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4-06-25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通用8篇)

篇1: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党校教师队伍

中共博山区委党校

近年来,博山党校一直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党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打造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功底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坚持“党校姓党”,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既是一项道德原则,更是一项政治原则。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开展了“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热爱党校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目标,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健全校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党”的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通过每年开展的庆“七一”系列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贫困党员送温暖、到基层上党课等活动,使广大教职员工接受教育,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仅2008年,就有2名教师分别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党的十七大精神基层宣讲团和市委组织部开展的讲座片评奖活动,均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二是用党校事业吸引人。一流的党校,需要一流人才。我们努力畅通人才、智力引进渠道,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为改善近年来离岗教师较多,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面向社会,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招考录用了2名水平较高、立志党校事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从2007年开始,又连续引进了2名研究生。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改善师资结构,从党政机关、上级党校、社会阶层聘请客座教授。现在,学校有研究生4名,高级讲师7名,客座教授10多名,初步建成了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

三是用严明的纪律约束人。“研究无禁区、讲坛有纪律”,近年来,我们严格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新调入党校的青年教师,都进行规范的课前培训,确保了全体人员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区委、区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二、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首先,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开展了“双争双学”(争创学习型部门、争做学者型人才),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这项活动,我们已连续实施了三年,并通过帮扶成员之间集体备课、个人试讲,到面上宣讲、班主任教学管理竞赛等活动,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双争双学”热潮不断推进。二是打破常规,外出取经。每学年在重新界定每位教员新、老课题的基础上,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20多人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到省、市党校和胶州、胶南市委党校观摩听课,及时充电,全面提升了教师素质。三是转变作风,送课下乡。自2007年,每年我们都制定 “菜单式”授课内容,下发到各镇办、街道、部门和单位。学校还统一安排其他教员陪同或跟踪授课,以便现场测评其授课质量,反馈基层听众的意见和呼声。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有110多人次被邀请到机关、镇办和单位授课,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一是实施教师培训工程。三年来,我们先后选派10多名骨干教师分别到中央和省、市委党校参加业务进修。并加大人才配置力度。学校配备一名副校长,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科研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拿出1.5万余元,对具备奖励条件的科研成果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奖励,充分调动了全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重点加大对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力度。制定出台了《教师挂职锻炼实施办法》。每年2期,每期时间为半年,每期1-2人到村(居)、企业挂职锻炼,现有3名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另一方面,把每年的4月份、12月份设立为调研月,让广大教师集中时间,带着专题,由党校班子成员带队分组到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调研,调研成果汇编成册,极大丰富了干部培训专题内容。三是注重跟班调研。每期干部培训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靠上参与学员的调研活动,分组与学员一起,分赴各行各业进行调研,并撰写出专题研究报告或总结。学校成立考评小组,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估,优秀调研报告送有关领导参阅,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博山党校有30多篇论文,分获全市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先后有9个课题在市委党校立、结项成功;有50多篇文章及信息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刊物上发表,其中,有两篇文章被我国最大的官方网站——人民网转载,科研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注重提高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基层党校老师应是多面手。三年来,我们统一部署,安排老师轮流担当主体班次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小组的划分,班委、支部的选举、活动的开展及班级事务的处理。特别是近期举办的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培训班,还要负责车辆接送、食宿的安排、学员的分片座谈、交流发言等工作。同时,对每期班主任由学员进行评价,评价等次与班主任补贴挂钩,并对获得优秀等次班主任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班主任给予相应的处罚。通过锻炼,现每位教师都能独挡一面,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强化管理创新,不断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一是完善岗位责任目标。每学年伊始,我们都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修订科室、个人岗位职责,规范科室、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本着个人定岗与科室定责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酝酿,分清职责的基础上,经党委会研究、校委会通过后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三年来,我们致力于给广大教师搭建一个平等竞争、施展才能、锻炼成长的平台,极大地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对中青年教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学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提拔为正、副科级干部,3名骨干教师走上学校中层管理岗位,2名教师被选为省宣讲团成员。在教学工作中,授课专题通过优选确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教学能手通过竞赛产生,教师、班主任调配通过优化组合,各项工作实行量化考评,多劳多得,优胜劣汰。制定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由学员和学校考评组对所有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学态度、内容组织、课堂效果、教学手段及方法,以及整体效果进行评估打分,以此为依据,作为发放教学津贴、教师授课资格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出台《博山党校关于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博山党校明星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了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业务精、学习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是加强制度和管理规范化建设。为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我们狠抓了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教学工作方面,我们制定了《主体班次班前调研制度》,主体班次开班前,分赴机关,镇办、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培训干部的所需、所想、所用,以此为基础,设置培训内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制定和出台《主体班次班主任工作职责》、《主体班次管理工作流程》等制度,在办班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述规定进行班级管理,以增强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先后制定《主体班次教学专题管理制度》、《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授课规范》、《授课质量评估制度》等,做到了从授课教师准备专题、备课、试讲,到上课及质量评估都有章可循。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制定《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明确学科组长的职责,并根据学校实际,划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组、经济教研组、党建教研组、政法教研组、管理教研组)五个学科组,明确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定位和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多层次、重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还制定了《关于评选教学能手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和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工作方面,我们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规划》、《科研工作计划》、《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并与每位教师签订《科研工作目标责任书》,创办了党校内部刊物《调研与信息》,充分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保障方面,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学校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位教师调出单独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安排了休息室,并制定了《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实施办法》、《水、电、暖管理规定》、《安全保卫制度》等制度,使教师尽量少参与事务性的工作,能潜心教学和科研,增强了党校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提升了党校教师的地位。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距省、市党校和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兄弟党校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少差距。今后,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委党校的业务指导下,以学习贯彻落实《条例》和这次全市党校工作会议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实现博山老工业区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9年4月

篇2: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浅探校本研训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工作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活化校本研训形式,诠释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实践策略,扎实促进教学实践素质的提升。

【关键字】校本研训 有效性 交流平台 科研多样化 教育叙事 反思以往的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内容窄化、经验主义、研教分离等不良倾向,成为了校本培训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训?这是我们师训负责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立足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实际,进行为期一年来的研究。我们时刻注重对研训实效的追求,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课堂,把更多的心志聚焦在课堂教学,把更多的关爱聚焦到教师教学实践素养的丰富与提升。

一、沙龙研讨,明晰活动主题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学问题为起点的。校本研训也亦然。

我们定期召开教研沙龙,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每学期开学初的语文校本教研沙龙上,我们针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目前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沙龙的形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让教师们把实施新课改的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如“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细节的预设?怎样对教材进行感性处理进行语文实践研究?表面自主、合作低效”等等。

在找准问题后,我们要求教师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这么多的问题,何以产生呢?我们进而去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认为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过度开放、预设不足、理性处理、误解实践等弊端,应该在通过有效的教研把这些问题给以纠正和解决。如何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有什么对策呢?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克服语文课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性等策略。这么多的策略,如何概括、升华、提炼、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呢?经大家共同研究,我们提出“优化课堂语文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训主题,准备从“活化、优化、文化”的角度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语文实践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学生合作学习的低效、语文实践的加强等问题。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问题大讨论,努力让教师“把自己融进教学里去”,此时教师已经不是问题的旁观者、局外人,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事人。扩大、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从而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校本研训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在自己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最后提炼出的问题,又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全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教师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使教师增强了探索的意识和教育责任感,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定位,实现了“从随意走向问题”的校本教研指向,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

二、加强理论指导,实行研训科研化。

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需要对教育观念的储存与感悟,需要对教育思想的内化与深入。但现实中理论学习的形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子似的、外化的。因此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常常是抽象的,缺乏教师个人的生命体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常游离于个体经验和人格修养之外;对教育思想的学习更缺乏与教学实际结合产生的真正实践力。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我们尝试用“视频案例”的形式,使理论学习走向教师的思考,走向集体的对话,走向师生课堂,从而引领教学实践走向科学。

如我们集中教师观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视频案例,重点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点和教师即时评价语言的细节处理,大家边看边学习。在深入的讨论后,教研组长适时补充搜索的操作策略资料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提升。然后再一次观看视频案例,这样针对性更强,我们注意到了更多有价值的细节。观看两次视频后,我们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们认为的好课并不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并不主要依靠课堂机智,而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从学生的学习细节入手准备的,优秀教师重在以生为本的课堂预设。只要上出了这样的课,学生的语言素养就会有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坚持“以龙头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和奖励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务处与教科室紧密合作,统筹安排,紧密结合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式研训。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课题在市立项后。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教导处首先进行语文活动课(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决定的重要课程)随堂听课活动,总结经验,推广交流,收集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计划和目的地开展“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课堂教学研究,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改革教研活动模式,实行教研多样化。

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策略,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与活动主题,我们采取丰富的教研形式,上学期我们选择了同课异构、同课多轮、同主题多课、同课合作等形式展开校本教研。

同课异构:同一篇课文,基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文本侧重点的不同把握,对各班学生的不同学情,以及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一级段的几位教师同时构思同一篇课文,如上学期我们1——2年级的语文老师,围绕低段“古诗教学的课堂实践点”这一研究主题用,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去二三里》(一上教材),然后进行同一主题同一课文的说课,要求说课者既能围绕探讨的主题,又能体现自己的特色。最后综合教学优势,选取典型设计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样达到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教学展示、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

同课多轮:在说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老师们围绕主题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是为避免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更好促进交流互助而推行的,我们尝试让年级组内每一位教师都上同一篇课文,依次先后执教。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融合集体的力量进行再构思,紧紧围绕着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转为封闭的学习与教学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如我校的五年级三位语文老师,她们是学校老、中、青年教师的代表。在为期一个月的研训活动中,她们都将《小珊迪》(第二课时)进行了深入地课堂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研讨效果。

同主题多课:即根据一个研究主题,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这一主题自主选择不同的课文进行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这样的方式最能体现教师们各自的个性特色和研究信息,各取所长。在近几个学期,我们还将校本教研的主题不断进行深化,如我们围绕“教学细节的处理”这一主题的研讨,分别在三个年级段的不同课型进行尝试,提升了老师们的细节处理能力。同时还在本学期将这一主题进行不断深化。

同课合作: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每人上一教时,在同一个班中合作上完一篇课文。这样,教师对目标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及教学的监控能力,就有了更高的研究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能逐步提高了。

四、注重专业引领,实行专家引领制。

校本研训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事倍功半,甚至迷失方向。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培训外,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校内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的作用,上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成立校语文学科指导组,实行“随堂听课制”。

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报告,尤其是青年教师;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曾专门邀请市、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和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来校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面对面地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五、撰写教学叙事,以反思促提升

教学叙事的研究方式和价值,对于教师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师的教学生活,就是在学生中间亲历教学的人和事的具体情境。教师拥有最丰富的叙事材料,也正是这些叙事材料,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充分展现了个体教学生命的靓丽和芬芳。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加强对教学现实情境的反思,从中去领悟教学的应对策略和运作技巧。并且教科室还编辑了《教师课改反思集》,收集了老师们的优秀教学叙事。

实践证明,教学叙事最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的情感意识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成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果每位老师都会用笃学实践来投入校本研训中,立足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求得专业发展,最终会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作者简介:于永林 男 35岁 肥城市王庄镇南尚小学教师 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深入研究,颇有心得。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篇3: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1 瞄准新定位

近几年, 面对高技能人才匮乏和结构性缺员的状况, 长沙电业局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培训是第一工程”的理念,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坚持以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为导向, 走自力更生、自主培训、自我提高的道路, 加快专业技术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与2006年相比, 高级工由662人增加到1303人, 技师由83人增加到252人, 高级技师由3人增加到50人。高技能人才数量的大量增加,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就在企业“春风得意”的日子里, 该局决策层“不合时宜”地给员工泼冷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更要想到工作中的不足, 保持清醒的头脑,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根据企业“争当省内排头、赶超全国先进”的总体目标, 在深刻剖析培训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后, 该局果断提出:继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整合培训资源, 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方法,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工作, 进一步加大全员培训的力度, 潜心打造“核心竞争力”, 力争实现总体目标的要求。

“员工培训与人才发展工作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培训工作的新定位, 压力大, 难度大, 内容多, 必须统一思想, 步调一致, 着力建立健全培训的有效机制。”长沙电业局副局长刘夏清说。

提高认识, 建立培训的导向机制,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针对少数员工对培训存在的应付情绪、畏难情绪、急功近利情绪, 长沙电业局采取“会议发动”、“典型示范”、“讲评促进”、“个别交流”等形式,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工资是今天的饭碗, 培训是明天的饭碗, 摒弃了错误心理, 端正了学习态度, 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转变。

齐抓共管, 建立培训的管理机制, 实现从“职责不明”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该局对各基层单位下达了员工培训及人才发展奖罚责任书, 坚持奖罚兑现。整合优化三级培训网络, 充分发挥现场培训中的分级负责作用。该局培训机构重点组织落实全局阶段性系统培训和年度专项培训工作, 强化培训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现场培训进行指导, 坚持抓“四到位”, 即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效果到位。

强化监督, 完善培训的考核机制, 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变。该局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做到每期突出一个专题。同时, 制订《培训年度绩效管理及考核办法》, 明确考核内容及相关指标、考核程序, 做到月检查, 季考核、半年及年度检查考核兑现。明确培训工作一把手要亲自策划亲自抓, 强化激励机制, 实行重奖重罚和“问责制”, 使培训工作化“虚”为“实”, 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 实现培训工作责、权、利的统一。

长沙电业局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有效机制, 化作了全局各基层单位的具体行动, 进而转化为推动培训工作的强大动力———

长沙路灯管理所所长张金亮亲自抓培训工作, 坚持员工培训与生产等各项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 还利用星期六开设了“周末课堂”, 并以班组为单位, 每月组织员工到故障现场, 由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如何发现故障、处理故障, 培养判断故障和动手能力。该所积极开展培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路灯亮灯率达99.47%, 当地新闻媒体关于路灯的负面报道逐年减少, 到2009年已降为零。

2009年2月3日是农历大年初八, 此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就在这一天, 该局营销系统近900人分9批进行封闭式军事训练和营销处罚、员工奖罚、职业道德条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由驾驶员转到营销稽查岗位的田薇, 在参加业务技能培训中, 专心听讲, 做好笔记, 晚上挑灯夜读, 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周围同志求教, 工作中努力摸索积累经验, 很快掌握了营销稽查及相关业务技能, 被评为湖南省职业鉴定考评员, 湖南省电力公司营销稽查专家库人才。

2 探索新方法

长沙电业局根据电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 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人才重点培训、稀缺人才加速培训、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训”的思路,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专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在培训方法上, 一方面保留过去的好做法, 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新方法。

(1) 以赛促培。全局采取“基地集中示范———回班组反复演练———集中比武或考试进行检验”的方式, 以赛促培。2009年, 举办了《变电检修标准化作业技能竞赛》、《变电运行倒闸操作技能竞赛》、《路灯专业技能竞赛》、《配网专业技能竞赛》等技术、技能比武, 为员工技能提升提供了好的平台。

各基层单位、部室以迎接湖南省电力公司技能比武和调考为契机, 在全面培训、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层层选拔参赛队员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各项业务技能竞赛。去年, 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通信、自动化专业技能比武, 获得团体一、二等奖各一个, 个人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安规调考, 获得个人一等奖;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知识及技能选拔赛, 获个人优胜奖, 并入选湖南省电力公司集训队。

(2) 师带徒、徒帮师。新进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技能达不到高级工要求的老员工, 均按“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 与界定具有师傅资格身份的人员签订师徒合同, 定期进行考评, 坚持奖罚兑现。在工作中, 师傅热心传授技术, 让徒弟尽快熟悉有关规程、掌握生产技能。而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高, 接受新设备新技术快, 各单位要求徒弟帮助师傅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这样一来, 形成了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用电检查 (稽查) 首席工程师唐国良对两名徒弟言传身教, 技术进步快, 其中一名被评为助理工程师, 两人都成为了业务技术骨干。

(3) 班组培训。该局各基层单位班组都利用开工前一小时、新设备和新系统投运前的调试及设备检修等机会, 组织员工到现场培训, 当场出题考问, 大力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变电管理所班组每次开展培训前, “逼”一名新员工在培训时讲课, 促使其翻阅规程, 查找资料。讲课过程中, 发现错误或遗漏的地方, 大家纠正、补充、完善。调度所自动化班副班长张帆在每周一例行班会安全活动中, 要求每人对各自的工作进行点评, 描述工作过程、现场情况, 大家共同分析每一项工作、每一张工作票、每一张标准化作业卡, 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

(4) 以职业技能鉴定促培训。根据高级工、技师 (高级技师) 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长沙电业局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举办考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使技能鉴定成为员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加油站。2009年, 有312人申报技师或高级技师, 通过率为18.6%;1835名农电员工参加初、中级技能鉴定, 合格率达80%。

(5) 开办“周五 (周末) 课堂”。城北供电局等单位安排周五班会进行培训, 主要内容是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规章制度、标准化作业等。针对员工提出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班长或技术员进行解答。

3 打造新基地

从长沙市区出发, 驱车20多分钟, 就来到了座落在星沙的湖南省电力公司望新实训基地。

据了解, 始建于八十年代的长沙电业局望新实训基地, 一直是线路技能培训基地, 带电作业是这里优秀的传统培训项目。

“2009年, 我局紧紧抓住省公司在原址拓建新的实训基地的契机, 严格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讲究实用’的目标要求, 制订方案。8月底, 实训基地初步建成, 并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预验收。”长沙电业局培训中心负责人张奇志介绍说。

新建成的实训基地拥有380伏至500千伏各电压等级实训线路和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杆塔和相应的线路金具设备, 各电压等级实训线段均配备了观摩教学和操作全过程的监控装置和独立的升压系统, 所有的杆塔配备了登高防坠装置, 在220千伏和500千伏线段每基铁塔上装备了教练教学平台。带电作业培训有110千伏至500千伏带电更换直线串、带电更换耐张串等多个项目。拥有能容纳200人以上培训的大中型多媒体教室、监控示范教室、实训讨论室。各场所均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在建设湖南省电力公司实训基地的同时, 长沙电业局依托望新技能实训部优势资源, 整合该局技能实训基地, 完成了配电线路实训室、变电运行与检修实训室 (110千伏模拟变电站) 、计量 (装接) 实训室、营销实训室 (包括公变台区和抄核收) 、农电实训室的建设。

篇4: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江西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进。广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主力军和必须依靠的基本力量。他们身处教育一线,对学生的需求最了解,对教育的问题最熟悉,对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深切。广大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育改革的认同和参与程度,奉献和创造的积极性,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和成效。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实、抓好。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灵魂。我们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常态化的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的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江西省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监督测评办法》等文件要求,严格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要加强师德宣传,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全省广大教师。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而教师教育是培育优秀教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工作母机”的作用,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完善“江西省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招生与培养办法,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教师“三位一体”新机制。完善“江西省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办法,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科学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不断完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为全省农村每所完全小学至少培训1名合格的专职音、体、美教师。实施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兼职专业教师聘用制度,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但事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而且事关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教师编制、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机制等问题。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完善高等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的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校外办班,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规范高等学校教师兼职兼薪。建立全省统一的常态化教师招聘补充机制,改善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现象。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通过3~5年的努力,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为常态。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真心实意地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了解教师的困难和疾苦,多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继续推进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公办幼儿园教师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享受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由举办者依法保障。要出台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继续实施和完善特殊津贴政策,在现行每人每月210元和360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并扩大覆盖面。加大力度实施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将长期在农村任教教师的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安居乐教”。

篇5:主题教育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本报郑州4月13电(记者肖培清)“以郑西高铁投入运营为标志,我局阔步跨入高铁时代。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管好用好新设备,我们决定广泛深入开展 ‘岗位成才、实现价值’主题教育。”4月11日,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杨建祥的讲话,拉开了这个局党政工团联合开展的为期一年的“岗位成才、实现价值”主题教育的序幕。

“岗位成才、实现价值”主题教育是贯穿2010年郑州局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分宣讲教育、学技练兵、评选表彰等步骤推进实施。

这个局将采取“教授送课到一线”“专家送课到一线”“成长·共享”对话访谈等形式,组织不同层面的宣讲报告会,讲清职工队伍在高铁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阐述“岗位成才、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开展全员大讨论和组织职工亲身体验高铁、感受铁路发展新成果,增强职工的职业自豪感,坚定职工岗位成才的信心,增添职工实现价值的动力。

篇6:打造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浅议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要结合株洲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三有”(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用人导向不动摇,真正把各方面的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具体要落实“六个优先”,即优先从基层的干事兴业中,从优势产业的开发建设中,从重大项目的强力推进中,从急难险重任务的攻坚克难中,从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重大工作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的地方和单位选拔优秀干部,使实绩优、贡献大的干部脱颖而出。要通过坚持“三有”导向,落实“六个优先”,形成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导向,把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民主作风好、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切实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要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举措、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创新。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安排,统筹考虑当前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培养选拔的长期规划,明确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具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大胆选用素质高、潜力大的年轻干部,为他们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提高考评的准确性,强化考评导向,通过“三考一测”(考察一贯表现,看长期、长期看;考察关键时刻,看急时的应对、难时的态度、险时的处置、重时的作风;考察细节把握,看独处、看小事、看细节;测群众口碑),全面考察考核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品质。推进竞争性选拔常态化,拿出急需、关键、专业性强的岗位面向全国、全省公选。完善选拔方式,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既看分数又不唯分数,既看票数又不唯票数,让会干事的考得上,提高公选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篇7: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摘 要: 基层党校是党校系统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最基层单位,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乡(镇)、村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基层党校能否完成好大规模、大幅度干部培训任务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基层党校担负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职责的迫切需要,也是党校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根据目前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素质 党校教师 培训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200-02

一、建立人才资源库,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基层党校最缺乏的是人才,但不能不建立人才库,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保留骨干教师,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要保留住骨干教师,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文章:一是靠政策吸引人,即制定优惠政策,一切都向骨干教师倾斜;二是靠待遇留住人,即在工作环境、教学条件、职务职称晋升等各方面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三是靠思想政治工作感召人,校领导要经常关心骨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感召他们为党校建设做出贡献。同时,更要注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采取给任务、压担子的办法,帮助年轻同志在业务上取得成绩。

2.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尽快成才

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早定向,早发展,早成才,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一是送去进修深造,主要针对理论和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系统的中青年教师;二是按照教师主攻方向,指定分批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层次,着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三是建立“导师制”,规定导师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专题选择、备课提纲、讲稿审定、教学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专门指导,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独立承担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3.及时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促进良性循环

按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严格遴选,择优录用国民教育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按照“调整、充实、锻炼、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抓在手上。调整,即对现有教师队伍做适当调整。一是把在教学部门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教师调离其他岗位发挥作用,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有为才有位”的认识。二是调整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归队,做到人尽其才。充实,即选调、充分现有教师队伍。一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调优秀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二是从有实践工作经验,自愿又适合党校教学工作的机关干部和中学教师队伍中选调。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教师队伍。一是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中锻炼;二是挂职到实际工作部门或选派基层单位锻炼。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学师资培训或通过自修、进修、学历提升等途径,采取在职进修、攻读研究生等形式,每年定期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上级院校学习、进修和深造,从而不断提高业务理论维度,使青年教师快速进步成长。

4.开发社会资源,采用多种形式聘用兼职教师

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渠道,采取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和任务聘用等多种柔性引才方式,吸引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牧民致富带头人,能够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审议、核心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建设及特色教材开发等方面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弥补专职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二、深入基层挂职锻炼,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按照“具有坚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实行“三个一批”,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所谓“三个一批”,即:一批工作量比较饱和的教师在校授课,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一批教师到知名院校和中央党校进行学习培训,拓宽理论视野,夯实理论功底;一批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了解实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个一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保证党校教学培训任务的水平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弥补党校教员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教员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学习知名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党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在这方面要坚持“派下去”的原则,鼓励基层党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面对竞争日益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县直部门、乡(镇)等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将挂职期间的业务成绩计入当年考核,并形成制度。二是加强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课前对学员学习需求调研、课后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调研,以加强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科研是党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是党校重要的软实力,科研水平是衡量党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直接关系到党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党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当前,对于党校来说,如何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抓好科研工作是每一个兄弟党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党校科研都具备条件较差、存在着底子薄、经费紧、信息闭塞、科研力量薄弱等不利条件,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努力创造条件,抓好科研工作,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工作。因此,深入研究党校科研工作的资政作用,使各级党校科研工作更好的发挥参谋、资政作用,更好地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党校教师要努力做到每一个教学专题就是科研专题,也是调研专题,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二要紧紧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搞科研。三是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学术文章和调研报告,支持申报承担创新性课题,引导教师走科研型和学者型道路,设立教师进修、科研专项支出费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支出,优先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题调研考察、到高校进修、交流和出版专著资助,并重点向中青年教师倾斜,以保证中青年教师早出成果。

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科学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活动,抓好评教结果的综合运用,形成奖优罚劣的评教结果运用制度,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对超额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和获奖的教学科研青年教师给予重奖,同时加大了对教学“精品课”和科研“精品分”的奖励力度,使一流的成绩有一流的报酬,让人才价值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二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局面,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纳入党校各项工作中,坚持以业绩为标准,以竞争为动力,以鞭策为手段,真正把那些确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出来,让他们政治上有待遇,工作上有地位。三是激活办学机制。做到党校各项工作明确岗位职责要求,严格目标考核,注重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优秀教师充分享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献身党校事业的荣誉感,得到组织承认和尊重的成就感。

因此,提升基层党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必将成为当前党校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我们只有立足本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理论宣传效果,内强素质,外强形象,才能推进党校各项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自1998年开始, 我校用8年的时间筹措资金, 达到了学校硬件建设的较高标准, 配备了基础设施和设备。我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把解决教师生活困难摆在重要位置。当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生活待遇问题, 不是一所学校之力所能及的, 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我校离县城60余华里, 很多教师上下班不方便, 即便配有专车接送也有劳顿之苦和交通风险, 更何况买房资金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笔巨资。变被动为主动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教师集资建教师公寓, 实现教师的安居, 为教师乐业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 到2006年我校建成教师公寓楼两栋, 解决了绝大多数教师居住困难问题, 另外学校免收物业费。这使得广大教师以校为家安心教育。我们非常重视教师体质保护, 千方百计实施健康工程, 实现早餐免费, 每年定期体检, 开展适当体育活动等, 所有这些探索均旨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大背景下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每一所能较好地发展的学校背后, 一定都有良好精神文化作支撑, 其外在表现为学校精神面貌, 通常人们称之为学校精神和光荣传统。一般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方面表现出来。高素质教师首先要有高尚师德。新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只有内化为教师专业素养, 也就是在教师思想上形成思维定势, 在行为上形成行为定势时, 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才能体现高尚的师德。这种内化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与交流, 更离不开学校的校本培训引导。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 融入学校校训、校歌、校风、教风之中。

擂鼓台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基层校, 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 可能更多是普通建设者, 我们把“勤俭诚实, 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校训, 旨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公民。

校训所体现的精神内化成全体师生总的价值取向时, 才成为学校之魂。这是办学的底线, 也是对师生的基本要求。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在校训这个师德基本要求之上, 对应职业道德要求, 加以演绎形成校风、教风、学风, 因势利导, 不断内化, 最终把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学校精神文化之中, 使之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 我认为学校的精神关怀也是必需的, 通过精神关怀, 每位教师才能体会到学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如家庭般温暖, 体会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里得到安全的、爱与归属的、自尊自重的乃至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当“擂中”教师以自己是“擂中人”为自豪时, “擂中”的精神文化、“擂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有内驱力。在精神关怀中, 学校明确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要求以期待的形式出现, 教师当然更容易认同它。在整体期待基础上, 我校提出, “名师工程”不能只停留在期待上, 还要落实到一系列措施上。

三、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但任何途径和方法不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去实践, 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当学校将对教师的良好期待、目标细化成各项制度, 并做到目标和制度的有机结合时, 愿望 (理念) 才有可能转变为实践行动, 才有可能达成。这其中制度起着导引、督促、保障作用。

我校随着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 平均业务素质在下滑, 为摆脱困境, 我们在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 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并相应开展活动。一是落实擂鼓台中学教学常规, 从常态管理抓起, 培养教师教学基本功, 这是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要求, 是业务素质之基。二是以帮教、帮带系列制度落实为抓手, 搞好培训, 这是快速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如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听课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制度、教师进考场制度、考试分析制度、校内专家讲座制度、首席教师制度等。三是建立和落实鼓励性制度, 调动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学历进修奖励制度、课堂创新创优奖励制度、教师职称评聘量化制度等, 系列制度组合成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制度的主要功能不是惩罚而应是激励, 这是形成制度文化的动力,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动力。

上一篇:电子材料考试重点总结下一篇:交通安全法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