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024-07-19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共8篇)

篇1: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阅读也是如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给学生留出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说的明明是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读完课文后,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这样,在学生阅读前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阅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篇3: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充满着活力,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资源,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展现着生命的跃动,倾注着对生命的感受,透射着生命关怀的光辉。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比较常见的:

1. 突出工具性,淡化人文性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阅读课被定位于工具课,我们只看到了语言的工具功能,忽略了语言内含的情感,一味地进行语言技术训练,针对阅读来讲就是增加阅读量,忽视充满美感的诵读,提倡速读、跳读,仅仅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而去阅读,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恨不能让学生一口吃个胖子,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对美的肢解,对知识的解构,纯技术性的机械操作,学生无需激动、无需感悟,只需在教师的规划下死记硬背就行了。

2. 强调自主性,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管教与灌输,而是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很多老师矫枉过正,“不是嫌我讲得多吗,那我不讲了”,于是出现了一些可笑又可悲的情景: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3. 强调合作学习,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是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很多教师却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盲目追求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有效,总是拿出固定的时间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时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

4. 倡导探究性阅读,放得开,收不拢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式阅读是以文本作为进入一个未知世界的支点,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阅读。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无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味求新,挖空心思设计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忽视了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则,使得语文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三、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新“模式”

新课标提出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我认为,扎实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遵从这样的教学模式:激趣导入—自主研习—合作探究—训练巩固。

1. 激趣导入

语文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体验,感受自然,感悟生活,关注社会,对人生、对理想产生美好的向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唤醒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只有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耳之所闻、目之所及”的一切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才会同样满怀激情地投入其中,才会体会到文本的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教学起始环节,教师要遵循“批文以入情”的途径,在阅读前注意渲染气氛,力求创设一种与文本感情基调相一致的审美情境,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审美情绪,让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链接、相沟通,奠定感情基调,通过动情的体验,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让他们的灵魂沉浮于文字中,让他们的心灵浸润在翰墨书香里,让他们带着对美的渴求与期待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从而更轻松、更深入地潜入文本的内部世界,领悟到文本那独特的美。

2. 自主研习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始终秉持“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参与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品味、感悟文本,并产生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表达代替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规划、去设计要学习的内容。皮亚杰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要给学生一种智力自由,将他们“错误的”回答看成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探索问题”,就是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学生会从不同的层面提出各种问题:语言层面的、形象层面的、意义层面的等等,在研讨这些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质疑、反驳,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内涵。

3. 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体验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并对他们的合作探究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对学生的探究、发现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与评价。

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挑细选,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和材料提供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创设情境。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向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方法指导。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的价值就在于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打破原来求同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即使探究结果错误,也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

4. 训练巩固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练习功能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而是认识到它在教学中起着“反馈与调节”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语文能力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深入细致地理解了文章之后,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训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

篇4: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群文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现阶段,群文阅读快速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在语文课堂上与语文课程外分别表现为群众阅读教学模式与群文阅读全面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将传统的阅读课文教学模式有效转变,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对其阅读能力与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促使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

一、语文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主要是仅仅围绕某个主题,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同时,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构建的一种阅读模式[1]。通常在堂课的有效时间内,学生能够阅读5篇 15:05 文章。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明显提升,并使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丰富其知识面,其自身也得到满足,使其对阅读兴趣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因为语文群文阅读能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几篇文章,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较强,早期其速度可不能达到要求,但通过几次的练习后,学生通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速度。基于此,学生由被动阅读的状态转变为自主阅读,使其利用自身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文阅读能够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弊病,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具备的基本课型

(一)单元重组

现阶段,语文教材都是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主题,单元中通常有4~5篇的文章,为群文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均选自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儒林外史》,其都和智慧相关:通过智慧获得财宝、招起祸端、使人们的心性迷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极具特色的课文《智取生辰纲》中“智取”内容精读,对智慧的有效利用充分感悟,随后在对《杨修之死》中,有关对智慧招惹祸端与智慧迷失人心性内容的描写进行反复的阅读,对相关语句表达的智慧的巧、愚以及呆的内容予以比较与体会。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将单一的课文教学获取的零散知识更系统化,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二)外延略读课文

《教师教学用书》[2]对略读课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的理解方面,明显比精读课文的要求低,通常是知晓大概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精读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以及方法,将课文自行读懂”。通常可以实施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以一带多,具有较好的阅读效果,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实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三)比较“综合性材料”

现阶段,语文教材中都会安排某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章节,为不同文章提供有效的“阅读材料”。此种“阅读材料”和课文存在一定的不同,不可以单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比不同的诗歌阅读中,对不同作者的表达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充分体会,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为学生搜集与整理诗歌等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语文群文阅读的“结构”整合

(一)使文章组合“线索”较丰富

目前,教材的主题教学课文的线索较重视人文,如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关爱等。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章组合的线索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3]。如将友情类的文章结合教学,以人文主题作为线索等,发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章线索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其对教师的视野、智慧以及对文章的掌握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使文章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在较多读本中,一般会出现以“母爱”为线索的阅读内容,其中的各篇文章均讲的是母爱。但部分课文并未充分的“结构化”,由于文章的联系性较弱,内部逻辑性不显著。因此,可以多次尝试编选一组“母爱”的文章,最后确定《慈母情深》与《母亲的存折》。为什么选择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两篇文章都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能够使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有进一步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感恩父母,具有德育教育的目标。此种逻辑能够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母爱的伟大”,进而尽可能的地丰富学生对“母爱”的掌握,即是“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阅读,能够给学生传送一种有效的信息:不可以单纯的背诵零散的知识,而需要掌握事物之间具有的联系。只有充分掌握整合,才可以使看似散乱无章的信息,转变为系统化的知识。

(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语文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具有探究性高水平阅读,对发现乐趣充分体会。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显著异同点,能够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对《愚公移山》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愚公移山》与美国的《明罗移山》相结合,前者主要表达了人们做事必须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后者讲述一对老夫妻通过搬家的方式,将挡在面前的高山移走。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产生了较强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四、总结

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效采用群文阅读,尽可能的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有效指导,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胜国.群文阅读变革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4):320.

[2]陈颖.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中), 2015(5):115.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我初步探索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二、模式目标

1、促进教师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的教要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形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及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地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勤于阅读,善于积累,乐于写作。在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和文本的特征出发,决定给予学生多少支持和什么类型的支持。

3、叶圣陶先生自能读书的观点。

叶老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所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云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4、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

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启情导入,交代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受到文本内容的熏陶,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揣摩、体会写法技巧。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在汇报中拓展思维,强化重点、难点。在重点认知环节运用的基本手段: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读书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学生的认识一般由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逐步深入;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因此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合理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争吵》一课,在重点认知环节教者问到:“文中的安利克、克莱蒂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直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同时对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重点抓住对安利克的心理活动内容的认知,体会到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妙。

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

第四部分,反顾整体。

基本建议是首先再次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特点,或背诵积累语句,或练习复述,或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落实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的理念。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适当安排小练笔,或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第六部分,基础训练。把握汉语言文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掌握多音字、形近字等基本语文知识。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无论怎样,语文阅读课要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作为一种新生教学模式,我们只是处于研究探索中,更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实践、总结。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

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6.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都在不断提高。学生也特喜欢听我的语文课,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很快。我执教的十多节省、市、镇级公开课深受同行的赞誉,所担任班级的语文成绩更是名列全镇前茅。

语文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的一点尝试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较好,本文就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不同疑问,整理合并(简为整合)出综合性问题,然后精心设计出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反复品读课文,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疑问(即使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等因素会出现多个层次的答案,但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蓝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在旁白处记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质疑本上将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好问题准备提出。如我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师生整合设计出一个中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书上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文侧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看法或理解,并将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们经过自学理解,多数学生都写下了⑴科利亚善于动脑,发现妈妈挖出东西后,确信自己的宝贝还在;⑵他分析了找不到东西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大了;⑶随着时间变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领悟力如何,但那些基础的文中显而易见的观点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理解的,只不过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自学过程中做笔记时间充裕,促进了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和成功欲,而且避免了一些孩子因基础差而造成的课上只做听众,不敢发表意见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环节教学精心准备,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

书动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讨论中红笔标注

自学之后,笔者安排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看法,统一认识,让学生们在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理解,哪怕是观点的认同,也要求他们说出来,在自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那么一两点认识是正确的,这样使那些存有自卑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有独特见解的通过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产生荣誉感,而且通过别人的补充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们面对面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条件下,既有利于说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也利于听的同学分析认可的自愿性。此时,大家均处于充分自主、自愿状态,让他们在自己的观点上用红笔加以“增、改”,这样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此时的收获,使其观点、认识更加完善,也为全班交流时每一学生的发言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全班交流后彩笔加注

篇6: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宋小辉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主要来源就在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靠平时的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的方法和兴趣的培养却要靠教师的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就成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为达此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后,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转变成自主合作学习,必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此培养兴趣就成了一个迫在眉捷且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疑问,利用电教手段等等。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不但新,而且奇,让学生欲罢不能。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在此种隋况下,学生能表现出来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然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又没有什么问题可想时,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具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又不愿再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提到的问题。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师生应以平等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得到桃子”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地参与学,也参与教。

三、培养质疑解难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1.独立学习

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独立加以解决的问题;2.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让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由选择质疑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自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为能力强的学生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会掌握得多,学得好的学生无疑给课堂阅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呢?笔者认为,课前的教学目标要灵活适度,干脆让学生自拟目标,教师不要“一刀切”,恰当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可以了。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动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有所收获。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扎扎实实地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 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篇8: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语文阅读,方法

分层教学的理念重在“因人而异、以学为本”,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由此一来, 不但可以将教学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进他们的学习体验, 帮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导入分层教学理念, 制定出符合各个学情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指导方案, 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 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听得懂, 一方面可以增进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还能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课堂阅读从被动转型为主动。下面, 我便从学情分层、教学分层和问题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情分层, 打好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学情分层, 是指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现状对他们进行能力分层。通常, 分层的方法为:学习能力偏弱, 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的学生为A层 (后进生) ;学习能力适中, 但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为B层 (中等生) ;学习能力强, 而且学习动力充足, 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为C层 (优等生) 。从分层教学理念来看, 该环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重点前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 针对这篇课文, 我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了以下学习目标:针对A层学生, 考虑到他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所以, 要求他们了解全文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并初步把握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针对B层学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强, 所以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 比如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几个“背影”作何解释等;针对C层学生, 该层学生学习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阅读技巧, 所以可以要求他们以自学的形式分析文章, 然后再将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 再由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让不同的目标符合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

二、教学分层, 遵循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不同学情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让教学具备因人而异的特点, 而且还能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以生为本。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辅助分层教学, 可以达成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样以《背影》一文为例:在围绕这篇课文展开阅读教学期间, 我们可以对A层的学生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从指导他们挖掘文章生字生词开始, 到对文章进行分段, 挖掘中心并行, 从而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把握阅读的基础性技巧;针对B层学生,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教学, 目的在于增强该层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促进阅读的实效性。针对C层学生可以采用任务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期间, 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思考性的任务: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 又见父亲的背影, 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提及的“背影”和前几个“背影”有哪些区别性?它突出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情愫?

三、问题分层, 递进型提问法导入

上一篇:2022年教育综合真题下一篇:我心中的春天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