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2024-08-26

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精选6篇)

篇1: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_HR面试时怎样追问

在招聘面试中运用行为事件访谈(BEI)技术,主旨就是收集应聘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状态,依据这些信息,分析应聘者的能力状况、性格特点,从而判断其对目标岗位的胜任程度。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因面试官运用BEI技术娴熟程度的不同,实际效果仍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优秀的面试官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进行“追问”,从而对整个行为事件有更为具体、全面的了解,获得应聘者信息在真实度、价值度、丰富程度上远远超过不懂追问的面试官。

为了使人力资源工作者在面试中更清楚地了解“追问”的作用和使用方式,本文将主要从BEI面试常见的几个问题入手来举例说明,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

一、被应聘者的虚假信息所蒙蔽

BEI是能有效避免应聘者伪装、夸大自己的技术,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求职动机的影响,不少应聘者在被问到具体的行为事件时,特别是涉及到自己的薄弱点时,会使用模糊信息,或编造故事,或将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件移植到自己身上等方式来应付面试官的提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我们”来模糊事件的主体

先来看这样一个例 子。

“在与对方谈判前,我们事先进行了准备,如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对方目前的形势和他们最有可能的态度,预设了许多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等等。准备充分后,我们就登门拜访。事情和我们料想得差不多。其实他们和我们的合作意向还是比较强的,前面的种种询问和有意刁难只是希望先探探我们的底线。我们咬住了价格不放,但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条件,比如缩短供货期,在销售旺季优先供货,降低运输费用,承诺每个季度至少一次的促销支持等等。其实这些条件也是我们在与其他客户合作时经常提供的,只不过提出的时机不同,给客户的感觉也很不一样。在经过数轮的会议后,终于签下了合同。”

据此,面试官是否能评价该应聘者的“谈判能力”呢?当然不能。请注意,应聘者在描述整个事件时用的主语都是“我们”,面试官无法了解到应聘者本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充当的角色、采取的行为、产生的作用,因此也无法对应聘者个人做出判断。

在这个时候,面试官就需要追问:“在这笔业务的谈判过程中,你的角色是什么?你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有利于谈判成功的建议?”等等,将应聘者个人从谈判小组中“剥离”出来,独立考察。

2、应聘者编造故事,提供虚假证据

有些应聘者为了表现出自己能力超群,会编造出一些根本没有过的经历,或用半真半假的信息来迷惑面试官的眼睛。面试官通过对细节进行追问,就很容易发现信息的真实性。比如,下面这个应聘者在介绍自己大学的社会实践时,这样说道:“在我的提议下,我和另外两位

同学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社团’,由我担任组长。这属于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吸收了一些学生会员,又和多家知名企业取得了联系来帮助同学就业。我觉得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乍一听,有些面试官会感到这位大学生自主性比较强、有想法、独立,甚至还推断出他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但事实上呢?

面试官进一步追问:“社团目前有多少会员?”,“哪家公司是由你亲自联系的?联系了哪个部门的哪个人?形成了怎样的合作计划”,“协助了哪位同学到哪个单位工作了?”应聘者经不住追问,终于“露馅”。实际上,他和两位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给简历增加点“含金量”,而虚拟地成立了这样一个社团。所谓的“与知名企业取得联系”也不过是和在一家知名公司技术部门工作的师兄做了一次短暂的交谈,请教了一下找工作的经验而已。其实这个社团在运作了很短的时间后,也因为各自忙于找工作而搁置,根本谈不上帮助同学就业。

如果应聘者描述的是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就会经得起面试官的刨根问底。如果是谎言,应聘者不可能事先将所有细节都设想好,在追问之下就无所遁形,即便应聘者临时编造,在内容的合理性上就容易产生纰漏。

3、应聘者借用他人的外衣包装自己

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虚假信息是,应聘者将别人的故事套用在自己身上。比如,阅读过同事的开发方案,参与了开发过程后,将自己形容成开发项目的负责人,推动并成功完成了工作。

因此,面试官不仅要深入挖掘事件本身的细节信息,如项目意图、困难挑战、技术思路、解决方案等等,还应适当地询问一些佐证信息,如哪些人参与了项目、哪位领导做出了怎样的评价、是否能留下相关人员的联络方式以便调查等。在这些问题之下,说谎者一般会立刻进行补救,或者拒绝透露他人的联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就应打上问号。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观察应聘者非言语行为来辅助判断应聘者信息的真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总是伴随者不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僵硬、脸色苍白、身体动作突然减少、假笑、眼球不必要的快速移动、回避目光正视等等。当有这些“信号”出现,面试官就应引起注意。

二、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素质状况

使用BEI面试技术的前提假设是,应聘者过去的行为可以用来预测将来的行为,在类似的情境中行为表现具有一致性。因此面试官应将焦点放在应聘者对自己实际行为表现的描述上,对于应聘者所描述的“看法”、“观点”、“态度”应尽量弱化。“做”和“说”终究是不一样的,这类信息是无法准确反映应聘者的真实水平的。

1、观点性信息不能代替行为信息

当应聘者以“我认为……”、“我想……”、“我觉得……”来陈述时,所获得的就是典型的观点性信息。例如:

“我认为我是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

“我觉得作为客户服务人员,就应该为顾客尽心尽力的。”

应聘者为了使自己看起来符合岗位要求,总是能做出迎合面试官的期望的回答。这时,面试官应进一步追问,比如:“请举一个例子详细谈谈你是怎么应对压力的?请具体谈谈你为客户做了

哪些工作?”通过应聘者对具体行为事件的描述,再来判断他的压力承受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如何。

2、理论性信息不能代替行为信息

有的应聘者总是能侃侃而谈大道理。例如:

“一个好的经理应该懂得如何授权,不仅要分清楚哪些工作可以授权,哪些不可以,而且在授权后应给予有效的支持和监督,保证授权下去的工作能顺利地得到执行。”

从应聘者的回答上,面试官只能判断应聘者知道“授权”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但是他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真正落实,还要依靠进一步地追问,比如:“请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你授权给下属的例子?”

3、意愿性信息不能代替行为信息

应聘者在面试中也有不少表明态度的反应。例如:

“工作中我总是积极主动。如果承担更多的任务对我们工作有利,毫无疑问,我会主动去做的。”

“如果涉及到公司的机密信息,我一定会去制止他。这是肯定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评价应聘者的性格特点时,面试官最容易被这类的信息糊弄到。面试官应追问应聘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碰到过这种情况,并要求应聘者就具体的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当然,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面试官,通过谈话来评价性格也是很有挑战的,因此建议结合使用个性测验量表,在效度上会远远高于单纯做面试。

三、信息量太少,无法准确判断应聘者的素质水平

“当时,我发现在最后期限前可能完不了工,我找了几个骨干一起商量,首先在思想上取得了一致,然后我们一起鼓励整个团队的士气,带领项目组全力投入工作,加班加点,克服

困难,终于按计划完成了任务。”

这是应聘者一个很典型的回答,但是信息量还是不太够,所能做出的判断有限。有些HR朋友抱怨,应聘者总是不能按照希望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出判断。其实,很多应聘者并不清楚需要详细描述到什么程度,因此面试官应抓住“事件”中的关键点进行追问,比如:“你当时凭借什么认为在最后期间可能完不了工?”,“你采取了什么方法来鼓励团队的士气?”,“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采取什么方式去克服?”等等。

除了追问外,也需要注意提问引导的技巧,来使应聘者“自觉”地详尽、具体地阐述故事。例如,在提问时要求应聘者尽量详细地描述整个事件,应聘者讲述过程忠进行一些引导,比如 当应聘者提到“找了几个骨干一起商量”,询问他“在商量过程中,你是怎么说的?他们是怎么说的?”,当应聘者提到整个项目组加班加点时,询问他“一共持续了多少天,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一般会到晚上几点”等等,将问题落实到事件的细节上,放慢应聘者讲述的速度,提高故事的精细度。

BEI面试技术的核心,在于收集当事人亲身经历的行为事件,用“STAR”原则可以来判断收集到的行为事件是否完整。“S”是情景,是应聘者所处的背景和环境;“T”是任务,是应聘者在情景中所要完成的达到和目标;“A”是行为,是应聘者围绕任务采取的行动,如果应聘者没有采取行动,也是一种行为;“R”是结果,是应聘者行为后所带来的成效。一般说来,每项素质能力有2-3个行为事件支持就足以做出判断了;同一个行为事件也很可能同时支持几个素质能力。

面试官不仅要了解到应聘者已经取得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应聘者是如何取得业绩的,根据应聘者取得业绩时所采用的方法和行为来判断其素质水平,这样就能将其他干扰因素如市场的变化、他人的影响、偶然性因素等进行有效排除

篇2: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要迅速摸清考官“追问”的意图。考官对考生“追问”,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考生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整,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答得更加完整。尤其是一些需要运用发散型思维回答的问题,从命题的要求来说,必须回答出3~5种答案,但是,一些考生往往只回答出1~2种答案,并反复进行论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时候考官对考生进行“追问”,应当说,是对考生的关心,是善意的提醒,并不是恶意的“刁难”,考生要迅速作出判断,给予必要的补充。二是考生对问题回答得过于简单,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答得更加充分。这样的“追问”一般出现在考生对题目理解不够,三言两语就回答完毕,而剩余时间又非常宽裕的情况下。考官会对考生“追问”:“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提示考生再作出必要的补充回答。三是考生对问题回答得有新意,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答得更加完美。这样的“追问”一般出现在模拟情景题上,考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也会让考官的兴趣得到提升,从而让考官不由自主地进行“追问”。对于这样的“追问”,考生要注意莫得意忘形,避免因“得意”而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分数。

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作为一名应试者,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一定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紧张,更不要害怕,尤其是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答题思路,而要顺着考官“追问”的要求,认真思考,及时作答。考生的心理素质,既是考官要考的范围,也是决定考生面试成绩的关键。考生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要注意克服三种不良心理:一是觉得考官在故意“刁难”。这是一般考生面对考官“追问”的第一反应。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思维定式都是从坏的方面去考虑,但实际上,考官在面对考生时,都希望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这不仅是考官的职业道德决定的,也是这种公开选拔的机制决定的,

在面对考生时,考官面前摆放的都是一张“白纸”,谁都想去画一张最美的图画。所以,考生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没有必要把考官往坏处想,从而产生不应有的抗拒心理,而应当积极配合,认真思考,慎重作答。二是心情突然紧张。这也是很多考生的通常反应。这样的反应多发生在性格内向、没有见过大场面的考生身上。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有的考生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甚至打破了自己的原有思路,头脑轰鸣,不知所措。作为这样的应试者,除了平时要加强面对公众场合讲话的锻炼外,还要注意在答题时,一定要思考半分钟,并迅速在面前的纸上列出答题提纲,不论考官是否“追问”,都能从容应对。三是怕考官打“低分”。这也是考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这种心理反应应当说是完全没必要的。前面已经说过,面试考官对考生进行“追问”,是考官对考生的关心和爱护,只要考生认真思考,从容应答,不仅不会丢分,而且还可能增加分数。

要从态度上配合考官的“追问”。这是避免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分数的关键。在考官“追问”后,一些考生表现三种不良态度:一种是一脸漠然,很冷淡。有的考生直接回答:“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一种是答非所问、心不在焉。有的考生回答“追问”偏离了主题,让考官感到很失望。还有一种是口若悬河,极力表现自己。有的考生夸夸其谈,借机极力推介自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考官的认同,反而引起了考官的反感。考生的态度影响着考官的心理,从而产生“印象分”,这个分是没有标准去衡量的,只有考官自己清楚。有时,也正是考官这瞬间的“印象”,决定了一个考生的面试成绩乃至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作为应试者,这一点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3: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很多企业在经过招聘网站投放广告、校园宣讲、笔试、面试等大费周折之后,才发现招进来的应届毕业生用起来并不顺手,招聘成本不断增加的同时,招聘的效率却并没有成正比例增长。问题出在哪里?选人在朝夕之间,但是用人却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事情,如何成长为企业的“伯乐”,成为横亘在我们HR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坎。招聘的关键在面试,面试的关键看HR,提升HR在校园招聘中面试的效率,成为我们在这场战役中取胜的关键砝码。

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面试就是问几个常识性的基础问题,凭感觉定人的现象相当普遍,人力资源管理成熟的企业,虽然摆下几个关卡,但是一拨儿又一拨儿人把应聘者折腾了几个来回也拿不定主意也不罕见。我们先通过几个面试的案例,分析被我们HR熟视无睹的“面试陷阱”。

面试组织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

深圳某知名民营企业,为了自己海外战略发展的需要,在2009年9月初就进驻北京,期望能够在新一轮的战争中抢占先机。向北京各大高校的本科与硕士生发出招聘广告,并准备在一周内通过简历海选、初面、二面和综面敲定从业者。面试地点盯在海淀区某酒店,销售、财务、人力岗同在一个楼层进行面试,等待区、面试区混在一块,有应聘者慕名而来,接到通知早上九点面试,但是在等待区等到中午12点还没有排上初面,去问前台也被告知等待叫名字而没有结果,后来终于排上初面,发现竟然和销售岗在一个办公室同一张办公桌同时进行,环境嘈杂。一些慕名而来的毕业生,虽然对该民企憧憬已久,但是第一次接触就留下了恶略的印象,对公司的管理和以后的发展产生质疑,即使通过了面试,也犹豫再三而放弃机会。公司因此痛失良将。

组织混乱,期望一蹴而就,结果事与愿违。

面试时间过长、内容随意,“拖累”应聘者。

北京市某事业单位转制的老牌国有矿产企业,随着近几年业务的不断扩张,对人力资源专业性的需求不断加强,为此单位发放招聘广告,某次面试中,人力资源部主任同时对三位应聘者开展面试。先用一个半小时来介绍公司的发展历史、能够提供的薪酬和发展空间、职位的要求等,漫长的介绍使得本来精神过分紧张的面试者处于疲劳的状态,对于此次面试的重点无从把握。在接下的应聘者提问环节中,主任对于应聘者的问题任意发挥,一个问题就会回答上十分钟左右,且针对性不强,该环节三位应聘者花去20分钟时间。在接近下午四点的时候,才开始进入提问阶段,每个人用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但是性急的主任看马上要下班,不断地进行催促,面试在仓促中落下帷幕。应聘者确实了解了企业,但企业的目的达到没有?对你的应聘者你了解多少?对他与岗位匹的配性你又了解多少呢?这样的面试,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面试不是宣讲,适当的倾听和时间控制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Offer偏爱“最强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某民营企业请专业咨询公司为企业做了一套人才测评体系,在管理岗位应届生招聘面试中也采取了先进的小组面试和结构性面试,尽量的做到客观和量化,最后在300多个应聘者中,选取各项综合得分最高且部门负责人也很看中的三个应聘者,即使提供offer,但是经过一周的考虑,这三个应聘者均放弃了该公司,理由各种各样,但有一个是统一的:他们手中都有更好的机会。此时公司再去联系之前被刷下次优秀者,他们也已经有了下家,竹篮打水一场空!

企业招聘面试,选择的是最合适的,而不是最“好”的。

以上的案例在实际的招聘面试中并不少见。要做好面试,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应届毕业生作为工作搜寻者有着自己的特性。他们没有事务性的工作缠身,全身性投入工作搜寻中,时间和精力都不成问题,对于面试的准备很充分,一般会有一套成熟的“面试应对技巧”;但同时正是因为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在面试时候不能够做到完全的放松,有时候由于不够自信而夸大自己的工作,存在侥幸心里,且工作心态不够成熟,做出选择时主观性更强。而面试是他们很多时候面试是他们杰出企业的第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判断和抉择,那么面对这群脆弱、敏感而又富有活力的群体,我们HR在面试中,如何做到“慧眼识珠”,选拔适合企业的人才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有效的捷径。

面试前:科学的准备,等于成功的一半。

面试的成败是在面试进行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如何做好面试的准备工作,是HR控制面试质量必须思考的话题。

常规性准备:通常所说的准备一般指的是岗位职责的明确和招聘者简历的翻阅。

特殊准备:仅仅做到这个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专业岗位来说,为了加强面试的针对性,HR在面试之前,建议与急需新职工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因为这个岗位的直线经理人最了解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时候的沟通包括对于应聘者的性格偏好、性别偏好、能力特殊要求以及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人,才是我们企业与岗位匹配性最强的面试者,也才是我们在初面时应该保留下来的求职者。在一些时候,本科学历并不比专科学历体现出更强的岗位匹配性。

同样,这样的沟通也是的HR的面试重点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和性格特征偏好更加明显,这些潜在能力和个性特征也成为我们面试重点关注的地方,最好能够根据该要求开发2-3个问题。虽然接下来会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再次面试,但是如果在第一轮合适的人就因为“不优秀”而被刷下来,则面试的有效性根本无从保证。

科学准备,既考虑岗位同性要求,更注重部门特殊要求,做到两点兼顾。

面试中:面试四大关键点 各有玄机

通常情况的面试,HR无外乎要把握四个关键环节:聊、听、问、沟通。但是这四个环节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礁密布,一步不慎,则会让我们与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失之交臂。面试的时间一般每个人以10分钟为宜,时间过短不能够进行充分沟通,过长则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即使是短短的十分钟,通常也会被切割成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HR人员与应聘者及进行简单沟通和单位、职位介绍;第二阶段,听取应聘者进行陈述;第三个阶段,由HR针对关键问题有所侧重的问;第四个阶段,互动。

“闲”聊——打开话题,引出核心

HR所进行的面试,一般是针对应聘者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如何在一群硕士、本科生当中,选出优异者则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通过准备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岗位所需的特殊素质,那么HR在应聘者进行自我介绍之前,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首先打开话题,通过对于企业简介、招聘职位简介,以引出自己关注的核心点,既为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引出下一步应聘者进行自我陈述的核心和重点,使得面试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相当于向应聘者提出了一个题目隐晦、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

倾听——抓住核心,发现问题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应聘者会被给与一个自我陈述的机会,千万别小看了这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够真正看到那些在简历、笔试和测试中很难体现出来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核心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一言一行中透露出的个人修养。这个正是在简历过关之后,真正决定应聘者去留的决定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让应聘者一气呵成,并不断的微笑表示肯定和鼓励,以使他能够连贯地进行表达,HR此时应该做些什么呢?思考,并发现问题!

(1)他讲到了那些简历中没有体现的经验、经历和能力?这些素质是否与岗位要求匹配?还有哪些素质在陈述中没有体现?

(2)这些信息真实可靠吗?是否有夸大其词的现象?

(3)陈述与简历有没有矛盾或者冲突的地方?陈述的前后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发问——形式丰富,内容聚焦

接下来就是HR对应聘者进行提问的环节了,这个环节十分有讲究,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应聘者所提供简历、陈述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进行某些素质测验。

首先、问的形式。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可以借鉴的方式有以下几个:

(1)间隔性重复提问。为了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有意识的将问题转换形式来二次提问。比如说销售岗,需要应聘者性格方面有很强的承受压力能力,应聘者也在陈述中强调自己承压能力很强,但是如何测试呢?可以通过两到三个问题性质一直的问题①你是怎样看待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如何让你选择,你觉得工作更重要还是家庭更重要?②你有过遭到严重拒绝的场面吗?怎么处理的?③你有没有遇到过同时完成几件工作的状况?你是怎么处理压力的?这时候如果应试者的回答严重不一致或者有意回避,应该对该应聘者的承压能力打一个问号。

(2)追问。追问一方面可以测试出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同时能够通过细节性的追问,得出应聘者对于某一完成事情承担责任大小、完成任务难度以及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度信息挖掘。

(3)游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几个应聘者通过做小游戏的方式,讲问题融入到游戏中。

其次,问的内容。问的内容在上个阶段听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上有一些技巧。其中提出问题涉及的内容要注意“四要四不要”。

提问环节十分必要,它帮助HR从应聘者“背熟”的面试套路中跳出来,占据主动权,以控制整个面试的中心和进度。但是不适当的提问,也会使得应聘者显得不耐烦,使面试走入低潮。下面我们以某国企的人力资源岗招聘为例,具体展示该环节暗藏的技巧。

某国企因为业务发展带动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膨胀,意欲在校园中寻找适合企业和职位的新人。经过严格的简历筛选之后,最后把面试的范围圈定在6个人当中,他们均是北京市重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应届毕业生,在人力资源模块的基本修养从简历中看得出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与企业和岗位的匹配性。

国有企业的特点之一是稳定性,大的变革不会很频繁,且人力资源专员岗位要求应聘者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承受枯燥性工作的特征。某应聘者在陈述中讲述了自己的很多优势和亮点,其中着重强调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参加的咨询项目、企业制度创建等。为此,企业的HR在提问环节把重点放在以下问题上:

职位要求与个人强项矛盾:你讲到自己做过的很多管理咨询项目,都是宏观和理论性的,但是我们的岗位需要做很多事务性工作,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亮点说明自己能够承担这个职位?

职位要求与个人选择的矛盾:你在本科毕业后曾参加过人力资源专员的工作,但是后来放弃而读研,并从事很多管理咨询,请问在管理咨询和实践性人力资源岗位之间,你更偏好哪个?

企业性质与个人能力矛盾追问:你刚才回答说理论性人力资源研究能够在企业变革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大的变革可能十多年都不会有一次,按你所说你所学并不能学以致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细节追问,核查信息真实性:你刚才提到的曾编写过“请假休假制度”,是你自己一个人负责的吗?如果不是,你在其中承担哪些工作?国家法定的年度工作是几天?每个月平均有几天?

沟通——寻找匹配的“骏马”

此时,面试已经基本上进入尾声,你对应聘者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但是能力胜任的人,一定可以选择么?答案是否定的。你还要关注的是,应聘者在职位搜寻中,最看重的点是什么?了解他的薪酬期望、职业发展设计等,以了解在公司的现有实力下,是否很好的留住他,这正是再次沟通的必要性。当然,如果在前一段的提问环节,你已经发现应聘者与职位要求之间匹配性太差,该阶段则可以缩短或省略,礼貌结束即可。

面试后:遵循“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原则

面试之后还有一步要做的就是二面人员推荐,此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原则:最适性原则判断一个员工适合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基本技能和能力对岗位的胜任性;(2)部门的特殊需要与应聘者素质之间的匹配性;(3)应聘者的需求与单位的匹配性。

篇4:HR招聘面试时存在的一些缺陷

到目前这止,面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工作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你不可能完全通过一个人的应聘材料和笔试纪录就对他做出清晰的判断。而且,面试的结果会更感性些,会有助于对一个人产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说起招聘面试,无论是有过应聘经历的员工还是面试过别人的经理们,都是一脑门子的官司。员工愁的是:很多的面试常会有一些很“痛苦”的事情发生,明明是我比另一个人更强些,但最终录取的是他而不是我。而经理们愁的是:为什么每次千辛万苦地从一大堆应聘者中选拔出的合格者中总有几个无法通过试用而必须淘汰掉,同时,又恍惚觉得那些没有通过面试的应聘者中还有更合适的人选没有发掘出来。

这就说明,是招聘面试出了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把这些问题姑且叫做传统面试的硬伤七处。

一、提问无章法

首先,传统面试中做的最糙的,问题最大的,就要数这一处组合“伤”了。常见的错误有重复提问、遗漏重要信息、提出无关问题、问题的非标准化等。

(一)重复提问

重复提问常见于初次面试和复试的衔接过程中,复试的考官不大了解初试时的情况,就很容易提出与初试相同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肯定也是考官都很关心的问题,比如说个人的学习、工作情况,以前的工作业绩,以前工作的离职原因,对我公司的认识等等,但这样做,显然有悖于复试的真实意义——即进一步更深层次地评价应试者。浪费了宝贵的面试时间,使考官考查更重要内容的时间变得紧张,应试者在回答最能展示自身特长的问题时也严重缩水,影响了复试的效果。

(二)遗漏重要信息

由于传统面试的问题并不做很严谨的设计和前期准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提问时遗漏重要信息的事就常有发生。考官常常会对应试者的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不断追问,应试者就反复解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内容和信息,影响了对应试者的全面了解。

(三)提出无关问题

传统面试的随意性还表现在考官会提出一些与应试无关的问题,有些还可能会涉及应试者的个人隐私,搞得双方都很尴尬。由于考官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综合素质不同,诸如:“你为什么离婚?”“你为什么还不结婚?”等这样的提问都偶有发生,而考官还振振有辞、自鸣得意。

(四)问题的非标准化

再有就是问题的非标准化,这样的毛病我也时有发生。考官常常会只顺着应试者做过的事情去提出问题,而每一个不同的应试者都会有不同的工作经历。用不同的问题考查不同的人,这样就像是用不同制式的尺子去测量不同人的身高,这对每一位应试者都是不公平的。

二、晕轮效应

传统面试的另一处严重的组合“伤”,就是无法避免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常见的表现有:考官偏好、先入为主、以点盖面。

(一)考官偏好

对于考官偏好,在现阶段的很多招聘中时有发生,很难避免。比如面试考官很看重学历,他对高学历者一定是青眼有加,那在面试开始之前,学历稍低者就铁定已失了一分。或是有另一位考官是做市场、搞销售出身,对能言善辩者就常有几分好感,而忽略了招聘岗位的特点和需要。

(二)先入为主

所谓先入为主,就是考官在面试刚一开始就对应试者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比如说:考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诚实和友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无心之过或是过份紧张,是可原谅的;而如果考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伪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习惯使然或是有意为之,是不可原谅的。

(三)以点盖面

还有就是以点盖面的问题,

考官常常会由于应聘者的某一项突出的优点,而草率做出整体的判断。比如在招聘开发项目负责人时,某位应聘者显示出高超的软件开发能力,考官就有可能误认为他是项目负责人的合适人选。但实际上,担任项目负责人一职,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团队协调能力和开发管理能力,而不仅仅是有软件开发能力。

这样的晕轮效应不但会严重地影响面试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公司在应聘者中的形象。

三、不作记录或很少作记录

在面试时进行适当的记录是必要的。但很多面试过程中,考官只是在应聘者的报名表上做综述总评性质的记录,通常还只是寥寥数笔,甚至干脆是先什么也不写,在脑子里记着,等全部面试完后再一气呵成。这样的做法在做少量的面试时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在面对较大批量的同一组(岗位)人员进行面试时,面试官往往就只能对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个人印象比较深刻,而对其他应聘者的印象就比较模糊。在面试结束后,仅凭考官头脑中的模糊印象和几句简单的总评,对应聘者进行分类,决定取舍,显然有失公充且准确性差。同时,也会不利于进行事后监督和总结面试结果。

四、忽略应聘者的工作动机

对于工作动机的考察是在没有经过精确设计的传统面试中常常会被忽略的重要内容。很多考官会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而不大关心员工的工作动机。

如果应聘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生活保障而来应征工作的话,他会试图顺应考官的嗜好,而隐藏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取向。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员工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动机会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的工作状态,这种消极的工作状态会成为管理、考核、激励的工作障碍。

什么是良好的工作动机呢?我的理解是对自身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包括不断地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与应聘企业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意愿(包括对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的认同和赞赏以及和企业员工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首先员工应该喜欢这份工作,其次是喜欢这个企业,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工作动机(应聘动机)是良好的。

说到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我所鼓励的良好的工作动机并不是要抹煞员工对获得生活保障的物质需要,而只是在强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认为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员工不见得是好员工,特别是在如今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五、考官经验主义

越是有经验的考官,越容易以经验拿人。正如一些资深的人事经理常会自负地说:“做了这么多年人的工作,随便一个什么人,第一次见面,一分钟之内就能把他看个差不多。”

无规则的传统面试程序也助长了这种经验主义的漫延。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面试方法,不同的经理有不同的面试习惯和评价标准。

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员招聘会随着人事经理或是分管领导的更迭而时松时紧,出现员工良莠不齐,公司考核、晋升、培养环境日趋失衡的混乱局面。

六、应聘者的不满情绪

提的问题没准儿,面试时间没准儿,考官要求没准儿。

面试不仅是企业选择应聘者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应聘者选择企业的过程。有时即使是企业看中了的应聘者,也不见得应聘者一定能看重企业。应聘者在参加企业组织的面试过程同时也对企业进行了较深入的了解。面试安排的程序、面试的环境、考官的素养等等都会使应聘者对企业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些印象直接影响着应聘者对企业的看法。

七、走后门有机可乘

由于传统面试流程的不确定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在招聘过程中加塞、走后门的事情变得轻而易举。这也正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的招聘动辄就是公司老总亲自出马,哪怕是招一些普通营业员和保安,因为不这样不行啊,没有制度管着,谁也不知道每次招聘会溜进多少个考官们的亲戚朋友来。

正是由于传统面试方法的这些致命伤,搞得面试在招聘考核中变得像一块鸡肋。不面试吧,实在没有什么更好更有效的办法可以取而代之。但确实每一次面试的结果只能是对应聘者的一个大概了解,对应聘者判断的正确性和全面性的把握只有十之六七,其他只好在试用期内进一步考查,进而导致公司的试用成本加大,使公司陷入了工作效率下降、重要客户遗失、运营机密泄漏的危险境地。

篇5: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1、准备一份专业的简历

要想让面试官判断你是不是专业级的,首先要准备一份展示你专业实力的简历。特别是你做类似于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研发、生产、工程等技术活儿时,在简历中要有一个比较充分详细的专业性描述。这样,也方便非对口的面试官在面试你时,能够就你所阐述的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实际上,你在简历书写过程中,就已进行了一个引导式的专业探讨。

2、了解面试官及面试程序

当人力资源部通知你要去面试时,你问他一下面试官是什么人?大概流程是什么?只是HR的人,还是HR加专业口的人?是他们分开谈,还是集体谈?如果是专业的猎头公司帮你运作,猎头顾问还会进一步告诉你这些面试官的风格和特点,你就会有心理准备,有助于你现场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应聘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3、专业术语和通俗语言结合用

专业人士在面试时,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专业问题呢?这要分情况。如果面试官是对口的,请用专业术语来展示。请不要打比喻,不然面试官会认为你缺乏专业基础素养。如果面试官是非对口的,最好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专业问题。如果你不能用通俗易懂语言把专业问题向一个非专业人士讲明白的话,会在面试效果上打折扣。反之,如果你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问题讲得非专业人士都能听懂,这本身就证明了你真的很专业,同时也证明你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专业层次。

那么,在专业深度考问环节,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4、听清楚再答

专业技术人士的思维导向是单向的,要不然也做不好专业。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就有其局限性,认为自己的专业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是工程师了,也只有这种自信的理念才能把专业做深、做透、做精。所以,自以为是的专业技术人士往往会没有听清楚就回答问题,或者面试官的问题还没有讲完就急于打断面试官,自己开讲了。由于没有全面正确理解面试官的问题,导致交流互动效率缓慢,答非所问,会给面试官造成脑子不清晰,或沟通有障碍的印象。

5、回答到位即可

陈景润能把数学题做得很好,但你让他把题讲一遍就非常困难。专业技术人士回答问题往往要么是不到位,要么是乱位、越位、错位。

一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又去谈论另外一个问题,甚至把论点论据搞颠倒了,谈了半天,让人听不明白在谈什么,本来谈A问题的,谈了半天跑到B问题,一会儿又跑到W问题,一会儿又串到A问题,思维混乱,颠三倒四,本人也不知道何处是归宿。因此,见面试官前要做一下基本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集中谈一个问题,把问题谈清楚即可。

6、要适当赞许面试官

面对专业对口的面试官,适度赞美面试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您问得很好!”或“您问得很专业!”、“一听您就是很有经验的。”尽管面试官知道你是拍他的马屁,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这样双方就取得了相互认同感。

7、被打断时,要学会冷静浓缩

有时你正兴致勃勃地向面试官展示自己的专业深度,陡然面试官打断自己,甚至连续打断你的谈话,开辟新的话题。面试官为什么会打断你的话?原因有三:一是对你的话不感兴趣,不想听了;二是虽然感兴趣,但已在这个领域足以了解了你的专业能力,再听多余;三是时间不够,还有很多环节等着继续了解,加速推进面试谈话。

因此,在回答面试官新的话题时,一定注意不要太展开,要简洁,直截了当。其实常规的面试,面试官会就你未来的工作内容每一块问一个问题,问透就可以,面试官不可能让你把所有的条块内容都展示清楚。所以,回答要经过浓缩和提炼。

现在你对如何向HR展现专业深度面试时的技巧,是不是有了一定的收获,另外注意,在展示专业深度时,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可以选择一些数据和案例具体说明,更增加了你描述内容的真实性。

篇6:HR招聘面试的追问技巧HR面试时怎样追问

在一家信息公司面试时,考官突然问我:“你觉得自己面试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原来,考官觉得我谈吐有些放不开。我很坦白地表示,面试中总是回忆各种技巧,生怕自己有疏漏。面试官说,“我做人力资源工作很长时间了,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面试者回答中竟然有完全一致的答案,或者十分类似,

我们一听就知道面试者可能都背了些答题套路,而这样的面试显然是不能过关的”。

虽然这次面试失败了,但我终于搞明白了到底什么是面试。我们和面试官面对面的过程,其实是互相了解的过程。将一个精心包装、又完全走样的自己呈现在对方面前,或许会侥幸成功。

但是,日后用人单位会失望地发现,你并不是他们需要的人;而你也可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甚理想。被想去的单位拒绝并不是件坏事,这说明目前你不适合他们的岗位,而你也有机会作重新的思考和选择。所以,奉劝各位同学,做真实的自己才是重要的。

上一篇: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下一篇:议论文开头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