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详案

2024-05-06

西门豹详案(精选6篇)

篇1:西门豹详案

《西门豹》教学设计

育才实验学校 徐良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教学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这里有一首打油诗,请同学们猜猜赞扬的是谁?

河伯娶媳愚弄人,无知百姓信鬼神。人烟稀少田荒芜,邺地何时脱清贫? 西门大人来上任,巧施妙计破迷信。话中有话语双关,一世英明传到今。

是的,他就是历史上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门豹,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不大,却一直被人称颂。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历史故事吧。

二、交流报告,确定主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天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还填写了调查报告,谁能说说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呢?

生:我觉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文中有三个“闹”:“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每闹一次”“年年闹旱灾” 各是什么意思呢? 生:娶媳妇儿给闹的──造成;每闹一次──娶一次;年年闹旱灾──产生,发生。”

师: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有时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有时另外换个词,如果意思不变也可以,还以查字典理解。明白了吗?

师:好,刚才 同学已经总结出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那么,谁能说得更简洁些,用四个字来概括怎么样?

生:天灾人祸。(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接下来他将怎么做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如果他是贪官的话,也会与巫婆、官绅一起骗老百姓的钱。生:我想他可能会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出示主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三.探讨策略,合作研究。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着重研究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9——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与你的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四.呈现结果,训练提高。

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生:巧妙)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生:我是抓住“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来体会的,西门豹说“送送新娘”其实是送巫婆上西天,送新娘回家,他是一语双关。

生:我是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来体会的,西门豹将计就计,以新娘不漂亮为由,既救了新娘,又惩治了巫婆。

生:我是抓住“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来体会的,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就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生:书上说,那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虽然西门豹没有将他们投进漳河,但也惩罚了官绅。这样一来,他们再也不敢做坏事了,而且听了他们的求饶,老百姓就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生(朗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生:不太满意)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门豹说这话时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其实他并不认为河伯灵。而且他说这话时已经想好了怎么做,是胸有成竹的,所以“送送新娘”这几个字要读得慢些。

师:老师觉得你体会得非常好。你估计咱班哪位能读得比你好?(生指名同学朗读)

师:果然不负所望,你读出了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继续交流)

生:(读)“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把三个“不”读得特别坚决,(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这是西门豹将计就计,为救新娘而找的借口,要让大家信以为真,所以我读得很坚决。

(朗读训练:指名读——全班学生读)

生 :(读)“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不过“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还可以读得再急一些,而“麻烦”一词要读得客气点,虽然西门豹心里是要严惩官绅头子,但要不露声色。师:是的第一句读出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痛恨、讽刺四种不同的语气。第二句读出十分客气但态度坚决。

(朗读训练:全班学生读)

师:这样我们来合作读读怎么样?根据提示语读西门豹说的话,提示如下: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 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首恶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

从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

师:就这样,西门豹救下了新娘,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如果你当时就在漳河边,你会想些什么?(课件)

请你选择以下你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写写当时的感受: 你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可能会说„„ 你就是侥幸活命的官绅,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 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师: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是呀,西门豹尊重科学,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兴修水利,所以邺地年年获得大丰收。

五、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看图,展开想象:假如一年后,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西门豹与老大爷再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2.演课本剧。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即使是在现在对我们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让我们再次大声齐读这首打油诗来结束这节课吧!

河伯娶媳愚弄人,无知百姓信鬼神。人烟稀少田荒芜,邺地何时脱清贫? 西门大人来上任,巧施妙计破迷信。话中有话语双关,一世英明传到今。

板书设计: 西门豹

调查 天灾人祸

惩恶 破除迷信

开渠 造福于民

篇2:西门豹详案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往事”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与前两篇文章有所不同是有景物描写,文章多处运用修辞及表示颜色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景,还写了一件旧时发生的,深深铭记在心的事,通过美景、旧事,使作者认识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下景色之美、生活之美,更体会那里人们的心灵美。

2、通过研读探讨“旧事”,体会小伙伴憨直、淳朴,理解作者所讴歌的“人类淳朴的爱”。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研读探讨“旧事”,体会小伙伴憨直、淳朴。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讴歌的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回味美景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荷塘的景色,感受到了荷塘夜晚的宁静和白天的优美,我们知道多年之后,荷塘如天上的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作者的眼前,那么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荷塘的美景吗?文章还写了什么呢?(旧事)。

二、研读探讨,赏析旧事(一)、出示学法,自主学习。

1、读:自由读文旧事部分,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作者回忆了几件旧事,你最感兴趣的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写:在你最感兴趣的那件事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简单写好批注。

(二)、整体感知,交流汇报。

1、交流“狗刨比赛”

师: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狗刨比赛的激烈? 你最喜欢哪句话?

生:我从“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我从拟声词的和比喻句体会到狗刨比赛的激烈。

生:我从“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昏欲睡,驾云似的。”体会狗刨比赛的激烈过后,大家已经很累了,从侧面写出了比赛时的激烈,以及他们的无拘无束。

师:指导朗读,把自己也当成这群小伙伴里的一员,带着你的微笑,语速稍快一些,读出当时欢乐、热闹、激烈的场面。

生集体朗读

2、交流“击水游戏”

师:文中作者玩的“打水仗”又是怎样一番情景?(激烈)交流你感兴趣的句子,从哪感受到打水仗的激烈?

生:从“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

师: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紧张、激烈的战斗中蕴含着无尽的快乐)

生:我发现“池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了小伙伴们打水仗时的热闹激烈的气氛。

师:“哗哗”、“呀呀”“扑扑”是些什么词?(象声词)如果把这两个词去掉,我们一起来读读,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朗读)你觉得哪句话好呢?(象声词更能突出当时场面的激烈、热闹以及荷塘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生:从“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淳朴和快乐。

师:小结:是呀,他们生活得多快乐呀!

指导朗读:大家准备怎样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击”“闹”“射”“撞击”“混”“逼”“扭”等动词,还有读好 “哗哗”、“呀呀”“扑扑”这些拟声词来体会打水仗的激烈、混乱、热闹以及小伙伴们的快乐。

3、交流“溺水获救”

师:由于游戏太有趣了,作者得意忘形了,结果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交流汇报:

师:在这部分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在第九自然段中发现了过渡句。生:我觉得第十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的自以为是,为下文溺水做了铺垫。

生:我认为第12到14自然段用简洁的词句把作者呼喊救命的语言和动作写的很到位,从中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

生:……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生: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生死攸关、命悬一线…… 师: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生读)出示“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读句子,谈体会,这是一群怎样的小伙伴? 生:小伙伴急中生智,十分勇敢。

生:把小伙伴手拉手在水中排成一队比作铁链。

生:铁链说明非常结实,团结、铁链凝聚这小伙伴对我的友情。生:当同伴生命遇到危险,小伙伴们没有退缩,挺身而出。生:为了救我,他们冒险穿越那道边缘线。生……

师:一场虚惊过后,“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地呕水。他们却围着我哈哈大笑……”

抓住文中描写描写“我”优越感的句子和“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他们围着我哈哈大笑”,这是一种善意的笑,更是一种营救成功之后轻松释然的笑,体会到小伙伴们的憨直、淳朴。

此时的哈哈大笑,使我的自以为是、洋洋得意也没有了,城里和乡下人之间在心里的那道边缘线也消失了。处理“边缘线”,你怎样理解城里和乡下人心里的边缘线?

(三)小结“旧事”:

通过这次生死相救,作者更加感受到农村小伙伴之间的淳朴、善良、憨直、可爱,体会到了这里的人情美,所以内心更加喜爱这些小伙伴。

(四)总结全文

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在小伙伴们的笑声中戛然而止,为什么至今那荷塘仍然浮现在作者眼前呢?

令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荷塘的美景,令作者难忘的是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更令作者终生难忘的是在这美丽的土地上养育着一群快乐、勇敢的小伙伴,难忘他们憨直淳朴的笑,他们那份真诚纯朴的爱,所以课文结尾说——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儿一样,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集体朗读结尾(饱含深情)

三、交流探讨,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1、孩子们,让我们再来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往事,从文章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美丽景色是“我”怀念的一部分,②荷塘是主人公们生活、活动的自然环境。③烘托了全文的气氛——自然、快乐、美好。

④为下文荷塘戏水的快乐生活,溺水营救的事件埋下伏笔。

2、欣赏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片段,感受荷塘的美。

五、拓展迁移,重温童年

1、导入:同学们,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欢笑,童年给我们留下甜蜜、永久、纯真的回忆。

2、欣赏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片段,交流读后感受。

3、童年,是一幅图画,勾勒出生动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支短笛,演奏出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茉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童年,是一支钢笔,记录下走过的路程;童年,是一汪清泉,滋润着稚嫩的心田。

作者回忆童年时是如此真切,那么你们想不想重温童年,将你的欢笑和泪水与大家共享。

五.作业超市:

1、喜欢想象的,展开想象的翅膀,美美地说一说你的童年趣事。

2、喜欢画画的,画下你们中最美的童年。

3、喜欢写作的,用最美的语言写下你的童年往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对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策略: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此,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学生在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进行阅读时,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动感情?说说你的体会。”“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这些阅读要求,无不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是学生这种独特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文问题设计,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

一、归还阅读空间,引导自读自悟。

本次的教学设计,力求以学生为本,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展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魅力。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去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教师不去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自由的思考,交流。这样,无论是从思考的宽度,还是深度而言,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快乐的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部分我以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并挖掘重点词句来体会热闹激烈的场面,而对课文重点内容“溺水获救”的解读,由于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我们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汇报、赏析、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既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彰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注重写法的渗透。

好的文章是学习语言及其表达方法最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在体会语言的表达方法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这节课上我抓住戏水时场景的描写,(“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抚摸”、“荡”和两个比喻句的作用,在击水游戏中对“象声词”作用的体会,在“狗刨比赛”“击水游戏”中体会侧面描写更能表现小伙伴们在游戏时激烈、紧张、热闹的场面,在作者获救时“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让学生个性化解读,这样的自主阅读训练很好的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技巧,为本单元的习作“写童年往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鼓励表达。

在课结束时,我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和童年生活图片的渲染,让学生说说童年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将自己的欢笑和泪水与大家共享,为习作积累素材,拓展思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实践延伸,培养创造力。

我设计让学生实践延伸的练习超市:

1、喜欢想象的,展开想象的翅膀,美美地说一说你的童年趣事。

2.喜欢画画的,画下你们中最美的童年。

3.喜欢写作的,用最美的语言写下你的童年往事。

这样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地实践,自由地再造,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篇3:西门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规律;“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也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组精读课文《西门豹》讲的是战国时候, 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 巧妙破除迷信, 为民除害, 并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的历史故事, 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形象, 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品质。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 但是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课文情节生动, 人物形象鲜明,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以读为本, 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特点, 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和优秀品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扫清字词障碍, 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抓住重点语句, 感悟人物语言,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学习, 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 但是知识积累不够丰富, 社会阅历少, 特别是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了解很少, 要理清事物的逻辑关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文章篇幅较长, 人物众多, 人物语言含蓄而深刻, 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妙处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方式

本设计摆脱了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 引导学生从感悟最具深意和本文特点的西门豹的语言入手, 在一条主线上思考、体味西门豹的智慧, 通过句式分析、重点词语剖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技术准备

多媒体播放PPT

教学目标

1.感受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西门豹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内容

1.检查新词。

2.自读课文, 结合板书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看拼音写词语, 对照屏幕自我评改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词语书写的情况。自读课文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引入本课新授。

二、深入细读, 感受巧妙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西门豹一起去河伯娶媳妇的现场看看他是如何惩治恶人的?他的做法又巧妙在哪儿呢?

1.出示学习提示, 自读感受

学生标画有关的语句, 读一读, 想一想。

2.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 议一议

【设计意图】以一个主问题贯穿此环节的学习, 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的, 或显性或隐性的语句, 通过“读悟”结合, 层层深入体会西门豹做法的巧妙之处, 初步感受人物品质。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主学习, 或品悟, 或互动, 与文本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对话, 将理解逐步推向深入。

3.集体交流

通过刚才的思考和讨论, 哪个小组最先来汇报?预设:

(1)

①西门豹的这番话可谓是假假真真, 按照下面的提示说说西门豹说的话什么是假, 什么是真?

能按这个句式再来说说西门豹说的什么是假, 什么是真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感体验的同时, 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这一回合的教学中, 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 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理清西门豹所说、所做的基本思维过程, 使学生明白这样说的巧妙之处。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去探索、辨析, 不但深入体会了文章内容, 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②听了西门豹的话, 巫婆肯定知道西门豹这样说是借口, 她能找理由拒绝吗?

西门豹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巫婆当然没有理由拒绝。西门豹把巫婆丢进了漳河, 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什么目的? (惩治巫婆)

(2) 西门豹自导自演了一出精彩的惩治巫婆的戏, 我们继续看看西门豹的说法、做法还巧妙在哪儿?

西门豹说的这番话, 什么是假, 什么是真?

西门豹对于恶人的惩处真是毫不留情。读出你的体会。

(3) 这样的作风怎能不令人佩服, 也足以令剩下的官绅吓破胆啊。

①剩下的官绅看着他们的头儿被投进漳河, 他们有什么反应?

②西门豹惩治剩下的官绅们和巫婆及官绅头子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 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他并没有对所有的坏人都赶尽杀绝, 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这两个首恶后, 剩下的则以教育为主。

相信受到这番教育, 没有哪个官绅再敢做欺压百姓的事情了。

4.西门这样说、这样做, 还达到了什么目的?

①让老百姓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 原来愚弄他们多年的河伯娶媳妇其实是骗人的。这样, 既惩治恶人, 又破除了迷信。

②所以, 课文写到, 站在岸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直接读出来。

5.原来西门豹今天的所说所做都是别有用意啊,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师生对读)

师: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 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 对巫婆说———

生:“不行, 这个姑娘不漂亮, 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 说我要选个漂亮的, 过几天就送去。”说完, 他叫卫士架起巫婆, 把她投进了漳河。

师:西门豹惩治了巫婆, 又等了一会儿, 就对官绅头子说———

生:“巫婆怎么还不回来, 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 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师:惩处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之后, 西门豹面对胆战心惊的官绅们说———

生:“怎么还不回来, 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师:官绅吓得面如土色, 磕头求饶, 西门豹不露声色地说———

生: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现在你能说说西门豹这么说、这么做到底妙在哪儿呢? (随机板书:将计就计、不动声色……)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抓住课文中西门豹的话, 通过各种形式地读, 让学生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丰富了情感, 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西门豹的品质。

三、回顾前文, 感受周密

要想真正明白西门豹的做法, 还要回到他刚来邺这个地方找老大爷询问的情景,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1—9自然段, 边读边想西门豹的做法还妙在哪儿?

看西门豹问老大爷的这些问题, 原来他在询问的过程中已经成竹在胸, 早就考虑好了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同等的重要。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 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 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行文线索、内在联系, 才能正确、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这一教学环节, 旨在进行一、二课时的学习衔接, 将段落阅读与文章理解相互联系, 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使此时的“整”比初读的“整”内涵更为丰富。

四、拓展阅读, 感受品质

1.在惩治了巫婆、官绅, 教育了百姓之后, 西门豹又是怎样做的?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开凿渠道, 造福百姓)

2.作为地方官员, 就是要为百姓做事、造福, 他又是怎样治邺的, 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西门豹治邺》, 看看你又了解了什么?

3.补充资料: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 深受人民爱戴, 人们修建了西门豹祠, 成为古邺城遗址的一部分。西门豹“诚信于民”的思想和行动在今天对我们仍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西门豹智斗巫婆、造福百姓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迷信的危害性,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时, 适时地补充文本阅读, 围绕人物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本课教学评价分别从词语积累、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三个方面进行。

2.围绕课文学习不断深入思考, 逐步加深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3.体会之后, 进行有感情朗读, 师生对读, 合作互读等形式展示学习效果。

4.独立阅读拓展文本《西门豹治邺》, 运用课堂所学感受人物特点, 加深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以“妙”撬思维

紧扣课文, 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以一个主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儿”贯穿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小组交流之后,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指导理解西门豹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逐步感受人物品质。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感体验的同时, 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这一回合的教学中, 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 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理清西门豹所说、所做的基本思维过程, 使学生明白这样说的巧妙之处。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去探索、辨析, 不但深入体会了文章内容, 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2.以“回”连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同等的重要。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 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 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行文线索、内在联系, 才能正确、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这一教学环节, 旨在进行一、二课时的学习衔接, 将段落阅读与文章理解相互联系, 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使此时的“整”比初读的“整”内涵更为丰富。

3.以“拓”识人物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西门豹智斗巫婆、造福百姓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迷信的危害性,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适时补充文本阅读, 围绕人物品质深入思考, 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最后, 为学生提供同主题补充阅读文本《西门豹治邺》, 适时补充文本阅读, 围绕人物品质深入思考, 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扩大阅读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教学中, 教师摆脱了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 引导学生从感悟最具深意和本文特点的西门豹的语言入手, 在一条主线上思考、体味西门豹的智慧, 通过句式分析、重点词语剖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4:《西门豹》教学片段及评析

(同学轮读)

【点评】:中年段的生字新词的教学和低年段有什么不同呢?刘芳老师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地呈现。到了三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识字方法,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刘老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作认读检查,发现问题相机解决。这一做法符合“课标”的识字目标要求,也符合中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做还大大地提高了中年段阅读课中识字环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理解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课文关键词语的表达,留下了宝贵的时间。

老师:这几组词,我看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地准,在这里有一个字——“跪”。这个字我觉得它比较难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看老师来写写这个字。(板书)口的第一笔要往里收,足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危上小下大,竖撇要压过竖虚线,最后的两笔,大家注意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有勾,看清楚了吗?来,在你的作业纸上写写这个字。

【点评】:从第二学段开始,生字回生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写字训练落实得不好,特别是没有能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写字,没有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把字写好。实践表明,巩固识字效果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写字、写好字。像刘老师这样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增加写字环节,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写字指导非常必要:一是识写结合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生字的字形;二是可以用钢笔把正楷字写得达到“课标”提出的“规范、端正、整洁”的目标要求;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写字指导再整体些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看到了同学们写的都非常认真,那我们这些字的读音都读准了,难写的字也解决了。你们能不能用我出示的这几组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件什么事呀?你来。

同学:课文说的是战国的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的邺。西门豹来到河边,看到那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找了一个老大爷问他……

老师:他用上了这些词,把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述得清楚不清楚?的确是这样,西门豹来到了邺县,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他就展开了调查,他向一个老大爷提了四个问题,那你赶快找一找,提了哪四个问题,老大爷是怎么回答的?

【点评】:“课标”要求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要能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刘老师在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练写生字的基础上,利用屏幕上出示的词语,来练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十分巧妙:既巩固了识字写字的成果,又用刚学到的新词练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既为学生搭台阶降低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让学生学习了一种方法,就是用课文中的词语串起来也可以表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刘芳 ,天津市汉沽区体育场小学教师

篇5:七律长征详案

25七律·长征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体验未曾有过的独特经历。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长征,让学生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借助各种文字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红军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接着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试听冲击,再次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继而,以《七律·长征》的歌曲,带领学生走进那艰苦的岁月,以唱带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质。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

征、泥丸、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1.播放《长征》歌曲。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产生了了解长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征、阅读诗歌的欲望。这首歌名叫《长征》。长征是什么?在中国

二、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听了这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乐兹伯里笔下,长征难„„)是“前所未有的神话”。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过渡:红军远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其中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的一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吧!的词语。

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①(课件出示)学生读准字音。入语,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将学生迅逶wēi 迤yí 磅pánɡ 礴bó 岷mín 山shān 云yún 崖yá 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②指导书写(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理解诗意。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

四、抓住韵律,指导朗读 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1.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点。)感情几方面考虑。

③理解词语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万水/千山/只/等闲。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五岭/逶迤/腾/细浪,峻。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金沙/水拍/云崖/暖,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大渡/桥横/铁索/寒。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更喜/岷山/千里/雪,朗读,师生评价。三军/过后/尽/开颜。

4.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会停顿的程度。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唱带诵。指名朗读,思考诗中描写的场景,既是对学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生前一环节学习字词的一个检查,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领、指导学生有个性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地朗读课文,传递用心读的理念,既节省时

三、再读全诗,质疑解答 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1.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做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解。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2.学生汇报、交流。途中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下节课我们将更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这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2.作业:朗读并理解全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布置朗读任务,为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教学反思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

这首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促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长征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较陌生,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教师的激情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次简述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内涵(一)理解第一句诗。

1.师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难)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指生回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生齐读这两句。4.“只等闲”怎么理解? 指生回答。(“只等闲”的意思是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5.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指生读第一句。(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后总结(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二)理解第二、三句诗。

1.自读第二、三句诗。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诗意,并在组内交流。

2.指读第二句。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2)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什么?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

(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金沙”指金沙江的水,“崖”指的是悬崖。

过渡: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三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红军感到了“暖”,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课件出示:泸定桥)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7)师引读第二、三句: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8)引读第一句: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什么呢?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第四句。

(2)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指生交流总结: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师导学: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想一想长征宣传了什么?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怀。

5.总结: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词,分别是《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它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通过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加深理解长征的意义。阅读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和诗人风采。

板书设计

篇6:识字五详案

《识字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并学习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了解谚语的意思,读后有自己的想法。3、通过收集谚语,增长知识,认识更多的字,养成善于收集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2、能深刻理解5条谚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1、能深刻理解5条谚语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收集谚语,增长知识,认识更多的字,养成善于收集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童谣《拔萝卜》

今天老师带来一部精彩的动画片给小朋友们看。希望大家边看边想,等一会说说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自由发言。(课件出示道理)

(引导学生明白“人少力量小,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3、师:说得真准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识字5也要依靠小朋友们的集体力量,团结一心才能顺利完成。来,响亮、自信地齐读两遍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简介文体

1、请看课文,小朋友们先轻声地读一读课文,仔细地回想回想,说说这篇课文跟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篇课文内容有些像呀。

2、你的记性超好!那什么是谚语呢?谚语是、、、、、、(课件出示知识窗)3.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师:瞧,这些谚语里想跟大家做朋友的生字宝宝可多了,请你用短横线把它画出来,请教文中的“大桃子”,或者问问你的同桌,拼拼读读它是谁。师巡视 师:现在把你新认识的生字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指名读音节、分析字形、结构、组词说句等)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真快啊!生字宝宝可高兴啦!让我们来分小组读,再熟悉熟

悉它们吧!(分组读词语)4.带拼音读,生领读。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和生字宝宝全都相互认识了。哪个自信的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再读一读这些生字词,让我们最后记一遍呢。4.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读)

三、指导朗读,初步体会。

师:现在大家成好朋友了,于是它们就邀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呢,走吧。(课件展示五句谚语。)可以把你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听吗?可别读错了哟!(同桌、前后桌、小组、全班读,其中穿插对团结合作道理的理解、体会)

1、我们能读正确通顺。

读正确了。可是一个人读感觉力量怎么样啊?(小)怎样可以让力量变大呢? 请前后桌一起读。现在感觉力量如何?(变大了)那如果你们整组读,力量就会(更大了)。用你亲身的读书经历大声告诉大家,你体会到了:(看板书)人多、心齐、无难事,团结起来力量大!

2、我们能读流利。

你也带领大家试试吧!你们组读得流利了。告诉大家,你们也体会到了:(看板书)人多、心齐、无难事,团结起来力量大!

3、我们能读好。

你们一个组比一个组读得更好了!三组,别让我们失望哦!同样地告诉大家,你们也体会到了:(看板书)人多、心齐、无难事,团结起来力量大!

4、我们能熟读成诵。

每组读了3遍,3个组共读了9遍。现在相信你们都能够(熟读成诵了)

来,全班一起试试!

四、理解感悟,细细体会

1、体会谚语含义。

师:团结合作的力量真大!小朋友们的背书声多洪亮啊。通过刚才不同形式的朗读,相信小朋友们对这几句谚语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谚语,向你的同桌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好吗?

2、学生自由谈体会,教师补充交流。我赞成大家的理解!看!这是

⑴教师为学生出示512抗震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谚语“人心齐,泰山移”的含义。

⑵教师为学生出示柴多火烧得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谚语“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的含义。

⑶“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教师请同学到前面来做实验:请一位女同学来折一根筷子,请班级最高最壮的男生来折一把筷子,看看结果。让学生从眼前的情景中明白道理: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容易”的反义词是“困难”。

⑷教师给学生出示植树造林防止沙尘的画面,帮学生理解谚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的含义。

⑸师:春天是怎样的景象?(百花盛开),出示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含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花独放”的反义词是“百花齐放”。

3、联系生活实例,体会含义。(卫生、出黑板报、提水、抬物品、读书、交作业等等。)师:同学们的小嘴真厉害!说得真好!那你能不能想想在我们的学习或是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说明了这些道理。生自由发言。

4、师生合作读。小朋友们真会学习,不但说出了对文中谚语的理解,还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不由自主地想和你们合作读一次课文,体会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我读谚语的前半句,你们读谚语的后半句吧!

五、课外拓展(谚语发布会)

人多、心齐就是好,难不倒我们聪明好学的小朋友!你看,不一会功夫,我们就把课文学习完了。那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了呢?不错,我们来开个谚语发布会。请拿出大家课前搜集的谚语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正确地读出来,并给我们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六、教师小结

1、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谚语,不愧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

上一篇:公共关系策划概述下一篇:土建施工合同do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