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2024-06-23

残联扶贫工作总结(共7篇)

篇1: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励精图治,扎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

残疾人温饱问题,是社会各部门共同职责,是各极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战略目标,我市残联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组织县市区理事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发展思路,有组织、有步骤的掀开了全市扶贫解困的新篇章。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落实经费,为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七年前,《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达后,市残联领导班子,文秘部落克服民政代管工作不便,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全面汇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市残疾人扶贫中组织领导、社会动员、调查摸底、政策保障、奋斗目标、方法措施、部门任务等工作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并批转实施,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局为成员的残疾人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市残联领导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3名,全市六个区县市残联也相继成立专班,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基层第一线,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扶贫组织网络体系,为解决落实办公经费,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提出专报告,得到相关部门支持,解决了扶贫工作活动费近1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随残联事业费一起一并下达。各区、县、市残联上行下效,落实扶贫事业经费、形成了“有届、有人、好念经”的良好开局。

二、摸清底数,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

组织工作落实后,市残联积极组织市直机关、扶贫办、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会同区县市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同志一起认真学习,举办各种扶贫工作培训班、研讨班达10多批,累计培训人员达50多人次,使工作人员了解、掌握贫困残疾人标准、入户调查注意事项及统计方法、疑难问题解答等。入户调查统计员按中残联《残疾人贫困户调查表》以乡(镇)为单位,对残疾人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登记,摸清残疾人贫困户户数、残疾人数及贫困状况,建档建卡,登记造册,按《残疾人贫困户汇总表》逐级填写,上报市残联、市扶贫办等部门。通过近一年努力,参与调查摸底人数达800余人次,发放入户调查统计表等各种报表达4万多份,摧收各种报表达98%以上,收集残疾人扶贫等方面信息达3万多条,为今后制定扶贫解困工作提供了准确数据。在整个调查摸底过程中,入户跟踪调查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特别在基层这种难度就更大,调查统计员克服了残疾人不想报、不愿报、经济收入不实报等各种困难,准确收集相关信息,有时,为核对某个数据,调查统计员来回几趟才能解决问题,一旦得不到理解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还要吃闭门羹,碰一鼻子灰。阳新县残联扶贫办一位同志,为到王英乡核对一组数据资料,受到一村民辱骂,腿也扭伤了,全身被大雨湿透了,人也生病了,但他还是带病坚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全县扶贫对象调查统计任务。经汇总统计,全市残疾人贫困户达8400户,贫困残疾人数达3.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户数5880户,占残疾人贫困户的70%,可扶持残疾人人数29000人,占贫困残疾人总数的72%,应救助残疾人户数2400户,应救济残疾人数达7200人。

我们知道,扶贫解困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一、二年内解决问题。市残联每年都将入户调查、解决温饱人数及尚待扶持对象进行回访,及时准确的填报《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统计表》,为下年度扶贫任务分解提供详实依据,同时每年将残疾人扶贫任务,以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形式分解到各区县市残联,以行政负责人签字,基层残联具体落实完成,形成各县市区残联扶贫解困工作做到年前有布置、年中有抽查、年底有检查、全年有总结“的比、学、赶、帮、超”的发展局面,为扶贫解困工作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扶贫任务,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三、抓重点、突难点,全面推动我市扶贫解困工作。

残疾人工作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康复工作是龙头,就业工作是重点,扶贫工作是关键,做好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等于抓住了残疾人工作这根红线,其它各方面工作也就容易解决,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领导带动、宣传鼓动、社会联动,形成良好扶贫解困舆论氛围。每年节假日,特别是残疾人助残日那天,市残联都得邀请市委、市政府、“四大家”领导走访残疾人贫困户,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志斌同志经常带领机关同志深入到大冶、阳机关报贫困残疾人家中访贫问

苦,带去募捐的衣物、慰问金、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在我市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现已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几年来,市“四大家”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走访看望、登门拜访风气却从未停止,形成接力棒,一届传一届,一代传一代。华新水泥集团是一家大型水泥企业,他们历届领导班子与本单位贫困残疾人、大冶市一位扶贫对象不因领导变更而中断,无论企业红火时还是企业效益下滑时候,都一如继往,持之以恒。

广播电台、电视台、黄石日报等新闻部门,每年节假日或大型活动,都要在重要版面、黄金时间,增设新闻专题、专题报道扶贫解困先进典型,做到了“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形”。红领巾助残、志愿者助残解困活动在我市更是层出不穷,市财校、市卫校、市三中的师生、广场路小学、市府路小学、市老虎头小学,扶贫解困的感人故事经常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肯定与支持,全市范围内扶贫解困意识浓,乐善好施方式多。

2、充分发挥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市残联积极为贫困残疾人脱贫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协调各部门关系,认真实施《湖北省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九五期间从市扶贫办、省残联、省农行争取扶贫贷款达350万元,开发扶持10个扶贫项目,组建8个扶贫实体,扶持2000多名残疾人贫困户脱贫,通过8个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安置残疾人达2500名。市康源实业公司负责人祝焱军同志是一位双下肢残疾人,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市残联帮扶下,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安置贫困残疾人逐年上升,特别是九九年,市残联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给该单位解决康复扶贫贷款18万元,投资该单位项目改造,产值利税大幅度增加,安置贫困残疾人达18名,残疾人劳动报酬达800元/月。市德康冷食厂列为市残联扶贫实体基地后,与市农行协调将该单位冷饮生活线列为二00三年度康复扶贫申报项目,用抵押担保方式争取康复扶贫贷款20万元,在减轻了农行贷款本金利息风险性,同时又辐身安置贫困羡慕累计达12名,该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社会效益显著,正如贫困残疾人陈萍所说的一样:“我们残疾人能有今天,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娘家—市残联无微不致的关怀。也是市残联领导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七一‟计划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为我们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又一写照。”

3、倡导“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定点包乡、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户,形成“帮、包、带、扶”到户到人新风尚。为有力推动我市扶贫工作,市委专题研究并行文,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一帮一,扶贫结对子”活动,该活动迅速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据统计,市直副县级以上单位扶贫结对子就达937个,四个城区结对扶贫达135人,大冶市结对扶贫就达850多户,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一般职员,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结对贫困残疾人送钱送物。石灰窑区属城乡一体,人口达20多万的城区,市政协副主席、原副区长刘纳鹏同志经常带领民政、残联、妇联、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负责人走访贫困残疾人,并与该区河口镇一位残疾人结对子、结穷亲,经常挤出时间上门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市司法局用责任和爱心做好助残济贫工作,对大冶市曙光乡三户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历时4年,前后8批45次登门看望,捐款捐物12000余元,衣物鞋帽65件套,行程往返1000多公里的帮扶活动,使三户残疾人贫困户生产、住房困难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以恢复自身造血功能为止。

在整个结对帮扶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一九九八年夏,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袭击了我市城市与乡村,阳新县民政局局长、全国十佳模范公务员王贤田同志紧张的投到抗洪抢险工作中,这时他收到结对扶贫对象发来的求援信,称他家中田地被淹、粮食受灾,房屋浸泡在水中,随时有倒塌危险,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王局长知道后毫不犹豫的拿了500元派专人送到那位扶贫对象家中,并写信嘱咐他们妥善安排生活,重建家园。“求人需求英雄汉,济人需济急时无”这位贫困残疾人拖着残腿向王贤田同志送来“情系贫困人,永不忘党恩”锦旗。

4、开展“四帮一带”活动,落实优惠政策,选好项目,学好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我市阳新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人口达100多万,占整个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因此,做好该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市残联选定该县韦源口镇组建全市范围内第一家残疾人服务社,以点带面,推动发展。服务社在组建之初,孝市残联投入资金达2万多元,为该服务社健康发展提供

了一定经费支持,选用一残疾人负责服务社日常管理工作,为全镇贫困残疾人建立了档案,科技信息,互通有无,康复、培训、就业各方面工作全面启动,受到广大贫困残疾人好评。该镇一因公致残、长年卧病在床懂法律残疾人在家享受周围人群帮助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该镇社区残疾人解答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达250多人次。几年来,该服务社,共为全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提供就业、教育、投资等问题达200多人次。市残联为促进服务社健康发展与市内有关企业联系介绍选择项目,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现该服务社以富业养主业,成为“两个效益”齐头并进的综合服务社。该镇贫困残疾人多次向市残联领导写信,非常感谢党的关怀,残联的温暖。

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限制及外界的障碍,不可能同健全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但他们大都有一颗强烈脱贫愿望,都有一颗发掘自身潜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代表、管理、服务”功能的残疾人联合会,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康复、培训选择项目待方式,改善其功能,提高其素质,掌握其实用技术,为他们回归社会作出残联应有的工作。通过几年扶贫实践,我们认为只要创造条件,扶持得当,绝大多数残疾人完全可以通过生产劳动解决温饱,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全市扶持贫困残疾人达30000多人,其中解决温饱达29000多人,有3179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纳入了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我们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实在,励精图治,我市残疾人扶贫工作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未来

篇2: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按照上级下达我市调研内容,现就我市残疾人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落实残疾人的特惠政策;残疾儿童康复当前面临困难与问题等四个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需要解决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在日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残疾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信访维权等方面。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实现就业。日前,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性、流动性大。少数私人企业为避税,名义上安排残疾人上班,实际上弄虚作假,占用残疾人就业指标,侵害了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我市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26万,目前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排0.25万,各单位分散安排0.3万,个体灵活就业0.5万,仍在0.21万残疾人没有就业,就业率为83%。各类残疾人由于残疾程度的不同,就业的需求也不同,聋哑人、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以及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的残疾人更是难以就业。个体就业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收入不稳定,无法交纳社会养老保险。为此,第一,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避免为了培训而培训,实现培训与市场需求接轨,做到培训与市场相结合,让残疾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达到培训一人、稳定一家、带动一遍、就业一群的效果。第二,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大对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持和奖励。从残保金中划出一块,制定个体就业残疾人奖励政策,为自谋职业的残疾人给予经费补贴,提高他们自谋职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对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必要的扶持。第四,强化就业服务工作,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逐步转移工作重心,由残保金的征收向就业服务方向转变,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开展人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二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促进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目前仍有极端贫困残疾人1.3万,低收入残疾人3.5万,共计4.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2%,基层残联对扶贫工作整体上讲是重视的,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扶贫的办法不多、方式不新、投入不大、效果不够好,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落实到行动上的少,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当地的大扶贫含金量不够,统筹安排不够、重点倾斜不实。在做大做强开发扶贫项目中,扶贫项目社会影响面不宽,引导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效果不够广,产生社会效应也不够深远。为此,一是进一步细化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优惠政策,扩大扶贫优惠政策的含金量。二是做大做强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形成在市或全省叫得响的项目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经费投入,搞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开发力度,在财政、银行、税务等方面为残疾人扶贫提供更多更好的经费扶持。

三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残疾人生存环境普遍比较困难,“城低保”、“农低补”太低。物价不断上调,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低保收入与残疾人家庭的实际生活不太相符。有的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双方下岗也比较多。家庭成员中的子女,最少的一人,最多的三人,大多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都在校读书,教育的投资较大,造成家庭生活的困难。为此,一是建议提高对“城低保”、“农低补”残疾人困难户的救助标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升而下降。二是建议省残联能不能仿效武汉市的做法,按人头对全省城镇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行经济补贴。三是制定对残疾人家庭子女读书优惠办法,加大对残疾人家庭子女读书的补助,改善他们的学习及生存环境。

二、如何加强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调研工作。摸清残疾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住房、医疗、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要求,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时,充分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在低保方面,降低残疾人的准入门槛,对“重残户”和“多残户”提高求助标准。在医疗方面,将城市残疾人全部纳入居民医保,农村残疾人纳入医疗统筹,对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大病救助。在住房方面,对城镇的廉租房应划出一定比例,解决特困残疾人的住房。经济适用房对残疾人家庭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要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逐步解决无房户和危房户的住房问题。从各个方面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

第二,建设和完善各类残疾人政策保障体系。要在生产生活、就医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贫困残疾人生存状况。大力发展符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项目,扩大残疾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生活的特殊性,在现行的“城低保”、“农低补”制度上,对各类残疾人实行普遍倾斜政策。加快推进扶贫基地示范作用,立足城市、辐射周过、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如何体现落实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坚持以人为本,相继出台了针对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采取措施,积极协调,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xxx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xxx市残疾人优惠规定》的颁布实施,更好的促进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社会稳定。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文明进步和残疾人生活环境相矛盾。以前残疾人靠运营机动车养家糊口,而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三车”进行整顿,使残疾人“三车”秩序整顿产生的矛盾余波不断,原“麻木”车主在街头摆摊设点又与城市“双创”形成对立,双方利益难以协调。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城镇医院相关残疾人减免政策在城区执行较好,而乡镇医院由于多种原因减免政策难以落实,农村贫困残疾人看不起病,“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农低保”的保障水平又很低,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社会救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城低保”只能解决贫困残疾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低保对象面临的就业、就医、教育、住房等问题较为突出,抗遇社会风险的能力有限,脆弱性明显。,x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的意见》,主要是解决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就业、住房、子女就学及法律救助等,但贯彻起来难度大,落实工作有待加强。

为此,一是建议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应适时进行专题检查,全面贯彻《xx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办法》,依

法推进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力度,督促全市各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二是建议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造血”功能差的特点,增强社会保障政策可操作性。比如:残疾人“低保金”发放能否不因临时短工收入而调整,不因找到工作而取消享受低保资格。三是建议“十一五”后期残疾人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残联和农村残疾人身上。促使农村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四是建议制定残疾人各种优惠规定的配套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将这些特惠政策落实到残疾人身,对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家庭在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特惠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不打折扣,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议增加对残疾人各项事业的经费投入。对已纳入农低补贴的残疾人和城市特困户的残疾人,各级政府在原有打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对年均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一户多残”家庭,应给予适当补助。六是建议扩大残疾人免费乘车待遇,由下肢残疾人扩大到能参与社会活动的残疾人。一些省市的残疾人跟下肢残疾人一样,享受免费乘座市内公交车待遇,扩大各类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六是建议改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努力建设无障碍环境城市,加大残疾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

四、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思考

残疾儿童康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和家庭对残疾康复认识的不足。残疾儿童家长在早期发现孩子异常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寻医问药,耽误孩子的最佳康复时期。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残疾儿童的康复,特别是6岁之前的早期康复,需要较强的各类专业康复人员在儿童最佳康复时期取得最佳康复效果。在我市康复机构内,除主要负责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外,其他康复员大多数为聘用的社会人员,只受过二级培训。三是社区康复员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由于机构经费有限,康复员的素质与技能无法进一步提升,从而影响到受训残疾儿童的康复质量。四是康复训练场地不足。残疾儿童康复需要功能齐全的训练场地,如教室、活动室、感统训练室等,目前,我市无法满足残疾人这一愿望。五是康复训练器材不足。目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除了教室与寝室外,其他康复训练场所如个训室、感统室、活动室、律动室,目前还无法设置,一些专业的康复训练器材,价格昂贵,更不是一个机构自身力量能添置的。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康复活动的开展,对康复效果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六是康复训练经费不足,对脑瘫儿童康复所带来的制约。在各类残疾儿童中,除聋儿康复起步较早、早期康复与学龄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外,智残、脑瘫,自闭症以及其他综合残疾患儿的康复形式不容乐观,缺少相应的康复训练器材与训练,运动功能无法得到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更为艰难。多年来,我市自闭症患儿大多送到武汉康复,费用高昂,家长望而兴叹,甚至半途而废。七是康复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二是缺乏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补助机制;三是缺乏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机制。

篇3: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关键词】残联;免费白内障;术前组织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95-01

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资源贫乏,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及文化上的障碍。虽然近十年每年都有相当名额的免费白内障手术,但那里仍有大量的白内障患者得不到治疗或不愿接受治疗,白内障手术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3至2009年我院组织人员配合残联进行积极的术前组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组织宣传: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大幅度减少了盲和低视力患者,但是由于宁夏南部山区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白内障患者得不到治疗,缺乏对手术益处的认识使患者拒绝治疗。残联免费项目一旦确定,立刻组织人员进行大量宣传,落实到各乡村,依靠政府,动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深入到各家各户,做到家喻户晓。残联人员走乡串户的普查,登记造册。同时组织白内障术后,效果满意,视力提高明显的患者团在各村进行正面巡回宣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动员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最好方式[1],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二,定点定时医学筛选:

尽管农村有大量的低视力患者,但有一部分并不是白内障,目前我国盲的主要原因為白内障,其余依次为角膜病、沙眼、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先天或遗传眼病、视神经病、屈光不正或弱视和眼外伤。这就要求眼科人员下基层筛选,减轻患者往返的负担。由残联人员预先约定,每天100名低视力患者在所在乡卫生院聚集,缩短就诊距离。我院组织3位医护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副住任以上医师带队,以防漏掉核性白内障等早期不易诊断的白内障,携带裂隙灯,眼底镜,眼科A/B超等设备前往,详细检查角膜,充分散瞳检查晶状体,眼底等,排除其他低视力病,明确诊断为可手术的白内障,给予泪道冲洗排除泪囊炎,单纯泪道阻塞者仍给予手术机会,详细登记造册。在当地卫生院测血压,血常规,血糖,心电图,有异常者给与积极治疗。

三,统一定额抵达手术医院:

由于患者经济承受能力低,当地医院没有手术设备和相应技术的眼科医师,我院没治疗白内障的手术车,因此,手术适应症明确的患者由残联统一组织带队,每天最多30名前往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统一返乡。

四,结果请自己添加数据

讨论:虽然残联免费白内障手术已间断开展有10余年,但是,由于广大农民信息闭塞,残联人员有限,与政府部门脱节,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患者缺乏手术信任,早期开展的白内障手术质量不高,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不佳,部分医院将防盲致盲手术作为青年医生的培训手段,造成医源性白内障致盲率高。多数患者缺乏手术益处的认识,,严重影响到白内障手术率,不仅如此,相反,一部分经济收入相对较好的关系户乘机骗取名额,造成国家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据调查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承担不起往返的路费,检查费,住宿费而不得不放弃手术机会。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资源投入,根据不同地区做好财力资源规划,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根治我国的可避免盲。以往的白内障手术中,医院侧重手术中的组织而忽略了手术前的组织,虽然,残联工作人员下基层竭尽全力宣传但因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没有说服力也是导致白内障手术率低的原因之一。在我们的协助下残联免费白内障的手术率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大大降低农民在免费白内障术前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4: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结对扶贫工作总结

楚雄市残联的扶贫联系点是三街镇酒簸村委会。市残联认真贯彻“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针,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楚雄市“十一五”单位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和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知民苦、解民忧、捐资捐物,扎实的抓好扶贫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市残联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学xxx省、州、市有关扶贫工作的会议精神,以及党办通(2008)13号《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单位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认识到扶贫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认识到扶贫济困不仅是弘扬良好社会风尚的美德,也是每个单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市残联高度重视挂钩扶贫和结对扶贫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而且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扶贫工作组,进驻扶贫联系点。

二、摸准村情、制定规划

三街镇酒簸村委会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委会,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及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残联干部职工经常深入扶贫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准村情,找准扶贫结困的切入点,并与村委会干部一道,多次反复研究,为该村委会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脱贫解困经济发展思路,即稳粮、发展药物种植、畜牧养殖业,兴经济林果。同时,把“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采取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即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三、围绕规划,狠抓落实

1、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意识,增强应用能力,为了使广大农户能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市残联积极协调科协、农科等部门,并结合村委会实际,开展以粮食种植、药物种植、畜牧业养殖、林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等农村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100人。通过培训,使广大村民能掌握1—2项农村新兴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户脱贫解困奔小康打下了基础。

2、春耕生产期间,市残联干部职工积极深入酒簸村委会,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好农户的春耕生产和农业科技措施的落实及推广。同时,积极的为群众解决春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围绕经济发展思路,帮助、支持村委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种植项目的引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为8户残疾人结对扶贫户购买化肥16包、捐款1200元。

5、结合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对酒簸村委会的贫困残疾人给予项目和资金的倾斜、照顾,极大的改善了酒簸村委会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生存环境。

通过市残联全体干部职工的帮扶,酒簸村委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委会的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户有了一定增收,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与脱贫解困奔小康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做好扶贫济困工作,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酒簸村委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篇5: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残疾人创业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标志,围绕残疾人扶贫这个主题,沛县残联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这个模式,以扶贫基地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技能培训,使扶贫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让4500多位残疾朋友实实在在感受脱贫致富的快乐。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培训强技能。建立残疾人求职创业数据库,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学费、交通费和技能鉴定费等费用由残联全额买单。注重挖掘培育有创业潜能的残疾人群,对具有一定经营经验、创业理念的残疾人,重点施教、重点指导,促进创业。三年来累计培训残疾人800人次,95%以上的受训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是建基地促创业。采取“残联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积极实施“残疾人扶贫基地共建工程”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县已建成残疾人培训创业示范基地2个、集中就业扶贫基地6个;依托基地,采取“合作社+残疾人+基地”模式,创建残疾人专业合作社15家,吸收社员2200户。其中由沛县残联主导、引领、组织残疾人自主创办的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占地512亩,建成蔬菜大棚286个,按照“合作社管理、股份制经营”方式,以一批残疾人创业能手为骨干,吸纳192名残疾人从事蔬菜种植,实现当年脱贫,在沛县及周边地区引起轰动,闯出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篇6:残联扶贫工作总结

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体会

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2005年11月2日)

陕西属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全省有178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08%。全省农村贫困残疾人中有5万亟需救助的无房户,30万亟待改造的危房户。按照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在中国残联2004年分配我省850户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我省2004全省范围内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2000户。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2004年我省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际完成2029户,超额完成中国残联下达任务指标的238%。今年,中国残联下达我省任务450户,我们再接再厉,仍然计划实施贫困残疾人2000户。目前,有的项目实施县(区、市)危房改造主体工程已完成80%左右,有的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各市残联正在组织检查验收。

现将我省实施此项工作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争取领导重视,把危房改造项目纳入省政府为全省残疾人所办事实之中,统一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非常重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我省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工作力度,坚持数年为残疾人做实事、做好事,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生产条件,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我省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为全省残疾人做好几件实事。中国残联关于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调查的通知下发后,省残联领导极为重视,认为这项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为全省残疾人办实事的“安居”工程。省残联就此事向省委有关领导和主管副省长张伟进行专题汇报,及时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的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关注。2004年、2005年省政府专门发文(陕政发[2004]20号、陕政发[2005]8号文件)将“改善2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列为省政府“为全省残疾人做好八

(十)件实事”之一,省财政配套经费221万元(340万元),两年共完成4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市级政府要匹配一定经费,县(市、区)政府按1:1比例配套经费,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残疾人危房改造减免相关费用”。张伟副省长还亲自协调落实省级配套经费,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残联有关领导,深入到西安市临潼区检查危房改造工作,看望慰问入住残疾人,现场解决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咸阳、渭南、安康等市政府也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列入市政府为残疾人办的实事之中,召开专项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省做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提供了的良好条件和机遇,推动了全省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积极依靠政府筹措配套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全面完成我省危房改造任务的关键是落实、筹措危房改造资金。为了解决各级政府危房改造项目配套经费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尽早尽快使省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去年在落实省级配套资金中,我会先后三次向省政府、省财政呈报了申请经费报告,省残联主要领导多次向主管省长汇报,张伟副省长亲自协调从省长预备金中,按1:1比例落实省级危房改造项目配套经费221万元。今年34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在中国残联补助经费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已下拨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残联。二是重点抓好市、县两级危房改造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鉴于我省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十分困难,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残疾人户数量很大,省政府明确提出:“市级政府要匹配一定经费,县(市、区)政府按1:1比例配套经费”的要求。按照省政府的文件精神,我们采取的具体办法是,市级政府配套50-100户危房改造资金,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在项目审报时,按1:1比例将配套经费存入“危房改造”专户,并附银行拨款凭证和财政拨款证明,经省残联审核后方给项目实施县(市、区)下达危房改造项目指标和下拨补助经费。各市、县(市、区)残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去年有7个市级政府共配套经费96万元;40个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共配套经费 447.44万元。今年,有9个市配套经费100万元,50个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共配套经费535万元。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捐助。仅去年,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行税费(庄基费)减免达49.85万元,乡、(镇)筹集资金63.28万元,村(街道)筹集资金55.86万。各乡(镇)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村组和个人,采取干部包户、捐款捐物、出义务工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危房改造资金和物资,争取募捐资金共计204万元。从而,为我省全力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建立健全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夯实责任。

省残联党组、理事会把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成立了危房改造项目领导小组,残联分管理事长为组长,制定了《改善2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各市残联都确定理事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都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县(市、区)为组长,政府办、财政、土地、城建、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危房改造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安排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建房施工等重大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扎实有效的搞好危房改造工作,我们按照中国残联的规定,在抓好由县(市、区)政府、县(市、区)残联与乡(镇)、村委会和危房改造对象鉴定《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责任书》的同时,省残联又与10个市级残联和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政府、残联签订了《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责任书》,责任书中对省残联、市残联、县级政府和残联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危房改造对象普查、筛选和确定,建筑标准和质量要求,经费管理和使用,完成任务时限、监督检查和验收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具体、分工详细,保证危房改造工程规范有序的实施。

四、认真组织,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全省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准危房改造对象。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残联,严格按照标准和条件,对普查、筛选的残疾人户逐一进行核实,然后将确定的危房改造对象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了扶富不扶贫、偏亲向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二是精心组织施工,严格建房标准和质量。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根据残疾人家庭的经济状况,采取残联组织、残疾人自建或乡镇政府统建、村委会包建等办法,精心组织,安全施工,确保建房标准人均不少于10平方米,建房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三是健全制度,管理和使用好资金。根据《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细则》的要求,在资金管理上我们采取了项目实施的县(市、区)残联设立“危房改造专项账户”,省残联将中、省资金按80%直接下拨县(市、区)残联,其余20%待危房改造全部竣工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拨付。四是加强督促,搞好检查验收。为了确保全省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质量,我们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制定了《陕西省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验收评定表》,由项目实施的县(市、区)残联组织有关人员对新建房屋进行统一验收,专业建筑人员、县残联、乡政府、村委会、受助残疾人本人,在《危房改造验收评定表》上签字,确保危房改造的质量。

同时,省残联还根据全省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由理事会领导分别带队先后深入到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安康、商洛等8个市的16个县(市、区)进行检查督促,对发现的施工进度慢,统建质量不高,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建立了项目进展情况快报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危房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

各市残联都加大对危房改造工作的检查督促,西安市残联理事长蔡续明、副理事长王旭华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多次深入到区县和残疾人家中,督促检查危房改造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咸阳、安康市残联把危房改造项目列为残疾人工作检查考核重要内容,组织各县区残联副理事长分组交叉检查,以推动此项工作的落实。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残联都严格按照中、省残联的要求和当地残疾人住房状况的实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采取张榜公布、电视公示等形式确定危改对象;积极筹措建房经费,落实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动员社会力量和亲属进行捐助。及时召开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残联专干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与乡(镇)、村组及资助对象签订《危房改造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的目标责任制。渭南市华县为确保危改资金落实到位,县残联将80%资金在农行为每户受助残疾人办理存款。根据施工进度,由乡镇党委书记签字,乡镇残联专干带存折与受助残疾人及危建方代表同时到农行领取资金。20%的资金待验收合格后,再存入受助残疾人帐户。中国残联孙先德副理事长在视察该县危房改造工作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这种做法。

篇7: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更高效

【关键词】民办高校 精准扶贫工作 有效开展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新型扶贫理念及扶贫方式,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以来,对于彻底解决目前仍旧处于贫困的几千万人口来说,确实也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对于我国民办高校扶贫工作的后续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扶贫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程之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精准扶贫是我国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而提出的扶贫战略,这也是我国今后若干年扶贫工作的一个指导方向。

时光追溯到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他结合多次的调研,在多个场合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并在他的调研下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提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打好扶贫攻坚战,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开展探索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民办高校,扶贫工作一直以来也是一项重点的管理内容。扶贫工作应该如何开展?仅仅是通过给予的方式吗?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工作的理念,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现实

对于很多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自身的自尊心比较强,因为自己家境不好遭到同學的讥笑、嘲弄、排挤等等,很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所以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我认为首先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现实,树立“我贫穷,但我坚强”的精神,为实现贫困生问题首先帮助这些学生解决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让贫困生意识到磨难和贫困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二)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寻求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回应

感恩教育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国家、社会的筹措帮助体现了对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从贫困生角度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个人关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回应,以感恩教育作为突破口,引导贫困生克服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三)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促进贫困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倡导者

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大学生在享有申请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获得助学贷款等相应义务。”当前也有不少高校是按照捐赠人意图设置助学金的同时,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工作作为学生受助的条件之一,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他们在受到关爱的同时,应当将爱传递下去。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促进贫困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四)励志教育为手段,促使贫困生成为优良学风代表

有不少贫困生,由于自身心理上遭受了挫折,这种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促使这类学生成为了学困生、后进生,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样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实施改革,很有可能促使这类学生成为“问题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要培养贫困生坚强的意志,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引导贫困生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排头兵。可以设置一些专项奖学金,例如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等,通过这类激励措施,促进贫困生不畏困难、奋发成才。

(五)校内勤工助学为平台,提倡“助人自助”指导思想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基金,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深化勤工助学的思想内涵,渗透“助人自助”的指导思想,力促广大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经济报酬。贫困生还可以通过协助学校科研部门和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后努力着眼于“精准”二字,开启更为全面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雨晴,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与反思——对K基金会扶贫模式的个案研究,[J],学术论坛,2016年2期

[2]虞崇胜、余杨,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J],行政论坛,2016年1期

上一篇:澳洲签证材料须知表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认识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