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2024-07-21

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精选5篇)

篇1: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目前,我区已有九所学校获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教育局将继续组织基层学校积极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5月20日、5月22日大连第三十一中学和黑石礁小学分别接受了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评审专家组的检查,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保障制度、特色项目认可度等角度对对学校进行评估认定,形成评估反馈意见,专家们对学校的特色工作开展给予了肯定,并指明了学校下一步的特色工作发展方向,有效地提升了我区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我们要以特色目录学校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目录学校引导、辐射作用,丰富和创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不断提高区域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篇2: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一、建立“爱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 改革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将原校长室下设的两个管理机构 (教导处和后勤) 改为六大部门, 即德育部、教学部、研训部、教学服务部、教学资源部、心理教育部。德育部负责德育、少先队、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建设工作;教学部负责学科教学工作;研训部负责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学服务部负责财务管理和教学服务性工作;教学资源部负责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工作;心理教育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籍和人事由工会主席兼管, 缓解其他部门的压力, 同时也落实了校务公开。

(二) 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1. 建立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教师民主管理监督委员会, 落实并决策教师岗位设置管理、职称评聘、竞聘上岗、流动、考核以及评优评先等工作;二是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 落实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促进家校教育的一致与和谐;三是优化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校制度不断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提升科学化水平,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 建立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会议制度, 每学期初召开一次教工大会, 每学期中召开两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和布置会, 每个星期召开一次 班子例会, 加强调控, 促进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二是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 确立名师带骨干、骨干带学科教师的运行策略, 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研究型团队, 以学年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同课异构、主副备课等形式使教师间建立起业务上的合作关系。

3.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每学期都要对教师的工作绩效和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评价, 让教师明确工作标准和发展方向, 通过表彰激励教师的精神需求;二是完善校内津贴的分配方案, 把教师的物质需求与工作进行对接, 体现多劳多得、优质多得, 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充分发挥物质激励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岗位设置和竞聘上岗的人事制度, 充分体现出优胜劣汰, 激励教师专注于工作与学习。

4. 建立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学校发展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把学校的发展定位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内容, 并建立课题树, 开展整体实践性研究;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让教师在研究当中不断完善专业情意,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三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建立教学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科研化、科研常态化的研究机制。

二、建立“爱的教育”校本课程

(一) 德育类校本课程

学校围绕“真爱德育”建立德育明理课程、德育体验课程、德育拓展课程。

德育明理课程:围绕“九爱” (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 爱求知、爱健美、爱劳动, 爱科学、爱探究、爱合作) 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 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课程内容以故事情境为载体, 开展讨论与交流, 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

德育体验课程:围绕“九爱”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 让学生把道德智慧转化到道德实践中去。每月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确立一个教育专题, 设计活动方案, 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道德水平。

道德拓展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拓展“九爱”教育成果, 把“九爱”教育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义工活动、社区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道德能力。

(二) 心育类校本课程

学校以“九爱” (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求知、爱健美、爱劳动、爱科学、爱探究、爱合作) 为目标, 以身边具体事例为内容, 以心理剧的排演为方式, 以班队会为路径, 实施了校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研发了不同年级的“化心育爱”课程, 班主任老师每月组织实施一次, 通过心理剧的排演对学生心理、情感、态度进行正迁移, 为学生“爱”的品质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

(三) 兴趣类校本课程

学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的调查, 组织开发各种兴趣类的校本课程, 学生每学期选择一次自己感兴趣课程进行学习。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并实施了17门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 使有不同个性潜质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爱的情感和态度得到激发与培养。

三、建立“爱的教育”教学机制

(一) 学科教学多元智能开发

学校以“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使同一层次的学生得到多元发展”为理念, 实施学科教学多元智能开发。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主体智能开发任务的同时, 研究同一学科多元智能开发, 既丰富学科教学内涵, 又优化学科教学。

(二) 分层次教学

学校以“关注差异,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为理念, 实施学科分层次教学。我们从实际出发, 选择数学学科进行练习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研究, 满足每一个孩子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爱求知的品质。

(三) 项目式教学

学校通过建立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开展相关活动, 为学生搭建特长发展的平台,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张扬。同时, 培养学生爱求知、爱健美、爱劳动、爱科学、爱探究、爱合作的意志品质, 达到拓展爱、深化爱、分享爱的目的。

四、建立“爱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 教师常规工作绩效评价

学校依据教师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制定了《教师常规工作标准》, 根据《常规工作标准》制定了《评价细则》, 研讨并通过了《常规工作标准》及《评价细则》。学校党支部、德育部、教学部、研训部、教学资源部参与教师常规工作评价, 采取量化的形式做出纪实性绩效评价结果。

(二) 教师发展性评价

学校聘请专 家引领教 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成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 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学校为了促进教师发展, 制定了《魅力教师评价标准》, 每月进行一次魅力教师提名, 每学期进行一次魅力教师评选活动。

(三) “九爱”标兵评价

学校制定了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求知、爱健美、爱劳动、爱科学、爱探究、爱合作的评价标准:每个月以班级为单位评选“九爱标兵”;在此基础上, 每班再依据《九爱标准》推选出九个校级“爱的标兵”, 学校统一进行表奖;学期末要推选出学期“爱的标兵”, 学校颁发证书和奖品。

(四) 班集体评价

学校组织班主任制定《学年班级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标准》制定《评价细则》;召开教工大会, 研讨并通过《班级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从班级学生德育、心育、智育、体育、美育、科技、卫生、校产管理八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优秀班级评选的主要依据。

五、建立“爱的教育”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隐性课程, 它对师生成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中山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校园环境正逐渐发生变化, 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借此契机, 以“爱”为主旋律, 艺术化地布置学校大厅、走廊、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和周边环境, 让学生感受爱、体验爱、分享爱。

篇3: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近期,《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董事长兼校长林德忠。立足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物流专业方向立校,林德忠告诉记者,“当年,大连《新商报》的一篇文章《大连物流人才缺口十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经过对大连各物流产业及上海等临海、临港工业区的初步考察之后,我们决定把‘物流’专业作为主打专业,依据各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决心办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合理、教育教学模式先进的职业学校,为大连的城市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物流专业化学校。

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确立并形成与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林德忠看来,学校要想办得成功,一是要以经济和教育规律为依据。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必须按经济运行规律办活学校,但同时又要按教育规律育人,办好学校。二是要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导向,因为企业有不同的人才规格和层次需求,个人也有接受不同专业教育和教育类别的需求。

根据这两方面的需求,学校领导首先确立了“管理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基础,坚持走法规化、科学化的办学道路。随后,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产业机遇带领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先后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学院、山东大学联合办学,成为一所集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学子,学校成立当年招生就突破800人,可谓首战告捷。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林德忠沾沾自喜,相反,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让这所艰难起步的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而“职业教育是一项‘不进则退,进慢了也退’的事业,必须把‘以就业为方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贯彻和体现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和谐’管理,才能使学校具备无限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林德忠不无感慨地说。

在他的字典里,“和谐”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学校、班级为纽带的各种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管理的各层面、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与就业岗位人才需要的对接;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苦练内功严把质量关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在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开拓,成效显著。掘不完全统计,仅从2007年3月至今,学校就与中国华字集团等27家知名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订单签约人数已超过2000人。时下学校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8%。

让林德忠倍感欣慰的是,几年来,已有3000多名合格毕业生成为各物流管理岗位的合格员工,其中不乏备受企业青睐的佼佼者。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学校对干部管理实行了民主竟聘的办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实行多层面、多渠道、交叉评价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和谐治校、和谐发展的局面。同时,学校还克服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加大了教师学习和培训力度,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相关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很多教师已取得国家注册物流师、高级国际物流师的资质证书,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了合理优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我想,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质量。为此,我们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林德忠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学校的管理一直采用半军事化模式。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学校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是先进的,教学流程管理是严谨的,注重“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建校6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获证率平均为51.57%,在大连地区名列前茅。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校在“大连伟瑞国际物流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分批分期对学生实施实践培训,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相比有诸多‘劣势’。因此,我们的管理就必须更要‘有心‘用心’和‘尽心’。要有一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心,有一颗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心,又必须有一颗尽力去帮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服务的心,一切围绕着为学生的就业而做,为学生的发展而做,就能最大化地减少我们的‘劣势’,而以更具特色的管理去赢得社会的认可。”林德忠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例如,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对求学的多样化选择,除了开办13个专业之外,还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实行多样化办学。招生对象不仅有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生和大专生、本科生。

正是由于学校始终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管理的战略任务抓到实处,坚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突出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先进经验,才得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这一突出的矛盾。

高质量就业是永恒的追求

有人认为,招生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也有人认为,就业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生源的大幅下滑,很多职校都感受到了招生的重重压力,纷纷把招生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对此,林德忠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不是招生,而是对学生服务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这才是事关职业院校存亡的生命线,只有做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篇文章,学校才不愁生源问题和发展问题。

在他看来,虽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审核认证,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物流院校”等多项荣誉,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要想真正打好就业这张牌,必须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探索课程改革与创新模式,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民主化、制度化管理的新机制,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产教结合。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学校与每一位学生签订了四份合同,这在职业院校里是不多见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四份合同:第一份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的《用工合同》,实行先预定工作岗位,后招学生入校的“订单招生”。第二份是学校与家长签订确保工作的合同,即《入学与就业协议书》,把用人单位预留的工作岗位落到学生人头上。第三份是学校到用人企业依据《用工合同》挑选适合学生就业的工种,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的《培训合同》。第四份是学校协助用人单位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接收为员工,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此合同包括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篇4: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一、品质教育的科学定位与内涵思考

(一) 品质教育的科学定位

“传承青泥百年文化, 诊断学校现状, 确定发展目标”是学校规划特色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学校以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主动优质发展为核心, 遵循“在传承中规范, 在规范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提升”的原则, 通过“收集、总结、挖掘、提炼、完善、升华”, 明确了学校的具体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 学校沿着“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轨迹发展,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的品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关注当前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高度期望和新的诉求, 在传承“需求教育”“博智教育”的基础上, 科学地确立了“品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 品质教育的内涵思考

“品质教育”是指以所有从事影响品质活动的人员为对象, 对其实施的与品质有关的教育、训练。实施品质教育, 就是学校协同家庭、社会, 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有利资源, 通过学校不同发展阶段中具体策略与项目的实施,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多维度地丰富和发展教育的内涵, 提升人的思想、认知、行为的内在品质, 培养人健全的人格, 实现师生幸福完整有价值追求的教育生活。

二、品质教育的理性建构与实践探索

(一) 搭建“品质教育”的实施框架

学校以“品质立校, 品位育人”为核心理念, 以“品质成就人生”为办学宗旨,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塑造品位教师团队, 营造品质教育氛围, 建设品牌特色项目, 确立品位评价立体网络, 培养具有青泥特色的“文雅、健康、善学、博能”的“品位学生”。

落实“品质教育”发展规划依靠七大策略:理念导航策略, 创设“品质教育”的文化氛围;目标管理策略, 提高“品质教育”的办学效能;项目推进策略, 践行“品质教育”的管理理念;评价激励策略, 保障“品质教育”的持续发展;科研兴校策略, 丰富“品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合作发展策略, 提升“品质教育”的质量水平;课程支撑策略, 提高“品质教育”的特色质量。

(二) 创新“品质教育”的实践思路

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以构建现代管理体系为基本点, 以提高教师实施品质教育能力为突破点, 努力打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品质教育特色, 建立了适应“品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1.营造“品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以“品质教育”办学理念为核心, 精心设计和布置了校园楼层主题文化, 分别以“管理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特色文化、课程文化”为主题, 设计了楼层大厅、缓步台和走廊文化, 改造了操场四周的绿化带和宣传板, 优化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彰显了品质教育的文化内涵, 使教师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质文化的熏陶。

2.培养品位教师的合作团队。

(1) 专题活动导向。以“新师德”建设为龙头, 强化教师“发展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深入开展“品位教师”的宣讲活动, 从“高度的育人责任、儒雅的形象举止、广博的专业知识、灵活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研究能力、优质的教育质量”六大方面培养“有爱心、有理想、有德行、有气质、有学识、有能力”的品位教师。

(2) 专门机制保障。将班主任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扎实推进品质教育工作的核心。以班主任竞聘上岗为契机, 架构职责明晰的管理体系, 保障班主任培养制度的落实;以多元评价为手段, 营造班主任成长的生态环境。搭建专业人才“三格层次”:新老师“入格”培养,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铺设专业人才“三环道路”:历练教学基本功, 锤炼教学策略, 提炼教学思想。架构专业人才“三维空间”:学习空间, 实践空间, 展示空间。

(3) 专业技术引领。实施层级教师培养策略, 以“名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培养”为拉动点, 突出“导师引领、课题牵动、自主发展、强化管理、制度保障”的工作思路, 以“名师开放”“品质教育讲坛”“教师茶吧”“教学沙龙”为载体, 开展了以提高教师教育思想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各类活动。

(4) 专项重点牵动。发挥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功能, 立足课堂研究与实践实施, 强力推进课堂转型, 打造品质课堂。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教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3.实施“品质教育”的新德育工程。

从班级集体建设与学生个人成长入手,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为内容, 关注学生的学习、道德、身体、心理和行为品质, 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品位学生。围绕“六品”教育建立了德育明理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德育实践课程。

4.完善“品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课程建设为支撑点, 不断创新特色发展。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学习品质、多元发展个性品质、积极的创新品质”;研发和实施与“品质教育”内涵相关的道德礼仪类、运动技能类、心理健康类、学科拓展类、艺术人文类、实践操作类六大校本课程体系, 进而提升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品质。

5.打造“品质教育”的特色项目。

学校以项目打造品牌, 以品牌彰显品质, 充分体现学校“品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1) 心理健康教育。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生活搭桥”为教育理念, 培养“宽容、自信、感恩、快乐”的学生。学校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以“元认知”技术为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向技术化转型;潜心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班级管理的质量, 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完善了阳光教师爱心团队工作坊, 打造幸福阳光的教师团队;创新性的坚持开展“阳光小使者团”活动;构建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 书法教育。学校校牌是学生的作品, 学校校训也是学生的作品——“端端正正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学校将书法教育作为特色打造纳入学校品质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着力点, 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发展点, 以培养写字教师队伍为突破点, 架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写字教育工作体系, 一是创建典雅的写字环境, 营造和激励学生练好字的浓厚氛围;二是将教师写字培训纳入“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的校本研修工作中, 以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和育人能力;三是完善课程, 相继编写和出台楷书、行楷和软笔的写字校本教材;四是搭建书画展示的艺术平台, 提高学生练字的兴趣和自信心;五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写字教育评价制度。使写字教育工作逐步由常规教学走向特色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加个性的发展。

6.建立“品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品质教育”五年发展规划,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确定了学校年度工作目标并进行年度自检, 实施品位教师、品位学生综合评价激励策略。绩效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 从教师的服务态度、服务知识、服务技巧、服务质量、服务行动等纬度构建并实施品位教师、品质团队的评价。从“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心理品质、身体品质、个性品质、创新品质”这“六品”纬度构建“品位学生”评价标准, 结合学校每月重点工作开展品位学生、品牌班级的评选活动。围绕中山区课堂转型工作, 建立“品质课堂”评价标准, 使实施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全校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品质教育”的经验成果与思考

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总结出学校以特色项目的建设为拉动, 深化品质教育内涵;以教育研究为牵动, 坚持教科培一体化, 提升教学质量;以课程实施为支撑、坚持学生全面多元发展, 办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的困惑和问题, 如:品质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品质教育评价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做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1.不断校准发展定位, 确保“品质教育”的内涵发展。

2.注重教师团队建设, 夯实“品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3.重点打造品牌项目, 优化“品质教育”的实际内涵。

4.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保障“品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篇5:参评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

学校在夯实双语教育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 狠抓“多元文化分享, 多维课程共建”, 长期开展海外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丰富了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 推动了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健康发展。作为大连金州新区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 七中被国家督导团誉为“高水平、高质量的特色学校”。

一、卓越教育观下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发展的理念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卓越象征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价值追求。从教育的角度来讲, 卓越是一种目标、一种行为、一种心态、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和谐、一种快乐,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倡导的卓越教育, 就是树立“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 坚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育理想。卓越教育就是以追求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成为卓越人才、创造幸福人生为目标的教育。卓越教育必定能帮助师生提升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快乐、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卓越教育观的指导下, 学校提出“立足基础, 追求卓越”、“多维发展, 追求卓越”、“多元开放, 追求卓越”三个卓越教育发展理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逐步将“本根教育”、“和谐教育”、“时空生命教育”作为第七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不断追求卓越教育的三大支柱。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学校的“本根教育”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和谐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国际多元文化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懂得国际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意义;“时空生命教育”过程中, 通过国内外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使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奠基。

在卓越教育观的指导下, 学校形成了国际化教育特色办学理念, 探索出高效国际化教育特色内涵发展策略。

1. 确立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明确提出“创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秉承“中国情、民族魂、世界观”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学校把“在国际理解和国际融合的国际交流中, 分享多元文化, 共促世界文明。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能够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 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 为学生终身卓越发展奠基。

2. 形成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文化理念。

学校提出“多元发展, 国际融合, 文化分享, 追求卓越”的国际化教育思想, 崇尚“上善若水, 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 坚持“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大众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精品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确保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探索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实施策略。

在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 学校坚持实施四大策略: (1) 夯实基础:“强化母语教育, 开展多外语教学, 实施学科双语教育”。 (2) 拓展空间:“立足友好校建设, 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国际校际交流合作体”。 (3) 丰富内涵:“分享多元文化, 共建多维课程”。 (4) 弘扬文化:长期稳定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四大实施策略保证了七中国际教育交流的质量, 丰富了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建设, 提高了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 并不断生成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创新的增长点, 从而引领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母语教育, 开展多外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育, 夯实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

自2000年建校起, 七中就开展了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十一年的双语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双语教育研究的最前沿。

学校提出“强化母语教育, 开展多外语教学 (英语、日语、俄语) , 实施学科双语教育”的策略, 夯实了国际化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母语 (汉语) 教育承载着本根教育的重任, 多外语教学带来了世界多元的文化, 是国际理解的重要基础。学科双语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双语言、多文化给养以及帮助形成学科思维的重要部分。依托国家“十五”、“十一五”双语教育研究课题, 学校双语教育在双语教育目标定位、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双语教学模式探究、双语校本教材开发、双语教学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学校探索出“滴注式—半浸式—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 形成了依托课题研究与专家引领—教研组教科研实体及同伴互助—学历提高与培训—教学相长“四力合一”的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正式出版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学科 (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 双语学习关键词与思维链》为双语教育实践一线的老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其中《地理学科双语学习关键词与思维链》一书荣获辽宁省“十一五”科研成果三等奖。自开展双语教育研究以来, 共有8名教师先后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学校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双语教学实验先进学校”。

学校十多年的“强化母语教育, 开展多外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育”策略的实施, 为学生奠定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基础, 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不仅为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多渠道宽领域建立国际校际合作体, 拓展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发展的空间

友好学校建设是实施国际化教育的基础。七中通过不断扩大校际合作的途径和范围, 逐步建立“内地—港澳台—国际”多层次宽领域国际校际合作体, 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理念、不同方法、不同领域的有效融合。

学校先后与英国梅丽尔学校、新加坡基督堂中学、韩国文华中学、美国森林公园中学等建立友好学校, 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发展交流合作关系。外国教育考察团、友好校共计35次275人先后来校进行交流合作。学校领导班子出国考察交流达32人次, 75名教师先后在国外进行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进修, 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十一年来, 学校有261名学生先后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新加坡等15个国家进行了交流合作。学校积极通过开展不同国家校际间的互访和社会实践与研究性的学习,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能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情感, 从而实现和谐共生、国际融合的国际化教育目标。

四、国际多维课程共建, 丰富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建设

七中积极开展跨语言的文化、艺术、体育、各学科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等各具特色的多维共建课程项目, 为国际化特色学校内涵建设不断补充新的给养。“多元文化分享, 多维课程共建”策略的实施保证了国际教育交流的质量, 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融入本土教育和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丰富国际化教育的内涵。

1.艺术共建课程。

即以古诗词演唱、中英民歌演唱、中西器乐合奏、中外民间舞蹈赏析与学习等为主的艺术共建课程。“古诗词演唱”是在语文、音乐、英语等多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开发的基础上, 再邀请英国友好学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共建课程之一, 很多古诗词曲目在中英学生中广泛传唱。

2. 体育共建课程。

即以中国大课间操、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健身文化分享为主的体育共建课程。这一共建课程感染力强, 通俗易懂, 深受中英学生的喜爱。

3. 美术共建课程。

即以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为主题的“奥运文化衫设计”、传统剪纸艺术、风筝制作等美术共建课程。如“2012伦敦奥运文化衫之旅”的课程开发促进了中英双方师生以艺术为媒介、以奥运为主题、以文化衫为载体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微观的研究和情感的体验。

4. 双语共建课程。

即以环境保护为主的地理、生物双语共建课程等。“低碳生活”、“熄灯一小时”、“垃圾分类与处理研究”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对中、英、美多方的师生、学校、社区有了初步的认识。

5. 多元传统文化共建课程。

即以“学写汉字”、“中国画”、“中国传统游戏”、“学唱中国戏曲”、“文化衫设计与绘画”、“放风筝”、“英国经典戏剧、歌剧、电影等配音”、“英国传统诗歌诵读”、“过年与圣诞”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共建课程。

6. 国内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在本根教育、和谐教育和时空生命教育的理念体系下, 设计了“走进古都, 触摸历史, 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课程, 组织532名学生进行了齐鲁文化之旅、古都洛阳、开封以及北京等文化之旅, 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怀着一颗民族的心来牵多元文化世界的手。

7. 海外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在国际平台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充分受益。七中学生有机会参与中英青年领导力项目, 受邀连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参与中美学生“地球日”活动, 与美国友好校分享本校时空生命教育的成果, 应邀参加新加坡双语演唱会, 舞蹈队舞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美术作品展到了非洲、欧洲等国家。所有参与国际交流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如“中英课堂比较”、“中英校园文化异同”、“中美政体比较”、“发现王国与迪斯尼乐园研究”等, 部分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多达两万字。学生成为国际化教育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8.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

即“羽毛球俱乐部”、“围棋俱乐部”、“历史名家”、“军事天地”等社团活动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力,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监管则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合作参与完成。

9. 国内对外汉语短期课程。

即汉字教学、汉语听说、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传统游戏等课程。这类课程为到七中进行短期考察和培训的学生提供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国际多维课程共建”需要国内外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同时课程资源可以来自国内外的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维空间。随着多维共建课程的开发, 不断生成学校国际化教育特色创新的增长点, 引领学校国际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五、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扩大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3年以来, 学校参与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英国北林肯郡教育局共同主持的中英教育合作项目。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成绩斐然, 先后已有14名教师赴英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英国北林肯郡的中小学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学中国话、写中国字、唱中文歌、画中国画、学中国功夫、练中国大课间操、分享中国健身文化, 校园里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英两国国旗同时在英国校园升起, 中国民歌《茉莉花》被广为传唱。

七中与北林肯郡教育交流合作的经验和成绩受到了英国女王和英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大使欧威廉爵士给学校发来信函, 对学校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和敬意, 并希望七中在教育交流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英国友好校的校长也因为与七中的交流合作的成绩, 多次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在中国首次试点的2009~2010年度中英“校际交流奖”的评估活动中, 七中荣获中英“校际交流奖 (高级) ”。评估专家对七中国际教育交流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将第七中学国际教育交流案例作为全球性样板案例推广。2012年6月学校获得中英校际连线课程共建种子基金。

上一篇:通识教育现状下一篇:六下科学复习题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