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2024-07-22

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精选9篇)

篇1: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承担着社会信息中心这一责任,收集和对信息的整序是未来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年利用自身优势对馆藏文献数字化,整理网上信息,进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本文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做了初步探讨.

作 者:赵刚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图书馆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4)分类号:G25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

篇2: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基于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IT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目前高校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基于网络环境下,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财务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

作 者:柯萍萍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计划财务处,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电脑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年,卷(期):25(4)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网络 财务信息

篇3: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1.1云环境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推动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的改革。图书馆界要做好迎接云计算的准备。[1]"云时代即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服务的一种模式。其中提供服务的网络被称为"云", 这种网络环境可以被称为"云环境"。云环境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要想在云环境的大浪潮下在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 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赢得更多主动。

1.2"云"的特点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 是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 S (平台即服务) 、Saa S (软件即服务) 等概念混合演进并提升的结果[2]。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当前的"云"体现了一种服务器网络化, 扩展简易、伸缩自如、节点普通化、节点细密的"云"的概念。云的特点如下:

(1) 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 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云环境支持用户在任意地点、使用各种终端获取网络应用资源。所请求的服务来自"云", 而不是其他固定有形的实体。 (3) 高可靠性。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处理、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有效的保障了服务高可靠性, 使用云环境比本地计算机可靠、更有效、更灵活。 (4) 通用性。"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 它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 在"云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 同一个"云"可同时支撑各种不同的应用运行。

2 云环境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的优势

2.1 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IC, 经过特别设计, 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全新服务模式, 将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整合成为协作式学习环境, , 培育用户信息素养, 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无缝服务。

2.2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方向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空间, 它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使用群体的学习研究过程进行全方位支持。包括 (1)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将IC空间的服务理念, 引入到高校图书馆, 形成开放式布局, 成为环境温馨舒适、设施资源齐全、功能集中的信息获取、知识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场所。师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服务充分享有研究、讨论和学习的自由, 形成研究与学习相互协作, 满足科研与教学共同需求。 (2)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开放的动态服务模式, 提供校园外内资源的开放获取。在整个设计规划、建设运行的过程中, 始终遵循服务至上, 以人为本, 空间共享共用的原则。信息共享空间开放性服务模式适应了网络时代用户的信息消费方式--自助消费和无逢消费, 满足了信息时代读者的研究和学习模式--集体研究与团队学习。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 IC提供的服务、技术和资源环境可以因需调整。 (3) 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设计适用性的空间布局, 配置大小适宜的个人空间与群体空间交错分布, 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存。环境优雅的馆舍空间, 静与动区域分隔的设计理念, 从多元化、实用性的角度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2.3 云环境对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作用

(1) IC的诞生跟云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IC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和个性化、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全新模式。"云"的诞生也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同样也对各个传统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基层技术支持作用, 其中包括IC的发展和完善。 (2) 大规模、虚拟化使开放式动态服务模式更加具体完善。开放式动态服务要求整个规划的建设、运行是在根据用户的不断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 做到因需调整, 能够为图书馆的所有用户提供他们所需服务, 满足他们的诉求, 包括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这就要求一个大规模、灵活的运算模式的使用和跟进, 对服务的后台提出了更快、更有效率的要求, 这恰恰是云环境的大规模和虚拟化的基本特点。

3 在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

3.1 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为信息共享服务提供了无限可能

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 也为我们完成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提供多种渠道和应用方式。想像一下, 当你在校园任何角落的时候, 只要用手机连入网络, 就可以直接查询图书馆里的信息资源;可以快速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可以与在线用户共同参与讨论和信息共享;可以快速推送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到资源共享空间里, 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资源, 同时也可以实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资源。

3.2 离开了云环境, 高校图书馆资源与信息共享将不可想象

单单使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的客户端应用, 我们是无法享受那些便捷的、高效的信息服务的, 更不用说当初的个人和纸制资源的服务方式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量级。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 但在"云"的另一端, 由数千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巨大的资源池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

4 云技术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1) 云技术在图书馆信息共享应用中的问题

随着2013年6月5日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爆发, 网络安全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日程,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再完美的程序也会有瑕疵, 再完善的网络环境也会有漏洞, 故网络安全问题也是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2) 云背景下的信息共享服务的建议

建立专业的数据维护团队;及时更新网络安全防护协议, 保证信息共享服务有序、快捷、灵活、完善, 更好的满足和服务广大用户--高校师生、社会个人及团体的更多诉求。

5 结语

信息共享空间在高校图书馆中快速发展, 高校IC服务在实践中不断被摸索和总结, 传统的信息共享模式已经悄然改变, 云技术的出现必定会对其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会更加迅捷、灵活、有效的发展。高校图书馆IC在"以师生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指导下, 通过提供更为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研讨环境, 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 支持师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 更有利的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创造。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对实现图书馆服务向整个校园的辐射与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

摘要:云计算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技术, 它通过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方便的互联网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共同支持, 促进用户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云技术的引进将会使这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建设提供了诸多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云计算,云环境,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唐佳.走在云端的数字图书馆[J].企业技术开发 (下半月) , 2009, 28 (8) .

[2]尉霖.云计算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8) .

篇4: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涵义

网络环境的根本意义就是把分布在各个地点的一些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按照相关的协议互相通信,最终达到软、硬件与相关网络内容资源共享的目的,其基本可分成硬环境以及软环境。高校档案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将其理解成数字化信息库,通过数字化的高校档案资源才可以归类到网络环境下,从而被有效地利用,而且也只有利用一些档案网络应用程序才可以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录入及使用。

从根本上分析,信息资源共享最终是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都可以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而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有很大的差异性,后者在共享的环节会伴随使用者的增加而让人均保有量降低,但是,前者会因其能够没有限度地进行复制而有可共享性,也就是和别人分享后不会减少本身的价值。常规意义上信息资源共享是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在区域、时效以及系统上的分布,让信息资源的构架更为合理,让使用方获得最多的信息资源量。

2 模式的建设

2.1 共享的程序。网络环境下发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序,其实就是怎样在国内相关高校档案系统与档案使用方之间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共享空间,达到相互连接以及多点共享目的。

2.2 能够进行共享的档案资源

2.2.1 按照相关条款及规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基本包括下述几大类:(1)党群类;(2)行政类;(3)学生类;(4)教学类;(5)科研类;(6)基本建设类;(7)仪器设备类;(8)产品生产类;(9)出版物类;(10)外事类等。

2.2.2 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共享的先决条件是数字化格式的高校档案信息以及常规模式。

2.2.3 馆藏档案全部为目录内容库。基本都是按照学校馆藏各档案的实际情况,利用对案卷目录以及内容目录的类型、全宗、档号、名称以及责任人、构建时间、关键词、摘要等相关情况予以标示,构建以原有档案存储状态为单位的一些内容目录库,它的共享功能为利用计算机查找是否存在此类档案内容,再给出档案的相关原件。

2.2.4 一些数字化档案信息专题内容库,从概念上去分析高校所存储的档案,基本都能够构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专题库,不过在共享的实际环节里,由于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实践以及客观条件等问题还有数字化校园网络构架的影响,一般按照学校的基本管理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流向,多层次综合同一阶段高校档案利用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主要现构建起数字化档案的专题库。针对教学档案要归纳到下述几种数据库当中:学生的评分档案库、学籍内容档案库、论文以及各类试题档案库、教案档案库。而科研档案上也要归纳到下述几种数据库中:科研档案库、论文档案库、著作档案库、专利档案库以及学术专题档案库等。在人事档案上:要按照人事内容里所显示出的相关情况,构建人事内容信息库。

2.3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主体与范围

2.3.1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档案数据资源共享是依附于资源优化的,且针对师生与社会的全面使用,利用专项的拟定,达到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以及最大化的使用率。常规档案内容的构建核心一般都是档案形成者以及某一些和档案数据相关的使用方,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内容共享的受众主体可以是组织、部门,同时还针对了各类企业以及个人,一种信息对应多种共享主体,而档案信息共享的主体则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例如校园的学生信息内容,对教务系统而言,需要依附于学籍的管理,而财务系统则要实施收费统计,而就业系统则要实施分配管理。

2.3.2 高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局限性,使各类档案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差异化的共享主体,差异化的共享主体影响着各类的共享资源。针对很多非开放的档案信息内容,按照划分等级而影响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限制。档案的非公开性的等级越高,其共享的局限性就越大,同样其共享主体就越少。而且,档案信息的收集主体也影响共享的局限性。

2.3.3 共享需要的相关范围,一般来说,高校档案信息共享内容是通过很多学校所提供的,按照共享范围划分的情况,共享信息化构建的范围基本整理成下述几点:(1)院校内的共享,共享资源是校园里的一些档案信息内容,共享主体针对本校里的职能系统以及教师等,给出档案信息内容客体为校园档案系统,利用校园中网络去完成,且不针对校园以外进行共享。(2)校际的共享,此共享指的就是在学校网络的根本上,一些学校档案系统进行互联,利用教育网络实施信息传播,从而达到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目的。一些学校的档案系统是其他学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基础,而且还是给出本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的客体。(3)社会共享,其指的是校园档案系统利用公用信息平台,打破时空局限性,针对差异化档案需求者,给出相应档案信息。此共享是校园档案资源共享最高端,其共享主体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政府、单位、档案系统以及档案管理者等。

2.4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选定

2.4.1 全面式控制体系,所谓的全面式控制体系,指的就是一种常规的控制措施,基本以档案信息数据为核心对共享档案资源实施全面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均录入到性能优异的服务器,共享者要利用网络进入服务器去获得需要的档案数据,相关客户间没有沟通功能。此体系的数据集中度强,且数据开发效率高,其缺点为档案信息内容的更新都要依附于服务器端数据库,其硬盘要有非常高的容量,从而去满足用户持续更新以及采集资料的需要,因此成本也随之提升。

2.4.2 依附于档案信息网络共享的网式控制体系,选用P2P(即点对点)的方式,利用系统间的互联去共享档案信息。因为网络里的用户所构成资源节点,因此用户也为对等体,对等体再实施数据传输,因此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还能够给出资源。针对那些跨系统应用的使用方,就无需对数据实施集中以及分析。其缺点为,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其自身资源只有通过主动共享其余用户才能够使用,其余用户没有办法得到实时的共享资源,从而有碍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管理以及使用。

3 实现的相关机制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机制,也就是利用信息内容共享措施以及手段降低其负面因素带来的副作用,达到高校档案信息内容共享模式框架的一个环节,要根据技术的革新,通过专门的构建系统,再利用相互制约去确保资源传递途径的顺畅。此传递其中涵盖了学校系统内部的,同时还涵盖不同学校系统间的,其实质是多层次的,确保繁琐的系统间信息流的顺畅,以此达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3.1 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针对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运行机制的构建以及发展给出一定的保护,只有构建稳定的保障机制,才可以让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更持久且更有效地协调。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运行保障机制基本都集中于规范机制、法律条款机制以及利益制衡机制等。

3.2 激励以及协作机制。深化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共享要通过各个学校的协调努力,也就是要采取协作机制进行控制,同时还要有激励机制的促进。因为很多档案资源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能够自由获得,所以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协议以及合同等,去深化共享的控制力,利用构建协作机制去分出不同高校档案系统的义务及权益。而且构建激励机制,深化沟通,加强了解,第一时间整合信息化构建共享效益,促进学校档案系统参与共享的主动性,因此去延伸共享的品质,为共享模式的顺利运行做好铺垫。

篇5: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整合书目信息的前提

要使书目信息整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三大书目信息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都能认识到整合书目信息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具体而言,出版社必须加强在版编目(CIP)工作的组织及在版编目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CIP数据的编制质量;书店等图书发行部门要加强征订书目的组织工作,提高书目数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责任心,以保证所给出的出版物分类号、主题词(或关键词)的质量;图书馆与情报部门应提高对书目信息整合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对出版社、图书发行机构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CIP及征订书目数据的质量,同时需要改变自身对CIP数据及征订书目数据的不信任态度,制订直接采用CIP数据及征订书目数据的措施,为整合书目信息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

3.2 以出版社在版编目为基础整合我国书目信息

抓源头、带全面是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主导思想。由于出版物书目信息的源在出版社,所以,建议以出版社在版编目数据(CIP)作为三种不同书目信息格式整合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应在国家在版编目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在版编目的补充规定,对在版编目数据项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CIP数据成为一种能满足各方面书目信息应用要求的书目信息数据。为此,建议由国家信息服务主管部门发布对整合后书目信息格式的具体要求,由国家信息与文献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出面组织协调,成立由国家重点(权威)出版社在版编目编制人员、书店及出版社征订书目信息组织人员以及图书馆和情报部门编目部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中国书目信息格式整合工作小组”。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献书目信息交换标准(参照有关的国际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业务特点与要求,制定出符合书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的新的书目信息著录格式。出版社在版编目人员只要严格遵照新的书目信息格式组织CIP数据,经国家版权部门审核通过,就可以传递给书店、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部门直接加以使用。

3.3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书目信息的整合

为了满足书店征订目录与图书馆藏书目录多方面的要求,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出版社、批发书店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范围的庞大书目信息广域网。审核后的出版社在版编目(CIP)数据可经过这个网络迅速传递到批发书店和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使它们在第一时间就能直接用CIP数据编制征订目录和馆藏书目。为此,整合后的书目信息格式必须与在版编目(CIP)数据格式高度统一,书店、出版社、图书馆(包括信息所等信息服务部

门)都必须具备网络应用条件。为了给规范化的书目数据的传送奠定物质基础,需要加快“金版工程”建设。应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与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和协调下,继续完成“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和“全国新闻出版管理信息网”以及与之配套的四个大型数据库的建设。这四个大型数据库为“新闻出版管理数据库”、“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库”和“国家新闻出版版权数据库”。一旦“金版工程”完成,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在版编目信息、征订目录信息传送慢的问题。这项工作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金版工程”的统一规划下,集中全国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电信部门与网络公司等多方面的力量,建设这个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各出版社可以通过该网络直接将本社出版物的CIP数据传递给国家版权局审核,核准后又可以经由网络传递给书店,书店据此能顺利地转换成征订目录。国家重点信息工程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已运行了五年多,它在上世纪末就已吸收我国大多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入网,使数以百计的我国高校图书馆通过该网络共享书目信息资源。如果再将全国公共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接入CERNET,就能实现以图书馆系统为基础的书目信息服务广域网。由于CPRN与CERNET都以电信数据通信网为基础,所以,通过电信部门的网络平台完全可实现这两个全国性的广域网的对接,使整合后的书目信息能够真正在网络环境下快速传递,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利用与共享。

3.4 编制书目格式转换软件,灵活应用整合后的书目信息

为了整合我国的书目信息,让我们先对三大书目的格式及内容作些分析。一般来说,书店的征订目录包括征订号、书名(丛书名)、版本、出版者、类别、责任者、开本、字数、页数、装订形式、估价、出版时间、ISBN号、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等;出版社的在版编目(详细级)包括书名(及有关信息)、责任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丛书的详细信息、附注、ISBN号、排检项、其他注记等;图书馆的图书目录(详细级)包括的内容与CIP数据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增添了索书号和定价项,去掉了其他注记项。可见,三者的信息很大部分相同。不过,由于书店是依据出版社的新书预告编制征订目录,当时该出版物的CIP数据尚未完成,二者的著录格式、著录项目及内容明显存在差别,且产生的时间不同步。一方面,由于双方的信息都来源于出版社,所以通过出版社能够做到著录信息内容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整合书目信息后还能有效解决征订目录著录不够规范、缺乏统一著录标准的问题,并能解决《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等书目报及出版社征订书目单中书目信息重复、彼此体例不一致等问题。至于出版社的.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馆目录数据,由于双方内容比较一致,可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统一书目的项目。

由于三种书目信息都源自出版物,所以可设想以在版编目(CIP)作为整合三种书目信息的纽带。虽然目前我国CIF数据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但只要做好CIP数据的编制与核查工作,实现出版社、书店、图书馆(以及信息所)书目信息的共享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思路是:以现行在版编目的著录格式为基础,按CNMARC(国家文献信息机读目录通信格式标准)的要求设计规范化的书目信息格式。建议其主要著录项目包括:书名、著作者、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出版日期也可以待图书正式出版后通过网络即时传送))、估价(出版物正式出版后,通过网络迅速将定价传递给书店和图书馆,以便修改此项内容)、预计出版日期(此项目供书店征订目录使用,图书馆可作为订购时的参考因素)、装帧、开本(包括外形尺寸信息)、字数、页码(此项目待出版物正式出版后再传送)、类别、ISBN号、内容提要(此为新增项目,有利于信息检索及用户订购)、关键词(由出版物著作者在提交书稿时一并提供)、读者对象、附注等。

为了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节省三家单位书目编制的人、财、物力,实现一家编目、多家共享,需要对整合图书馆目录、出版社在版编目和新华书店征订目录的编制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如果从现在起就规定这三家单位要按照整合后统一的书目格式著录和传递信息,则首先必须对这三家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立即按照新的规范生产和传递书目信息,同时要逐步将过去已建成的庞大书目信息数据库加以改造,使数据库中的记录内容都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为了使这三家单位目前已经建立的书目信息数据库还能够继续使用,而且不至于因为对新书目规范的不熟悉而导致书目信息的编制与传递利用出现差错,笔者建议集中技术力量编制几套相应的书目格式转换软件,使整合后的书目信息能够得到灵活的应用。这一设想的操作思路是:集中我国三家书目信息服务部门及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力量,编制在版编目(CIP)数据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编制图书馆(信息所等)目录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编制征订目录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目前这三个部门内部的书目信息的著录、编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等,仍然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运转,本单位过去已经建立的庞大的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继续保留使用。这样做既能够尊重过去业务人员书目信息工作的习惯,保证目前的书目信息服务工作效率与速度不受影响,也能够充分利用过去建立的庞大的书目信息数据库记录。这三家单位之间的书目信息的传递与资源共享。可以借助网络及转换软件实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书目信息服务部门之间需要传递与共享书目信息时,借助转换软件,先将本单位的书目信息转换成标准(规范)的CNMARC格式的书目信息(项目的选取可参照上面的分析确定),然后通过网络快速传递给对方;对方收到信息后,只要利用自己的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本单位自己的书目信息格式,就能够直接加以利用。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仅大大降低了书目信息整合的难度,而且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参考文献】

1 李敏.关于建立我国西文文献计算机联合编目系统的一些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2 黄凯卿.关于整合我国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书目信息的思考.情报学报,2000(2)

3 郑琳.从CIP数据看我国文献编目质量.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4)

4 孙更新.实现我国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图书编目标准化的思考.情报杂志,2000(2)

5 刘嘉.21世纪中国编目网络之构想.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6 黄凯卿,赵琴.关于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几点看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

7 别立谦.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

8 郝诗仙.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著录和规范.编辑之友.1997(4)

9 黄凯卿.图书发行企业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出版发行研究,1999(2)

10 申枫.浅谈出版物宣传征订的电子化.出版发行研究,1997(5)

11 林小平.对当前北京高校计算机编目系统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12 黄凯卿,赵琴.二论网络环境下的书目信息整合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

13 文榕

篇6: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摘要] 对客家民系文献资源的产生、特征以及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

工、建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服务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

客家先民和客家人通过迁徙得到更生和发展,在我国的南方和海外广大地域,站住脚,开辟新生

活,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继而产生了记载他们生活、思想轨迹的文献资料,久而久之,形成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这一资源的重要价值,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一文献资源,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 文献资源的产生

客家源于中原,几经迁徙,侨居,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复播于国内18个省、区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分布极广,人口较多、影响甚大的一个民系。它是汉民族八大民系中一个优秀的支脉。

在客家民系发展的历程中,曾遭遇过各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接受过恶劣生存条件的洗礼,客

家人善于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创立新的谋生方式。每到一地,都能与当地族群和睦相处,吸纳其所长,并与之融通,以顺应环境,相谐发展,繁衍生息,同时,他们又善于群体自保,精心护卫中原文

化传统,保持自身习俗,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文化和精神,孕育出大批震古铄今的精英人物,他

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长期、曲折、复杂、多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记载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活,思想轨迹以及命运抗争历程的文献。客家民系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文献资料积淀十分丰厚。粗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代客属或非客属官吏、名人、学者对客家民系考察、研究的有关该民系的奏章、论著、文

章等。

(2)分布在南方各省的客家各县市、各年代的府志、县志、年鉴和乡土读物等。

(3)客家民系各姓氏的族谱、传记、年谱和记载庙宇、宗祠、碑文的文献,客家民系姓氏中的堂号、堂联、对联以及名胜古迹、文物的记载等文献资料。

(4)有关客家民系的民俗、风情、山歌和民间故事传说等文献资料。

(5)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区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在各个时期的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

料,特别是各地会馆的期刊和纪念特刊。

(6)古今客家人在各地创办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纸、刊物和文学艺术作品。

(7)国内,海外有关客家民系和客家学研讨会的学术论文和专辑。

(8)其它有关客家民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文献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上述文献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和文化活动

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这一文献

群落无论对客家民系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有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

献工作经验,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光荣传统,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使之得到科学的处理,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文献资源的特征

深究起来,客家人的迁徙,演变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客家先民

与后来的客家人善于以新的视野和思路分析,判断各种社会历史背景,在国内海外进行迁徙,开辟新

的活动区域、谋生方式和交往对象,又能顺应环境、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播撒中华文明,吸纳当

地所长,使之融通,用于成家立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确是中华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一员,与此相适

应,其文献资源也有以下明显特征:

2.1迁徙历史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壮大和精神、文化、经济上的升华,都与其迁徙活动紧密相连。长达千

年的悲壮迁徙历史,使客家人引以为豪,写入各姓氏谱碟,浓笔重彩于史册,使之永世难忘,因此,

迁徙的历史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客家文献资源的始终,散见于文献资源的各个

领域。构成客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2.2根在中原的文献特征

客家人根在中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无论从历史、习俗、文化、语言和精神各方面

看,客家人与中原的枝与根、流与源的关系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客家的历史、文学和研究专著中,

都有丰富、确切的记载。就是在他们的文化、艺术、习俗、方言和谚语里也都保留着中原文明的特

色,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在客家文献资源中得到高度

重视和展现,形成丰厚的文献资源积淀,构成客家人文资源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2.3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征

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汉人,中原又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早在秦汉以前,就在此产生了河洛文

化,唐宋时代更得到发展而成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客家先民携带着中原文

化在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文化上发生双向式的影响与融合。汉人以

其中原文化去融合、征服原居民文化,畲瑶民族也以其固有文化来迎接外来文化。两种文化的撞击、

磨合和交融,孕育出客家文化。因此,客家文化在形成中受到当地舍瑶民族文化的影响,不仅有中原

的主体文化,还含有畲瑶文化以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

这种多元文化因素现象,在客家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早有大量记载。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宏

篇巨著里都有详细论证。就是在客家方言、民俗、民间艺术以及山歌中也有不可胜数的展现。这又是

客家文献资源独有的特征。

2.4善于同自然、社会环境沟通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经千余年的辗转迁徙,把数千万人撒播于国内海外广大地域,在这中间,常遇到各种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勇于改造,善于顺应: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能及时调整自身,吸纳当地人民之所长,与之融通,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求新的谋生方式。在异国他乡,既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和客家习俗,又努力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与他族共处中,团结和睦、相谐发展、不卑不亢、礼尚往来,这是客家民系特有的优势,他们以此为依托,迁离中原。开发山区、走向世界,成为日不落民系。各个时期的文献,不仅反映这一发展过程,还有更多文献源源不断地来自客家分布的广大地域。这是汉民族中其他民系的文献不多有的文献特征。

2.5尊师重教的文献特征

客家人来自文明昌盛的中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来到南方,既拓垦创业,又传承人文精神。

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和人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读书求学成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山瘠栽松柏,

家贫好读书”,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定规立制写入族谱,化为祖训。

客家人刚到南方是通过宗族办学、兴建书院发展教育的,并对造就客家人才产生了显著效益,张氏三代进士、杨氏“一腹三翰林”,饶氏父子进士、郭氏父子双中举。在永定土楼里也出现一姓九翰林、汀洲府有一家五进士的盛事,在客家地区广为传颂。

清朝末年,废科举,办新学之风刚兴,一时间,小学,中学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中国建立后,

教育事业在客家民系中更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也是全民性的,家庭、宗

族、亲戚朋友和海外华侨华人都鼎力关心资助。田家炳和曾宪梓在资助教育上作出杰出贡献受到国际

社会的尊重,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特将2886号和3388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田家炳星”和“曾

宪梓星”,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已成为客家民系的传统美德,常见诸报端,载于族谱、县志、年鉴以及名人传记等各种出版物,构成厚实的基础性文献资源。

2.6“侨”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与“侨”有缘,早在东晋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安置“流民”,招徐南迁士族,便在南

方设置侨州郡县,让南迁汉人保留原有籍贯,在此聚居,并给予免除谣役赋税的优待。这段“侨史”

直到隋统一中国后,才告结束。现在的客属华侨华人是历代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移居海外或在海外出生的客家人及其后裔。他们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约有454万人。他们在海外开荒山造良田,辟穷乡建商埠。足迹遍及各大洲的大小商埠,穷乡僻壤,见多识广,事业不囿于一途,功绩不限于一隅,鼎新当地社会发展,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守护中华文化传统,吸纳当地文化精华,孕育客家海洋文化,铸造强劲的经济实力,形成适应时势潮流的思想观念。这就构成了客家文献资源中新的群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上述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客家民系为求生存、图发展、认识自然、认识社

会、适应环境、开拓事业以建立辉煌成就于世界各地的情况。

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其独有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民

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特别是客家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产生、演

变和发展的基础依据,对于推进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发展侨务工作、

增进海内外客属同胞的沟通、联系和互相理解,将起媒介和桥梁作用。

3 文献资源的建设

客家民系文献资源具有纵贯千年、横跨全球、数量大、语种多和文献类型杂的特点,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说:“在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化依靠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当这些记载人类思想活动和生活事迹的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收集、整理和收藏的问题。”要系统地收集、整理散布在广大地域的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源,在交通、通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不易办到的,但在有了网络环境的今天,是可以作为一项事业,认真耕耘,把它汇入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使之穿云破雾放射光彩。

暨南大学、香港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为了收集客家民系的文献资料,先后走访了赣、闽、粤三省的客家人聚居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客属华侨华人聚居地,拜访了他们的社团和领袖人物,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研究报告和各种出版物等。经梳理、分类、提炼拟出了“客家民系文献资源数据库”结构提纲,包括:概况、历史,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社团、媒体、杰出

人物、侨乡建设、客家研究等十一大类。数据库实行数字化管理。现在已初步建成的有:客家社团、

人口、杰出人物和客家研究专著四个数据库。待提纲中所列的项目大部分建成后,即编辑上网,实行

共享。

我们还对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的梳理研究、提炼和编辑,研制出《客家人文》多媒体光

盘。包括:客家历史源流,客家分布与社团、海外客家人、客家精神、客家教育、客家文化、客家英

才、客家妇女、客家研究九个部分。本光盘借助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跨时空展现了客家民系的历史

渊源、人文景观、精神气质、传统习俗、杰出人物以及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的艰辛历程。既严谨

客观地再现客家辗转迁徙的悲壮画卷。历史人物的夺目风采,又反映普通客家人的劳动生活场景、独

具风韵的文化习俗;既有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又有认真深入的殿堂研讨;既有历史性开拓,又有现

代化发展;既有国内的建设大业,更有海外客籍巨子的韬略。

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客家民系文献资源是一项新的事业,虽有资金、

人才等方面的困难,但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郭呈样,陈海燕. 网络环境下华侨华人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篇7: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拓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几点建议.

作 者:李艳 LI Yan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250.7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篇8: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在社会信息的演进之下, 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需求越来越强烈, 而网络为人们搜集和整理各种信息提供了全新的环境, 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实时、快捷与便利。近年来, 高校数字化校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高校档案信息已经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了, 推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个必然的需求, 这也是推进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内涵分析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是在高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党政管理等工作中形成, 且对于社会和高校而言, 具有价值的声像、图表与文字。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信息获取性, 让组织与公众可以公平的获取想要知晓的信息。网络媒体可以利用互通协议将不同的媒体互联起来, 继而实现网络文化、硬件以及软件的共享,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属于数字化资源库, 为了将其充分的利用起来, 必须多应用信息化档案, 利用不同的网络系统来获取数字资源。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让相关的组织与个人可以获取到相关信息,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是存在差异的, 物质资源会减少, 而信息资源是能够无限复制的, 分享后, 其价值也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分享本质就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的数量、区域与时效, 让信息的布局变得更加科学, 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对策

依托发达的网络环境, 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构建新的资源共享模式, 可以促进我国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具体的讲, 高校档案管理共享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共享流程分析

要想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 需要在各个部门与校园网中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 为此, 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的意识到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的因素, 结合高校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 确定好信息资源的共享环节。

2.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内容

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 关于档案资料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 这主要包括学生类信息、行政类信息、党群类信息、科研类信息、外事类信息、财会信息、仪器设备信息、基本建设信息等, 记录的形式可以采取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

一般情况下, 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主要有几个部分:

一是基本目的数据库。基本目的数据库即高校内部档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卷宗目录的题名、档号、形成时间、责任者、全宗号、馆代号、主题词、数量、分类号等信息编纂而成, 共享此类知识能够提升相关档案的利用率。

二是专题数据库。只要高校建立起专门的专题数据库, 就可以提升信息的共享性, 但是, 共享对象会受到各类因素的限制, 因此, 专题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硬件环境、软件条件、档案利用重点, 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数据库。

此外, 教学档案与科研档案也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位论文专题数据库、电子课件专题数据库、试题数据库、学籍档案数据库、成绩数据库;科研档案的内容有教师论文、科研项目、教师著作、专题资料、成果鉴定、学术活动等。

三是珍藏档案数据库。珍藏档案有学校的实物档案、声像档案、人事档案、党政档案, 主要通过相机摄录与扫描的方式取得, 需要编制好关键词、责任者、题名等相关的索引, 建立起数据库, 展现出档案的原貌。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共享范围与需求

3.1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共享范围

高校档案信息是为广大的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 合理的数据库资源能够实现数据的高效应用与互通使用,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 档案利用主体主要有归档者、形成者、相关者来使用, 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信息的使用主体得到了有效的扩展, 使用档案的主体不再局限在这三类人群中了, 使用档案的不仅仅是组织和机构, 企业、个人也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档案, 同样的信息会面向不同的人群, 需求主体越来越多。以学生信息资源档案为例, 教育部门需要使用档案来管理学籍, 财务部门需要以此为依据来收费, 毕业机构则需要利用其开展分配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以此来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

3.2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共享限定

档案信息资源不同, 其共享主体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一些不宜公开的信息资源, 需要根据其保密程度划分内部级、秘密级、机密级、绝密级四个类型, 不同类型的档案, 共享程度与共享范围是具有很大差异的。此外, 档案的来源也决定着其共享范围。

3.3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的共享范围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是由高校内部决定的, 其分享范围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在校内范围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校内共享的资源是高校内部的档案信息, 其主体是校内的教职工与职能部门, 档案信息是由相关档案部门来提供的, 利用校园网公开, 这些信息校外群体是不能共享的。

其次, 在校际范围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校际信息资源是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上连通, 学校的档案部门是资源共享的主体与客体, 必须要把握好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最后, 在社会范围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社会共享是高校内部档案部门利用网络为社会上的档案利用者和需求者提供服务, 社会共享是档案共享的最高层次, 这种主体包括档案部门、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政府、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几种类型。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类型

4.1集中控制型

此类形式是最常见的共享模式, 档案信息都储存在一个服务器中, 档案需求者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访问到信息, 该种模式有着发布速度快、查询效率高、集中度高的优势, 但是对于服务器的要求较高。

4.2共享分布控制型

该种类型的共享模式是点对点的交换模式, 具有访问权限的计算机是资源的使用者, 也是提供者, 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单位只需要上传数据即可。该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 在共享资源时, 用户只能够上传自己的资源后其他人才能够利用, 致使信息存在滞后问题。

4.3集中分布控制型

以上两种信息共享模式有着一定的缺陷, 如果能够将服务器与P2P技术整合起来, 就能够形成集中分布控制型信息共享模式, 在该种共享模式下, 网络用户构成了一个个的子单元, 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自主管理, 网络服务器则承担辅助管理功能。使用该种模式不需要开发专用的软件, 文件传输工作与信息查找工作都能够在服务器中一一实现, 可以有效综合集中控制型、共享分布控制型的优势。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也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管理者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而档案部门则要把握好信息的开发关与利用关, 以学校工作为出发点, 将档案信息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科研工作、改革工作结合起来, 主动的为学生、教职工、其他部门服务, 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作用, 为档案服务注入活力, 继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明.刍议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 (22)

[2]赵红.“三个体系”建设要求下的高校档案工作网络建设问题与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 (01)

篇9: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初探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23-04

The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Li Mingzi

(Library,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Internet provides numerous and various information,which provides more choices for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resources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while proposal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source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 were provided.In network environments,th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must consider together the nee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reinforced its technical resources,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The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would make most of modern facilities and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to fulfill consumers requirements,although the fund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cannot afford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文献信息的收集与管理以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等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出版物大量增加,出版物价格的急剧上升,致使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普遍出现文献购置经费不足等问题。高校图书馆不但难以全面和完整地收集文献,也难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化方向转化,原有各种物理载体所存储和传输的信息,正在逐步数字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新的运行平台,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1-2]。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不仅能够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也可以解决文献经费不足的难题,使馆藏资源得以持续性发展。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图书馆新的运行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冲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建筑实体,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基础从文献资源向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转化,扩展了信息服务的空间。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改变[4-7]。

1.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发生根本转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结构、馆藏文献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并最终导致了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

1.1.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馆藏文献结构发生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已由传统纸质文献资源,扩展到包括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种媒体在内的多样化资源,馆藏建设也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现实馆藏进入“现实加虚拟”的复合馆藏。数字图书馆大大扩展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其馆藏内容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声像资料、磁性介质资料、光介质资料等)、不同的信息类型(如书目文档、应用软件、全文信息、多媒体信息等)、规范性结构化文本与非规范性动态信息、数字化的实体馆藏以及网络化的虚拟馆藏等。馆藏文献由单一的纸质印刷型的图书、期刊为主的实物文献发展到同缩微、磁介质、声像、光盘等电子文献并存,馆藏文献结构与网络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增强,各种数据库越来越成为用户通过网络寻求利用相关文献的重要手段。

1.1.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式也发生转变

传统图书馆基本上采取一次性购入的方式获得文献馆藏,图书馆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对信息的拥有,有可能是所有权, 也有可能仅仅是使用权[10-11]。例如那些联机数字信息,图书馆所获得的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所有权,而是信息资源的使用权。对文献的采集,过去图书馆只是通过书目采购或到书店选购,而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网上书店,文献的采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基本上采用自给自足的传统藏书模式,各图书馆都尽可能使自己的馆藏更加丰富。但是面对浩翰的信息资源与复杂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无法用有限的经费采购所有的图书、期刊和光盘等文献资源,进而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能够利用网络系统不断地与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同行进行沟通,广泛交流信息,相互合作,相互提供文献保障,使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成为可能。高校图书馆可以互利互惠,最大限度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地发展壮大。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只限于印刷文献或以其为主的馆际互借、合作采购、联合编目以及书刊目录的交换等。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能够通过网络对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快速为用户提供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展了传统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范围,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使原有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

1.1.4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方式发生转变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拓展了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图书馆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等等,都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则可以通过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论坛、电子布告栏中寻找和收集适用的信息,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利用网络为客户服务。

1.2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与日俱增,图书馆当前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途径。网络环境不仅拓展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空间,也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4]。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变成了现实。如将图书馆资源转换成电子文献并通过网络传递提供给读者、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据库的共享文献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它各种信息服务等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3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解决信息剧增和馆藏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都是建立在图书馆之间协议的基础上的馆际合作,依据协议互惠互借、协调采购,相互利用对方的馆藏来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数字化资源得以网络化运用,图书馆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共建共享可以使信息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各个图书馆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信息资源的优势,共同构建比较完整的藏书体系,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6,9,1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任何短期行为都会影响馆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了使馆藏资源得以持续性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和馆藏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总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发生了根本转变,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

2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的分析

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都是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依据协议相互利用对方的馆藏来进行的馆际合作,以满足读者需求,如联合采访、联合编目、联合典藏及馆际互借、互赠等,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投入,扩大自身资源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已有了较大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还存在着体制、管理和人员素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图书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阻碍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现状是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14-16]。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影响深远。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成为可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不少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也由于经费、技术、设备等差距,及所涉及专业的不同,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当中,使用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不统一,这些都给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技术上的难度。

2.2 馆藏结构不合理,“藏、用”矛盾难以解决

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的完整含义是“现实馆藏+虚拟馆藏”。所谓的“现实馆藏”是指存放于本地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和电子出版物,如光盘、磁盘、磁带等;“虚拟馆藏”是指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才能获取的、并置放于异地的数字化文献,即网络化信息资源。图书馆拥有现实馆藏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对于虚拟馆藏,图书馆一般只具有使用权[17-18]。目前高校图书馆之间所进行的各种合作十分有限,文献资源配置不合理,文献资料收藏缺乏合理分工,馆藏资源不仅重复现象严重,馆藏结构也不合理,而且普遍缺少特色藏书体系,这是一种资金的浪费,与理想的资源共建共享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虚拟馆藏资源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范围,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现实馆藏在资源的“保存”上又有着虚拟馆藏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在馆藏建设中真正做到“为用而藏”是不容易的。“藏”和“用”这对伴随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的矛盾,至今仍在困扰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2.3 专业人员素质和用户检索能力亟待提高

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法律人才等在我国都非常欠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涉及的知识面既专业又宽泛,技术含量也比较高。目前,在图书馆界,专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更新较慢,网络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就用户来说,核心问题还是信息检索能力差,对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比较陌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合理、有效、多途径的、能够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十分迫切[7]。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步入了全新网络时代,形式多样的各类文献不断涌现,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资源是新时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向网络化信息化迈进,不断扩充新知识,拓宽思路,与国际接轨才是我们应树立的正确观念[17]。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18-20]。我国各类图书馆分属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搞好组织协调,统一标准、本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各系统图书馆应统一组织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如目前实施的CALIS工程就是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的向前发展。

3.3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网络信息急剧增长的今天,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离开现实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去追求信息资源的完整和系统,这就要求各馆必须走信息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从很大程度上说,没有特色,就谈不上共享。因此,我们说网络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为每个图书馆利用其他馆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专业特色化就是对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或专题的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系统的收藏。高等学校图书馆其网络信息资源要根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科研来形成专业特色,有选择地上网发布。文献采集要突出馆藏特色,各高校图书馆书刊的采购应以各高校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为依据,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文献采集。同时考虑培养人才的需求,对本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大学生、研究生所撰写的著作、论文、科研成果、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图书馆必须收藏。这是网络环境下馆藏特色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是网络信息环境下对文献建设的必然要求。

3.4 培养新一代文献信息管理人才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图书馆是为满足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在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建设资源,是整个事业成败的关键。

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将是传统与虚拟图书馆并存,用户要求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咨询、检索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与期限的限制,方便地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所有资源,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技术。所以只有不断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和深层次继续教育,才能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19-20]。高校图书馆需要拓宽新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转变观念,改善群体知识结构,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4 结 语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具体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激增,使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由此成为文献信息界面临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新的运行平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尚不能令人满意。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树立正确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观念,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并培养新一代文献信息管理人才。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才能进一步完善,不仅能够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也可以解决文献经费不足的难题,使馆藏资源得以持续性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和初步使用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进人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文东,刘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J].情报科学,2007,25(2):218-222.

[2]徐彦玲.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思考[J].情报科学,2000,18(5):442-444.

[3]吕雪.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2(5):53-55.

[4]毕红秋.让有限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使用案例[J].图书馆建设,2008,(1):7-10.

[5]管荣荣,长株潭.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构架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126-128.

[6]刘葵波,郑振容,金健.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情报杂志,2008,(2):159-161.

[7]阎志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10):50-53.

[8]白素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存在问题之分析[J].科技信息,2008,(7):228-229.

[9]路霞.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探究[J].情报探索,2008,(1):44-45.

[10]周光辉.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55-57.

[11]杜德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晋图学刊,2007,(6):48-50.

[12]任美林,张群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23-24.

[13]宋占茹,齐宝莲.我国国情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8,(1):91-92.

[14]杨在娟,戚连忠.浙江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22-23.

[15]陈梅梅.南京仙林大学城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25-27.

[16]赵宇.论CALIS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3,(10):66-68.

[17]洪星.论网络环境中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观念[J].现代情报,2003,(2):51-52.

[18]刘.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1):41-43.

[19]周园.图书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1-43.

上一篇:大四学生实习报告下一篇:综合文秘竞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