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2024-08-0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精选14篇)

篇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学习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学习难点:初步体验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装有圆形纸片、线、小棒、塑料片的信封若干。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

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去“平面图形王国”游玩吧。(出示平面图形王国画面)

可是,图形王国的小伙伴们太害羞了,见着了小朋友,却纷纷躲起来。咦,一个图形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它是谁?猜猜看。

2.猜图游戏。

(1)猜平行四边形。(先出示平行四边形其中一角,学生猜好后出示成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形。)

(2)猜三角形。

(3)猜角。最后出场的是哪位重量级的人物呢?(课件先出示角的一小部分,学生猜两次后出示成角。)

3.揭示课题。这是谁呀,有人见过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角。(板书: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感知角,比较角的不同

(1)认识角的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对角有哪些认识。

(2)仔细观察角的模样,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角,感受角的特征

1.启发思考: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角?说说看,你想怎么创造?(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方式)

2.介绍:你还可以从信封里拿出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线拉一拉,或者用纸折一折,动笔画一画,等等。

3.同桌合作,动手操作。4.集体交流,投影展示。(1)小棒摆一摆,关注角的顶点。学生介绍用小棒摆角的注意点。讨论:把两根小棒分开还是角吗?(2)用线拉一拉,突出角的直直的线。学生介绍为什么请铅笔、同桌小朋友来帮忙。(3)用纸折一折,化曲为直。

提问:圆形和半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有什么办法变出角? 追问:通过折纸,你有什么发现?(4)动笔画一画,凸显角的开口方向。学生介绍画角的注意点。

引导学生讨论争辩:①如果将这两条线画得长一些,可以吗?②将角的开口朝不同方向,是不是角?

(三)抽象角,建立角的模型

1.凸显角的本质特征。刚才我们用小棒、线,纸片等不同的材料,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可是做出来的作品中都藏着角(课件出示学生做成的作品,并描出隐藏在其中的角)

2.抽象角。仔细观察角的模样,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隐去各种作品中的非本质特征,仅剩下数学中的角)

3.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我们把这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2)学生上来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3)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4.闭眼想角的样子。

5.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6.指出图形中的角。7.找出生活中的角。

其实,不光图形中有角,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藏着很多的角。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三)比较角,深化角的认识 1.感受角有大小。

(1)谈话:老师也找到了一个物体上藏着角。(课件出示钟面,时针和分针从12时转到12:05)小朋友找找看,角在哪里?

(2)发现角有大小。继续看,角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2.体会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现在呢?角为什么又变大了?你发现了什么?

3.角的大小与时针和分针的长短无关。在转动的过程中,时针和分针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

4.做活动角。

(1)谈话。看来,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是可以变化的。我们把这种角叫活动角。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小朋友请看,这种角神奇吧。

(2)操作。其实有些小朋友刚才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就做了一个活动角。你能变出一个比老师的活动角大的角吗?再大点呢?

三、联系生活,体会应用

1.纸扇与剪刀中的角。纸扇、剪刀张开与合拢,角有什么变化。2.滑梯中的角。这三个滑梯,你最喜欢玩哪个?(见图2)

四、回望学习,快乐延伸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堂课的学习,还记得我们„„(课件播放本节课画面流程。)

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以后我们继续研究。

篇2: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备课时间:月日总备课第课时

单元、章、节 第九单元 课题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课时 3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一、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补》

板书设计

篇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 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 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 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 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 生齐读。

【上课开始, 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

1. (多媒体出示图表) 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 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 自由练读, 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 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 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 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 读读词, 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 (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 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 认识裙。

(2) 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 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 (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 指名读, 齐读这组词。

(4) 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 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 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 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 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 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 ? 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 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 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5.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 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 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 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 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 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 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在学习中认识词语, 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 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 回顾本课内容, 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 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篇4: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5: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准备:

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线、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喜羊羊,一只手拿数学课本,另一只手腕上戴着一只表)师:喜羊羊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本领: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喜羊羊手上拿着什么书?你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吗? 师:请你说。师:请你说

多媒体演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

师:大家看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角。

师:喜羊羊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你能找到红领巾面上的角吗?

让学生指出红领巾面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再看看喜羊羊手上还戴着什么? 师:你能找到表面上的角吗?

(多媒体演示表面。请学生指出手表上的角。)师: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师:为了区别于其他平面图形,通常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2、摸一摸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三角板,我们来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师: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可以叫它“顶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师:再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师:直直的,我们叫它“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师: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师:喜羊羊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画了一些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5、数一数(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们表现真棒!喜羊羊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多媒体演示出喜羊羊家的外景)

师:糟糕,喜羊羊把开门的密码忘了,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师:指导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一找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6、试一试

师:真棒,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有什么呢?哦,是一个角!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师:我们来一个比赛好不好?

师:我先做一个角。你们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能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看看活动角下面还有什么?

师:你能找到像老师手上这个样子的三角板吗? 师:(取一名学生找出的三角板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介绍重叠法(想想做做第4题)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喜羊羊家的墙上挂着3个钟面,这3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多媒体演示,想想做做第3题)

7、游戏时间:

刚才大家表现很棒,喜羊羊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游戏要求:(指名学生读)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纸片、钉子板和线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师:请第一小组来展示一下。师:第二小组你来。

这是刚才这个小朋友用纸做的角,你们能用长方形纸片做一个角比这个角大吗?

三、小结全课,拓展新知

师:喜羊羊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谈谈你的收获。师: 小结

篇6: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案

(2018年3月7日上午第一节)

黄建权

教学内容:P8-9页

内容分析:

《认识时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知道整时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好后面相关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生活性,时间单位不像其它的单位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所以很难理解;但同时它又与生活紧密相关,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理解本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准确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钟面的结构,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和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的进率。

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感受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将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观察他们的相同点。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分针、数、大格、小格)

2、认识大格和小格

(1)介绍:像每两根长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大格。(课件演示)从12到1就是 一个大格。

(2)每两根短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小格。

(课件演示)思考: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课件演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3、认识时

(1)介绍: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那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拨钟演示)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2)时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 小时。

(3)提问:那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走到8呢?

4、认识分

(1)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而且时针走的时候,分针也走着,那么 分针怎么走呢?

(展示课件),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提问: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8小格呢?30小格呢?

(2)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呢?从12走到4

呢?12到9?12到11?12到12?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先回答并说明理由)

5、时与分的进率

(1)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时

与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拿起钟表拨一拨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拨钟面,自由发言。

(2)(动画演示)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1 时= 60 分

三、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1、感受1分钟。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音乐:《时间像小马车》 一分钟还能做很多事呢!

2、感受一小时。

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一做:

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可以做什么?

3、展示ppt,巩固基础知识

(1)时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小时;从12起走到7,要走()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分钟;从12起走到7,要走()分钟。

4、拓展延伸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提问: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1时=60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黄建权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唤起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接着教材分两层让学生认识时分。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和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预习,这使得在教学钟面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帮助。一年级时,对于“大格、小格”,孩子们都未接触过,通过课前预习,除了钟表上的12个数字还有三根针,他们还初步知道了大格和小格的概念。第二个是时间的书写和读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孩子习惯于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几点”带到了课上,有的孩子帮助改正其读法:“几时”。通过教学之后,也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

1、设计虽然较清晰,但是第二个重点为把握到位,简单的几时几分,大半孩子能够读写,但是还有大半的孩子由于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掌握;

篇7: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顶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篇8: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突破方法:小组合作, 共同探索。

教学准备教具:各种有角的实物或图形、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学具:剪刀、三角尺、小闹钟、纸扇、小木棒、硬纸条、图钉、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星期几? (生答:星期四) 又到周末了, 周末你们玩些什么?上个周末, 小明和小红可忙了, 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 (做手工) 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生答, 师播放课件展示)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 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 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一) 引导观察, 初步感知。

1. 谈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 (出示实物剪刀) :打开剪刀, 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 (师指出, 并用课件闪烁角) 这就是剪刀上的角。师: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 (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 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 (拿出实物钟, 转动指针)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 (课件闪角) 。

(二) 适时抽象, 建立表象。

1. 初步感知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 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 再标上角的标记, 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 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电脑出示图片, 抽象出角。

2.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板书画出角, 并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请学生读一读。师:看了这么多角, 又认识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 同桌两个人合作, 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 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说一说摸的感觉。生: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两条边都直直的线。师: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3. 找一找、摸一摸:

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黑板上面贴国旗的五角星、课桌表面的角, 门窗上的角。通过了解国旗这一教学活动,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每个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全日制学校除寒暑假外, 每天都要悬挂国旗。

4. 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三) 判断比较, 深化表象。

1. 学生判断思考,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说说理由。 (课本第65页第1题)

2. 继续看,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课本第66页第2题)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观察比较, 感悟角的大小

1.尝试操作, 实践体验。

既然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小小设计师, 自己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角呢?那现在, 用准备好的材料, 小组活动, 开始。

2.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动手做几个角。

3.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 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4.展示成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做的角。介绍一下自己做的角, 说出各部分名称。

5.比一比刚才制作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角大, 有的角小) 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跟着老师旋转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 使角慢慢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6.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其实与边的长短无关, 而与两条边叉口的大小有关。

7.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3个钟面)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形成不同的角。学生讨论这三个钟面上所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

8.实践比较, 迁移内化。 (1) 折合变化。 (课本第66页第3题) (2) 灵巧的小手。 (课本第66页第4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作品。

四、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介绍认识的新朋友———角的特征。

五、展示生活中的角

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角”。这样的导入, 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 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 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活动中,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篇9: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篇10: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分米=10厘米

厘米=10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篇1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作业纸,小棒每人两根,纸每人一张,吸管每人一根,扇子和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物品,看!(课件显示)

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上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多层感知,探究角的特征

提问: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呢?(板书:角)

为了方便我们观察和研究这些角,老师把这些物体面上的角取下来。(课件显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1.认一认

观察这些看似不一样的角,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同桌轻轻说一说。

交流:相交的地方有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从这个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般用一段小弧线把这个角表示出来。

2.画一画

(1)师示范画角

怎样画一个角呢?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顶点出发往不同方向画另一条边,标上记号,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角。

(2)模仿画角

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角。

过程指导:你能画出不同的角吗?

(3)小结特征

呈现资源,提问:小朋友画的角,有的开口大,有的开口小,有的开口朝上,有的开口朝右,画的都是角吗?

追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1个顶点两条边)

小结:虽然它们开口不同,但都是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构成的,都是角。

3.辩一辩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在下面打“√”。

()

()

()

()

()

过程指导:先做完的小朋友说一说,没打√的图形为什么不是角呢?

小结:由一个顶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才能构成一个角。

4.数一数

(1)认识了角,你来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个

()个

()个

呈现资源,过程指导:用弧线做记号帮助数角。

第一层次:都对吗?

交流第一个图形。小结:一个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边。

第二层次:还有和他不同的吗?聚焦第三个图形。

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边,这就是一个角,这条线再往上就弯了,这里不是角。所以只有这里有2个角。

(2)这些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

()边形

()边形

()边形

()个角

()个角

()个角

过程中提醒:几边形用汉字、找到角标上记号。

过程中打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快速反应:八边形有几个角,十六边形呢?

5.做一做

过渡:认识了角,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呢?

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来创造一个角,比比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过程指导:提醒用纸折出角的用黑笔把角描一描。完成后,同桌相互介绍,并在自己创造的角上指出顶点和边。

呈现资源:

小棒拼、吸管拼、吸管折、纸折、剪刀、扇子、活动角、钟面

小结:小朋友们创造力真强啊,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创造出了角!动手又动脑,创造真快乐!

三、观察比较,深化认识角

1.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刚刚有同学在扇子和剪刀的面上找到了角。

仔细看(课件),扇面上的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剪刀上的角呢?

追问: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呢?

预设:角有大有小。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越大。两边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2.不同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钟面上的两根针夜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呢,这里有四个钟面。

(1)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指名: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结:直接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提问:剩下两个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角,怎么办?

A.交流数格子的方法。

B.交流重叠法。

提问:使用重叠法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把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一条边重叠,观察另一条边,就能比较角的大小了。

C.交流尺子测量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还想到了测量的方法,用直尺或三角尺的一个角分别去量一量,除了用三角尺,还有专门的工具量角,以后会学习。

3.总结提炼。

看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也不少。有的直接观察就能比出大小,看不出时可重叠比较,不能重叠时还可以借助工具比。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绝妙的方法。真了不起!

四、总结欣赏,延伸模型

导入:其实角就藏在我们身边物体的面上。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1)师示范找角:我在黑板的面(摸)上找到了角,这是它的顶点,这是它的两条边。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先找角所在的一个面,再指一指它的顶点,并沿着指一指他的两条边吗?

(2)学生找角交流

(3)生活中角无处不在。瞧!欣赏生活中找到的角的图片。

篇12: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备课时间:月日总备课第课时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3……1

篇1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认识角”一节的内容为例, 对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措施进行探讨, 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中的“角”, 指的是一种由一个端点与从该端点发射出的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平面图形, 站在构图的角度上而言, “角”是十分简单的, 但是从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言, “角”却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认识角”这一单元中, 对有关“角”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这一单元的内容看似较少, 但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讲, 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联系实际, 运用形象、具体的教学方式,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 使其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导入, 而创设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例如学习“认识角”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地区出现地震海啸之后的视频或图片, 然后说:“在发生海啸地震之后,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受灾的人们?”而帮助灾区的朋友就必须用到运输车运送各种资源, 此时,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运输车, 而这些运输车是运用各种平面图形 (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所构成的, 在运输车上有一个由三角形与木棒所组成的旗子, 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 在桌面上摆出小旗的形状, 之后再要求学生将旗杆去掉, 最后对着剩下的图形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个图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角。”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

二、预留空间, 实现思维的转化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等智力因素水平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的接受速度与理解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思维转换迅速, 而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时比较慢, 在思维转换上也比较慢。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维空间, 特别是在教师提问后, 更应当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进而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倘若学生还没有准备好, 而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这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紧张的心理, 进而无法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 进行正常地思考。比如在“认识角”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问:“如果角的两条线都变粗, 那么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角度变大、变小, 还是角度不变?”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低段的学生, 其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直观地认识, 而在短时间内是直观认识转变到理性的分析上, 这种思维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依据问题难易程度, 且结合学生实际的思维特征,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 让其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

三、大胆质疑, 活跃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 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使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思考, 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手段有许多, 质疑就是的其中一种。正所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紧张、害怕以及畏难等心理, 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 教师应当对提出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比如在“认识角”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出用剪刀将正方形四个角中的一个角剪掉, 且提问:“同学们, 现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此时, 学生可能会回答“三个角”, 教师则说:“也可能是五个角。”也许有的同学会在台下质疑, 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 大胆地将疑问提出来, 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探讨。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思维随之被调动起来。

综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 同时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学习水平, 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 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 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及各种机会,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 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篇14: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上一篇: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下一篇:58荆州四机厂实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