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

2024-08-02

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

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授教的班级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升入初中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偏学科、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二是班内学生发展不平衡,班内学生层次多,少部分的优秀生、大部分的中层生,为数不少(四分之一)的低分层学生。三是同一个班里学习基础优差不一。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位学生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应该研究教学的分层策略,实施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得其所,必需保障各类学生在初中毕业复习备考阶段得到发展和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分层次教学尝试,现将些许经验总结如下:

一、优生抓失分点

每个班的优秀生占10%左右,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提高优秀生的不是找生长点,而是找失分点。所谓失分点,就是每次测试、每次作业等学习反馈过程中优秀生做错的题目失分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做错题目帮学生找失分的原因(知识点缺陷问题、解题速度太慢、应试技巧不够、还是心理焦虑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过程。比如通过对试卷详细分析,如果发现某学生的失分集中在某一知识板块或某一类题型上,那么我们教师要准确地找到优生知识的盲点和弱点,强化训练。有一部分优生,平时完成作业很认真,基本上没错,但到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题目做不完或没时间检查,判断题、实验探究题花了大量的时间,但前面做的题目基本上没有错。这部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题速度太慢。作为教师我们要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学生写好笔记本和改错本,把通性通法记录在笔记本上,把平时练习和考试做错的题目写在改错本上。另外进行限时训练60分钟的题要求50分钟完成,并不断缩短时间,一到时间就收卷,不断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使学生解题速度大大提高。

中考,是初三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次大型的考试,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发挥水平,但是,过于紧张则会使考试失常,发挥不了应有的水平。这部分学生要求我们的科任教师在每次考试前与后都要找考生谈心,鼓励为主,做好心理按摩,让学生懂得“你难他也难”,掌握舒缓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

二、中等生找生长点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两种学生常常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就是表现最好和最差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优生和差生,中等生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的群体。不能不承认,我们对中等生的关注是不够的,重视也不够。我们知道,中等生是学习成绩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一类学生,他们的纪律、学习能力都居于中等水平。他们情感稳定、不善表达,但不能说他们没有潜力可挖,其实他们的潜力是最大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少效果最大,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能力、肯学习,只要对他们加以辅导、关心,帮他们找生长点,合格率将大大提高。中等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一个班里多数学生是中等生,中等生是学习的主流,可塑性很强,是升高中的主力军。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调动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需重视中等生,提高中等生的成绩。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中等生起关键作用。

提高中等生成绩的关键是找生长点,生长点是试题的中档题,我们给中等生提出了“低档题力争得满分,中档题力争少失分,高档题争一分算一分”的要求。为了激发中等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跳一跳摸得到,突破中档题,同时,对提高中等生攻克中档题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做题要总结才有提高,我们要求中等生把失分的题重做一遍,写在改错本上。对于不会做的题目我们不要求学生重做,也不用写在改错本上,中等生不会做的题目一般来讲是综合性比较强难度大的题目,这部分题目中等生要学会放弃。

很多中等生性格沉稳、抑或胆小,而不愿意跟老师多接触,所以教师一定要把中等生当回事,课上课下多给他们一分关怀,这有助于激励他们的情感,促进他们不断进步。这类学生要集中精力抓好,对他们要因材施教,要“四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生,家庭访问优先;“五跟踪”——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通过努力,大部分中等生的成绩会有大幅提高,合格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后进生抓得分点

后进生为数不小,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是一个若大的团体,他们受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厌学好玩、上网溜冰,几十分钟的娱乐可以将学校辛苦一周、一月甚至一学期的思想教育溶化得荡然无存。后进生与优生所占比例基本相等,均为10%。抓后进生的学习,主要是从基础知识入手,针对考试的题型和知识要求,抓得分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中考考点的要求,出十套基础训练卷,每卷10道基础题左右,共计100道基础题。发给这部分学生练习,每套卷限时训练,当场批改,当场辅导,过关的知识一目了然,没有过关的知识点教师辅导、布臵任务,下次再测。几经反复,后进生尝到了甜头,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练好这100道基础题,考试的基础分就能得大部分,学生的分数自然而然就不是在低分层里面了。

教师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恨”变成“炼”。一是从学习上、生活上、考试上、给予关心,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爱。二是对他们持之以恒地实施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教育学困生要有耐心、细心、爱心,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每堂课,教师教学设计要有层次,题目难与易和不同的题型都要有,容易题和客观题以及基础题要有一定的比例,教师教学方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反馈、勤纠正、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让后进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得其所。

对于后进生,家长的管教以及家庭环境是孩子成材的主导因素,而且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是作为家长最紧张的事。能得到家长的配合一起管教学生,要比教师单方面在学校狠抓严管有效用。我经常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给家长,学生点滴进步及时汇报给家长,无疑是对差生最大的奖励。多跟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做到家庭与学校一起抓。与家长多沟通,同时也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正确方法的潜移默化的辅导与探讨。

化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得其所,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基本上消灭了低分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篇2: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

岳麓区坪塘镇白泉学校盛桂芝

一、试卷结构

2009年下学期期终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分值为100分,共分五个大题,25道小题。选择题(45分)、填空题(18分)、分析题(14分)实验探究题(15分)、计算题(8分)等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试卷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初三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试卷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试题特点

1.本次调研检测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

三、答卷情况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从我班考试学生成绩进行试卷分析。从总成绩上看,全班40人参考,90分以上的有6名,占15%,80分以上的有10名,占25.4%60分以下2人,占5%,因此总的来说成绩还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1、选择题 选择题共15道小题,每题3分,总计45分。基本上是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题也是得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有2人得到了满分,占5%,优秀率达到了25%。其中错得较多的是第7、9、10、15题。

2、填空题

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8分。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得分率较低。少数学生得到了满分,错得多的是16、18(1)小题。

3、分析题

分析题共有3道小题,满分14分。相对来说简答题难度较大,第19(1)题得分率较高一些(2)小题很多同学未配平,20题学生回答较好。本题只有15名同学得到满分,占50%。21题错得最多,许多同学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

4、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15分。第22题得分率能较高,第23(4)小题的失分率较高,本小题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对一些实验设计的用途,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5、计算题

计算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8分,24属于送分题目题。满分人数为20人,占50%;从总体情况上看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25题许多同学方程式写错,纯物质与不纯物质相混淆。从本次考试的试卷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加强

本次考试由于是全员参与,复习课本,因此基础知识部分比重偏大,从答卷情况上看,基础知识部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在各道题上都有表现。从本次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化学用语的描述、实验过程的设计、水污染的防治、基本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特别是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最不好,不仅成绩低的学生失分,甚至高分段的学生在这部分也有失分,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失的两分就失在化学用语上。

2、学生的一些习惯不规范

做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三学生,有很多习惯应该养成,在本次考试的试卷上,卷面随意涂抹、勾改;字迹潦草、错别字;大量使用涂改液等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些看似小毛病,但可能在中考时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失分的原因。虽然说现在接近离中考,但是还是能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改掉一个坏的习惯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三基”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点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初三的知识点多而且相对较深,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全面,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讲解必须准确、无误;初三的知识点间联系较为密切,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要准确、切中要害。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在基本方法方面的培养,现在的中考比较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而这又是我们学生比较欠缺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敢于分析、善于分析。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习题来练习外,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

2、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说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重视,那么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现在的中考往往会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牢固,还要能正确的运用。

3、关注社会热点,收集多方信息 化学和社会、生活、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联系很密切,社会上很多的热点问题与化学都有联系,而这些问题往往在中考中都能体现出来。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应对中考,而且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还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3: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教学

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 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 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 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 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拓展思维。其次, 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出实用性题目, 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 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 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 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 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 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 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 展现其风采, 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 以生为本, 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归纳总结, 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 重视题意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 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 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然后根据习题特点, 找出解题的要害, 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把握解题方法, 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 (1) 审题, 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 (2) 列已知, 设未知。 (3) 列出比例式、求解。 (4) 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 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 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 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 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 加强解后评析, 注重思路启迪, 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 在习题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做题已经对同一类习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教师这时候只需“点睛”就可以了, 帮助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篇4: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篇5: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 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

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在本课题的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

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的并不顺利,者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机能。

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的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

2、建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之去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建议教师在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实验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使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实验时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火这一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3、 二氧化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他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但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总之,本节内容实验的分量较大,

教师不应把全部实验总为掩饰实验来做,应挑一两个既富有探究性有比较好把握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

篇6: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今年我任教九年级1、2、3三个班班,化学是初三才学的,学生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如下的一些反思:

开学第一节课,讲“我们身边的化学”,书上提到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化学成就。我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了学生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我想接下来问一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哪些。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班上很多学生说不上来四大发明。我愣了一下,始料未及。为什么这个本该他们小学就应掌握的内容(这是常识),到了初三,却回答不上来。通过这件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我认为,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怎能走向世界呢?化学的学习,也可以和历史学科做到更紧密的融合。

蜡烛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到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冒出一缕白烟。之后的另一个实验,我打开浓盐酸的瓶塞,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到:有白烟。这个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为在没有学习化学之前,学生对于烟和雾的概念是模糊的,不了解烟和雾的本质区别。我于是讲解了一下,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我以为学生从此以后会分清烟和雾。没想到之后的,几个实验,涉及到此类现象,还是有学生出错。看来是我太高估他们了。今后,我要注意重要知识点的不断反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他们才能铭记在心。

篇7: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林锦盛2011年10月1日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特别注重实验教学,以趣味实验吸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上好第一节化学绪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践反映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正是源自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届的学生也是如此。

2.实验教学要贯穿整个初三的化学课程中,要好好引导学生的化学兴趣只靠绪言几个趣味实验是不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实验视频只能作有益的补充,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及其细节。实验视频的优点是安全、节约时间、可多次重播、可定格细节、现象记录明显,但少了点实感,学生看得明,但少了实际操作的感受。如一些安全的实验可给学生在堂上演示,这样做的学生和下面看的同学都能很集中精神,并能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3.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以元素符号开始,要求学生能熟记并规范书写,进而学习和使用化学式,再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使用符号表达式,为今后的化学方程式作铺垫。特别在表达式的记忆方面,要注重联系化学实验,如药品的物理性质和名称,反应现象,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名称,切不可死记符号。总之,在表达式的记忆中,一定要回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才从中提炼出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从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不要怕麻烦,要注重长期记忆而不是短时记忆。这是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学生学习中的第一次重要的分水岭。表达式能很好记忆的,今后的化学方程式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4.在演示实验中,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如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可以在水中先加极少量的高锰酸钾。在操作中先在大量筒中量取50ml红色的水溶液,再在小量筒中量取50ml酒精,然后小心注入大量筒中,这样混合液中有明显的分层,让学生立即读取数据,再振荡混合液使其充分混合,这时形成了溶液,再让学生读取数据,比较两次数据为何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改进使现象更明显,使抽象分子特性能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好的感觉分子之间有间隔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有些安全实验我会人为地使它变成危险的实验,使学生印象更深刻,今后在实际中更注意安全。如氢气的爆炸实验,我用600ml的塑料矿泉水瓶以排水法收集2:1的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在演示中,先用煅烧匙的铁柄以1:4处弯成直角,再用一条50cm的小木条在一端绕上棉花并蘸上酒精备用。点燃混合气时,先用铁夹固定倒置的盛有混燃气的塑料瓶,再用铁加热铁柄30秒后再点燃棉花,快速用热的铁柄有塑料底部热熔出一个小孔,在拔出铁柄的同时用燃着的小木条点燃混燃气,这时看到瓶内有一团蓝色的火焰向上喷出,同时有一声巨响,班内大多数的学生都惊讶得很,这时都领略到爆炸的可怕。我在学生还深思中引出生活中的石油气与空气混合爆炸等现象让学生总结出一些安全操作及其重要性。最后在实验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对比、分析、评价实验的各个环节的优缺点。

5.每天小测,反馈,练习,点点积累,重点是从一开始就严格求,抓落实,开始不要怕补测的人数多,学生习惯了,补测的人数会少下来的。经过一段时间,要分流,部分记忆差的,可降低要求,由教师布置内容过渡到学生自己的每天回顾,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好,以小测带到课堂的40分钟。

6.在练习方面,以学生的实际情况,重双基,难度控制在70分左右。特别是第一次的正式测验,要让学生充分准备,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这样学生可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给以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在测验后要求学生及时自我评价,找出成功心得或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做法要写出来,为下次取得好成绩作铺垫。反思,再反思,教师也要做好反思,为学生点明方向,以鼓励为主,个别学生要教师辅助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总之,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轻松的,有成功体验最重要,并使其良性循环。

7.重平时的教学,找双基,找化学的主线,重形成性学习,把复习放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减少大量时间的聚中复习。

8.重练习的点评,在评习题的过程中重解题方法指导,并适当提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9.来自他人的人性化的反馈比非人性化的反馈更能提高一个人的绩

篇8: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

一、课件设计及教学过程

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通过场面描写展示环境变化、揭示人物命运的经典小说,作者老舍先生更是对小说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在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这是一篇画面感极强的文章,天气的变化十分极端,车夫的生活与学生距离较远,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感动、领会。因此,笔者决定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 在充分阅读、分析文章之后,笔者初步理清教学思路,确定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根据需要,笔者迅速上网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资料并分类整理。

(2) 由于文章反映的是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于是笔者决定通过一段“黄包车车夫拉车”的视频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小说主人公“祥子”,走近他的生活。这些视频,都是从影视作品中剪辑而来的。

(3) 文章的内容,从题目上已经得到充分展示,两种天气状况下,主人公“祥子”为生活痛苦挣扎。于是,笔者将标题中的“烈日”“暴雨”分别设计好超链接,点击展开新的白板页面。

(4) “烈日”部分,充分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充分理解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围绕页面中的“太阳”图片,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用“电磁笔”一一拖动事先隐藏的柳树、街道、打铁铺、骡马等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最后,拉大“骡马”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有关“骡马”的语句,从而理解关键句——将“祥子”比作“骡马”的意义。

(5) “暴雨”部分,通过几张“天气变化”的图片的更替,帮助学生找出文章对天气的描写顺序与方法;在学生分析出风雨中几种景物后,放大“柳树”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在白板页面上拉出对应的不同状态的“柳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景物变化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技巧。

(6) 运用拉幕、拍照的方法,突出“坐车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读出文章中对“坐车人”的描写语句后,用电磁笔拉出事先打好的文字,再用笔突出显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造成“祥子”不幸的除了天气原因还有社会原因。

(7) 课堂小结,先利用“烈日”“暴雨”两幅图片的展示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再拉出隐藏的“坐车人”照片,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总结。

二、电子白板使用体会

1. 强大的兼容功能

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引入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而且基本上是无缝对接、即拖即用,这就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十分容易上手。只要构思好制作框架,剩下的就是将所需资料拖到合适的位置了。

2. 便捷的操作手段

其实对于电子白板,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看做是“黑板”的升级版,电磁笔就是“粉笔”的升级产品,因此,教师使用时完全不用担心使用时的不适应,过去使用黑板如何上课,现在完全可以同等对待。而且,其隐藏、拖拉、展示、强调等特殊功能,也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3. 开放的教学过程

电子白板的使用,避免了过去一些多媒体课件使用时只能机械点击的手段。之前的课件,只是一件成品,教师在制作完成后去上课,课堂上只能完整地展示。而电子白板却可以让教师现场发挥、灵活取舍,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自己动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是更进一步了。

4. 和谐的课堂氛围

过去的一些多媒体技术,虽也有其各自的优点,但是,教师或多或少沦为电子产品“演示员”。电子白板的使用,较好地解放了教师,使教师又回到教学之中、学生之中。这样,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语句分析与探究、板书的提醒与推进。

三、电子白板使用思考

1. 研究教材与制作课件的关系

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立足于所要教授的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合适的课件,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武器。如果一心沉醉于新的手段与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 使用的“度”的问题

语文教学究其根本还是要姓“语”,无论是电子白板还是其他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归根到底,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只能适度使用,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课堂教学主题。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是一定要学会取舍,不能把课件设计得太花哨,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手段一定要为内容服务,课件设计目标要明确,可有可无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去掉。

3. 熟练掌握和“拿来主义”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对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应该抱有好奇心、上进心,虚心学习,力争尽快了解、熟练掌握,使其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结束语

篇9:九年级下化学教学反思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上一篇:党规党纪自查报告下一篇:乌兰中学市五星级学校复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