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2024-07-31

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精选8篇)

篇1: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作者:彭涛 杨晋军 发布时间:2014-01-14 19:14:51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的情况增多,贪污现象也开始在农村滋生、蔓延,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既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降低了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现通过对我市近三年来村干部贪污犯罪案件的浅析,探讨该类犯罪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一、我市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10年至2013年8月,侯马市人民法院共审理职务犯罪案件31案,涉案人数37人。其中村干部职务犯罪占8案,均为贪污罪,涉案人数12人。村干部职务犯罪占全市所有职务犯罪总数近1/3。

从文化程度上看,涉案的12人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8人,占67%;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人,占1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人,占17%。

从职务上看,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7人,约占58%;村报账员3人,占约25%;支部委员1人,约占8%;村民小队长1人,约占8%。

从政治身份看,有10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占83%。

二、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主体固定化。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报账员成为“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犯罪主体。侯马市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查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总共8件12人,综合对其分析发现,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体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报账员居多,他们或单独作案、或共同作案,或伙同其他人员共同作案,每起案件几乎均有书记或主任参与。

(二)罪行单一化。均是以贪污为主要犯罪类型,且涉案款项逐步增多。如我市检察院近三年查处的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均为贪污案件,犯罪款项涉及国家粮食补贴款、征地补偿款、占地青苗补偿款、道路修复补偿款、等多个领域。

(三)犯罪团伙化。在市检察院所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多为村支书、村主任、村报账员共同作案或伙同他人共同作案。我市查处的8起案件中,村书记、主任和报账员共同犯罪的案件4起,占50%。

(四)手段多样化。从调查材料分析看,其作案手段多是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活动中:一是私下签订合同,采取收款不入帐、直接领取钱款后,侵吞公款;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虚支重报侵吞公款;三是虚报、多报,套取国家专项补贴款项和征地补偿款;四是为村民办理相关事务多收款项。

(五)危害扩大化。村干部的贪污行为都是发生在广大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直接侵害了其切身利益,使老百姓深恶痛绝。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有些案件情节恶劣,引发农民上访。

三、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大多来源于农村基层,文化素质较低。

一是文化水平偏低,导致部分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从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看,多数犯罪嫌疑人的文化水平不高,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较少,大多处于初中或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低,一部分村干部思想觉悟低,自我要求不严,把村里收入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任意处置;三是放松学习,忽视世界观改造。基层村干部皆来自于农村,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和法律知识培训。认为自己就是老农民,为了办事吃点喝点又不违反规定。出了事大不了还是当自己的老百姓。

(二)法制观念淡薄,私欲膨胀。

一是有些村干部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抱着无所谓态度,认为案发后把钱退了就没事了,或者认为现在的业绩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自己花些钱是应该的。二是少数村干部把当“官”与发财等同起来,为了当上村干部不惜拉关系托熟人送礼,一旦目的达到便千方百计捞回“失去”的钱财,造成很坏影响。三是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不依法办事,思想观念一旦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难免会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三)财务管理混乱,制度落实不到位。

全市推行“村帐乡管”制度后,大部分村级财务管理较为规范,但是部分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有些混乱,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监督不力,从而引发职务犯罪。存在一是违规入账,不经法律和规定的程序入账的;二是为了规避账目审查,私设小金库的;三是公、私账目不分的;四是钱账不分,白条坐收坐支,缺乏制约。

(四)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一是资金的支配由村支部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向上反映,起不到应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对假票据、白条入帐现象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对报审的土地补偿款、粮食补贴款把关不严,导致虚报现象严重;三是村务财务公开不到位,不能实时公开、事事公开;四是农民维权意识淡薄,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有些人害怕遭到打击报复,抱着吃点亏就吃点亏的心态,造成了有些问题无人反映的现象,从而无法对村干部形成有效的监督。

四、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建议

(一)加强法制教育。司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要配合乡(办)党委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法制廉政和党性宗旨进行常态化教育,适时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充分运用党政理论及法制理论,结合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对村级干部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村干部守法意识。从思想上筑牢防腐底线。村干部自身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建设,自觉抵御各种利益的诱惑,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把握好法律这一底线。

(二)健全制度管理。一是要杜绝假票据、白条子等入账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 真正做到村务、财务公开。村书记、主任、文书、会计、出纳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二是发挥“村帐乡管”制度的作用,各村定期上报财务凭证,由专门机构审核,制止违反财经纪律费用的支出。这样从制度上杜绝村干部在财经上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在农村基层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杜绝公款随意开支等现象存在。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三)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增强村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发言权,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特别是在征地拆迁、国家惠农资金发放等问题上,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涉农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农业对口资金的发放、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三是乡办加大监管力度,乡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经常下村检查监督,做到有事抓事,无事预防,把村干部经济型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四)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加大纪检查处力度。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村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深入监督检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村官贪污、截留、挪用、侵占等问题的查处力度,特别要把支农资金、粮食直补款等的发放和征地拆迁等领域作为预防、打击的重点。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公、检、法、审计以及“三农”工作部门的协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形成立体预防和惩治网络,确保各项处理执行到位。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经管和审计部门要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一年一审计和一任一审计,把村级财务纳入审计和任期审计的范围内,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督。三是加大司法打击力度。办案部门要严格依法办案,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依法打击犯罪。特别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案要案坚决从快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只有加大了对村干部经济型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预防犯罪。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打击一个、教育一片,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篇2: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增大了农村干部腐败的可能性,由此而引发的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当前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几点预防对策。

一、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主体多为实权在握者。村干部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有掌握经济账本的会计、出纳,这些人拥有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要么相互勾结,共同作案;要么各自为战,中饱私囊;要么拉拢乡镇干部和其他村干部,共同腐败。他们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二)触犯罪名比较单一。在新农村建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划拨的建设款会越来越多,而掌管建设款的村干部往往见钱眼开,往往把国家的扶贫资金作为自己的私人提款机而大肆贪污挪用。另外,村委会利用协助各级机关开展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发放补助款等工作上便利,拥有较大的权力,也往往成为村干部受贿犯罪的源泉。因此,村干部涉嫌犯罪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

(三)犯罪环节相对集中。随着土地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附城地带的农村,由于有较多的可支配的土地等集体资源,土地征用补偿款、搬迁补偿款和支农拨款成了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款项往往额度较大,在操作中又存在非常规性、临时性以及使用管理的非规范性,成为村干部非法谋利的主要目标。

(四)窝案串案比较突出。一般情况,每个村干部对掌握村里的每笔资金来源都比较清楚,村干部想一个人达到侵吞公款的目的很容易出事,于是常常串通其他村干部共同合谋犯罪。如我院查办的朱某案,其就是和副主任兼出纳黄某共同预谋,贪污公款8万多元。

(五)危害后果严重。在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村干部的经济犯罪比一般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犯罪具体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为这些经济犯罪分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侵害一方百姓,它直接地侵害了最基层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最直接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社会影响恶劣,后果严重。

二、村干部贪污贿赂案件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土地、资金、水利等重要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村干部手中,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制约机制跟不上,有的村级组织根本就没有监督机制或只是流于形式,村干部管理时,大搞一言堂或家长制,体现不出民主监督,使腐败分子有空可钻,能够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二)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村镇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不能做到政务、账目真正公开。很多村干部一人身兼出纳、会计,特别一些村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账、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明显增多。

(三)村干部文化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现在大部分村官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小学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学历的很少,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而是为谋求个人私利。而有些村干部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

(四)农村的民主制度尚需改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但是在现实中,村民自治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落实,选举中贿选拉票、宗族宗派破坏干扰选举的事时有发生,导致选出的有些村干部政治素质低,道德素质差,施政能力弱,甚至就不能胜任工作。

三、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干部犯罪的原因,特点,建议在预防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工作中要坚持惩防一体、打防结合的预防理念,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查处力度,使他们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减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使农村有一个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

(一)选好配强村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保证换届选举时,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不受到宗族观念和金钱买选票的影响,选出思想政治素质高、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有文化、有开拓精神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担任村干部,使村委会能真正起核心和堡垒作用,保证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保证能带领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逐渐吸收大学生在农村任职,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群众认可,及早成为农村两委班子的领头人,为提升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村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要及时对村两委干部集中或分批进行岗位培训。首先是在农村的党建、土地、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的有关业务培训。其次,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村干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搞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各项教育措施要常抓不懈,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文化等素质,提高施政能力和抵御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财务管理混乱是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温床,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一是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乡镇政府可以建立完善村帐由乡镇财政所代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同时,换届选举可以选举三名财务监督员,不定期检查村帐,发现问题,可要求村委会及时改正和上报乡镇政府。二是建立财务公开栏,要做到涉农资金等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村民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员审核后张榜上墙,及时全面地予以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干部的工作。三是对村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特别是针对有些村干部即将离任之前,想在土地交易、退耕还林、补贴发放等重大资金使用上大捞一把,进行重点盯防。

(四)加大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整治力度。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要采取检察、纪检、监察、乡镇纪委等联合调查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协同作战威力,把查处农村干部以权谋私、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经济违纪等案件作为办案的重点,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凡经查明有违纪违法事实的案件,要及时依法依纪作出处理。同时,要注重研究村干

部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的保证。

篇3: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一、村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 龙街镇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从案件错误性质来看, 主要集中在失职渎职类、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贪污贿赂类。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中又以违反土地管理案件居多, 贪污贿赂类案件主要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失职案件。二是涉案金额较大。如万海村委会矣草村小组原组长一次性侵占公款达8 000元。

二、村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

村组干部作出违法违纪案件行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村组干部教育管理不严。由于龙街镇镇域面积大, 农村各项事务繁忙, 加上村组干部居住分散, 集中不便, 从而对村组干部教育培训抓得不够, 虽然每年也举办村组干部培训班, 但政治学习、廉政教育时间少, 致使部分村组干部廉政意识不强;加之部分村组干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小组会议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致使对村组干部的监督苍白乏力;三年一届的村组换届选举, 直接影响镇党委政府对村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二是财务监管不严。近年来, 龙街镇实行了“村账镇管”制度, 对整治农村财务账目混乱状况、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账目监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镇财务人员负责给村组做账, 在审核、监督村组的收支时, 只要票据正规就可以入账, 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合理化。此外, 还有少数村, 由于村主要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 审批不及时, 导致部分村组出现做账不及时的现象, 使得一些村组干部有空可钻, 从而出现贪占挪用集体资产, 侵害群众利益等现象。三是村务公开不规范。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级财务公开, 包括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等事项。但实际上, 有的村组干部为谋取私利, 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 加上镇上对村务公开督促检查不够, 使部分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即半公开, 将一些群众不关心、无关痛痒的事项予以公开, 而群众真正关心, 诸如宅基地审批等不予公开, 糊弄群众;假公开, 将一些公开的事项进行“艺术处理”, 公开内容不真实, 欺骗群众;再者就是不及时公开或者不公开。四是干部待遇偏低。由于转移支付资金有限, 加上村组干部人数众多, 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村书记、主任每月只能领700元左右工资, 副职每月400元, 委员200元, 组干部只有100多元甚至不足100元, 有时还不能及时发放。离开村组干部岗位后, 工作年限长的, 每年能拿到千元左右的补贴, 工作年限不长的什么补助都没有。工资待遇偏低, 使得一些干部产生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思想, 有机会能捞就捞一些。五是权力过分集中。在农村, 由于特权思想严重和依法治村意识不强, 致使部分村组级组织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他们对村组事务起着最终拍板定音的作用。因此, 这些人容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 如果一旦把握不住, 经不起诱惑, 就会滑入腐败的深渊。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一些村组干部, 不能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 争权夺利有余, 对群众对工作负责不够。工作中被动应付, 敷衍塞责, 对集体、群众生命财产漠不关心。二是不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个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但一些村组干部由于不重视学习, 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 他们认为, 事务是实的, 学习是虚的, 身处最基层, 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即可。因而忽视了政治学习, 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 没有真正解决为谁服务, 为谁掌权等重大问题, 价值观错位, 人生观扭曲。对当今社会一些腐败现象见怪不怪, 跟风效仿, 最终“自然”地走向歧途。三是法纪观念淡薄, 心存侥幸心理。由于所受教育程度低, 一些村组干部对贪污受贿要受到党纪国法制裁都知道, 但在日常工作中, 尤其是在收受他人好处时, 认为“我给你办事, 你给我好处”合情合理, 不知不觉中收受贿赂。但也有少数村组干部并非不懂法纪, 而是抱着侥幸心理, 认为贪污受贿是在“一对一”情况进行,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别人发现不了;还有的认为别人在违法犯罪, 也没有被查处, 因此, 自己做了也不会被查处。结果是胆子越来越大, 最后, 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能自拨。四是封建腐朽思想严重。国家制定的一些基本国策, 作为村组领导干部, 本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模范遵守国家政策, 为群众做出榜样, 但是有一些村干部落后思想根深蒂固, 带头破坏或违反国家政策, 搞以权谋私。在受查处的村组干部中, 有因为包庇亲友违纪生育受到查处的。

三、遏制村组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村组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但影响坏、危害大。遏制村组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显得尤为紧迫。

1. 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

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条件。当前, 村组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现象, 从根本上说都是自身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因此, 加强对村组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全面提高干部素质,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是有效遏制村干部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根本措施。要认真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 增强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在教育形式上, 既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引导村组干部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学习, 见贤思齐, 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要利用反面教材, 对村组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以案明纪, 引以为戒, 警钟长鸣。既要对村组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方面的理论灌输教育;又要采用讨论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 对村组干部进行生动活泼的反腐倡廉教育。在教育内容上, 重点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强化宗旨教育。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引导村组干部对照科学发展要求, 查找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地位观, 坚持立党为公, 掌权为民;增强宗旨意识, 清正廉洁, 真抓实干、勤政为民, 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都从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要强化法纪教育。要组织村组干部认真学习《纪律处分条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刑法》、《行政许可法》等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 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懂得什么是党的纪律所允许的, 什么是不允许的;哪些是合法的, 哪些是不合法的。自觉用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来约束和规范自身从政行为, 切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自觉依法照章办事。三是要强化艰苦奋斗传统教育。要教育村组干部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2.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强化监督。

一是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村级民主监督的基础, 没有公开, 就没有监督。实行村务公开, 要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 凡属村里的重大问题, 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都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群众公开, 遇到突发的重大事项应随时向群众公开, 听取群众意见, 以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公开的内容必须保证真实性, 不能摆花架子、走形式, 搞假公开、半公开、不公开。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 它应包括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各项收支、各项财产、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干部工资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完善民主理财小组制度、村账镇管制度、县镇定期对村组级财务审计制度等。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财务报账工作, 要依法选举成立村民理财小组。镇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必须逐笔审核原始单据, 监督财务收支, 对不合理、不合法的票据坚决不予入账, 对未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的票据坚决不予入账。对不按规定报账, 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 除对责任人作出处理外, 还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三是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改变目前有的村党总支 (支部) 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不管事情多么重要、是否可行、结果如何, 动辄就自己拍板的情况。村里的重大事项, 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村级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有的还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 决不能个人说了算。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明确村党总支 (支部) 书记为村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镇党委书记则是村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 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五是加强党内监督。要利用党小组会、总支 (支部) 大会、支委会以及各种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 针对干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大力发扬党内民主,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纠正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提高村级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3. 完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基础。选好干部, 用好干部, 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将素质高、作风实的人员选进干部队伍。一是要把好选举关。实行“两推一选”等制度, 选举出一些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好干部。但是, 有些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现象, 使人民群众不能选举出自己满意的“当家人”。因此, 一定要把好选举关, 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 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 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 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 为 (下转104页) (上接98页) 村级干部队伍储备生力军。三是要规范村干部报酬。拿得太多, 群众有意见, 太低则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各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经群众讨论, 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 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对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 镇政府一定要帮助落实村干部的报酬,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四是要克服“家族村官”现象。书记、村长“一肩挑”容易产生腐败, 由同一个家族中的人担任也会导致集体腐败。

4. 加强村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实行村组干部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审计, 是一种新的经济监督形式, 它通过镇审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规定, 对村级领导班子和主要干部在任期间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经济责任进行审查核实, 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这样做, 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核实干部任期内的政绩;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任期内遵纪守法、廉政勤政情况;有利于对干部的缺点错误早发现、早提醒, 促其改过;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少数干部的违纪违法甚至经济犯罪行为, 避免给集体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要不断完善对村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重视审计结果在村组干部评先评优中的运用, 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组干部要从政治上经济上大力奖励。

5. 加大查处村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

篇4: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国家为扶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台了不少富农、惠农政策;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兴建亦对农村征地的需求增大,使得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更多地加入到协助政府进行的惠民政策及征地拆迁补偿的落实工作中来,利益的驱动,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总结,对建立的相关防治政策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探索,更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预防和减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平果县农村村级干部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11年至2016年3月平果县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8件 16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主体呈现多人现象。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犯罪主体不纯粹是单独个体作案,更呈现出多人共同作案的现象和趋势。

(2)犯罪侵害对象的范围较广。村干部职务犯罪侵害的对象几乎涉及村两委职权所管辖的各个方面。例如,犯罪涉及到农村危房改造款、征地补偿款、低保补助金、生态林补助款等方面,只要涉及款项的管理和发放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

(3)作案手段的多样性。从所侦查的案件情况看,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以贪污、受贿为主。犯罪分子贪污的手段主要是以侵吞、虚报冒领,私分公款等;受贿的手段主要是以直接收受、索取现金。贪污案件多呈现经多名村干部具体商量决定私分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受贿案件多发生在村干部协助申请和发放各种款项的过程中。

(4)犯罪形式和手段简单。犯罪手段比较单一,受贿多表现为协助政府进行政策落实等工作过程中收受或索要对方的贿赂;贪污多表现为弄虚作假、套取公款,虚报冒领等方式。

(5)从作案频率及金额上看,农村职务犯罪案件作案次数多,单笔金额小。从这几年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可以看出,每次作案的数额均较小,往往只有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但作案次数较多,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由“小恶”逐步转化为犯罪。

(6)从政治和文化结构看,农村经济犯罪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看,干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上升是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密切相关的。

二、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支农、惠农资金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多的实惠。村级干部既是涉农事务的管理者,又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参与人,权力过分集中。一是基层组织自身监督流于形式。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主要集中在相关负责人手里;二是乡、镇监管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乡、镇机关有些干部作风不深入,对村级组织、干部的监督流于形式;三是缺乏村民监督。如今,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有限,对村级事务不闻不问。有些是村干部任职时间长,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群众敢怒不敢言,很容易引发腐败。

(二)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和监督职能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无力。一些农村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还不十分健全,白条入帐等在村级财务帐目中相当严重,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小组把关不严格;二是纵向监督软弱。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分析没有进行严格审批;三是横向监督虚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的支配由村里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反映,起不到應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四是对村干部的贪污、受贿等问题,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许多农民对村干产生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纪违法,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且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反映自己合理诉求。

(三)自身素质不高和年龄偏大是根本原因

涉案村级组织人员中绝大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查处的 16 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2人,占75%;50岁以上的有 11 人,占68.75%。因受文化的局限,大部分涉案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

(四)政策法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成为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土地价格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征地补偿款发放的不规范,给村干部挪用或贪污土地征用补偿款留下种种可以掩护的借口与漏洞。如平果县那厘村原村委会中有8 人贪污土地赔偿款30多万余元。这些村干部的所作所为引发村民上访不断,甚至出现数人到县政府集访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

(五)政策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民对涉农惠民政策不完全了解

近几年国家迅速地、大幅度地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落后,为一些不法分子以权谋私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我院侦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除了知道有补贴这回事外,关于补贴款的性质、发放对象、标准、时间、核定监督的程序等都不清楚。农民在丧失知情权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对补贴发放的监督能力,当自下而上的监督缺位时,腐败便产生了。

三、预防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级干部素质,使其内心不愿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联系密切,其素质之高低、形象之好坏,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村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坚持正面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不愿犯罪。这不仅需要他们自觉地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一定形式,加强对他们法制教育,使他们都知法懂法,遵纪守法。

(二)紧密依靠群众,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

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很难发现,串案多,隐蔽性强,要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坚持查办案件工作的群众路线,才能达到“办一案,查一窝”的效果。坚持查办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群众路线,要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政策宣传和举报宣传,收集犯罪线索,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对人民群众的署名举报的案件线索,要按照规定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要取信于民,赢得群众对办案的工作的支持。

(三)加强监督,建立健全村民委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要发挥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功能,村民委会干部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项目经费所发放的款物是否发到群众手中进行严格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二是村民委会干部互相监督,不能让包片的村干部自己说了算;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要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政策,增强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和举报意识;四是有关部门要配齐村级会计、出纳,严格帐款分管和资金审批程序。

(四)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

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才能最终落实到基层。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一些村干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但是平果县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尤其是村干部的工资偏低,有的村干部每年仅有9000多元,付出与回报落差较大,使少数干部心理失衡,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适当提高其报酬、误工补助。

(五)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篇5: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围场县院预防科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当今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勿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村官” 中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案件屡屡发生,其腐败现象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院党组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大局,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检察预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之一放在了村干部身上。现就2006年至2010年间,我县农村基层干部此类职务犯罪的概况、犯罪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关犯罪预防对策,积极探索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新路子。

一、2006年以来我院查办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案件的概况及犯罪特点

从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共受理农村群众等举报村干部职务犯罪线索28件,依法立案查办违法犯罪案件31人,其中以贪污罪为主要犯罪的案件26人,挪用公款罪案件5人。法院依法做出有罪判决31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8人;缓刑12人,免予刑事处分的11人。案件涉案金额共计312.46万元。

(一)涉案人员主要是村书记、村主任及财务人员,而“一把手”犯罪现象较为突出。2006年以来,我院立案查处的31人农村基层干部案件,其中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村主任26人,占

1立案总人数的76%,其中基层“一把手”18人,占52.9%,会计5人,占14.7%;村委委员、妇女主任等11人,占32.4%,上述人员除一人是群众之外,其他均是党员身份。

(二)农村基层干部犯罪性质主要是贪污、受贿和挪用。立案查处的31人农村基层干部犯罪案件中,贪污罪类案件26人,占74%;挪用公款5人,占16%。法院依法做出有罪判决31人。所发生案件涉案金额共计312.46万元。

(三)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占三分之一。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集体私分公款、行政领导与经管人员共同贪污、分管领导与村办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犯罪等。

(四)犯罪手段和形式多。从手段上看,有做假票据,收款不入帐,重复报销,白条入帐等;从形式上看,有侵吞、窃取、骗取、截留、套取等非法占有形式,还有在公务活动中吃回扣、收受好处费等形式。

(五)任职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在涉嫌犯罪的20名村支部书记中,任职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有半数以上,年龄多集中在45至50之间,他们犯罪数额尽管不大,但多数是小恶逐步转化为犯罪的,有的数次、乃至数十次,数额从几十元,数百元,上千元不等。

二、剖析腐败案件的犯罪原因,把握反映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是基层“一把手”职务犯

罪得逞的主要原因。村支部书记大多兼任村主任,权力大都集中主要负责人。我院立案查处的31人农村基层干部案件中,涉案受贿的有9人,其中8人是村支部书记。有的村书记培植亲信,排斥异己,现金会计和出纳一手提拔。被提拔的干部死心塌地,对书记唯命是从,“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一言堂”,把集体领导变成了个人说了算,监督形同虚设。

(二)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赌博、嫖娼等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一些村干部抱有“山高皇帝远”的思想,放松政治法律学习、个人品德修养,生活作风腐化堕落。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面临着更加激烈、更加复杂的考验和挑战,某些村领导干部,以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事务多为借口,整日忙于应酬,忙于迎来送往,放松了政治学习,最终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蜕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评估审计走马观花,给基层干部贪污以可乘之机。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轨,在农村基层企业、土地、矿山等方面的拍卖、出租、转让,也暴露出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

(四)农村基层干部待遇较低,有的村干部怀有补偿心理。有的村干部觉得多年来自己为村里出了不少力,争取了不少资金,上了不少项目,做了不少贡献,但实惠不多,实在吃亏,因此,就想方设法利用职务便利进行补偿。如东关地村村支部书记闫某,自以为为村里做了不少贡献,每年却只有5千多元的工资,便寻

求补偿,采取收入不入帐、虚报冒领之手段,侵吞公款1.2万元。

(五)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农村基层干部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对6起挪用公款案件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不少村干部法制意识极为淡薄,不知道哪些行为违法,哪些行为犯罪,他们认为挪用公款“不是个人贪了,用用没有啥事”,结果导致犯罪。

三、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对策

(一)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由于基层“一把手”集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村办企业法人代表等多个职务于一身,暗箱操作极易失去制约,是腐败的温床。要建立一套健全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规范权力运作程序,尽量减少权力运作过程的随意性,坚持监督与惩处相结合,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贯通、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

(二)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司法教育对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作用。通过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法制培训提高基层自治组织工作人员的民主、法制意识,以党校为警示教育基地,建立常规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制度。一是走出去,结合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充分发挥活生生的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及时到农村以案说法。二是请进来,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会计等人员定期集中到党校,纳入党校重点培训日程,重点讲解与农村基层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职务

犯罪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使农村基层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平日不想犯罪。

(三)健全对基层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考核工作,评定政绩,不能只偏重于几个硬性经济指标,而忽略对政治思想表现、理论学习、廉洁自律、群众基础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持久地狠抓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拒腐防变能力。“物必自腐而后生虫”,腐败分子的堕落历程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一步一步滑向犯罪深渊的。另一方面,要尽量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尽可能体现多劳多得的鼓励性政策,及时兑现工资待遇,让他们业有所成,干有奔头。

(四)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农村基层干部的犯罪。重点查处涉农土地征用补偿方面的贪污、挪用资金以及农业配套资金等国家用于农业开发项目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案件;因失职、渎职导致农民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和侵害农民民主权利的案件。加强打击力度依法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对不构成犯的要与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提供情况按照国家法纪处理,绝不能手软,更不能姑息养奸。通过加大打击力度及时严惩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及时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公开通报,震慑有违法犯罪苗头的人,使农村基层干部不敢犯罪。

篇6: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第一节 犯罪主体

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这类案件有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第二类是一般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第三类是其他特殊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私分罚没财物案。案件类型不同,犯罪主体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对犯罪主体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一、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工作人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直接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准国家人员,即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那部分人员。根据这一理解,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在国家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中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上两类人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依法取得职务身份,即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经上级机关任命、委派或通过选举,或经过国家单位录用、聘用的人员;二是依法行使国家管理职权,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国家管理公务活动的人员。

(三)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从理论上分,国家工作人员不外乎以上三类,但在办案实践中反贪部门所面临的情况又是十分复杂的,以下几类人员往往也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第一类是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常设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级人大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类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在乡以上党政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政协委员及在各级政协常设机关和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除此之外,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在其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时,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二、一般主体和其他特殊主体

(一)一般主体:一般主体没有明确的、严格的身份限制。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和介绍贿赂案中,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又可以是其他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从法理角度上看,这类案件对主体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两法”修订实施后,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办理得也比较少。在已经办理的案件中,犯罪主体也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这部分人员。

(二)其他特殊主体。在反贪部门受理的案件中,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以及私分罚没财物案的犯罪主体比较特殊,是特定的单位,但其主要责任人或参与 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应该被列入被追究的范畴。

第二节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贪污罪案件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的构成要件是:

(一)贪污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责廉洁性。

(二)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上有公共财物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系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主管、经手和具体负责经管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以行使职务的名义、借口和便利,不为人知地或“名正言顺”地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它包括直接非法占有和间接非法占有两种形式。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侵犯本单位财产,也可以构成贪污罪。

(三)本案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当他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管国有财产,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国有财物时,才能构成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

(四)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二、挪用公款罪案件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一)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权。主要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公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前述行为。

(三)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四)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是主观故意,其目的是擅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五)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临时“便用”而暂时占有公款,后者则为了将公款永远归己而占有公款;二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明显,从帐目和通过知情人可以调查获取证据,而后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不明显,比较隐蔽,查证难度大。

三、受贿罪案件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一)受贿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廉洁性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二)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索取了他人财物或非 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现有职务的方便条件或者影响翰选进行非法的索贿、受贿行为,这是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三)受贿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组成。

四、单位受贿罪案件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

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其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索取或非法受贿行为。主观方面具有直接故意并且以单位谋利益为目的的特征。

五、行贿罪案件

行贿罪是指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犯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贿赂财物外,还包括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较大数额的财物,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这类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类犯罪只能由主观故意构成,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为基本特征。

六、对单位行贿罪案件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上与行贿罪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的对象,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而对单位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他国有单位和人民团体等。

七、介绍贿赂罪案件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牵线搭桥、中间撮后,使行贿与受贿得以进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与受贿犯罪、行贿犯罪相同;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受贿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双方相通,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多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

八、单位行贿罪案件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行贿行为,或违反国家规定所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即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其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贿行为;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单位谋取利益的特征。

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案件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这种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其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对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对差额巨大的事实是明知的,行为人希望和放任这种“非法所得”的存在。

十、隐瞒境外存款罪案件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境外的存款,违反国家规定,隐瞒不予申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申报制度;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构成。

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案件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不可侵犯和国家廉政建设制度;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构成。它与共同贪污罪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犯罪主体是单位,而共同贪污罪的主体是两个以上的作案成员;第二,本罪所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有资产,而共同贪污侵犯的对象则是公共财物;第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与共同贪污的界定是不同的。

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案件

篇7: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理对策

浅论党员干部赌博的特点、原因及治理对策2007-12-16 13: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论党员干部赌博的特点、原因及治理对策浅论党员干部赌博的特点、原因及治理对策(2)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更多原创-(http://)“十亿人民九亿赌”,这句话固然是夸大之辞,但却折射出一个事实,赌博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不仅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而且还成了一种社会通病。特别是近年来,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悄然流传着一股赌博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党员干部赌博的形式、特点、危害及原因作一分析,找出治理的对策。当前党员干部赌博的形式大致可以分

为三种:一种是工作之余,打点扑克、麻将等“娱乐娱乐”的小赌。他们认为8小时以外的时间,纯属个人自由支配,工作之余怎么安排,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只要不影响工作,又有何不可。这种赌博行为在当前党员干部中最广泛。一种是变味的赌博,借赌博聚敛钱财。主要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如有位书记酷爱这一手段,以至在当地党员干部中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书记打电话”的笑话。一种是利用出境学习或考察的机会趁机下赌场一掷千金的豪赌。主要发生在高层领导身上。他们或是接受别有所求的一些人的贿赂或是挪用、贪污公款进行赌博,如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挪用公款、贪污受贿到香港、澳门赌场一掷上千万的豪赌,就是明证。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从近年来查处的赌博案件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参赌人数越来越多。综观众多腐败案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赌博有关。只要看一下身边的党员干部,就可

以发现以前不会赌的在别人的影响下,也“近墨者黑”了,参赌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参赌金额越来越大。赌博就如消费一样,呈刚性发展的势头,由开始的一次输赢几十元、几百元发展到几千、几万,甚至有的贪官污吏一次输掉几百万、上千万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三是赌博场所日趋公开化。眼下,赌博几乎成了一种大众娱乐,群众见怪不怪。党员干部也不必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上班时间在办公室赌,用完餐在餐馆的包厢里赌,下基层在干部家里赌。只要能赌的地方,就没有不赌的。四是赌博行为与经济腐败相互交织。党员干部赌博与经济腐败有着天然的联系。俗话说十赌九输,并不因为是党员干部就会带来好运,他们往往先是输掉自己的,接着就采取动用公款、贪污等行为。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对党员干部有所求的人,往往通过赌博的形式趁机行贿,形式隐蔽而不易察觉,行贿者免去了些许尴尬,受贿者则堂而皇之接受,赌博成了经济

腐败的催化剂。

党员干部赌博带来的危害远比群众参与赌博的危害大得多。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又看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如果自己带头赌博,势必底气不足,腰杆不硬,说话不灵,不仅影响家庭幸福,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严重经济秩序、社会政治稳定,怎么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党员干部作为一个先进的群体为什么也会被赌风所吸引?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自甘堕落。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党员干部落伍了,没有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失去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些党员干部则被各种腐朽思想同化,消极沉沦,自甘堕落。

二是有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当前党员干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其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

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对党员干部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牵引。党员干部面临很多诱惑与考验,面临各种黄、赌、毒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地方正面导向力减弱,负面影响乘虚而入,在党员干部中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思想紊乱。

三是部分单位管理松懈、纪律松弛。有些单位作风懒散,管理不严,平时工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只满足于开会、发文件,对具体措施的落实不闻不问,甚至领导自己带头参与赌博。四是赌博腐败的成本低下。赌博也是腐败。但当前在我国,领导借赌博之名乘机聚敛钱财而逃脱法律制裁的,被管理对象通过赌博行贿而受不到法律惩处的,恐怕在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以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必须进一步硬化,其“大环境”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

如何治理党员干部的赌博?建议从教育、制度、环境、监督惩处等方面“四抓

齐下”:

一、抓教育,从思想上拒斥赌博。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认为打点小扑克、小麻将,消遣一下,刺激一下,不算是赌博的思想,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即使是小赌,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俗话说:“做贼偷鸡蛋起”,“小洞不补布,大洞没布补”。必须结合实际,采用入目、入耳、入脑、入心的各种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远离赌博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深处远离赌博,在行动上拒拆赌博。

二、抓制度,用规章掐死赌博。赌博现象的产生与一些单位的规章制度不严有关。要解决赌博问题,做好党员干部的自律工作,必须靠制度。制度最管

篇8:浅析村干部贪污的特点及对策

(一) 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 指导思想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古典建筑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 其景观效果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需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发挥, 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比如假山堆叠、驳岸处理、微地形处理、植物配置等, 同一张设计图纸, 在不同的工地上, 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技能、实践经验不同, 建造出来作品的艺术效果、品位档次、气势就完全不同, 这就给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和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要求。

2. 建设目标的生态型。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 直接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改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 就成为一项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在园林绿化工程中,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已成为园林绿化行业关注的焦点。

3. 实施对象的特殊性。

园林绿化工程大部份实施对象, 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彩叶植物、园林花卉、地被草坪的栽植与配置, 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 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 营造适宜观光休闲的环境空间, 是园林绿化工程区别于其他城建工程的显著特征。

4. 材料价格的不定性。

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 市场价格变动大, 很难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 国家目前无统一的标准规定, 各地的计算法很不一致, 因此给园林工程的造价的界定带来了很大困难。除大的公园、绿化广场、高速公路、大型居住区、居住社区建设项目外, 一般来说, 园林绿化工程多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 其规模较小, 工程量分散不便于管理。

5. 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三分种七分管”, 种是短暂的, 管是长期的。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 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 否则, 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长期管护计划和必要的资金投入。

(二) 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问题

1. 意境营造方面的不足

传统园林工程十分强调意境的营造和表现, 几乎园林中的所有要素都是为表现某一个主题或是某种心境。而现代园林工程过于务实化和经济化, 只注重视觉效果和视觉享受, 忽视了意境的表现和精神的愉悦。许多园林工程从主题到景区再到单体景观, 往往都只有一个很优雅的或是很有内涵的名字, 但是它的景观却表现不出这种优雅和内涵, 意境营造与表现只是流于形式, 让人感觉或是感受不到景观与意境之间的联系。

2. 生态体现方面的不足

我国的传统园林, 往往遵循“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但是,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 现代园林建设仍然不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指导, 而是“盲目跟风”, 或是遵循“领导意识”。首先表现在现代园林工程没有将自身作为自然环境系统的一部分, 没有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进行建设, 而是推平重建, 这样既破坏了环境, 又增加了建设成本。不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 没有将外部环境纳入自己的景观体系, 也没有考虑将自身转变为其他景观的衬托, 实现两者的有机互补。其次表现在, 没有注重营造多样性的绿化景观, 整个园林工程的影响当前普遍存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 而用于景观植物的种类却相对较少的情况。如广州市的绿地中共有植物1007种, 乔木总数399种, 其中前20种占了种植总数的71.9%;灌木总数243种, 其中前10种占了种植总数的70.2%;草本总数365种, 其中前5种占了种植总数的77.9%。一个园林工程中的物种过于单一, 会使整个系统极为不稳定, 前些年建设的“大草坪”, 已经敲响了警钟。

如“大树移植”、“北种南用”、“南种北用”等, 都违背植物的生态学规律。虽然很多植物可以“驯化”, 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能随意打破植物的生态学规律, 否则将会收到自然的惩罚, 带来严重的后果。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使得外来物种与乡土物种竞争, 使乡土物种的生态位越来越小, 甚至引发生态灾难。虽说现在有很多物种已经成功引进, 但其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因此, 园林工程中还是要以乡土植物为主。

3. 材料整合方面的缺失

纵观以往传统园林工程的建设, 基本上都是在一个人的主导思想下完成的。也就是说, 建园者对各方面的定位都烂熟于心, 园林的设计和施工都按照他的思维和思路进行。因此, 园林的主题、风格、文化和功能等都是园主人思想意识的体现, 从而保证了园林整体的连贯性、完整性与和谐性。而现代园林工程一般都要由建设方、业主、监理方、设计方和施工方共同来完成, 这就会出现众口不一的情况。建设方或业主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去要求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变更, 设计人员在各种压力下也只能照做, 结果使园林作品逐渐失去它的连贯性、完整性与和谐性, 最终面目全非, 这是目前我国园林工程少有精品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且园林工程的行业范围也拓展的非常迅速, 已经成为了当今一个热门的行业, 许多原来非园林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工程师都会往这“大热炉”挤, 造就了园林工程的建设出现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的现象, 也是目前我国园林工程缺乏整体性的一个表现。

4. 苗木市场方面的混乱

苗木市场上的混乱, 主要表现在苗木种类方面, 商家如果经营常规品种, 必然会面临更多的竞争, 造成利润的减少, 驯化新品种和引进外来品种成为商家最热衷的手段。

5. 文化内涵方面的淡薄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 文化内涵这一隐性构成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强调精神文化, 更加注重“意”的体现, 力求创造某种氛围。因此, 要创造优秀的园林景观, 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 这样的环境才能让人在满足视觉观赏之后产生某种共鸣, 受到感染, 引起一定的遐想, 从而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园林中的景观要素如园的精心构思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或整体或局部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而现代园林工作者在挖掘和赋予景观要素文化内涵方面, 存在明显的不足, 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园林工程中, 将其要表现的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要素表现出来。现代园林工程一方面已有离弃传统文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淡薄。随着科技的发展, 积淀下来的人文文化, 在“地球村”的思想影响下也日益淡化, “西方化”思想却越来越盛行。建设方往往不管园林工程大小, 动不动就打出国际招标的旗号, 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设计单位以能与国外设计单位合作为荣, 更有甚者将公司更名为某某公司中国分公司。事实上, 有许多的外国园林专家对我国的传统园林大加赞赏, 学习研讨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 国人又何必如此迷恋国外的景观设计。借鉴是应该的, 但是, 在园林工程中更应该突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而不是一味地“崇洋”。

(三) 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对策

1. 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 强化生态效益

目前困扰园林绿化工作者最大的难题是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 从业人员只能按照各自的经验进行工作, 从而形成了绿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解决该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而生态效益应该是该系统的重点。首先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特别是生态效益方面的指标, 如杀菌能力、滞尘能力、降温增湿作用和吸碳释氧能力, 净化空气能力、调节城市气候能力、提高环境效益能力等, 并将所有绿化指标及其功能的量化研究, 再对这些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然后进行加权, 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从而对不同时期的绿化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2. 建立民主的园林绿化决策机制, 发挥经济效益

园林绿化建设要强化政府职能,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政府, 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 政府的着眼点应是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还需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还需要加强社会团体和广大市民的公众参与。在专家层面上, 科研和论证要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少犯错误, 少走弯路, 城市要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彩化, 但必须实事求是,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办实事, 求实效, 稳定发展;在市民层面上, 园林绿化建设要走群众路线, 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群众对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要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增强群众自觉参与建设与自我约束的意识, 让爱绿、护绿深入人心, 可以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 如通过群众性的义务植树、认养绿地、建纪念林等措施, 进行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建设活动。

3. 建立适宜的园林绿化取材机制, 增强景观效益

园林设计工作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现场勘测、实地测量的结果和数据来绘制施工图, 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全面规划时要进行反复论证, 分析其实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在进行细部设计时, 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推敲, 还要提倡就地取材, 鼓励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本土材料, 乡土材料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而且成本低、资源丰富、适应性强, 设计工作者要从认识上肯定它们的价值, 用心去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4. 建立透明的园林绿化价格机制, 加快绿化步伐

园林绿化价格机制的确立一定要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 这是“开源”的一面, 二是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要求放眼未来, 尽量为减少后期的使用负担。

城市绿化建设资金是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投入是绿化资金来源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财政收入情况, 遵循城市发展计划并按照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来确定城市绿化经费的要求;还应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 动员组织义务植树造林, 引导和组织群众栽纪念林、种纪念树, 形成全民参与绿化建设的局面。

“草坪热”退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坪水分蒸发量大, 必然造成养护成本很高所致, 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施工阶段, 更要放眼于长期的使用阶段, 为其卸下沉重的负担。如室外的木制品每年要进行一次翻新油漆, 音乐喷泉系统需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耗费大量电力。

5. 建立严格的园林绿化维护机制, 加强绿化管理

园林绿化维护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需要加强法规建设, 完善各地的《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使其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同时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绿化规章、制度、标准、规范, 使之更加具有体系性。另一方面,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做好绿地占用、树木砍伐、移植的审批工作。同时, 加强检查、巡视, 对违法占用绿地、乱砍滥伐等行为要依法严格管理和处罚。更要做好绿化监察专业管理队伍的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更要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使之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度, 对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明确责任人, 落实工作任务。

(四) 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园林的一朵奇葩, 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而现代园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摈弃了自己的风格, 舍弃了自身的文化内涵。由于当前园林工程市场的恶性竞争, 不仅园林作品的“质量”急剧下降, 而且将很多园林工作者拖入了这场“浊流”当中。有些人是因为利益的驱使, 有些人是因生活所迫, 而更多的人是无奈。

其实, 园林工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需要园林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若不是前人在园林建筑、园林小品、植物配里、文化表现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也就不会有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传统园林。虽然现在园林工程的大环境较差, 但作为园林工作者不应怨天尤人, 而应该学习古人的“专一”精神, 致力于建造“精品”园林, 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增强自身的技术含量, 提高责任意识, 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中国园林发扬光大的全新思路。

摘要:分析了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 以期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水平的稳步提高和现代园林景观的改善, 促进园林工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特点,问题,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畅.对现代园林工程设计当中几点问题的见解[J].建材与装饰, 2008, [5]:28-29.

[2]常莹.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今日科苑, 2007, [7]:22-23.

上一篇:农业技术推广补助资金项目下一篇:2020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