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2024-08-04

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精选8篇)

篇1: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lǐ yù

李煜

fēng huí xiǎo yuàn tíng wú lǜ ,liǔ yǎn chūn xiàng xù 。píng lán bàn rì dú wú yán ,yī jiù zhú shēng xīn yuè sì dāng nián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shēng gē wèi sàn zūn qián zài ,chí miàn bīng chū jiě 。zhú míng xiāng àn huà táng shēn ,mǎn bìn qīng shuāng cán xuě sī nán rèn 。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2古诗翻译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3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篇2: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前言】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以惊喜、讶异、赞赏的笔触描绘了北鋋舞的新鲜奇特,舞者的纷繁姿态,乐曲的雄壮浑厚。全诗反复咏叹,铺陈夸张,表达了作者对胡曲胡舞的赞赏之情。

【注释】

⑴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美人:指舞女,当是田使君家中的歌伎。如莲花:舞姿美艳,好似莲花。北鋋:舞蹈的名称,从诗中描写看,似以多有旋转动作为其主要特征。

⑵北同城:地名,疑为西北边地小城。

⑶氍毹:毛织的地毯。

⑷纤复秾: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

⑸轻罗:轻而薄的丝绸。金缕(lǚ)花葱茏(cōng lóng):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的花朵十分生动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

⑹裾:衣服前襟。

⑺左鋋右鋋: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的舞女比作鋋。

⑻匝:一周,一通。

⑼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合:聚拢。

⑽出塞、入塞:均为乐府曲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这里当指乐曲奏出出塞和入塞的情调。

⑾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飒飒(sà):形容风吹“胡沙”、“白草”的声音。

⑿入破:唐代大曲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曲进入第三段。

⒀采莲:曲名,梁武帝作。落梅:即《梅花落》。聒(guō)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

【翻译】

美人们旋转舞动时如莲花开放,世上长眼睛的人都应该没有见过。高大的厅堂中,地上铺满了红地毯,舞者试着踏着节拍舞蹈了一曲。这曲舞是从胡人中流传入中原地区的,大家见了十分惊奇而且赞叹不已。美丽的脸庞,娇美的眉毛,舞者身材苗条而且丰腴,身穿金线绣就的图案十分华贵的罗纱衣。回环转动裙子,挥舞起袖子,仿佛满眼都是雪花在飞舞,左右旋动的身影好像是一股卷动的旋风。琵琶和横笛的乐音伴奏还未过一遍,花门山顶的黄云因之已合拢到了一块。音乐中忽然奏出《出塞》《入塞》两曲,顿时身边好像响起了吹折白草、卷起胡沙的冷飕飕的风声。舞者身形翻滚,音乐奏起的入破之音像是神仙所为一般,妙不可言。这才知道其他曲子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以前听过的《采莲》《落梅》只不过是烦扰耳朵的噪音罢了。世上的人学舞只是舞蹈罢了,那神态、身姿哪里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

【鉴赏】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祥,约作于唐肃宗至德初(756-757),作者参加了一次田使君举办的宴会,欣赏了北鋋表演,有感而作此诗。这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

诗歌一开始六句就直接点明题目:“美人舞如莲花旋”,“舞”是诗中描写的对像,其特点是“如莲花旋”题目所有之意用此一句点出。然后接连几句赞美舞蹈:为世人所未见,为天下所未有,见之者无不既惊且叹,一层深入一层地来突出舞蹈之不凡。与此同时,作者又顺便对舞的环境:“高堂满地红氍毹”,舞的来源:“此曲胡人传入汉”,作了准确而又简明的交代。以上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

诗的下一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先从舞者的容貌体态写起:“曼脸娇娥纤复秾”,接着写舞者的衣着服饰:“轻罗金缕花葱茏”,这就把题目中的“美人”形象展现出来。然后从容写舞姿:诗人用“回”、“转”、“旋”等词语来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用“若飞雷”、“生旋风”两个比喻写美人之舞,不仅极生动形像,而且绝无娇弱之态,反充满豪迈飘逸之气。

在下面六句中,诗人又写在琵琶横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美人和着乐曲,转而跳起了富有边塞特色的舞蹈,用神奇的舞蹈语言,展现出奇异壮丽的塞外风光。客人在她的舞姿中,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在聚拢,茫茫白草胡沙上飒飒寒风在吹过。这些动人的.边塞风光,形象地显示了舞蹈粗旷辽阔的特色。这几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用“忽作”置字写乐曲的突起,也写舞姿的突变;用“如有神”写其不凡,用“回回新”写其新奇,把急促跳跃的旋律,千变万化的舞姿写得出人意表,令人应接不暇;诗的语言也随之而生顿挫之感。

诗的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以世人学舞与北鋋舞比较,对美人的舞蹈作进一步赞叹,照应开头“应末见”、“天下无”的语意,从而结束全诗。

篇3: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

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提出的翻译教学,其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自1996年1月翻译测试首次进入CET-4,翻译应势成为高等院校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成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却被忽视了,甚至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1。从考试内容的局限、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到学生自身的不重视,能力不足2,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然而,一味地究其不足不如探讨改变此种状况具体实施之法3。笔者以开设中国古诗词赏析课时为例,佐证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翻译教学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进行初步方法论的探索。

1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促进英语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

翻译,首先是跨语码的转换。两种语码间的相对等效离不开两种语码语言修养程度的近似等同。这种近似等同虽由于文化差异难以完全达到,但其直接或间接地对原文理解和翻译的正确性有着深刻影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母语对翻译的作用曾这样写道:翻译几乎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本质上说,翻译应该无异于用母语进行写作。(Eugene.A.Nida,1993:147)当然,这对于翻译者来说已无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具有良好的汉、英双语修养之能人无法企及。在此,我们并非提倡把非专业的大学生以翻译专业的要求塑之,而是想从某种意义上强调,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正如翻译家张培基先生曾经指出:“人们可能认为,汉译英要理解的是母语不会太困难,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不是外语表达能力差,而是汉语水平不高。”(朱曼华,1996)不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单纯依靠英语句法的掌握是没有办法提高翻译质量的。那么,英语课就是英语课,想要将汉语能力提高那应该是中文教学的目标,英语课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功能,即在提高汉语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古诗词翻译鉴赏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为此目的的实现打开一扇窗。

在英译汉实践中,培养汉语素养及其重要。毕竟,语码之间的转换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果没有很好的中文功力,就很难把原文用贴切、准确、通顺的中文表达出来。积极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多读一些汉语文学作品,不断提高他们的汉语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这不是仅仅是语文课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课同样能做到。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开设古诗词翻译鉴赏课就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古诗词翻译鉴赏必先以古诗词鉴赏为先,通过对诗词的了解,对用词用句的琢磨,对效果的主旨体现的学习,都能对文字的敏感度加强;不仅如此,在对比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译作,通过对字词及其用法的讨论,直至最后的“牛刀小试”—自己或小组的尝试性翻译,达到提高语言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及促进翻译学科发展的目的。

2 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的难点

大学生毕竟非专业译者,对于作品的鉴赏也肯定不能像翻译评论家们那样一语中的,而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鉴赏古诗词翻译。此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难点。

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教法为例来说明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窘境。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翻译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无序而随意的状态”(张喜永,2007)。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多集中于语言语法点和词语搭配等,至于译文的提供,仅在于对某些难句或段落。对于所提供译文的完全性与准确性的讨论、鉴赏与再创造实在无从谈起。许多学生也因为手握教参,对于教师提供的译文更是采取可听可不听得状态。于是乎,从教学效果上看,译文的提供成了“多余”的教学环节以致在不少课堂上逐渐淡化角色。

就所教的文理班级,笔者曾作过调查,问及他们对翻译讲解与翻译练习的看法。文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与语言点的学习,而理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交际运用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后的翻译作业收获不大。原因有三:一是翻译的句子多提供可参考的课内短语与词组,做翻译练习不像做翻译练习,倒像是另一种方式的语言点练习,压根想不到需要用什么翻译技巧,可变性不大,创造性不高;二是测试的翻译题型多从课文相类似的用法上出,只要把答案记住,就算一知半解,考试时候也能马马虎虎过得去;三是教师布置翻译作业,但由于课堂讲评时间不多,就事论事,也没特别提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上升到理论与技巧的高度。于是乎,作业虽做了,但收获不大。

对以上三种原因,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从第一点上看,可见学生将翻译练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未体会翻译的技巧甚至是翻译的本质,而是当作对语言点的一次练习作业来对待。这就说明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的正确态度来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从第二点上看,不少学生在完成翻译练习时,以一种应付式的心理来对待。也正是因此,在做翻译题时总感到不得要领,不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惯用表达。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其在完成翻译测试时“另辟蹊径”,想当然地译。写作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也间接地反映学生们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句型和结构掌握得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这种平时学习中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对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恶性循环。试想,翻译实践(尤其是英译汉)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理解,没有对原文作更为准确和透切地理解,如何能恰当地表述。故而,翻译成为他们的难项,翻译能力低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从第三点上来看,学生是有了解翻译技巧和理论的期待的。只是由于翻译的作业量大,批改需费时,而课堂讲评又不可占时太多,故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去条分缕析得讲授一番。

3 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

对以上提到的翻译教学上的难点,古诗词翻译鉴赏是否能攻克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该放于何处。

论及诗歌,肯定离不开音韵。确实,中国古诗词也正是因其独有的可吟可诵之特点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尽折腰;中国古诗词也好,外国诗歌也好,没了音律音韵的赏析,便少了对诗歌领悟的一番乐趣。然而,音韵的掌握是古诗词鉴赏的重中之重的同时,亦是难中之难。在大学英语教学这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特点,尽量淡化对音韵的专业要求,而寻求一种更深入浅出的教学。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重点原则可有三:

1)音韵音律为诗歌之本,求有所悉即可。何谓有所悉?以元代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为例

【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译文1(翁译)4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译文2(节选)5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ea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译文3(Schlepp译)6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x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学生需要了解的首先是“曲”,知道其属于可以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而其与诗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字数限制而后者有字数限制。其次是了解句式结构的特点,如曲与诗的句式都多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结构,而很少使用简单句或复合句。再来便是对韵的感受。散曲用韵密,几乎句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正是其韵密及用词口语化的朴素使其易于吟唱。

有所悉即是有所了解。就指定诗词,了解该中国古诗词中基本的用韵用律,了解译者在翻译时的用韵用律,并学习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段,能根据自己诵读时的感受谈对译品语调语音,谈自己对诗词的体会及对译品的喜恶即可。教师可以提供英语诗歌中押韵方式的大体介绍。如上述三译,除译文1外,其余两首皆有较为可循的押韵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发现的。以此为切入,增加对音美的认识和赏析,进而深化译诗三美原则中对“音”的翻译知识的认识。

2)文化渊源为诗歌之脊,求有见地即可

何谓有见地?外语学习者皆知,“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Kramsch,1999:Preface)而翻译教育家王佐良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97:34)从原诗词字句的运用,可知文化渊源;加之译作中字句的使用对比,可知翻译中的理论技巧。同样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老树”的“老”,在三篇译文中,都有不同的译法。译文1的“rugged”,译文2的“olden”与译文3的“old”。根据Collins cobuild词典,rugged的意思是a rugged area of land is uneven and covered with rocks,with few trees or plants;If you describe a man as rugged,you mean that he has strong masculine features;if you describe someone's character as rugged,you mean that they are strong and determined,and ha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a rugged piece of equipment is strong and is designed to last a long time,even if it is treated roughly.由以上4项定义,我们可以发现,rugged用来形容人的时候表示结实,意志坚强等意象。但此意象与原曲中提供的古老苍茫的昏黄意象不协调。Olden一词,Collins cobuild给出的定义是a period in the past,经常被用于in the olden days或者in olden days来表示in the past.此外,从词典中给出的例子可见,这种表达是比较书面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书面语。这与原曲口语化表达的风格不相符。而Old一词无论在意义或是风格上都是较为符合原曲特点的翻译。

有见地并不是指要有对文化渊源的了如指掌进而能侃侃而谈,而是对于在浩瀚的文化大海中能淘出可供寻味,可供参考,可供学习的知识。这种见地不同于普通语法书或者是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众所周知,而是通过各种众所周知的材料得到通过自己大浪淘沙淘出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究字查句的对比,在学习如何做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白字后面更多的意义的同时,也了解不同文化下不同字词有不同的背景,增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3)鉴赏能力为诗歌之源,求有悟即可

何谓有所悟?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悟句,如“流水”为“流动的水”,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结构。译文1“a sparkling stream”与译文2“flowing brook”都是较为形式对应的译法;译文3“stream running”为“中心语+定语”的结构。这两种结构哪种较为符合形式美呢?如果学生可以将平时学习的V-ing结构作定语时的知识并增加诗歌中经常前置的内容,便能让他们有所领悟。除悟句,悟音,悟意皆是使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有所悟并不是要求学生领悟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之语,而是期望学生即通过集体阅读、小组讨论和自我吸收消化,得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原创的想法,但即便是有参考的意见,不管这看法是否高深是否到位,教师或以接受或以开放的给与肯定。

其四,鼓励创作新品为诗歌翻译鉴赏教学重中之重。前三点原则从诵-读-悟不同层面但同一主体对大学古诗鉴赏做出基本要求,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国文程度提高及翻译能力精进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译品并让更多地人欣赏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既提供熟悉的古诗词及不同的译文可使学生将看翻译与做翻译融合一体,体会翻译技巧,提高体现创造性;在对比翻译鉴赏中学习实践中可运用的语言点和知识点,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应付心理,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又满足了学生了解翻译的期望值,进而克服了翻译教学中前述难点。

4 古诗词翻译鉴赏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可行性

难点虽有攻破的可能,但大学生通过古诗词翻译鉴赏来提高外语综合能力是否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可由以下几点来尝试论证其可行性。

首先,教学大纲对“译”的能力要求是方向性指导。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显然包括听、说、读、写、译这5个能力(《课程要求》中对这5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量化要求)。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翻译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与其它四项基本技能同时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更优秀的跨世纪人才。“译”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体现,而这种体现必然或多或少引起学生注意。

其次,教学活动日趋多元化是内驱动力。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中出现的难句,或用课文中所学的单词、短语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汉译英。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听说领先,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重视的语言的信息量及口语交际训练,忽视了传统教学法中语法分析的教学地位,忽视了翻译在考查理解程度方面的合理应用。为了解决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问题,重视翻译教学必然是另一个可寻求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化是催化剂。随着中国在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社会对既懂外语又掌握某个或几个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在很大程度上,多重性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并不能靠有专业局限的外语系来满足,而要靠各类院校来培养。而现实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总是要自觉地进行英汉之间的对比,借助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最终的落脚主要还是外译汉,汉译外。

5 古诗词翻译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此上述三点皆可称得上外部客观条件允许了此可行性的出现,那我们现有的学生是否具备了实施翻译教学的主观条件呢?

孔玉华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一文中就学校近几届学生考试试卷与平时作业中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语感,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最佳词义,只能用自己所掌握的词义生搬硬套,造成译文不准确,甚至出现谬误;不能把握语句、语篇的结构,语法概念模糊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没有语境认识,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死译、硬译造成汉语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猜词能力差,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判断生词,胡乱猜乱译,造成错误的译文;其它方面的错误,如,汉语错别字,语序颠倒,漏译,添词,以及标点符号等。”(孔玉华;2007)如果说这是学生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可想而知,在翻译学习能力上就会出现种种障碍,造成想译但不能译的结果。这不就不能对大学生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了吗?毕竟连基本翻译都没有能够完成,何德何能达到鉴赏的高度?

笔者认为,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不会变成无法进行古诗词翻译鉴赏的阻碍,反而能成为古诗词翻译鉴赏需要紧紧围绕的重点并最后攻克的目标。如果说,初中生不能进行翻译鉴赏,那是小瞧了他们的。毕竟他们学习的鉴赏不是高中生的鉴赏,不是大学生的鉴赏,更不是专家们的鉴赏,而是在理解能力范围内提高自我认识和素质修养。为何以初中生为例?因为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要求就应该以此为参照。比起小学生的诵读,初中生要求要理解全诗,要掌握必要的词句,要初步领会作者用词造词的用意,要有自己的读后感,要有自己的初步尝试性写作。而大学生在基本的文学知识及惯用的文学鉴赏下,用不熟悉的语言来对比鉴赏之前,必不可少的功课便是此类基本功。而孔先生提到的种种问题,都是基础不牢靠所致。于是,回归基础未尝不可行。此外,正如胡春洞先生所说,“在许多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或唯一教学目的情况下,语法翻译法这种仅能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常常被当作最佳方法。因此,在师资和教学设备较差、班级规模大、教师工作量较大或积极性较差的条件下,语法翻译法往往受到青睐。”(胡春洞,1990)

6 教师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如果说,从主客观方面都具有可行性,那教师在古诗词翻译鉴赏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此提供五点不成熟意见仅供参考。

1)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进行点式翻译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尽管已知原文大意,但准确地译其内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正确理解率达70%)使部分学生不求甚解,对难句、关键句或难度较大的段落的内涵有时不甚了了。在古诗词翻译鉴赏课时中,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尽量达100%,即要求学生尽可能加深对原文理解,通过诵———读———悟———作,达到完全吸收消化的程度。

2)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应以理解准确为主,表达通顺为辅。对翻译而言,理解与表达同等重要。表达水平直接反映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翻译的质量。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表达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基本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即是成功的,在语言形式上(主要是修辞层面上)要求不能太高。学生翻译的作品以欣赏为主,避免过多的批评指正。

3)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可结合课程实际给予选材,以作业与组讨论为主。对鉴赏材料的选择,可以依据课程话题设置,或以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话题选择;不管如何,至少要为学生准备三篇译文。作业可安排学生对作者与译者的相关情况,写诗与译诗风格的相关情况、对涉及到的相关翻译技巧等要求学生作一初步资料收集。课堂上可安排1课时给学生小组讨论,而另1课时给大家分享。再以小组报告或小组作品创作比赛等形式作教学评估。

4)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要将排除学生为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教师在开始上述第三点建议前开设1或2课时,列举若干篇古诗词英、汉对照的范文,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精彩优雅的译笔,边做些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尤其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其中的一些长难句和不同于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地方是如何处理的,从而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结合所授技巧做针对性的讲评;也可将不错的译作做成文档,让学生下载后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赏析。读周边同学的译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趣味性。

7 结束语

篇4:从《虞美人》浅谈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 虞美人 读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6-02

目前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古典诗词用词深奥、难以理解,这就会导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而提升兴趣的关键就在于要将它们读懂。“读懂”首先从“读”开始。“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之美,才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诗词的教学我一般分四步走,即“音读——译读——情读——成诵”。下面,以《虞美人》为例,谈谈我的古诗词教学“四读法”。

《虞美人》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是李煜的一首绝命词。李煜是五代中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感情浓厚,凄美缠绵。

一、音读

音读包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掌握音读的两点要求。由于《虞美人》这首词没有生僻字,而且词的节奏可以在朗读时根据词的内容和音节划分出来,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依照自己的初步语感,在关键字词上做一些点染,如把韵脚字“了、少、风、中、在、改、愁、流”读出延长音,产生余音绕梁的的效果。那么,这首词韵味很快就能朗朗上口。

二、译读

译读要求理解大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多读的同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来帮助理解。《虞美人》篇章不长,课下注释足以帮助我们解决大意理解上的难题。

但是,有的同学在理解的时候,就提出了质疑:比如说“只是朱颜改”的“朱颜”,在书中解释成为“红润美好的容颜”,这“红润美好的容颜”只是指女子,他认为应紧承上句“雕栏玉砌应犹在”,解释成为“宫殿的美丽、气派的样貌”。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需对他们加以肯定。他理解出了“朱颜”是“宫殿的容颜”,只是“女子的美好容颜”之意,还需对诗词做更深层次的赏析。

三、情读

情读,就是要求同学们把握重音,读出情感。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赏析”部分。这一块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首先要把握感情基调,感受意象,理解诗词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寄托词人情感客观物像。把握了古诗词的意象,就能明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虞美人》的感情基调在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直接表达了出来——“愁”。“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不具备任何可感的形象,而李煜用“一江春水”这个意象来喻愁,化抽象为形象,“一江春水”的多、绵长不绝使这种“愁”可知、可感。

而这种“愁”到底有哪些愁?

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所谓“知人才能论事”。李煜本是南唐的一国之君,过着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每天歌舞升平,不问朝政。自己的无能最终导致了亡国,自己也成为了宋朝的阶下囚。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小楼里,没有自由,看不到希望。前后生活、地位的落差,使他整天郁郁寡欢,愁情满怀。这种“愁”便是他对故国的思念、亡国的悔恨。

因此,上一个环节所提到的被改变的“朱颜”,那“红润美好的容颜”不但指“后宫佳丽的容颜”,也指“往日宫殿的美丽、气派的样貌”,学生先前留下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但古典诗词的教学,“读”是必须贯穿始终的。这个时候就要在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再提出要求——读出重音。重音,就是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句。比如“何时、知、又、不堪回首、应、只是、几多、一江春水”。朗读的时候,在朗读语气的处理上,重读音节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读出词中情感的跌宕起伏,凄美绵长。

四、成诵

成诵,就是在对前面音读、译读、情读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背诵。适当时,可以配上音乐,情境就更完美。这也是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有意识的积累”这一要求。

篇5: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李煜

chūn huā qiū yuè hé shí le ?wǎng shì zhī duō shǎo 。xiǎo lóu zuó yè yòu dōng fēng ,gù guó bú kān huí shǒu yuè míng zhōng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iāo lán yù qì yīng yóu zài ,zhī shì zhū yán gǎi 。wèn jūn néng yǒu jǐ duō chóu ?qià sì yī jiāng chū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古诗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书摊何时了议论文

★ 李煜诗词

★ 何时作文

★ 秦观《虞美人》

★ 虞美人赏析

★ 《虞美人》秦观

★ 李煜的名句

★ 李煜作文400字

★ 破阵子 李煜 翻译

篇6: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翻译

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注释

深闺:女子所居之内室。

劳思想:即勤思念。《诗经·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春芜:春天的杂草。芜,一作“无”,一作“光”。

泥芳妍:在花间萦回。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

芳妍:指花丛。

琐:一作“锁”。

双娥细:双眉紧锁。娥,一作“蛾”。

砌:台阶。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

杨花:柳絮。

赏析

此首为思妇之词。开头两句,通摄全词,点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写春色,下片主要写春恨。上下片仿佛两个相连的画面,全词情景交融。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春色,不禁情思绵绵。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面使全句意味隽永。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此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黄鹂的婉啭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少妇透过琐窗听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感触更为深婉了。上片如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张炎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制曲》)“凭阑”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阑干旁,含愁凝眸。“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阑所见,也是下片唯一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确是词的当行本色语。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于“砌”两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密。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妇的内心独白,由上片的蓄势,直至此句才引发出来。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将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和开头暗相呼应。她终日盼不回丈夫,怅恨之情悠然而生,于是嗔问道:“你倒是回来不回来?叫人家成天价象在梦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绕世界去神游寻觅!”这种奇思遐想,意味深长,倾吐出少妇的无限离愁和情思。“魂梦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有所影响,如晏几道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受此词启发,又如章楶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轼的和词,咏杨花而和思妇情怀相联,也似乎受到此词的影响。

篇7: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译文: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注释: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chóng)。晓帷(wéi)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yōng)。

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绣花重:花纹繁丽。冷烟:晓雾。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xiá)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diàn)藕花香,恨悠扬。

宝匣:梳妆盒。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赏析:

篇8:虞美人古诗翻译赏析

关键词:睡美人,贝洛童话,格林童话

一、夏尔·贝洛与格林兄弟简介

夏尔·贝洛虽然不如格林兄弟名气大, 但是在童话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其1697年出版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是欧洲最早出现并被广为传播的童话集, 被视为幼儿文学的里程碑, 标志着西方儿童文学向自觉形态发展。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对儿童文学影响极大, 他们积极的搜集民间童话故事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 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中间经过了数次修订, 到1857年的第七版时已经收录了210篇作品, 形成后世所说的《格林童话》, 它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巨型民间童话集, 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儿童的欢迎, 后被译为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贝洛童话》与《格林童话》

《贝洛童话》中收集的11篇童话是《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小拇指》《穿靴子的猫》《小凤头里凯》《蓝胡子》《仙女》《格里赛利迪》《驴皮记》《可笑的希望》, 而其中前三篇在《格林童话》中也出现了, 并且被认为是其名篇, 下面我们就以两部童话中都出现了的名篇《睡美人》为例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

三、《林中睡美人》与《玫瑰小姐》

贝洛童话中的《林中睡美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睡美人, 在格林童话中同样的故事称呼却略有不同, 其中人民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中, 相应的篇目叫做《玫瑰公主》 (杨武能翻译)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中则叫做《玫瑰小姐》 (魏以新翻译)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内容都是一位公主因为受到了诅咒, 在15岁的时候陷入了漫长的沉睡, 直到100年后才苏醒并和来到了她身边的王子成婚的故事。下面来具体说说两篇作品中的不同之处。

1.细节描写。《林中睡美人》和《玫瑰小姐》中的开头都描述了国王和王后获得女儿极度喜悦, 并决定举办盛大的宴会来庆祝。在细节上《林中睡美人》中国王和王后邀请了七位仙女来担任小公主的教母, 在洗礼结束后设宴款待仙女们, 仙女们的餐具是国王专门为其定制的, 文中对餐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纯金铸成并且镶嵌了昂贵的宝石, 从侧面凸显了国王和王后对仙女们的重视。而《玫瑰小姐》中只是大致交待了事情经过即金盘子只有12个。同样在后面的祝福描写中, 《林中睡美人》挨个描写了七位仙女的祝词, 而《玫瑰小姐》则比较简略。不过从幼儿童话角度来说, 前者的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 后者简略的开头更符合好动的幼儿的欣赏特点。

2.谋篇布局。睡美人如何被诅咒, 被纺锤刺伤和诅咒解除是全文中的重点部分, 其中《林中睡美人》讲的是国王和王后共邀请了七位仙女并用精致的餐具和盛大的宴席来款待他们, 结果宴会快开始时来了一位没有被邀请的老仙女, 因为很多年来都没人见过她。因为临时加上的餐具无法和其他七位仙女相同, 老仙女怀恨在心, 诅咒公主会被纱锭刺破手指并且死亡, 其他仙女赶紧补救成了公主只会因为被刺破手指而沉睡一百年, 最后由一位王子唤醒她。于是国王下令国内禁止使用纱锭。公主健康的成长到了15、6岁, 在某天国王和王后不在的时候跑去了瞭望塔顶的某个房间, 其中有个老人正在用纱锭纺线, 公主好奇上前结果因为被刺中手指而陷入了昏迷。

3.语言的精炼性。虽然《玫瑰小姐》比起《林中睡美人》来说细节描写略显不足, 同时谋篇布局不够合理, 但是语言的精炼性更胜一筹, 全文字数比起《林中睡美人》要少很多。在描写公主被纺锤此中沉睡后, 只用了寥寥几句话就描述出了整个皇宫被睡眠传染, 整体陷入了沉睡的情形, 言简意赅立意巧妙。而《林中睡美人》则用了五段去描写后续故事的发展, 到底是怎么样才让整个国家其他的人和动物睡去的, 非常冗长并且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够简明。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听故事更注重的是情节在易理解基础上的曲折、人物在粗线条下的鲜明特征, 精炼的语言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从结局上。在《玫瑰小姐》中公主醒来之后, 就和王子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两人开心幸福的生活了下去, 并没有后续的描写。《林中睡美人》在公主和王子婚后还描述了很多情节, 其中包括王后其实是个妖精, 并且还想吃掉自己的孙子最后惨死木桶中, 但是却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一方面, 幼儿童话篇幅不宜过长;另一方面, 幼儿童话要带给孩子们的是纯真积极的引导、真善美的熏陶, 以美好的大团圆作为结局其实是最好的, 而那些较为残忍和阴暗的情节描写其实是不适合幼儿阅读的。

四、结语

综上比较分析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在相似的基础上存在差别, 有可能是分别从民间故事中收集的, 也有可能是格林兄弟在贝洛收集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以达到他们所认为的童话要求, 却绝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格林兄弟抄袭了贝洛。

不管是《格林童话》还是《贝洛童话》, 都是优秀的童话作品集, 为各国儿童的成长增添了许多欢乐, 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其中的名篇直到现在为止都是耳熟能详, 作为童话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虽然都存在一定不足, 但是都不失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戚晓磊.《睡美人》和她的“说书人”[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朝阳街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下一篇:安全工作总结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