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

2024-07-11

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共5篇)

篇1: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

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 本文作者(郑 松),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产品固定性强、生产要素多、价格变化频繁等特征,使得建设工程的造价复杂多变,同时材料费在整个投资额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文章介绍了建设单位 #8197;(代建单位)在控制施工材料的造价和质量方面的管理经验以及控制的重点,并对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控制管理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设单位;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过程控制;建筑材料目前,工程建设项目规模日趋庞大,从几万平米的小区到几百万平米的新市镇建设,都要大量应用到各种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为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我们必须重视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和控制(这包括对于价格、质量以及使用功能的持久性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本人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及一些设想,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作为建设单位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重点与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于材料管理的异同,这里既有各自的独特性,也有管理上的共性和联系。

一、从材料管理的角度来说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产品固定性强、生产要素多、价格变化频繁等特征,使得建设工程的造价复杂多变,同时材料费在整个投资额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在工程施工成本中,材料费占总成本的60%左右,要控制好施工项目成本,施工单位应首先抓住“材料成本”这个关键环节,在价格控制、提高施工估料准确性、加强现场管理、降低材料消耗及杜绝浪费等方面狠下功夫。但建设单位也应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对主要建筑材料的来源、周边市场情况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各方面作深入的调研和正确的评价,同时对各种主要材料的用量必须要进行认真计算统计,建立相应的统计表格,以便对大宗材料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对材料价格的控制

强化成本观念,加强监督管理,力求购进质优价廉的产品,避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如果建设单位根据战略发展,应该与一些知名品牌和优秀材料商建立合作关系。

采购成本的降低是工程项目利润来源之一:

1.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部门要做好采购询价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借助网络优势,快速地浏览和获取需要的信息,利用实际的考察及谈判,从中选出资历、信誉、财务状况良好、价格合理的厂家或商家。

2.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大宗的物资采购和构件加工要以招标的方式,并遵循三家以上投标报价原则选择质优、合理低价的供应加工单位,并建立诚信材料商档案进行备案,以便进行更多的合作。

3.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根据材料市场走势情况调查,是否安排材料储备。

三、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

建筑安装工程材料有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之分,尤其是安装工程的材料,具有品种多样、规格不

一、型号繁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管理的难度。为此,从施工材料管理程序入手,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1.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部必须反复认真地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施工单位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和施工图的图示量等具体要求,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总量,编制材料需用计划。施工估料是工程项目现场材料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了解和进行材料用量的估算。

2.尽管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前,物资管理部门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采购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建设单位必须要求监理将各施工单位的材料供应计划提前上报,这是由于某些材料都有生产周期,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必须有一定的储存期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同时,在大规模材料同时集中供应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由于产能不足、运输组织不力等原因,使工期延误。更有可能供应商怕由于违约导致损失,采用贴牌方式,使材料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也必导致施工单位由于停工待料使施工人员流失,产生各种索赔和纠纷。

四、做好材料进场的检验工作

材料供应到施工现场前,检验部门做好抽检工作,确保各种材料符合质量和施工要求。建设单位代表一定要督促监理落实规范要求的抽检批次和项目,对于大规模项目,必要时可增加随机抽检工作,增加必要的检测费,也要保证进场材料的合格。同时还要注意对样品的封存和三方共同送样检测的原则,以防个别施工单位与检验部门形成暗中交易,在送样时偷换或出虚假检验报告。

五、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单位对于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材料的使用。要切实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作用,一方面按部位用料多少、用什么样的料、有多少节余的潜力;另一方面,成本控制离不开施工技术,技术必须与成本、经济效益相结合,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施工企业凭借自身过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节约材料,创造效益。但是大部分施工队伍仍然存在偷工减料现象,所用方法非常隐蔽,不利于监理和建设单位管理。这时,建设单位就要做好预控工作,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供货明细,按每平米各种材料的理论用量,考核各施工单位的材料用量是否基本达标。同时应多依靠材料厂家技术人员上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防止混入非确定品牌材料和假冒伪劣的材料,特别是要联合甲方、监理共同抽查施工工艺,对成品、安装是否达到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六、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做好现场的签证工作

1.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施工人员要严格按图及规范施工,技术人员及质检人员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监控施工过程,把不合格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并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这样就能够抓好工程质量,将不必要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材料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预控,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要把工作基础要打好,因为返工只会影响建设单位的工期,延长工期是几乎不可能的。

2.由于有些设计图纸节点设计不够详细,做法说明不够全面,设计过于粗糙,局部用料计算不合理,或者设计用料不符合规程规范要求,导致材料变更,往往会造成材料积压,甚至造成返工。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部经常会收到此类变更事项的联系单,应尽量灵活处理,建设单位应尽可能帮助各施工单位之间互相协调,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树立彼此间的信任。

3.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由于设计单位的自身水平问题,存在一些设计不完善或设计不明确等缺陷。部分设计对于某些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生产工艺不是很了解,常常迁就于施工单位的建议,这就要求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处理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涉及到材料、费用增加的设计变更,多问多对比,到厂家了解材料的生产及供应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做出决策,同时注意签证必须经过设计单位负责人、业主方代表及总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方为有效。工程技术人员切忌随声附和,按实签证。

七、结语

实际上,就目前建设市场而言,每个建设单位的背景和资金来源不尽相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文中所说建设单位仅指以完成政府项目为主的代建公司,这种公司既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也有各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监督、各方面工程技术人才齐备尽职尽责也是项目的成功保证。

篇2: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

1、两个标段、多个老板,进场的材料的品牌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完善材料的品牌和报验程序,监理单位要重新强调程序,统计材料品牌。必须统一材料和材质,书面上报。

3、特殊设备的相关资料齐备,看是否满足设计及合同要求

二、施工质量通病修改

1、土建粉刷之前,彻查质量通病,尽快修改。抹灰和内墙保温的厚度不同,抽查和针对性地大范围检查,主体验收时安装。

2、给水系统、电气系统材料确认进场后,各栋楼做完善样板间,确认无误后方可大规模施工。

3、强电弱电中和水井提前规划好管道的平面和垂直方向的布置,布置好减压阀和水表,方便查看、管理。避免杂乱拥挤。

4、关注重点部位,特殊系统细部的作法,汇总设计说明,在图纸上标出节点和细节。

三、交底

1、交底材料:材料,品牌,规格,设备,样品。

2、交底做法:一介绍人员安排

二介绍关心的问题(设计施工甲选材)

三就我们关心的问题给予答复(复杂部位,支吊架,防水开洞或封墙)

3、校对

校对所有施工方案内的管线和管道标高,是否存在交叉情况,提出方案。

重点关注:地下室的通风与桥架和消防管道。复杂位置给出平面排布图(贴梁底)地下室的喷淋系统与风管的关系,存在重合时注意淋头做法及管线做法

注意给甲方单独分包队伍的施工留出空间(如弱电桥架电信桥架)

风机周边管线注意预留足够空间以便吊装和以后检修

风管桥架和灯具的位置是否重合4、提醒:施工中若存在问题,及时提醒(设计问题、交叉问题、使用问题)提前若产生可能的损失和签证,及时提醒。签证的时效性。

篇3:浅谈建设单位对于主要施工材料的控制重点

在高层建筑安装工程中, 给排水分部工程虽然从工程量和投资角度上看是较少的, 但是在建筑产品的质量投诉中, 却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这些质量问题没有直接发生在建筑主体施工阶段, 可是许多问题的产生与建筑主体施工阶段, 承包商不重视给排水工程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量较小, 这时候的主要工程就是预留、预埋, 可承包商从领导至项目负责人对此普遍不够重视, 甚至有些承包商在此阶段连基本的给排水专业人员也不配备。由此出现大量的预留洞位置不准, 预留套管位置不准, 甚至漏留洞口、漏埋套管, 给工程留下了质量缺陷和事故隐患, 这些问题出现后, 在管道及设备安装时, 就到楼板、剪力墙上凿洞, 造成建筑主体结构千苍百孔, 面目全非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降低了卫生间楼板等结构的承载能力;有些承包商因预留错误, 在不能凿打梁柱时勉强使用原来的预留洞, 勉强安装, 致建筑外观留下永远的遗憾, 有的还留下漏水的隐患。实际上, 在建筑主体施工阶段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给排水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整个给排水分部工程的质量, 而且影响到住宅整体的质量和安全, 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保证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的质量。

2 建筑给排水施工的控制重点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 给排水安装工程的施工与其他工种的施工 (如土建电气综合布线等)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控制好它们之间的配合、协调施工, 能节省工料, 加快施工进度, 确保工程质量。

因此能否控制、协调好各工种的工作是衡量给排水质量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给排水安装施工过程中, 施工管理人员须针对管道安装的不同阶段进行控制、协调、检查, 有的放矢, 严格要求,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建设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 给排水管道施工安装的控制重点是不同的, 总体来讲, 为了做好给排水施工管理重点抓好下面工作。

2.1 认真编制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给排水的施工管理工作应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编制所负责项目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切实按工序规范施工。

在施工准备阶段, 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重点了解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组织对施工图进行有效的交底与会审, 让施工管理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工程项目特征的一个重要过程。

总之, 有效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与会审是项目施工的首要环节。项目负责人应高度重视, 绝不能让施工图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成为形式或者是走过场。

2.2 做好主体施工阶段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

在高层住宅主体施工阶段, 给排水专业涉及的专业面多, 有时也涉及多个施工单位这。这时项目负责人应做好给排水专业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 工程开工前项目负责人应层层落实责任制, 将工程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施工管理人员。其次, 确定混凝土浇灌审批程序时一定要有专业给排水监督工程师参加, 以保证主体工程施工中专业施工单位预留、预埋工作能及时和准确无误。施工技术负责人先检查各班组落实情况, 核对无误后报监理工程师签发混凝土浇灌令, 这样才能确保给排水专业工程按图纸、规范完成。

再者, 应抓住重点阶段, 重点监督, 通常包括地下室, 转换层及标准层头两层的施工阶段, 由于其工程量流水作业不够连续化, 施工处于复杂变化的初期, 很容易引起给排水施工的混乱和错误, 特别是地下室施工阶段, 几乎所有的重要设备均设计安装在地下室, 设备多, 管线多, 容易出现碰、漏、错、缺现象, 此时施工管理人员应详细核对图纸, 经核对无误后应严格按图施工。

最后, 应及时与业主、设计单位联系, 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技术问题, 严格施工工序及操作规则, 确保工程质量。

3 建筑给排水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建设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 给排水管道施工安装的控制重点是不同的, 不同阶段的施工管理措施也是不同的。

3.1 工程施工前期阶段

首先参与建设的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施工图及设计意图、要求, 熟悉、了解室内给排水管道与室外给排水管道的连接位置, 管道过基础、墙壁、楼板的位置标高和施工方法;了解设计图要求的主要材料规格、型号及质量标准, 严格控制工程进场的主要材料, 为工程施工质量打好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基础。

3.2 土建基础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在排水系统的排出管及给水系统引入管穿越建筑物基础处、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外墙处, 施工管理人员应跟踪检查是否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预留了孔洞和设置了合格的套管 (对有严格防水要求的需采用柔性防水套管一般防水要求的采用刚性防水套管无防水要求的设预留孔即可) , 并要求管道安装完成后其上部净空不得小于建筑物的沉降量, 一般不宜小于150mm。

在首层室内地面回填及捣制混凝土前, 施工技术人员应检查安装完成埋地的给排水管道, 注意伸出地面管道的垂直度及对照图纸有无遗漏, 安装位置是否符合现场要求。给水管必须做水压及通水试验, 当符合要求时应及时办理隐蔽工程验收手续, 隐蔽验收记录。同时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将各预留管临时封堵好, 配合土建堵孔洞和回填土。

要求所有埋地金属管, 在安装前按设计要求做好防腐处理。敷设好的管道应及时进行灌水试验, 注意观察管道水满后水位是否下降, 检查管道各接口及管子本身有无渗漏。检查管道过墙壁和楼板处, 是否按要求设置了金属或塑料套管 (排水立管穿楼板处需设置钢套管) , 注意检查各预留孔洞和套管位置及大小是否符合图纸及现场要求, 有无遗漏。安装在一般楼板处的套管, 其顶部高出装饰地20mm即可, 而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 套管底部应与楼板底面平安装在墙壁内的套管, 其两端应与饰面平。

3.3 主体装修施工阶段

主体装修施工阶段是给排水设置系统安装的阶段, 管道经过建筑物的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时要求设置补偿装置;安装U-PVC塑料排水立管时必须按设计、图纸要求的位置设置伸缩节, 如无设计要求, 伸缩节间距不得大于4m.在立管安装前, 施工人员先打通该立管各楼层预留的孔洞, 自上至下吊线, 并弹出立管安装的垂直中心线, 作为立管安装的基准线。立管安装后, 均应检查其是否位于立管安装的垂直线上, 在该立管垂直度及与墙之间的距离符合要求后, 用管卡固定好。

及时将各层孔洞按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修补好。排水立管上应按规定设检查口, 检查中心距地面一般为1100mm, 并应高于该层卫生器具上边缘150mm;排水立管底部的弯管处需按要求设支墩。穿墙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实, 且端面光滑。注意检查是否有管道的接口设置在套管内。

首层埋地管, 地下室底板、电梯坑排水管, 直接安装在楼板内的排水管, 沉箱内排水管, 吊顶内排水管, 直接安装在墙体内的空调冷凝水管等排水管道在隐蔽前需做灌水试验, 其灌水高度应不低于底层地面高度, 满水15分后, 再灌满延续5分, 液面不下降为合格。当符合要求时及时给施工单位办理隐蔽工程验收手续排水立管及水平干管需做通球试验, 通球直径不得小于排水管管径的2/3, 通球率必须达到100%.

排水管道的各合流处应采用斜三通或顺水三通。要求生活污、废水排水管安装时不得穿越卧室、门厅等房间。雨水斗与基层接触处要留宽20mm、深50mm的凹槽, 嵌填密封材料;同时要求在水落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做成不小于5%的坡度。厕所、盥洗室、卫生间、未封闭的阳台以及建筑物的管道技术层内应设置地漏, 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其安装在地面的最低处, 无存水弯的地漏应带水封且水封深度不能小于50mm。当清扫口设置在楼板或地坪上时应与地面平, 污水管起点的清扫口与污水横管相垂直的墙面的距离, 不得小于150mm。

3.4 工程验收阶段

建筑给排水系统除根据外观检查、水压试验、通水试验和灌水试验的结果进行验收外, 还须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对管道工程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管道的平面位置、标高、坡向、管径管材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管道支架卫生器具位置是否正确, 安装是否牢固;阀件、水表、水泵、等安装有无漏水现象, 卫生器具排水是否通畅, 以及管道油漆和保温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给排水工程应按检验批、分项、分部或单位工程验收, 按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验收和质量评定。总之, 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必须严格技术要求、按施工工序、施工规范、验收规定以及其他有关建筑安装规范进行施工, 这是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最低要求, 同时也是争取单位工程优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其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市政技术100期52-57

篇4:浅谈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质量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27-01

一、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一)施工质量的内涵。

其所包含的主要工类有:1.施工前期准备;2.明确的工程质量;3.明确的质量目标;4.图纸审查;5.工程方案制定;而施工质量控制又包含:6.工序监控;7.问题监察;8.现场勘查;9.技术核查。最后要进行阶段评定与测量,完成整个控制工作。

(二)影响因素。

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上往下首先是领导者的专业素养,需要有先进的领导理念,调配资源的能力,对规范的熟悉掌握,对决策的掌控力,都影响施工的后续发展。然后,技术人员的设计,认真的工作作风,执行任务的标准高低,都决定了工程的优劣。最后,工人严谨的态度,严格的细节把握,临场的规范操作,都会对工程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人为因素是工程最后质量好官的最关键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控制好人员关系,也是控制施工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2.物质因素:一项工程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材料,材料的选择和采购十分重要,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劣质的材料不仅会让工程效果打折扣,还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问题,或者在竣工后产生连锁反应,留下隐患。有的承包商为了谋求利益,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规范,而是从中捞取好处,或者有些采购人员见利眼开,从中牟利,采购一些低劣品质的材料,导致工程质量低下,事故频出。

3.环境背景因素: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环境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人为环境背景和自然环境背景,人为环境背景主要是地质工程、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治安的情况、发展程度等等。自然环境背景指的是,地质、温度、风级、暴雨程度、湿度情况、地质水文情况等等。在施工前期,必须对这些环境背景有所考察和准备 。

二、施工质量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事前控制能力。

事前控制主要是控制人员和成本材料。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进行施工前的培训,提高质量作为第一位的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教育,严格作业,加强细节控制。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升,自然会使工作流程更为顺畅,克扣回扣之类的事情也会慢慢减少,这样的良性循环会让材料劣质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员工的技术苏辙提升后,辨别材料好坏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购买到假冒伪劣材料的几率大大下降,材料质量上纲上线,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这样的循环有利于整个工程的实施。

(二)前期审查工作要严格。

1.对工作环境的审查:施工前对于场地需要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了解,不仅可以防止施工后发现问题造成损失,还可以在发生问题后高效率的联系实际进行解决。工作环境与工人的安全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查有利于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利于工程安全快速进行。

2.对材料和设备的审查:及时材料在采购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猫腻,但是因为场地环境等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排除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为材料不合适而出现问题,所以在前期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实验,确保材料在正式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在试验材料的同时,也可以检测设备是否存在问题,要层层防范,严格审查验收,确保质量过关。

3.施工的过程中不断检测:每一道工序之间的衔接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在前期检测出来,这就要求员工在施工过程中,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进行审查检测,先自检,再交由下一层技术员工检测,双层把关,确保不会有疏漏,有效的解决上道程序存在的质量隐患,不会影响后续工程的发展和进行。此外,还要加强现场勘测,自然环境会随时变化,施工过程中,要时常对环境进行检测,防止因为环境的变化产生工程事故问题。

三、工程结束后的质量验收和管理。

当建筑工程都完毕之后,工作人员应该继续对工程进行监管,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或者隐患进行整改调整和补救,防止更大损失的产生,及时提出方案进行解决,处理工程问题。

四、结语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一个从点到线,线到面的整体问题,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切忌片面和主观,要切合实际,从客观出发合理进行控制和调配。事实上,施工的进程和时间之间并不是制约的,而是相互促成的关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层层监管,反而会更有利的进行全局掌控,反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会造成更大的事故隐患,反而得不到相应的效益,得不偿失。所以说,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施工控制,才能使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北京建工集团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 《建筑施工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09.

篇5:浅谈高层建筑的施工控制重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要点;控制措施

1.严格实施混凝土强度控制

欲控制混凝土强度就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经由专业试验室设计。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加料配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单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配合比进行复查,并进行泵送试验验证,施工中严禁随意改变配合比。此外,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专门的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2.建筑裂缝的控制

2.1设计措施

第一是“放”的措施,要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第二是对“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第三是对“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2.2施工措施

首先,“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其次,“抗”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最后要做好“放”、“抗”相结合。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

3.高层建筑“三线”控制

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時,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待四角柱拆模后,其他各列柱以该四柱为基线,拉条钢线,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其次,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较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采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挂起两条线,浇好剪力墙,这是过程线控制的关键。浇筑剪力墙,宜用18mm厚优质胶合夹板,外墙外围组合固定大模,内墙散装散拆进行组合模编号。这样墙体平整度得到了保证,但更要注意的是墙体的垂直度。从而达到线性控制的目的。

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层面标高复核过程中必须实现每层面的四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4.沉降和变形观测——沉降、位移、倾斜和裂缝等变形观测控制

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7d,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

5.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控制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此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5.1基坑支护

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深基坑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对墓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2脚手架

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项。脚手架与防护栏杆,施工作业层应满铺,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钢管选用的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5.3模板工程

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安装模板应符合施工方案,安装过程应有保持模板临时稳定的措施。拆除模板应按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拆除时要设苦戒线,专人监护。

5.4施工用电

规范现场施工用电。重视采用TN2S系统,确保专用保护零线被用电设备使用;重视“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和落实“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重视总配电房的规范设置;重视漏电保护装置参数的匹配;规范使用合格的标准配电箱,正确出入配线;抓现场配电线路的规范布设;高度重视外电防护和懂行持证电工的配备。

6.结语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施工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与管理水平,才能创造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上仅是本人从实践角度对高层建筑的控制提些微薄的观念,望同行对本文不到之处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吴卓雄.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1.

[2]赵志林.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06.

[3]谢能往.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08.

[4]陈晖.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的要点探讨[J].装备制造,2009,09.

上一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下一篇:五年级生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