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试教反思

2024-08-04

高中课堂试教反思(共6篇)

篇1:高中课堂试教反思

《雨霖铃》试教反思

试教结束后,在李老师的评课提点和其他学员老师的建议中,我综合思考,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可改进之处:

一、教学中还要再突出课堂的主线:朗读和品味。在课堂上不必过分追求总体上的面面俱到,否则很容易陷入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论。柳永的文学常识可以删减,对《雨霖铃》词牌的介绍可以简化,板书设计的后半部分可以略去,整个这一块不仅应试痕迹太重,且与主线的相关性不强,完全可以融汇在文本的品读里。从词句上来说,这首词学生的认读障碍不大,故而课堂核心应该放在透过文字读出感情,通过品读把握意象意境特征,体味“伤别离”的情感主题。所以,用两个贯穿主线的活动性问题组织课堂,脉络可能会更加清晰。

二、四个主题环节的设计尚需斟酌,要明确和突出内容。在“吟诵:因声求气”中朗读的内容还要加强,与此同时,需要解决为什么读,读得怎么样,如何去读,怎样对读进行针对性评价等问题。在“疏通:披文入情”这部分中,可以通过生生互答探讨以及朗读并结合情景关系从整体上完成字面和言语意义的领会。“品读”部分,原来的标题为“以意逆志”,在看了姜曙华老师的.建议后,决定改成“涵泳体味”,这样既避免了不着边际的刻意,又能和主线一脉相承,同时课堂又不至于在时间上捉襟见肘。

三、活动组织应从整体上在考虑,避免问题的枝节与生硬。在“品读”环节,我原来设计了四个问题,现将第一个予以保留,其余全数删去,参考谷可玲老师的建议,另外设计一个活动式问题:“深入阅读理解,你认为这首词是怎样呈现离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在“涵泳体悟”中既可解决各种问题又能不着痕迹。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上,结合李强老师评课时提出的意见,我换成了苏轼的《江城子》,一为生离,一为死别,着重强调对情感的体悟。

四、教学评价环节必须充分重视。老实说,在李老师提点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现在看来,这恰恰是最应当关注和加强的环节,因为它既要求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又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对、教学智慧和底蕴,同时还是教学生成的重要部分,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考验教师对课改精神的领悟与把握,并且这个环节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修炼。

最后,感谢所有老师的坦诚相见和宝贵建议,没有触动就无法提高,不能择善而从就必定会固步自封,我期待更加多的提点与指教。

篇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 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 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 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 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 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 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此, 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那么,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 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学习技巧的传授者, 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2. 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提高业务素质。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 而且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 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教学模式要“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 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 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 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 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课堂, 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 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 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条化。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 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 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 没有活力, 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 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二) 模式化。

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 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 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 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三) 单一化。

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角色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 对情感、意志、价值观, 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 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 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 不管人多人少, 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 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 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 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独立性得不到落实, 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 教材如同圣旨, 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 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 主动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情况。

(一) 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 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 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 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 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 而是深究为什么, 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 设置障碍,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使课堂“活”起来, 当然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而且要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 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 使课堂“动”起来。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 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 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 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问绝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 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 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 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 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 不能总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

篇3:高中课堂试教反思

关键词:学生试教;数学课堂;教学公平;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33—002

一、数学课“学生试教”的理论依据

城郊学校“学生试教”是指在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的学校中,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所造成的实际状况。而进行的一种以多层次的学生自己完成一堂正常课的数学教学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试教活动达到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效果。数学课“学生试教”活动的开展,主要基于以下两种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可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学不应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科学和谐的学习环境,是知识建构的点拨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上台试教的方式展开学习,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欲。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是由相对独立的语言、逻辑、空间、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七种以上的智能要素组成的。对每一个人来说,由于受各种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各种要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使人的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呈现出各自相对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只是存在哪一方面谁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种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尊重。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学生、学习和教育的价值的机会,这也要求教师确立“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教育观念,不把学生的智能差异性发展成为教育的负担,而把差异性发展成为一种资源。“学生试教”就是根据上述理论,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开发弱势智能,把具有不同优势和弱势智能的学生合理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备课、上课活动。

二、数学课“学生试教”的实施过程

数学课学生试教活动一般由组建试教小组、指导学生备课、推选主讲人、学生授课、反馈评价、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步骤组成。具体的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步:教师激发学生参与欲,组建数学课试教小组。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要为上台试教的学生壮胆,引导、激励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要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最好是四人一组,尽量使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守纪、能力(媒体制作、徒手画、表演)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进行有机的搭配,并推荐一人为小组长。教师提前把试教的内容分配给小组,小组内既有学优生、中间生,又有学困生,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都有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就可能不同,这样,小组在一起备课时可以群策群力,取长补短。

第二步:小组内同学自学数学教材,写出详细的教案。小组分配到试教的内容后,要自学教材,做好成员的分工,教授教材的内容和作业的布置等。在思考和分析教材过程中,要孕育、形成自身的试教情感和激发自身的试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数学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自身个性发挥的教学内容,再根据小组的讨论。写出详细的数学教案。教案要做到:①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②明晰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切忌面面俱到。③模拟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然后,指导自学,了解基本内容;启发质疑,大胆小心求异;组织讨论,进行解疑排难,辅导练习,能力迁移;最后,巩固复习。④明确板书的内容,做好板书设计。⑤整理与重难点相关的知识型的内容,以备突破重难点之用。⑥设计一些创新的计算题和能力迁移运用题目,来进行学生计算和解题能力迁移之用。⑦试教学生写好教学小结或试教随感,以备课后评价之用。

第三步,推荐出一名学生担任主讲人。在确定主讲人之前,要求小组先进行模拟演习:给他们一个场所进行试教,由小组成员配合完成,再从中推选出表现最佳者为主讲人。其他三名组员可以安排各自的任务,如一人进行多媒体演示,一人分发由自己设计的应用题。一人则记录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状况。

第四步:授课者组织教学活动。授课过程45分钟。包括五个环节:①导入新课(趣味导入、情景导人、讨论导入、设问导入、复习导入等等)。②讲授新课,主要是授课者与学生沟通、互动,主讲人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③问题讨论,特别是数学综合性应用问题的讨论,在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中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主讲人自身的讲课内容,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要答疑解惑,接受同学们的提问。④课堂小结,布置随堂练习,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及时收回批改作业。⑤布置拓展型、应用型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结合当堂课所学的内容,独立完成解答过程,要求可观的评价,而且一定要写出真实的学习感受,并做好交流准备。

第五步:反馈评价,课后延伸。一堂课留有五六分钟时间,供学生交流和师生评价用。反馈评价主要由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部分组成。在评价中,各种灵感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达到掌握新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课后延伸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提升,是授课者及成员在经历了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甜苦辣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自身是一种激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再学习,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

第六步:课后批改作业与随堂练习,并督促读写结合型作业的完成。对随堂练习要求发现问题,通过纠正,及时反馈,分析错因;课后批改作业要及时,并要有针对性;对拓展型作业要及时督促完成,并安排一定时间做好师生交流和成果展示工作。

三、数学课“学生试教”对城郊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公平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学生层面上的教学公平意义

1“学生试教”培养了多层面学生的责任感

学生走上讲台。要当好“教师”的角色,必须锻炼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去收集相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与老师进行交流。想方设法理清教学思路。当他登上讲台便会觉得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肩负着重担,因为“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同学是否接受。同时。试教学生也在试教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做老师的辛苦,在经历成功和挫折中对比、选择,学会主动放弃被动的,甚至是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学生试教”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感到非常新鲜、好奇。他们会精心挖掘教材、收集资料、细心备课、充分准备,用心感悟。这样他们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自身自主学习,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以应对同学们的质疑;而听课的学生因为是同学授课,兴趣盎然,听课格外认真、投入,课前也能进行充分的预习,以便随时提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热情高昂,课堂气氛活跃,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试教”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学生上台充当教师角色,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自身的“师者”品德,以“师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同学。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分工协作获取素材,克服困难,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对试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不断思索、排疑、解惑。這样做,既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养成互帮互谅、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精神,还能培养敢于质疑、释疑的思维品质。学生上台授课是独当一面的事情,需要学生有热情、勇气和信心。教材中有一些包含国民生产、经济适用、日常生活等等的问题,含有许多德育等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自身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

(二)基于教师层面上的教学公平意义

1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学生备课、上课需要自我预习、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备课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有效点拨、启发,向学生建议授课的基本方法,介绍一些不同于数学教参的新路子,开拓他们的思路,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应学生要求提供一些数学素材的线索,提供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创新练习题,写教学后记。但教师要掌握好指导的“度”,做到只提供方法的线索,不直接呈现具体的题目;只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不直接下结论、写解答过程。

2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和激励者

当学生开始投入备课的复杂工作时,他们所涌现的教学设想可能会幼稚、简单,有的学生感到备课、上课很新鲜,富有热情,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出现胆怯心理,退缩不前,这时教师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理,要多一点赞许,多一点鼓舞。也许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促使这些学生信心激增。“学生试教”各有特色,缺陷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试教学生,对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弱的学生冷嘲热讽,这样会伤害弱者的自尊心。教师应使每个学生得到同样的呵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培养成有用之才,看到他们对试教都有执著的精神。

3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

篇4: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一、备好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 体育课也一样, 既然上课, 就必须备课, 且要备得细致、周密、全面。首先要备教材,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其次要备学生, 包括这个班级的人数 (男生多少、女生多少)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第三要备场地器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选择合理的场地, 配备合理的器材。第四要备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五要备天气, 根据天气的变化, 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第六要备意外, 根据教学内容, 要有处置意外的应急预案。总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开放式”的体育课堂, 强调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其广一些涉猎、多一些积累、勤一些练习, 以达到认知能力的全面提高, 同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 在具体的体育学法指导中, 能制定出较为明确的学法目标, 不同的学生不同对待, 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三, 对那些特殊的群体, 要能够进行特殊的辅导, 以扬长避短, 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能够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给教学的正常进行以保证。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就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进行技术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锻炼自觉性。尤其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锻炼, 并能很好地自我调控练习的次数、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 能把自我锻炼变为自主活动, 为日后的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其终生拥有一个康健的体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游戏和比赛, 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的体育课, 在竞争中得到锻炼, 是那样的生动、轻松, 是那样的颇具引力, 又是那样的德艺双丰。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试想, 哪一个同学愿意在比赛中拉集体的后腿?哪一个同学愿意在比赛中心甘情愿地落后于他人?那么, 同学们为了赢得体育比赛, 就必须不断地积极地思考和改变自己的技战术和方法。这样的教学, 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和创新的空间, 使他们能够集思广益,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群策群力, 将大家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而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体育教学有其规律可循,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规蹈矩, 一丝不苟。首先, 要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让学生的心理、生理均得到热身, 进而适应体育活动的要求。其次, 要能够针对运动项目的特点与需要, 贯彻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再次, 要在指导体育活动前, 对场地、器械进行通盘检查, 极力克服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第四, 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练习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 尤其要培养一批体育骨干, 指导学生相互保护, 这是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六、注意教师自身的修养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体育课堂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似乎更高, 也更严, 那些只会喊“立正”“稍息”的体育教师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型、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它要求体育教师要达到“三高”和“一广”, 即文化水平要高、学历要高、科研水准要高、知识面要广。这就需要广大的体育教师在搞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 还要强化涉猎, 博览群书, 善于捕捉诸多的体育信息, 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加强自我修养, 敢于吃苦, 乐于奉献, 使自己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体育教师, 以自己的良好品格和熟练的示范技巧,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善于运用评价, 实现教学相长

评价是教与学互动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都离不开评价。因此,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运动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与成功的机会, 合理地选择评价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师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通过交流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最后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

篇5: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认为, 首先,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 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 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 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 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 只有集中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 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 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 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 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 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 死记硬背, 看似“双基”知识训练, 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 表达不清, 错字、别字成堆, 标点符号乱用等,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 这样, 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 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 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语文实践, 能力训练, 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做到切实有效,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 无论课内课外, 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 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 课外致力于阅读, 课内课外相互结合,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 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 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 对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接受,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 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 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 但一到实践中, 就缩手缩脚, 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式模式, 引起课堂混乱, 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地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 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 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 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 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 个个踊跃讨论, 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 改变旧的学习状态, 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 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赣州市第四中学)

新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的教育部也强调把英语、电脑、应用写作这三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 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下面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些认识和设想,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英语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

目前,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论英雄已经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障碍。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 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 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 重精读、轻泛读,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 只能产生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实践体验和巩固、缺乏师生互动而收效甚微的教学局面和效果。此外, 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 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

3. 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 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有它的优点, 如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 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 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 进行社会交流和生产实践。就英语教学本身而言, 其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英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 而高职院校要求有专业的实用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等需求, 满足实践需要, 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 (1) 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适合专业的旅游、外贸、科技英语教材; (2) 增加法律、会计、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3) 适当增加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 尤其要加强听力教学。

2. 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

篇6: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一, 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是前提。《课程标准》提出,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提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由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和主动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能够靠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对教师作用和学生地位的变化进行反思是关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而这种合作交流的平台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另外, 教师还应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走入学生之中, 组织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包括认真观察、注意倾听、认真交流等, 根据获取的信息, 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 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 将解答擦掉, 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有时,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多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第三, 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是切入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而《课程标准》则提出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新式的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 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的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 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 形成了怎样的能力, 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 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 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注入式, 就是所谓的“满堂灌”, 灌知识, 灌方法, 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 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等等的试验。我们不能不反思,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工夫, 狠抓“练习”这一环节, 注重启发式、探索式, 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 语言规范简洁, 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 适时启发反馈, 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形成技能技巧, 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一般而言, 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 因此, 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问题要数形结合求解, 此时可联系图形, 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 以便使问题直观易懂, 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 可结合分析, 采用点拨讲授法, 要挖尽条件, 点其窍门, 减缓坡度,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也便于学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 设置问题时要尽量呈梯状具体安排, 环环相扣, 而且要多范围, 最后也要有“从中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总结性问题, 切忌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却不深不透, 达不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效果。

最后, 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预习中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预习中的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应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所选择的材料要“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取其长处, 去其糟粕, 避免差错。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教后知不足,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上一篇:温暖在身边八年级主题作文下一篇:运输装卸搬运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