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为作文

2024-07-28

关于人生为作文(精选8篇)

篇1:关于人生为作文

人生的阶梯

人生好似一杯咖啡细闻会发现香意盎然但喝起来却又觉得很苦口喝完后深吸一口气你又会感受到那浓浓的香味而且我的朋友你会不会又感受到精神百倍?苦中有甜甜中有苦这便是人生。

人生又像楼梯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你的希望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自信的天平在朝着你倾斜伴随而来的硕果也会为时不远。

或许你走到第三层楼的楼梯时便会往后看看看看你艰辛的脚印在这平坦而又崎岖的楼梯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时你也许有些害怕害怕一不小心踏空了坠入曾经走过去的第二层楼梯.但你也许又有点惊喜惊喜你的目标快要实现这便化为又一个动力推动你向前。

但是一切都掌握在你手中你也许会沿着足迹回到起点追求过去;你也许会停滞不前就此消沉;你也许会登上更高的楼梯望断天涯路。

这便是人生当你走到顶层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气喘吁吁仿佛一切都不存在.蓦然回首你也许会开怀大笑笑完之后你便会走进另一个世界你的目标达到了你的人生也就从此得到了升华你的心灵仿佛毫无杂念岁月的雨水已经将它冲刷的干干净净.你得到了启迪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因为你已经走到终点了。

人生就像楼梯一个无形的道路伴随着无数艰辛与坎坷的路

勤奋是人生阶梯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为人类作了贡献的话,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的勤奋工作和耐心思考。”由此可见,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记得那是一个严寒的早晨,我来到学校,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他们这是怎么了?真是奇怪。我突然想起明天要考试,可我却不紧张。当同学们认真复习时,我在外面玩耍。我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努力。第二天,考试时,我也很轻松地做完了试卷。咦,他们还复习,我没有复习还是比他们快。几天后,成绩出来了。当老师念到我才考得78时,我的头顶乌云密布。窗外的雨猛烈地下,正如我的心像刀割一样。那夜,不知怎的,我异常烦躁。为什么我才考的这点分数。这时,我随手拿起书,看到了关于童第周的故事。

童第周小时候成绩非常差,后来他奋发学习,晚上就寝时间到后,学校不允许在教室里看书。于是他就悄悄地躲在路灯下看书。这样持续几个月后,他的学习突飞猛进,后又被送到国外留学。读了这个故事,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勤奋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童第周努力学习,最终走上了人生巅峰;苏洵也浪子回头,用勤奋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北宋文学家苏洵小时不爱学习,整天无所事事,到了二十岁仍一事无成,那时他的长子渐渐长大了,次子也出生了,他觉得对不起子孙,就发奋读书。经过二十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于是,他携子苏轼、苏辙来到汴京,受欧阳修的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爱因斯坦曾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因为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士。”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满园秋色。

梦想,人生的阶梯

梦想是什么呢?梦想是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找到的奋斗目标;梦想是一个人在失望中找到的新起点;梦想是一个人在迷失自我时找到的方向标。

我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些人:在灵魂的赤链中战胜自我的霍金;在不见天日的生活中解开命运枷锁的海伦·凯勒;释放出封闭已久的内心的贝多芬;在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史铁生;在重重磨难中客服难关的张海迪。他们都是梦想的实现者,他们成功了!

我有许许多多的缺点,还很调皮,以至于每个老师都对我“格外关照”。语文老师说我活跃调皮;数学老师说我闲话过多;英语老师说我学习不认真。哎!我缺点可能真的是太多了!不过再不完美的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考上理想的高中。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付出。

梦想第一步——不再懒床。记得小学时经常没心没肺地一直睡到妈妈叫我起床。这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好的习惯。我现在已经升入初中了,功课那么那么多。我决定改掉这个懒床的毛病。我买了一个闹钟,专门用来给自己订制铃声。后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天道酬勤,梦想也将唾手可及!

居里夫人说:“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梦想在浩瀚的长空飞翔,我将为他挡住所有的风风雨雨,将它送达温暖的心房。

不要畏惧困苦,它是成功的阶梯;不要拒绝寒冷,它可以激发你的热情;不要一味惬意,这是你是失败的开始;不要相信诱惑,这是你堕落的前奏。人生的成长,靠的不是时间,而是勤奋和努力。那些虚度的光阴,梦想熄灭,命运破碎。

梦想,人生的阶梯。它载着我的心愿扬帆起航——

我已为前方的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人生因有梦想而精彩万分!内心因有梦想而勇敢无畏!梦想此时最闪亮!

道德阶梯

道德,何谓道德——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词典对道德是这么解释的,而我自己,对道德也有着不同的看法。道德,顾名思义,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道和德。道是道义,是道理;而德,就是品德。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道德,可以把人分为好几个层次,好比一个阶梯,我们正在它的中间,要去做那个站的最高,也是最有道德的人。

有些时候,很难分明白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但是有些时候,一个细小的动作,就能看出很多。记得有一次,7、8岁那年,我在车站等车,冬季的夜晚中,雨嗖嗖的下呢。车子从路上近站来,地上的污水就溅了上来,弄得我们一些等车人都成了落汤鸡。车子停了下来,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挤,那时候我还小,不想,也没那个能力去挤,就在一旁等着,基本上都上车了,我才走上车去。车上还有几个空位,我便坐上去。晚高峰的时候,人很多,一会功夫,车上便挤满了人。

几站过后,车上来了几位老人,我坐在中间,心想着会有人去让座,但却出乎我的意料,老人到了我边上却还没有位子。我当时还小,犹豫了,车子开动了,抖了抖,老人拉着扶手的粗糙的手,也跟着抖了抖。喇叭里想起了请给需要的让座的话,这回我没有再犹豫,立马站起来,请那位老人坐了下去。车在红绿灯口停下了,司机朝我跑走来,给了我一张卡片,上面印着他的名字,还有车号,卡片的名字是“文明道德标兵”。

这张卡片我现在还留着,文明道德标兵。我不觉得自己是那种特别有道德的人,我只是从这件事情中,看出道德的差异,道德的层次,阶梯。这张卡片,告诉我,道德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我只是在道德的中端,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我只能有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满的道德的缩影,我们要做好生活的每一件事。

同样是在车上,只不过,那时候我已经初中了。刚上初中的第一年,记得,那个时候车上的广播里刚刚加上不要再车厢内饮食的提示,我还是头一次听见。车上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不知道这个新鲜的消息,一些在吃东西的人都若无其事的吃着他们手中的美味,而有一个,却把自己的早餐放好,等着下车再吃。

仅仅是这么一件小事,至少,在我看来,这个收起早餐的人,和其他的,在道德的阶梯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也许我看的不全面,但至少有一方面是这样的。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公司的女员工,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借手机的老人,很瞧不起,对他冷言冷语。而那个老人,却依旧和善,并没有因为女员工的傲慢而失礼。

道德阶梯,在每个人的心中,要我们一步步,去攀爬。

阶梯

晨光抹开一缕微黄,我踏着人行道冷寂的黑白条纹,在匆忙的城市中迈开脚步。

街道车水马龙,抛洒着快如闪电的奔放自由。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威风凛凛地矗立着,电梯五光十色的玻璃,在上下跳跃中耀目地闪烁。

角落里,一弯阶梯黯淡地静默着,我不禁伫足凝视。木制扶手裹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泛起沧桑的斑块,仿佛佝偻的老妪沟壑纵横的手;高低的台阶缀着凹凸的小洞,磨损的棱角似乎印着无数的足迹。它悠悠地呼吸着,那么安详自若,尽管被遗忘在繁华的边沿。

它被淘汰了吗?如今,轻轻一按,就能在几秒钟内舒舒服服地登上楼层,谁还会得抬起双腿,绕着阶梯大汗淋漓地折腾呢?

它扬起嘴角,满面皱纹绽开温情,回忆晕染在银白的双鬓……

淅沥的细雨,缠绵在斑驳的石块间,浸润着青苔的幽香。一袭白裙,倚着栏杆,飘飞淡淡的忧伤。花季的清泪,弥漫在阶梯上。

焦急的目光,翻滚着烈日的炙热。母亲攀上台阶,张望着在考场奋笔疾书的儿子,干裂的嘴唇凝固着鼓励与希望。热汗,洒落在阶梯上。

颤抖的膝盖,艰难地弯曲与伸展着,身后陡峭的山岩,挣扎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聚起全身的力量,一步一步爬向顶峰,坚毅的脚掌,支撑在阶梯上。

摇晃的小辫,舞动在明媚的春光里。小巷充盈着银铃般的笑语。女孩们手挽手蹦跳在石阶上,投射着光与影编织的童话。纯真的明眸,荡漾在阶梯上。

昏暗的灯光,蔓延在狭窄的楼道。蹒跚的步履,摩擦着吱呀的阶面,寂寞的背景起伏着,蕴满辛酸与凄凉,孤独的呢喃,串连在阶梯上。

多少悲欢离合,在阶梯上演驿着。耳畔,萦绕着它们的呻吟,我抚摩着这垂暮的灵魂,眼帘掠过形色匆匆,乘车急驰的人们。

为什么不甩开包袱,让僵直的脚在阶梯上畅快地旋舞呢?紧贴着阶梯坚定的肌肤,聆听那悄然的心跳,在疲惫的攀登中享受一份宁静,体验一种超越。

阶梯,仍是静默着,一曲悠扬醺醺地流淌开来。

篇2:关于人生为作文

除此之外,一些作者笔记中,关于某些普通生物极不平常的行动的描绘,也很令人震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有一篇题为“麻雀”的,记叙他见到一只母麻雀,为了保护幼雏,昂然挺身,准备和一只狗格斗。它的英勇气概,居然使狗为之退避,使得旁观的屠格涅夫为之赞叹。我还读过一篇外国猎人的随笔,说他严冬之际,在一个结冰的野外小湖旁边,正在伺机狩猎,突然一群大雁从半空降了下来。它们是下来饮水的,但是冰层隔断了水源。这时,只见为首的大雁勇敢地腾身飞起,又像飞机一样向下俯冲,腹部出力地撞击冰层,磅磅作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动,终于使薄冰断裂,露出一个窟窿来,群雁能够就着那个冰洞饮水了。那位猎人说,当他看到这番景象,他被感动得目瞪口呆,忘记开枪,终于茫然地伫立着,望着这群征雁饮罢了水,飞去为止。

和这类事情异曲同工的,是日本有一位旅行家说他在喜马拉雅山谷地,发现许多蝴蝶扑打着翅膀向高空冲去,一次又一次,尽管屡次失败,它们仍然奋斗不懈。雪地上终于覆盖着大量蝴蝶的黄翅膀…·;·有一个青年告诉我说,当他读到这段描写的时候,不禁哭泣起来了。

我相信,为这一类现象所激动的,绝不只是一个屠格涅夫,一个猎人,一个青年。我们自己不是也常常有类似的感受吗?当我们听到:一只燕子,为了越冬,常常飞行几千公里;一条鳗鲡,为了产卵,常常从内河游向远洋,征程一两千海里;一只蚂蚁,能够搬动比它的体重重10倍以上的东西;一只蜜蜂,敢于不惜牺牲去螫一匹马或一头熊的时候,不是也常常为之激动不已吗?至于好些蜘蛛,为了织好一张网,不管风吹雨打,艰苦从事、百折不挠的坚毅表现,人们看了受到感动,因而奋发图强的事例,在史书里,也是屡有记载的。

也许有人说,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生命有这么大的韧性,不过是它的本能罢了。是的,普通的生物的行为,谈不上是什么信念的执著和理性的选择,大抵总是出诸本能罢了。但即使仅仅是出诸本能,也仍然令人赞叹不已。为什么比它们巨大干倍万倍的生物,有不少,生命的韧性看起来倒反而不如它们呢?

人类所以会被这类现象所感动,探索起来我想是饶有趣昧的。一个人和一条狗或一匹马之间,有时还谈得上感情沟通,但是对于野外素昧平生的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根本谈不上存在什么情愫,但人有时却被它们的行为所震惊,甚至感极泣下,其秘密{可在呢?我以为:这是由于它们使我们想起作为同类的人的某些勇敢坚韧的行为,因而也就受到感动了。

有人说,古代神话的存在,是人类渴望战胜自然的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人能够被某些小小动物的生命现象所激动,我想,正是人对于同类中某类行为的崇敬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

人们平时对于某些人的坚毅、刻苦、勇敢或者智慧存在敬爱之心,看到动物也表现了类似的现象的时候,心里潜藏的东西被掀动了,翻腾到上面来,于是对动物也仿佛有一种重爱之情了。一个对于某种品德丝毫不存在向往之心的人,看到那类现象,却是漠然无动于衷的。一个习于懒惰,丝毫不知道勤奋可贵,或者一个懦弱成性,完全不想培养勇敢品格的人,即使知道一只燕子,正在从事千里壮飞,或者看到一只大雁,居然以胸脯猛烈撞击冰层的时候,明日里会有什么感动可言呢?

篇3:关于人生为作文

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文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

课后,我按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评改,平均才42分。

我深感材料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冷静思考后,我根据学生的写作流程,在作文讲评课上对学生这次作文的立意、拟题、开头、选材、构思、语言方面存在的优缺点作详细的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立意情况及改进方法

立意的标准是准确、辩证深刻、创新三个层次,本道题准确的立意角度有:竞赛者:态度明确,只能褒扬,不可贬损。1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为实现目标能顽强拼搏,不懈努力;3.有一颗平常心,能胜不骄败不馁;4.重过程不重结果,贵在参与,无怨无悔。行文中可以自由组合。喝彩者:可以肯定,肯定其真诚地为他人的成功而欢呼雀跃,为他人的失败而呐喊助威;可以否定,否定他虽对生活有热情,有理想,但缺乏把自己置身于生激流中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只能分享一点胜利者的欢乐,却体验不到胜利者凭艰苦的努力所换取的巨大幸福,这样的人生不精彩。观看者:可以褒扬,褒扬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可以鞭挞,鞭挞其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置身于生活激流之外,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经商者:可赞其抓住机遇,获取成功;也可以驳其利欲熏心,追财逐利,将人生看成交易场。

然而,在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其中一者的就对其它三种角色大加贬斥,观点片面,缺乏辩证性。出人意料的是选择当观看者的学生居多,而且大多数学生不是把淡然人生观理解成为:似陶潜、李白、苏轼他们有反抗黑暗、淡泊名利的同时,仍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而是理解成: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文中弥漫一种对人生的虚无感和迷惘感。叫人不禁担忧他们生活的品位和人生的质感。

幸好,学生中也有一两篇思想较有深度,思维较有新意的作文。比如陈婷婷同学的《不做观望者》,许晓东同学的《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任燕霞同学的《喝彩》。其中任燕霞同学对喝彩提炼了三个分论点:喝彩是宽容和理解;喝彩是前进的动力;喝彩是社会的调和剂,角度新颖又逐层深入,显示出习作者思维的深度。

我对以上三篇的立意大加赞赏,其他学生不禁流露欣羡之意,于是我顺势发问,如何才能炼就准确尤其是辩证深刻、创新的立意?许多学生睁大眼睛,想听个明白,我于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1.浏览报纸上对社会生活热点的点评;2.收听新闻(如焦点访谈)中关于重大时事的评论;3.善于从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中汲取圣贤的思想养分;4.善于运用政治科尤其是哲学课中的哲学观点;5.还可经常与有思想的人交流看法。长此以往,培养自己用政治的、历史的、时代的、哲学的、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人事,这样思想会日渐深刻和创新。

二、拟题情况及改进方法

这次学生的拟题大都单调乏味,如:《竞赛者》、《喝彩者》、《观看者》、《经商者》。我着重表扬的是下列题目:何晓东同学的《劳我以生息我以死》,采用文言,运用对偶,工整典雅;郑梦佳同学的《跑吧冲吧跳吧》富有节奏感;贺婷婷同学的《竞争人生的主旋律》、金琼霞同学的《给梦想一个开花的机会》采用比喻,形象生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有神,题目就要能点题;眼睛与脸要和谐,题目与文体风格要一致;眼睛要亮丽,题目要有美感,善用修辞。

三、开头情况及改进方法

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套用题目材料,少数开头较有创意。比如陈婷婷同学采用先抑后扬手法,先列数曾经做观望者的我精神有多空虚,然后提出论点“我决不做观望者”,文意曲折;何晓东同学采用比喻兼排比,寓竞争之理于草木、动物等形象之中,既形象又鲜明;王曾豪同学则善于营造优美意境,融哲理于诗境中,情理并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借机补充了“形象刻画”、“名句引入”、“寓言故事”等开头方式。

四、选材情况及改进方法

这次学生写的议论文的论据普遍是陈旧的事例,尤其是论证竞赛人生要目标明确,不懈奋斗,不怕失败时,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一篇三例选择的是贝多芬、海伦、爱迪生、霍金、司马迁、张海迪等,没有丝毫的新鲜度和吸引力。而李婷婷同学用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写作经历和新东方英语创始人的学业创业经历来论证“与自己竞赛,使人生更精彩”,选材新颖。

针对这一缺陷,我为学生提供了几种积累、更新材料的措施:1.善用课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中作家、作品中的人物材料;2.善于挖掘旧人物的新角度;3.深究一名人名家,掌握此人方方面面的信息,碰到相关话题可着重选用此人鲜为人知的事来写,新人耳目;4.关注现实生活,留心鲜活材料。

五、构思情况及改进方法

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而部分学生没能以四种角色中的其中一种展开为主,深入挖掘,而是面面俱到,流于肤浅;部分学生抓其一点,对其他角度一概否定,没能体现出作者认识的辩证性和思维的深度;有些学生没能重点围绕“为什么”铺开,而重点论述“怎样做”,可重点又不突出。

我提醒学生除了克服以上不足外,构思时还应考虑思路的流畅性,文脉要清晰。议论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行文时可用分论点或小标题连缀。如任燕霞同学的《喝彩》一文,主体部分三个段落,分别以三个分论点(如上面所述)开头,再叙例,然后扣题议论,构成并列式结构。

六、语言情况及改进方法

很多学生的议论文只有单调的叙事和平淡的议论,少有生动描写和形象说理的文字,所以读来比较乏味。

我建议学生在作文时要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对比、寓言、名言表达观点,灵活运用陈述、感叹、反问、设问句式和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时可以摘抄、仿写优美句段,诵读内化,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篇4:关于人生为作文

赖少其上世纪30年代初进广州美专读书,他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艺术青年。中国现代新兴版画由于其艺术特点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它比之于国画、油画更让人感到它与时代,与大众的紧密的依存关系,被鲁迅称之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的赖少其,当时不过二十一二岁,他是广州现代版画研究所的主要成员,他从事艺术的目的很明确,坚持为大众所需,坚持大众化,为人生而从事艺术,根子很正,他以“火一般的意志和热情”从事版画艺术创作,表现社会生活、社会变动。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赖少其早年木刻,曾得到了鲁迅的肯定。这些木刻的版画语言在当时与西方版画发展是相应的,特别强烈,有力量感,鼓舞斗志。

艺术是大众的精神食粮,为了大众,艺术要力求易懂。“懂”才能以艺术的方式“感动”“感应”大众,所以“大众化”是一种广泛的艺术化。赖少其在1936年4月15日《木刻界》创刊号写道:“木刻与大众连结起来才会使它成为有生命的艺术。”观点非常鲜明。

他30年代的木刻,如彩色木刻《抗战门神》,利用中国旧有的民俗形式,用西方版画的艺术语言,加进抗战爱国的新内容,十分喜庆,颇合中国民众心理,很有创造性。

作为出色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高层文化领导者,赖少其首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中。他以刀代笔,用镌锐的刀法刻画出具有极强力量感的形象,鼓舞民众抗战的士气。他是30年代的老革命,1949年34岁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可以说风华正茂,以后又任华东、上海的美协、文联领导职务,至安徽省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美协主席,1986年70岁后告老回老家广州。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数十年革命,几乎都是平调,未见迁升。虽然在人事问题上有过波折,受过委屈,但他一如既往忠于革命文艺事业,非常令人敬佩。

“新徽派版画”在他领导和直接参与下,成就恢弘,那大幅面的设色版画在表现现实生活题材中,在版画界独具鳌头,让人刮目相看。新中国热火朝天的生产大场面通过艺术表现,史诗般地被记录了下来,这在版画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赖少其先生从事版画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既强调木刻本身的特点,又基于民族精神,坚持民族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写意特性,中国人又喜爱黑白艺术,木刻重写意,又多黑白,中国人容易接受。木刻版画在中国可以说有深厚的民族基础。构图布景,空白处理,道道刀痕,留下的印象比其他艺术深刻,经得起看。赖少其主张,“刻出非笔墨所能为功”,让木刻充分表现出木刻本性:刀、木、石的关系。尽管较其他画种运用的色彩为少,但木刻表现出更深刻的感情。正如黑白照片在彩色照片产生以后。仍有其价值在,有它的特点之故,而木刻木痕的线,面表现,非常有特点,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恰到好处,赖少其的版画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注重表现民族精神,作为一名老革命、老战士,他的作品特别能鼓舞斗志,在战时是投枪、匕首和号角,在和平时代是镜子、憧憬和理想。

赖少其的版画与西方版画又不一样,他的版画特别注重线条。如;上世纪50年代所作的《码头》《瓜棚》《乡村壁画》,无论是人物还是物体都是以线勾勒为主。60年代他为首集体创作的“新徽派版画”也有这个特点,《黄山后海》山石松树几乎都是用线勾出轮廓线,简洁明豁,远看很像一幅中国画。

二是广泛吸取,博釆众长,技法多样化。

赖少其聪明过人,他的学习方法让他和他带领的群体能很快脱颖而出。他一方面对中国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书籍的各种插画,民间年画等广为收集研究。另一方面虚心学习欧洲新法,尤其是学珂勒惠支,也学日本版画,他对圆刀、三角刀、斜刀不同刻刀的效果深入研究,作趣味比较。这对他推进版画创作颇有实际意义。

赖少其木刻抓住了传统民族精神的“命脉”,又以海外版画创作雕刻法为“镜子”,这两个根本,一开始路子就正。他早在1934年7月2曰翻译中国第一本版画技法著作《创作版画雕刻法》的序言中,将上述两点阐述得清清楚楚了,那时他仅仅20岁。数十年实践,作为组织者、领导者,赖少其是党内屈指可数的真正的艺术行家。

与此同时,他以黄山为题材的中国画,渐渐异军突起,以至晚年的黄山山水、花卉更是让人惊愕,而且将他推到了艺术大家的高度。

如果说,赖少其从事版画具有更多的政治内涵,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需要,那么他的中国画黄山山水,是将爱国情怀通过个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将艺术家审美情怀得以升华的结果,他的中国画比版画更带个人色彩,艺术的个性更强,更自觉地进行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的探讨,黄山山水以及晚年大写意花卉更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赖少其的中国画有传统绘画,书法深厚的功力作基础。

他敬仰山水画大家黄宾虹,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潜心于学习“新安派,绘画,就是遵循黄宾虹的指教。临习精研“新安派”的名家作品,体会其中绝妙的章法、宏大的气势,深睿的意境和不俗的审美情趣,达数十年之久。别人学黄宾虹,创作出来的画与黄宾虹的画很相似,学“新安派”,创作出来的画与“新安派”的画很相似。唯独赖少其不一样,他的方法是学的阶段很像,创作阶段“师其意不师其迹”,精神很近,形式很不一样。近年来“黄宾虹热”,南方北方有一大批黄宾虹的徒子徒孙,面貌很接近。相比之下,赖少其之难得,不得不令人佩服。书法他临学王羲之《兰亭序》三十余年,后来学金农漆书,先帖后碑,漸学渐变,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的书法与绘画极其统一,书为画用,以“画”为主,吸收书意和结构,融人为画,画的成就高。

其次,他善于向其他各类艺术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他的版画对其中国画影响很大,中国画有版画味,木刻线条的力度拙味与书法用笔结合丰富了墨线的表现力,版画的黑白块面和色块间的关系,也使他的中国画常常比别人讲究块面比较,他的《笔扫楚天五百里》《黄山万松图》等黄山巨幅,以及《黄山之梦》都是这样与传统拉开了距离。

越到晚年,他的中国画,那些设色山水、静物花卉,尺幅不大,但给人印象特深。那种拙味,那种力度,强烈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扬州八怪的金农,近百年中国画坛也还没有人与他有可比性。由块面和浓重笔

墨传递出来的拙味完全属于他的个性,这是深厚积淀酿造出来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同时他借西方印象派色彩为大写意山水、花卉中国画着色,非常鲜亮,很有时代感。《洒金榕与老来红》红色用得很响亮。晚年的大写意花卉红、绿、黄、蓝与墨色的交融,作了非常成功的探索。他善于多方吸取,不断创造新意,到垂垂老矣仍艺术创意不绝。

通常评论者总喜欢说这是“中西结合”,用”结合”二字概括其实并不准确,“结合”是表面现象,没点出好处高明处。赖少其用意不是结合,他的做法是以“中国画”为主,吸收西画有用的成分,滋养中国画,中国画的成就高。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结合”,言其“中西结合”只会低估他的水准,故不能随便言之。

在关于坚持中国画特色方面,赖少其与潘天寿的观点比较一致,我曾在一篇记叙赖老与潘老的文章中写过一件旧事。“那是1956年,赖少其主持华东文联及美术界工作,他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着手筹建上海中国画院,吸收上海与外省名家参加筹委会,并亲自兼任筹委会主任。潘天寿和傅抱石是特邀的外地名家。在对中国画传承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赖少其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有一种极左思潮,甚至有人要改中国画为彩墨画,这使一些老画家气愤至极。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之争,更牵涉到中国画是否应该独立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画与中医差不多,是不科学的。若以自然科学来衡量中国画,当然有违“科学”的道理。如果说是“艺术科学”,就更加符合艺术规律,如突破空间的限制,是西洋画想突破而未能突破的。’潘天寿对此问题的态度更为坚决。毛主席杭州会议针对国画不受重视的问题曾责问:‘难道共产党不要国画吗?’成立北京和上海两画院其实就是他老人家的意思。1957年潘天寿复出任浙江美院院长,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彩墨画系改回中国画系。上述赖少其的话正来自潘老的一贯思想。”

坚持特色决非因袭守旧,潘天寿以其独特的画面构成,在20世纪画坛群星璀璨之中,依然发出夺目的光彩。赖少其也一样,他的黄山山水堪比他以前所有的黄山画家。作品的面貌不仅仅是那铿锵有力的金石味,更在于那笔墨结构所造的意象和意象之中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是超时代的,是纯精神性的。往往只有艺术家具有一个相当高的思想境界和超凡技巧时才有可能达到。有评论家谓其晚年“绘画形式趋于抽象”,似乎也不够准确,言其“抽象”不如“意象,更为贴切。赖老的绘画始终是具象的,“抽象”是一种误读。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成就来自何处,他知道自己是在前人的传统中加进了自己的长处。他的艺术是为人生的,他的一生是为艺术的人生。

赖少其晚年最后一篇手稿谈到自己的黄山山水创作体会:“我笔墨学习程邃和戴本孝,我学他们‘干笔渴墨’作画。这种画法,实际上为元人所创造,可惜在中国久已失传,但他们因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构图不够雄伟,不能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因此,我在构图上学习唐寅和龚半千。即笔墨学南派,构图学北派,兼收南北两派之长,我和黄宾虹是好友,石涛曾学习梅清,他们家住黄山,又画黄山,所以。我也学习他们怎样把黄山入画。我原学西画,能够写生。我把这四个方面优点合而为一,再加上我有战士爱国的感情。”分析得实实在在,非常准确和中肯,这就是他的途径,丝毫没有粉饰和虚荣,还是一名战士的本色。

篇5:关于人生为作文

在时光的睫毛上舞蹈,就要像杂技演员一样掌握好平衡,走好钢丝绳。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风光一番,赶出一番事业。就要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苦学习和磨练,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技能;就得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有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的乐观和自信;就不能欲望太多,克服焦虑、放松心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好平衡,在平衡中演绎最美的舞姿。

在时光的睫毛上舞蹈,就要把握好机遇,在有限中求无限。人的一生,只不过是时光之河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其晶莹的光彩只是昙花一现。时光是残酷的,它往往创造了美,又在最短的时间把美毁灭。“日月失兮,岁不我与。”在时光的睫毛上舞蹈,我们占有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因为睫毛不能承受之重。活在人世,本身就是一次奇迹。应该把握不多时光里的有限机遇,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把最美的一面留存于世。

在时光的睫毛上舞蹈,要学会感恩的心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朋友的那份友情,感谢人生中遇到的每一次感动!感谢时光老人,给予我们的时光没有高贵低贱之分,让我们每一个平凡之人都能沐浴在时光之流,做着每一个梦想。

篇6:关于奋斗人生为主题的演讲稿

大家好!

有人喜欢品味竹之清淡,菊之幽雅,也有人喜欢品味牡丹的雍荣,玫瑰的热烈,而我,独爱品味茶叶若涩中带着浓香,越咀嚼味越醇厚的独特之味。与其说我爱茶,不如说我爱茶经风历雨后浓缩下来的奋斗之甘味。奋斗,是人生盛宴中味道最独特的一道佳肴,值得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赤子细细品味。

品味奋斗,品味的是逆境中的那份不屈不挠。

创业者的前路,没有排好谱架的乐队,没有鲜花与掌声,也没有夹道欢迎的人群,有的是荆棘沼泽,泥泞沟壑,有的是创业者不屈的身影。与世俗抗争的勇气。品味奋斗,品味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那份坚贞;品味范仲淹贬谪中“处江湖之远”仍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份执著。逆境中奋斗的人,其精神如美酒,越久越香。品味奋斗,就是品味奋斗者的精神佳酿。那悠长的回味中,有史蒂芬孙的汽轮机火车的油烟味,有富尔顿汽船的油烟味,有诺贝尔炸药的硝烟味,有爱迪生辛勤研制电灯时洒下的汗水的味道。喝下一杯奋斗者的精神佳酿,内心定会是火辣辣的充实。

品味奋斗,品味的是顺境中的那份不止不休。

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业者,是不会像得志的小人那样止步不前的,创业者的天赋是奋斗,是求索。品味奋斗,品味爱迪生不断发明创造的激情,品味居里夫人从发现钋到镭的执着,品味爱因斯坦不停思索的赤诚,品味柯庆施带领上海走在新中国最前面的勇气,品味韩桂荣高瞻远瞩打造“龙悦”的精明,品味李子奎不断探索打下东宝创新之基的睿智。辉煌和掌声已属于过去,执着的创业者在平坦的道路上留给我们一个深弯着腰更努力前行的背影,那背影里有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奋斗之魂。

品味奋斗,最终品味到的是成功之花的迷人芬芳。

执着的奋斗者,就像武夷山上昂首天外的“大红袍”茶树,在贫瘠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吸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结出那沉浮不定的一丛叶子,清香四溢,誉满环宇。品味奋斗,品味到的是贝多芬《命运》中的慷慨激昂,品味到的是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中的柔韧坚强,品味的是“光荣的荆棘路”上苏格拉底的微笑,荷马的寻找光明中获得生命真谛那一刻的愉悦,品味的是容国团举起哑铃时的幸福,品味的是邓亚萍每一次克敌时的欣慰,品味的是刘翔撞线后那一瞬的疯狂。品味奋斗之花的迷人芬芳,最恒久的是自己奋斗之花的醇香。

人生,可以错过一切美味,唯独不可错过“奋斗”这盘菜。投身奋斗之中去细细品味吧!你将会尝到一切夏天里腐朽的,秋天里凋落的,冬天里催折的,在奋斗之春里得到新生的人生至味。

篇7:为人生鼓掌作文

我要为你鼓掌——文天祥。于五岭坡与元军战败被俘,当降臣张弘范让你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元军,你傲然转身,不屑一顾;当张弘范不甘心,又劝你去劝在崖山作战的张世杰投降,你怒斥“无耻之尤”,当张弘范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威胁时,你义无反顾地撞上去,宁折不弯……这一转、一斥、一撞让人觉得多么豪气冲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你一生的真实写照,那浩然之气依旧激荡于天地之间,长存于乾坤之中,让人油然而生一股钦佩之意。

我要为你鼓掌——谭嗣同。身为维新派首领的你,明知变法布满荆棘,依旧奉命上京,并对妻子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当袁世凯告密,维新派有的被抓,有的逃走,你却不愿走,说:“不有为者,不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你决心唤醒有志图强的人,还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日未闻中国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你于狱中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股决心变法图强甘愿献身的爱国热情,那股决心唤醒国人爱国情感的强烈愿望,那股热切盼望国富民强、不受外敌侵凌的毕生心愿,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啊!

我要为你鼓掌——周恩来。自1974年6月到1976年1月去世,尽管动过六次大手术,身体虚弱不堪,可你心里始终关心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人民服务,与中央有关同志谈话160次,与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话55次,参加会议26次,在院召开会议20次,这期间工作139天,工作时间长达18至24小时的达44天,你那只为人民跳动的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人们将你铭记于心。你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服务人民的生命更有意义。

篇8:庐隐之“为人生”

“在这十年之中世变无穷, 就是文坛也是花样几翻, 时而浪漫文学, 时而写实文学, 时而普罗文学, 真是层出不穷……据我个人的意见, 不过这仅仅是浮面的形象, 一个作家必具有几项根本条件, ……甲、一个作家必具有‘诚恳’的态度……乙、作家应具有‘忍耐’之条件……丙、充实个人生活。除以上所说的两项以外, 作家还应当充实个人生活, 因表现人生, 当以作家生活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 作家不仅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也要尽可能地为读者阐释人生的“真理”。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 庐隐摒弃“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艺术”之成见, 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用炽热的情感抒写人生, 挖掘内心世界, 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为人生”作为文学观念, 与“人的文学”密切相关。“人的文学”是五四前期重要的文学观念, 它强调的是“人”——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为核心, 批判封建的“非人的生活”, 唤起人的觉醒。但在现实生活的战斗与冲突中, 一些“被唤醒的人”走向了迷惘、彷徨与痛苦。“为人生的文学”正是通过描写并探求人生的问题, 试图解答该时代的人生困惑, 尽管这些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文学研究会的《宣言》中说道:“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 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生、反映人生来激励人生、指导人生、改造人生, 正如庐隐在《创作的我见》中所谈到的:“创作家对于这种社会的悲剧, 应用热烈的同情, 沉痛的语言描写出来, 使身受痛苦的人, 一方面得到同情绝大的慰藉, 一方面引起其自觉心, 努力奋斗, 从黑暗中得到光明——增加生趣, 方不负创作家的责任。”因此, “作品之中不可过趋向绝望的一途。因为青年人往往感‘生的苦闷’, 极易受示唆, 若描写过于使人丧胆短气, 必弄成唆使人们自杀的结果, 所以必于悲苦之中寓生路这是我对于创作内容倾向的意见。”

在作品中, 庐隐对于人生的描写和反映, 带有“写实主义”的描写的真实性和社会功利性, 如庐隐在《海滨故人》一文中塑造“露沙”这一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时, 通过露沙的家庭环境、学习经历、爱情和事业等成长历程来奠定其性格特征。露沙出生的那天, 她的外祖母去世了, 她的母亲因此而没参加葬礼, 并在后来感到“露沙的出世有些不详”。更糟的是, 由于她母亲的悲抑, 露沙没有乳汁吃而不断地哀哭, 引起了父母的讨厌, 将她打发给了乡下来的新奶妈。“那奶妈又非常的粗心, 她有时哭了, 奶妈竟不理她, 这时她的小灵魂, 感到世界的孤寂和冷刻了。”露沙从九岁起开始跟着姑母念书, 但课堂结束后, 便被锁在书房里, 只能在窗眼里看着哥哥妹妹们玩耍。当姑母回来后, 露沙便因背不出书而挨皮鞭。后被送到教会学堂里受到严厉的管束。这种冷刻的环境养成了露沙孤僻倔强的脾气, 也成为她性格中难以泯灭的一部分。同时, 作者对露沙思想和性格的塑造也随着露沙在学习、爱情和事业的经历而发展。露沙身上带有庐隐自传性的色彩, 可以说, 作者对露沙的塑造基于作者的人生体验, 因而带有人生的真实性。此外, 露沙的身上亦寄托了那个时代、社会和作者的价值观, 尤其是“在悲哀中寄于生的希望”。尽管露沙的家庭、爱情、事业等都是坎坷而悲哀的, 尽管她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疑问、迷惘和悲哀, 但她仍然执着于悲苦之中的生路, 执着于人生意义的实践、追问和期待。

另一方面, 庐隐的作品中也带有“浪漫风格”的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 尤其是通过情绪的张扬和灵魂的剖析来表现人生的悲哀、迷惘和愤懑。“说也奇怪, 只要我什么时候想写文章, 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的遮满, 深深的沉到悲伤的境地去。”这种哀叹不仅具有个人性, 也具有时代性。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的解放尤其是女性的解放的思想在女青年中迅速传播开来并激起了一个个的漩涡。庐隐的叛逆性格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昂扬, 完成了“娜拉式”的出走, 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团体中。但这种女子的解放更多的是情感性和理想性的, 无疑会受到社会的条条框框的制约甚至是反噬。“事实上, 娜拉究竟是极少数, 而大多数的妇女呢, 仍然作着傀儡家庭中的主角。”而出走后的娜拉依然要在争取爱情婚姻、社会事业和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面临重重的挑战, 基于这些欲望而产生的需要和缺陷便成为痛苦的根源。“人世最深刻的悲哀, 不是使人颓丧哀啭, 当其能泪湿襟袖时, 算不得已入悲哀之宫, 那不过是在往悲哀之宫的程途上的表象;如果已进悲哀之宫——那里满蓄着富有弹性的烈火, 它要烧毁世界一切不幸者的手铐脚镣, 扫尽一切悲惨的阴霾。”庐隐在作品中以炽热的情感、焦灼的心理和反复的旋律表达了这种人生的悲哀, 并试图得到消解。

在《海滨故人》一文中, 作者既通过露沙、云青、宗莹、玲玉、莲裳这五个女性来强化人生的悲哀, 也在她们的人生中寻求消解的可能性。如果说露沙是以入世进取的方式来直面悲哀, 云青则以疏离现实的方式来逃避悲哀。当露沙叹道:“十年读书, 得来只是烦恼与悲愁, 究竟知识误我, 我误知识?”云青道:“真是无聊!记得我小的时候, 看见别人读书, 十分羡慕, 心想我若能有了知识, 不知怎样的快乐, 若果知道越有知识, 越与世界不相容, 我就不当读书自苦了。”而对于宗莹因爱情婚姻与家庭冲突时, 云青感叹到:“究竟何苦来?所谓‘有情人都成眷属’亦不过霎时之幻影耳。百年容易, 眼见白杨萧萧, 荒冢累累, 谁能逃此大限?此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宗莹则以“游戏人间”的方式来主导自己人生, 讨厌人生的束缚。因此当其父母介绍了前途似锦的官僚作为结婚的对象时, 她反抗家庭的威势并选择与师旭, 尽管他们的交往缺乏真诚, 如作戏一般——先以讨论学问为名, 进而趁讨论人生问题时, 以渲染的感情话来打动一方直至恋爱。对此, 宗莹选择装糊涂的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敷衍人生, 只道是“我何尝游戏人间?只被人间游戏了我!”玲玉践行“爱的哲学”, 而莲裳则随遇而安。这几种人生方式各自具有与现实的不相容性, 也可以说, 人总处于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交织之中, 因此, 这些人生方式也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正如露沙“不是无情, 只是深情”, 也曾感叹“人世的福祸正不可定, 能游嬉人间也未尝不是上策”。而云青、宗莹、玲玉、莲裳又何尝没有积极入世, 为自己的理想人生而拼搏的想法呢!

这种悲哀的人生不仅是某个时代的悲哀, 也是人类的悲哀。叔本华认为, 求存的意志、求生的意志是悲苦的根源:“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 缺陷, 也就是痛苦;所以,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 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 那么, 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 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因而, 叔本华指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 这种人生的悲哀也影响了庐隐的思想和创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时时刻刻都处于痛苦和无聊之间, 而是指“痛苦和无聊”是人生所不可避开的困惑, 但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解答这个命题。因此, 承认“人生是悲哀的”是人能够直面人生的基础, 也为人类消解人生的悲哀提供了导向, 这也是文学家试图在心灵层面来探求和解答的问题。为此, 庐隐赞美道:“悲哀才是一种美妙的快感, 因为悲哀的纤维, 是特别的精细。它无论是触于怎样温柔的玫瑰花朵上, 也能明切的感觉到。比起那些近于欲的快乐的享受, 真是要耐人寻味多了。并且只有悲哀, 能与超乎一切的神灵接近。当你用怜悯而伤感的泪眼, 去认识神灵的所在, 比较你用浮夸的享乐的欲眼时, 要高明得多, 悲哀诚然是伟大的!”

尽管庐隐的作品被悲哀、苦闷、愤世的情绪所笼罩, 其作品中的结构、人物的形象有些单调, 但她勇于挑战并执着于自我人生的开拓和发掘, 热烈地拥抱并深入人生的悲哀的精神和心得却让人铭记于心, 有所收益。“悲哀似乎指示我一切了。对于它高深的意义, 使我认识茫茫人世的归程, 人生若不了解悲哀, 至少是在醉梦的变态中, 不然盛血般玫瑰汁的翡翠杯底, 总藏着忧郁。鲜红的花朵是怎样使人可爱, 但是它的脉络里, 渗着一些杜鹃的赤血呢!世上的快乐事或容有诈伪藏在背面, 只有真的悲哀, 骨子里还是悲哀, 所以一颗因悲哀而落的眼泪, 是包含人生最高的情绪。”可以说, 悲哀是作者求得心灵的自由, 实现人生的意义的途径, 也是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也给予我们以生命的启迪。

摘要:庐隐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 其创作风格却接近于创作社, 她将“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艺术”相融合, 畅快淋漓地挖掘、描述并渲染了“悲哀的人生”。作品中人生的悲哀既是作者的, 也是“五四”时代的, 更是人类所普遍的, 因此作者亲近悲哀, 赞美悲哀, 亦执着于悲哀, 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关键词:为人生,悲哀,时代

参考文献

[1]庐隐.海滨故人[M].华夏出版社, 2011:3, 22, 23, 258, 254, 27, 30, 12, 28, 351, 130, 93.

[2]庐隐.庐隐散文全集[M].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6:420, 418, 419, 161, 351.

[3]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 1921, 12 (1) .

上一篇:解除合同协议书-出资协议解除合同下一篇: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