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

2024-08-05

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精选6篇)

篇1: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

关于做好全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系、各部门:

根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陕教科规办[2012]1号),为做好我院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陕西省《实施意见》,围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2年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着力研究和解决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注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着力在若干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大力改善教育民生,推动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课题类别:

本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个类别,申请人可依据实际选择申报。

三、申报要求:

1.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课题的申请。目前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且未结题的负责人,不能申报本课题。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凡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申请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

3.本立项课题要求在1—2年内完成。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无知识产权争议,突出创新,重视应用,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

四、课题材料报送要求:

1、申报课题所需的各种材料,《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等,均可从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下载(网址:http://,“通知公告栏”下载相应文件,于右侧“相关资料下载”处下载《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有申请材料要求一律使用计算机填写。

2、《申请·评审书》3份(原件1份,复印件2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6份,单独装订,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3、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23日——4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所有申报材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方式报送,文本材料报送到科研处办公室(行政楼329室),电子版发到科研处邮箱shanxijykyc@163.com

4、本课题每项需交纳评审费200元。

科研处

2012年3月1日 附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国外名校发展规律研究;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国际留学趋势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等。

篇2: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

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

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

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篇3: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

介于这是一项滚动性课题, 因此, 有意参加这项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随时可以申报、参加到新兴运动的研究和推广队伍中来。

《中国特色体育项目创新与行动研究》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指导, 它的立项无疑给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学习交流平台, 站到这个平台上, 不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直接地与名师们对话, 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 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 同时, 参与者所在学校将成为全国三门球研究合作单位和运动联盟会员学校, 以及获得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有关组织联合挂牌的“特色体育示范学校”。

有意者可直接与总课题组联系, 课题组将进一步提供子课题选题纲要, 指导课题申报。

总课题组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29号9楼917

电话:025-84706809

联系人:刘瑞武老师13770300049、

13906277909

邮编:210029

篇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内幕

然而,就在的前后,多名教育科研人员向《中国青年报》写来举报信,甚至登门来访,反映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全规办负责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仅在自己部门组织评审的课题中承接课题,还涉嫌违反课题管理办法。”

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展开了调查求证。

监督执行一体化

资料显示,全规办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正式成立于1983年。它设立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内,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全规办主任,统筹领导全规办的工作。

全规办官方网站显示,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及课题指南、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负责编制重点课题经费预算等。

“全规办的课题,主要分为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两种,前些年每年有两三百项,但近两年每年都在400项以上,在社科领域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中占了不小的比例。”举报人说,由于高规格的课题跟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资助、奖励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了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根据举报人的介绍,记者发现,确有多名全规办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申报到了课题。如现任全规办主任,同时也担任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袁振国,在2010年的立项课题名单中,第一项就是他的名字,课题名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这是一项国家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AHA10000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曾天山在任期间也有课题立项。

曾天山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至2011年期间,他担任全规办副主任。2005年,他的名字出现在全规办公布的立项课题名单中,获得的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名为“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是“DFA050094”。

2009年,曾天山的名字又出现在当年度的立项课题名单中,这次获得的是一项国家一般课题,名称为“我国教育科研成果影响力研究”,课题批准号是“BFA090019”。

现任全规办副主任刘贵华,其名字也出现在2009年度的立项课题名单中,他获得了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名称为“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是“DGA090157”。资料显示,2009年他已担任全规办副主任。

全规办副主任张彩云,在2010年度也获得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退出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是“DFA100234”。

“这完全没有顾及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一边自己主持和组织课题评审,一边自己申报承接课题。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损害了学术的公平正义。”举报人如此评价道。

而全规办负责人家属也获得了该办的国家课题,尤其受到举报人的诟病。2009年,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窦卫霖获得了一项国家一般课题,标题为“教育公平的话语分析”,课题批准号为“BFA090016”。多名举报人证实,窦卫霖是袁振国的妻子。

对外经贸大学网站资料显示,窦卫霖是该校硕士生导师,跨文化交流学科带头人,主要讲授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政治话语与对外传播、语言与文化、商务英语语言及教学研究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她的研究领域跟教育公平不搭边,却奇迹般地拿下了教育公平的课题,而许多多年从事教育公平研究的人却无法申请到这样的课题。”举报人说。

举报人还称,从2008年5月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与杭州下城、成都青羊、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宁波鄞州、重庆九龙坡6个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这6个地区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举报人称,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实验区每年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支持,作为回报,这些实验区均可获得国家课题。

全规办公布的信息显示,上述地区确实都获得了国家课题。

“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获取利益,反过来又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作为回报,此举是人为操作国家级课题的评审,明显不妥。”举报人这样表示。

规定者违规

据介绍,全规办课题管理所依据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了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人应符合的条件,其中第4款明确规定:“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

第3款也规定:“必须能够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然而,举报人说,全规办主任袁振国除2001年度立项的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并结题外,其余的项目均未见结题。

记者查证后发现,袁振国主持的这项课题批准号为“AFA010001”,其工作单位注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在2000年担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前,袁振国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多年。

这项课题的成果曾被媒体广泛报道。2005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曾以“政策是造成教育差距拉大的主因”为题,整版报道了其研究成果。

记者查阅了2004年以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结题一览表,在2005年第二季度的鉴定结题一览表中找到了这项课题的结题证书编号,为“0071”。

资料显示,袁振国在2005年又获得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未来十五年我国重大教育问题的预测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GA050096”,其工作单位仍显示为“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袁振国再次获得一项国家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为“ZFA060001”,其工作单位显示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加上2010年获得的“1”字号课题,袁振国近年来一共获得了3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

然而,举报人称,从2005年的课题起,一直到2012年6月,在历年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结题一览表中,再也找不到其课题结题信息。

举报人认为,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篇5: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主持人

王雪雯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培养。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

①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为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提供理论实践和经验借鉴;②本课题的研究对构建具有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生物教师实验教学理论的提高和学业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2.实践价值:

①有助于生物教师及生物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实验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投身到新的自我教育及新课标的学习实践中去,更新自己的观念、充实学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②有助于实验室建设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本课题的直接成果是探索出一条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的新思路,使生物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将实验教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生物实验室是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舞台。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领悟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作风,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多年来,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生物学实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以至于一些学校出现了让学生“背实验”方法。实验往往直奔结果,不注重对比分析,实验分析多看重直观结果,不重视数据图表论证,只求学生模仿操作,不求学生创新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中,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拓展实验等,共有7个演示实验,47个学生分组实验,其实要做的实验,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也就是说,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的内容,但也是必须做实验或者演示实验的。演示实验似乎并不多,只有7个,但事实上,真正教学中几乎每节课中都有演示,有的简单进行观察,有的却需要讲解;在分组实验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在教室里完成的,有的必须要到实验室,还有相当一部分却是在教室和实验室都不能完成的──必须回家做,或者到野外,有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比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比如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都需要一个时期来完成的实验。整理了课本上全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中还隐藏着大量实验,几乎每一节课中的“观察与思考”、“进一步探究”都会牵扯到一个观察实验或探究实验,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侧重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既定的课时数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作为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其目的更多的应该在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产生一种学习欲望。能通过活动、实验进行,这是最好的。因为这几年中考要考实验技能的影响,所有学校都进行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但中考不考的,往往得不到重视;中考要考的,就备受重视。就拿生物实验来说,初一初二可以不做实验,但到了初三要应付中考了,一定会补上相关的实验,并且还要反复练习。因为中学的实验操作相对简单,对照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做实验是没问题的,关键还是重视不重视。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的需要,更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应该成为生物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开展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因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让我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爱上生物课,培养他们对生物课的兴趣,有的甚至还能发展成终身的追求,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微观的或者抽象的生物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素养。正所谓“我听,我忘记;我看,我知道;我做,我学会。”而香港特别行政区广泛使用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基础生物学》共为学生安排了114个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就太少了!

三、研究预期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预期目标:1.促使教师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基础上选做、设计实验,大胆构思,通过实验研究和验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2.将课堂实验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课堂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相结合。3.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地整合,大大优化实验过程。运用“慢放”、“定格”等功能在多媒体操作平台上播放,按需要进行拆分,让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步、分段观察,大大增强实验效果。缩短长时间实验。用摄像机的拍摄功能,将一些如植物栽培、植物开花过程、动物饲养等需时较长的实验过程录下来,再通过快速播放,将较长时间的生长过程高度浓缩。在课堂上就能较好地观察到其生长的全过程。还可运用显微摄像技术放大一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现象,如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等。

4.编写我校生物课外活动校本教材,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和设计性实验内容。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哪些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欢迎及我们31中学的学生实际情况是什么样。

2.研究现行教材中哪些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等可做恰当改进,以完善实验体现创新。

3.对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志向爱好、动手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成立生物兴趣小组,指导制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为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室功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借鉴。

4.将新老教材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和创新思路。创新之处:

1.对学生的实验兴趣、志向爱好、动手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成立自主探索兴趣小组,指导制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落实指导教师及其相关职责,为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借鉴

2.将新老教材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和创新思路。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

1.、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2、明确目前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验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文献研究法

6、比较研究法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研究时间初步定为6个月的时间,2013年元月结题。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6月以前)

收集资料、开题。建立组织、课题小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调查研究哪些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欢迎,我校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完成课题有关资料的收集、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收集已有经验和现行可操作的做法。

第二阶段(课题的研究阶段2012.6——8)

研究现行教材中哪些实验内容,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等可做恰当改进,以完善实验体现创新(解决创新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充实理论,调查分析,汇总数据,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总结 2012、9——1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小结、反馈、矫正。阶段性总结,中期研究报告。编写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的校本教材。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1)

撰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稿,修改课题报告,召开结题会议

课题工作总结,校本教材成书,进而推广科研成果等。

五、科研保障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潜心于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及探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对实验教学内在规律有独特见解和认识,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篇6: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问题二:如何通过课例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

问题三:如何阅读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分别组成三个项目组来开展研究,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组”“课例研究项目组”和“专业阅读项目组”。

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步骤、分工与预期成果

4.1 研究目标

1. 通过建立有机适应型组织,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增强学校应对变革的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2. 通过“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项目组”,开发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3. 通过组织“课例研究项目组”,丰富实验校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 通过组织“学科知识项目组”,丰富实验校教师的学科知识。

4.2 研究内容

1. 有机适应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2. 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研究。

3. 课例研究。

4. 教师学科知识发展研究。

4.3 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有关组织理论和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而提出适合本省课改实际的推进策略;研究人员将运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运用调查法确定学校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分析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的结论,体现研究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

2.实施步骤

(1)2012月至1月:制定研究计划。

(2)202月至年3月:组织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分工;成立三个研究项目组;发布子课题。

(3)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各个项目组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4)2013年7月至11月:第一次校本教研现场会暨阶段性研究总结。

(5)2013年12月至4月:课题中期研究总结。各个项目组总结研究成果。

(6)205月至7月: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现场会暨阶段性总结。

(7)年8月至11月:课题总结,完成课题总报告。

(8)2014年12月:申请结题。

4.4 分工与预期成果

1.研究分工。

李海龙为课题总负责人,组织协调各项研究事务。

李海龙、赵阳、陈保新、刘俊凯负责“管理制度项目组”的研究;三次省级交流的会务组织。

杨伟东、申宣成负责子课题管理;市级教研共同体活动的组织管理。

李涵、张琳、杨伟东、杨惠茹负责“课例研究项目组”的研究。

高正起、杨爱珍、申宣成负责“专业阅读项目组”的研究。

杨霞负责英文文献翻译。

2. 预期成果。

课例集两卷(2013年一卷、2014年一卷,必要时结集成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集一卷(必要时结集成书);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若干篇。

4.5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业保障。课题组成员自身不但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素养,还专就此项研究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建立了专业合作关系,该所承诺将随时提供他们能够搜集到的关于校本教研的国内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课题组已经搜集了200余篇(本)研究文献,并整理出了文献综述。

2. 制度与资金的保障。省基础教研室已经下发了专门的校本教研实验校的管理办法,实现了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对接,提供了专项的研究资金,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个实验学校的校长对这一项目也高度认同,承诺在学校内部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便利。因此,开展本研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保障。

3. 时间保障。本课题组的两位成员都是课题办的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同时,省教研室已经以文件的形式对学科教研员进入实验校的时间做了规定,这些都为本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时间的保障。

注释:

1.信奉理论是指当事人宣称他/她所遵循的理论,而使用理论则是指那些在实际行动推导出来的理论。参见:Argyris , C.,Schon , D..Theory in Practice :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4, p. 19.

2.本尼斯著,姜文波译. 领导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8.

3.梁歆,黄显华著. 学校改进:理论和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3.

4.邵水潮,申宣成. 论有机适应型组织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促进作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5.富兰著,赵中建等译. 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08

6.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8-21.

7.金卡梅隆,罗伯特奎因著,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

8.本尼斯著,姜文波译. 领导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0-91.

9.基本研究问题(issue)和具体研究问题(problem)是Stake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前者“是指我们面对的问题情境(problematic situation),甚至是在我们头脑中显现出来感觉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后者则是指“在基本研究问题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细致的问题,具体问题是直接针对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参见:马云鹏. 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83-84.

10. 余文森.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3,4.

11. 余文森. 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 教育研究,2005,12.

上一篇:关于自然环境说明文下一篇:友谊的英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