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诗歌

2024-08-31

修辞诗歌(精选6篇)

篇1:修辞诗歌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高二级语文组 岳新彦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诗歌鉴赏中各类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各类修辞手法于诗歌鉴赏中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教学方法: 导学案

“五字”教学法

设问:

1、在高考中我们需要掌握哪些修辞手法?

2、诗歌鉴赏中,遇到修辞类考题,该如何作答?

一、导入

高考中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含义: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二)分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考纲要求八种)

顶真、互文、叠字、双关、裂锦、反复、对比、用典、衬托(界限不明)..............

(三)详解: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使用比喻修辞,浅显易懂,化抽象为具体,使所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使用比拟,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特别是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个性,且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所写的事物更具有感染力。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使用借代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对称美。从内容上看,表意集中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使用议论,可使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三、结合诗句解析修辞(初步感知修辞妙用)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拟人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言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为爱梅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生动形象的写了出来。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 诗中用“绿”“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之深重。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偶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得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流水声,写出了水势的浩大和气象的万千变化。从中,亦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排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思乡思亲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设问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愁之多。而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8、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 这两句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设问

这两句开篇设问,带动全篇。点名诸葛亮的祠堂就在锦官城外松柏苍翠的地方,引领下文。

1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博喻 排比 设问 这两句,使用博喻的手法,一连使用三个比喻,将抽象的愁比作具体可感的烟雨,风絮,梅雨,形象生动。又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重。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四、鉴赏诗歌(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① 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③碧伞-指荷叶。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明确:比喻,拟人。“碧伞”使用比喻修辞,将荷叶比喻成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的形 2 状和功用。“犯愁”,将荷花人格化,赋予荷花人的情感。天已入暮,但暑气未减,连池塘里的荷花也为酷热犯愁,她把脸庞深藏在圆如伞盖的荷叶下面,深怕烈日的余威毁坏了她娇美的面容。看似“犯愁”,却呈现出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对荷花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明确: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人催促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意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然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五、方法总结

(水无常形器有形,题无定式思有式。)

结合以上知识的复习和演练,总结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设题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试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试分析。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充分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模式:手法 + 分析 + 情感

(三)注意事项:

1、看清题目是明考题还是暗考题。

2、关于答案的数量。首先,要分清楚“一”和“多”,“哪种”,只能答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

再者,要分清楚主次,“主要”一般写出一种,至多两种,“哪些”要多写,先主后次。

3、注意答题范围。是分析全篇还局部(某联、某句、某片)。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比喻。用“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用“日”比喻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人当道,蒙蔽君王的深灰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感慨。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借代、反问。“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感情。

4.下面诗歌用了什么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对比,作者把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农民为一年的生计而忧虑,豪门权贵却沉溺在笙歌竟日、曼舞终宵的奢侈荒淫生活中,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

5.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答:衬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鹰矫健、刚劲、高傲、威武形象。

6.此诗用了什么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答:反衬,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突出了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7.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反衬,用钟磬音反面衬托山的寂静。突出寂静的氛围。

7.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鉴赏这首诗的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对比,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9.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答: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训练题(学案)

1.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2009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面诗歌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下面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6.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7.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1.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2.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3.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4.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答: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篇2:修辞诗歌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篇3:诗歌修辞手法鉴赏的考与教

一.试题回放与分析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

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1)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

从试题设计上看, 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中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 。结合注释和文本读懂全诗大意是做题的前提。首颔两联在叙事中抒情, 既叙述了赴丞相家宴、陪伴诸儒之事, 又抒发了感激、自谦、伤老之情, 东阁典故虽深也不妨碍理解大意。颈联对比巧妙为历代评家所推崇, 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华早逝、壮志难酬之悲。尾联以景结情, 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 刻画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从对偶的特点入手, 佳节对壮心, 久对偶, 愁里过对壮心来, 形式对偶, 内容往往对照, 因而久与偶成对比, 久处愁中 (不才、华发) 则忧, 偶醉佳节 (生壮心) 则喜, 忧喜对比, 细读文本, 答案自然而来。

我们再看“评分标准”:

①说明表达手法的抒情作用给1分。未点明“忧愁”或“壮志未酬”等不给分。

②对比的三种作用每个给1分。即:佳节时的忧和喜 (佳节与愁)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 (壮心与酒)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 层层递进, 准确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每个给1分。本题已经点明表达手法为“对比”, 另说其它手法不给分;点明对比, 但在作用表达中未使用“突出”“强调”“充分表现”“深刻表达”“淋漓尽致”等术语而只用了“体现、表达、表现、抒发”等词语不给分。本题中对第三联进行翻译不给分, 出现“而”“却”等表示转折暗含对比的词语可酌情给分 (如:“遇佳节却忧愁”这种表述暗含“喜”与“忧”的对比) 。

③说“对偶”“拟人”等手法 (多说或错说) 不给分, 手法对情感错给1分, 手法错情感对给1分, 手法分析对情感对给分 (妙处对一个给1分) , 手法分析对情感错不给分。

评分标准强化了对比内容的具体分析、抒情作用的准确表达、表达效果的准确表述和对套用、滥用术语的回避。

总之, 2013年四川高考诗歌鉴赏表现出“回归学科根本, 引领教学改革”的命题导向, 试题具有熟悉、新颜、深意的特点。熟悉表现在选材贴近生活与教材, 选取苏洵巅峰之作。新颜体现在能力层级有变化, 指定表达技巧为对比, 不需另作判断, 降低了难度。深意表现在:一是知识考查强化基础, 诗歌只考查对比;二是过程考查关照教学, 高考题与教学相结合, 做到回到教学中来命题。

二.考生答卷的反思与探究

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对比的手法, 妙在运用正反两面对比, 简明深刻的突出后一句“壮心”, 来表达出诗人雄心不减, 壮心依旧的情感。

示例二:诗歌把“愁在佳节过”与“壮心醉中来”做对比, 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苦闷, 以及对自己年事已高, 但仍雄心壮志为国效力的情怀展现出来。

示例三:“佳节就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佳节”与“壮心”对比, 这两句诗对仗加对比, 佳节之际想到自己的壮心未酬, 时间一日日地度过, 而壮心却只是偶傍, 由佳节想到愁绪, 更是由壮志未酬的无奈, 只能借酒消愁却是愁更愁的情感。在对比上步步推进, 情绪更浓,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愁绪的情感。

以上示例出现以下特点:一是多说, 重复点明对比、正反对照等 (如示例一、二) ;二是少说, 不能从文本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研读, 分出层次说出妙处 (示例二、三) ;三是错说, 包括对比项错配, 对比项与作用错配, 表达效果的关键词 (如:强调、突出、生动等) 错用 (示例二、三) 。总的来说, 审题不到位, 答题方法不当;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不够;有术语无内容。

高考试题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无外乎比喻、比拟、对比、双关、借代、用典、设问、反问、烘托、衬托、渲染等, 从其表达目标来看, 或用来描绘刻画事物, 或用来强化抒发感情, 或用来表达观点态度。我们不妨把前者叫作“象形”类、后两者称为“表意”类, 前者的表达作用是具体、生动、形象, 后者无非是含蓄、委婉、深思、感人、深化等。

在鉴赏修辞手法时不妨从类型、本质特征、表达效果 (关键词) 三方面分析把握, 如比喻 (象形) , 描绘或渲染意象 (本质特征) , 绘物则体现特征, 形象生动;说理则生动、浅显、具体 (表达效果) ;再如渲染 (表意) , 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本质特征) , 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 渲染氛围 (表达效果) ;用典 (表意) , 用事、引文 (本质特征) , 用事可借古抒怀, 引文可加深诗句意境, 促人联想, 意在言外 (表达效果) , 等等。

总之, 从功能上看, 比喻、比拟、烘托、衬托、对偶等侧重于描绘刻画 (象形) , 渲染、借代、用典、双关、设问、反问、夸张等侧重于抒发感情、说明事理 (表意) 。从表达效果上看, 有的使事物特征更加明显, 形象更加生动, 事理更加浅显;有的用来强化感情, 深化主题, 增强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有的使语言富有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因此, 教学当求准求精, 手法判定准确, 作用表述明确, 术语使用精确, 切记拦河撒网 (术语堆砌) 和张冠李戴 (术语滥用) 。

教学, 顾名思义, 要教学生学, 教会学生学, 教学当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教师当乐于教研, 精于教研, 才能摆脱诗歌鉴赏的尴尬处境。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歌鉴赏也是高考语文必考内容, 赋分一般在8-10分, 但学生得分率仅在25%左右, 是一个考生痛苦, 教师迷茫的题。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积累不够外, 阅读方法不当也不容忽视。本文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篇4:修辞诗歌

关键词:数词 诗歌 修辞 文化

一、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则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二者似乎很难结合在一起。但事实上,数词不仅可以入诗,而且可以与相关物象有机结合,变成诗歌里鲜活的艺术细胞。

(一)数词嵌入诗歌的表现形式

数词嵌入诗歌,主要表现为数词的连用和对用两种形式。

1.数词的连用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数词的连续使用,主要分为两种:

1)相同数词的连用。例如:

(1)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长干行》)

(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例(1)中的“一一”,即“每一个”,遍指,有强调的作用,在声律上形成了和谐的韵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闺妇思夫的幽怨凄婉的心理,使怨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例(2)用“一”“三”的叠用,使诗句的音节自然而哀婉,流露出诗人深婉的思乡之情。

2)不同数词的连用。例如:

(3)正见当卢女,红装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4)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迈还王屋》)

例(3)中两数相连表示相乘关系,“二八”即十六。例(4)中的两数相连则表示约略之数,即概数。

2.数词的对用

即在同一诗句里或上下诗句间,相对照地使用两个数词。这种对用的方式,把两类事物或两种意思放在一起使之相映相衬,相得益彰,突出某种特征。例如: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例(5)是句中对用,“九折”是虚指,表示多次曲折的意思。一条山路,“百步”之内竟“九折”,山路之崎岖不言自明。例(6)是句间对用,“一夫”言人极少,“万夫”状人极多,两者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樣就突出了关隘的险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数词嵌入诗歌的修辞手法

数词嵌入诗歌的形式多样,通过与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用,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感。

1.对比衬托

(7)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展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李白《长干行》)

诗句描写了女子出嫁时的羞涩神情。诗人运用数词进行衬托,以“千”来衬“一”,突出了她羞涩的神态,表现了女子对于爱情的矜持。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里“一”与“千”“万”数字大小相差悬殊,却渲染了壮丽的北国冬景,就像南国春风吹拂下梨花的盛开,创造出了奇美的意境,让人感到喜悦与温暖。

2.夸张渲染

数字巧用夸张,可突破现实生活的“形似”,创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寓情理之中的“神似”的境界。如:

(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人对黄河心驰神往,在他看来黄河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长度,而有三万里之多。华山海拔不到两千,在诗人笔下却巍然高耸、穿云摩天,象征了民族的气概。又如: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以数字重重地凝聚了一个“愁”字:以“三千丈”长的白发喻愁,极言愁之深重,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读者的深刻同情。

3.拟人拟物

(1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诗人先用“众”“孤”两个数字极力渲染了一个静的世界,仿佛世上只剩下诗人了,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赋予敬亭山以生命和感情。

4.对仗对偶

(1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千秋雪”对“万里船”,对仗工整。“千秋雪”意味着时间的永恒,“万里船”象征着空间的广阔,时空的上下远近,色彩的黄翠白青,互相映衬,给人以清新轻快的感觉。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此句是典型的流水对,语言朴实,却写出了只有登高才可望远的哲理,而这一哲理又是通过表达望远和登高的数量词来展现的。

二、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意义

数词在诗歌中的运用,虽形式和修辞方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意义和作用。

(一)古代诗歌中数词的实义

在诗歌中数词表示确定的数目和次序,给人具体真实、清楚明白的感觉,增加了表意的准确性。例如:

(1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句中的“三秦”是汉初的旧称,项羽分秦地为三国,“五津”是指杜少府将要去的岷江的五个渡口。在这里数词都是指实义。仰望三秦卫护着长安的城阙,放眼那风烟杳渺的五津,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一片深情。

(15)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的“两”鬓苍苍,“十”指黑黑,也是写实意,表现出卖炭老人受尽了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当时“宫市”的掠夺之害。

(二)古代诗歌中数词的虚义

在诗歌中数词通过巧用辞格等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使数词的意义虚化。例如:

(16)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四万八千岁”显然作了数量夸张,形容时间漫长、地域偏远、人迹罕至。如果没有这样的数量夸张,便难以烘托出雄伟奇特、惊险壮丽的山川意境。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两三点”两个数词连用,是为了形容星星稀少,雨点疏落,用来描绘夜行黄沙道中的情景,形象生动,特征鲜明。

三、数词修辞在古代诗歌中的文化蕴涵

数词修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蕴涵。

(一)体现了汉民族追求整体美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古代诗歌所体现的真谛就是意境的整体美,以形写神,情景交融。数词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创造了广阔的言外空间,以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追求整体美的境界。如:

(18)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这是明代伦文叙为苏轼《百鸟归巢》图题的诗。其中数词的运用非常巧妙,“一只又一只”即两只;“三四五六七八只”中的“三四”“五六”“七八”分别两两相乘,得出“十二”“三十”“五十六”,四个数字加起来是一百只,恰好与图中的“百鸟归巢”的鸟数一致,简单的几个数字包含了诗人奇特的思维方式。

(1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诗人在此把数词与量词巧妙地结合,将日沉月升的大自然美景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给人以整体美的享受。

(二)体现了汉民族和谐对称的审美意识

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视偶数为美好,幸运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喜欢成双成对,喜欢音律和谐上口。反映在诗歌中,数词的运用就是偶数的使用和结构的对称和谐。如:

(20)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2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22)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李白《古风》)

古代诗歌中数词的运用同样讲究对仗工整,这些无不体现了和谐对称美,展示出汉民族的美好和谐心理。

(2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诗歌中“一”“三”的叠用,使诗句的结构匀衡、形式平稳,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同时流露出诗人深婉的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语音上的节奏感和旋律美,才使诗人那强烈而缠绵的乡思跃然纸上,数词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音与义的和谐对称。

(24)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枯《宫词二首(其一)》)

“三千里”“二十年”写入宫之久,离家之远,“一声”“双泪”将宫女心酸的泪水直洒君王面前,这两个数量词读来铿锵上口,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体现了汉民族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以含蓄著称,追求语言表达的含蓄,推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在此方面,中国的诗歌可以说表现了极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而数词的修辞虚义更是将含蓄美推向了极致。例如:

(25)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池上绿苔不可能只是“三四点”,黄莺鸣叫也不会只是“一两声”,诗人点到为止,却描绘出了幽静的暮春景色。

(2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诗人一人,独酌无亲,邀明月喝酒,可又“对影成三人”,诗中无从找出第三人,一个“三”着实让人难以琢磨。这正是诗歌的委婉含蓄所在,细细品味才知原来明月、人、影化成三人,数词又巧用拟人辞格,将清冷的场面写热闹了。

参考文献:

[1]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王丽媛.歌词中数词重叠的运用[J].语言应用研究,2007,(1).

[4]陈文运.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J].文史哲,2000,(3).

[5]陈锦泉.数词妙用微探[J].语文学刊,2003,(3).

[6]孟德腾.古代诗歌中数词妙用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篇5:诗歌鉴赏与修辞参考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诗歌鉴赏与修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20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 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⑵ 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⑶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老师笔记《诗歌鉴赏与修辞》。 ⑷ 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⑸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二、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 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 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 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 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 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三、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针对性练习]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二、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1、设问和比喻。作者以设问引起读者对满腔愁绪的思索,又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2、借代和夸张。作者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将军的倾慕之情。用语精炼、含蓄。

3、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4、比喻与通感。 “急雨”“私语”作为大弦与小弦的喻体,使得抽象的音乐旋律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写出了音乐的清脆悦耳,错落有致。

5、互文。“东西”与“左右”,“枝枝”与“叶叶”彼此补充,互相渗透,用语凝炼。松柏与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不朽。而且语句工整,韵律和谐,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篇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

1、理解并明辨常见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理解并洞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导入走进教材:

在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请各位同学讨论分析一下,下面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且考虑有什么表达效果?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提示: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运用互文手法,言简意丰,将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颇为复杂的内容运用简洁的语表达出来。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提示: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粗弦、细弦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将彼此交错杂弹,弦声清脆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示: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将李煜的亡国之愁比作“一江春水”,突出“愁绪”之多,“愁绪”的源源不断、绵绵不绝。

请根据上面的问题及答案提示,讨论分析一下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应该分几步进行? 讨论提示并归纳

第一: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第二: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是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请同学们迅速识记并且理解: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高考典例:

例1(20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讨论分析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提示答案】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例2(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例3(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2。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提示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 “学”扇。例4(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用草覆盖。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赏析】

吴西逸其人,生平不详。但从他留下的四十七首小令中,仍可寻绎勾勒出一个轮廓:他“走遍天涯”(《游玉隆宫》),曾在杭州、大都两地逗留过;也曾为求功名而到京师“趿履谒侯门”(《京城访友》);从他《自况》:“利名场上我情疏”,《殿前欢》:“归计寻张翰”,“往事南柯”等句看来,他可能作过小官,但很不得志,为此甚怀不平,曾“此情时拍阑干”(《闲题》)。终于,他看破世情,摒弃功名:“不羡青云选”,“身不入麒麟画。”(《殿前欢》)从此隐居林泉:“桑麻富田野生涯,市喧声不到衡扉。”(《山居》)而这首词则为其归隐前后所作。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前四句:“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写向往归隐的缘由。春残花谢,触景伤感,听杜鹃声声,叫道“不如归去”;秋寒月冷,霜降叶落,看燕子南归,亦令人长叹月圆人不圆。无知禽鸟尚能“倦飞而知还”,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岂能不为思乡而愀然动容,归心似箭呢?况且世道险恶,时不我容,人情淡薄,炎凉难堪;而风光景物,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岂可继续为名利而风尘奔波,离故乡而蹉跎岁月呢?由“春花”,“秋月”兴出光阴似箭、韶华易逝之叹;由“杜鹃”、“归燕”兴出人情淡薄,不可久留之情。前两句写景起兴而有声有色,后两句抒情取喻而兼用夸张。两两合璧对,四句连璧对,然三四句中分嵌“似”、“如”二虚词,句法又异,有整齐中见错落之妙。可见,看似平淡自然,实经匠心锤炼。

往下八句写田园隐居生活,又可细分两小层,第一层次中的四个五字句:“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夏,秧肥数顷田。”写归家务农的物质生活。“留下买花钱”指离开繁华闹市。古时城市富家皆有买花习俗,而不惜挥霍千金。自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苏轼《牡丹记叙》亦述“州人大集,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趱入”即赶紧走入,状其归田之迫切。割茅苫房,种桑纺织,栽秧施肥,这便是山村田园之乐。四句用铺陈手法,以“留”、“趱”、“苫”、“肥”四个动词,连续写出归隐过程和田园劳动。其对偶形式和句法的整中寓变与首四句相近。结尾四个长短句:“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是第二小层,写归隐的精神生活:农事之余,则读书写诗,以诗酒自娱。特拈出陶潜、杜甫,是因前者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志爱清静淡泊(“冷淡”),正是作者意欲效仿的;后者虽未隐居,亦弃官避乱,且毕生坎坷潦倒,正与作者处境类似,易生共鸣,加上其清词丽句,历来为文人所同好,故抄之以赏玩。这四句句法两长两短,又用隔句扇面对,亦工稳自然。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试看其对偶之精工多样,句法之整而寓变,比兴之巧妙自然,铺排之饱满淋漓,则可知平淡实来自艰辛。《太和正音谱》评吴词“如空谷流泉”,颇中肯綮。课堂总结:上面咱们一起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了诗歌修辞手法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的鉴赏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结合诗词内容,明确修辞手法;第二步,根据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下面进行达标训练。..........板书辞手法结合诗词内容,明确修达效果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

当堂达标: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下片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至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下片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2、拟人: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态动作,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作用:(1)、描绘形象(2)、色彩鲜艳(3)、表意丰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问: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3、夸张: 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有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因为诗题是《江南春》,即作者是写江南春天的景象。而诗中的“千里”也是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区别:对比与反衬不同,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答案:①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诗中以“杜康”代酒。

6、双关:

利用汉语词汇意义上的多义性或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7、通感: 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参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8、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马致远《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首曲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9、反复:

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0、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船”。[例]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龙城,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首诗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中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明”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最为奇妙。请简要分析。

上一篇:毕业年度怎么填写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电脑销售实习周记