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2024-07-10

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精选14篇)

篇1: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

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自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

(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也加入了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以往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模式,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微机、电影录像剪辑、观看纪录片等手段将其与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在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历史教材中讲到解放战争一节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下载一些有关的纪实片或者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授课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教师放映影片的同时,如果在其中穿插一些授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使其不知不觉中掌握有关的知识。

3.利用语言情境,激起情感交流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场景,战争场面就是其中的一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介绍,这种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教师这时候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场景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再现:“致远舰在多次中弹的情况下,船身已经发生严重的倾斜,但是却丝毫阻挡不住其勇往直前的决心,最后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船身将完全沉没的瞬间,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却因全军俱毁,义不独生,断然拒绝。这时他的忠犬为了不让他沉下海,用嘴咬住他的肩膀,邓世昌毅然决然地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通过这种生动的表述不仅可以为课堂增加情境气氛,也可以间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历史情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教师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情境、语言情境,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篇2: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近些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材料的选取来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校的教研课题“导学助练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通过习题引入新课的学习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教学《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图片。然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道:“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的目的是希望德国法西斯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么,德国会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也好了。

二、开门见山,揭示历史事件的主题

这是指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等于1898年9月28日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立即引起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三、歌曲入境,制造激情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歌曲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悠扬而激昂的歌声中体会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地记住《国际歌》与巴黎公社之间的关系。

四、视频入课,重现历史

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素材,重现历史事件,是历史课情境创设的良好手段。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新知。如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苏军攻克柏林》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并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自由发言谈谈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认识、启示等。最后,教师总结:二战使德国和日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战争造成的废墟上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设计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对历史史实的再现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素材,编排成小话剧,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很容易就明白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课的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贴近历史事件,要少而精,这就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真正实现导学助练的目的,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篇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设计

一、以疑设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 要学生置身历史情景中, 加深对历史认识。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蒋介石反而把他给释放了?再如:讲唐朝历史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这样问题的设计,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争相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迸发灿烂的火花。

二、借助现代媒体手段, 再现历史情景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 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体验历史情感, 认识历史本质。

(一) 利用历史电影片段, 创设历史情景。

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 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 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 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 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 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二) 借助情景音乐, 渲染历史情景。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 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流淌, 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事实上, 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革命歌曲。比如说《长征组歌》、《地道战》、《南泥湾》、《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为教学作了充分准备, 在讲到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件这节课的时候, 先给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被这首歌曲震撼了, 在这种情景之下学习,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学习, 他们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伴角色表演, 体会历史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去准备, 去体验, 去思考历史,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不断的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 让学生事先准备, 模拟“西安事变”前后, 张学良, 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劝说和“兵谏”的大致过程, 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学生不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 还拥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 他们的心理得到了一种满足。通过表演, 再现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中, 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综上所述, 情景教学是一种可取的历史教学方法。只要创设历史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 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体验性学习环境, 设置问题链等。

篇4: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故事,还原历史场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触碰到的东西往往有更牢固的极易,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从而将抽象的历史时间还原成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具象化故事。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避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看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现象,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环境、发生、后果有直观的判断,从而方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處,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而情境教学的场景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极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即适合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到情境教学表演当中,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三).参与性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由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需要,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自己对角色进行分析定位,这种分析定位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种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不但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仔细揣摩,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课外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创建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矛盾激发的结果,因此,能够应用于教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讲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时,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虽然会给出“起义”“逃跑”“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多种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环境后基础上的,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并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展示直观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篇5: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课题研究计划 2011.2—2011.1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初中历史新课标》,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技术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探究出一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的目的。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全体历史教师学习新教育理论,特别是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和外延;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3、组织组内教研课,年轻教师示范课,探索出历史情境教学的新模式。

4、途径:通过情景创设,例如课本剧、幻灯片展示历史故事,扮演历史角色等重温历史。

5、现代媒体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历史信息、音像、图片、资料等,达到师生资源共享。

6、积累:收集学生个案,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方法、效果等原始资料,与实践研究作比较。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大量教师教学案例,把教师不同个案的方法归纳出来。

7、提炼:把日常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教法和学法提炼出来,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

拟解决的问题:

1、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2、要解决学生学习中被动学习的局面,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布置任务,明确具体研究内容。

(1)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提高参与课题实验教师的参与意识、研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强化对研究工作的管理,建立各项研究工作制度,使研究工作有序进行,建立研究工作激励制约机制,确保研究工作质量。

(3)加强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尽快提高教学科研理论水平,让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实践,提高研究工作的有效性,避免盲目行动而脱离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漫无目的的研究。

(4)强化成果意识,及时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研究方法,做好研究资料记录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加强校内外交流。

2、加强管理,注重研究过程。

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引导每位成员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边把经验运用于实践,把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课题组成员每一学期上一堂公开课,由课题组长组织有关教师集中学习。同时,严肃研究例会制,每月一次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小结实验成果等。加强资料管理,建立课题研究的资料档案。定期检查课题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

四、具体安排: 3月:

1、课题工作会议,部署本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2、制订本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分工。

3、开展“情境教学法”主题教研活动。4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理论,及时写好心得体会。

2、对课题研究作小结,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深入思考。5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2、对完成的“情境教学法理论依据”解读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6月:

1、收交课题研究过程各种资料,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图像资料等。

篇6: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情境教学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情境教学在情感领域的创造性探索,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素质发展中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动脑与动手等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做出了可贵贡献。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个好老师不只会传授知识,更应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为学生创设最佳历史教学情境。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音、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表演,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走进历史。例如在讲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时,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那就是唐朝大臣同皇帝讲话是坐着,宋朝大臣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善于提出问题,营造教学情境

情境只是一种辅助的功能,重要的是把历史问题融入到情境中,而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要关注的思考,给他们提供探索历史奥秘的机会,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如果国共两党不合作抗战?不实行全民族抗战政策?中国历史会怎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者动脑动手收集材料再和其他同学交流,才能得到答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展现历史情境

长期以来,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课上教给学生的内容往往是枯燥、抽象、教条的,这就不能不令学生”犯晕”。这就难免会使人形成”总觉得那尚已作古皆成尘土了,一大堆朝代名、人名、地名、制度等都已与己无关了”的印象,换言之,历史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以往仅仅以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的做法,注意摘取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生活化的历史事例加经说明,对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要尽量通过一些平凡事来还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特别要关注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贯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感受到历史不断向他们传送来的”生命的气息”,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愿望,例如:比较评价哥伦布和郑和,谁是最伟大航海家?老师营造民主氛围,指导学生比较、讨论、交流,并给予适当点拨、讲解,这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满足并发展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深入了解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得出不同结论的方法,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磁撞出一些新鲜而奇妙的思想火花。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不同其他学科,许多历史信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可以通过大量鲜活的图片或多媒体、影音再现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例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多媒体,在阴郁的背景中,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此时,老师不用讲解什么,这些图片已经真切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会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传授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让文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

五、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体会历史情境

我们都知道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学习的历史,就是过去的时光。古往今来,多少人梦想能漫游于历史长河中去亲历、去体验,然而都做不到。而一位老师却帮助学生组成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旅行社,带领同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去探访那时异彩纷呈的艺术就成。第一站:教师扮演王羲之,让学生一起考察、研究王羲之以及他的书法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第二站:一名学生扮演顾恺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领学生感受顾恺之的画,还让学生亲自做一幅画,带给学生切身的感受。

六、课堂实施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以“情”感染学生。历史教学的重要教育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认真钻研琢磨,利用情境教学“入情入境”去寻找自己感情与历史感情的契合点、突破口,把握住历史的情感命脉。让学生进入情境,使其随着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角色,感情上达到共鸣。学生有了感情的积累,就会有表达感情的欲望,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出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自我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趣”吸引学生

怎样才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那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或独特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必须以有趣的教学设计、思路及语言去吸引学生,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3、以“美”陶冶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以美育人,处理好教材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用课文中美好的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教师生动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鉴别事物的美好与丑恶,在心灵深处培育起高品味的审美感。

4、以“智”启发学生。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历史的艺术殿堂。在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有读书权、思考权以及发言权。过去,教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教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但许多教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

篇7: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侯 健

(重庆市城口县巴山初级中学)

篇8:浅议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教学实践证明, 我们的学校教育, 单纯强调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课堂教学还必须依赖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了积极的课堂氛围, 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提高。我们要改变传统授课的权威式讲学, 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 而不是灌输者。教师与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互动、补充, 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要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 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教师要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能够全身心投入, 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问题教学法, 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 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 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 获取理想的结果, 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教师提问要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 如新旧知识结合点、背景条件结合点、思想方法结合点;思维兴奋点设疑。如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 都可以用之设疑;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 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个人自学有悟时设疑。教师提问要科学、合理, 做到难易适度,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要层层深入, 由简入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 因人而异, 灵活提问。教师在创设问题过程中,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启发他们开动脑筋, 不迷信教材,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真正做到乐于质疑。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 展开讨论,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鼓励争论, 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激发学习的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 求知探索的动力。历史不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让我们去体验, 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根据教学的需要, 使文本, 图形, 动画, 声音, 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 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多媒体能够打破时空限制, 化远为近、化静为动, 图文声像并茂, 生动感人, 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 创造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多媒体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 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概念,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多媒体能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学生记忆, 激活学生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课堂效率, 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创设语言、课外活动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要以与教材内容相符, 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如初二《甲午战争》一节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 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 回到历史的1894年, 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 使得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 这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引领作用。

总之,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抓住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 在情感与意境的组合情境中, 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 应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更好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篇9: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形象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在初中,学生是初次接触历史学科,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投入历史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改造,利用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情境。在课堂情境中,学生能够对抽象化知识和理论进行具象化思考,逐步形成知识体系,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已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

二、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1.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思考能力,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效果。初中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教学出现偏差。首先,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对课堂情境的创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平衡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避免教学过于娱乐化或理论化。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提高情境创设的科学性,避免因创新而忽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确保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此,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学习,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情境当中。

例如,在教学“解放战争”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和影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积极创设语言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涉及大量的历史场景,如果教师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快速形成形象化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南京大屠杀”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结合历史资料和课本内容,还原历史场景,创设历史情境,深化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概念。

篇10: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摘 要:情境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得以广泛应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更加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从什么是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进行综合阐述,其次介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引用一系列具体情境教学实例来阐明对于初中物理学科如何更好达到情境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必要性;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教育界的一股热潮。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教学内容赋予具体形象情境之中,通过其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要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适合学生但又作用于学生,并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的构建具有学习背景、景象、活动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可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认知和领悟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景体验,使其心理机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必要性

1.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之不足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为理论核心。它某种程度上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似乎趋向于“填鸭式教育”,教学目标上也较为单一,只有知识目标而没有人格和情感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机械记忆。物理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实验,必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够吸收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灵活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力。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教学目标,讲究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相统一。一定程度要求教师突破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创新课堂形式。初中物理课堂如果继续让学生抱着教材学习,不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就无法在新课改后素质教育为重中之重的教育背景下立足。

3.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前瞻性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并能够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系列概念或规律都过于抽象,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只能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是很难清晰理解知识点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其对这些规律或概念的理解,甚至容易混淆一些相近概念。相比之下,情境教学就会毫无隐藏的避免此类问题。

三、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既可以贯穿于整堂课,也可以创设在是课堂的初始导入环节、课堂的中间或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通过创制具有探索性、引导性、创造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在物理惰性环境中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取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提供适当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型物理素材,对物理课堂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或者应当接触到的生活小常识来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更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实用性那就显而易见了。比如说,教师在讲述“物态变化”这小结内容时,就可以抛砖引玉,试问同学们“在平时测量体温的时候,医生为什么在测量之前总会将体温计甩几下,完了再看一眼刻度值才会给我们量体温?”“家里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在发烧生病的人额头上敷上?崦?巾以助退烧?本来就已经发烧了,再敷上热毛巾不会更烫吗?”“有没有注意过妈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消失了,樟脑丸真的就消失了吗?”对于声速的引入,可以用“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等问题导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奇异事件”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

2.利用现场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概念、规律达成的重要纽带,也是学习物理的最有效的方法。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把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想模型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大米,插入一只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随后,再做一次实验,重新将筷子插在盛有米的玻璃杯中,并向玻璃杯中加入少量水,等一会再拿起筷子,就会惊讶地发现玻璃杯也被提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原因,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疑问中导入新课。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对于一堂新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意味着本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PPT、视频等方式便可以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导入新课。比如,在上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如“神六”发射升空的图片资料,大型挖掘机工作的场景,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资料等,通过PPT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把同学们带进了神奇、有趣的物理世界中。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类似于力、磁场等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学习和探索。

四、结语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必修的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学到的理论能充分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成果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表层感知到深层探析。

参考文献:

篇11: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 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 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 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篇12:情境教学法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6月,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颁布了以《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所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这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这些转变是以当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近些年来,建构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在我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逐渐盛行,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研究所何克抗先生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①

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属计算机,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涉足各行各业各领域,现代教学领域也不例外,这一切对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等,都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986年,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从现在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应用做出过这样的估计:“信息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使用,其前景似乎更充满希望,这种节省能源的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便会使学习方法产生革命性的变法。”②

的确,随着中小学校园网的建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可能,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今后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学科其特性在于内容丰富,涉猎领域广泛,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尝试着根据本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与所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及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指导相结合,开设了《古代埃及》一堂教学课,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本堂课正是把“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与我们推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一致的。打破了传统的

篇13: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三部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要求贯彻“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鉴于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和社会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将历史“复原”, 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才有可能亲近历史、乐于体验历史,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 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又符合历史的学科特征和知识特点。以下是笔者归纳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

一、把握时机创设情境, 让学生亲近历史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

1. 运用多媒体渲染情境。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如在讲《三国鼎立》时, 笔者把事先从《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精心选择的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些神态各异、各具魄力, 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从右到左缓缓地展现在屏幕上, 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跃然屏幕上, 在屏幕下方展示这样的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同时播放《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兴趣很浓,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就使多媒体的使用紧密结合了教学内容, 发挥了多媒体渲染、再现生动历史场景的作用, 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生动的历史, 加深他们对所学历史的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

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 创设物具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 必须运用多种手段 (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 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 能够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 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 而且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 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其情境中去探索新事物, 提出新观点。例如在讲授宋制瓷业时候, 笔者展示图片“宋孩儿枕”, 让学生尽情浏览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艺术辉煌;直观教具演示情境, 可以营造一种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 扩大和改变视觉、听觉途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不同方面、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例如, 在讲《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时, 笔者首先提出:我们先看看世界市场形成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接着播放一段从《大国崛起》中截取的录像, 这段录像无论声音、图像都非常有感染力, 深深吸引了学生。通过让学生看录像得出“世界市场形成前各文明基本隔绝的”的结论。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文明一般孕育在大江大河流域, 古代有哪些文明的摇篮?地图展示:五大文明摇篮: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最后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世界市场形成后各文明间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展示世界市场形成后的物种交流图片。由学生得出结论:新航路开辟以后, 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 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的探究思维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二、通过活动融入情境, 让学生体验历史

情境体验是真正体现新课程,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通过情境体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下列活动中实现情境体验的效果很好。

1. 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可以自然而然地体验先民的生活与情感, 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时, 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 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如果你是汉武帝, 面对王国问题, 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学生当起“汉武帝”后果然想出了不少办法, 如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 笼络收买;先礼后兵;暗杀;派人去做间谍;鼓动民心等。虽然没有一个学生答出用“推恩令”的办法, 但经过笔者的分析后, 学生对比自己的解决办法, 从中感受到汉武帝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 进而体会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2. 在搜集与整理资料中体验。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资料, 有利于学生从直接的资料中体验与感悟历史, 从而深刻地理解历史, 增强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愿望。

如在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 笔者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布票、油票、副食本等购物票证, 并分析这些票证的时代特征和作用等,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划经济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支撑下不断强化,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在动手制作中体验。

动手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或模仿制作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生活器具、生产工具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如笔者在讲“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的特点”时, 就让学生用笔杆在橡皮泥上写字, (模仿古代苏美尔人用树枝在软泥上写字) 结果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楔形文字的特点是一头粗一头细。

再如笔者在教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内容后, 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用橡皮泥、白萝卜、土豆等试制一些活字, 排成你的名字或一首你所喜爱的诗, 蘸上墨印在纸上, 感受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及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通过这样的制作, 学生认识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并形成了内心的体验, 将一般的兴趣提高到了学习的愿望上。

三、利用语言渲染情境, 让学生回味历史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只有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引人入胜, 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 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若教师在历史课堂讲述过程中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激情四溢、抑扬顿挫,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达到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现”的目的, 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精美巧妙的文字能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 并且充满敬意时, 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者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 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 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 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 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女革命家秋瑾时, 笔者满怀激情地说道:“29岁那年, 秋瑾离开了温暖安逸的家庭, 离开了两个年幼的孩子, 抛弃了舒适宁静的生活, 毅然出洋留学, 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为的是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寻求一条出路……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代女革命家为革命不懈奋斗的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此时学生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色, 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女革命家的钦佩的真实情感, 这种用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的情感培养的效果已尽在不言中。因此, 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 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篇14: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探究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包括物境、情境、意境。情境教学,是对烦琐、呆板、低效教学的批判,是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突破、以“思”为根本,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一、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1.真实性。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忌远离学生生活,制造一些华而不实的情感,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情境越真实,学生建立的知识就越有效,越能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产生思考。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视野中挖掘素材,进行分析、重组,为学生引入更多的具有真实性的源头活水。

2.交际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入学生所熟知的话题,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叩开他们的心扉,能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敢于表达见解,畅所欲言,彼此分享、相互质疑、共同提高。

3.问题性。情境的创设为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为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借助旧知学习新知,使新知的学习显理不过于突兀。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提出问题,能将学生置于“悬而未决”的地步,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1.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上课伊始充满了期待,教师在导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极早融入课堂,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中,教者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创设情境如下:“北京是七朝古都,在其西郊有兼具中西建筑精粹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收藏着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图书典籍。然而列强的‘一把火’使我们的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古籍珍宝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了解圆明园在烧毁前后的面貌,感受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辛酸耻辱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产生为国家强大而努力进取、发愤图强的积极人生态度。

2.以教师提问开启思维。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艺术的提问。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不能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而要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关键处提问,能切中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在鉴古知今中知晓历史规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武装起义,虽然他们屡战屡败,但他们毫不气馁,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爆发了,1911年10月10日晚八点,武昌新军工程八营营房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通过辛亥革命,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土崩瓦解的地步,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引起了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的讨论,有学生认为革命果实被窃取,革命就功亏一篑了,有学生认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要看革命是否达成大部分的目标,还有学生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大家开启智慧,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3.以巧妙设计深入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不能凭空洞的说教,而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活动,如表演历史剧、辩论赛等,能让学生在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再现历史的魅力。如在《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辩论时,正方认为,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夺取河套地区,建立长城防御匈奴;在原车马道路基础上,修建宽阔的驰道。反方认为,秦始皇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许多经典文著被销毁;为满足其穷奢极欲之生活,赋税奇重,民不聊生;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墓,耗民夫七十万人;严刑峻法,一人死罪诛及三族,民怨载道。学生在争辩中,思维不断深入,对秦始皇有了清晰的认识。

4.以形象的语言引人遐想。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的教学效果,我们要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能将历史现象描述得生动有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在“宁为战死鬼不断亡国奴”教学中,教者播放国歌,创设情境如下:“让我们一起走进灾难深重的年代,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聆听革命志士豪迈的誓言,‘挥刀对天呼,何日复版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大胆想象、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在对话交流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上一篇:街道党建轮值主席方案下一篇:好书四年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