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2024-07-21

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共9篇)

篇1: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和探讨公务员培训工作,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为公务员成长铺设“快车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证,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培训认识不足,领导不重视;

2、培训工作不联系实际,没有针对性,学非所用;

3、培训方式单一,造成培训效果很低,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4,培训普遍流于形式,评价机制急需建立或完善;

5、培训机构及人员不到位;

6、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或保障部到位,影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7、基层公务员自身培训自觉性不高,不积极不主动。

一、当前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2: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自然公正原则做为英国行政法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其在英国指导了行政行为的设立,实施,以及行政程序的执行,这个古老的原则在法官判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弥补很多判例法的不足。而面对行政权日益扩张的中国,怎样才能给行政行为一个合理的约束,对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英国的自然公共原则,对于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自然公正原则的含义

自然公正原则是英国行政法的标志,它指的是公正,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世纪的自然法理念,在传统上,尽管没有具体的成文法来界定自然正义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于普通法之中的正义理念实际上弥补了立法上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自然正义反映了英国法律和道德原则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自然正义原则在英国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起先的近似于自然法的自然正义的概念也是具有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内容的一个先验的概念。在不同的行政行为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首先,自然公正原则对于行政权的设立,有议会的委任立法,这样就保障了行政权取得的前提是合法并合理的;

再次,在行政权的行使中,按照法院的一贯认定,制定法的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自然公正原则,同时,所谓Widenesbury原则。而对于英王特权则另当别论。最后,在程序正义中,自然公正原则就体现在,一方面,它给予了当事人获得口头听政的权力,即如果有关机构所要裁决的问题涉及个人行为或行为能力时,则必须要使对方知道对其不利的证据并且必须保证其拥有公正的辩驳的机会。另一个是说明理由,在英国的普通法上并没有对于说明决定的理由的一般义务。

(二)自然正义原则的深层含义

我们可以看出,在行政权的行使中自然则体现出英国人对与权力的一种神化色彩,它的提出使严谨的英国人相信:公正不但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的见的方式实现,更要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实现。然而这看的见的方式就是行政行为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如英国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中反对偏私,当事人有公平获得听政的权利等就正式这种“看的见”的具体化。

“看的见”就要求将在法官对一个案件做出判断时,就要依据自然公正原则来保护受行政权的侵害的一方。在某些特殊时候还可以将自然公正言责作为对抗英国制定法的工具,如以下将讲到一个重要案例,在此不再赘述。

二、由自然正义原则想到的我国的行政行为的制约方式

与英国相比,我国的行政法却没有专门单独将行政行为列出,赋予其行为的基本原则,我国行政法是将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然而由于行政行为自身种类繁多发展迅速,任何一种分类都不能穷尽行政行为,则对于某些已经有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规定其有一定原则可以遵循,如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便民原则,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了回避,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等。但由于行政行为种类繁多,在不属于某些法律直接规定的行政行为,而确实存在行政违法的情况下,很难给予行政行政以合理的制裁。如的“砸龙舟运动”( 端午节到来前夕,江西省鹰潭市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砸、锯龙舟运动,辖区内月湖区、余江县所有乡镇近千条龙舟悉数被毁,根据龙舟的新旧程度,每条龙舟赔付给村民1000至3000元人民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称,为此次“砸龙舟运动”,政府至少掏出200万元用于赔付款。)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几个疑问,首先,“砸龙舟”的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再次,如果它是行政行为的话,那么它的依据在何处?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对于以“砸坏龙舟”的方式来维护社会治安是否符合行政法合理性原则?最后,即使给予了赔偿,龙舟到底是否该砸?在我看来,在本次事件中的政府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并派出国家工作人员,显然是属于行政行为,但属何种行政行为,尚不能做出判断。然而,做为行政行为,它的依据何在?依据我国行政法依法行政原则,行政行为应以合法有效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即行政法依据合法。关于我国的行政行为并未给出具体原则规定,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中有行政合理性,行政合法性原则可勉强套用。但却并不能用于判断它的正确与否,原因是标准模糊,合法性中谈到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遵循行政法律规范等的说法也不能完全成立,如果引用合理性原则来说明的话,那政府或许会说,我们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避免赛龙舟而引发治安事件,但这种行政手段是否适当,无从判断。

三、对于我国行政行为的启示

对于类似的事件,中国还有很多,我们的行政行为究竟怎样进行约束,我认为,英国行政行为的原则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英国行政法对于行政行为规定了具体原则,该原则对行政行为的实施有指导作用,如,自然公正原则的行政化就有一个经典的19世纪的案例予以说明。1863年Cooper v Wandsworth Board of Works一案中,地方当局因推倒了原告部分建成房屋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是非法侵入,原告因此从该地方当局那里取得了赔偿金。在该案中,原告未其建造这所房屋的目的,而按照制定法的规定该地方当局有权因此而推倒其建筑。但法院认为该地方当局在行使其制定法上规定的权力之前,应当为原告举行一个听政会。接下来法院有一段经典的广为引用的判词:“虽然制定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但是普通法的公正原则应当主动弥补立法上存在的疏漏。”这是抽象的公正原则的适用。这样对于判断公权力的出位与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行政行为中并无实施原则的规定,我国的制定法传统决定了在我国即使我们能感觉某一行政行为违法了,却无法给予合理的制裁。

篇3: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一、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目标的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是什么的问题, 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使用者 (股东) 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 (企业管理当局) 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它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对资产的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决策有用观认为, 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这种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种观点在计量上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

1. 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亨得里克森将谨慎性定义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入具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 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 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 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陈报。”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原则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计价的具体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以谨慎的态度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并将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排除在资产价值之外。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原则, 但仅用谨慎性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资产减值实务又是不足够、不充分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 谨慎性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是专业人员, 从谨慎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资产减值, 往往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 从而也不能准确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进而损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 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资产按照初始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入账, 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为交易双方所认可、成本数据容易获得且可靠性较大等特点, 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资产面临着很多价值损耗的风险, 如通货膨胀的存在, 科技的飞速发展等,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而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又为其他计量属性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因此, 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的一种改良, 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 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资产的价值时不高于其现时价值 (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来反映) 。

3. 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可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可靠性原则,

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 它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恰当地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资产价值出现下跌后, 继续使用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的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当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 资产减值会计就要比历史成本会计更能如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情况。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即对同一会计事项, 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信息输入、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 可以得出相同或基本相似的结论。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的突破, 在资产计量属性选择上也应尽量符合可验证性。

4. 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相关性原则的必然选择。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同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决策能力。它一般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资产减值会计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功能, 当预期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明显低于历史成本时就要对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进行修正, 从而把未来流入经济利益低于历史成本的风险在当期披露, 这样的信息将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从投资决策的角度看清现状并预测未来。

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维持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平衡。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构成了一对矛盾,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此消彼涨。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不能只强调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 要力求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效用。

5. 资产减值会计更好地符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性原则。

篇4:试述公民教育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公民教育 主要原则

一、公民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公民教育原则是进行公民教育应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它是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公民教育规律的能动反映。公民教育原则的确立,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

(一)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公民教育原则的直接依据

公民教育原则是公民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公民教育从萌芽到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它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从希腊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到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伦理实践的阐说,公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公民教育原则,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以公民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又对公民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原则,从而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公民教育原则的现实依据

公民及其教育是民主政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为关注国家政治、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公民才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民主政治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也离不开公民教育,因为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民观念和意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是在教育中成长和发展的。为此,公民教育的原则必须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权利,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以促进人们政治素质的成长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进展。

二、公民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方向原则

方向原则是指公民教育要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方向,与共产党的纲领相一致,实际上是强调公民教育的价值性与合理性。

在公民教育过程中坚持方向原则,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为我们指出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正确方向,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只有以此为指导,才能使公民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其次,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近期的理想目标,又是不断推进公民教育发展的过程,它是公民教育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可以看出,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也是要使人,社会,自然界遵照自己的规律,健康有序的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只有社会更加进步、更加和谐,个體公民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因而坚持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二)民主原则

民主,通俗讲就是公民当家作主,指公民参加公共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民主原则,就是说公民教育活动应体现尊重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在公民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民主”是人类社会崇高的价值追求,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建构新型社会、国家、个人关系为目标,民主原则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公民教育中坚持民主原则,应力求做到: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公民教育主要从公民学的角度来认识民主,民主主要是公民当家作主,我们要明白,民主是“公民自主”,当然,自主并不是个人的放纵。人们应认识到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而不是任何人的赏赐与恩典,进行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从一个方面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因而公民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全面把握和运用民主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其次,公民教育要始终遵循民主原则。教育者必须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人翁地位,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努力创造民主氛围,让公民敢讲真话,能讲真话,才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对话双方得到许多在其他场合得不到的信息、建议。民主性原则不仅体现在教育者的态度、观念上,而且表现在具体做法上。公民教育既要创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又要重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发挥。

(三)平等原则

平等,是一种客观结果,它表现出相比较的公民主体双方具有同等的地位、权利等。公民教育的过程,简单来说是公民对公民的教育,公民本身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自我内化的主体。平等是一现代公民不断追求的目标,坚持平等原则,增强公民的平等感,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自觉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坚持平等原则,首先要重视公民的主体性地位。公民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公民对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应当认识到受教育者具有与教育者平等的独立人格。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努力发挥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其次,公民要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转变平等观念。被他人尊为平等的社会成员,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存在着对权威的依从心理,缺乏平等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较大解放,公民已经具备了追求平等的物质条件和内在需求。因此,公民要通过全面发展,思想上走出禁锢,不断强化平等意识,转变陈腐的平等观念,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秦树理.公民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74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篇5: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几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而前者是立国、治国之本,后者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识。进一步深刻认识,对全面理解和贯彻三中全会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而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篇6: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是其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国家从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对社会主义认识还有差距,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比如: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这些都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几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必然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完整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3、两者相互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他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篇7: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

(4)分类管理的原则;

(5)法治的原则。

试论公务员交流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公务员的培养锻炼;2)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有利于公务员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交流信息,增长才干,避免因长期在某一岗位任职而出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现象;3)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六十八条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九条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第七十一条公务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

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第七十二条法律对公务员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试论建立交流制度的意义

实行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锻炼国家公务员,推进廉政建设的发展,增长国家公务员的才干,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⑴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现代公共人事管理和实施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共同宗旨,就是将每一个国家公务员都调配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使其聪明才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每个职位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⑵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的发展。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要旨之一,就是同回避制度一样,有利于破除各种“人情网”、“关系网”之类的公正、公平执行公务的障碍。

⑶有利于增强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一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得到较全面的多方锻炼;二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三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为职务晋升创造一些条件

公务员纪律的意义

(l)公务员纪律是保证机关正常运转,维护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纪律是机关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纪律,无论什么样的机关都会变成一盘散沙;没有纪律,任何机关的工作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2)公务员纪律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外在动力,也是实现公务员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纪律制度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准则,是公务员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务员遵守了纪律制度,才能保证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保证公务员勤于政务,廉洁从政,达到提高机关工作效能的目的(3)公务员纪律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必然要求。公务员行使着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公务员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公权力能否正确行使。没有纪律制度约束的公务行为,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公正的缺失,依法行政必然成为空谈,依法治国方略必然无法实现。因此,公务员纪律的法制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必然要求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意义

工资福利保险直接涉及公务员的经济利益,特别为公务员所关注。同时,由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标准还是其行业从业人员工资福利保险的参考标准,因此,也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本法总结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实施的经验,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作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将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制度作了改革,确立实行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制度、工资构成、工资增长水平,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和公务员在生、老、病、死等情况下的物质保障等,并对严格执行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措施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奠定了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工资是每个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改善和提高公务员生活水平的手段。

工资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工资是调节公务员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布的重要手段。

公务员处分种类有哪些?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类。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限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公务员挂职锻炼有哪几种情形。

挂职锻炼有以下三种情形:1进行使用锻炼。2进行培养锻炼。3进行实践锻炼。

简述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依据。

确定公务员级别的总的原则是: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包和资历确定。这就规定公务员确定和晋升级别的四个依据:1职务:不仅包括领导职务,还包括非领导职务、综合管理类职务,专业技术类职务、行政执法等多种职务。2德才表现:这里说的德才表现是反映公务员的素质,包括思想品质、能力才干。德才表现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重要依据。3工作实绩:这里是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果。公务员的工作实绩的公务员德才在职务中的具体实现,是对公务员完成目标的客观评价。4资历,包括学习、工龄与任职经历和年限等反映资历的情况。

简述公务员处分的程序。

1初查是指处分决定机关在正式立案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确认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是否合立案条件的活动。2立案是指机关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经过初查后,认为存在违法违纪的事实,需要追究纪律责任,决定案件成立、进行调查处理的活动。3调查取证是指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和程序收集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的一系列活动。4陈述、申辩。机关应该如实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并听取其陈述、申辩。5作出处分决定或者撤销案件。作出处分决定,是指经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公务员处分的决定。撤销案件是指经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认为被调查的公务员的行为不构成违法违纪或者有其他法定事由不应当给予公务员处分,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6通知是指对公务员的处分决定作出之后,为了使处分的公务员本人知晓,机关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是指培训公务员的全过程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根据建设一支高素的公务员队伍的需要,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应当贯彻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用一致原则;按需施教原则;讲求实效原则;注重能力建设原则。

公务员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

篇8:试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关键词:员工培训,可持续发展,培训策略

一、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对员工培训重视的程度不够。

员工培训中企业所持的错误观点主要是:一方面是认为培训无用, 培训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 还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认为陪训是一种浪费, 我国人才供过于求, 企业用人完全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 投资培训实在是没有必要的。同时认为培训只是“摆空架子”, 搞形式主义, 只在于注重具体操作层面而忽视了它的现实意义。企业高级领导者即使安排培训也只是敷衍了事, 而员工个人也只是机械的接受, 在短期内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缺乏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很多企业容易忽视的一项工作, 而往往也是最关键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不彻底、缺乏针对性, 只注重组织层面需求分析, 而忽视了职务层面的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层面的需求分析。培训需求空洞化, 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办事, 或者仅凭借员工自己或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识推断, 不能对培训需求作出灵活的调整。企业在培训活动之前没有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 培训后员工的应用效果必不理想, 导致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企业的培训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3. 忽视培训效果的评估。

首先, 企业培训评估仅在培训过程中进行, 只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师的表现和培训项目等表面的东西进行考评, 而忽视了对学员行为的改进和培训后企业整体绩效的考评, 培训评估只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其次, 培训结束后, 对员工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调查, 不能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考核结果反馈不及时, 造成培训工作与员工工作脱节;再次, 缺乏专业的评估记录系统管理, 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记录不够完整, 失去了培训体系调整和完善的依据。

4. 没有健全的培训师资队伍。

目前, 企业的培训资源不一定都能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 许多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健的专业培训讲师队伍。一方面, 培训人员一般都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 而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骨干不会调配到培训岗位上;另一方面, 企业外聘的培训师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 几乎不能对讲课的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 很少能根据企业文化的特色进行实践经验的畅谈。同时, 培训常常疏于对培训课程的开发和总结, 总是拿一些市面上的教材来应付, 难以保障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解决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 转变企业的传统观念, 提高员工素质。

领导重视是培训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性,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 应认识到现在的培训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准备;认识到培训是一项双赢的投资, 不仅是企业效率增长的源泉, 也有利于提升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认识到企业投资培养出来的人才, 即使不能被本企业所用, 最终也都是为国家出力。从企业的全局战略出来, 认认真真的开展培训工作, 学会“从长计议”, 做好长远规划, 加大培训的力度, 提升员工的能力。通过签订相关的员工培训承诺书, 规定员工培训后的最短期限, 用企业文化等多种方法留住人才。着重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信誉度, 建立先进、切实、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

2. 重视培训的需求分析, 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需求分析为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培训评估的进行打下了基础。首先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培训需求的调查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员工的个人需求。培训的需求主要包括:职业发展目标、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员工个人素质等。其次, 收集整理调查资料,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在重视组织层面分析的同时也要开展员工个人层面分析和职务层面分析, 保证培训需求的全面化、多元化。“最后,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培训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3. 实施有效的培训评估, 做好培训反馈。

“培训效果评估不仅是对前一段工作效果进行估量, 为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标准, 也为下一阶段培训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培训评估要多层次性, 除了进行反应评估外, 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绩效评估也是需要实施的。即对培训后受训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估, 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对需要沟通的培训项目的效果进行必要的分析, 并将评估效果以研讨会、机构内部宣传版、刊物、电子邮件等途径反馈给受训员工。同时建立评估内容的备案机制, 做好沟通情况备忘录, 对考核信息进行存档和管理, 以便于调整今后的培训效果沟通方式提供意见和建议。

4. 充分的利用培训资源, 完善师资队伍。

企业培训自己的培训师是上策, 因为从企业内部成长的培训师对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在增强互动的同时又能避免培训风险。企业应尽可能深入内部, 挖掘潜在的培训资源, 并充分合理的利用;对于培训师, 要求具备娴熟的培训技能和精湛的业务知识, 并应根据需要进行不断的访学、深造, 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的结合, 具有一定的瞻前性;结合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实际情况开发出有的因地制宜的培训教材, 有针对性的建设一些仿真系统, 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余剑平.为企业员工培训把脉[J], 现代企业文化, 2009年第16期[1]余剑平.为企业员工培训把脉[J], 现代企业文化, 2009年第16期

[2]杜金颖.企业员工培训探究[J], 当代经济, 2009年第12期[2]杜金颖.企业员工培训探究[J], 当代经济, 2009年第12期

篇9:试述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原则与技术

关键词:饮用水;深受处理;水质;工艺

随着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廠常规二级处理后的出水,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深度处理是在常规处理工艺之后,为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质而采取的净化措施。伴随着水质的污染与净化、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安全,饮用水深度处理的研究道路将充满挑战。当前的深度处理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处理、膜分离技术、生物预处理法、强化混凝法以及高级氧化技术。

一,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是在水厂常规处理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水中的有机物。虽然深度处理技术对控制饮用水污染和提高水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它们均存在局限性。同时处理工艺的经济运行成本也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受其自身吸附特性祁吸附容量的限制,不能保证对所有的有机化合物有稳定和长久的去除效果,而且活性炭价格也较贵;臭氧在氧化有机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同时产生一些中间污染物,而且也有部分有机物是不易被氧化的:生物活性炭具有明显优势,但作为饮用水处理中氯化前的最后一个处理工艺的卫生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膜技术虽然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正受到广泛应用,但该技术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高,同时膜易受污染造成水通量下降,这就使得对膜的清洗和预处理要求较高。

针对这些局限因素的存在,考虑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如何选择就很关键。因为各地的原水水质和控制目标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深度处理应通过优化工艺,寻找总费用最低且可行的方案。若出水中超标的是细菌学指标,水厂首先应考虑的是加强消毒(主要是延长接触时间和合理选用消毒剂)和降低浊度,不一定要增加新的工艺构筑物。若原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首先可看生物可降解的有机物占多少。如果降低可降解有机物能使出水水质达标,一般讲选用生物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也放不必非来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若水中超标物质能用氧化首式解决的,就可考虑采用KMnO4类成品氧化剂,不但工艺简单,还有相当的吸附能力,但要注意氧化后是否会产生大量新的有机物,以致影响后续工艺。若水中超标物质能通过加强吸附而去除的,对分子量高的有机物,可加强混凝过程也有相当的效果。综合以上这些考虑,对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就很明确了。

二、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技术

1.光化学氧化技术

光化学氧化是通过化学氧化和光辐射的共同作用,使水中产生许多活性极高的羟基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易破坏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结构。其氧化效果与速率要比单独使用化学氧化剂或光辐射好得多,当前研究较多的有光催化氧化和光激发氧化。但光催化氧化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催化剂长期使用后的中毒、再生回收以及对饮用水的安全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且该工艺所需设备复杂,处理费用高,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

2.活性炭吸附工艺

由于活性炭本身构造,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当含有微量污染物的水流流经活性炭床时。水流中的杂质被炭床机械截留,可降低出水浊度;同时它还可吸附水中一些溶解性非极性有机物,去除了部分因高分子有机物产生的色度,减少水中高锰酸钾耗氧量;活性炭能分解水中余氯,去除自来水因余氯造成的嗅和味。活性炭主要形态有:粒状炭、粉末状炭、纤维炭、烧结炭、炭毡等。但活性炭净水工艺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低<25%,特别是对溶解性极性有机物,CODMh减少量低,但由于吸附容量是有限,失效很快,炭的更换频繁,运行费用高。当前市场上净水量以此种工艺居多。

3、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

臭氧(03)具有强氧化性,最早它是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出现的,并且又能去除水中的色度和嗅味,因而得到了应用。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通过利用臭氧的强氧化能力,可以破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以达到改变其物质成分的目的,因此目前对臭氧如何更有效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研究已成为给水处理中关注的重点。

研究发现,臭氧与有机物的反应具有较强的选择眭,它对水中已形成的三卤甲烷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即使在臭氧投加量达到25mg/L,接触时间为4-5min的情况下,也不能有效氧化分解三卤甲烷。而经臭氧氧化的三卤甲烷前驱物,再经氯化后,会使得产生的三卤甲烷含量较氧化前反而上升。同时臭氧氧化还可导致水中可生物降解物质的增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降低,容易引起细菌繁殖。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臭氧很少在水处理工艺中单独使用。

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首先是1961年在德国的AmStard水厂开始的。考虑到水处理中使用的活性炭能较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但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很有限;当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多,势必会使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加速饱和,得不到充分利用,缩短使用周期。若进水先经臭氧氧化,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如芳香族化合物可以被臭氧氧化打开苯环、长链的大分子化合物可以被氧化成短链小分子物质等,这就提高了有机物进入活性炭微孔内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了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延长了使用周期。同时后续的活性炭又能吸附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中间产物,包括解决了臭氧无法去除的三卤甲烷及其前驱物质,并保证了最后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臭氧氧化提高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而该工艺之所以有稳定、高效的有机物去除效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臭氧氧化导致活性炭进水有机物分子量的减小、可吸附性的提高并使有机物尺寸等特性与活性炭孔径分布协调一致的结果。

4、饮用水深度处理新技术

将膜技术与生物技术组合形成生物一膜反应器,大大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出水水质。生物膜反应器是以超滤膜组件作为取代二沉池的泥水分离单元设备,并与生物反应器组合构成的一种新型生物处理装置。该技术将光催化活性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结合于一体,增强了活性炭的净化能力,使活性炭能将所吸附的有机物完全降解,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又能使活性炭在普通太阳光照射下即能恢复活性,极大地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

由于超滤膜能很好地截流来自生物反应器混合液中的微生物絮体、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及固体悬浮物质,并使之重新返回到生化反应器中,这就使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得以大大提高,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系统所排放剩余污泥也很少。活性炭载体的吸附能力又为光催化反应提高浓度环境,提高了反应速率。

上一篇:妇科质控小组工作职责下一篇:文明标语征集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