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试题

2024-06-26

新课程理论试题(共6篇)

篇1:新课程理论试题

新课程理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1.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B)。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d)。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d)。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c)。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b)。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d)。

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d)。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a)。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d)。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b)。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b)。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

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d)。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d)。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c)。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b)。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c)。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d)。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b)。...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d____三个阶段。(d)

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d)...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a)...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D)。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b)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a),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C)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c)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c)。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B)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D)。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b)。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a)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a)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

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b)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c)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b)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c)为主。

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a)相结合的课程。

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d)为主。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C)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c)课时。A、1 B、2 C、3 D、4 86、(a)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c)。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b)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c)。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a)为本位。

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b)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D)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d)。

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c)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a)的转化。

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b)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a)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c)。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MEIDAAN)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01、(b)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d)。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c),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A)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b)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b)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c)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d)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a)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b)。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B)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

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C)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B)。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A)。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D)。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C)。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B)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C)。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B)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 ,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C)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D)战略的又一大决策。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B)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C)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A)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B)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C)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A)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D),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A)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B)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C)是更重要的学习。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B)。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B)发展。

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C)。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A)。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C)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A)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C)。

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D)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C)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B)。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C)的能力。

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C)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B)为目的。

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A)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B),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B)。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A)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B),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B)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C)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A)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B)。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A、人才

B、天才

155、(A)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C),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B),师爱的基础条件是(C)。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B)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C)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C)。

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C)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B)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B)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C)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C)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A)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A)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D)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A)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B)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C)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C)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C),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A)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B)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D)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C)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C)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

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B)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C)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D),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D),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A)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A),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C)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D)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D)。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C)。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A)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C)。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B)。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B)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A)。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A)。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C)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C)。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C),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A)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D)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B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C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ACD)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ABC)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

(ABCD)

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C)

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BCD)

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BCD)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ABD)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ABCD)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

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AB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BC)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B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C)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BC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BCD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D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ABCD42、ACD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CD)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AB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BC)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BC)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CD)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BC)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BD)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B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BCD 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CD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CD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BCD 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ABD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ABD)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ABCD)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BCE)。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ABD)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ABCE)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BCD)。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ABCD)。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ABC)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ABCDE)。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AC)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BD)。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BC)。

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BCD)。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ABC)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BC)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BCDE)。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BDE)。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ABC)。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CD)。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BD)。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ABD)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BCDE)。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BC)。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BCD)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ABCDE)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ABCDE)。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BCD)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BC)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BCD)。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ABCD)。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CD)。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BCD)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ABD)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ABC)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ABCD)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ABCD)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ABC)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BD()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D)。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 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BCD)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BCD)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BC)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

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ABCE)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BCD)。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BCD)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ABCDE)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B)。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AB)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ABC)”的思想为指导。

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BC)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C)。

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AB)、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ABCD)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

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AC)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ABC),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AC)全员参与性。

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ABC),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ABC)。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ABC)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AB)。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ABCD)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ABC)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AC)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ABC)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BC),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

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AC)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BCD)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

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171、ABCD172、ABD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179、ABCD 180、ABC 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 188、ABC 189、ABCD 190、ACD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

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

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

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

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

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

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

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

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

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

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

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

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 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的工作。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91、√92、×93、√94、√95、×96、√97、×98、√ 99、√ 100、√ 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

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

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篇2:新课程理论试题

学校:

姓名:

一、填空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和()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4、新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8、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9、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10、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

二、简答

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4、“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5、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三、论述

篇3:新课程理论试题

一、新课程标准下试题考查的基础

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相互结合, 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更为突出。在新的教育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知识要求的层次和高度都比较高, 同时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是当前教育践行过程中最为注重的问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几何证明、定积分、三视图等重要知识, 同时包括了对数学知识技能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作为终身教育,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同样也会在今后的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两项基础要求。目前, 高考数学命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要求, 并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能力应用的考查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具体来说, 把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制订的数学试卷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同时对于创新性内容的要求也是比较的高。通过这样的设定, 借助高考对人才进行选拔, 将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数学试题中, 基于三视图进行立体几何试题的考查, 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说,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考生能力的基础, 而知识与技能作为考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有效的结合, 可对高考考生的综合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 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命题的基本内容, 同时也是促使中学数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新课程标准下试题对数学思想的强化要求

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借助数学的知识及体系思想, 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与数学相关的各项活动和内容。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就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进行训练和培养。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能够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囊括, 所以数学思想的强化尤为关键。这也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的重要目标。数学学习, 是人们通过数学工具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意味着数学的教育至关重要。借助对数学思想的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形式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对所要了解的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际上, 数学学习, 学生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根本没有得到快乐, 而没有愉悦感地进行数学学习, 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成就感, 就有一定的难度。对此, 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 通过身心的深刻体会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 将是数学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师在这其中, 必须不断学习, 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 促使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三、知识交汇是促使命题创新的重要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对“知识交汇”的强调非常突出。学科内有联系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一定程度的整合使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出现在考试内容的设计和命题当中, 而当中形成的网络交汇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

事实上, 以知识交汇处设定命题, 也就是通过有限的内容, 对学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查。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创新”一直是人们注重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设定也应注重这一原则。同样, 新课程标准对内容的创新具有较高要求, 其中笔试的内容对于创新水平的注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 试题需要创新, 就需要拥有推动创新的环境, 而“创新”的平台可以通过“知识交汇”的形式来提供。在命题中, 创新的应用具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 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其二, 命题背景及内容的创新。将两个方面进行结合, 就要通过“知识交汇”来实现。为了促使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所增加。另外, 通过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也会更为丰富。而这也就进一步说明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学生只有在全面的知识学习中, 对重要基础内容进行概括, 才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 去面对高考及问题处理。

四、理解数学概念, 促使应用意识的提高

数学学科体系的要素是由概念组成的, 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够灵活, 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就会有困难。同时, 概念作为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 整个试题中都存在对概念理解的考查。由此可知, 进行数学学习, 其必要条件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其中对于知识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数学的高考试卷中, 对知识应用的考查非常普遍。对于学生而言, 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运用。所以, 知识考查就是对一道试题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基础概念的应用, 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即理解和计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点看待数学试题的制订, 可以得知概念的应用与知识交汇同样重要。

五、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维护考核的同时将难度降低, 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某个省份的新课程高考, 其数学试卷的考核难度首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一方面, 考试试题要求对知识点的涉及范围要更为广泛, 增加的数量也比较多, 在加大复习范围的环境下, 试卷的难度就会有所平衡;另一方面, 部分被降低要求的内容不会在考试中出现或有所减少, 其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对此, 依据难度适中、平稳过渡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的重点也会有所变化,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认识。

1.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逻辑系统, 是由命题和概念共同组成的, 其规律性比较强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专题知识的总结和理解, 提高知识命题的前瞻性和精炼性。对此, 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 对难题进行求解。

2. 重点章节的内容是命题的重点

对于支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 被考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其中包括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在内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珍花.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体会[J].华章, 2011.

篇4:新课程遭遇经典试题的尴尬

教学案例1:重要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

在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复习中,笔者选了一个所谓的精彩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试题1:某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取Na、NaOH、和新制的Cu(OH)2分别与等物质的量A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理论上需Na、NaOH、和新制的Cu(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选择答案的理由。

生1:因为与Na能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酚羟基和羧基,与NaOH反应的官能团有酚羟基和羧基,而新制的Cu(OH)2能与酚羟基、羧基和醛基反应,根据反应的计量系数关系不难算出答案为3:2:3。

生2:我认为这个答案应是6:4:5,因为生1所讲到的“新制的Cu(OH)2能与酚羟基反应”是不可能的,因为酚的酸性很弱,不可能与难溶的碱Cu(OH)2反应使之溶解。

师:大家仔细考虑,这个答案到底应该是什么?

生3:我认为这个答案应该是3:2:3,我赞同生2的观点,新制的Cu(OH)2不可能与酚羟基反应,但醛基被新制Cu(OH)2氧化后生成的羧基继续与Cu(OH)2反应,所以根据反应的计量系数关系,正确答案应该3:2:3。

(讲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满意地宣布本题的正确答案为3:2:3,这也是很多参考书中的参考答案。就在此时,一位学生举手示意,想发言。)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4:我看这个答案有问题,不应该是3:2:3。

师: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4:新制的Cu(OH)2中有NaOH溶液,有机物与新制的Cu(OH)2反应时,要不要考虑有机物与NaOH溶液反应?如果要考虑,有机物与新制的Cu(OH)2反应时,羧基应该先与NaOH溶液反应,如果NaOH溶液足量,还可以跟醛基被新制Cu(OH)2氧化后生成的羧基反应。这样的话,本题的答案应该是3:2:2。

(学生们感到这个问题的有趣性,急忙开始查找相关的资料。)

生5:生4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我已查阅到课本的依据了。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80页中醛与新制的Cu(OH)2溶液反应中,生成的羧基还要与NaOH溶液反应的,所以我认为这个答案应该是3:2:2。

(真是出乎意料,在老教材中,一般是不考虑这个问题的,可是……,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大家对这个答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6:我看这里面是否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师:什么问题?

生6:在上面的讨论中,在考虑有机物与NaOH反应时,好像没有考虑到NaOH与醇的反应,在我的印象中,课本上曾提到过NaOH能与醇反应,工业上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制取醇钠的……如果要考虑这个问题,答案是不是又有新的变化?

(课后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的确有这样的说法,见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68页:工业上,乙醇钠可由乙醇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笔者曾在宁波慈溪和象山有关中学调研时,曾有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句话没有必要在教材中出现。否则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误解。)

生7:我认为羧基与NaOH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羧酸钠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继续与NaOH反应(脱羧反应),如果要考虑这一反应,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虽然下课铃声已响起,但同学们讨论的热度似乎还在升温,这个答案到底是什么,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节课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

案例评析

此题选自20世纪90年代初各种复习用书上非常流行的一个经典题目,此题考查学生对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从统计情况来看,此题主要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6:4:5,另一种答案为3:2:3,也是参考书中的答案。前者虽没有考虑酚羟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但忽视了醛基被氧化后的羧酸后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后续反应,后者却在两种不同思路背景下得出相同的答案。本题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到的后面的其他答案。为什么会有多种答案呢?这就是新课程遭遇经典试题的尴尬之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同阶段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不同阶段的教材对相同内容的知识要求是不同的,如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除在1987年版的高级中学课本(下册)中有要求外,其他教材均未涉及。关于氢氧化铜与醛基的反应的实验三种教材均有涉及,但在实验内容的叙述、化学实验的条件及化学反应式的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该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就可以理解了。笔者认为,此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开放性思考问题是有益处的,但对于考试题的选择是否适合值得研究。

教学案例2: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

投影试题: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海水中蕴含80多种元素。氯碱工业和金属镁的制备原料都来自于海水。

I.在氯碱工业中,曾用石棉隔膜电解槽来电解食盐水(如下图1所示)

(1)写出两极电极反应式,阳极 ________ ,阴极_______;

(2)图1中a和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石棉隔膜的作用________。

Ⅱ.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解工艺不断革新,电解效率和产品纯度得到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隔膜法电解工艺逐渐被离子膜电解技术取代。

(4)离子膜电解槽(如图2)中⑥、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电子的电量是1.602×10-19C,在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电子1.929×105 C,则产生氯气________mol,氢气________L(在标准状况下),NaOH________g。

(5分钟后,教师把相关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生1:(1)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

生2:(2)饱和NaCl溶液、NaOH和NaCl溶液

生3:(3)阻止气体通过

生4:(4)NaOH溶液、Na+

生5:(5)122.480

师:对以上答案有疑问吗?

生(齐):没有……

案例评析

本题是高一学生在学了苏教版化学1专题2“氯气的生产原理”这一内容后,教师选择的一道练习试题,本题选自衢州市2009年高一化学竞赛试题。从学生反馈信息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是不错的,令我们担忧的是,这样不错的背后却隐藏着教师违背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分层教学,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教师如此选题,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显然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笔者选取了苏教版06年版(第3版)和苏教版09年版(第5版)的教材作了详细的对照,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内容上,06年版的教材,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完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而在09年版的教材中则直接给出实验的结论。06年版教材在“拓展视野”栏目中给出了“离子交换膜电解食盐水”的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并对其原理作了简单介绍。而在09年版的教材中却完全没有交待。其次在要求上,不同阶段对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要求是不同的。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体系来看,至少有三个地方出现了相关内容,其要求见表3。

由表3不难看出,教师在选题时,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及有关离子膜电解槽中有关问题的考查,在这里显然是超要求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化学1中讲到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介绍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在化学2中讲到这一内容时,却去讲离子放电顺序,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此,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为高考而教”的是非功过。退一步说,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结语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是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化学习题的选择与编制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是中学化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应用系统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习题设计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整合、合理安排和计划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命题者的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终身发展。《化学教学》杂志开辟了一个“好题赏析”栏目,每期提供一个好题,从命题意图、试题点评、解题思路等视角,让读者感受化学试题的魅力。也为每位教师编制试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试题选择和编制,要勇于反思经典试题的不足和传统评价的弊端,要在一般通用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内容的科学性,题材的真实性、过程的探究性、能力的层次性、结论的开放性、问题的应用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原则。习题的编制不只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教育观念的洗礼和教学价值的更新。

篇5: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2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 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 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 以较大的灵活性。

(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

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

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

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

四、课程内容陈旧;其

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

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⑴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

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8、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9、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1、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2、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3、“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4、“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5、“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

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6、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

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篇6: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5.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 B.基础教育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义务教育性质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

(2)直观检查法 ;

(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2、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第三模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1)的教学。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 C 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 B C)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 B 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 B C D)学习领域。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二、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F)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T)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F)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T)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T)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F)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F)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T)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T)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T)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F)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F)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F)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T)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T)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F)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T)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F)【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有关知识,()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和掌握基本的()、()。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25、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地发展。【答案】: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基础性)(态度)、(价值观)3.(具体化)。4.(内容学习)“(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6.(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7.(窄)、(旧)(浅)、(宽)、(新)8.(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9.(数据)(随机现象)

10.(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11.(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负数),(计算器)12.(组织者)、(引导者)

13.(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14.(学习结果)(变化与发展)15.(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6.(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7.(有价值)(良好)

18.(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

19.(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0.(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21.(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2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23.(实 践 活 动)(综合应用)

2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25. 客观世界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26.(整理)、(描述)2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9.(知识)(生活经验)30.(全面)(持续)(和谐)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暗香寒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