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去了哪里经典散文

2024-07-20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去了哪里经典散文(精选3篇)

篇1: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去了哪里经典散文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去了哪里经典散文

几年前我曾在长途大巴上看过一则安全教育的视频,印象极其深刻。视频是关于不系安全带下发生车祸的瞬间场景。慢镜头下是一个从座位上被甩出车窗外的清秀淡雅的女人,她在生命的尽头做着最后一次急促不安的回忆。

生前那些幸福而珍贵的场景,在这生命的最后只剩下转帧即逝的几个零散的记忆画面。曾经那些或美好雀跃的心情,或糟糕失落的心绪,更是如这即将消逝的生命,早已在记忆的泥塘里悄然陨落。

那些被我们忘掉的记忆去了哪里?那些曾经被我们创造又被我们所遗忘了的记忆,它们又是否算得上真实的存在过?

如果你也曾对人类的记忆有过兴趣做过些许的小探究,你会发现那些用神经元,用电化学这些专业术语解释的科学依据,其实无不让人深感残酷。

从年龄的长度到空间的宽度,我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不论是过眼云烟,还是刻骨铭心,在场景落幕的的那一刻起,即已幻化为一种虚无的脑电波存在。并且,这种存在终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失殆尽。

直到有一天外界再怎么提醒,我们再怎么努力回想,都无法还原那种记忆,这该是一种多么虚空而荒芜的失落感。那些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美丽花朵,那些我们在不经意的抬眼处看到的雨后彩虹,还有那些曾以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消失了,记忆也便散了。

记忆是怎么被遗忘,我不想再残忍的去探究。但我知道一些东西却是可以刺激起过往遗忘的记忆,早在唐代就有睹物思人的说法。我是一个极其怀旧的人,生活中,我收集着一切可以收集的跟生活场景有关的小物件,供往后的回忆做参考:

那些一张张叠起来够十几厘米高度的IC卡,是我中学时期与父母之间爱的承载;我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卡跟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爸妈打着国际长途电话。多少个晚自习下课后的校门口IC卡电话亭下有我跟父母诉说的想念。

那些塑封在相册里的一张张电影票、车票机票和景区门票,是我跟老公这几年幸福生活的凭证;我把我们的每一次约会,每一次旅途中经手的各种小票据,整理成一本本丰厚的回忆锦集。

那些压在箱底的`一本本日记,则是我生命中全部的真情实感,更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最好证明。从开始潦草杂乱的手写,到后来精美的图文排版,一本一本,记录着我从青葱年少的美好,到为人妻母的幸福。

记忆其实好比保险柜。我们的经历,想法,秘密都像一个个文件一样被妥善保管在里面。

而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其实也并非真正的遗忘,还存在在大脑,只是缺乏找回记忆的途径。就好像我们的保险柜丢了钥匙,柜子里的文件只是暂时拿不出来。当遇到合适的钥匙,便能够重新开启,光亮如新。

一张IC卡是一把钥匙,打开一幕场景;一本影集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段时光;一本日记更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一生的记忆。

篇2:那些被我们遗忘的

一、明确任务,分工细致

教师明确任务后,将任务进一步细化,给组内各个层面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尤其是后进生的参与,注意后进生基础差,掌握能力较弱的特点。例如,可以让学优生分析题意,后进生归纳知识点,中等生总结方法,尖子生拓展,突出后进生在分工环节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二、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组长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小组的成绩,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小组长的引导、协调、督查、分配、帮扶等作用,管理、协调本组后进生的学习。

引导即引导自学,在自学时给予后进生指导,明确自学的内容,讲解自学时的疑问。在交流时分析题意、归纳知识、总结方法。

协调即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开展“兵教兵、兵帮兵、兵检兵”活动,可根据近期学习情况,使组员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对象,使帮扶对子更为合理。

督查即督促检查,督促后进生完成预习笔记、作业纸,督促帮扶工作;检查周末预习、周末作业和错题档案。

分配即在展示时组长分配展示任务,根据学生层次让不同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突出后进生在展示中的作用。

帮扶:一是在组内让优秀生帮扶后进生,尖子生帮扶临界生, 帮扶者要给被帮扶者布置任务,并做好督促检查,同时在每周周末负责检测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二是组长负责帮助每一位组员的学习,重点帮助后进生。

三、积极引导,增加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堂上要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疑难或有争议问题,如果教师急于让尖子生来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力,使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坐而听之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都能有机会进行磋商,都有权力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大胆去讨论、去辩解。在这样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下会学、乐学。

篇3:我们幼时的记忆哪里去了?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揭开这个谜团。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幼年记忆缺失”之所以出现,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还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所以那时的记忆难以保留下来。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改变了“幼年记忆缺失”的研究方式,不再仅仅从成年人那里收集他们对儿时的回忆,而是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幼儿身上。研究显示,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

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将目光集中在了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上。在人的大脑中,有两个主要的结构是与产生和储存记忆有关的,它们分别叫前额皮质和海马体,其中的海马体被认为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科学家们一直以为,海马体和它周围的皮质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成熟了,然而,直到最近十几年,人们才搞清楚,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自我意识帮助“固定”记忆

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的自我意识出现以后才会消失。自我意识大约出现在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在那个时候,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而自我意识的出现也恰好发生在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的时候。

豪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印证他的这个观点。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首先测试一些幼儿是否有了自我意识,方法是看这些幼儿能否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能知道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公认的标志。第二步,向这些幼儿展示一只玩具毛绒狮子,然后把它放进一个有数个抽屉的陈列柜中;几个星期后,再把这些幼儿一个个地带进实验室,然后问他们,是否还记得那只狮子在哪只抽屉里“打盹”。结果是,那些被认为有了自我意识的幼儿很容易记得狮子在哪只抽屉里,而没有自我意识的幼儿则做得很差。

这个实验表明,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这种记忆。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

还需要一样东西——语言

由此看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它应该解释为什么在有了自我意识后,我们的记忆依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的看法是,这个因素是语言。

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这些幼儿在玩这种玩具时说出的和能够理解的词汇。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尽管事情已过去了6个月,孩子们能够使用的词汇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加,但他们谈论那个游戏时没有人使用新词汇,而是依然使用6个月前所曾掌握的词汇。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

2010年,两位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又为此提供了佐证。他们让一些成人描述和回忆与某些词汇有关的最早的记忆,例如“球”、“圣诞节”等,结果发现,与那些词汇相关的最早记忆一般都出现在人们掌握了那些词汇的平均年龄的几个月之后。这表明,“在你固定与某个概念相关的记忆之前,你必须首先在你的词汇库里拥有表示那种概念的词汇”。

也许在我们的早年记忆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意识为我们组织记忆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语言则提供了更加牢固的结构,它让我们的记忆有了一个固定的“格式”,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许多年里随时提取它。

唤醒封尘的记忆

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些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科学家们再次找到了那些孩子并测试他们的早年记忆,结果发现,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你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这个实验还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显示早年记忆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一项调查表明,欧洲人平均的早期记忆大约为3.5岁,而东亚人为4.8岁,新西兰的毛利人则为2.7岁。和东亚的父母相比,欧洲和北美的父母更愿意讲述往事,且使用的语言也很详尽,结果他们的孩子便有了更早期的记忆。至于毛利人,他们非常关注过去,有着丰富的说故事文化和口头记述历史的传统,他们的早年记忆更加靠前也是必然的。

上一篇:尊老爱老的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