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7-15

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家庭养老问 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通过访谈对菏泽市60岁左右的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重点了解了老年人的消费、居住出行、休闲生活、社会关注度、养老问题、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情况,发现目前该市老年人多数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良好,居住出行便捷,家庭收入有保障,休闲生活方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年人对养老现状的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年人交往对象局限,易产生孤独和悲观情绪;休闲方式单一,老年活动场所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不健全,养老事业滞后,特别是养老机构建设难以适应养老服务的需求等。老年人提出了医疗、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老年人 生活情况 服务需求 建议对策。

被调查者年龄在60-69岁的有5人;在70-79岁的有3人;在80岁以上的又1人。

接受调查的10人中有4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3人在企业单位工作;2人务农。

有13%的被调查者家里没有老人;有1位和2位老人的家庭各有16%;有3位和5位老人的家庭很少,各占3.4%;有4位老人的家庭占6.9%。

有5人现居地在市区,有1人在城乡结合部,1人在城镇,3人在农村。分别占总人数的22.8%、13.6%、13.6%、44.1%。

被调查者有52.5%与老人住在一起;47.5%的人不与老人住在一起。

有37.3%的被调查者家中的老人主要收入来源是退休工资(或养老金);49.2%的老人靠子女提供生活费;8.5%靠社会或政府资助;养老保险和其他的经济来源的老人占5.1%。

接受调查的10人家中的老人59%生活自理;33.9%的老人由子女照料;没有老人由保姆照料或住在养老院。

有30.5%的子女每周都不能与老人在一起;13.6%的人每周与老人在一起的时间为半天左右;22%的子女每周能与老人在一起一天时间;11.9%的人与老人在一起的时间为两天;27%的子女每周与老人在一起超过两天。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问卷的方式,从形式上保证了调查过程的合理性,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目前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经常外出的多为青壮年,而外出的老年人数量较少。这反映出目前多数老年人仍选择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少选择进行户外休闲活动、旅游、购物等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仍有待提高。

别调查者家中的老人数量多为1位、2位的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表明,老年人口的数量是不容忽视的,说明目前的养老问题是很严峻的,养老是目前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越来越越繁忙,养老问题逐渐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座大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一方面,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社会劳动力不断减少,养老问题不断加剧,逐渐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目前的“4,2,1”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通用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七个人的生活由夫妻二人承担,生活压力明显增大。

由受调查者的收入水平可知,目前,中低收入者仍是大多数,对他们来说,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目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将给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带来不小压力。

由被调查者的现居地分布显示,农村人口仍为人口的主力军,目前农村的经济在城市的拉动下也在不断地发展,农村城镇化不断加深,工厂不断侵占耕地,导致农村的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所获得的收入远不及打工所获得的收入,于是新生代的农民则脱离土地,远赴城市打工,此种状况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目前农村的劳动力多为一些年龄过大在城市不好找工作,其中不乏一些空巢老人。

调查结果表明,和老人同住的被调查者与不和老人同住的被调查者几乎对等。近年来,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使得不少人们必须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战照顾他们,这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老年人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更好的抚慰。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生活费来维持生活,其次,依靠退休金,而依靠政府资助和养老保险者较少,这表明老年人的生活基本能得到保障。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养老保险所占份额很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目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将是更多人的养老选择。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养老要求,社会养老将取而代之,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在未来,养老保险很可能成为养老的主力军。

依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老年人趋向年轻化,子女照料仍为养老的首选。保姆、养老院等方式仍有待发展。近半数受调查者能够接受老人住养老院,而不能接受者所占比例略低于接受者。少数人对此无明确看法。这表明,人们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养老将成为养老的主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不与老人相聚者与每周能与老人相聚两天以上者几乎对等,两者共计约占百分之五十。其次为每周与老人相聚一天者,占百分之二十二。而每周与老人相聚半天和两天者所占比例均较低。目前,这种状况与人们的工作压力大是有一定关系的,但目前的状况基本可以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

数据表明,多数人在养老问题上感受到一定压力,感受到较大压力的仅有一小部分。未感到有养老压力的也占有较大比例。

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养老的压力,在未来,这部分压力将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增大而增大。养老问题已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养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2: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10级建筑环境一班杨美101607031021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实践和调查,发现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全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如何使他们过上老有所养、老有靠的生活,已成为社会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只有从经济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资金的来源、从精神和生活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从医疗保障上减轻他们的负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养老水平。

一、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修订完善有关农村家庭养老的法律法规。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但这部法律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而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由于没有制订农村养老的相关行政法规,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遇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农村干部也只是上门做做思想工作,期望那些子女能够良心发现,而不会采取强制行为。

现代人敬孝意识趋向淡漠。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在2500年前,《礼记·礼运》中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保险思想。父母养育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子女的责任。但在实际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现代人对父母尽孝、赡养父母的观念相当淡薄,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包袱,厌恶、不赡养、打骂、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老年人是农村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生活状况好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素质与经济条件。五保供养的老年人供养经费,由县财政拨款,有保证,但数额少(集中供养170元/人·月,分散为120元/人·月),达不到当地村民一般水平。依靠自己供养的,基本为7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这些人目前生活能自立,但毕竟年岁已大体力较差,今后生活难以为继。目前最难解决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他们主要参加农村合作医保,参保率也在90%以上。但大部分老年人小病不敢就医,大病没钱住院。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老年人最易受损害的权利是赡养权。农村老年人投诉绝大多数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原因为子女推诿

或家庭矛盾积累影响赡养或子女生活困难无力赡养。其次易受损害的为财产权,还有是受宗族势力影响,一些老年人的公共设施使用、责任田分配等基本权受到侵害。再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大多数老年人对生活要求很低,能温饱即满足,并不要求多少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条件较好的能看上电视,但困难的连收音机都没有。相当多的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予关注。老年人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贫乏普遍存在。

二、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供养水平低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统治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剩余产品很少。把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劳动力而成家立业,是普通农民最大的“积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自然就要从这种“积累”中提取养老支出,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调查发现,73位老人是靠家庭经济供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总人数的51.4%。但是这种供养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是给点粮食和年节物资,很少给现金。相对于现阶段城镇人均每月220元左右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是较低的。

(二)生活照料不够

老年人的生活料理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加上年轻时候艰苦工作,往往积累了很多疾患。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老人们面临各种疾病的侵袭。调查中85.2%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些病,普遍是患有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农村老年人大多吃苦耐劳,日常生活一般不用子女照顾,主要是生病时希望有人照顾。可是老人们的这种最低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他们生病时普遍得不到应有的照料。所以很多老年人害怕生病,一旦生病希望自己能早点死去,甚至有不少自寻短见以求解脱的。

(三)精神慰藉缺乏

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对待老人,尤其涉及赡养问题,更是这样。宪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是履行这个义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农村老年人多数缺乏精神慰藉。调查中,有25.4%的老年人心情不愉快时无人注意,无人安慰;有33.8%的老年人常遭受责骂、埋怨。同时老年人空巢家庭增多,调查中,丧偶老人达74人,独居现象的普遍,使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导致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四)家庭赡养矛盾重重

现阶段的老人,大都有两个以上子女,多种原因导致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有些子女法律意识淡薄,如出嫁的子女不赡养、父母再婚不赡养、不继承遣产不赡养等。还有一些子女因为贫困,无能力或不愿赡养,或子女贫富不均,穷的推给富的,富裕的又要求共同赡养,否则也拒绝赡养。还有由于老人偏爱导致赡养纠纷。一是分家不公平,拒不赡养。二是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三是老人帮谁料理家务、干农活,谁赡养。

(五)农村老人生活艰辛

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比平均水平还低,他们仍然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称油盐的日子。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老人要耕种自己的、儿女的、孙子的土地,还要负担对孙子的教育和抚养重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可奈何。人老了,各种疾病相继出现,农村老人收入不高,药费又贵,一旦生病,往往就是“土单方、引子水”或与病魔“赖”,极个别老人更是听天由命,苦熬残年。

三、完善农村养老的建议对策

(一)大力推进社会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敬老院建设

通过规划引导农村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机构发展。养老事业属公益事业,县乡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或其他资源支持。解决财力不足,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发展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515乡镇、五保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政府应以专项资金为一些特别困难的残疾孤寡老人购买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二)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应以农村初保为基础,以合作医疗为保障,建立起点高、标准规范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一是重点解决好农村特困五保老人的医疗问题。对无资金来源、生活困难的五保老人应实行免费就医,对有一定资金来源和基本生活保障的五保老人的就医问题,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补贴,费用来源由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承担,该项费用由民政部门监批,专款专用。二是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范围和大病救助的标准,将农村困难老人常见的慢性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就个人住院小额医药费免交、大额部分按制度规定执行。

(三)加大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公德意识。司法部门对农村涉老案件应优先审理、从速结案、重点执行。对虐待老年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要依法惩戒。对侵害老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公安部门要及时介入,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体系,把老年人维权工作落到实

处。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培育村级老年协会,使有自养能力的老人做到自我管理,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和百岁老年人(可含90周岁以上)定期给予生活补贴。

(四)为养老营造社会环境

地方基层党的组织要经常性、规范性、有计划地开展敬老个人、家庭评比活动,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可由市、县财政分摊。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农村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将老龄工作纳入县目标考核范围,加大财力投入,使老龄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和健康质量,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地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度过幸福的晚年。

(五)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道德调控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软性约束机制,是借助于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的,它能够使人们为自己符合道德的行为而自豪,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耻,并及时纠正。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

(六)要加强舆论宣传

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农村中人们活动空间同村,时间同步,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这就决定了社会舆论在村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一般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因此广泛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如评选“好儿媳”、“文明家庭”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从而创造一个孝敬老人和谐舆论氛围。

(七)政府给予帮助

政府应对有老人的家庭实施倾斜政策,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贴,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更是履行国家职责的必然要求。首先,政府可以考虑根据农村老人的数目和年龄,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养老物质资助,尤其要注意那些有高龄老人的贫穷家庭。鉴于中国目前财政经费有限的现状,可以考虑用实物补助代替现金发放,如补助粮食、盐、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此外,对赡养年迈父母的家庭,可给予优先使用社会服务设施的特权,如对其中低收入家庭,从经济上给予一定补贴,对其中高收入家庭,可减免一定的税收。凡与老人合住的家庭,住房面积可适当放宽,对家庭住房紧张的要优先优惠划拨住宅基地,使老人居有其屋。

篇3: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是每个家庭的家长。俗话说, “家有一老, 好比一宝”,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

2011.1—2012.1笔者以沈阳市方家栏、塔东、御龙3个社区的老年群体为调查对象, 了解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状况。现针对老年人健康保健需求等内容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社区人群研究样本为沈阳市方家栏、塔东、御龙社区60岁以上 (61~87岁) 的老年人。共调查169人 (男75人、女94人) , 发放问卷169份, 有效收回169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收集, 做统计学回顾分析, 由笔者一人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内容有被调查者一般资料、生活现状、生活方式、日常活动能力、健康状况等。

1.3 数据分析方法

对调查资料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等处理, 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 (见表1)

2.2 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排序前5位情况 (见表2)

2.3 社区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情况 (见表3)

3 讨论

社区老年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 体育锻炼少, 超重, 肥胖, 吸烟, 饮酒。其中, 文化程度成为危险因素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有关。高文化程度者承担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加之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 忽略了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从而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需要对这部分老年人群的健康及行为方式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 超重、肥胖人口比例显著增加。由于人们普遍对合理饮食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促使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有所增加。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升高的趋势, 我们应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老年人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调查发现, 老年人的健康维护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 我们将以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模式来维护老年人健康。

4 运行模式

家庭医生式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单位, 以全科医生为核心,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便捷的特点, 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制管理的要求, 在社区医生与居民间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 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1)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对口支援医院的专家组成服务团队, 共同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

(1) 第一步:发放联系卡。在社区大力宣传并张贴“我是您的家庭医生”宣传海报, 发放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联系卡, 使社区居民知道自己的责任医生, 了解服务内容, 掌握联系方式。居民一旦有问题, 第一时间就能找到自己的责任医生。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家庭病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老年保健、社区康复等。

(2) 第二步:建立健康档案。信息化支撑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平台为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个人生活方式档案。服务系统实现了智能提示功能, 使医生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更加便捷, 更加准确。

(3) 第三步:签订健康管理协议。把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 针对重点人群签订健康管理协议, 实施契约式健康管理。

(4) 第四步:提供优质服务的健康管理。对空巢、慢性疾病、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诊疗服务。

(2)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医改的重要服务模式, 是社区卫生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1) 基本医疗, 及时有效转诊, 降低医疗成本。家庭医生式服务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 主动上门服务, 对患者提供及时的转诊、会诊等服务;患者转回社区后, 为其提供社区医疗、康复、保健等服务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适宜的中医服务项目, 如按摩、拔罐、针灸、中药等。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实行连续性、综合性的管理及有效的随时治疗, 提高了疾病管理效力, 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2) 公立医院, 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有力支撑。公立医院派专家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已成为一种趋势。公立医院派专家到社区进行实地交流, 对口支援专家编入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 专家通过参加团队的工作例会、疑难解答、带教培训、远程会诊等, 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保证了团队服务质量, 节约了社区居民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

(3) 团结合作, 不断创新, 医患、护患之间更和谐, 满足老年人需求。家庭医生式服务为社区老年患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密切了医患、护患关系。家庭医生式服务注重发挥社区护士的作用, 对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开展社区护理指导, 对有特殊要求的老年患者开展入户治疗, 如放置鼻饲管、导尿管、注射、输液等。为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看护和上门服务, 以社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和经济困难的老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 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建立老年人呼叫服务系统, 实行全天候生活、家政、保健等方面的帮扶以及医疗方面的紧急救助, 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专业化的服务, 并做好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应急救助等工作。

(4) 健康管理形式多样, 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电子屏、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板报栏、分发宣传单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 使社区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的依从性有所提升, 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引导社区老年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症状,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炎、脑卒中、肿瘤) , 以及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如缺乏运动、肥胖、吸烟、不合理膳食) 等健康教育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健康教育, 患者对自己血压、血糖监测的能力及评估能力有所提高;对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养成按时服药习惯;能够接受并使用控盐勺, 积极主动地改变不恰当的生活饮食习惯。合理选择食物, 丰富膳食营养, 进行适宜体育锻炼, 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 学会压力管理等。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渴求, 增强其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的自信心。

(5) 家庭参与, 共同关注、维护老年人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对家庭中未患病或具有高危因素的成员, 开展“治未病”的健康教育, 监测相关健康指标, 以达到不得病、晚得病, 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通过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 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预防保健意识, 消除不良心态, 稳定情绪, 改变不良行为方式与习惯。

篇4: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法制教育;思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并呈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和手段残忍化趋势,影响了社会安定和和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其中家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家庭法制教育是必要和必须的。

一、家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说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法制教育则是最基础的部分。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因为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以后直至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庭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早期的家庭法制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也取代不了的。未成年子女每天都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言及所为,对孩子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家长并不需要刻意地教育孩子,其不自觉的习惯性行为就是对孩子强有力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朝夕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性格等缺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出现异常时,家长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问题所在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准确的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进入学校、社会,接受学校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非常重要。因此,要提高家庭法制教育的质量,构建家庭法制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二、目前未成年人家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家庭法制教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从近几年我国仍居高不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来看,在法制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法制教育上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从宏观来看,一是整个社会缺乏家庭法制教育的大环境。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人们更多的是归因于学校教育失职,社会不良风气,而往往忽略了家庭法制教育的作用。虽然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0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法律通过这一规定,明确了家庭法制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但是,如何实施,如何开展,如何建立监控机制以及相关的惩罚机制法律却没有做出相关的规定。法律的不健全折射出社会对家庭法制教育重视程度的微弱。二是理论研究肤浅,实证研究缺乏。理论界虽不乏对家庭法制教育的研究,但这种研究仅仅停留在法学、犯罪学、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太少,研究视角单一,文章通常是理论的分析和解释,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并没有拓展研究理论的深度,家庭法制教育的诸多措施大多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实践中,在具体实施家庭法制教育后更多的进行经验总结,并未上升到理论高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针对性差。

2.从微观来看,父母对家庭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虽然社会已进入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许多家长头脑中仍保留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思想,认为孩子考大学是唯一的成才出路,对孩子智育乐此不疲,而对孩子思想和心理问题却很少关心,很少过问,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抛之脑后。未成年人家庭法制调查研究组曾做过关于北京市家庭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的家长会以讲解法律条文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即使在生活中遇到真实案例,就其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也仅仅为2.8%,可见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法制教育,有的家长甚至从未对子女进行过法制教育。

(二)原因分析

1.重智轻德传统思想影响。作为家长,片面强调子女的学习成绩,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轻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2.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57.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出事,没必要进行法制教育”;0.8%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会自然守法”,有15.6%的家长认为“工作忙,顾不上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对少年犯家长调查也发现, 80%的少年犯家长“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教育方式单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法律素质低的原因,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教育抽象化,单纯知识说教或法规说教,效果一般。在“北京教科院调查”中,家长偶尔向孩子提一下法律知识的占45.1%;能抓住案例,讲法律条文的仅占5.65%;不知道怎样做的占9.7%。海淀区法院曾在北京少年宫为家长做关于法制教育的报告,原定100人的会场挤进了300多人,许多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三、加强家庭法制教育的途径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严峻的社会现象,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进行家庭法制教育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家庭法制教育的大环境

首先,国家应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来规范家庭法制教育,使家庭法制教育规范化,法制化。其次,社会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法制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们的法制意识。再次,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家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庭学法、用法。最后,要充分发挥影视部门,出版单位的作用,提供适合家长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音像、图书制品等,提供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需要的影音制品、读物等。从而形成一个利于家庭法制教育的大环境。

(二)增强家长法制教育观念

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主要包括:一是新成才观。未来所需的人才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存、会健体、会审美的人才。二是新责任观。将未成年人培养成国家所需的人才是作为家长们的应尽的职责,是父母们的责任。三是新权益观。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

(三)加强家庭法制教育理论研究

一切理论的研究都来源于实践生活的需要。理论界应充分认识到建构新时期家庭法制教育基本理论框架的意义及自己的学术责任,要开拓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从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家庭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研究家庭法制教育,要加强家长亲子教育的研究,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积极探求家长在家庭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丰富法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四)改革家庭法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打骂和溺爱两种极端,我们应该消除这些不利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应在全社会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推广科学的教养方法,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篇5: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上海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60.78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19.28%,到2010年老年人口总量预计达到312万人,老龄工作面临严峻形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人对大华凤凰小区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查。目的是为了调查目前老年人现在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大华凤凰小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问题

(二)调查对象

大华凤凰居委会干部3人,小区老年人代表50人

(三)调查时间

2010年3月下旬

(四)调查方法

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华凤凰小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华凤凰小区位于丰康路大华凤凰居委,小区内共有住户591户。常住人口168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328人,占总人口的19.5%,在老年人中独居老人有10人,残疾老人有5人,贫困老人有10人,与子女分居的有236人,小区的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

小区周边没有公园,有一所卫生诊所,在小区内设有一家老年学校,在小

区内的空地上物业公司还建成了一些健身设施,为小区居民的健身提供了帮助。

平时小区里的老年人早上起床后有的老年人在小区的健身设施上进行锻炼,有的老年人就到空地上放上音乐开始跳舞、做操、打拳等,锻炼完后就去买菜。吃完午饭有的老年人会睡个午觉,有的老年人会去一些公司办的免费理疗班里做免费理疗。有一部分老人还在发挥余热,参加工作。

(二)、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调查来看,老年人中有90%的人认为老人最终都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因此,许多老年人视子女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执意要同子女朝夕相处地生活,认为两代甚至四世同堂才是天伦之乐。另有7.5%的老年人以为老年人和年青人在一起生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

调查显示老年人提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和社区锻炼场地,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

1.“生活有人照料”

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想到“空巢老人”,这是现在社会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由于现在老人和子女不在一起生活的状况越来越多,而子女因为社会压力很重,如工作压力、子女压力等,不可能经常来看老人,这就形成了虽然有子女但就象没有一样的“空巢老人”现象。

2.“看病就医方便”

老年人对看病是否方便需求很大,由于小区内卫生诊所的医疗设施不是很齐备,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老人一般去看病要走很长一段路,有一些老人由于行走不是很方便,只好等子女休息时再带他们去,这样就会耽误病情。

3.“增加服务社区”

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很少,老人因为年老体衰十分需要人来为他们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幸福。

4.“社区锻炼场地”

老人因为年纪大了想要锻炼一下身体防止生病,小区周围由于没有锻炼场

地,一到早上老人就到小区的空地上开始放音乐锻炼,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其他居民的休息,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如我与一位老人在谈起小区锻炼场地时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在空地上锻炼时因为音乐的声音大了一点与楼上的一位居民发生了口角,这位居民就把一个酒瓶从上面扔了下来差一点砸在她的头上,把她吓的心脏病差点出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空巢问题”是小区考虑促进老人和子女“分而不离”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小区的领导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老人与子女“分而不离”的模式,我们应考虑如何创造适宜条件,合理改善空巢家庭居住格局问题。现在有人提出在今后住宅设计上的“老少户”的思路,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合理的选择方案。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在集中住宅区,社区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在社区建立一些老年公寓,优先接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床位费每月按照不同的房型收取,价格合理,这样就会受老人们的欢迎。组织社会力量,尝试“主干家庭养老方式”。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年轻人的养老包袱越背越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空巢现象不可避免。可以把一些下岗人员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力加强社区助老服务。社区应建立高龄、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库;建立社区对高龄、空巢老人探望制度;根据条件安装应急门铃或应急呼救装置等。还可以象提蓝桥街道提出的老年护理新概念———劳务储蓄,即成立“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将会员的劳务储蓄起来,在老人需要护理时可受到等量的护理服务。

2.对与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社区医疗保障体系:

在社区里开设一家社区医疗中心(站),定时请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来坐堂门诊,为那些因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还可以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可以和药品经营机构商量为老年人提供打电话购药送上门服务,根据我们调查,希望生大病能住医院的占16%;生小病能找社区医疗点看病的占21%;生病能叫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占32%;社区能定时体检身体的占23%;其他方式的占8%。由上述数据来看,老人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期望值很高,占老人总数的76%。

3.小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社区服务:

根据调查,在家看电视的老人占26%;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睡觉或无事可做的老人占6%;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其他方式的老人占7%。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由调查来看,小区可以为老年人开设各种兴趣活动班如太极拳班、电脑学习班、文化学习班等。可以经常给老年人组织去各地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晚年生活。在小区里建设一个老年活动室,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平时可以在小区里征集一些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理发、量血压、帮助老人做家务、调解纠纷、帮助购物、家庭修缮等,即可以为老人服务也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

4.增加社区体育锻炼场所:

社区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的锻炼场所,由于社区条件有限不可能为老人去建造一个锻炼场所,这就需要社区和街道一起与周边的学校、企业商量问他们借一快可以为老人在早上提供健身锻炼的场所。

五、(结论)

篇6:关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笔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并尝试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思考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仙居县双庙乡的218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指出,我国老年人养主要领先依靠家庭,从而使家庭养老模式法律化,增强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夺厚悠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养老向来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经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撑家庭养老功能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作为一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作用上是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寄托。所以家庭养老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将来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养老的实际保障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养老不会有很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减少而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总体的研究,认为中国老年夫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同时需要子女日常生活护理的,因而所谓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并不一定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构成重大威胁。而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单子女的老人生活还要好于多子妇女的老人,因为这时了女无法推卸自己的养老责。其次,农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会对家庭养老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研究认为农村中大量壮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无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据笔者调查看来,家庭养老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国40至59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才会碰到老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经常性照料的情况。而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20岁至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最为活跃。40至59这一年龄段的妇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孙和老人。确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对中青年夫妇且双双外出打工的,他们也会将年迈体弱的老人托付给亲友或请人上门照顾。最后,就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虽只能起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这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且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对当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设想

鉴于以上种种分析,考虑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及人口状况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有分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过渡方案。具体来说,针对现阶段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口以及将来仍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老年人口”,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此过程中辅以一些行政性的倾斜激励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继续巩固和落实家庭养老的整体功能;与此同时,要不断促进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变革与发展,在较富裕的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当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时,社会养老应及时补充,尤其是针对农村“未来老人”——农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广,以切实解决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

三、具体措施

应该说,这一基本设想是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符合了当前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

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思想工作与法律手段并重的社会干预,使家庭养老得到落实。一是持之以恒地搞好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重点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并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尊老、爱老、养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数家庭出现的严重“宠幼弃老”现象,构筑起家庭养老的优良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法制建设,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实贯彻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来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约束家庭和社会成员自觉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持家庭内的代际和谐,建立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进行改革。就笔者调查的216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213位老年人都 是由儿子赡养的,只有3位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年人,是通过招上门女婿的方式来养老。很显然,在农村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这种机制是由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后代中无男孩的家庭比例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种机制就必须得以改革。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国家也应在此问题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中最大的问题——经济供养问题。二是对照料老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经济援助。要尽量减轻困难家庭的养老负担。使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时向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存在的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

(三)强调社会的作用,扩大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一是要发挥乡村老龄组织的作用,增强老龄组织的功能。强化和规范老年供养体系建设,就是要规范家庭和社会中非老人成员的行为,从而确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强化老龄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是老年供养体系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目前,农村的老龄机构从表面看,乡、村级机构健全。然而实质上则处于一种“人员无编制,活动无经费,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老年活动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乡级老龄组织机构建设和其支柱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力量,发扬自助、互动的精神,提倡低龄、健康的老人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三是发展老年公益设施。充分发挥各村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场所的作用,解决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宣传,逐步扩大社会化供养比例。从长远看,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在过渡时期 我们不仅要提倡家庭养老,还要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使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老人”群体中发挥主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经济条件不允许、害怕政策有变或没有听说过有社会养老保险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现为投保意识淡薄,出现年轻时无所谓,中年后又因一次性投保数额大而不得不放弃的现象。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教育,把年轻一代的供养方式逐步引导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轨道上来,立足“早”字,积少成多,筑起庞大坚固的社会保障“大坝”。

(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干,逐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

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可参照大连市的做法,创办“居家养老院”,组织一些闲暇在家的中青年妇女,为村中无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实行低收费政策,集体或国家应予以适当的补贴。三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2003年3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确定到2010年,各级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衽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也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此给予适当支持,此项规定说明,国家对农民社保问题已日益重视起来。据笔者调查,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于2004年9月全面铺开,共有20个乡镇(街道)的26.4万人参保,参保率67.8%。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但调查中笔者发现2位孤寡老人均没被纳入“五保”供养体系,甚至全乡都没有一位老人被纳入该体系,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当令人担忧。此外,还应对卧病下起或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间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人,他们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数从多,地域颁布广,收入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人中研究》,2001(12);

2、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音量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3);

上一篇:北京铁路局北京通信段下一篇:作文向日葵3年级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