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会教育热点

2024-07-03

2024两会教育热点(精选6篇)

篇1:2024两会教育热点

■ 声音一:高考改革

俞敏洪:支持高考英语降分 不影响培训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3日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前对记者表示,自己支持高考英语降分,降分不会对新东方培训市场构成威胁。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高考应改成国考+校考

李光宇认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也要看到,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这个4%的目标,而我国直到2012年才实现这一目标,整整推迟了12年,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上实际已经欠了很多债。

■ 声音二:去行政化

教育部长回应教育部大学说法:正起草去行政化文件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部长通道”回应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狠批教育行政化问题时,称中央正在起草文件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人大代表刘占芳: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提升教育质量?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提出3条建议:延迟毕业生双选会时间、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 声音三:性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防性侵”教育应纳入中小学课程

近年来,一则则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的新闻见于报端,在令不少家长直冒冷汗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讨论。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其实,如何防性侵,也是一堂课。

两会代表委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防性侵教育尚止步不前

在201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保护孩子”的呼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副主委汤素兰在她今年的提案中写到。

■ 声音四:高校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教育部门出台反贪污浪费细则

“针对教育系统中的腐败现象,我呼吁教育部门出台一个类似中央制定的各级党政机关杜绝贪污腐败浪费的实施细则――教育部门反贪污反浪费细则。”

政协委员:治理高校腐败应建立公权人员廉政档案

“自主招生、科研经费和基础建设是高校腐败重灾区。”郭大成说,自主招生这一块,弹性很大,去年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也出了腐败案。

■ 声音五:义务教育

政协委员:应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来自重庆市的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适时修改《义务教育法》,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义务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 声音六:大学生就业

曹德旺谈大学生就业难:不去北上广 照做人上人

如何化解就业难?记者请教的是初一就辍学、但后来成为中国首善的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对于这个社会难题,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觉得很好化解。

女代表谈女大学生就业:重塑男女平等新观念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海龙集团董事长徐晓4日表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需要社会重塑男女性别平等新观念,消除企业重男轻女的用人观。

■ 声音七:教育公平

王路委员建议:用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公平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王路十分关注如何促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让基础教育更公平

李景虹委员对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时,他提交了“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 声音八: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职业教育需经济实体支持

中国人说到技能时都说是雕虫小技,这就是不重视技能教育。经济实体部门一定要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办法。

吕新华:建议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

全国政协调研组对近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等建议。

■ 声音九:教育经费

专访杜玉波: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董雅娟代表: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今年两会,我的建议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再就是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母牛养殖的补贴政策。”董雅娟说。

■ 声音十:雾霾天上课

黄玉斌委员:雾霾天学生体育课怎么上值得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玉斌2日接受采访时对学生在雾霾环境中如何上体育课给予关注,他认为这是值得探讨、非常重要、必须面对的问题。两会微谈:雾霾下学校停不停课?

近日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再次被重度雾霾笼罩,北大附中顶住市教委复课压力给学生放“雾霾假”,网民热议雾霾天工作应该发放“雾霾补贴”。

篇2:2024两会教育热点

提案(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教育的话题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教育的话题提案(一)》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未来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许祎雯)连日来,各省份陆续召开两会。教育问题一直是市民们关心的大事,更是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基础教育改革、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不足等教育问题,又成今年热点话题。那些身处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今年都在关注什么?两会之后,对

于教育的未来,他们又有哪些期盼和规划?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怎么说。大量随迁子女入城,原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四川省人大代表、蓬溪县下河街小学校长刘红梅女士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优质教育的打造、教育资源之间的平衡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对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如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特别关注。刘红梅表示: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主要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不平衡、校级之间教育的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虽然多年来,范文写作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下,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留守儿童流动性大,学校容量不足,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随迁子女数量的增加。反过来对比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村校舍大量空置、城市校舍严重不足,必然会出现一

些城市学校大班额、超负荷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最严重的学龄教育阶段,主要存在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 为此,刘红梅建议: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让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加大对教育发展方面的投入,新建改扩建城镇公办小学,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难”问题,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条件;增加民办小学,补充公办小学的不足;根据学生人数变化,对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学生生源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师编制,减轻教师负担,保证优质教育,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来源:四川新闻网)关注西宁两会:开发区学校少孩子上学该咋办

来自西宁的赵先生说,家住东川工业园区,孩子虽然还小,但他已经开始发愁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了。因为他家附近没有小学,最近的也要到澄川小学、十里铺小学、八一路小学等。

就此问题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负责人

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十里铺小学已有回迁方案和初步规划,按规划在原十里铺小学南侧划出亩地,用于建设新的十里铺完全小学,热门思想汇报计划投入亿元,学校设计每个年级6个班,共36个教学班,每个班约45人,可容纳1620人。目前,正在做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2016年5月工程动工,预计到2016年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也就是说,十里

篇3:2024两会教育热点

3月11日,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等做客人民网《两会e客厅》栏目,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杜占元表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是对教育信息化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杜占元认为, 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信息化, 就是结合中国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 不断地探索。首先是要探索, 信息化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 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教育和技术发展的实际, 不断探索, 这是创新的第一个含义。同时, 要不断地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个关键。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应用, 它是一个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另一个方面, 在融合的过程中,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 来创新育人的方式、教学的模式, 包括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流程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等, 这些方面都是我们需要创新的地方。

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 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比如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在国家提出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 我们要在国家的大战略之中, 更好地协调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在这些领域都可以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来推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服务供给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因为我们教育信息化起步时间也不长,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不管是硬件条件还是应用, 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还有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校与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都需要通过信息化更好地促进和完善。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 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过程精细化, 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包括推行网上办理, 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实现阳光建设、阳光运行,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包括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给予这些公众服务很大的支持、帮助, 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的同时, 提高我们的治理水平。当然信息化还可以帮助推行节能减排, 推动绿色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 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促进。

以开放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 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 加大开放的力度, 更加重视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 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发展。因为信息化有很多共性的东西,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促进自身发展, 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召开, 实际上为我们的学生、青年朋友们, 搭建一个更好的国际交流的平台, 增强跨文化的交流沟通能力, 这是信息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今后未来的青年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到不同文明的传承、创新, 推动文明之间深度合作, 也是为世界文明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共享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 首先要打破信息壁垒、信息孤岛, 消除信息鸿沟, 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功能, 扩大共享的覆盖面。这也是为教育的均衡发展, 包括对教育扶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比如大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同步课堂, 我们的教学点、开放大学还有网络学习空间, 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把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到边远的贫困地区, 让边远地区在信息时代能够尽可能地、适当地加快发展步伐, 促进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也使得教育资源、现代文明成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惠及普通的民众。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信息化教育关键在于重组与再造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做客人民网《两会e客厅》栏目时表示,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进程。到“十三五”期间, 教育信息化应从应用阶段走入融合阶段、变革阶段。

杨宗凯提出,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 “化”就是两个词——重组与再造。对教育的流程要进行再造, 对教育的体制要进行重组, 也就是要进行变革, 这样才能“化进去”。

借助教育信息化, 关键是要助力解决中国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杨宗凯认为, 第一个方面就是教育的均衡问题。在“十三五”期间, 我们要更注重高位均衡, 不仅仅要开齐课, 更要开好课,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 包括人工智能技术, 来服务于教育的精准扶贫。杨宗凯建议, 教育均衡方面, 希望国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能够提出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项工程, 来满足高位均衡, 促进教育公平的解决。

第二个方面, 杨宗凯认为是教育创新问题。21世纪新经济需要新的创新人才, 创新的人才就需要创新的教育, 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创新, 提高教育质量。杨宗凯觉得创新有这几个方面的创新, 才称为融合。首先就是环境创新, 要对教育进行环境的创新, 把传统教师变为智慧教师, 要变成智慧教员, 让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标准化教学。其次是内容创新。在内容的设计上, 要设计出特别符合信息时代认知规律的内容, 包括它的认知规律、传输规律还有接收规律, 我们要设计出来这样的内容。再次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流程再造, 要培育出来很多新的教育方法, 着重培养孩子们的4C能力, 以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样的一些能力为重点。最后, 是教师的职业发展创新, 关键还是人。现在的教师要发生非常大的转换, 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未来的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学者、资源的开发者, 是教育本身创新的研究者, 而且自身不仅仅是老师, 还是终身教育者, 教师的身份要进行转换。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改革也要在供给侧发力

“2014年, 中国留学生境外消费接近2000亿元。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 在美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增长了23.5%, 接受高中教育的增长了50%, 留学低龄化趋势日趋显著。”我国高端教育需求外溢严重的现象, 让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到了教育领域存在的群众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脱节。

今年全国两会上, 民进中央将提交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缺乏有效供给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 使得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颇为紧迫。”朱永新坦言,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 也是教育领域的事。

2014年, 我国中职教育招生比例低于44%。很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 一部分学校已无法运转, 大量资源闲置。与此同时, 我国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 却不能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中职学校招生难, 又无法吸引有学习需求的农民工走进校门, 原因在于当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效果不佳, 用人单位和农民工都缺乏积极性。”朱永新说。

“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加强和改进的余地, 有优化教育供给的必要性。”朱永新说, 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 应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改变单一结构供给, 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 从而为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朱永新建议, 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一是消除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门槛”, 放宽对民办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硬件的限制, 进一步保护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二是提升民办学校和教育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鼓励其成为选择性教育的主要提供方。三是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产业, 培育教育市场新热点。四是以“双创”为契机, 鼓励教育创业投资, 促进创业创新型教育企业快速成长。在确保教育公益性属性前提下, 允许各类资金投入教育领域, 探索混合所有制, 促进市场更有效配置资源。

针对当前主流的全日制学制、学术型教育与“打工族”需求无法对接的现状, 朱永新建议, 应创新职业教育提供方式, 可以由职业院校在各个工业园区等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 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

朱永新还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与监督责任, 突破部门局限, 建立覆盖全社会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网络;坚持放管结合, 简化教育行业审批流程,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用改革促进教育供给结构优化, 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朱永新说。

“创客教育”建议上了全国两会

由浙江省温州市电教馆副馆长周承露撰写的关于青少年创客教育的调研报告被致公党中央采用, 作为集体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会议。

根据致公党中央在2016年媒体通气会上的介绍, 今年致公党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34件提案及3篇大会发言。在人民政协网公布的34件提案当中, 《关于关注青少年创客教育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是第25个提案。

周承露介绍, 她是致公党党员, 每年他们都会针对一些课题进行调研, 有关青少年创客教育的这个调研报告是从2015年3、4月份开始确定选题。周承露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去调研, 2015年9月报告出炉, 提交致公党市委会。在调研报告当中, 周承露以温州创客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例, 总结了一些经验, 也指出了当前学校创客教育发展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学校发展参差不齐、创客课程相对单一、创客教师严重缺乏、活动作品创意不足等。她提出了8条建议, 其中包括由政府牵头, 对创客教育加大政策、资金层面的引导和扶持;设立创客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设备及空间由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建立教师培养机制, 制定全市创客教师培训计划, 用3至5年时间, 使全市每所学校都有1至2名教师参加创客指导师培训等。

学校发展创客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周承露举了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在家里想把鸡蛋孵出小鸡, 但是没成功。后来他就找同学们一起做一个孵小鸡的仪器。等这个仪器做出来之后, 他们会考虑“能不能把这个仪器做得更美观一点”等问题。

“创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合科的, 也是混龄的。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因此共同合作创新。”周承露说, “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 可以‘柔软地改变教育’!”

科大讯飞刘庆峰两会建议:建立国家教育大数据

“由教育部牵头, 会同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共同推动建立国家教育大数据, 并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建议尽快由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力的企业和国内顶尖教育科研机构率先进行教育大数据建设。”这是科大讯飞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今年两会对教育所做建议的最主要部分。

谈及提交这一建议的原因, 刘庆峰表示, 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硬件基础已经具备。而要真正让它们发挥作用, 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必须要有大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和支撑。对于国家层面的教育大数据, 刘庆峰认为要点有三个:

1.建立统一标准的教育大数据。建立大数据的标准, 使得各省、各校、各个学生之间数据可以交换, 可以汇聚;各个老师的优质课程, 可以进行传播。让每天都在产生的教育数据得以储存, 用作对未来的分析。

2.将大数据向全行业开放。建立大数据之后, 应该将其用合理的方式开放给全行业。让平台的建设者、学习资源的上传者获得分成, 鼓励所有人为教育大数据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做出贡献。

3.建立监控管理体系。对于教育大数据, 应当建立账号认证及评价体系, 只允许优质内容进入。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教育扶贫, 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 难点在精准施策。目前, 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仍然薄弱, 城镇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现象并存, 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严重缺乏。

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 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 无网络;有网络, 无资源;有资源, 无师资。此外, 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等现实问题客观存在。

针对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 建议落实国家扶贫攻坚战略部署, 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点”作用, 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 实现信息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中的“软件”问题。

一是跨界协同,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政府、中小学、高校、企业通力合作, 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 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用“互联网+”思维, 推动城乡教育组织变革,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 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困境, 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

二是持续发展, 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实施国家、省、县三级“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 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 有效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 达到“课课有资源, 人人用资源”。

三是牵手共进, 大力推进“三个牵手”计划。发挥“互联网+”优势, 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 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 互助互学, 增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 丰富农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施“城乡教师牵手”计划,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微信等, 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 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 应做到互联互通, 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加大财政投入, 提供经费保障;完善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生使用效率、设施维护情况、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建构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 出台教育信息化评估细则, 用以指导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推进。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建立全方位后台监测系统和高效督导评价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教育方面的投入永远不会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哪方面投入都有可能是浪费的, 但教育方面的投入永远不会浪费。他认为目前解决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最为迫切, 这也见于他的提案中。他在《关于落实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建议》中, 除了提议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 合理设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标准, 以及加快全国高考统考统招进程, 允许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外, 还提出规范学籍管理, 对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各类流动学生的学籍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将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与全国电子户籍管理系统联网互通, 为中央教育经费划拨、地方教育资源配置、高考招生比例分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篇4:两会创业教育热点观察

在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两会代表分别就国家在教育层面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畅所欲言。在众多提案中,高校应该获得创业经费,国家应该鼓励社会办学,以及高校需要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等观点深入人心。

高校应获得创业经费

2015两会期间,众多代表提交了有关创业就业的教育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指出,由于多部门管理和支出结构固化,目前国家每年400多亿元的就业经费中,并无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创业。他建议从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直接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他在提案中写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但由于多部门管理和支出结构固化,目前国家每年400多亿元的就业经费中,并无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创业。从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直接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第一,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压力巨大。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新增劳动人口1600万,而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劳动人口的45%以上。

第二,从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数据看,7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由高校承担。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岗位。据了解,许多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每年花费数百万元经费,这些经费多从有限的自筹经费(学费等)中划拨,急需国家大就业经费予以支持。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少资金支持。调查显示,创业大学生的启动资金在1万以下的占59%,2/3的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和个人存款,77.7%的创业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据国家工商总局与教育部数据比对,2014年大学生创业者47.8万人,比2013年增加11.9万人,增长33.3%,高出青年创业者增长率17.9个百分点,大学生创业者增速远高于同龄其他人群,急需国家给予资金扶持。

第四,国务院文件精神尚未落实,高校就业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就业创业工作提升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钟秉林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国家大就业经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在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单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支出条目,切实保障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社会办学是一个主要方向

在民建中央举行的“中小企业与创业就业座谈会”上,来自民建中央、政府以及企业代表参与了关于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在会上表示,社会办学将成为一个方向。

据了解,在国外创业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久已经得到了深入的关注和实践。例如美国是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国家,至今已经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每年有20%-30%的应届毕业生能够独立创业;印度也在199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为相关就业就会的创造者。

2009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2010年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其中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模不对板的情况非常多,造成大量学生就业难。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国登机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已经超过900万,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人数可能会继续增加。

一边是失业,一边却是企业的“用工荒”,李兰对此指出,目前中国企业调查系统2008年针对592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企业难以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才,2009年调查显示,46.2%的企业家认为“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要解决就业压力和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应当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我们社会办学,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一些优秀企业办学、办职业学院、办大学,我觉得将是一个方向。”李兰说。

她进一步指出,“社会大学”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责任,中国的“创业教育”更应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力发展。“职业这部分的培训和教育在中国,我觉得目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跟他们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李兰说。

高校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

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她指出,造成当前大学生创业不振局面有许多原因。首先,创业教育普遍滞后。创业教育引入高校的时间较短。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创业实习场地,缺乏创业教师指导,造成大学生创业意愿薄弱、能力较低。一份针对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在10分制的评分中仅获2.96分,在所有考察项中得分最低。其次,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政府部门主要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排行公布,但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没有实行相应力度的指导监督。政府就业部门、金融部门和税收机构近些年来陆续推出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限制条件过多,申办程序复杂,优惠门槛偏高,最终获得政策扶持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多。最后,创业环境亟待优化。尊重创业精神、鼓励敢想敢干、宽容创业失败的社会创业文化尚未形成。坦率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事业,他们有梦想无资金,有勇气无经验,有知识无能力,走过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能够登上成功之巅者毕竟是少数。但大学生创业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建设创业型社会也需要他们积极参与。

nlc202309051342

为此,她有几个建议:第一,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第二,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第三,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对在读学生的创业帮助

就在读学生实施创业方案来看,有几位委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提出,国家硕博人才应通过创业带领其他人就业。目前,比较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实际上基层缺少很多大学生。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创业的第一线去。国家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应该能够通过创业带领其他人就业。大学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提议,大学可通过不同课程设置、考核方式调整 实现大学生“在读创业”。

建议大学可以在现已倡导的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

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大学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初创期“资金难”的问题;要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商品和服务时,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相当的情况下,适当向大学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初创期“销售难”的问题。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型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应该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建议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目前,创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贷款难,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缺乏寻求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的有效渠道;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学生创业基金”缺位。当前,国家层面没有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全国省级专项资金仅8.8亿元,尚有6个省份未设立。

显然,创业教育,是当下中国亟须补上的一课。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当也必须花些力气在创业教育上。政府强大的组织力与引导力,是避免社会创业走向盲目的关键。除此之外,媒体、舆论的引导,也自然不可或缺。

篇5:盘点2012两会热点教育话题

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正在迈向纵深,许多问题盘根错结。比如教育公平,如何弥补短板?如何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问题?资源配置如何更好地向薄弱地方和弱势群体倾斜?比如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整体又如何协调发展?比如教育改革,如何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1.公平,如何弥补短板?

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教育经费的使用要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率。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刘基代表

给予西部高校更多支持

“投入不足”、“债台高筑”、“人才流失”,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三大瓶颈。建议国家给予西部地区高校更多倾斜。出台诸如“走一补一”的补偿政策,让西部高校用补偿资金重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高化解地方高校债务的奖补资金标准;将西部高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所需资金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葛剑雄委员

义务教育还需完善

政府应针对各地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如师资、校舍、教学设施、膳食、交通等,制定、完善最低标准,并要求限期达标。对留守儿童、孤儿、弃儿、流浪儿,当地政府要保证他们能够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或个人生活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充足的生活补贴。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委员

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幸福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建立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学校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及时发现和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孙鹤娟代表

优化投入结构

扩大教育投入范围,同等关注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类教育。中央财政要更好地运用“均衡性转移支付工具”,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中西部的教育,支持农业大省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投入结构。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陈联群代表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很高,办学成本比普通大学高很多。目前高职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均经费。

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委员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建议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重大专项。在优势特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学位点及博士招生指标分配、生均经费拨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焱委员

保障公办幼儿园的运行开支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虽然将拿出500亿元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重点是支持中西部、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公办幼儿园建起来了以后怎么办”方面考虑还不多。如何有效保障公办幼儿园经费的来源和投入,关系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尽早规划。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游吟歌代表

大学生就业应设专项经费

国家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一般高校毕业生没办法直接使用。高校承担了毕业生就业的繁重责任,但因为财政投入渠道不畅,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困难。建议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直接下拨到高校,用于大学生就业。

2.质量,如何提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共进。当各类、各级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时候,才会出现我们期望的高质量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代表

扶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要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从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以及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扶持、引导和规范。政府要“搭台”构建校企合作的公共网络信息平台,顺畅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共赢。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

毛杰代表

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教育均衡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也要谨防误区,均衡化不是千校一面,应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关注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但也要承认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正确理解“有教无类”,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同时,建议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关爱和代表

高校要注重道德教育

高校的道德教育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即高校对道德建设认识要到位,立意要高,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所谓“立地”,即要求师生积小善成大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实事求是地为道德建设目标定位,选择小切入点,从小处着手,注重实效。

民进吉林省副主委

秦和委员

对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

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关键是围绕保障和促进教育的公益性,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改善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使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各自定位上健康发展、充分发展。特别呼吁,将非营利性民办高

校教师纳入事业编制人员统一管理。建立和落实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制度,设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民盟中央副主席

徐辉委员

民办学校应重视提高质量

民办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许多民办学校仍然以扩张规模求发展,对内涵质量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民办学校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衡量其办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率,因而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务科副科长

李小燕代表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我们的经验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学规律,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招生,教师走千山万水,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加强了和家长的沟通,更多地理解了学生,也体会到招生中的一些难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感受教师的责任、努力和爱心,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教学效果也容易上去。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黄河委员

真心关爱高校青年教师

对于高校来说,教育是否能够持续良好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让青年教师在生活上确实感到政府与社会的真心关爱,他们才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专心致志地投入科研教学工作中。

3.改革,应遵循怎样的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都有其各自特点。尊重规律,合理规划,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委员

取消硕士生专业课统考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标准和选拔方式,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而部分硕士生专业课仍然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建议取消部分硕士生专业课全国统考,将更多的人才选拔权和质量建设权下放给高校。九三学社中央

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公开

2010年9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规定高校信息应对社会公众公开。虽然高校按照《办法》要求设立了相关机构,也制定了一些制度规范,但缺少实质性的行动。建议:要着重针对财务信息公开问题,督促高校首先必须做到在教代会上翔实公开,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开,使之处于教职工和社会监督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细化的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评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

民盟重庆市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代表

改革考评机制是“减负”根本

无论是地方政府考核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升学率,而学校考核教师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成绩。这样会出现表面上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暗地里却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的怪象。因此,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给学生“减负”的根本之策。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

黄藤代表

鼓励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民办教育领域,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民办教育的发展力度,要改变现有的政策导向,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民办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多样化的直接反映。现有政策中还存在这样的导向:一个是引导民办教育公有化,另一个是限制投资民办教育的回报,这样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代表

做到敢评估、真评估

教育部应加大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的工作力度,要做到敢评估、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现有评估办法不够合理、各类社会高校排名层出不穷、高校搞“学术GDP”等问题,使高校教育返璞归真。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代表

要让大学生安心到基层去

国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一是要制定上岗的最低工资标准,使大学生能够安心去基层。二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要有一定比例面向大学毕业生。三是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给予进修学习或异地交流的机会,在报考研究生时给予一定的加分。农工党中央

公开遴选方式选聘大学校长

改革目前的校长产生方式、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对加快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建议,应通过真正的公开遴选方式来选聘大学校长,让师生代表参加整个遴选过程,真正体现大学师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竞聘演讲和遴选答辩等过程,更加明确大学发展路线,有利于选择更合适的领头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

梁丽萍委员

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创新重任

大学应当更加坚定不移地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建议教育部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等学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从而推动高等学校主动积极地服务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进中央副主席

蔡达峰委员

加强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议教育部门从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立基本要求和目标。目前,中国历史和地理、宪法法律、文学艺术等教育还较单薄。建议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探索行为养成、道德理解、思想探究等适合不同阶段的公民素质培养方式。

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

黄震委员

实行真正意义的申请入学制

建议进一步明确将高校招生分为两个模式:自主招生录取和统一高考录取。授予试点和试验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实行真正意义的申请入学制。进一步扩大试点和试验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让更多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卢凌代表

健全大学生村官相关机制

篇6:2024两会教育热点

2月下旬,随着因疫情延期召开的天津市两会闭幕,2022年全国31个省份两会全部闭幕。与往年一样,“教育”依然是各省级两会上广受代表委员关注的民生议题。

截至2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共监测到366012条与2022年地方两会教育议题相关的网络文章。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托管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25个方面,涵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些教育热点如何解读?地方两会代表委员有何见解?各省级政府将如何精准施策?

重难点:

“双减”最是牵动人心

要问今年地方两会哪个教育话题最热,首次进入地方两会舆论场的“双减”,热度呈“断层式”领先,高居榜首。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地方两会期间有28777条关于“双减”的网络文章,在热度榜上遥遥领先,家庭教育(10445条)、学校托管服务(9955条)位列第二、第三,还有“五育”并举(4213条)、协同育人(3006条)、教育评价改革(2406条)等。

“双减”政策实施已半年有余,截至目前,线下培训机构已压减92.14%,线上培训机构已压减87.07%,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双减”,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减压减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地方两会上引起热烈讨论。

“双减”后如何解决学生课内“吃不饱”“吃不好”问题?河北省政协委

员、邯郸市广平县第二中学校长冷继英介绍了学校的尝试:学校兜底,每周进行学情分析,组织优秀教师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教师们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减负后,教师负担加重怎么办?天津市人大代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建议,构建市级课后服务智慧平台,减轻教师统计学生申报、变更等压力,同时探索弹性工作机制,探索将课后服务的收费用于保障班主任弹性工作机制的实施路径。

谈及学生对课后辅导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校长陈一璐认为,很多培训机构转型,富余出不少专业能力较强的辅导教师,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引导这部分教师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中来,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至于课后托管服务,山东省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一小教师杨竹贵呼吁,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实行课程化运作。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志愿者、高校优秀大学生、“五老”人员、文体工作者、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艺人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托管服务。

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家庭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徽省台盟的政协委员集体提交《关于“双减”带来的现象及思考的提案》,提出要让家庭教育尽快成为校园外教育的第二阵地。安徽省政协委员苏文芳说:“要努力激发孩子爱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充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提升在校的学习效率。”

与减轻课业负担相对应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和育人方式改革,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重庆、湖南、新疆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关于“五育”并举的建议也很多。民进广东省委员会提交《关于以“双减”推动“双增”

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音体美教育的提案》,其中写道,广东中小学音体美教育存在师资配备普遍不齐不强、器材设施场地保障不足、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和艺术教育有落入应试教育的趋势等问题,亟待解决。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正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

记者梳理发现,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双减”工作,并将持续推进、巩固“双减”成果等列为2022年工作重点。其中,上海提出,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山东计划加强家校共育,巩固“双减”成果,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福建提出持续加大“双减”政策落实力度,总结推广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教学质量的经验。

新方向:教育综合改革在路上

“双减”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对热点,其他教育话题在地方两会期间也有充分的讨论,这当中很多是探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未来方向。例如,职业教育方面,产教融合(8329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719条)备受关注;高等教育方面,“双一流”建设(7119条)热度最高。此外,教育信息化、中高考综合改革等话题也获得较高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职教“双高”计划的开展,职业教育热度不断走高。地方两会期间,海南省人大代表、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教师黄宇倩建议,针对部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

力较弱等问题,要畅通职业教育发展渠道,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贵州省人大代表、安顺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敏建议,开办职业本科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抓住专业特色优势,倾力与对口行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天津市人大代表、武清区职教中心实训科科长罗洋建议,在产教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职教热也体现在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精准施策。例如,内蒙古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推动部区共建“技能内蒙古”,对接重点产业和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西提出,将加快建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19所职业教育“双高”学校,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拓宽职校毕业生职业上升渠道。浙江则明确,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2月中旬,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湖北、吉林、四川、河北等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有针对性地加强、支持“双一流”建设。例如,河南提出“量身定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辽宁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分类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山西提出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率先发展。

此外,中高考改革事关千家万户,讨论度也较高。如江西省政协委员、九江一中副校长周明学认为,“新高考”的配套不是基层学校能独立完成的,需要财政、人社、编办、发改等相关部门动起来,支持高考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他还建议省里发布“新高考”选科指南,帮助学生和家长研判。

老热点:常年上榜始终值得关注

还有一些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情况不断在发展变化、始终值得关注的教育话题,也在今年的地方两会教育热度榜上。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7491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6989条)、学生心理健康(7209条)、教师队伍建设(6674条)、乡村教育(6633条)、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4493条)、普惠性学前教育(4260条),等等。在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2022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回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曾是2021年地方两会热度第一的教育话题,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又创新高,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建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充实就业辅导队伍,帮助应届生对个人能力进行评估,在应届生入职后1—3年进行跟踪辅导,持续指导帮助。四川省人大代表、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刘旭晴呼吁,建立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发布机制,逐步建立就业对教育的反馈机制,推动高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计划。谈及新职业、新业态带来的灵活就业机会,江苏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爱蓓建议尽早考虑从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完善不同业态的劳动保障。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造成的惨痛后果屡见报端,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兵团第一中学教师马衍波建议,教育部门定期委派督导评估和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融合力度,有效提升青少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

素质。山东省淄博市人大代表、淄博市第四中学校长朱文玉建议,将在校中小学生心理筛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选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专业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危机干预。

上一篇:鲁班奖经验下一篇:转化后进生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