扬.网络知识产权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成立.论知识产权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J].商业时代,2006,(3):65-66.

[4]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篇4:网络著作权的侵权类型

一、按行为主体划分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类型

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指为各类开放性的网络提供中介服务的人。最初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指给用户提供接入服务,使之能与互联网连接的经营者。如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越来越广,可分为网络基础设施经营者、接入服务提供者、主机服务提供者、电子公告板系统经营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五类。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专门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躲避权利保护技术措施行为的侵权责任进行了规定,即“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专门用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他人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而上载、传播、提供的”,应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6项的规定确定侵权责任。但《条例》同时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其链接、储存的相关内容涉嫌侵权,但能够证明自己并无恶意并且及时删除侵权链接或内容的情况下,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网际网络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网络服务业,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SP)提供接入、中转、搜索等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服务。这种服务导致互联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泛滥成灾,著作权人的权利受到极大侵害,服务提供者也常常站上被告席。因此,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界定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平衡著作权人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促进创造性作品的生产和传播都至关重要。

2.网络内容提供者的侵权行为

网络内容提供者是指将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公众访问的主体,通常有两大类:一是指已经申领网络信息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网络服务经营者,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服务{二是传播作品的网络用户,包括各种各样的组织和个体。无论是哪种主体,只要其在网上传播的作品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权,著作权人就有权追究网络内容提供者的侵权责任。比如:一些网友的影像作品使用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或者使用了其他影视作品中的一些经典镜头,而该作品不是用于教学或研究,而是在网络上通过点击率获取收益,这就属于侵权行为。

但是网络侵权行为极其复杂。因网站设置深层链接而导致的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设链网站的链接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二是设链网站的链接行为构成帮助侵权。

3.网站管理者的侵权行为

网站管理者是负责管理网站内容和秩序的人,拥有网页或网站的整体内容和形式的著作权。有时网站管理者为编辑网页专栏筛选和整理材料或用了已发表在网上的相关作品形成汇编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网站管理者很可能做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支付报酬便使用其作品的行为,即可能构成侵权。

4.网络使用者的侵权行为

网络使用者即互联网的终端用户。网络使用者侵权目前从技术上来说只能是自然人使用并侵权,但从法律角度看,侵权责任的被告还有可能是法人、其他单位或组织等。互联网使用者数目庞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38亿。网络使用者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包括:故意规避或破坏著作权人在其作品上采取的技术防范措施;出于赢利目的将MP3或网上电影下载并制作成盗版光盘进行商业出售等。

二、按侵权行为方式划分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类型

1.上载侵权行为

上载侵权行为是指对网络用户公布无著作权人授权的作品的行为。1998年,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未经毕淑敏等六位作家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文学作品储存在其计算机系统内,网络用户只要登陆该公司的主页即可浏览或下载这些作品。法院最后裁定:该公司的行为是对原告作品的传播使用,将原作品数字化并没有改变原作者在作品中赋予的核心精神和独创性,只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不具有独创性。原作品著作权人对该作品的数字化产品享有权利。

2.转载侵权行为

转载侵权行为是指在网络上复制、传输作品却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行为。

3.下载侵权行为

下载侵权行为是指擅自下载或使用网络作品却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以陈卫华诉成都计算机商情报社一案为例。陈卫华将其作品《戏说MAYA》一文上载到其个人主页上,并注明请勿转载的字样。而《计算机商情报》未经陈卫华许可将该网络作品刊载于其家庭版上。法院审理此案时认为,著作权是法律赋予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陈卫华将《戏说MAYA》一文上载到互联网上发表,实际是在网络空间传播其作品。计算机商情报社在其主办的登有商业广告的报纸上擅自刊载陈卫华的作品,为其商业目的扩大了该作品的传播范围,侵犯了陈卫华的著作权。

4.快取侵权行为

快取是指计算机在运作时,因信息传输或运作所需,会在计算机的高速缓存上暂时复制数字数据并储存。快取通常发生在网络服务器上,也称代理主机快取。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储存热门网站,以供使用者快速连至该网站,或一家公司为网络安全理由使用代理主机,作为防火墙的一部分时,会使用快取功能,这样就会产生高速缓存暂时性重制与储存他人网站的内容。由于快取会暂时性重制他人网站上的著作,因此可能产生著作权争议。

5.网页超链接侵权行为

由于在其屏幕内存中网页使用者暂时储存所链接网页的内容,网页超链接可能引发侵权争议。但在网页上涉及和提供超链接的原网页超链接其他网页并没有重制的行为,如果有,则只在网页使用者的暂时性复制被认为有侵权时,提供超链接的网页才有辅助侵权或代理侵害的可能。

8.网站内容集成侵权行为

网站内容集成是指在自己网站供人搜寻或自己使用他人网站的数据库内容。美国即有因为内容集成产生著作权争议的案例。Bidder’s Edge公司在其网站提供一种功能,让使用者可以跨越不同拍卖网站搜寻并投标购买其想要购买的商品,而不必分别到不同拍卖网站去投标,其所涵盖的拍卖网站包括eBay,每天通过该网站访问eBay的数量达10万次,复制eBay网站的数据库达1.10%,eBay因此告该公司侵害著作权。

三、按侵权行为内容划分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类型

1,侵犯网络著作权人人身权的侵权行为

著作人身权指著作权人基于作品创作所享有的一种使其人格、作品受到尊重的权利。根据《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第一款规定,著作人身权利是不依赖于财产权利而独立存在的,即使在财产权转让后,著作人身权仍归作者享有。

我国的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人将其作品发表于网络上,其发表权已经实现,他人再转载或链接均不能侵犯作者的发表权。例如以当年明月为笔名的作者撰写的《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如果在网络连载阶段,出现侵犯作者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情况就是侵犯当年明月的人身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所以将未公开发表的作品擅自上载到网上,也属于侵权。如有些技术水准较高的网络黑客可以查到网站服务器系统的漏洞并破解密码,轻易地更改网络作品;有些作品被转载时内容被随意删减、或没有作者署名,这些对网络著作人身权的侵权行为严重地损害了著作人身权。

传统著作人身权的载体是可以触摸的传播工具,例如书籍、报刊、电视等,而网络环境下著作人身权的载体变为了互联网,其具有无形性、全球性与交互性等特征。载体的特殊性使得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也突破了在传统技术下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形式,对传统的保护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侵犯网络著作权人财产权的侵权行为

著作权人财产权是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所享有的利用作品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内的十七项财产权利,这些权利同样适用于网络作品。网络使作品的传播方式和使用范围得到扩张,从而使现有作品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这种回报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认可和保护。

与传统的文字、音乐、影视作品的单一存在与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上的作品存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可能随时被访问者读取。这些网络作品有的是在网络创作中产生的,如网络文学,也有的本来不是网络作品,但是后来被放置在网上,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作品。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就是指著作权利人对上述网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网络著作权也称信息网络传播权,指著作权人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行使此权利而获得报酬的权利。我国著作权理论和法律上原本没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200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二款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为应对数字传播技术给著作权保护带来的巨大冲击,很多国家通过修改著作权法律制度或制订专门规定,加强了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保护。

篇5:著作权侵权案例

【案情简介】

本案三原告分别为:魏明伦,系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顾问;王持久,系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剧;陈翔宇,作曲家。本案三被告分别为:河南许昌帝豪集团(简称帝豪集团)、北京标格广告有限公司(简称标格公司)、北京未来广告公司(简称未来公司)。

三原告诉称,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是由魏明伦、王持久作词,陈翔宇作曲,并于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播出。2001年,被告帝豪集团在未告知、未被许可的情况下,将上述作品用作其集团形象广告的背景音乐,该广告由标格公司制作、未来公司发布,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今日说法》栏目中播放,时间长达八个月,经原告再三要求,帝豪集团停止了侵权广告的播放。原告认为,三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并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求被告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50万元。

被告帝豪集团辨称,我集团与标格公司于2001年3 月20日签定了一份协议书,约定:由标格公司为帝豪集团制作其拥有合法版权的广告,今后发生的关于本广告的著作权纠纷,帝豪集团不承担任何责任。另根据《广告法》第20条和25条之规定,在其制作的广告中使用原告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应当由标格公司事先取得原告的同意。依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制作录音作品时使用已公开发表的录音作品,无需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只须支付报酬。帝豪集团既不是广告的制作者,也不是发布者,不应向原告支付报酬。其认为原告要求赔偿50万元的经济损失没有事实与法律依据。帝豪集团认为,其没有侵权的主观故意,客观上没有实施侵权行为,与标格公司、未来公司也不存在共同的侵权故意,因此不应承担侵权责任、连带赔偿责任。

被告标格公司首先向原告表示歉意,但辩称侵权行为的发生由于工作失误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没有侵权的故意,事后积极与原告协商解决,书面致歉,并通知未来公司撤下了侵权广告,其认为原告要求赔偿50万元明显过高,愿意在合理的范围内支付补偿。

被告未来公司辨称,其发布广告时,依法与标格公司签定了广告发布业务合同,约定若发生侵权责任由标格公司承担,并且涉案广告的内容完全是由标格公司制定的。根据《广告法》

第20条规定,广告涉及侵犯民事权益的,由广告主负责解决。未来公司依照《广告法》第27条的规定,核实了相关的证明文件,履行了注意义务,并在接到原告的律师函,经确认后立即撤换了侵权广告。因此,不承担侵权责任的义务。

【法院审理结果】

依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属于音乐作品,该作品于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播出时署名的词曲作者为魏明伦、王持久、陈翔宇三人,对此三被告不持异议,法院由此确认在作品上署名的魏明伦、王持久、陈翔宇三人是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著作权人。

《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被告标格公司所制作的广告片违反了上述规定,擅自使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歌曲中的片断作为背景音乐是一种侵权行为,该广告片由被告未来公司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今日说法》栏目中播放长达6个月的时间,产生了侵权后果。对此,标格公司对该侵权事实予以自认,并同意承担侵权责任,法院对此不持异议。

本案的焦点在于帝豪集团和未来公司是否应对该侵权后果共同承担责任。

法院认为,标格公司是侵权作品的制作者,帝豪公司是侵权作品的使用者,未来公司是侵权作品的发布者,在整个侵权事实过程中,三被告对侵权结果的损失分担具有不可分性,故认

定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作出以下判决:自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被告帝豪集团、标格公司、未来公司在《中国电视报》上刊登致歉声明一次,向原告魏明伦、王持久、陈翔宇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声明内容须经法院审核,逾期不履行,法院将自行拟定一份公告,刊登在相关媒体上,费用由不履行该项义务的被告负担;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帝豪集团、标格公司赔偿原告魏明伦、王持久、陈翔宇经济损失5万元;被告未来公司对上述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件受理费由三被告共同负担。原告被告均未上诉。

【案件评析】

音乐作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且普遍存在,音乐作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各国的法律和各种国际法律均在受保护的作品清单中提到了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包括配词或不配词的声音的各种具有独特性的组合,构成音乐作品的要素是旋律、和声和节奏。音乐作品的词曲作者依法应享有著作权。本文结合案件就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归责原则、损害赔偿问题作以探讨。

一、对侵权行为的认定

本案的关键所在是三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即对著作权侵权作出认定。

笔者认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法侵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规定,应承担损害后果的行为。

基于过错责任原则所认定的侵权行为,大致可分为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法国民法主张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三要件说。德国民法主张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四要件说。台湾学者史尚宽提出不同的三要件说:须有归责之意思状态;须有违法之行为;须有因果律之损害。我国学者有的主张三要件说,有的主张四要件说。

笔者认为,基于过错责任原则所认定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为四个: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前两者的因果关系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这与传统的民法理论相一致。

本案被告帝豪集团与被告标格公司签订了委托设计广告片的合同。合同中约定,标格公司拥有所制作广告片的合法版权,今后如发生关于本广告片的著作权的纠纷,帝豪集团不承担任何责任。法院认为,版权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并不必然推出版权使用人不承担侵权责任的结论。第一,帝豪集团的答辩理由没有法律依据。《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标格公司与帝豪集团关于广告片权属的约定,受本法条的保护,不仅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同时对第三人也产生效力。但该条仅对委托作品的权属作出了规定,至于委托作品发生侵权时的民事责任并没有作出规定,如发生侵权应按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和通常的理解进行处理,而不应做扩大解释。第二,帝豪集团的答辩理由没有法理支持。本案中,广告作品发生侵权以后,不是标格公司与帝豪集团之间的合同内部纠纷,而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对合同以外的人权利的侵犯。由于合同只能约束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而不能对抗合同以外的任何人。因此,在没有法律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帝豪集团与标格公司关于免责条款的约定不能对抗本案原告。第三,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后,帝豪集团是直接受益人,享受了侵权所带来的利益,这份利益是无法免责的。第四,关于委托作品的侵权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认为:“委托人和受托人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不能对抗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能依据该条款免除当事人的侵权责任。”此外,本案中的侵权广告是一部录音录像制品,并非单纯的录音制品,不适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规定,帝豪集团关于本广告片无需获得著作权人同意即可使用的辨称理由不成立。综上所述,帝豪集团应认定为本案侵权人。

未来公司也应承担侵权责任。作为本案广告片的发布者,未来公司认为,根据《广告法》第27条的规定,其不负有审查广告片内容是否侵权的法定义务,也不是本案原告作品的使用

者。法院认为,《广告法》主要是一部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之间的管理关系,侧重于公法领域的保护,至于对私权的保护主要受《民法》、《著作权法》调整。因此,《广告法》第27条所没有规定的审查内容并不意味着未来公司可以免责。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是一部在春节晚会上播出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春节晚会在我国是一个收视率极高的节目,未来公司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广告代理商,在审查涉案广告片的过程中,从其本身所具有的业务知识和职业特点应推定其能够发现涉案广告侵权的事实,但未来公司并未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或对侵权后果进行补救,相反,却促成该广告在电视台有偿播放,扩大了损害后果,主观过错明显,应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发生后,未来公司在原告的要求下停止了侵权,但鉴于侵权事实已经发生,民事赔偿责任不能免除。

综上所述,三被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侵权行为,原告的著作权遭受侵权的事实明显存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标格公司是侵权作品的制作者,帝豪集团是侵权作品的使用者,未来公司是侵权作品的发布者,在整个侵权事实过程中,三被告对侵权结果的损失分担具有不可分性,故认定为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

二、归责原则

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关键在于对归责原则的适用。

在审判实践中普遍认为,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归责原则应当坚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认定过错上,采用依证据推定的方法。因此,过错推定原则也是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从侵犯著作权的各种实际情形看,权利人很难证明侵权人的主观过错,而侵权人却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做法。也有人认为需要慎重对待,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过错推定原则毕竟接近于无实际行为并结合证据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由侵权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是公正过错原则,一概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加重了侵权人的证明责任,可能导致实质上无过错的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发生。还有人认为,以过错原则为基本原则,以严格适用的过错推定原则为补充,不适用无过错原则,应当是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主要特点。我国有学者认为,对于侵害知识产权的案件,可以考虑适用过错推定的方法予以解决,即法律推定加害人存在过错,只有在加害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与美国在这一领域较为普遍适用的“严格责任”比较接近。

侵犯著作权不同于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著作权侵权认定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特别是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与一般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在著作权侵权认定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同时适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两种原则。

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原告要证明被告“有过错”往往是很困难的,而被告要证明自己“无过错”却很容易,因此根据过错责任原则会使大量的权利人得不到起码的救济,使版权的保护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著作权法》(2001年10月27日通过修订并施行)第46条、47条,规定了著作权侵权责任,但是,没有像《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要求的那样对侵害著作权的归责标准作出特殊规定,因此,著作权侵权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过错责任原则就成了法院判案的依据。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权利人的专有权易被他人无意或无过失地侵害。因此,无过错而使他人知识产权造成损害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于是,无过错给他人知识产权造成损害的“普遍性”就成了知识产权领域归责原则的特殊性。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国外版权侵权判例中早已有适用,在立法中也屡见不鲜。本文重点探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著作权法中的适用。

1931年,美国最高法院在Buck案中就指出:“根据版权法,(在认定侵权时)侵权地意图不

是必要的”。在此,侵权者可以是完全无辜的。

侵害著作权的行为中,主观上有过错,当然应承担侵权责任,而对于主观上没有过错,又确实侵害著作权人的利益的行为,侵权人是否应承担责任呢?从国外的立法来看,《日本侵权法》第114条规定,侵权人因故意或过失侵犯著作权人利益理应赔偿著作权人的损失。但是,若侵权人既非故意也非重大过失,则法院可斟酌裁定损害赔偿的金额。《美国著作权法》第504条第(2)款和《澳大利亚著作权法》第115条第3款也有类似的规定。因此,大多数西方国家著作权法将因“不知”而从事了侵权行为或为侵权行为提供了条件的行为视为侵权。我们可以看出,在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中,无过错者并非完全不负侵权责任,只是责任比“明知”轻一些。在TRIPS协议中,第45条规定,对已知或有充分理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的侵权人,司法当局应有权责令其向权利人支付足以弥补因侵犯知识产权而给权利持有人造成之损失的损害赔偿费。司法当局还应有权责令侵权人向权利持有人支付其开支,其中可包括适当的律师费。在适当的场合即使侵权人不知、或无充分理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成员仍可以授权司法当局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法定赔偿额,或二者并处。

由此可见,TRIPS协议适用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已加入了该协议,就应当履行有关的国际义务,应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著作权法中的适用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已加入TRIPS协议,必须履行有关的国际义务。我国的法律规定也必须与TRIPS协议内容相衔接,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中,适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势在必行的。

随着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在著作权领域全面使用“过错责任”是为未经许可的使用人考虑过多,而为权利人着想太少。笔者认为,对于侵害著作权的案件,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著作权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三、损害赔偿问题

根据《著作权法》第48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根据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应当确立以下四个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对精神损害赔偿适当限制原则。笔者认为,全部赔偿的损失计算问题,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正确适用法定赔偿标准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全部赔偿原则是指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以加害人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的财产损失范围为标准,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部赔偿,赔偿应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全部赔偿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赔偿原则,是各国侵权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通例。

TRIPS协议第45条规定,对已知或有充分理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的侵权人,司法当局应有权责令其向权利人支付足以弥补因侵犯知识产权而给权利持有人造成之损失的损害赔偿费。司法当局还有权责令侵权人向权利持有人支付其他开支,其中可包括适当的律师费。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8条,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上述规定均是全部赔偿原则的体现。

由于著作权受到侵害后,受损利益难以计算,举证也存在颇多困难,法定赔偿原则就是鉴于著作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其损害事实、后果的不易确定性,不少国家立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定赔偿制度。即规定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应当赔偿的数额多少。例如,《美国版权法》第504条规定,侵权人对其所侵犯的每一部作品,可负担250美元-10000美元的赔偿;情节严重的可提高到每部作品5万美元。TRIPS协议第45条规定在适当场合即使侵权人不知、或无充分理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成员仍可以授权司法当局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法定赔偿额,或二者并处。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规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法定赔偿的标准应体现损害赔偿的补偿和制裁功能,具体案件的赔偿数额由法官根据法定赔偿范围裁量确定。

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无论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规定得多么严密、具体,无论是适用全部赔偿原则还是适用法定赔偿原则,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据开庭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对法律的具体适用,以及在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幅度内根据个案情况的裁量。智利创作成果损害结果的不易确定性以及案情的复杂多样,对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不可能简单划一,原告的损失、被告的获利以及赔偿金数额难以确定,这就要求法官斟酌裁量,所谓斟酌裁量是要求法官确定赔偿数额必须依据客观事实,依照《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依靠法官本身的法律意识和审判经验,仔细地分析和判断案情,反复斟酌处理和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案,以求公正、公平、合理,并精细、快捷地对案件做出裁判,以追究侵权行为人地民事责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法官斟酌裁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受害人所受损害后果是否严重;侵权行为所致某种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价值降低程度;侵害出于营利或其他不当目的;主观过错;侵害行为情节恶劣程度;侵权人获利情况;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等。

精神损害赔偿限制原则,是指公民、法人等民事主体享有的知识产权中精神权益的损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人身权是指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法》第46、47条侵权行为的具体法律责任中,规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侵犯著作人身权可能造成著作权人的财产损失,但主要是造成著作权人的精神利益的损害。法律规定的赔偿损失,并不排除精神损害赔偿。

著作权具有权利双重性的特点,即人身权与财产权并存,这也是能够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客观基础,当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也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适用于对侵害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精神利益的保护,不应任意扩大适用范围;对于一般的侵权行为,首先应当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形式,而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于精神损害情节严重,适用其他民事责任形式不足以使受害人利益受到保护的,应当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结合本案,原告在诉讼请求中并没有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损失50万元。但是,原告并没有就其经济损失50万元举出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而被告就其获利情况也没有举出证据,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法官依照斟酌裁量赔偿原则,结合本案的侵权后果、侵权程度、侵权情节等事实进行酌定,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5万。

篇6: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

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凭借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而幸运的登上了 2011 年的央视春晚。春晚后旭日阳刚迅速走红且商业邀约不断,此时汪峰则以侵犯著作权名义声明旭日阳刚今后不得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汪峰在其博文中还这样说,根据相关规定:当创作者身为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的情况下,他所创作的作品被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形式的演出、活动中,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任意使用,如果自觉申报商业收入,有邀请方付相关费用给协会,再有协会分配给创作者换言之,如果没有任何监督,核查和自觉性,无论次数以及价值都无从考证,任何人可以随意使用。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汪峰是否有权发禁唱令,发出了禁唱令后,旭日阳刚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演唱《春天里》么?

《春天里》属于音乐作品,根据《著作权法》,汪峰作为词曲作者对《春天里》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即表演权。《著作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由该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根据上述规定,旭日阳刚演唱汪峰的《春天里》属于表演者,汪峰作为词曲作者是有权禁止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的,旭日阳刚未经汪峰许可,公开对汪峰的音乐作品《春天里》进行演唱,显然侵犯了其表演权。

任何一项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著作权也不例外。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在符合“合理使用”和“法 定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使用其作品。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无偿使用其作品。《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第九项规定“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旭日阳刚如果是在独自学习欣赏或者免费演出的情况下,就可以依据上述规定,不经汪峰同意且不用给付报酬而翻唱其作品,但实际显然并非如此。

所谓法定许可,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同意有偿使用其已经发表的作品。《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就《春天里》而言,旭日阳刚是《春天里》的表演者,而不是录音制作者。仅此一条,就足以将旭日阳刚挡在法定许可的门外。而汪峰的“禁唱令”禁止的也是旭日阳刚“翻唱”行为,并非禁止旭日阳刚录制他人翻唱《春天里》的行为。如果旭日阳刚成为录音制作者,或者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就可以依据著作权法的上述规定,不经汪峰同意而对其作品进行制作或者在节目中播放,但应当支付相应报酬。

由此可知,旭日阳刚翻唱《春天里》侵犯了汪峰的著作权,汪峰发布“禁唱令”的行为是合法行使其著作权,其维权行为本身不该受到诸多非议与责难。至于娱乐圈的炒作行为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回想几年前超女邵雨涵翻唱《两只蝴蝶》引发的侵权诉讼,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篇7:试论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侵权和保护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著作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9年4月28日和9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电脑商情报被诉侵权案”和“瑞得诉东方案”。前者是国内第一起网上著作权官司,后者则被称为“中国网络主页侵权第一案”。这两起案件均以原告胜诉而告终。1999年9月18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王蒙等六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案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败诉,这起轰动一时的网站侵权案最终又以原告胜诉而尘埃初定。但事隔不久,被告北京世纪互联通讯公司又提起上诉,使得该案又起波澜,至本文成文时尚无结果。

以上只是三起有代表性的案件,而1999年以来,仅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网络侵权案就有十多起,这已引起了法学专家,业内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网络作品著作权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方认为,首先应保护网络信息丰富的优势,倘若限制太多,将会使很多网民的信息获取量锐减;另一方则认为,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互联网应在不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发展。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网络作品著作权问题加以规范,因此,加强对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与主体

我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颁布并于次年6月1日生效,但因当时互联网络在我国尚未兴起,因而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空白。面对新传播技术下著作权保护的新环境,《著作权法》已日渐显示出其不完善性。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将这种新兴媒体称为“第四媒体”,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第四媒体”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而不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因特网具有的其他功能。本文是基于狭义意义上的“第四媒体”讨论网络作品著作权问题的。它与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以报刊、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和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具体分析上述三件案例之前,有必要对一些基本问题加以阐述。

1.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以列举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规定。《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又进一步明确了作品的定义:“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随着Web(环球网)技术的出现,网络上的信息开始以超媒体方式传输,因而网络作品可以以文字、图片、音像等文本形态存在。鉴于网络媒体技术上的特性,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可以进一步这样概括: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当然,做这样的概括只是为了明确网络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的区别(这样做很重要,后文将论及)。作为《著作权法》中的名词,“作品”具有特定法律意义,不因其载体和成文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性质。

根据《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泛滥于网络上的大量非法、反动和黄色信息违反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不在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之列。而以下几类作品则不适用于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我国《著作权法》第九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1)作者;(2)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根据这一规定,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包括两类:作者和网站管理者。网站分为个人网站和机构网站,目前,新闻单位、网络信息公司和个人构成了网络上的三大主要传播者。为了论述方便,可以将网站管理者笼统分为个人管理者和机构管理者两类。作为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不必多言。这里仅就网站管理者的部分权利稍加讨论。

首先,网站管理者对其网页的整体享有著作权。网页从文字、颜色到图形,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特定的排列组合,而且网页也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如存储在电脑硬盘上,打印到纸张上,具有可传播性,是一种“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网页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网民的吸引,因而网站管理者都非常重视网页的设计,而且经常性地对网页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网站管理者在智力上、精力上和物质上都有较大的投入。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它应该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而网站管理者则应视为作者。

第二,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的整体享有著作权。对于大量来自传统媒体和网络上的信息,网站管理者必须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加以编辑,特别是对于传统媒体上的信息,还有个“数字化”的过程。由于编辑行为注入了编辑人的智力创作,表达了他们独特的选取和编排材料的方法,并赋予了这些材料以新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所以编辑人员是其编辑作品的作者。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四条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作为网站内容的编辑者,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整体享有著作权,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站管理者在编辑作品的时候,需经作品(包括传统媒体作品和网络作品)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否则,将构成对作者著作权的侵害(考虑到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在操作上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后文将予以论述)。另外,对于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部分,其著作权归可单独使用部分的著作权人所有。

对于这一点,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研究,就是各种BBS(电子公告板)上的文章的著作权。公告板上的“文章”显然是各个参与者合作的结晶,其著作权应该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三条规定,“由合作者共同享有。”但网站管理者是否对文章整体享有著作权?笔者认为应该享有。因为要建立电子公告板,网站管理者要通过编制一定的程序,建立一个可供用户讨论的友好界面,对于用户的讨论,计算机自动进行编辑。网站管理者为此付出了劳动。因此,可比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之规定,

篇8: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例

随着21世纪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东汉蔡伦造纸, 中国人阅读书本摆脱了竹简的繁重, 学习知识更加便捷, 到如今传统出版受到了网络阅读的极大冲击。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权利内容不断夸张、深化, 其专有性、地域性等基本特征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网络侵权盗版现象猖獗, 著作权人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人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 分别是网络信息发布者, 网络信息发布中介以及普通网络用户。

(一) 网络信息发布者

如某些门户网站, 其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其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可能性。这样的网络信息发布者通过搜集整理网络零散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放在自己的网站上, 增加其网站的知名度。虽然大多数时候, 这类网络信息发布者不收费, 但却因此可以获得其他收入, 这也是对于著作权人的侵权。

(二) 网络信息发布中介

我国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并没有采用实名制, 其侵权人和受害人很难找到。虽然搜索引擎并没有直接侵权, 但是却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受益人之一, 对于受害人的侵权, 这些网络信息发布中介难辞其咎。

(三) 普通网络用户

如今的中国网民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看见的信息, 不会考虑转载以及其他方式的传播是否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当然如果只是用于个人研究以及观看, 并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著作权人有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笔者认为, 保护著作权, 包括署名权这样的人身权和复制权这样的财产权的目的在于让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富有创造性的著作权人能够获得与其所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报酬, 从而激励民众不断创新, 让中华文化更加辉煌。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 随意转载、复制、引用他人作品, 且未付给著作权人相应的报酬, 著作权人所最关注的著作财产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二、对于中国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人的归责问题

鉴于如今中国网络的侵权盗版现象非常严重, 合适的归责对于惩罚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著作权侵权方式的特殊性, 其侵权行为人的归责问题不禁让人深思。目前, 学界大抵有三种观点:

(一) 过错责任原则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所依据的是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 其中所采用的是过错责任为主, 无过错责任为辅。他们认为我国正处于信息网络社会蓬勃发展的时期, 若对于网络信息的使用采取过于严格的限制, 则将不利于信息的公开高速传播。

(二) 无过错责任原则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具有其隐蔽性, 发现就已不易, 若不加以惩处, 放纵这样的行为, 只会让这样的现象更加猖獗。美国版权法和德国版权法均采用的就是这种严格责任原则。

(三) 过错推定原则

此观点既对网络著作权的侵权现象进行了惩处, 也给了被告充分辩解的机会, 且减轻了著作权人的举证责任。过错推定实际上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 不过过错推定仍保持了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所包含的制裁、教育、预防等职能。

笔者认为, 对网络著作权进行归责的最终目的是平衡、协调著作权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过错责任更倾向于保护使用者, 其原因在于过错责任的归责主要是通过确认使用者主观上是否有故意, 如果侵权人无故意, 则无责任, 此观点明显对著作权人正当权利的行使带来了阻碍。

如今在大部分的国家如美国、德国都不以过错为归责要件, 严格责任似乎成为了国际趋势。但是笔者认为无过错的严格责任并不适合如今中国的现状。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均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 很多人温饱都成问题, 显然中国的大多数人并不会选择将自己本身就已所剩不多的钱用于这种消费上。若采用此观点, 必然会影响信息高速传播。信息不传播, 国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受限, 必将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遂笔者不支持如今的中国采用严格责任的原则。

笔者支持的是过错推定原则。在过错推定责任中, 举证责任倒置使得著作权人能够更容易地主张自己的权利, 而被告也有足够的辩解机会, 为二者之间利益冲突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这也是最适合如今的中国的归责原则。

三、中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发展迅速, 新兴事物快速崛起, 导致立法的脚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我国现在对于网络著作权的立法而言, 其法律渊源有WTO规则和Trips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而真正意义上针对对网络著作权发布实施的法是《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虽然, 看似这些法律很多, 但对于解决纷繁复杂的网络著作权纠纷仍然是略显单薄。遂对于保护网络著作权,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 完善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 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可以通过集体管理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笔者认为, 中国可以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成立相应的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样集中的管理有利于进行集体诉讼, 将节省大量司法资源, 而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将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 积极推广技术措施

技术设施可以通过一定的装置, 限制他人复制、传播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的技术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著作权人的作品不受侵害, 从源头遏制了网络著作权的侵害。

四、结语

如今, 侵犯网络著作权的现象是严重的;其侵权人的归责问题是有待商榷的;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是略显单薄的。要形成完整的网络著作权保护体系,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吸取国外的立法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不断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白庆武, 刘晶.论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9 (5) .

[2]张国权.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建议[J].经济师, 2009 (4) :86-87.DOI:10.3969/j.issn.1004-4914.2009.04.047.

[3]左婕.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J].咸宁学院学报, 2004, 24 (5) :79-81.

[4]刘丹丹.论网络著作权侵权及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 2013.

[5]王利明.论过错推定[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1991 (5) :41-49.

上一篇:关于冬至习俗有哪些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及择业意向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