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

2024-06-21

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通用4篇)

篇1: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

玉溪市中医医院 云南中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 姓 名 科 室 评估时间 年 龄 学 历 职 称 已授权等级 2010.04.18 评估期限 2008.05-2010.04 该医生专业知识(全面、较全面、一般),疾病诊断准确率(高、较高、一般),手术操作(熟练、较熟练、科室能力评估意见 一般),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规范完善、较规范完善、一般),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有、无),评价期限内(具备、一般具备、不具备)正授权级别的手术诊疗能力,经科室讨论决定(同意、不同意)再授权。主任签名: 2010年04月15日 医务科意见 主任签名: 2010年04月15日 学术委员会 主任签名(签章): 意 见 2010年04月18日

篇2: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实施麻醉操作权限化管理,是确保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是麻醉分级管理的最终目的。依据我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的规定,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

1.麻醉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两复评一次。2.评价标准:

(1)高年资、副高及正高级别麻醉医师,无违反操作常规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估合格,授予同级别手术权限;

(2)高年资、副高及正高级别麻醉医师授权疼痛门诊及疼痛患者诊治;

(3)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低年资、高年资、副高级别麻醉医师,对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估合格,可授予同级别麻醉手术权限。预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 80%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麻醉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 项麻醉的准入资格者;

(2)在参与高一级别麻醉中,依次从辅麻到主麻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麻醉 5 例者;

(3)承担本级别麻醉时间满两;

(4)承担本级别麻醉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限:

(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二、工作程序

1.科主任组织麻醉医师资格准入检查考核组领导组员成员,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各级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对低年资、副高以下级别医师的医师资格进行审核、讨论,确定其下一的分级及麻醉范围;

2.低年资、副高以下级别医师,每需填写我院麻醉科医师资格准入申请,交本科室主任;

3.科主任组织麻醉医师资格准入检查考核组领导组员成员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签字生效,交医务科;

4.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5.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线的医师,科主任组织麻

醉医师资格准入检查考核组领导组员成员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医务科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6.学术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签批;

7.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8.医务科备案。

三、监督管理

(一)医务科履行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篇3:医师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从医学发达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角度来看,医院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医院技术发展,创新型人才是载体,其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目前,对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建立适应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合理的、实用性强的评价指标,以此来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打造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医院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对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定义如下: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各类医学人才有效利用和优化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包括设备、场地、经费等有形资源和创新文化、创新机制等无形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各种科技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奖励等直接成果和成果转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无形成果)的综合能力。

1 研究方法

参考江西省医学重点人才评价标准测评体系,立足于从医师工作经历、教育水平、技术背景、专业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获取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数据,借助每个指标若干等级权重与量化分值的数据,对被评价个体进行主因素分析,对被评价群体进行聚类分析,使测评指标具有动态性,以此反映不同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人才的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1.1 文献分析法

查阅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相关刊物近十年的文献资料,翻阅有关管理学及人才学方面的书籍,并从各医疗单位人才资源的引进、重组、利用中收集资料并吸取经验。

1.2 专家咨询法

本研究通过与专家之间直接信息交流,充分发挥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对评价指标及时修正,增强了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选择省内多家单位从事医院管理、科研管理和临床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专家作为本研究咨询的专家,运用Delphi法初步确定医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3 层次分析法

通过指标间的两两比较,分别构造出数值判断矩阵。选用层次分析软件,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和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并计算CB值,提供一致性检验的判断。当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小于0.1时,评价指标权重值可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即可完成。为保证不同被评价对象之间各指标值的可比性,一些指标值采取了当量化的算法。

1.4 统计学分析法

运用EXCEL、SPSS10和SAS等软件对各轮专家咨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均数、变异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指标进行筛选;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对专家权威性、代表性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通过来自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和重点高等医学院校从事医院管理、科研管理、临床的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对各级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后,最终完成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框架构建。该框架包括专业教育背景、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部分二级指标又细分为三级指标。根据专家咨询结果,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对各指标水平提出了当量值,确定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一)。

依据表一将指标分解成各具体项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值,采用综合评分法,然后将各分级指数×相应权重,逐层相加最后求和,利用累积分数进行评估分析。

3 讨论

医院应坚持以评价为手段,以业绩考核为方向,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形成以评价促进创新的机制,有利于医院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医学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可持续性状况。本研究医师创新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是经过专家咨询法和查询文献数据分析而成,经检验其信度较高。总体来说,关于医师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学者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目前仍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医师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医院科技人才考核的手段,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以及人才选拔培养的依据,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结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进一步优化指标、修正权重和当量值等,使评价指标体系更符合各个具体医疗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羡欠,周燕玲,龚震宇.医师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及管理系统设计——以江西省某三甲医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2(,05):33-35.

[2]何含兵,罗长坤,孙兆林,等.医院科技创新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4):287-289.

[3]刘玉秀,王与荣,杨宝林,等.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科研平台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8(,04):39-40.

[4]陈雷,刘玉秀,杨宝林,等.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06):915-917.

[5]马小莉,牛育华,蔺小林,等.高等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系统设计——基于Web的数据库管理系统[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171-174.

篇4:手术科室医师定期能力评价表

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 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 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实施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院公示,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好提升临床用血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用血合理、安全、有效。

1.检查人员:由江油市人民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

2.检查方法:每月检查,抽取当月所有输血病历。

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2)输血前是否有输血前免疫学检查;

(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上一篇:关于学生期末鉴定评语参考句子(通用90句)下一篇:完整的机器人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