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2024-07-29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通用9篇)

篇1: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必要教育途径。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是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摒弃生硬灌输、空头说教,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而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能力。

我们树立了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后,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提取道德教育的素材?我认为,那就是要抓住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主体发挥和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三点,充分构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时空全面开放的课堂。

1.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开放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处处是课堂。尽管新课程实施后,各种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改“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力图体现生活化、实践性和综合化。但教材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范式,它不可能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成”。而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进行感悟、理解,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和信念的养成。

(1)关注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

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和人生真谛,让学生的心灵走进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自己的耳朵去聆听,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追求人生意义的建构。比如在《关爱社会》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正在进行中的感动中国2005年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通过魏青刚、殷雪梅等候选人物动人事迹的宣传介绍,鼓励学生网上投票,并陈述选择的理由。在投票过程中,学生们树立了回报社会的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此外,我还将“非典”、“两会”、“神舟六号上天”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运用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生的意义。

(2)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回归生活,回归的是学生未成年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未成年的世界,特别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学的实效性应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尊重,是否有了真切的思考和感悟,是否有了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倾听学生真实想法的耳朵,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真实想法的眼睛,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教育,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成为教育的契机,课堂教学不是问题探索的结束,而是开始。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青春闪光》。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我旁边的一个男生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画着一只乌龟。在展示时,学生们发言踊跃,有说青春是一扇又一扇的门等着我们去开启,有说青春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等着我们去攀登,有说青春是一曲悦耳、美妙、浪漫的乐章„„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一直在画着乌龟的男生也举起了手,并拿着所画的乌龟大声地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全班哄堂大笑,他却依然红着脸大声地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祥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很长寿,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青春一样。”全班鼓掌,我同样被深深折服。课后我想,幸好执教的老师给了这个男生表达的机会,否则,我就听不到这样富有诗意的见解了,而对于那个男生而言,也许将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对人生有意义的思考。

(3)把握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现实生活不是演练,每时每刻都在现场直播,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契机。将教材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有机结合,及时、有效处理偶发事件,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例,同时赋予其生活教育的意义。

一次,我正在办公室准备下一节七年级的课——《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课间,班主任拉长着脸,把六位男生一起拉到办公室训话。原来这六位男生昨天放学后集体去了网吧,甚至忘了时间,忘了告诉家长,让家长和老师四处寻找。听着班主任恨铁不成钢的训导,望着那六颗耷拉着的脑袋,我重新思考着该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上课铃响后,我领着那六位耷拉着脑袋的男生一起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爆发出哄笑,看来大家都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于是我问: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因为无法抵制某些诱惑而遭到批评?一时,学生尤其是男同学纷纷述说着自己类似的遭遇。“看来,大家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年轻,因为青春的冲动,我们偶尔犯点错误,老师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毕竟这些不良诱惑对我们青少年是有危害的,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我借此导入到新课教学。因为刚才的事例真实而富有典型意义,触动了学生的真实情感,所以,在如何抵制不良诱惑的教学探究中,学生积极而踊跃,很受启发。课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抵制诱惑计划书并实施。

2.教学方式由道德知识的讲解向丰富的活动体验开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把思想品德课程定位为实践性综合课程,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活动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沉闷的氛围,使师生双方都沐浴在生动、和谐的交互影响中,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感悟、思考、发现和创新,在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中不断成长。近几年,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出现了不少有效的活动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比如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悟”中产生共鸣;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查”中有所触动;辨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议”中明白事理;小品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演”中指导行为。

3.教学时空由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不能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学空间单

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缺乏机动安排。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需要破除思想品德仅是“传授—接受”的凝固化空间氛围,改变其死气沉沉的局面,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行生长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有时需要从课堂走向家庭、社区以及青少年生长的其他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外的事是校内事的发展,课外的事是课内事的延伸。课堂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区中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有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这个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也可以安排得灵活机动,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可以安排一课时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就给老师捕捉新的教育生发点,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下了充裕的时间。此外,也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与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比如,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就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一次上《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一课时,在学习了教材所举的例子——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把一生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称: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后,学生都很受感动,为特蕾莎修女这份终生的善行所震撼。这时,一个女生说:“我们村有一户特殊困难家庭,只有老两口,无子无女,男人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去帮助这两个孤独的老人呢?”倡议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课后,在团支部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开展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活动,安排志愿者服务小组,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定期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打扫卫生、买米买盐、陪老人聊天,排除老人内心的孤独。在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在给予他人温暖与快乐的同时,打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懂得了珍惜生活,感受到了关爱的可贵,领悟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是在相互扶持中生存的,更体会到了在奉献和付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篇2: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初级中学 李洪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摘要: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践行。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怎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坚持回归生活的理念。笔者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学会合理消费》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本框有两个目题。其内容比较零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照本宣科,难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课前搜集到了一名中学生小丽的一些消费行为和小丽家的一些消费账单。征得小丽及其家人的同意,在本框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小丽的这些消费行为和小丽家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学会合理消费。为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以下6个活动。

活动一 多媒体显示小丽家两张消费账单

然后让学生对账单中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活动二:小丽因举报他人印刷盗版书籍,获得奖金1万元。她想让其增值,但又不知道怎样让其增值。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理财意识,让学生知道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并懂得:学会理财,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技能。

活动三:星期天,小丽和妈妈一起去街上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放以下两个镜头。(多媒体显示并配音)

镜头一:小丽看到一双非常漂亮的运动鞋,便对妈妈说:“我们班里的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运动鞋,我也要买一双。”妈妈:“看一看价格,多少钱一双。”小丽:“呦,挺贵啊,八百多呢!”妈妈:“你的购物清单上有运动鞋吗?”小丽拿出购物清单看后说:“这上面没有运动鞋。”妈妈说:“你有两双运动鞋,没必要再买运动鞋。”小丽:“给我买一双嘛。”

镜头二:商场里的某个柜台正在降价销售棉袄。小丽见一些人正在买棉袄,便对妈妈说:“我也想买一件棉袄。”妈妈说:“你已经有3件棉袄了,再买棉袄没有必要。”小丽说:“这棉袄这么便宜,机会难得,买一件拿回家放着以后再穿嘛。”

七嘴八舌:小丽的言行中,哪些是理性的?那些是非理性的?简述理由。(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一条原则:消费之时要理性,把钱花在关键点。

活动四: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妈妈说:“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今天你想吃点什么呢?”小丽说:“难得出来一次,就去高档饭店好好享受一下吧。”妈妈说:“高档饭店很贵的,还是去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吧。”小丽说:“前些日子,我们班的小艳过生日,她邀请几个好朋友在一个高档饭店吃了一顿饭,花了一千多块钱呢。”妈妈说:“小艳我认识,她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她怎样会有这么多钱呢?”小丽说:“她向同学借了很多钱,现在只好用自己的零花钱慢慢还。”

议一议(多媒体显示):1.小丽想去高档饭店去吃午饭是否有具有合理性?为什么?

2.小丽的妈妈认为应该去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午饭,这是否表明小丽妈妈太小气?为什么?

3.小艳过生日请朋友吃饭花了一千多元,这样消费是否是适度的?为什么?

4.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是否意味着不要节俭?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4个问题。各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二条原则:适度消费不浪费,反对奢侈要节俭。

活动五: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丽和妈妈去了一家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吃饭时,小丽发现不少客人在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便对妈妈说:“这个餐馆在使用一次性木筷。”

说一说: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何危害?(多媒体显示)

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接着让学生看一则材料。

多媒体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然而我国却是出口一次性木筷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子。此外,我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大约450亿双。4000双木筷就毁掉一颗生长20年的大树。

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我国每年生产600亿双木筷子,要毁掉多少颗树龄为20年的大树?

学生得出答案:要毁掉1500万颗树龄为20年的大树。

教师及时点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使用环保的替代产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教材中作了一些介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议一议(多媒体显示):1.绿色消费的含义、重点分别是什么?

2.绿色消费有什么好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进行绿色消费?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三条原则:绿色消费记心上,保护环境利健康。

活动六: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丽和妈妈在街上行走,妈妈问:“今天还有什么东西要买?”小丽说:“前几天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几本好书,我想去书店买几本。”

多媒体显示:小丽去书店购书是为了满足自己哪方面的需求?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合理消费的第四原则:精神需求更注重,生活品质可提高。

最后,我让学生将本节课归纳出的合理消费的四条原则进行复述,并说一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应该怎样合理消费。

[分析与反思]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回归生活,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从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力求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第一,巧设情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小丽及其家庭在理财、消费方面的情境,并巧妙地将这些情境串并起来,形成了一组相互具有某种联系的情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贴近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可见,《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初中生的生活体验,主张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感悟、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贴近生活,与学生真诚对话,让亲历体验。本节课中,我所创设的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提问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愿意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明白了很多道理,消除了很多疑惑,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注重践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绿色消费的知识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进行绿色消费;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等。这样做,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践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3: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一、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缺少活力。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 传统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一直以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教学方式沿袭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良好教学环境的创造,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生活化氛围不浓。 同时,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下, 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思想品德课程趣味性下降,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受到制约。

2.方法陈旧, 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都延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由教师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教学氛围沉闷无趣, 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无法发挥,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抑制。 与此同时, 长期采用这种单一教学方式, 造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 教学成为理论教学而无法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违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的原则。

3.教学评价不全面。

当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评价片面、缺少综合性评价的现象。 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一直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重点多集中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将学习目标的实现视为重点, 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阶段性的评价, 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论。 这种相对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下, 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思想变化, 学生兴趣与效果难以得到增强, 导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保障。

二、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正因为如此, 要构建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 实现教学目标, 就需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既关注知识的口传心授, 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新, 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实现小学思想品德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思考与学践, 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或场景体会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 从而学得所感、学有所用。 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之间, 以指导者与合作者的双重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 共同打造生活化教学场景, 并借助学生对真实环境的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并最终运用于实践之中。如 《我的角色与责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关系图谱, 引导学生以角色划分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以图谱进行展示, 并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在关系网中的不同分工。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还要创新教学手段, 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

2.结合教材内容, 延伸开展生活教学。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不例外。 结合教材制订教学计划, 开展小思想品德教学, 能有效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现。 教师要尊重教材,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与变通, 以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 最大的教学意义在于为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形成提供明确方式, 但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局限于课内, 课外品德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教师充分利用课本素材的同时, 还要基于课本开展生活化教学, 向课外内容进行拓展, 开展多样化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学《生产与生活》中的“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时, 学生接触到的电视机大多为挂壁式的, 极少学生了解台式彩色电视机, 对黑白电视更是知之甚少。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搜集早期电视机图片和相关的影像资料, 向学生展现电视机的演变过程。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知识。

3.改进评价方式, 促进课程与生活统一。

新课改背景下, 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调整评价观念, 转变评价标准, 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及学习能力, 以尊重学生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 并及时针对学生问题与班主任、家长进行交流。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另一方面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助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与此同时, 评价语言上, 以积极性的、赞美性的评价语言为主, 使学生感觉被尊重与被需要, 从而在生活中自觉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知识, 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 新课改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化, 通过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本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了分析探讨, 对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希望为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邱光军.生活为思想品德之源思想品德为人生之航——新课标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 2013 (34) .

[2]孟庆海.试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3) .

篇4: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测评机制;以身作则

一、思想品德回归生活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内容也仅限于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对学生没有起到足够的德育作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社会对人才要求更高,使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成为目前重要的教学目标。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古板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局限在课本知识的讲解,教学内容也极少采用吸引学生兴趣的多媒体、实践活动等方式,教学环境以单一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少接触外界的机会,难免会使学生感觉到单纯的课本知识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好奇心正盛的小学生的需求。

2.教学内容单调

教师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集中于老师说教的方式,课堂模式缺少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生的能动性受到限制,所以达不到德育效果。

3.测试的局限性

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简单且太过局限,学校的思想品德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多以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为依据,以分数机制为载体,缺少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测试,缺乏对其知识与生活接轨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三、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有效方法

1.教学方式生活化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者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生活情境出发。教学方式上,要多采用与生活情境相融的方式,比如模拟生活真实场景,以《我的一家人》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在与家人的接触中明白如何真正做到孝亲敬长。另外,教学内容上要灵活多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与生活实际相近的内容上,从生活实际找德育重点,让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比如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以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根据他们平时生活中的行为来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注重课堂互动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说教模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究者,比如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小组实践、互动讨论、自我辨别情境是非等活动,还可以通过有效手段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团结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进行“两人三足”、接力赛等活动。

3.完善测评机制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是让它的效果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以多样化、全面化特点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了解这门课的效果,首先我们要对学生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机制,包括综合素质测评等,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另外,我们可以扩大教学范围,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使思想品德更有效地融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教育者可以以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来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以与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进行纵向比较,促进其在德育上的不断进步。再次,注重对学生的积极鼓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有着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生活中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在生活细节中做好表率。小学生时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并且他们的可塑性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多做表率,從小事做起,用细节感染学生,让德育工作也落实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比如要教孩子懂礼貌,教师就得时时事事做出礼貌的行为,我们可以在学生帮着捡起地上的东西时说声“谢谢”,在学生为班级作出贡献时予以表扬等等。

综上所述,让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下提出的实质要求,我们需要让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让思想品德课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玉玲.浅析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187.

[2]翟红霞.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浅谈:对当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认识[J].新一代:下半月,2013(2):98.

[3]王秉江.切莫忽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当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认识[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6):93.

篇5: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上)第一单元组“我上学了”,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

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标志识别的游戏;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求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去获取。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

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探究 教学 实践——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作者:李伟

(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的策略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小学 彭松梅(3)浅淡《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6: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篇7: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过程、消极的 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

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

篇8: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回归生活

一、引入现实生活的情境到教学课堂上

在现阶段的思想品德指导教学当中, 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不少的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麻烦和问题与课程的教材内容完全不同, 这就在事物之间造成很多矛盾, 对于实际生活当中所融入的理论不利, 诺是思想品德指导教学很难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那么思想品德指导教学的根本意义和所存在的价值就会完全丧失掉, 所以, 指导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指导教学的过程当中适当的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情境, 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 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在指导教学的课堂当中, 指导教师需要体现出自身的一个主导作用, 要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思想, 实施人性化指导教学, 尽可能的启发学生实践, 将过去较为传统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模式转变过来, 并使指导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小学的思想品德指导教学得以回归生活。

例如, 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智慧》时,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通过询问家长以及课本上呈现出来的东西, 搜集以前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 并给大家展示它的作用, 并诉说它的年代。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普通的劳动者的智慧, 使学生学会去尊重他们。

二、丰富教学内容,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学的时候, 不能只是顾忌眼前的课堂教学, 应该将“课堂上的教学”逐渐的向学生日常生活中转变, 让他们在生活当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将思想品德指导教学与学校的集体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活动当中领悟思想品德。小学生的好奇心普遍都比较强, 他们对集体活动能够充满浓厚的兴趣, 指导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 在集体活动当中尽可能的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以及学生的奉献精神, 让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的渗透, 让集体活动与思想品德的学习相互结合起来, 大范围地开展对学生有利的思想道德活动, 让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辨别与判断的能力,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当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能够了解到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

三、采用各种教学形式, 让课堂回归生活

小品的表演与知识的竞赛等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学习形式, 要怎么把这些形式引入教学课堂当中, 让这种形式走近学生, 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回归日常生活的话题之一。思想品德课堂指导教学当中让学生之间进行表演相声, 进行生活经验的大幅度提升, 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角色表演的本意在于所有人都要进入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来, 尽可能的去理解。例如在“放眼世界, 立志成才”的这一堂课当中, 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来表演自己心中的那个精英和未来需要的精英。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表演, 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育目的。

四、注重指导教学评价, 创新经验的总结

将日常生活融入到思想品德指导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中, 改变过去较为传统的指导教学评价方法, 多多的进行创新与总结经验, 建立正确的品德生活化的价值观念。指导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日常表现, 给予学生帮助性的评价, 并与家长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与此同时, 指导教师要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 对学生要不断的鼓励和给予帮助, 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学生多观察社会当中优良的先进事迹, 让学生体验那种意想不到的快乐, 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 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光要教授学生知识, 也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了解情感及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小学生的年级普遍都很小, 所以他们的生活阅历也不多, 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书本的知识相结合, 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回归到多彩多姿的现实生活中。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要素, 坚持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合理地利用小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的经验, 让教学回归到生活, 并且激励学生不断地去体验与探究, 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形成与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方小林.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0) :21

[2]俞土昌.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15 (Z1) :75-76

[3]白玛桑珠.刍议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中华少年, 2015 (28) :18-19

篇9: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在于:堂课上贯穿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对话教学课堂营造良好开端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取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在对教材细节处理方面,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如,本课的课题设计上,我并非遵从教材的权威,而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当加以调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如导入新课时,我联系学生刚办完身份证这一事件创设如下情境:

【小调查】:老师调查我们班有多少人办了身份证?为什么办?有什么用途吗?学生思考积极回答身份证的作用。我又进一步借题发挥:“能不能借给老师用一用?为什么?”全班有9名学生答应借我身份证。他们说:“因为您是我的老师,我认识您……”不同意借给我的同学说:“身份证是有效证件,不能随便借给他人……”

就这样,我就“为什么借?”和“为什么不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情境就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新课的深入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紧接着,我出示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

据统计:①目前全国有3.7 亿未成年人,10%的儿童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80%侵害儿童的案件都是因为孩子不会拒绝陌生人的要求而引发的。②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最新统计,10.5%的中小学生在校外不同程度遇到过被勒索、被抢劫等暴力行为。设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互动对话,认为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得出“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互动对话,营造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空洞说教,多了不少可感可知的事实阐发,可信性强,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对话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认为,一个心里装着学生的老师必将被他的学生所尊重,他的教育也就易获得成功。

二、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营造“对话与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讲《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这节课时,学生的情绪一直是高涨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地加以深化,让学生既能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路走,又能比较大胆、开放地展开想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女生自我保护”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媒体显示):

【警惕大讨论】:情景一:“小燕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网友小Q,并视其为知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姓名、学校、家庭电话等真实信息告诉了小Q。不久,小燕家被盗,而作案者正是小Q。”小燕家为什么被盗?如果你是小燕,你会怎样与小Q交往呢?

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有的说小燕傻,不该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对方;有的说小燕诚实,交友真诚。两下争执,引发一个问题:交友该不该诚实,网上交友又应注意些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交友应该诚实,但网上交友应注意自我保护。于是,我用多媒体打出“老师的忠告打油诗”:

网上交友匿名多,人品好坏难分说。

切莫透露真信息,小心谨慎没有错。

情景二:“小燕心情差极了,她穿上了新买的吊带衫和心爱的超短裙,独自去陌生城市的姥姥家,不知姥姥家路怎么走。于是,小燕搭上一个自愿去送她到姥姥家的陌生男人的摩托车走了……“根据你的想象和猜测,给故事编个结尾,并说明理由。

听说编故事,学生们的创造热情被激发出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尾,并阐述自己编续的理由。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续接,学生设身故事中,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此类教学例子还有:

(媒体显示):【课堂感悟】: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你想对小燕说些什么(或小燕的遭遇对你有何启示?)

(媒体显示):【互动平台】:女生自我保护的建议:或你认为作为一个女生更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警惕?

问题情境的设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要提高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故事情境创设,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有效的对话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这些易被学生接受,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在课堂得到老师的尊重。在课堂中,我尽量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其表现的欲望能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事实不一致,我也不急于否定,保护了学生自尊和发言的积极性,不是灌输给学生某种感受,而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最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三、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为素质教育搭建广阔的平台

按新课改的目标,课堂活动教学成为一大亮点。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回归生活,关注学生,实现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给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动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探索、创新,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例如:

【演一演】自己设定情景,表现坏人各种各样的骗术。

可以说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我不是直接就说出生活中的种种骗术,而是让学生自己演,这样既可以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演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请你支招】假如你碰到类似的情景你会怎样摆脱困境?请大家分小组解决。(媒体显示——情景三:展示野外迷路、高压线触电、放学遭劫、晚自习后被坏人跟踪四种情景。)

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采取最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在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护方法,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出学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验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个永无止境,相当广泛的活动过程,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互动,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到“有话敢说”再到“有话会说”。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合理、适时地设置各种各样的教学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社会等多种互动、对话的氛围;才能在有效对话、互动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才能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可收到“一石三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

上一篇:西南大学结构力学下一篇:何处风景如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