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2024-06-28

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共14篇)

篇1: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陶渊明饮酒其一译文

一、原文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二、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三、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

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

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

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篇2: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饮酒 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篇3:陶渊明《饮酒·五》意蕴探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一首倍受赞誉的田园诗, 这一时期的隐逸大诗人陶渊明, 可称是把酒与诗联系起来的第一人, 他不但以酒大量入诗, 以至于几乎篇篇有酒, 又把饮酒所得的境界用诗歌表达出来。本首诗自然, 如叙家常, 但平淡中却透着华彩, 简朴中又极含风韵。没有丝毫的雕饰, 却诗意盎然;实以平叙, 却意境深远, 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卓远的思想境界尽显其中。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 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 悠然自得的心境。

开篇即为奇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 建造房屋;“人境”, 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 车马的喧闹, 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 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 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 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 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 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 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 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 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 第一句看似平淡, 第二句突然转折, 造成悬念。第三句借势发问, 第四句给出答案, 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认为是陶诗的名句。可以想象诗人在醉酒之余来采撷菊花, 是怎样的一种悠闲, 而正此悠然间, 远处被山气缠绕的庐山与目光不期而遇, 庐山入目既非本意, 也非有意, 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 心远尘网, 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 景与意会, 这一“见”字, 足见自然之美与悠然之乐, 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也使这无意借了景却抒了情的妙句,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 诗人所见乃“菊”, 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 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展现出一幅恬淡, 淳朴的画面, 暗喻晚年归隐生活安宁, 此时心情如飞鸟返林, 池鱼归渊。人亦悠然, 山亦悠然, 故山气之佳, 飞鸟相还, 无不与心境合拍。诗人在此自然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远离世俗“羁绊”的轻松愉悦之情。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 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景, 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这是从自然运化的景中所领悟到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言已尽而意无穷, 意味隽永, 以议论的方式把隐逸乐趣推向了极点。这两句也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 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真意”, 真趣, 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 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 这两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 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 这两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心远”为全篇之骨, “真意”乃全篇之髓, 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 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 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 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 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 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 而语言清悠隽永, 有自然之味, 而又极为精当, 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 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 看似信手写出, 实则精当无比, 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功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 粗看通俗, 明白如话, 实则丰富浑厚。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 到物化忘我, 再到得意忘言, 层层推进, 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 “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 是抒情,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是写景, 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 情中见理, 余音绕梁, 回味悠长。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 本篇为第五篇, 当写于其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 据诗序说, 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 实际上是借以述怀, 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整首诗平淡自然, 明白如话, 没有奇特的物象和华丽的辞藻, 又韵味深远, 含蓄炙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田园情趣, 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

[3]冯华著《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浅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内容摘要:《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园之初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园之后心灵得到安顿的愉悦之情。

关键词:陶渊明 《读山海经》 “乐”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

陶渊明青年时代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几经摇摆,陶渊明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令挂冠而去,即便晚年冻馁也不再出仕,论者以为陶渊明找到了真正的“乐”,所以能够脱出现实政治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甘于过着与世隔绝般的躬耕于田园的生活,这种乐的内涵,可以借《读山海经·其一》试加分析。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归园初期的作品。这首诗从万物繁茂的孟夏写起。草木、树、吾庐、鸟,这些意象都是田园中最平常不过的,诗人却用“长”“绕”“托”三个口语化却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词语为我们点化出草木生机勃勃、树木绕屋生长、众鸟树间飞落的美好图景,并在接下来一句“吾亦爱吾庐”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自然,田园生活有它的不便之处,“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这种隔是普通人所不喜,诗人却怡然自得,“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在田园和诗书中隔绝了污浊的官场和纷扰的人世,看似孤独,却和自然联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钱穆说中国诗人“咏孤正是咏群”,陶渊明的诗正是这样的代表。陶渊明在丰足田园中感受着风雨,品尝着时蔬,畅饮着代表充盈成熟的春酒,“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之乐当然首先是读书之乐。知识分子好读书,古代读书的例子里,以苏秦最为出名。苏秦是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这在古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苏秦代表着中国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求取功名。陶渊明则是一个异类。陶渊明当然不是为功名而读,他读书不以追求知识为主要目的,颜延之说他“学非称师”,他读书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读得轻松地,读得愉快,“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如果说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话,那么,陶渊明的读书也有欧阳修的一点醉意吧!如陶渊明式的弹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放飞灵魂,忘怀得失是陶渊明读书之乐的根本所在。这种读,当然快乐,有益身心。

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但是陶渊明的境界要更高。陶渊明回归自然,“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在自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意,忘记了名利,看淡了生死,和万物一样自由倘佯于天地之间,这是人生至乐。

陶渊明之乐还有他的文化渊源。孔子曾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也曾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贤德啊,颜回,你的生活如此清苦,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陶渊明继承了真正儒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参加劳动,亲近农人也是这种乐的根源之一。正因为有丰富的内蕴陶渊明的乐才显得兴味悠长。

参考文献

1.刘泰然,屋宇:一个敞开的空间——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船山学刊2007(4)

2.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

篇5:饮酒陶渊明其一解释

饮酒 其一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一赏析翻译: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

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交相更替变不休。邵平晚岁穷种瓜,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人生与此正相符。通达之士悟其理。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日夕畅饮消百忧。

饮酒其一赏析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饮酒其一赏析主旨:

本诗写世事无常,荣衰不定,作者以达观态度处之,饮酒自娱以得解脱。语言古质清淡,却蕴涵了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饮酒其一赏析字词解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饮酒其一赏析: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人事不定,没有一成不变的盛也没有永远不变的衰,盛衰交替,祸福相倚。《饮酒》诸诗正写于晋宋易代之时,经过桓玄之乱,又遭刘裕篡位在即,晋室摇摇欲坠,这句诗里既有对世局感慨,也有对动荡之中个人的命运的感叹,虽写衰荣交替,但意思落在衰字上。

下两句紧随其意,引用了召平的典故。“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召)平在瓜田种瓜的境遇,比之秦代为侯时的荣华富贵,何止天渊之别!《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这里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召平的故国背景暗指风雨欲来的晋室,而以召平自况,借以抒发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于作者来说,曾祖父陶侃曾为大司马,祖父、父亲亦为太守等职,到他家道衰落,作者当然不是在追慕曾经的显赫,也不是眷恋名利富贵,而是一方面表达对愈加黑暗的朝政的不满,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在衰荣不定的世事中依然保持着“安贫乐道”的超脱心态。后人在有时常将此典和陶诗并用,如杜甫的《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等,可见陶诗与此典的相通之处。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人事的盛衰变化,亦如寒暑更替,是自然规律,不可改变,这里由自然之道引申至人事之道,其实意思和诗的前两句是基本一致的,作者在这里反复吟咏,用以强调命运的无常。“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这两句可说是上面几句话情绪上的一个总结,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荣辱不惊,不会为自己的得失而耿耿于怀,能够放开心胸,超脱于命运之上而怡然自得。前面作者还是用事例暗表心意,这里则直接表达在无常的命运前自己的人生态度。这种面对人生起伏却能坦然处之的态度和《归去来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及《神释》中: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懼”的思想是一致的。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随意拎起一壶酒,享受饮酒的欢愉,放开一切想喝就喝。这最后两句看似心中全以安时处顺,出言洒脱,其实心中最是苦得难以排解,这里的酒乃是希望借以求得内心解脱的忘忧之物,但这中方法无疑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可奈何的方法。诗人心中充满了忧患之感,在求得暂时解脱的`同时,是内心还是很痛苦,“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他的终日饮酒,无非寻得情感上的宣泄,而将酒写进诗,是婉转地表达出思想、立场,他的飘飘然实则来自内心的放不下。

这首诗看似旷达,实在透出无尽悲凉。由自然之道写出人事之道,于平淡的语言中蕴涵深刻的哲理,又引历史人物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构思细密,耐人寻味,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篇6:陶渊明与饮酒诗其一

饮酒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写作背景】

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篇7:陶渊明饮酒原文及译文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篇8: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荣木 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篇9: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拟古 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篇10: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咏贫士 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篇11: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饮酒 其四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篇12: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饮酒 十八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篇13: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饮酒 十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篇14:饮酒其一陶渊明译文

饮酒 十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上一篇:教体局招生办领导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学前培优幼儿园4月份大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