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检验流程

2024-07-18

进货检验流程(共11篇)

篇1:进货检验流程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摘要:进货检验主要是对供应商提供过来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什么是进货检验?

进货检验,主要是指企业购进的原材料、外购配套件和外协件入厂时的检验,这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外购物料的质量,入厂时的验收检验应配备专门的质检人员,按照规定的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及检验数量进行严格认真的检验。进货检验的目的

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进货检验的形式

进货检验包括首件(批)样品检验和成批进货检验两种。

①首件(批)样品检验。

首件(批)样品检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对供应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并建立具体的衡量标准。所以首件(批)检验的样品,必须对今后的产品有代表性,以便作为以后进货的比较基准。通常在以下3种情况下应对供货单位进行首件(批)检验:a.首次交货;.设计或产品结构有重大变化;c.工艺方法有重大变化,如采用了新工艺或特殊工艺方法,也可能是停产很长时间后重新恢复生产。②成批进货检验。

成批进货检验,可按不同情况进行A,B,C分类,A类是关键的,必检;B类是重要的,可以全检或抽检;C类是一般的,可以实行抽检或免检。这样,既要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检验工作量。成批进货检验既可在供货单位进行,也可在购货单位进行,但为保证检验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检和错检,一般应制定“入库检验指导书”或“入库检验细则”,其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或规定。进货物料经检验合格后,检验人员应做好检验记 录并在入库单上签字或盖章,及时通知库房收货,做好保管工作。对于原材料、辅材料的入厂检验,往往要进行理化检验,如分析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试验等工作,验收时要着重材质、规格、炉批号等是否符合规定。进货检验流程

对于来自供应商提供过来的原材料后,我们需对材料进行检验,保证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生产环节中,下面是进货检验的一般流程示意图:

沧州市同鑫塑料有限公司

进货检验流程及其检验方法

编制:徐兴文 审核:邓贵桐 批准:闫世英

篇2:进货检验流程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验收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和验收,以避免不合格品流转到生产线。本标准适用于器材进货检验和验收。2职责

由质控室负责实施,并由指定的检验人员负责检验。

3检验总要求

3.1器材进厂后由供应部库房管理员填写送检单,送于相关检验人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及相关包装、外观质量等是否符合要求。按照规范规定的验收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检验,并填写“采购产品(外协件)送检、检验记录”及 “送检情况详细说明”,合格后方可入库,对存在瑕疵的与供应商沟通解决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3.2凡采购数量低于50个,技术要求规定全检以及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要求较高的外协件,应采用全检的办法。多于50只时,抽样检验,抽样比例不得低于30%。经进货检验和试验判为不合格来料,由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退货单”,经技术部/质控部负责人确认,将产品退回供应部做退货处理。

3.3器材进厂后,自填写送检单起,2日内检验完毕。

4来料检验方法

4.1对本公司不具备检验、试验手段或因检验时有可能造成器材损坏的(如真空包、永磁体等)仅作如下检验:并填写 “采购产品(外

协件)送检检验记录”,作质量认可:

a.检查产品的包装、外观质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是否齐全。b.检验送检的器材数量与供方的装箱清单相符合。c.采购的器材的型号、类型、等级与公司采购要求一致。4.2金加工件检验(包括铜件、铁件、箱体及支架)

4.2.1外观检验:表面平整光滑,无毛刺,无漆层破损现象,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4.2.2依据技术部提供的图纸进行检验,严格按照图纸要求的尺寸和技术要求对金加工件进行检验;

4.2.3对金加工件的材质要进行分判断,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4.2.4检验完毕后填写采购产品(外协件)送检、检验记录及送检情况说明。

4.3其他来料的检验 附:

采购产品(外协件)送检、检验记录 不合格品退货单

采购产品(外协件)送检、检验记录

送检情况详细说明

篇3:食品样品检验流程优化技术研究

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反而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是否安全可靠。从200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有所减少。为了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到遏制,使得食品安全风险降低,质检总局每年在每个地区都会安排相关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对各品类食品其中的相关成分特别是存在恶意掺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运用行业潜规则的食品进行打压没收,以保障食品行业的安全卫生。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国的食品检测机构不管是在机构部门设置、人员分工以及运作理念上都有待完善。要想跟上市场形势的变化速度,食品样品检验机构除了做到基本的“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以外,还需要满足客户对此之外的其他更精细的要求和标准。在对现代食品检验过程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国食品检查验中的缺点和短处,并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改进,对检验流程进行工艺优化,对食品的检验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达到提高检验速度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本文从食品检验的主要工序入手,结合现代食品药品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对食品的检验过程提出合理地建议。

对目前已有的食品样品检验流程的分析

根据《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检验流程规定:食品检验报告中的食品检验主要包括感官检验指标、理化检验指标和微生物检验指标3个项目。食品检验的具体流程为:食品样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报告审批→报告交付几个步骤。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检验都是检验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任意一个程序出现了问题,食品样品检验都将失败。但是又由于这几个部门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每种检验内容的方法不同,加上检验人员的检验习惯,专业技能能力的高低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进度不一和检验效果不一样的问题。

第二,由于食品样品检验是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所以客户对检验内容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导致各个检验阶段的工作人员任务量不均衡,使得有些项目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食品的检测,拖慢了检测的速度。

第三,由于食品检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手工作业,使得这种检验方式与半自动作业产生明显的区别。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对待不同项目付出的精力与结果不成正比,单纯从技术上来讲就很难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绩效评定,这样也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检验效率降低。

对食品样品检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在食品检验方面,人力和设备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食品检验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检验工作及时有效的完成,需要优化现有的食品检验方法,改善食品检验的工艺流程。具体优化方法如下。

第一,将原有的食品检验流程重新划分为5个具体流程,如下:样品制备→样品前处理→成分测定→数据记录→项目报告5个程序。把工作人员根据每个阶段工作量的大小合理分配到各个岗位,每个岗位单独负责一项项目的检验,分工明确。当然,工作项目部内部也可以对内部职工再进行详细分配,将细化后的工作交给相应工作人员就可以了。

检验模式的改变既改变了原有食品检验制度的弊端,又可以使食品样品的检验生产流程达到平衡,逐渐演变成批量检验工作的机制,大大地增加了检验的工作效率。

第二,在规定食品检验的标准时间的基础上,搭建混流模型。这样对时间的控制,降低人员浪费时间的现象,同时混流模型的建立,使得食品样品检验活动既能以群组的形式进行,又可以单独地进行检验,两个交互进行,避免重复劳动,降低内耗,将整个食品检验过程达到最优。

结语

篇4: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输血 标本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输血检验血標本的正确性、完整性

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认真核对血液标本,送标本人员要认真核对标本和患者是否一致,接收标本的血库人员要认真核对,并做好交接登记和签名,放置2℃~6℃冰箱保存,在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时候,认真查看输血申请单,三查七对,各种检验结果要由2人重复检验,确保无误后实行双签名发出报告。血液制品发放时,取血者和发血者两人核对,要认真观察血液外观有无变化,查看冰箱温度登记,有无停电、冰箱故障等因素造成温度升高,影响血液的保存温度,确保无误后方可发血,并严格签字程序,取血人要核对后签字拿血,并保温2~6℃,及时进行输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各种标本要认真保管,保存于2~6℃冰箱1周,患者输血完毕后,血袋要保存1天,以防止输血反应而进行核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血型鉴定: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互相验证可起到质控作用。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他方法相互印证。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放在2℃~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由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血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应光,武秀利.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18.

2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20.

3 李汝广.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验情况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81-183.

篇5:进货检验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外协外购件入厂验收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烘干机的热风炉所需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以及其它辅料的入厂

验收。

第二章职责和权限

第三条 质检员在品管主管领导下,负责检验工作,每个质检员对自己验收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四条 质检员必须严格按检验规程及技术文件、标准、顾客的要求验收产品,并执行质量

管理体系文件中《记录控制程序》、《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产品的监视和 测量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质检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第六条 质检员的职责是按规定判断产品质量状态,对产品进行标识存放,对不合格品进行

隔离,并对现场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条件、过程、环境、操作等进行监督。

第七条 质检员有权阻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有权对检验方法、检具的改进提出建议。

第三章工作程序

第八条 上班前做好量具、检具的自检校对,查看量具、检具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已到期或

有误差的及时送计量室校对,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九条 每周由品质主管组织召开周例会,内容可包括本周发现问题通报,今后须注意事项

宣导等。

第十条 检验组在收到送检零件后:

a)检查是否有供方标识,如供方的检验合格标识、;

b)仔细核对批次计划单、关键零部件清单的内容,按《检验卡片》要求抽足样本,进行检验活动,合格的标识入库;不合格的标识区分,将信息在半小时内反馈质检部。c)如不属合格供方的采购物资原则上拒检。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品质部,由品质部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d)原材料进货验收时,首先检查供方提供的技术标准、不同批号的理化分析试验报告等资料,需理化复检的,按工艺要求进行。

e)检验完毕,及时记录《配件质检报告》、《进货检验记录日统计表》,填写记录应真实、清晰、完整、准确,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跟踪。验收合格后,送检部门凭答字后的送检单入库。f)验证中发现有批次质量问题的,应填写《外协检验报告》在半小时内反馈质检部,由质检部调查审定后签署处理意见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涉及尺寸修改问题时,需对库存品进行处理,具体按品质部的处理意见执行。

g)送检的产品一般在当天内完成检验任务,如确实不能完成的,应报告品质主管,根据《批次任务单》、《生产计划变更单》安排,先用的先检,如因生产急需,检验组长应合理安排加班完成。

h)合格品、不合格品或待处理品应填写《产品质量状态标识卡》存放在规定区域内。i)如遇颜色等外观质量不能确定的,需填写《外协件外观确认单》与实物一同送销售部确认。

j)经检验合格的,直接通知仓库

第十一条 送检物资因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时,根据批准的放行单,外检站应留取抽样数量,然后注明“紧急放行”字样后放行,后续马上安排检验,如有不合格,立即反馈 质检部,以便追踪处理,批准的放行单须有品质经理以上的亲笔签名。

第十二条 样品送检由外协组站负责按图纸要求进行全面验证,并出具实测值报告,将判定

结果反馈质检部、生产部,样品《配件质检报告》必须由总务部经理签署的意见和签名后方可放行或退货。需通过试验的样品,则由质检员填写《产品试验申请单》送试验室进行试验。

第十三条 如因生产急需,不合格批需全检的,由生产部提出申请,质检部审核,总经理批

准后,质检员全检,记录所用工时和该供方因同一缺陷进行的第几次全检,报质检部,具体费用按《供方质量管理奖罚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不合格品处置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第十五条 质检员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检测技术,防止错检、漏检现象的发生。第十六条 质检员应正确使用和爱护测量器具,严禁磕碰、损伤。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校对以

防错判,使用完毕应用汽油或柴油将器具清洗干净,校准后再保管,如人为损坏或遗失,个人负责赔偿。

第十七条 自制检具经长时间使用,已无法满足产品质量要求时,向计量室申请更换,具体

按《自制检具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进货物资摆放整齐有序,场地清洁,道路畅通,禁止自行车等个人物品进入工作

篇6:进货检验员职务说明

单位名称 进货检验员 工作部门 品管部

直接上级 品管主管 工作地点 质检工作现场

岗位职责与考核指标 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进货检验标准,产品检验和不合格控制程序,对原辅材料,外协外购件的进货检验,顾客提供

产品的质量检验

2识别和记录进料质量问题,拒收进货中不合格的材料和物资

3.通过再检验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4.负责进货质量检验结果记录及其统计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进货物资/材料质量异常情况。

5.协助上级进行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工作,具体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6.负责协助物控、采购人员进行质量坚定工作。

7.负责不合格进货的督促处理及处理结果的验证

8.负责晚场上级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 考核指标

1无检验入库后批量不合格的材料和物资。

2.材料和物资因质量问题引起生产退货不超过三次/月

3记录齐全并进行了分析

4.不合格品处理率达100%

岗位责任与岗位权限 岗位责任 岗位权限

1.对上级下达的指令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负责

2.对进货质量检验、检验状态、不合格品控制的失误负责

3.对质量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负责

1.有权拒绝违反进货检验标准的工作指令

2.对进货物资质量问题有提请处理权

3.有权依据进料检验标准对愿辅材料外协件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岗位主要工作内容与占总工作量的比例 岗位主要工作内容 占总工作量的比例

1.进货质量控制,处理进货质量问题 50%

2.只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研究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措施。10%

3.沟通与协调工作 10%

4.其它问题的处理和完成临时工作任务 30%

篇7:0614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

版本号:A/1CS/I0614-2009 1目的为了规范零部件进货检验的要求和方法,确保零部件进货时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外购零部件进货检验的质量控制。3 术语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8 idt ISO 9000:2008标准中的有关术语。职责

4.1本指导书主要负责部门

质量管理部.2本指导书涉及部门

生产部、采购中心

5管理内容

5.1 相关人员主要职责

5.1.1零部件检验员:

—负责按进货检验相关文件进行检验;

—负责记录检验结果,填写相关进货检验记录表,并归档; —负责及时整理、汇总、统计进货检验情况,并按时上报;

5.1.2零部件质量工程师:

—负责编制零部件进货检验相关文件;

—负责零部件进货不合格品的处理;

—负责对零部件进货检验情况的分析,立项整改;

—组织相关人员服务生产现场。

5.1.3零部件检验平台主管:

—组织制定和不断完善进货检验相关文件;

—制定检验平台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

2009-1-15修订共 5 页 第 1 页2009-1-16实施

—监督实施零部件的整改情况;

—对进货质量状况进行整体总结评价。

5.2检验依据

零部件质量工程师根据产品图纸、技术文件、技术标准、技术条件、检验标准及国家相关法规编制的相关零部件进货检验卡片。

5.3 有下列情况之一检验员可以不接受检验:

a、无合格证明;

b、无质量跟单;

c、外包装严重破损、无包装标识;

d、无特殊要求的标识(有特殊要求时)。

5.4 特殊检验情况:

5.4.1 对于未完成产品认可流程的零部件,由零部件质量工程师按照《产品认可控制程序》内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5.4.2 对于进口零部件,检验员仅对外观、名称、件号等基本情况进行检验,并在作业过程中进行伴随检查;

5.4.3 对于整改后初次送样的零部件,经零部件质量工程师确认后再由检验员进行检验。

5.5 检验员检验时样本采集应在不同的包装中随机抽样,单批进货数量低于样本量的应全数检验;

5.6 检验结果判定:

5.6.1检验结果≤接收质量数规定的,接受该批次产品;检验结果≥接收质量数规定的,不接受该批次产品。

5.6.2判定合格的产品以在到货单据签字的形式确认,并及时通知库房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5.6.3判定不合格的产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做相应处理。

5.7 采购产品的紧急放行

5.7.1因生产急需而来不及检验而放行的进货产品,必须对紧急放行的产品做出明确的标识,以便后续追溯管理。

5.7.2紧急放行的同时,检验人员仍按正常程序进行检验,发现异常

时应立即追回,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5.7.3紧急放行后,生产部必须对相应的生产各环节做出明确标识,并跟踪记录。

5.8 对本公司不具备检验和试验能力的进货产品,可采取以下方式实施检验:

5.8.1到供方进行检验和试验(飞检);

5.8.2适时委托外部有资质单位进行检验和试验。

5.9 对于“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清单”及相关标准中要求进行定期确认的零部件,由零部件质量工程师根据要求制定“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计划”,并定期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进行确认检验,保存检验报告。

5.10 检验记录

5.10.1 进货检验记录表的填写应与进货检验文件规定的项目对应,且清晰正确;

5.10.2 《质量跟单》要附在进货检验记录上;

5.10.3 检验员每日对当天进货检验情况进行汇总;

5.10.4 检验员每月对当月进货检验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5.10.5 零部件质量工程师每月对本月进货检验汇总情况进行分析;

5.10.6 零部件质量工程师负责对以下记录进行归档:

——供方质量跟单

——进货检验记录

——月《进货检验情况汇总表》

——零部件“飞检”检验报告

——零部件定期确认报告

5.10.7 相关质量记录的归档、保存和销毁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进行。

6相关文件

CS/P0602-2008《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CS/P0608-2008《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CS/P0609-2008《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CS/P0611-2008《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CS/I0613-2008《进货检验卡片》

7记录

R061401进货检验记录表质量管理部保存保存期十年8 附录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质量管理部提出

本标准由朱修树起草

本标准由任旭审核

本标准由黄文炳批准

篇8:门诊常规检验服务流程的探讨

1 门诊常规检验服务流程现状分析

门诊部每天都要接诊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患者。这些患者, 从进入预检、挂号、分诊、候诊、接诊、交费、取药……直到离去, 要经过若干次排队后, 才能获得“医疗服务”。一般来讲, 门诊常规检验患者或家属必须经过的几个流程为:医师开化验单、划价收费、护士采样、送标本、检测、打印检验结果、送医师分析结果。从这样的流程可以看出, 患者及家属需要从划价、缴费、送检、取样等多个环节不停走动, 这就造成了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现象。在自然流程模式下, 形成了门诊流程挂号、就诊、检查的“高峰”。患者看一次病需要排次队挂号、候诊、付费、取药, 付1次费挂号费、药费、辅助检查费, 至少需要花费时间1小时, 多则半天, 除去医师直接诊查1分钟外, 其他时间均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此外, 检查预约、检查前的特殊准备和检查地点的分散使得患者完成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进行各项检查时, 约有一半的患者要提出“到哪里去做检查”之类的问题, 没有清楚易懂的路标或导医服务系统, 导致大量患者盲目、无效地移动, 增加了医院中患者的流动量, 患者浪费了许多非医疗时间。

2 门诊常规检验服务流程优化

针对于上述流程, 可将部分环节进行信息化处理, 部分环节同步进行统筹安排, 从而提升效率和质量。有条件的医院可将手写检验单改为电子检验单;日间在急门诊候诊室增设急门诊收费室;检验项目划价由收费室收;医师通知护士采血和家属交款同步进行;一般由配送人员送血到急诊检验室, 如配送人员忙, 可由家属或护士代送;急诊电脑联网, 医师可直接从电脑中看到检验结果[2]。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 可优化为如下流程:收费处办理就诊卡 (卡中含一定的金额, 剩余金额还可兑换成现金) →医师开电子申请单→检验科自助刷卡并取号排队→抽血室绑定条码, 抽血同时收费并打印回执单→检验科标本签收、入库→样本上机检测→结果审核发布→患者凭就诊卡到报告中心自助取报告。

从此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部门交接的环节被省略了,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同时患者按照系统的指示进行检查, 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对于一些硬件条件不允许, 患者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还需要大力加入医务人员的认为努力, 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门诊检验服务的改革。

3 加强门诊检验服务改革的设想

3.1 强化服务流程环节细节的建议

开通门诊预约。门诊预约在国外较普遍, 国内一些医院也已实施。患者可在家中通过电话或上网提前挂到各医院的专家号、专科号和普通号, 预约后按预定时间到所约医院就诊。如果能在挂号时告诉患者具体的就诊时间, 可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减少盲目等待所导致的焦急心理, 还可以使患者自由安排候诊时间。

设立专门的候诊大厅或候诊室。通过音像、书刊、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免费提供健康宣教, 使患者感觉候诊时间并不太长, 缓解焦急等待的烦躁心理, 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候诊期。廖清书等[3]的研究发现, 95%的候诊患者希望得到疾病预防知识及保健、健康指导。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在院内设立咖啡厅等休闲场所, 提供有偿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

3.2 加强医患沟通

一般认为, 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最少15分钟以上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4]。医患间的充分沟通和信任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很大。因此提高医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延长在诊室诊治患者的时间,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对于患者对所做检验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 将能够极大的减轻门诊工作的压力。

3.3 加强对患者就医的指导

对于那些对信息化设备不能熟练应用的患者应设有专门医务人员给予引导。另外, 部分患者观念陈旧, 不相信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 应给以正确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还需要大力宣传和解释, 建议政府部门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 引导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社区就医, 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既可以缓解医院门诊压力, 又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 小结

对于门诊常规检验服务流程的优化, 医院首先应对各科室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 使医技科室尽量靠近经常需要做检验的诊室。另外,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统一标准, 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素质, 建立患者的反馈评价机制, 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此外, 医院可以改变项目单独预约的模式, 增设综合预约岗位, 使患者检查通过综合预约得到合理分配, 控制患者在门诊过程中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使医院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更趋合理。增设综合性预约岗位, 将能够根据患者的检查项目综合考虑医院现有检查资源的使用状况, 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 从而既达到了导医的解惑作用又协调了患者的检查时间, 减少患者在门诊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参考文献

[1]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51.

[2]孙树印, 徐中伟.关于急门诊检验等待时间及流程改进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14) :73-74.

[3]廖清书, 陈德蓉, 谭明英, 等.加强健康教育减轻候诊病人的负性心理[J].护理进修杂志, 1999, 14 (1) :56-57.

篇9: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關键词]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规定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1 输血前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严格输血适应症,防止医患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诊疗时,加强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1]。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予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2]。抽血后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并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3.2 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避免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 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血液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 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封闭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便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出现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9(4):320.

篇10:食品经营者进货检验验收制度

一、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

二、食品经营者应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上柜关,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管理员,并报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接受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食品经营者及其质量管理人员应严格查验食品质量,不销售过期、变质、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假冒仿冒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食品经营者购进食品时,应当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经营资格,仔细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确保交易对象主体资格合法,购入食品质量合格。对购入的食品,应当索取食品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验。

四、超市和食品批发市场内的入场销售者首次购入食品时,还应当按食品品种索取并仔细查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该批次食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之后应当每半年索验一次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所列检验项目应当包括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

项目。

五、食品销售者从种植户、养殖户购入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身份证明和应当检验检疫的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六、食品销售者购入食品时,应当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售日期等内容。

七、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类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有条件的食品销售者可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书式和电子档案。

八、有条件的食品经营户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食品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食品信息电子档案,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食品等重要商品电子备案查询系统,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经营信息。

食品经营者购销台帐制度

一、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来源等信息;

二、进货台帐应当按照每次购入食品的情况如实记录,内容应当包括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购货日期、生产厂家、供货商名称及其证照号码、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乡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可以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帐,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计算机管理。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四、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食品品种、规格、数量、价格、流同等内容。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五、食品超市、商场和市场内经营者对其经营场所内自产自销的食品,应当建立生产加工记录台账本。生产记录应当包括食品名称、用料成分、原料是否有检验报告、生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台账本从生产该种食品之日起保存不少于两年。

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一、有条件有大中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经营食品的服务场所和其他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完善检测条件,对上市食品质量实行自行检测、抽检或送检。

二、有条件的大中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开办者应当购置监测设备,对入市前或已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质量实行自检或抽检,没有条件购置监测设备的,也可以对部分入市食品进行抽样送检。

三、自行检测的重点食品为肉类、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散装食品,易污染的食品以及其它认为需要进行检测的食品。

四、自行检测发现的有毒有害、污染、不合格和伪劣食品,不得进货、不得入市销售。

五、自行检测的食品质量信息,应当详细登记;确定为不合格食品的,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格防止进入市场销售。

六、以进货台账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食品经营者质量承诺制度

一、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并在经营场所醒目的位置张贴,自觉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监督以及工商部门的检查。

二、建立并自觉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进销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食品质量承诺等经营自律制度,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食品采购关、入库关、上柜关。

三、不销售过期、变质、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假冒仿冒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

四、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和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查处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货,或者依法予以赔偿。

五、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应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积极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通知供货商或生产厂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食品经营者厂场、场地挂钩协议准入制度

一、为了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食品经营者购进大宗食品、有明显地域特征食品、授权独家经营的食品以及进货相对固定的经常性消费者食品时,应当实施厂场、场地协议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

篇11:进货检验员作业指导书(精)

对来料品质进行过程管控,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此文件执行。2.范围

公司所有的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五金杂件及产品的外协件进料检验。3.职责

3.1 IQC:负责所有外协/外购件/原材料的标识,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记录、统计。

3.2 IQC组长负责对《进料检验报告》进行审核 3.3 品质经理负责对有批量性不良物料的批准 4 物料包装要求

4.1来料与《采购计划》必须相符,物料标识单上必需填写供应商名称/供应/生产订单号/产品名称/零件名称/零件图号/产品数量等信息内容!4.2每箱来料(含里面的每小包物料 必需有标识,不可共用一个标识, 标识粘贴在包装箱右上方。

4.3同批同类物料包装数量一致, 只允许一个尾数包。

4.4物料摆放整齐,包装整洁,有防潮/防划伤/防尘/防震/防变形/防变质措施。4.5严禁物料超出木栈板四周, 高度1.2MM以下.(原则: 物料不许变形;轻质物料超高时必须要有捆扎固定措施。

5.作业步骤

5.1 IQC接到报检, 在半小时到达现场, 首先确认此供应商是否为我司合格供应商(如不属于我司合格供应商, 采购部需提供供应商评审报告, 风险物料, 只限于新产品开发物料.其责任由采购负责人承担.5.2根据《采购计划》对物料标识做确认.(如不合格,则要求供应商在4小时内到达我司现场处理,不处理者其责任由供应商承担, 并处500元/次或货款5%罚款,采购员负连带责任,.不配合或三次改善仍不能满足要求者取消供货资格。

5.3检验物料必须附带有相关检测报告(如没有则限2个工作日内补齐否则退货.其责任由供应商承担, 并处200元/次或货款2%罚款,采购员负连带责任。

5.4根据相关的检验标准, IQC检验人员对该批产品的重要尺寸、性能、外观按照GB2828-87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Ⅱ进行检验,并从样品中任意提取3-5PCS产品检测数椐做为记录.严重缺陷:AQL值为1.0, 轻微缺陷:AQL值为2.5。各工序的的转序检验均盖上质检员的“合格”或“不合格”盖章。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不合格现象必须填写《IQC进料不合格品处理单》并马上上交给主管审核,由SQE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知会给采购部, 进行加严二次抽检,合格质量水平的AQL值不变,抽查数量的原样本增加1倍的抽查数量,如果抽检符合允收值,可判定合格;如果抽检超过允收值,则判定不合格,作退货处理。

5.5 IQC对所有不合格的来料负责跟踪落实,包括具体的改善措施是否落实,下批来料是否改善,凡判退货的来料(含生产现场退料,必须在24小时内退给供应商,如超出期限未退货者应催促采购部迅速办理相应的退货手续。2天以上者我司按每天200元收取场地费及保管费。

5.6所有物料其状态必须标识明确, 有效期限, 按<<物料库存与防护要求规定>>(含环保标识。

5.7 IQC对来料的标识做确认,检验合格后则在物料上贴上合格标签并加盖IQC合格印章,并填写相关记录。

6.补充说明

6.1 特殊板材(电解板/热镀锌板/覆铝锌板/铝板/铜板 需做180度弯曲试验/中性盐雾测试以及颜色色差测试

7.相关文件和记录 《抽样检验方案》 《进料不合格品处理单》 《进料检验报告》 《缺陷分类表》 《结构件电镀检验细则》 《一般外购件检验细则》 《实用紧固件手册》

上一篇:读《理想的风筝》有感作文下一篇:2022高三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二讲熟语包括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