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2024-07-07

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通用11篇)

篇1: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组成音乐的七大要素之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尤其是从低年级最基础的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小学生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我们很难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在节奏方面的兴趣,人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当学生一进入班级,我就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来吸引小学生。首先,教师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小学生,教师弹琴让学生倾听,教师跳舞让学生欣赏,并且让学生多接触音乐,除了每周的两节音乐课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每天利用各个环节活动时间放音乐,当教师弹歌曲《小星星》时学生会马上感觉是安静的音乐,该上课了,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此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等;自然界的声音:小雨声“滴答,滴答”、吹风声“呼――呼――”,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火车声“呜――呜――”,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学生产生了模仿这些节奏的兴趣,并用口说、拍手、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到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同时进行的理论教育主要是视唱,都能帮助学生在乐器上表现他已经掌握的各种节奏习惯。但是这主要是音乐的习惯,学生从歌唱中了解和感觉到节奏的性质,而这种了解和感觉也得在演奏上加以表现。我们不能把本来速度很快的用十六分 音符写的练习曲改用四分音符来演奏,把速度减慢四倍的害处很大,会养成学生不注意乐曲的真正速度的习惯,以致后来不愿按乐谱上所指示的时值准确地演奏.而这些时值正是音乐进行的本质。在学生理解和表现节奏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只有逐步克服了这些节奏的困难以后,学生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生动的节奏。因此有必要对那些接受过初期教育的学生加以适当的修正.要求他同时完成各种各样的有关姿势、音的奏法、读谱、手的配合动作以及其他演奏细节等的复杂任务。

三、加强听说节奏的训练

⒈ 对于低年级初学节奏时,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听说节奏练习。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我播放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如:火车声、汽车声、滴水声、钟声、走路声等),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低年级学生的爱好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很自然地把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再。当我播放火车鸣叫声:呜—呜—,学生一听就知道是火车的声音,听着听着便会将词、节奏脱口而出,同时对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掌握的也不错。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乐曲或伴奏(包括前奏、间奏、尾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把握了许多不同的节奏,逐步形成了一种听记节奏的能力。2.说节奏,结合刚才听了的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

比如:小鸭叫: 2/4 × × | × ×||(四分音符)嘎 嘎 嘎 嘎 大钟响: 2/4 × ─ | × —||(二分音符)铛 铛 闹钟声: 2/4 ×× ×× | ×× ××||(八分音符)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机枪扫射声:2/4 ×××× ××××||(十六分音符)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此时孩子们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因此,听说节奏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动口能力等,也为以后的视唱练耳打下基础.二、模仿节奏训练

低年级学生擅于模仿,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角色扮演等,他们都乐此不疲。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为了学会这一技能,使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做得整齐划一,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训练、重复以达到要求,而以素质能力着手进行教学则可采用游戏法,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首先,模仿的节奏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由于学生个性各异,爱好不同,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多多示范,在示范时,必须要准确、规范、到位,在音乐声中完整的进行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时要求动作尽量不重复,生动有趣的动作常常使学生边做边笑,感到有趣,几乎每首歌曲,都可用律动来表现,我们可以允许音乐课中“乱”一点,因为这种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认为模仿节奏应抓住这几点:

1、进行语言节奏练习。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以往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论音符时值的长短,一律用一个“哒”字把节奏念出来,如:2/4拍Ⅹ Ⅹ∣Ⅹ-∣ 哒 哒∣ 哒 –∣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各种音符的读法都一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混淆,还易破坏他们学节奏的积极性。我们应当积极地从生活实例中寻找节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鸡叫:Ⅹ Ⅹ∣Ⅹ Ⅹ∣ 叽 叽 叽 叽 火车开: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小狗叫:ⅩⅩ Ⅹ∣ⅩⅩ Ⅹ 汪汪 汪 汪汪 汪

等学生掌握熟悉后,再进行语言读说训练如:念诗歌、念儿歌,有节奏的念。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篇2: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蕴含着比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素质培养。两年来,我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书刊,众多的教学经验中领悟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那么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呢?

一、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节奏型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学生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中转化而来。

1、把同学的名字用节奏打出来。新学期我在教一年级的第一节课时,让学生用 节奏打其他同学的名字,互相介绍,互相认识。如:陈可,节奏是××|;陈文婷,节奏是×××|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学会了这两种基本节奏型。

2、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来打节奏。如:母鸡叫:×× ××| ×-|;知了叫: ×.×|×.×|;

咯咯咯

咯哒知 了知 了

在模仿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因为这些声音都是他们

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因而他们很容易地就掌握训练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欣赏课上加大对音乐节奏、速度的关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欣赏课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个课型了,尤其是低年学

生,对于一些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毫无耐性的。这时老师一般会通过视觉刺激以及提问等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大部分老师会把学生的关注度引向歌曲的背景、内涵及情绪等等。而我认为,对节奏和速度的关注也是很必须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含义和情绪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感受节奏而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内涵。因此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而探索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意识,增强节奏感。

四、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五、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六、节奏感训练中,教师布置任务与提出要求要清楚准确。

对于器乐课教学,有时老师感觉最难的其实不在教学的内容,而是课堂的组织教学。对于放在桌上的打击乐器,小朋友们总是控制不住要去玩,如果任其乱玩,那必定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先在课前提出要求,让学生知道,没有次序的乱敲打击乐器会影响课堂氛围,所以大家要相互配合。不用乐器时,不要随便去拿乐器;需要演奏时,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老师给手势后再去拿;

还可以设计固定的旋律,让学生听到旋律后,及时把乐器放回桌上,并迅速安静。

在其过程中,教师交待任务一定要明确,如果没有交待好,可能会令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比如如果需要分组进行练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座位,如果不先交待清楚要求,整个课堂会很混乱,并且耽误时间。这时教师首先要布置好具体任务,再一组组有顺序的进行位置调整,等学生分组坐好后,再到各组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学生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练习任务;其中,还应提示学生先多做轻声的节奏练习,注意倾听他人的演奏等,结束时可以采用贴笑脸的方式,给最先静下来的一组给予奖励或评价,让课堂做到有张有弛,教学能够收放自如,从而保正教学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在演奏中的相互合作意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实效。

篇3:小学音乐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分析

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便于感受。

1.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 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 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 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 形成愉快教育,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 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 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 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2.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动”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动”了, 就意味着有兴趣, 并乐意参加学习。因此, 我根据音乐教育理论中这个有乐施教的原则, 让学生“动”起来, 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音符的时值。例如, 像马跑、像射箭、像跑步等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 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 并能积极地参与, 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 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就得到深深地体验。

3.通过朗读来掌握节奏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 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 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 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 而“节奏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

二、借助肢体语言, 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 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 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 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 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 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 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 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 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 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 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 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 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 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 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 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 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 等等, 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 合理、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 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 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 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 各具特色, 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 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 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 学习演奏方法, 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 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 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 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 随着悦耳的伴奏声, 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 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 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 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 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 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 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 让我更加坚信, 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 扎实有效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 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 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 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 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 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 节奏训练更是不可忽视。为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 我们进行大胆实践, 不断探索, 大力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以此借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感悟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方式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有效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下列是几种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把握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

1.有益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打击乐器,它包含着极其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培养音乐节奏感。不止如此,乐器也可在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小学音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来作为辅助,比方说架子鼓、快板、双响等极具节奏感的乐器,可以的话能够让学生亲自接触,动手使用他们,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记忆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将大幅提升。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对音乐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心灵的享受。小学音乐老师应让小学生知道,在大自然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音乐节奏感,要善于发现,并从中感受音乐的

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霜燕.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节奏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魏莹莹.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1(22).

[3]沈桃蓉.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节奏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5(14).

篇5: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节奏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节奏。人的行走、说话、唱歌、跳舞,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总之,在地球上、宇宙间无处不存在音响,有音响就有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2/4× × × ×

其形式比较枯燥,学 da da da da 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我尝试了运用语言节奏,看图训练音乐节奏,激发学生的情趣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前十六后八分节奏时,先让学生模仿母鸡下蛋后“咯咯哒”的叫声,等全体学生都能按标准叫声模仿时,教师马上画上节奏“咯咯哒”,并讲解读法和用法。然后换上加有节奏的一句话让学生读,如:老母鸡,会下蛋,咯咯哒,咯咯哒叫得欢,加强了学生对前十六后八分节奏的理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读节奏。可见运用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渐渐的,我发现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了,但节奏与歌曲却相脱离了。课上先利用一段时间将歌曲的节奏难点突破了,然后再换成歌词去演唱,这样一来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那么,怎样将歌曲与节奏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涨呢?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并运用了一套新的方法——运用语言节奏,看图训练音乐节奏。

1、看图认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布,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林里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谷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2、看图读节奏

学生将这些方块儿的时值全掌握了,感觉这些方块儿很有意思,于是纷纷画拍将《布谷》的歌词按节奏读了出来。

布 谷 布 谷 在 森 林里 叫

让 我 们 唱 吧 跳 吧 跳 吧

春 天 春 天 快 要 来 啦

第一句可以老师带着读,第二句小组合作研究后再读,第三句学生自己读。分句读完后大家一起按节奏读歌词。学生们一边画拍一边读节奏,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样将节奏与歌词结合起来,在课上不但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习趣味性也提高了。

3、看图画节奏

节奏的图形经常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也会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歌曲《小雨沙沙》将方块儿变成了小雨滴,同学们被这一滴滴的小雨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节奏读的非常准确。

小 雨 小 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种 子 种 子 在说 话 在说话节奏读完后讲到:如果将小的雨滴去掉,单一个“小”字还读一拍;将沙沙的雨滴去掉,要想时值不变,就要在两字的下面画一条线“沙沙”;如果在一个字的右边画一条横线“沙—”,那么这个字读两拍。学生们都会瞪大眼睛等你将知识讲完,迫不及待地将歌曲前两句的小雨滴去掉,按画线读节奏,节奏读得非常准确:

小 雨 小 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种 子 种 子 在说 话 在说 话这时可以给学生拔一下高,出示后半段歌词,“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呦呦,我要发芽”。教师按节奏读,学生画拍听,认真想像怎样画节奏。结果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而且准确无误的将节奏画了出来:

哎呀 呀 雨水 真 甜— 哎呦 呦 我要 发 芽—

可见学生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每课教学时,都可以变化形式让学生看图按节奏读歌词,学生会很感兴趣。

4、看图讲节奏

歌曲《数鸭子》这一课出现了过去“×”形式的节奏谱,可以把新旧方法结合,在读儿歌的同时学会看“×”读节奏。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歌词:

门 前 大桥下 游过一群鸭 0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0

然后方块儿去掉,加在节奏谱上,让学生读:

× × ××× ××××× 0 ××××××× ××××× 0

门 前 大桥下 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 六七八

最后看节奏谱读歌词:

× × ××× ×× ×× × 0×× ×× ××× ×× ×× × 0 门 前 大桥下 游过 一群 鸭

快来 快来 数一数 二四 六七 八

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节奏,采用儿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很感兴趣,学习效率十分很高。

5、离图学节奏

经过前几部的学习,学生对节奏有了初步的了解,已能准确地看图读节奏,并对节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时再变花样,单出示节奏谱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对新的读奏方法“走、跑”的形式产生兴趣。因此平时可适当的进行节奏训练,一般情况下在读节奏时教师可都与图相结合,让学生看图读节奏,这样变换点图案学生总会产生新鲜感,也可打剖千篇一律离图读节奏。

6、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

用打击乐器按节奏伴奏时,可都离图出示节奏,学生早被乐器吸引了,兴致当然很高。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乐器,会正确演奏乐器,了解乐器的演奏特点。然后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创作想象力,用各种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进行伴奏。

篇6: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篇7: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核心。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感受节奏是一种艺术享受,能帮助小班的孩子更好地理解简单的音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及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好的音乐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增强幼儿身心健康。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节奏感的形成还有待培养。绝大部分幼儿无法正确地合拍感受乐曲的节奏。为了帮助初小班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活动,体会简单的乐曲节奏,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初步感知,奠定幼儿一生对音乐的感受基础。

关键词:节奏感;打击乐器;感受能力

一、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奠定幼儿音乐感受的基础

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对其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能表示一首歌、一个舞蹈、一个律动的性质,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是幼儿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和突破点。因此,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为重要。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

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以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同时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帮助幼儿通过感受节奏的变化来感受音乐更是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集中游戏中体验和感受节奏是很重要的。

二、从寻找声音的活动中培养对声音的敏锐性并且让幼儿初步接触节奏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要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和生活的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小班的幼儿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就能很好地挖掘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一大途径。

节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就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转化而来。小班幼儿年龄小,但同样存在对美的追求和对音乐的感受、对节奏的体会。生活中的节奏无处不在。如:午睡上下楼梯时也有不同的声响,上楼的“踏踏踏踏”,下楼的“答答答答”;下雨了,雨滴打在铁皮雨遮上有“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起风了大树“哗――哗――”的声音。这些音乐都是小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些奇妙的声音蕴含着节奏。如:XO XO、XX XX、X―X―

把节奏教学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抓住可教学的机会,看似抽象的节奏也能轻松地在幼儿的手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常引导孩子玩找声音的游戏。本阶段的尝试是与家长配合同期进行的,首先从让幼儿听声音开始,体会各种声音的节奏,有快、急的,有缓、慢的等等,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好途径。

由于在本阶段有了家长的协助,幼儿对于寻找声音和兴趣和模拟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兴趣愈加浓厚,并反应在幼儿的活动中。孩子记录、比较发现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感受:“我上楼下楼都是一样的XO XO呢!”“真棒,小雨打在幼儿园的铁皮雨遮上和家里的窗户上也都是一样的XX XX!”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发现。“可是我家的雨声是X-X-X-X-哦!”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生活中就能轻松地找到!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模仿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组织音乐游戏是很容易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听着声音试着把声音说一说、拍一拍,用小铃、小鼓摇一摇,孩子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节奏感受。

三、将听觉和运动结合,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节奏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对幼儿来说除了口说、手拍及一些形象性的语言节奏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不同的节奏。因此,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

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需要老师的引导。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幼儿喜欢的小动物,用模仿小动物运动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如:拍拍手就可以有“XXXX XXXX”和“XO XO”……小朋友玩变小象就能握紧双手用“X――X――”的节奏表示大象鼻子甩来甩去。于肢体动作中体会到了节奏。同时在打鼓游戏中幼儿还感受了强弱声音的变化。

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发挥打击乐器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和表现

通过节奏教学,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是提升幼儿节奏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节奏乐活动是小班幼儿重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之一。针对这一点我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有节奏地尝试敲击和演奏。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小铃、领鼓,先让幼儿在敲打中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如:小铃清脆、大鼓浑厚、碰铃是长音、木鱼是短音。了解各种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引导幼儿感受乐器敲击的节奏美。接着我尝试选择节奏感有代表性、比较分明的乐曲来进行打击乐教学。慢慢地在有节奏的乐器敲击中小班幼儿感受了声音的变化,体验了粗浅的节奏变化规律性,从中体验了节奏活动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萌发了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节奏教学,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8: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

———奥尔夫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音乐四大构成要素中: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根据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名言, 可以看到节奏对音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小学生而言, 培养良好音乐节奏感, 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

1.培养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培养节奏感的前提是培养音乐节奏的感知, 因为音乐节奏概念相对抽象和模糊,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后,才能进行有效的节奏教学。感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将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节奏,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使音乐节奏更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可播放著名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优美音乐声中寻找节奏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加强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听力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贴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听力训练中。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流行歌曲《双节棍》,由于《双节棍》的节奏感比一般歌曲较强,又深受小学生喜爱和追捧,学生在听这首歌曲时,会跟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地晃动、点头、拍手,是节奏感训练效果,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节奏感,并感受到节奏感在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大大提高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效率。课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在聆听鸟叫、风吹树叶、涓涓水流的自然声音之中感受音乐节奏美。

3.采用体态教学

所谓“体态教学”,也叫“体态律动法”,是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采用体态教学,可使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肢体动作中充分感知音乐节奏,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例如,学习《火车开了》这一歌曲时,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排成一个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或者用收音机播放火车启动时的声音),引导学生通过拍掌、跺脚等方式,和着拍子,感受火车开动时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用拍手和跺脚表现出来,教师要在旁加以指导和纠正,增强学生节奏感。在一、二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体态教学尤其重要,通过头、肩、腰、口、手、脚的全身活动和肢体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培养各自表现能力,更让他们了解音乐节奏。体态教学中还可采用跑步、单足跳、双足跳、摇摆、走跳等肢体动作,增强趣味性。

4.节奏图谱法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音乐教师教授音乐时常用的图谱,但这样的图谱对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传统五线谱和简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学生更易理解,更具吸引力。例如:学习《雨中曲》时,强音可以用大雨点表示,弱音用小雨点表示,这样绘制出来的图谱简洁易懂, 更能让学生理解节奏强弱不同,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形象且具体的图谱演唱,学生可很清楚地分辨出强音和弱音,根据图谱显示很快实现强弱因的转化,快速学习歌曲。

5.运用打击乐器

乐器是发出优美音乐的源泉, 打击乐器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将打击乐器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乐器的感知能力。音乐教师可利于乐器,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示范演奏,使学生不仅听到音乐,更能看到发出音乐的乐器,增强对音乐和打击乐器的兴趣。对五、六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打击乐器,如快板、三角铁、沙球、双响等, 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感。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按照人数将全体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打击快板、三角铁、沙球、双响,通过四种打击乐器的合奏,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把握, 感受节奏的美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一小串钥匙、装着小石子的矿泉水瓶或易拉罐等,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打击乐器,感受打击乐器带来的音乐享受。

6.结语

篇9: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节奏感培养 培养方法和措施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包括人本身自然的呼吸、心跳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这也是说的音乐中的节奏感。节奏感主要指的是对音乐中节奏和节拍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这是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对音乐的节奏感十分敏感,加强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从培养其节奏感开始,可以挖掘和发展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与能力,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

1 节奏感培养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期,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可以使幼儿在加强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力,培养幼儿敏锐的音乐触角,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情感感悟。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提升幼儿对音乐兴趣。通过数据资料显示和日常教学观察发现,音乐教育中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更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选用了一节奥尔夫律动《身体音节歌》作为公开课,活动题目让孩子们既意外又新鲜,再加上笔者制作了精美的卡通楼房图片,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盛宴,很快掌握了节奏,从摸摸小脚,摸摸膝盖,拍拍双腿,叉叉小腰,拍拍双手,拍拍肩膀,摸摸脑袋到高举双手,既掌握了音节的顺序及唱名,又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节奏。

1.2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幼儿时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音乐是幼儿教育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中班的舞蹈《快乐小猪》音乐教学中,“扭扭屁股,快乐小猪,每分每秒都过得舒舒服服;伸伸懒腰,快乐小猪……”先让孩子们体验小猪的快乐情绪,理解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孩子们喜欢上小猪这个艺术形象后,再让孩子们通过一些肢体动作表现整个的音乐旋律。

1.3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理念上,更强调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互动性。美妙的音乐体验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我们在学习韵律《红绿灯》时,让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从中得知“看红灯,变黄灯,我们就耐心等一等;看红灯,变绿灯,我们就一起走向前。”或者歌曲《爱护小树苗》中,一个小朋友从“把树摇”到“把水浇”的转变。

2 幼儿音乐教育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节奏感培养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出在利用肢体动作、视觉观察、和声音模仿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可以深入地挖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领悟音乐节奏中的美妙感觉。

2.1利用肢体动作的形式,让幼儿了解音乐节奏感。幼儿园不同阶段孩子的肢体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认识程度不同,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中,可以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对大、中、小各班孩子中分类别,分层次地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小班的幼儿理解能力有限,肢体表达上较为缓慢,可以利用肢体动作的形式,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增加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对于其他科目,如游戏活动,体育,语言表达都能起到一个想到渗透,辅助锻炼的作用。

在小班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多增加一些肢体表达的动作形式,通过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感受。通过模仿各种动作或者人物,在身体的各个部分拍打,或者用脚混合有节奏的使用,可以培育幼儿的节奏感。如《猪八戒吃西瓜》教师弹琴,幼儿先拍手后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猪八戒的形象:大耳朵,吃吃吃,哎呦呦(摸大肚子),睡懒觉。通过明快的音乐节奏,丰富的肢体语言,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力。

2.2视觉观察的形式,感悟音乐节奏感。幼儿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的时期,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周围可以发现不同声音的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但可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使幼儿掌握音乐节奏感的规律和特点。如平时他们所能听到的自行车铃响,门铃、家中电话,下雨的声音,刮风的声音等等周围他们常见的有节奏感的声音。

像我们在大班学习打击乐《森林音乐会》中,出示两张图谱,一张小动物图谱,上面有小青蛙、小鸭子、孔雀,根据音乐旋律设计小动物出场的次序以及表演节目的节奏。另一张图谱是很规则的打击乐图谱,上面有节奏型和乐器标志,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从而能用打击乐器表演整个乐曲节奏。

2.3声音模仿的形式,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声音模仿也是音乐教育中对幼儿节奏感培养常用的方法。模仿动物的叫声,不同人物说话的声音,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这样的方法,增加了音乐教育的趣味性,更提升了节奏感培养的效果。

如中班音乐活动《小动物乐队》中,每段都有一个小动物的叫声提醒孩子们注意变换动作,掌握动物叫声特点,“小猫,小狗,小鸭子……”依次尝试。让幼儿通过声音的模仿,来体验节奏感,和节拍的快慢,使幼儿在整个演唱的过程中,掌握其节奏变化规律,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挺旗.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方法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165-166.

[2]盛春芳.试论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3,2(S1):190.

[3]周燕.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方法[J].艺海,2013,5(07):178.

篇10:浅谈训练初中生音乐节奏的方法

【摘要】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学习音乐要从节奏训练入手。本文结合奥尔夫的教育思想和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五点训练初中音乐节奏的方法:诵读歌词、体感训练、感知节奏疏密、声势训练、伴奏创作。

【关键词】初中音乐 节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53-02

节奏是指把音的不同长短时值组织起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运动形式,它最易唤起人们的感应,也最易被人们所接受,并最能唤起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生活中的行为动作往往是常用节奏的体现,因此教育家往往把常用节奏作为最初训练音乐能力的突破口。奥尔夫认为在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曲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也就是说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初中音乐教学中安排有节奏的朗诵、并配合动作、舞蹈以加强节奏感,从而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性。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五点初中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充分调动语言,加强朗诵体验

朗诵有两个要素:旋律性和节奏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更强的旋律性,可直接用于音乐教学中,汉语也具有节奏性,其中的?词、童谣、绕口令等都可以配上旋律和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诵歌词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通过简单的练习,使他们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其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难点乐句节奏的掌握,并且要调动学生思维,为其讲解关于节奏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初步理性认识。

二、注重体感训练,诱发体内节奏

奥尔夫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燃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如播放摇篮曲,并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学生各组内采用不同的姿势随音乐节奏而变化,组内可以有联系,各人又需具有各人的想法。

体感训练还要求形体动作自然、富有个性和变化,而不是机械做作的。此外,教师上课时还可以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们直观感知抽象的节奏。如把、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教师要启发学生用不同节奏的步伐表现生活内容。如疲倦不堪的缓慢步伐、急急忙忙的快速步伐、悠闲自在的自由步伐,并把不同步伐节奏写成各种音符。

三、创设生活情景,感知节奏疏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联想其中所可能涉及的节奏型。如: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安静等待发令枪,发令枪爆发的那一刻观众欢呼呐喊,运动员在比赛中途的坚强毅力,尽情欢呼第一名的诞生,等等。并启发学生调动肢,发挥想象力分别展示上述不同情节。把上述不同情节改写为不同的常用节奏型,指导学生用肢体反复操作,形成技能,加深对节奏型的把握程度。既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节奏疏密的变化,又能增强体验音乐意境的能力。

同一个作品也有节奏变化,如乐曲《花影层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节奏与节奏的疏密变化上。在教学时,先让同学们观察谱例,观察第一拍有几个音,第二拍又是几个音,并让学生拍掌拍出节奏,感知节奏疏密明显的变化。教师可以现场演奏乐曲,并做适当处理,使得节奏疏密变化更加明显,并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背后表现出的江水在晚风吹拂下微波粼粼、花影层叠的意境。同时,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四、小组声势训练,表演复式节奏

声势指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姿势带出声音就是声势。声势训练集动作、节奏、演奏于一体。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捏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各种动作都代表着不同的音色,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节奏。最基础的训练方式是人体的各部位分别代表高、次高、中、低音声部,同时奏出不同飞节奏,构成多声部的音响。如在复式节奏训练时,可将学生分为四组,女高捏指,女低拍手,男高拍腿,男低跺脚,声势训练中要有这种音高意识。运用声势无需借助于复杂的逻辑思维、抽象的推理,学生之间可以毫无负担,当然这种训练方式就变得很有趣了。声势训练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着,要求学生们闭上眼睛,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意义。《渔歌唱晚》是《春江花月夜》中的一个段落,在教学这个段落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声部表演,然后分别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形式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双手分别演奏不同节奏,形成声势训练。还可以给各组发配任务,完成接龙表演,使课堂达到高潮,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节奏上来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并与大家分享聆听思考后联想到的场景――渔民悠然自得的神情若隐若现。

五、多种形式伴奏,创作独特乐句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乐器很难做到人手一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运用简单的工具做简易乐器。用橡皮筋自制拨弦乐器,甚至一支笔都可以敲打出架子鼓的感觉,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想象力,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乐器”。《喜欢你》、《稻香》都是节奏感强烈的歌曲,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杯子敲打这两首歌的节奏,不同的动作对应着不同的节奏和音色,敲杯底、拍杯口、左右手转换等都可以发出不同音色,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节奏转换敲杯子的频率,并且在网上就可以观看杯子歌教学视频,简单易懂,不仅提高了课堂的生动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

《青春舞曲》是新疆歌曲,其教学目标中包括:在歌曲表现及创作活动中,能够运用典型节奏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节奏欢乐跳跃、具有动感。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可以结合典型新疆歌曲,让学生们讨论并总结新疆歌曲的特点:热情奔放、轻快柔情。用典型的节奏创作具有新疆民歌特点的乐句,渲染艺术感染力,安排学生歌唱、舞蹈、伴奏,师生同歌共舞,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创作和表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相互合作,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篇11: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旋律就不能存在,音乐也就无法表达,所以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达尔克罗斯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尤其是从低年级最基础的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借鉴了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经验,对低年级基础节奏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训练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能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叫、乌龟走(× —)、大象走×、小兔跳×× ××等;再在琴上弹奏有×—、×、×等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动物的走路形象,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一个学生慢走,再用一般的速度走,最后跑步走。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的《钟》中进行巩固,并采用双响筒、碰铃、三角铁伴奏。

以六人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其他形式分别演奏双响筒、碰铃和三角铁进行简单的立体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第九接受了节奏训练。

二、利用小时侯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

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色和你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诗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儿歌、诗歌中学生熟悉的词句的朗读来进行节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增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力。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或启发儿童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如教学律动《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三拍子韵律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如拍手、点头、耸肩、跺脚等动作,随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即兴表演。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又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合表现力。

四、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听后拍出节奏。

先由老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2、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创编。

先要学生一一把节奏型边读边拍出来,然后给出拍号,让学生进行简单创编。

3、指导学生用语言来表示节奏。

上一篇:会计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一下一篇:常用暖心生日快乐祝福短信(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